关于加强构建政策体系

2024-05-17

关于加强构建政策体系(共6篇)

篇1:关于加强构建政策体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共分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七个部分,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

概览:《意见》有哪些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

意见强调,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原则,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

意见强调,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简政放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

意见指出,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升现代传播能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实现共建共享,提升综合效益。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

与意见一同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对各级政府应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硬件设施条件、人员配备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将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实施标准,并落实保障资金。有关部门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意见和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回顾:《意见》如何产生

据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要求,2014年3月成立了由文化部牵头、20多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搭建了统筹规划、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平台。依托协调机制,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三项试点工作,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

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在审议《意见》时强调,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标志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制度设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展望:《意见》如何落实

据了解,文化部在2015年将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两个文件为主线,坚持重心下放、资源下沉、服务下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据介绍,具体工作将从三个层面展开: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抓紧制定配套政策,稳步推进标准化试点,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开展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引导和推动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统筹推进重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立统一高效的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以上内容转自中国经济网)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文如下。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政府主导。从基本国情出发,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按照一定标准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实现社会公平。

坚持社会参与。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消费需求。

坚持共建共享。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协同机制,明确责任,优化配置各方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二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闲置学校等现有城乡公共设施,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推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完善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工作,鼓励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五)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略结合,编制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老少边穷地区服务和资源缺口,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以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等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落实对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及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的政策。加强边境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对口帮扶,加大人才交流和项目支援力度。深入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挖掘、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

(六)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和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戏曲工作。指导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等开发制作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作品。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实施盲文出版项目,开发视听读物,建设有声图书馆,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加快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七)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明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和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确立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做到保障基本、统一规范。各地要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实施标准,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上下衔接的标准指标体系。标准以县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提高具体指标。

(八)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土地使用、建设规模、设计和施工规范以及技术要求等标准。按照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结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制定村(社区)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三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

(九)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扩大和提升文化消费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社会捐赠管理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

(十一)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制定完善关于文化类社会组织的规章,明确功能定位。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文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引导文化类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加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社会组织年检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开展运营绩效评估和社会信用评估,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

(十二)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奉献社会与自我发展相统一,社会倡导和自愿参与相结合,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要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推动专业艺术院团、体育运动队和艺术体育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加强对文化志愿队伍的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十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逐步将民族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以行业联盟等形式,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开展文化服务“一卡通”、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加强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双向互动功能,为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

(十四)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发挥国家级评奖和艺术、出版等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加强戏曲等优秀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开展优秀文化遗产、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推进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项目和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开办少数民族语言的频率频道,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能力;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及双语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少数民族语言文艺作品的创作;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审核和版权保护,防止侵权或盗版产品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大力发展公益广告,有效推广公益慈善理念。

(十五)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通过组织示范性展演等形式,为民间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推进红色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旅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群众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国际交流,支持群众文化走出去,形成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十六)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结合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要求,将公共文化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标准规范。开展文化专用装备、软件、系统的研发应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手段、提高效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支持公共文化机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合作开展各类关键技术研究。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项目)、高新技术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示范工作。

(十七)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提高资源供给能力,科学规划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建设分布式资源库群,鼓励各地整合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支持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

(十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着眼于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传播能力,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保障信息传播的高效快捷和安全有序。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推进数字出版,构建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加强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站)、监测台(站)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快推进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建设,努力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施国家和地方应急广播工程,完善应急广播覆盖网络,打造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六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九)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立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为平台,由文化部门牵头,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各地要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作用,建立统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各类重大文化项目的统筹实施,探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共建共享,提升综合效益。(二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骨干作用。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完善报告和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基本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加强和改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十一)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推广居民、村民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引导城市社区居民和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维护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参与权和自主权。调动驻村(社区)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统筹资源,共同参与基层文化的管理和服务,形成多元联动格局。扎实推进社区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培育城乡社区互助文化,营造社区和谐环境。(二十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以效能为导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负责人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七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认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根据本意见的要求,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尽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责任,统筹建设,协同推进,狠抓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二十四)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基层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落实现行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开展绩效评价。

(二十五)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调整。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大量增加、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和财力,合理增加机构编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管理和使用,在现有编制总量内,落实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编制配备不少于1至2名的要求,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从业人员应熟悉广播电视技术,具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建设。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二十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得到有效落实。加快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加强公共文化立法与文化体制改革重大政策的衔接,加快制定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法律规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法治化水平。

