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音乐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

2024-05-17

2010音乐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精选5篇)

篇1:2010音乐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

2010「音樂與健康促進」國際研討會-音樂醫學、音樂療育與遠距健康科技之新趨勢 20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Music and Health Promotion-The New Trend in Music Medicine, Music Therapy and e-Health Technology

論文徵稿主題

(一)演奏家醫學

(二)演奏焦慮的成因與改善策略

(三)演奏傷害的預防、治療與復健

(四)音樂生心理與相關社會議題

(五)音樂療育與健康促進

(六)音樂多媒體與遠距健康照護

(七)其他相關議題

一、會議主旨

根據國際表演藝術醫學基金會指出,表演藝術的發展雖有數百年歷史,但表演藝術醫學則於近二十年才逐漸受到重視,包括演奏醫學在內。音樂演奏(唱)需要精緻的心智作業與良好的動作技巧,演奏焦慮與演奏傷害則造成演奏能力發展的限制。而演奏醫學研究及演奏健康促進方案的提倡,對音樂演奏者的職業健康,將具有重要的貢獻。本研討會以「促進音樂與醫學的跨領域研究」為宗旨,因此,除了進行音樂醫學、音樂生心理與相關社會議題之研討外,並將討論音樂療育如何應用於健康促進、音樂多媒體與遠距健康照護議題。本研討會主題講者Dr.Professor Eckart Altenmüller,為德國「漢諾威音樂與戲劇大學」附設「音樂生理學暨音樂家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其為神經生物學教授及醫師,同時具備長笛演奏背景,於任職大學內開設音樂生理學及音樂家醫學基礎課程,並主持音樂演奏及音樂知覺相關的生理學及神經生物學研究,及負責職業演奏傷害的預防、診斷與治療工作。Altenmüller在音樂(演奏)醫學領域之學術著作豐盛,曾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發表文章“Superior Auditory Spatial tuning in professional conductors”,本研討會擔任之講題為“The Musician’s wonderful brain: A model for beneficial and adverse effects ofNeuroplasticity”(音樂家奇妙的腦: 神經重塑的利弊影響之研究模型)。

二、研討會日期與地點

2010「音樂與健康促進」國際研討會頁

12010年4月6日(星期二)天使美術館(歡迎茶會)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三樓 301會議廳

2010年4月8日(星期四)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二樓 202、203會議室 天使美術館(台北市信義路三段41號一樓)

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2號)

三、指導單位

教育部、文建會、國科會

四、主辦與共同主辦單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樂表演與創作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遠距照護中心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文化產業創新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

五、投稿須知

1.本研討會徵求與主題相關之論文,接受中文或英文稿件,全文(含摘要)以兩頁至四頁為原則,中文稿件另需檢附英文摘要。

2.中英文摘要各約300字,並提供關鍵字。

3.文件格式:MS word檔案,其餘規定請參閱網站。

4.一律電子郵件投稿,收件信箱smph.2010@gmail.com鄧雅文小姐。

5.通過論文分為口頭發表與海報發表兩種,皆收納於研討會論文集。

6.全文投稿截止2010年3月8日

初審結果通知2010年3月11日(電郵回覆,通過者參考審查意見修改)

論文定稿回傳2010年3月18日

六、研討會報名

1.報名方式:請至http://health.mc.ntu.edu.tw/home/index.php網站報名。

2.報名費用:免費參加。

3.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10年3月31日止。

4.錄取公告:4月3日公告於活動網頁,依報名表回傳時間順序錄取,第一天研討會錄取200人,第二天工作坊錄取50人。

5.99年4月7日全程參與研討會活動者給予6小時研習時數;4月8日全程參與給予3小時研習時數。

七、聯絡方式: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 鄧雅文助理 e-mail:pattyteng@ntu.edu.tw。

其他訊息請參閱研討會網站 http://health.mc.ntu.edu.tw/home/index.php

九、議程(暫定)

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三樓301會議廳

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二樓202、203教室

篇2:2010音乐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

主持人: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上午好!我作为今天上午的大会主持人,非常荣幸地宣布工频电磁场与人居健康安全国际研讨会今天正式开始!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参加会议的重要的客人: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Leeka L·Kheifets。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Shiela Kandel博士。电力研究院项目经理Gabor Mezei博士。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副主席Ruediger Matthes博士。

下面我介绍一下来自中方的主要客人:

北京大学前副校长林钧敬教授。

中国环境学会室内分会理事长田德祥教授。

北京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刘润生先生。

同样,我们还有来自北京市各政府部门、市环保局、室内健康分会的成员,以及国家电网,北京市电磁水平调研项目组成员,还有我们相关的新闻媒体参加我们的会议,欢迎你们的到来。

按照会议的进程,我们第一个有请北京大学前副校长林钧敬教授为我们大会致辞,欢迎。

林均敬: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北京大学,对由北京大学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共同主办的工频电磁场与人居健康安全国际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地祝贺。对各位学者专家莅临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参加研讨会表示热烈地欢迎。

环境与健康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所生活的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和研究课题,广大的学者和专家投入到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学研究中。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工频电磁场与人居健康安全研讨会,就是一次人类认识自我,保护自我的具体体现。

关于工频电磁场对人居环境安全的影响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很长时间。客观地说,目前的研究成果是不完全一致的,或者说是不确定的,但是为了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国内外有关机构对这些问题进行的长期的深入研究。

今天参加会议的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和专家,他们将带来各自的研究结果和观点,在会议上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助于得出科学的结论。

祝愿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专家学者在北大期间能够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谢谢各位。

主持人:下一个发言的,我们有请环境学会室内环境分会理事长田德祥教授,他来给我们作为中国环境学界的代表致辞,谢谢。

田德祥:各位代表、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我代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欢迎和感谢各位代表和专家参加今天的“工频电磁场与人居健康安全国际研讨会。我热烈祝贺研讨会顺利召开,下面我想把我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向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我们分会是2001年5月在昆明成立的一个室内专业委员会,2008年9月获得民政部的批准,成立中国环境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我们分会的组织机构有顾问院士6名,专家6名,理事有62名。

我们会务的宗旨主要为公众的健康服务,为从事和关心室内环境问题各方面的机构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我们分会的成员来自于全国各地,也包括香港和台湾的一些专家,都是我们分会的成员。

分会成员里头包括有政府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环保企业。这是我们分会的顾问院士,有6位。这是我们特聘专家,今天到会的特聘专家有朱昌寿教授和陈冠英教授。