附件: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一服务项目与内容

标准实施

(一)本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指导性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根据国家指导标准,结合当地群众需求、政府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实施标准,建立国家指导标准与地方实施标准相衔接的标准体系。

(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能职责和任务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地根据国家指导标准以及本地制定的实施标准,明确具体的落实措施、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确保标准实施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标准以县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

(三)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按照标准科学测算所需经费,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保障当地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中央和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老少边穷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予以补助,同时,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地区予以奖励。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安排资金,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四)文化部、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对标准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积极引入社会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对公众满意度较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篇2:关于加强构建政策体系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安徽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准确把握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坚持基本制度、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坚持落地见效的基本原则,围绕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加快形成比较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其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政策相衔接,与我省财力增长相适应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政策落实与绩效评估机制,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健康发展,全省家庭农场达到10万个,农民合作社达到9万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00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3000个,社会化服务基本覆盖农业生产主要环节,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0%。

二、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三)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引导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发展,重点加强技术物化、品牌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融资保险服务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等“四服务一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等生产性服务组织。发挥供销、农垦、邮政、气象等系统的优势,强化为农民服务。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路径提升规模经营水平。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规范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并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托管等全程化综合服务,提升农业服务规模水平。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群集聚发展,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建设,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形成一批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基地,提高产业整体规模效益。

(五)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就业容量,吸纳农户脱贫致富。总结农民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和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产业扶贫的经验,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防止被挤出、受损害。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设立风险保障金。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制定将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具体办法,引导其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户共享发展收益。各地要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示范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让更多农户分享政策红利,促进农民增收。

(六)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形式提高发展质量。完善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推进家庭农场基础台账和名录系统全覆盖。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导农民合作社依照章程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成员积极性,共同办好合作社。加快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甲级队”和“排头兵”。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生产作业或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创建,到2020年,培育200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00个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1000个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00个农业社会化示范服务组织,以及7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七)落实财政税收政策。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逐步建立“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列入任务清单。针对不同主体,综合采用直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以奖代补等方式,增强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直供直销、休闲农业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公益性服务,建立健全规范程序和监督管理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林牧渔和水利等生产性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服务平台,为周边农户提供公共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和试点示范,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落实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给予免征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税收优惠政策。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鼓励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建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仓储烘干、晾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林区道路等农(林)业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重点支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电商平台、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逐步带动形成以县、乡、村、社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合理界定设施农用地范围,对发展设施农业涉及的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农用地管理。建造永久性管理用房的,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及征收审批手续。各县(市、区)要将不低于省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总量的2%,专项用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辅助设施建设,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市、县,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用地指标,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补。

(九)改善金融信贷服务。综合运用税收、奖补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推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向市县延伸,力争2018年实现主要农业县全覆盖,对从事粮食生产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信贷担保余额占总担保规模比重达到70%以上。支持龙头企业为其带动的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和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积极推动厂房、生产大棚、渔船、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融资。推广“林权抵押+林权收储+森林保险”贷款模式,探索开展林业经营收益权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市场化质押担保贷款。建立市场化林权收储机构,为林业生产贷款提供林权收储担保的机构给予风险补偿。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系统,点对点对接信贷、保险和补贴等服务。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对符合条件的,灵活确定贷款期限,简化审批流程;对正常生产经营、信用等级高的,可以实行贷款优先等措施。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农业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对改制完成并办理上市辅导备案登记、成功上市的企业,省财政分阶段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奖励。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加大保险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建立政府相关部门与农业保险机构数据共享机制。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大灾保险试点,调整部分财政救灾资金予以支持,提高保险覆盖面和理赔标准。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调整机制,合理确定费率水平。落实农业保险保额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创新“基本险+附加险”等产品,实现主要粮食作物保障水平涵盖地租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将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险种逐步纳入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鼓励各地扩大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探索开展产量、产值、制种、品牌粮食、水产养殖、农机具、家禽、肉牛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企业综合等各类保险试点。鼓励各地多渠道筹资,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探索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农业保险模式,积极推进涵盖融资、生产、流通、仓储、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建设。通过小额保证保险、保险+信贷、担保+保险等多种形式,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高层次的风险保障需求。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保险机构为农服务水平,简化业务流程,搞好理赔服务。支持保险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海外投资农业提供投融资保险服务。扩大保险资金支农融资试点。稳步开展农民互助合作保险试点。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为农业保险提供持续稳定的再保险保障。