这是我们的组织机构,有理事长,执行理事长,还有秘书长,秘书长由清华大学张延平教授担任的。我们分会参加国家室内环境相关的标准的起草和制定,比如像1883,50325,都是我们参与制定的。

我们分会现在关注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室内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第二方面就是如何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第一方面就是对健康的影响,包括我们现在重点关注的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儿童白血病,还有哮喘和阻塞性肺病,还有内分泌和遗传疾病。

而且白血病,现在我们国家发病率达3/12,每年新增14万患者,其中50%是儿童,2岁到7岁儿童居多。

哮喘从1990年到2000年的调查结果,从儿童的阶段,哮喘发病率比较高,大概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四点几。而且大城市哮喘的发病率也比较高,比如上海蒲州、北京、重庆这些大城市,发病率比较高。

另外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个在我们国家总的发病率大概8.2%,男性比较高,农村的发病率比城市要高。

再有就是内分泌遗传这方面,台湾最近发生饮料食品有邻苯二甲酸酯,其实在我们国家,大陆这方面也比较严重,因为邻苯二甲酸酯这是速度增色剂,用处比较广。我们国家在2009年第三届亚洲会议上,我们南京医院的医生提供一个数据,男性精子的数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每毫升一亿,降到2009年每毫升两千个,什么概念?这是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塑料增色剂,我们国家是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而且在我们国家人群体内查出也是相当高的水平,因为我们塑料制品各方面,因为邻苯二甲酸酯用处相当广,所以在我们每个家庭里头用量都很多。

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这个方面从三方面说:一个是源头控制,再就是良好的通风和净化技术。

源头控制,我们现在主要的污染物来源于建筑材料和家具,特别是挥发性有机物。我们一方面要开发绿色建材,另外一方面是家具标识系统的建设,我们做这方面的工作。

然后就是通风系统,通风系统,我们国家现在新风系统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现在发展也很快。

再有就是空气净化,室内环境的治理方面,除了源头控制和通风系统以外,再就是空气如何净化,净化,我们分会主要在材料的研究,机理的研究和净化器的评价。

第四方面,我们分会开展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比如SVOCs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召开的。我们也邀请了EHP的主编到大学来讲学术报告,也邀请国外一些著名的专家来中国讲学。

这个就是我们分会的网站,我希望大家来关注我们分会,来看看我们分会。

今天这会是工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与人体健康也是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我们分会大部分的时间关注的重点是室内空气污染防治与健康的问题。人居环境中的工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研究还是相当少,我们今天参加会的,包括我在内,还有我们陈冠英教授,还有朱昌寿教授,都是搞电离辐射的。我们想通过今天这个研讨会,与国内外专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开展和推动电磁场与环境安全的广泛的讨论。

今天这个会可以说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关于公众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电磁场,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以及电磁场标准如何制定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还有利益相关方,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我认为我们今天这个工频电磁场与人居健康环境的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它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必然有助于上述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助于公众对电磁辐射场对人体公众健康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

所以我预祝工频电磁场与人居健康安全国际研讨会成功,感谢北京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承办此次会议所做的大量工作,也感谢此次会议的资助单位——北京电力公司,谢谢大家!

我最后也欢迎我们有些专家和学者参加我们的会议,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的会议我们有四位国际专家,考虑到会议的时间只有一天,所以发言主要是以汉语为主。外国专家以英语为主,我们有专门的翻译。中文发言的时候,我们两位翻译在底下可以小声地向他们传达正确的意思,所以大家可以用中文进行我们的会议,用英文我们也欢迎。

前面致辞还有一个国家环保部的领导,因为有事情没有来了,三位领导的致辞到此结束。下面开始进行大会的主题发言,第一个大会主题发言的将是Ruediger Matthes博士,他的发言题目是“不同时间电磁场曝露限值制订导则(1-100K赫兹)”。

Ruediger Matthes: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在我开始做PPT演讲之前,首先我要感谢此次大会的主办方、赞助方,感谢你们邀请我们来到北京。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也非常感谢主办方对于我们的热情,以及对于我们的款待,谢谢!

首先我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最新的一个建议和研究,我的名字叫Ruediger Matthes,我是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副主席。在我做我的准则介绍之前,首先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大家对这个不是特别了解,所以首先介绍一下这个委员会。

我们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有世界各地的成员,包括中国在内的研究机构作为成员,主要研究人类的安全以及非电离辐射对于人类的影响,而极低频率的影响只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内容。

我们的委员会跟其他国际委员会是一样的结构架构,有主委会、四个立委,这些立委研究的是各个层面上的内容,比如说流行病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光学辐射等等。所以从这上面大家也可以看到广泛的内容,以及广泛的国际参与。我们的组织有12个成员,当然在这里我就不向大家提这些名字了。我们每四年进行一次选举,作为中国的成员方,也有权利作为选举我们最终的成员组成。虽然说我们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但是我们与国际各个组织有着良好的关系。比如说我们与国际电力保护委员会、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照明协会、以及国际电力组织有良好的关系。特别是我们与国际劳工组织,欧盟以及国际辐射组织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我们与世卫组织还有一个国际电磁研究项目。

由于世界卫生组织不做非电离辐射的指南,所以说世界卫生组织认可我们委员会作为一个正式的NGO(非政府组织)制订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授权我们组织出台一些文件作为世卫组织的意见参考,除此之外我们委员会组织一些科学论坛和研讨会。一年前在中国我们也准备开这样的研讨会,但是最后计划没有实施。因此借这个机会我们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以及指南。

世卫组织授权我们做一些准则,事实上世卫组织也间接参与了我们一些标准以及准则的制订过程。因为在所有的项目开始之前,研究是重中之重,也是最为基础的部分。虽然世卫组织自己不做这样的研究,但是他们对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找出一些知识上面的差距以及一些漏洞,并且从我们的研究以及准则中获得借鉴和建议。除此之外,我们协会自己对于一些其他的研究也作为评估,并且自己作为划分,当然我们还研究一些高频率的问题,今天的议题不是高频率电磁场问题。

我们做出了一个准则之后,世卫组织会做一个风险评估,从风险评估之后再一次了解知识的漏洞和缺陷,以及整个的过程。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发展做制订标准的数据。

对于每一个科学的评估,我们重要的方式就是在出版一个刊物或者指南之前,我们必须要对科学以及对于人类健康的相关性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审查。并且我们还会研究确定一个事物对于人类是否有威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根据多种的研究结果获得信息来确认,不仅对于人类、动物,而且对于细胞等进行综合的研究。如果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我们就有一个已确定的结果,这样已确定的结果才会纳入我们的考虑范围。

我们获得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数据,当然数据有一个主次要划分,最重要的数据来源于人体研究,当然也要综合考虑其他的研究。目前我们最重要是来自人类的数据,因为人类的数据跟人体息息相关有直接的联系。另一个重点就是我们所有的研究以及我现在所说的都是基于科学的依据,我们并不考虑国家层面上应该照顾的,国家法律、经济与社会的因素,我们仅仅考虑已经确定的影响,以及有科学证据的影响。我们尽可能使我们的指导原则具有一般性和灵活性,这样更适用于大众接受,并且适用于指导准则。

就低频电磁准则,你们可以到我们的网站上,有一些相关的资料您可以在网站上下载,还有医疗期刊上的内容。就准则的语言来看,中文的语言很快就可以出版了。我们从中国这方面请了人员帮我们翻译,很快就会出版。我们的研究对所有已确定的不利健康影响的防护和知识的研究,这个既适用于职业和公共的暴露,但是并不研究一些临床上的,没有对病人医学方面的应用做直接的研究。这个准则并不讨论对医疗设备造成的干扰、测量技术以及产品性能标准,这些是由其他组织予以公布的答案。

《极低频率指南》主要的科学依据主要有这三本书,它们是接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卫组织,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的审查。就这个机制而言,如果人类暴露于极低频磁场的话,人们会产生带电粒子,而这个带电粒子会传播并且分散,并且形成组织中的电场,以及您的身体表面会有一些电力负荷。因而会导致表面电荷有影响,并且产生触电电流,人的神经和肌肉刺激视网膜、光幻视效应会出现。还有一些间接的影响,当您接触带电物体的时候,您的身体会有一些微弱的感觉。如果您要是触摸带电物体,电力过大您会有一些电击,并且会灼伤。

大家看一下这是我们得出的科学结论,这是都是基于已确定影响得出的结论。这个图上是一个U型的图,大家可以看到它的虚线是先向下,然后平行,然后往高处走。不同的虚线基于不同的神经以及组织做出的结论。比如说末梢神经,末梢神经人不仅身体中有,大脑中也有末梢神经。它的频率是4-6,并且能够达到3000赫兹,这是它的阈值。心脏组织是12,它的赫兹是200,比较低。突触指的是人们传递信息的细胞结构之间的间隙,它的阈值非常低,只大于0.1。它的阈值仅用于极低频率的,也用不到那么高的频率。光幻视是0.05-0.1,赫兹只有20。对于光幻视和神经网络,我们还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答案,所以说大家看到上面有一个问号。

现在我们看的已确定影响,电磁对人的感知,如果说每个人在触摸的时候,他会有一个电子打火的感觉。但是对于表面电荷的感觉,测试中志愿者的10%能感觉到2-5千伏每米,疼痛的火花地面放电是5000伏,志愿者有7%能感觉到这一点。绝缘物体火花放电则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这个科学结论是证明健康风险和极低频暴露度之间的联系不太存在,或者证据并不充分很少。比如说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待会还会有一个详细的讲解。心血管疾病是对人们心脏有一个影响,还有生殖和发育,电磁过敏症。生殖和发育、电磁过敏症,以及心血管疾病都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电磁过敏症对于很多国家都是一个问题。不知道咱们中国有没有对这个电磁过敏症的存在。但是对于电磁过敏症我们确实没有确足够的证据表明某个病人的某一个特征以及病症是跟电磁有关的。

另一个科学结论就是癌症,癌症是人们广泛担忧的一个问题。待会我们另一个专家也会详细解释一下癌症。对于我们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做出的结论,不存在任何成人癌症方面有确认的证据表明,我们的电磁辐射和电磁接触度、暴露度和癌症有直接的关系。而且暴露度和儿童白血病之间存在一致的联系。我们国际癌症机构也将它分类为可能导致人类致癌,但是我们目前没有一个生物物理机制支持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且我们对于动物癌症数据,特别是研究中大规模的数据几乎都是否定的模式。所以说细胞研究通常也是支持动物研究,都是这种否定的模式,这个信息和研究结果并不可靠。

就我们机构的这个理论阐述来看,我们主要是预防已确认的对神经系统的急性影响,预防表面电荷的疼痛影响,而不是感觉上的一个影响。除此之外,视网膜和大脑有着直接联系,如果视网膜出现什么问题,大脑也有一些感知。所以说对于视网膜方面,我们没有一个长期或者病理学对它的研究结果。它的大脑模型光幻视一般都是较为保守的模式,我们的理论阐述还研究进来论述的剂量测定发展。接下来的幻灯片还会讲一些保守方法,减缩因数等等。

神经元网络应激性来看,我们研究机构没有一个直接的研究结果,就我们来看神经元的影响没有一个长期健康威胁和健康损害,它可能会影响一些涉及到光幻视的阈值问题。另外我们建议必须的话,最好是走国家的风险评估程序来研究神经元网络应激性的问题。世卫组织也建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世卫组织建议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准则。但是它并不授权设定一个极低频率最低限度,这点是没有允许的。从我个人而言,我希望建立一个公众与专家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对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以及我们的科研数据库来看,我们用了减缩因数来进行补偿。因为对于一些物体或个体来说,它有一些变量或者不确定因数。我们用了减缩因数,在其他地方也有把它称为安全因数,但是在我们委员会我们叫减缩因数。对于数据库方面,我们没有一个特别严密的科学证据,一般是基于我们专家判断来做出的。另一个问题我想阐述一下为什么说公众的阈值更低,对于公众而言,他们被暴露在各种各样的电磁影响之下,所以说公众对于这些的影响会更加的大。

这张幻灯片大家看一下我们的基本限制,实线是神经刺激做出的结论,虚的是光幻视数据,它主要是研究电磁强度,可以看一下这个虚线。这条曲线展示对于神经刺激阈值是10,对于有髓神经光幻视是5。

对于欧洲而言,欧洲用的是50赫兹的电,不知道中国这边是多少?在50赫兹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是20mV每米这样一个单位。所以说我们对于频率来看,有200赫兹的一个安全空隙。对于工人而言,我们之前设定的缩减因数是5,对于光幻视、有随神经这边也是5。由于人体内的电磁的情况是不容易测量的,所以我们引进了一个借鉴的水平。根据人类体外的电磁的感觉进行测量。如果说人类达到一个最低的限度值的话,那么什么时候都是安全的。但是如果说人类的暴露度低于紫色下部,那么整个人都是安全的。国际电离防护协会允许超过这个线,但是如果超过的话,你要进行重新的测试的测试以及评估,是不是你的体内的数据也是超过这个界限的。