(十一)支持拓展营销市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销对接活动和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店(点)。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落实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和支持批发市场建设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共享共建,打造“绿色皖农”农产品品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并获得专利、“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创建等给予奖励。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各类农交会平台开展展示展销活动。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应用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采取降低入场费用和促销费用等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电子商务平台。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入社工程,建立农业信息监测分析预警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十二)支持人才培养引进。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力争到“十三五”时期末轮训一遍,继续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试点,到2020年全省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促进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和脱贫攻坚。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通过“半农半读”、线上线下、工学一体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列入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岗位的拓展范围。鼓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建立产业专家帮扶和农技人员对口联系制度,发挥好县乡农民合作社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四、健全政策落实机制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制定具体措施,强化政策落实和督促指导。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切实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采取安排专兼职人员、招收大学生村官等多种途径,充实基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力量,保障必要工作条件,确保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工作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十四)搞好服务指导。加强调查研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落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报告公示制度。强化报告结果在各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评定中的作用,建立“守信激励、失信受限”机制。开展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和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动态示范名录并向社会公布,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代理和财务审计制度,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运行。

(十五)严格考核督查。将落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并建立科学的政策绩效评估监督运用机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适时开展督查,对政策落实到位的地方和部门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予以督促整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

篇3:关于加强构建政策体系

关键词: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论点, 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后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 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来看, 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思想道德层面, 二是方法论层面。思想道德层面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方法论层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思想道德层面为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道德上的约束, 方法论层面为我们提供行动的依据和准则。

二、高校工会与师德建设

《工会法》明确指出,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 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工会支持行政依法行使管理权力, 组织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与行政方面建立协商制度, 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具有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项社会职能。

高校工会作为产业工会的一部分, 同样具有维护、建设、参与和建设四项职能。其中高校工会的教育职能指的就是高校工会要教育教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教职工队伍。从该项职能着眼, 可见高校工会抓师德建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面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形势的今天, 如何推进师德建设,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职工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工会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三、高校工会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加强师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新形势提出了重要的任务。高等学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 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师德建设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 (1) 因此, 高校工会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加强师德建设。

(一)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层面出发加强师德建设。

1.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 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高校工会在抓师德建设过程中,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高校教师群体大部分由高级知识分子组成,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在教师队伍中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的专门人才。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都有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师德建设, 能够更大限度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价值。再者, 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新成果的教育, 能够增强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若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高,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能够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 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示范性影响, 这无疑能够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 同时也能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拓宽路径。

2.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 应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思想道德层面的一部分, 也是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的一大精神支撑。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高校教师的爱国精神和政治热情, 同时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 (2) 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 要深入持久地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要使每一位高校教师认识到, 在今天的中国,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从而激发教师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为人师, 德高为范”, 教师只有带着一颗爱国的心, 本着对国家、对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 才能成为一名具有崇高师德的高校教师。 (3)

3.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 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准则。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 (4) 这也是除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撑以外的重要道德准则。若把“八荣八耻”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要求贯穿在高校工会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中, 就能够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研究, 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开展, 并给教师思想作风建设起到一个约束和规范作用。

(二)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层面出发加强师德建设。

1.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 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引导。

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划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层面, 是因为它能够坚定我们的信念, 指明我们工作前进的方向。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教师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所以有必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共同理想, 才能有共同的前进步伐和正确的风向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 经过实践的检验, 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亲和力和凝聚力。 (5) 在此共同理想的引领下, 高校教师能够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所以,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告诉教师应该怎样做, 为了理想应该如何奋斗。

2.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 应该提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篇4:关于加强构建政策体系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76-01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其中“文化惠民工程”的提出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广大群众享用发展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河北省及省会石家庄市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底,河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已达99%以上,城乡居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网络传输体系,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49个,同时通过“情暖故土 书香农家”帮扶联系活动使500万农民受益,有力地加强了石家庄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丰富了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建设和谐石家庄、幸福石家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各项服务于公共文化体系的政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直接面向农村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难以发挥足够作用。

一是經费不足。在乡镇每年的财政预算当中,由于缺乏政策依据,文化活动经费并没有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或添置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设备,所需经费通常都是靠乡财政统筹列支,财政相对困难的乡镇就只有拉赞助或集资解决,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且经费利用时往往需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做法,程序较为繁琐,降低了经费落实的效率。