对于电磁而言,我们这边引进的减缩因数是3,这个数据比很多年之前做出的数据更为精准。因为多年之前的数据之后我们引进了一个新的测量标准。

作为总结,我强调一下我们的指导准则主要是基于一些已确认的健康危害影响,我们甚至考虑到一些顺便现象,包括一些干扰因素和干扰影响,对于电力频率来说,我们甚至研究到了20时的高度。关于儿童白血病,以及低频率电磁暴露的因果关系尚未确认,如果说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看一下世界卫生组织的风险管理建议,建议遵循国家级的风险评估框架。关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于我们的准则还建立一个数据库。可以登录网站获得更多的信息。上一周欧盟做出了《关于安全工作的2010指导准则》,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获悉,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来了很多的专家、学者,大家可以问问题。从简历大家可以看到,Ruediger Matthes目前担任的是国际非电离辐射副主席,在这个位置上,他做了大量的国际性研究工作。对于电离辐射问题和电磁场问题有很深的建议,而且有很多好的研究成果,这次我们大会主办方把Ruediger Matthes请来,应该说是我们的一个荣幸,希望大家珍惜这样的机会,跟他讨论更多的问题。希望大家珍惜这个时间,看看有没有想问的专家和同事,对此提出问题。

问:200微特缩减因数是3,你们到底能做到多少微特?我们都做到500微特了,下午我们可以给你表演?

Ruediger Matthes:这边用的缩减因数是最低的限度,今天并不讨论到底是你们国家高还是我们国家高。缩减因数主要是来源于不确定性和变形的,所以要根据不同具体的情况来看的。

问:国家电缆的情况,500微特,你认为有没有问题? Ruediger Matthes:如果是在变电站内,应该是职业暴露对吗?

问:不管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危险?

Ruediger Matthes:安全不安全来看,我个人建议,可能是安全的。但是如果说我们想要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就要遵从国际非电离辐射的准则,要检查一下到底体内的暴露度是否超过阈值和没超过,如果得到精确的答案还要重新做一个的测试。

问:我在变电站的电缆摸了500千伏电缆,那个电缆是500微特,磁场你看不见它。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是没问题的。你们是不是做过这种实验?

Ruediger Matthes:当在500微特斯拉其实是感觉不到,也看不到。我们做过一个实验,在很大的电线的环境下,您超过数千的微特斯拉的时候,我们把头放在附近,可能你的眼睛,肉眼勉强能看道一点点的感觉,对于电你可以感觉的到,但是磁的话,你在500的时候是根本看不见的。

问:2010与1998年的法则

有一个区别,就是它把磁场的公众暴露度从100微特斯拉变成200微特斯拉。职业暴露度可能从500变成了1000,想请您确认一下?

Ruediger Matthes:首先我是确认您刚刚这个问题,是有一些变化,而且数值也是刚才说到的数值。这是一个参考值,所以底下的频率可以达到10000,甚至更远。缩减因数3主要是说是接近3的时候会有什么问题。接近的不太远的话,阈值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对于公共暴露度而言,1998年的数据不是特别的准确,因为测试模式也是比较老,不太完善的。现在比较完善,它这个测试你可以直接接触人体,并且测量到阈值、最低值,所以更加准确的数据。

问:刚才提到的500微特斯拉,我们曾经发现变压器旁边,刚才您说了一般都是出现在职业环境中。所以它也是符合标准的,但是据我们所知,在公众可能接触到的输电线路附近的磁场水平都是远远的低于200微特斯拉。

Ruediger Matthes:是这样的,在德国可能强度会更低,甚至只有100微特斯拉。不管各国的数据是多少,一定是基于科学的研究基础上,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而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出台的准则只是一个建议,它并不是一个法律或者一个硬性的标准。因为每一个国家的专家都有权利自己去考虑根本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情况,当然非电离辐射委员会是不做经济和国家考虑的。各国的成员可以根据这个指南来做自己的借鉴,做出各国具体的研究结果。

问:我想问一下如果磁场达到1000微特斯拉的时候,会不会有什么影响?或者是对人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吗?

Ruediger Matthes:对于您的问题,这张幻灯片的基本限制,其实您刚刚说超过1000的时候会不会对人体有危害,我觉得不会有一个明显的危害。因为这张幻灯片给的阈值和绿色的界限,缩减因数只是对人体的感知,并不是说超过了这个阈值,超过这个绿色界限你就会死亡,没有一个病理学的影响和因素。如果说给它一个特别大的值,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危害,要根据多种情况考虑。比如说还有其他的参数要考虑,你到底暴露度情况怎么样,是全身暴露还是部分暴露,也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的。但是最终的答案是,1000微特斯拉对人体是没有病理学的影响。

问:我想了解一下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关于生物电磁效应近期是不是还有关于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我想透露一个信息,在去年中国政府设立一个大的973项目,专门研究生物电磁效应,当然包括极低频和高频的范围,是不是组织上有这么一个渠道来共享一下相互的研究成果?

Ruediger Matthes:在我们组织内部的共享信息我不是很确定,但是在世卫组织有一个电磁场的研究项目,在这上面每一年来自世界各地的顾问专家都会会面面进行研究,并且建立一个数据库,这方面的信息可以从世卫组织的研究项目上获得。您要是个人感兴趣,我可以跟您交换名片,你可以获得我这边的信息。另外在德国也有一个针对于手机高频的暴露度的研究项目,你可以跟我个人交流,获得一些相关的信息。谢谢!

主持人:上一个环节我们取得了很好的讨论结果,下一个发言者将是Leeka I·Kheifets博士,她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担任流行病史的研究教授,多次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些工作,而且也负责领导多项有关电磁场的研究计划,下面我们就请Leeka I·Kheifets博士给我们做演讲。

Leeka I·Kheifets:早上好,非常高兴今天能来到这里,也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来到这样一个很不错的国家,然后再参与这么有成果的一个会议。

组委会要求我对于科学现状进行一个PPT的展示,但是对于科学现状这个问题来说,几十天可能也说不完,更不用说咱们几十分钟的会议了,但是我会尽力给大家解释一下科学现状的一个情况。

在演讲之前,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所有的一个议题:第一个就是暴露度。第二个就是一些流行病学的一个选例。还有世卫组织风险评估,以及针对世卫组织风险评估最近研究的一些更新状况。

电力这个问题一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图片上这个男的,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的皮带也不知道怎么了,我最近在中国看到很多类似于这样的广告。

当人们谈到电厂,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比如说建电厂的时候,人们会考虑以短期非致癌的一些因素,这个是从1987年开始的一个图片,自1987年以后,磁场就遍布各地了,咱们可以在住宅、工作场所,以及许多终端上发现磁场。自1998年以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我们就开始关注了电磁场以及儿童白血病,以及一些其他的分类。

首先我们会谈一下暴露度这个问题,这张图片就显示了研究这个暴露度为什么这么困难?事实上我们也一直努力在寻找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暴露度确实是很难达到的一个问题,大家可以看到,有这么多方面需要考虑。

这张图片显示了磁场的多中来源,磁场是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们随处可见的,比如说输电线路有磁场,当然大多数人们不会住在输电线路附近,但是人们会一手的接触配电线,还有一些接地配电线路等装置都有一些磁场。

这张图片显示咱们在家庭中平均的一个暴露度,其实可以看到,是0.1微特斯拉,或者是1MG,这个跟咱们Ruediger Matthes博士说的,其实已经比他的数量低了很多了。大家可以看到,较高的暴露度主要是婴儿监护器,对于一些本地化以及短期的暴露度呢,一般是咱们用的风扇,以及便携式取暖器。

除了我们暴露度是多源头,并且是无处不在的。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多变的,如果说在某个人的身上带着一个测量器,你会发现我们的电磁的暴露度其实是在变化中的。从这一点看,在过去多年我们情况的总结来看,不管是在流行病学,还是其他方面,工作的困难度是非常大的。

就平均的暴露度而言,其实咱们大众的平均暴露度是低于1MG的,这张图片测量的结果是基于美国一千个测试人群的一个结论,对于很小部分人来说,看到图片上,有5%到1%这样的人群,他们的暴露度是相对较高的。所以我们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受电磁的影响有多种来源,与电源的距离是暴露度的主要决定因素,电磁影响较为普遍,且高度多样化,长期且高强度的电磁影响较为少见。

接下来我会谈一下一些流行病学的一些研究结果。我们对多种疾病进行了研究,我们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白血病,成人的一些疾病,比如说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的各种疾病进行了研究。

所以说从这张幻灯片咱们看到,我们结果证明,其实这些乳腺癌、心脏梗塞,我们平常常见的疾病跟它并没有关系。而有可能没有关系的是成人白血病,神经癌、黑色素瘤等等这种疾病。当然还有一些疾病的相关性,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比如说生殖疾病、抑郁症等。对于我们此次风险评估的主要驱动,则是儿童白血病,也就是我们主要的一个研究方面。

下面我就举一个例子,如果做一个好的研究的话,会学到很多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可能确实它与电磁是不相关的,没有极大的相关性。

第一个例子就是乳腺癌的问题,电磁场的增高,会减少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的减少与癌症有一个相关性。外国朋友最近几年经常经历这种问题,他们与褪黑激素是有非常大的联系,很庆幸的是,我还活着,大家还能看到我。

当然对于乳腺癌早期证据,也有一些生物方面的假设,但是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是较为消极,没有旨在测试具体假设的研究,而且动物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可以看到德国和美国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而就实验室的报告而言,我们只研究了MCF—7细胞的若干部分,仅在某一类的细胞中起作用,相关性还不太确定。除此之外,对于我们研究的电磁场的暴露度的某一个部门划分也不是很明确。

刚才谈到了早期的证据是不太完善,不太准确的。而在改善之后,精心设计的住宅和职业综合辐射暴露度评估研究发现,并没有风险增加的迹象。而且现据有效的证据表明,电力频率磁场辐射不是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因素,这一点世界卫生组织也予以认可。

第二个案例就是心血管疾病,这个是根据实验室的一个结果,咱们可以看到,磁场会导致心率变异的减少,当然这一点不好,心率变异减少又导致变异系数提高,这是一个主要的问题。除此以外,我们还做了其他的一些研究,证据表明,并没有说明极低频辐射,或者是极低频暴露度和心血管疾病之间有联系。

接下来会讲一下儿童白血病问题,儿童白血病与电磁之间的一个联系,还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结果。拿欧洲为例,儿童癌症的比例虽然说增长的速度较为缓慢,但是一直都是在增长的。

这张图片显示的是,欧洲儿童各种癌症增高的比例,但是儿童白血病比例增长的情况跟这张图片也是类似的。很幸运的一点是,儿童白血病非常地罕见,并不常见,虽然说我们对于儿童白血病方面的了解比较深,但是对于它的风险因素,我们知之甚少。

什么是白血病呢?白血病是起源于单细胞中无性系的疾病,它是导致遗传多样化的科隆突变自然增长的结果。虽然说白血病极为罕见,但是在这张图片上,咱们可以看得到,急性白血病占到了80%的比例。虽然说它很罕见,但是它染病率较高,儿童在2到3岁峰值达到了一个高点。

这个曲线不是急性的白血病的一个曲线。要注意的一点是,婴儿、儿童和成人白血病,它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说粉色块的两种基因,它就是对于儿童,特别是婴儿的发病率就比较常见。

白血病起因于染色体易位和突变,这种突变比较常见,特别是在怀孕的过程中突变更为明显。很不幸的一点是,我们只能解释10%儿童白血病发生的情况。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可能是导致儿童白血病的一个起因,这其中包括化学辐射、环境烟雾、饮食剂以及其他的致病因素。

在这个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已知原因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电离辐射以及遗传条件。还有一些致病因素是一些暗示性,也不确定,有可能的一个因素,比如说出生体重、胎儿死亡率、母亲年龄等等。底下的一些包括电磁场在内的一些因素,是人们正在考虑,并且研究的一些因素。所以染色体易位形成的TEL—MAL1融合的基因,可能是导致儿童白血病的一个很大的诱因。

在过去几年前我们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发现患有儿童白血病的患儿,在新生的时候,你看他的血是有一些易位的,动物的研究结果也支持我们的观点。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的就是,对于双胞胎的儿童白血病发病率会更高,如果双胞胎中一个人染了白血病,另一个也很可能有。但是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出生下来两种基因已经融合的,到出生后就不会产生儿童白血病这种病症。

在这样的人群中,也就是说,血有易位的人群中,一百个中只有一个日后会引发白血病这样的病症,这就意味着人类在出生之后的影响与白血病有很大的关系。

儿童白血病有两次袭击模式,在一开始的时候,它是较为普通的一个模式。白血病是非常罕见的,只有很少的致病因素会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我们还在研究到底是不是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会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我们目前还未解决的一些问题就是,是否所有类型儿童白血病都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基因与暴露度的相互作用,在白血病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出生之后患有白血病,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是主要驱动因素,到底是病毒、还是电磁场?