二是人才匮乏。在乡镇管人、管事和对口部门管业务的双重管理体制下,“挪用”文化专干现象普遍,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全取决于乡镇的重视与否,现行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专职人员一般为1—3人,年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有的还是兼职,不时被抽调配合乡镇中心工作,面对已建成的馆舍和乡镇辖区内数万名服务对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还有些文化站在乡镇综合改革的时候撤消了乡镇文化站的编制,原有专业文化干部部分流散,现在虽兴建了新的乡镇文化站,但编制没有着落,工作人员缺额且部分为兼职,极大地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利用率不高。由于生活习惯和历史的原因,除平原地区外,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丘陵山区地区,农户散居的情况十分普遍。理论上说,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以及农家书屋等,对农村群众提供的服务是由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的,将心比心,谁也不愿意经常跑上几十里路,专程到中心场镇或村活动室去参与活动。因此,许多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虽然建的很漂亮,内部设施器材也很完善,但却是门可罗雀,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乡镇文化站与当地的成人教育合建,学校的作用喧宾夺主,文化站的作用反而不那么明显了;有些乡镇文化站因与其他部门合用,因此可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空间不足,形同虚设,许多设施器材或是被堆放在储物室里,或是崭新如故,很少被群众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些乡镇文化站则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并不顺畅,导致文化事业合力分散,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强化文化指标意义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要充分认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于统筹城乡、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国民教育一样来重视文化工作,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列入各级领导的任期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逐步提高其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充分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建立经费投入机制 实现文化产品有效配送。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经费支持是实现财政公共职能的重要途径。要明确各级政府是文化惠民工程的主办者、各级财政是保障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的角色定位。将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经费和运营经费作为经常性项目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可参照科普经费标准,确定人均购书经费列入预算,作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图书报刊更新经费等。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把财政每年新增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提升它们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资本捐赠和参与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去,也可以由政府买单,引进专业团队,由村民点菜演出,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配送。

篇5:关于加强构建政策体系

中共德州经济开发区工委德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

各镇街、区直各部门(单位)、各分局、驻区各企事业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经研究,决定以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三大未来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组建装备制造业等十条招商引资工作线,实施产业招商“分线作战”,明确目标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招商力量,力争尽快实现突破。同时,围绕十条招商引资工作线,组建项目落地保障线和项目评估组,优化环境,强化保障,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十条招商引资工作线

(一)装备制造(交通装备制造)业招商线。负责对机

1床及工具、工程机械、机械基础件、石油机械、环保机械、中央空调、风力发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配套等领域进行招商。同时,组织专门力量,主攻交通装备制造业,力争实现重大突破。2011年,新增投资34.9亿元。预计到2013年,产业累计投入261.8亿元,销售收入达到842.4亿元以上。责任人李晓明。

(二)化工产业招商线。负责对石油化工、煤化工、盐

化工、农用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等领域进行招商。2011年,新增投资10.6亿元。预计到2013年,产业累计投入70.2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58.7亿元以上。责任人齐永军。

(三)纺织服装产业招商线。负责对化纤、棉纺织、毛

纺织、印染、针织、家纺、服装、面料、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等领域进行招商。2011年,新增投资12.9亿元。预计到2013年,产业累计投入150.2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4.2亿元以上。责任人许勇。

(四)农产品加工业招商线。负责对粮油、肉禽、果蔬

加工和调味品、乳制品、食品添加剂、软饮料、饮料酒及酒精等领域进行招商。2011年,新增投资16.6亿元。预计到2013年,产业累计投入193.2亿元,销售收入达到475.5亿元以上。责任人朱青松。

(五)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招商线。负责对太阳能

利用、风能利用、地热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节能环保等领域进行招商。2011年,新增投资35.2亿元。预计到2013年,产业累计投入286亿元,销售收入达到863亿元以上。责任人王晓东。

(六)生物技术产业招商线。负责对生物医药、生物农

业、生物制造等领域进行招商。2011年,新增投资21.5亿元。预计到2013年,产业累计投入211.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50.4亿元以上。责任人王大山。

(七)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产业招商线。负责对电子信息、土工材料、高档建筑材料、新型建材、化学建材、焊接材料、复合材料、传热材料、橡塑制品、新型金属材料等领域进行招商。2011年,新增投资17.5亿元。预计到2013年,产业累计投入127.8亿元,销售收入达到568.2亿元以上。责任人高吉超。

(八)现代服务(现代物流)业招商线。负责对现代物

流、现代商业、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领域进行招商。2011年,新增投资24.4亿元。预计到2013年,产业累计投入145.8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55.8亿元以上。责任人朱青松。