所以说大家可能现在对于白血病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了,在此之后,我还会跳回电磁场,来谈电磁场的这个问题。

这个图片上显示的,我们对于电磁场以及儿童白血病做了二十个研究和调查,在此之后,又增加了六个研究和调查。虽然说研究的情况有一些不同,但是总体来看,大概都是3MG到4MG左右。为了总结我们所做的这些研究,我们对于所有的研究进行了一个混合的分析,混合分析是由我的一个同事,也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个同事进行的。另一个是英国的British J先生,他们一人做了12个研究,另一个做了9项研究,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案例,以及控制装置量是非常地广泛的。

由于高强度的电磁场暴露度是非常罕见的,所以可以看到图片上最边上的研究结果,是基于少量的数据得出的一个结论,虽然说研究的内容较少,但是两项研究都显示了它的关联度大概是3MG到4MG。

所以研究人员一直都在找寻可能的解释,到底答案是什么?有一个可能是偶发事件,当然这点不太可能,因为我们也做了很多的研究了。另一个可能就是暴露度的不分类,分类有误,毕竟对于暴露度这个信息获得的也不是特别的多。

另一个可能就是与一些可能不太明确的因素混淆在一起。另一个就是选择性偏差,这就意味着在我们做研究的时候,可能选择性有问题,并且出现了一些错误的选择。

另外还有一些可能,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的其他因素,或者是因果关系,这个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些理念。

接下来我会重点地强调一下世界卫生组织的风险评估。早上的时候,Ruediger Matthes先生提到了,世卫组织有一个对于电磁方面的一个研究项目。

首先这个研究项目开始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他们对于癌症进行了研究,而世卫组织之后又跟进,对于所有的疾病进行了研究。这张幻灯片有一些问题,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应该改为世卫组织,是世卫组织在2001年到2002年对于电磁的影响做出了一个研究,世卫组织组织在2007年又为环境卫生基准。

在研究暴露度以及人类疾病的一个潜在的影响的时候,我们综合了多种因素进行研究,比如说动物的研究、临床研究以及细胞等研究,这样能够得出一个更精确的结论。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于一千种介质进行了研究,对于一千种研究的物质来说,其中有一百种被认为是有致癌性的。这种致癌的物质包括电离、酒精等其他的一些因素。另外,在这一千种物质中,有58%被认为有可能对人类致癌,包括柴油机排气、甲醛等。其中有512种被认为不可分类的,无法分类。一千种物质中,249种是有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其中包括咖啡以及极低频磁场,还有汽油机排气。

基于以下这些研究结果,极低频磁场被分为2B组,就是刚看到有可能致癌的这个,这是基于有限的儿童白血病和不充分的动物数据获得的一个结果。另一方面,其他的辐射都被视为不足以分类的一些结果。

之所以这些有假设说可能有电磁有相关联系的话,是因为我们并没有一个生物物理机制,比如在50微特斯拉以下,到底是不是可靠,我们这个研究是没有做出的。而在试管内的模式呢,又缺少可繁殖效果,也缺少动物数据的一些支持。

接下来讨论一下世卫组织电磁场环境卫生基准专题。由于时间的因素,我会快速地给大家过一下,这个图片上显示的这几个因素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了。这个论文是经过很多专家开研讨会讨论,并且出了一本书,大概有五百页,有一千多个参考文献总共得出来的一个结论。

早上Ruediger Matthes先生对于生物物理相互作用机制已经谈到,并且感应电场与注入神经和肌细胞等电激细胞的相互作用也有所谈到。就神经行为学这方面,大部分的结论是被动,并且消极的,而对脑电活动认知睡眠的情绪我们还要做更多的研究,目前尚不明朗。

就神经内分泌系统来说,做出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并且未来的研究情况尚不明朗。对于神经退化性疾病,我们研究工作也不是特别的多,当然我们会在日后更加关注老年痴呆症,以及肌萎缩性脊髓侧锁硬化症存在的联系。生殖发育环境也是一样的,我们工作做的不是特别充分,以后要加大努力。就心血管疾病来说,总的来说,此依据不能表明心血管疾病和极低频辐射存在联系。

就国际癌症机构进行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研究结果跟之前的差不多,对于急性照射,也就是急性暴露来说,极低频电场和磁场辐射的神经系统急性效应已经得到了确认,而慢性的话,一致的流行病学证据认为,患儿童白血病风险的增加,与慢性低强度极低频辐射磁场有关,然而因果关系证据不充分,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也不确定。

看暴露度对于疾病的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看可归属的部分,就这一点的话,首先我们要研究它的风险以及暴露度的盛行程度,就是暴露的情况。虽然说我们从很多国家获得了风险的一个相关的信息和借鉴,但是对于暴露度来说,内容较少,信息也很少。所以这种研究成果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假定暴露度与疾病有着因果关系,全球可归因于极低频暴露度的儿童白血病非常少,而且全球范围类有可能归因于极低频暴露度的数量大概只有100到2400之间。

为防止已经证实的急性不良反应,应制定一个指导方针,并且存在慢性效应的不确定性,成为实施预防措施的依据,就是要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另外减少辐射对于健康的益处我们尚不明确,减少辐射的费用应该是比较低的。所以国家当局应该实施有效的策略,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于一体去考虑这个问题。

非常抱歉,过的这么快,但是我也不想打扰咱们吃午餐的时间。

最后还是要更新一下最近的研究,世卫组织的评估最近新出版的一个情况,一个就是最近白血病和脑癌的职业荟萃分析,我们已经做了荟萃研究,所以说在这两张图上,一张是脑瘤,另一张是白血病的一个图片的情况,可以看到它的风险系数及风险的情况。

在一开始研究的时候,比如从1983年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波长比较长,而且不确定性非常地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07年的时候,它的风险系数非常地小,而且结果也相对稳定。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这个情况,我们做了一个测量反应分析,看一下是不是高强度的暴露度会导致风险增加,在这个图片上可以看到,其实是缺少清晰的暴露模式的。

总而言之,我们随着研究的深入,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风险的系数和风险其实越来越小,一个原因是我们缺少一个清晰的暴露度的模型。另外就是有可能电磁的暴露度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疾病的一个原因。

世卫组织还提供了一些研究,就是儿童脑瘤研究的一个汇总,儿童脑瘤是第二大常见的儿童疾病,儿童脑瘤比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更为少。我们对于儿童白血病做十项研究调查的时候,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以及大量的控制装置。

这个图片上显示暴露程度和风险的高低其实没有直接的联系。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表明,磁场暴露和儿童脑瘤存在联系的证据较少。

除此之外,我们对于新的儿童白血病病例也做了汇总分析,我们做了七项测量或计算领域的研究,我们还是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大约有一万多个。我们汇总分析的结果就是,目前的研究结果与以往汇总分析一致。但是最近研究表现它的相关联性越来越微弱,因为它的个体研究的数量也比较少。关于磁场和儿童白血病的最近研究,并没有推翻或者改变以往的研究结果,就是磁场不是致癌物的一个评估结果。

最终我的结论就是,新的研究并没有改变、推翻世卫组织此前的一个评估,所以说世卫组织的评估仍然是有效,并且符合事宜的,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Leeka I·Kheifets女士。因为时间很有限,大家抓紧时间提问。

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刚刚你谈到了儿童白血病以及暴露程度之间的关联性,到底是怎样测量暴露度的呢?是在儿童出生之前?之后?还是母亲怀孕之前?到底是怎么样一个测试方法?

Leeka I·Kheifets:您的问题的答案是,有一些研究正在做,是关于母亲怀孕期间的一个暴露度和儿童白血病的一些影响。但是对于儿童白血病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出生之后后续的一个影响,当然在子宫内的血的易位,这一方面的研究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出生后的暴露程度,决定了是否患有儿童白血病,这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问:由于我是学生物学的,所以对于癌症的感染过程有一定的理解。我的问题是刚才提到TEL—MAL1这种基因和儿童白血病有关,这种基因有没有一个测量的方法或者测量的一个机制?

Leeka I·Kheifets:您的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其实更为好的一种研究方式,是研究那些出生的时候已经有这两种基因的儿童,在研究日后电磁暴露度对他们之后的影响,但是这需要很多的专家研究,和大量的案例,这种过程是非常地困难以及复杂的。可能吃饭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地讨论这个问题。

问:刚才我注意到你提到的,我理解是从基因细胞到组织器官在电离磁场辐射下会产生生物病变的作用。如果我们把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时候,当电磁场暴露的时候,它会对他生物信号产生一些影响,这个时候可能感觉不出来生物的病变,这个如何来进行评价?谢谢。

Leeka I·Kheifets:我的答案是,这个就是根据一些个人的情况,因为有的人对于电流和电磁有一个敏感度,有的人就是有高度敏感症这种,他自己会觉得,我失眠,我抑郁这种症状是由于电磁影响的。但是我的研究报告显示,其实电磁电流的暴露度,对于失眠这种症状其实没有直接的联系。

另外一点,您刚刚提到了组织和细胞都需要信号进行控制,但对于高层面来讲,其实是很难判定极低频率的电磁会不会影响到这个信号的交流,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如果说一定要找着这种答案的话,必须要研究一个特别敏感的装置,让它能够测量到这种低频对于暴露度的一个影响。

问:美国的研究,0.3到0.4微特对于儿童白血病有影响,这个影响是怎么样的情况?第一个,磁场再增加的时候,是不是影响更严重?比如说0.5到1微特。

第二个问题,再加大磁场是不是有影响?我觉得我们对所有磁场,1微特以下,甚至100微特以下,我们都没什么感觉,假如你不是拿特殊仪器来测量,你根本感觉不到,所以我想问到底是多少有影响?

Leeka I·Kheifets:您问题的答案是,是的,一般咱们普通常见的电磁强度,我们是感知不到的,除非是我们用精密的仪器才能测量出来。但是您刚刚说美国的研究是0.3到0.4微特斯拉对儿童的白血病有影响,是也许的,因为0.3到0.4微特斯拉不仅在美国有做出测量,在世界各地都是有这个标准的。对于高于0.3到0.4的暴露度其实是非常罕见的,我们并没有一个研究表明,是不是暴露度更高,危险系数更高。

问:如果更大的话,它应该有影响的,为什么呢?你说0.3到0.4有影响,更大的话,它就应该影响更大,所以我觉得这件事,过去做的事情是有问题的,刚才你已经讲了,都不能承认它影响,生物上不能承认它影响,可以造出这个舆论来,我觉得对电力的需要是有影响的。我们需要电力是绿色能源,造出这种影响来的,在中国也没有发生,中国可能研究还不够。Leeka I·Kheifets:您刚提到中国这方面的力度不够,我的建议是,如果说中国今后要加大这个研究力度的话,要避免走重复的道路,不要总做以前做过的研究,应该推陈出新,今天下午的时候,后面的Gabor Mezei先生会做一些演讲,关于怎么样做好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这样的话,中国研究出来的数据,也能归入国际数据库,在未来的评估过程都可以用咱们这边的数据。

篇3:2010音乐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

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 学科交叉并迅速与应用领域结合, 在实践中带领并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成为趋势。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大大改变了产业文化生态圈的结构, 直接影响了产业的原有功能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由此而派生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化现象更是影响深远。学与艺术同源于自然, 同属于文化, 最初就是一体的。在随后的发展中, 分工使科学与艺术异径而走。随着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 科学与艺术正在越来越紧密地走向交叉融合。科学技术需要美感与想象力以求创新, 现代艺术则需要有高科技的支撑和推动。科艺相通、文理交融将促进社会进步、繁荣、和谐。

作为建筑领域的专家, 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彭培根院士表示:建筑是反映人类文化进程的, 为将来创造更好的 (或者毁损现存的) 生活环境的科学、哲学和艺术的最具象的综合结晶。

评价建筑作品的标准应该是“作风严谨, 功能良好, 造型优雅”。彭培根院士表示, 好的建筑应该是客观的, 它是洞察它所处的特定时代的内部结构的精神, 并将之表达出来, 而不应是仅出自于设计者个人着迷的事物或趣味而做出的创作。

清华大学教授林华在会议上讲到:“科学和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两股巨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这两股巨流产生于同一源头。它们之间有汇合, 也有分离, 共同经历了一个从合到分、又从分到合的历史发展过程。”科学和艺术同时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在远古时期, 科学和艺术同时源于人类为了生存的劳动。我国原始人使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 如:陶器时代的陶盆、陶罐、陶瓶等器皿, 都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是实用与美的统一。