(九)文化旅游(体育用品)业招商线。负责对文化、创意、旅游、文体用品等领域进行招商。2011年,新增投资21.4亿元。预计到2013年,产业累计投入183.8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25.6亿元以上。责任人史好勤。

(十)城市综合体(房地产业)招商线。负责对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市综合体进行招商。2011年,新增投资37.9亿元。预计到2013年,产业累计投入317.6亿元。责任人王怀勇、许勇。

十条招商引资工作线累计完成投资1948亿元,占全市

33.75%,年均增长127.74%;2013年预期销售收入总和为4054亿元,占全市35.6%,年均增长116.05%。

二、项目落地保障线

为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项目落地,彻底解放专业招商人员精力,经研究,决定成立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保障线。由刘宗德同志负总责,解德敏、王怀勇、史好勤同志为成员。

职责:对经项目评估组评估,认定可以落地的项目,从

规划选址到土地清障,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达效,全权负责各项手续、证照的办理,维护周边环境安全稳定,杜绝任何阻碍项目建设的事件发生,确保项目建设强力推进。

项目落地保障线下设三个工作组:

1、项目落地组。由王怀勇同志任组长,积极协调建设、财政、规划、土管、环保、工商等部门和有关镇街,对项目落地给予全程服务。

2、安全稳定组。由刘宗德同志任组长,积极协调公安、信访、农办、消防等部门和有关镇街,为项目建设提供安全

稳定的周边环境。

3、监督检查组。由解德敏同志任组长,对项目落地过

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杜绝任何阻碍项目建设的事件发生。

三、项目评估组

为进一步集约节约用地,坚决杜绝新的圈地占地现象,确保项目引进一个、落地一个,建成一个、达效一个,迅速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经研究,决定成立招商引资项目评估组。由杨军同志任组长,孟令兴、李建强,“十条招商引资工作线”负责同志,有关部门、镇街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专家为成员。

职责:结合投资单位实力、项目洽谈情况、项目合同内

容及行业发展前景,对项目投资额度、投资强度、建设周期、预期效益等内容进行科学评估。按照评估结果,确定项目能否落地。

中共德州经济开发区工委

德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二○一一年三月九日

篇6: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初探

国家公共财政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理论界也有一些探索,但尚不规范。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仍不够。本文试图对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进行一些探索。

一、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意义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企业规模大,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地位举足轻重;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产量较低,但量大面广,经营灵活,在国民经济中是一支重要而又活跃的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登记企业的90以上,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全国食品、造纸、印刷行业产值的70,服装、皮草、文体用品、塑料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同时,据统计,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73.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形态,而完全竞争的条件之一是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从我国情况看,正是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才保证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1979—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9.5的增长速度,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

(二)是促进市场繁荣的积极因素

中小企业利用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组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快地接受市场信息、调整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生产,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态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活跃的主体。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使市场自身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阻滞了垄断机制的形成,促进和构建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环境。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企业趋向于以资本代替劳动,而中小企业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底对全国66个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65.2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此外,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提供给农民的工资收入由1996年的4380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200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渠道。截至2002年末,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3亿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6.8,大大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社会创新的主要载体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高的份额,而且创新的水平与层次并不亚于大企业,它们创造了许多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中小企业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大企业不同,它们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高科技企业都是从创办时的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联想集团1994年初创办时,只有11名员工和20万元创业资本,到目前已发展成为有20余家国内分公司和子公司,有27个海外分支机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目前高科技中小企业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和医药生物制品行业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现行中小企业公共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财政政策在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但与《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资金规模小且分散,缺乏统一的政策协调

目前,我国中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政策主要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和农业成果转化资金。这些资金总规模,每年不足20亿元,加上其他共享的政策资金,不足百亿元。因而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之,政府对各种中小企业资金进行多头管理,难以将财政性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组合安排,配套使用,导致财政性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整体效果不明显,降低了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发

展支持的影响力度。

(二)税收优惠政策实际效果不明显

现行关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局限于免征或减征两种措施,没有采纳国际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减、延期纳税等优惠措施。部分政策制定得比较粗糙,缺乏全面考虑,容易形成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比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所得税的名义税率33,根据优惠政策,中小企业的实际税率为18、27.但与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有限,并且由于中小企业利润小,因此实际税率仍然过高。

(三)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突出

在很长一段时间,政府在资金、税收、市场开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一直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特殊的扶持,造成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据对辽宁500户中小企业调查,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仅占21.7,且大多为国有中小企业。结果,中小企业向社会提供了效益,却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融资供方市场不能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回报。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供给的办法只能依靠自身内部利润积累,或者将大量资源用于融资市场,其融资成本相应升高。由于国家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因此实际上中国的外资企业享有许多“超国民待遇”,国家及地方政府为外资企业提供“特事特办”,减、免税,亏损弥补等等优惠待遇。而国内中小企业既没有国家扶持,又没有优惠待遇,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此外,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由于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基本无法进行直接融资。如我国深沪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这使处于成长期、效益好但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进入证券市场。同时债券市场上,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中小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直接融资渠道基本没有。

三、完善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体系的建议

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体系,是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要求。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财政政策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统筹和整合现有政策资金。各级政府要尽快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资金注入量。目前中小企业财政扶持资金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需要对资金进行整合,切实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基金收益、捐赠和其他资金,需要尽快建立。

(二)完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增值税、所得税及其他有关税收政策的税率设计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优惠,对新开办的中小企业也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创办企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服务,加大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及时为中小企业办理纳税登记、发票购买等事宜提供服务。

(三)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公共部门利用职权侵害中小企业利益。对企业不合理收费严重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增收和政府运转的压力很大,还有部门利益的原因,对企业不合理收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必须加大清理力度,在降低收费标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对中小企业收费准入制度和惩罚制度。

(四)建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制度。在避免政府采购行为对中小企业产生歧视的前提下,将政府采购订单量的一定比例划给中小企业。在商品和服务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可适度优先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

(五)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进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和债务重组的同时,尽快建立完善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等渠道,提高财政政策投入的增长比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考虑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快建立政府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中小企业数据库、信息网站等,向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法规、发展规划、登记纳税、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政府信息服务,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发表政策建议的平台,及时掌握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反映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有关政策。

《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初探》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初探。Sqi

展支持的影响力度。

(二)税收优惠政策实际效果不明显

现行关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局限于免征或减征两种措施,没有采纳国际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减、延期纳税等优惠措施。部分政策制定得比较粗糙,缺乏全面考虑,容易形成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比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所得税的名义税率33,根据优惠政策,中小企业的实际税率为18、27.但与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有限,并且由于中小企业利润小,因此实际税率仍然过高。

(三)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突出

在很长一段时间,政府在资金、税收、市场开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一直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特殊的扶持,造成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据对辽宁500户中小企业调查,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仅占21.7,且大多为国有中小企业。结果,中小企业向社会提供了效益,却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融资供方市场不能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回报。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供给的办法只能依靠自身内部利润积累,或者将大量资源用于融资市场,其融资成本相应升高。由于国家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因此实际上中国的外资企业享有许多“超国民待遇”,国家及地方政府为外资企业提供“特事特办”,减、免税,亏损弥补等等优惠待遇。而国内中小企业既没有国家扶持,又没有优惠待遇,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此外,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由于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基本无法进行直接融资。如我国深沪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这使处于成长期、效益好但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进入证券市场。同时债券市场上,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中小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直接融资渠道基本没有。

三、完善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体系的建议

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体系,是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要求。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财政政策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统筹和整合现有政策资金。各级政府要尽快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资金注入量。目前中小企业财政扶持资金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需要对资金进行整合,切实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基金收益、捐赠和其他资金,需要尽快建立。

(二)完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增值税、所得税及其他有关税收政策的税率设计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优惠,对新开办的中小企业也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创办企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服务,加大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及时为中小企业办理纳税登记、发票购买等事宜提供服务。

(三)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公共部门利用职权侵害中小企业利益。对企业不合理收费严重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增收和政府运转的压力很大,还有部门利益的原因,对企业不合理收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必须加大清理力度,在降低收费标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对中小企业收费准入制度和惩罚制度。

(四)建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制度。在避免政府采购行为对中小企业产生歧视的前提下,将政府采购订单量的一定比例划给中小企业。在商品和服务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可适度优先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

(五)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进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和债务重组的同时,尽快建立完善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等渠道,提高财政政策投入的增长比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考虑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快建立政府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中小企业数据库、信息网站等,向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法规、发展规划、登记纳税、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政府信息服务,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发表政策建议的平台,及时掌握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反映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有关政策。

上一篇:关于邂逅的作文800字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