作为欧洲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 人们对科学与艺术并没有很严格的概念区分, 因为当时作为独立的科学和作为独立的艺术, 都还没有从自然造物之中分化出来。古希腊人认为, 凡是要凭专门知识, 通过学习才能学会的工作叫艺术:音乐、雕刻、图画、诗歌之类是艺术, 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是艺术。这就是说, 古代意义的艺术还包括今天称作手艺的一类事物。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医学艺术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古希腊的医学概念也是在对技艺的理解上, 对应的便是艺术, 艺术与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一样, 不过是一种专门的技术而已, 古拉丁语中的艺术与早期英语中的艺术一样, 都是指包括艺术在内的技术或者技艺。

“医学本身即是科学又是艺术。医学与艺术的关系, 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发现二者之美的人, 应该是大智者。”林教授表示。

医学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之路似乎十分遥远, 而且步履艰难,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表现手法的问题。其中, 手的绘画表现能力难倒了几乎所有的医生或者学者, 因为多半医生不会画画。而艺术家又很难理解医学科学或者医学家大脑之中的科学形象, 而无法使之视觉化。然而, 计算机的诞生, 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及其视觉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即数字艺术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其展示世界、再现实物的能力, 已让技法高超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相形见绌。同时也给许多对于绘画造型表现力望而却步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医生赋予了神来之笔, 为科学与艺术, 医学科学与艺术结合架起了桥梁, 而数字艺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认为: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他讲到, 德国是“工业设计”发源地, 是基于产业革命的“大生产分工”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结构”这个“上层建筑”层次的产物。在“政府作为背景”的“德意志制造同盟”的建立标志了德国经济机制的“组织工业化”。在全球“市场经济”的竞争中, 德国的“工业化”一开始就不是狭隘的“行业”概念, 而是开放的、整合各行业的“社会经济结构产业化”的意义。这决定了他们的“制造业”在一开始的工业化进程中, 就已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和全球战略中形成了“产业链”的优势, 并逐步完成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工业化”。

在德国国家体制宏观层面上, 包括产业政策、科研与教育体制、文化领域、科技前沿、基础科学、标准化、专利、金融、法律、社会普及等等方面也已逐步形成在知识经济的信息社会层面上的“工业化”。“工业设计”早已融入德国社会结构的各个领域, 而从未局限于一种“专业”、一种“技巧”, 而是一种协调工业社会“大分工”所造成的行业、企业、工种、专业等隔阂的理念与方法, 所以“工业设计”在德国一开始就不被局限于作为“生产力”。而是作为“生产关系”在发挥着“调整、催化、引导”的巨大作用, 以及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层面上“整合与集成创新”的巨大推动力!

“工业设计”不仅仅是一种“专业”、一种“技巧”;“设计”是一种人类生存与大自然共生最早的“智慧”, 也是“人类社会关系进化”、“分工”的智慧;“设计”是人类远早于“科学”、“艺术”的一种需求与“行为”。“设计”一直是作为“生产关系”, 在发挥着“催化、引导、调整”人类与自然、人类的“社会关系”的巨大作用, 推动者人类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整合与集成创新”!

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国大部分企业只致力于加工制造环节, 徘徊于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末端。中国目前所处的国内外经济社会态势和发展正是急需把“工业设计”作为中国“新产业结构创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我国自己的新型工业化产业链、新型工业文化的国策。但是, “研究型”设计才是未来社会的立足之本, 否则, 设计只是金钱和权力的一个附庸。

设计应是人类的未来不被毁灭, 出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

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李德昌副教授通过势科学的视角, 讲述了科学与艺术统一的逻辑本质。

势科学具有普适性, 它适用于教育、艺术、科学、文学、管理、经济、宗教等等各个领域。李德昌老师给“势”下了一个具体形象的定义:势=差别÷距离=差别×联系。并介绍了势科学的三大定律:势的运行机制是差别促进联系, 联系扩大差别, 所以“势、趋”不变, 宇宙加速膨胀, 社会加速发展;势的稳定增长达到某种临界值, 系统就会发生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叉, 从而衍生出各种素质、创新和风险;势的成长极限产生对称, 对称形成数学结构的群, 无干扰的物质势作用形成物质群, 所以宇宙和谐, 物干涉的信息势作用形成素质群、组织群及社会群, 从而推动素质和谐、组织和谐及社会和谐。

李德昌老师认为:一张具有艺术价值的风景画, 其山水、房屋之间总是具有明显的形象差别, 又具有时代背景下人文氛围的紧密联系。这就是艺术势。舞蹈的艺术势在于舞蹈形体动作的巨大差别建构的张力在圆润的动作协调中紧密的联系起来。创新也与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创新是系统在大势作用下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艺术创新是蓄势待发—势不可挡—势如破竹—创新分岔的一个过程。

篇4:2010音乐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

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通知

(卫妇社发[2005]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卫生局: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框 架》,以及当前国际国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发展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需要,在组织农村、城市社区、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学校、医院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等七个方面健康促进应用性研究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规范和指导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 进工作的开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研究部署,加强领导,科学管理,贯彻执行。有关实施情况报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附件: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

二00五年一月十二日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

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的客观要求,推进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科学和规范地开展,依据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和相关卫生法律法规,特制定本纲要。

一、背景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动员全社会和多部门的力量,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活动。

“九五”以来,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紧密围绕卫生工作中心任务,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初级卫生保健、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及重点人群卫生保健等开 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相约健康社区行和控烟活动,在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社会化、大众化和规范化方面进行了 积极有益的探索,学科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但是,目前我国健康 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人群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还较低,特别是在贫困、边远农村地区,农 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存在许多落后的生活习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2001年全国6省农村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在农村15岁以上人群 中,环境、饮水、营养、传染病、慢性病预防等8项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仅为36%。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城乡健康教 育专业机构和工作网络不健全,业务经费投入

不足,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这些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事业的发展,急需尽快解决。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更加关注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和生活质 量。许多老的传染病如结核病、血吸虫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艾滋病、SARS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疾 病负担加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和意外伤害增加;烟草危害日趋严重。这些重大社会卫生问题都要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策略、内容、方法上要有长期规划。

二、总目标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围绕重大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倡导健康的公共政策和支持性环 境,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具体目标

(一)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起以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法律保障为特点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纳入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监督考核。

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2010年,县及县以上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配置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设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至2010年,社区、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有直接面向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服务设施和网络。

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网络。至2010年,建立国家级人群健康素质监测网络和信息库;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心数据库;建立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家库、传播材料库。

保证常规经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经费不少于当地当年卫生事业经费的5%。各级卫生部门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调整卫生经费投入结构中,要保证健康教育经费在优先领域的投入,并随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比例而增加。

(二)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各级卫生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计划,积极开展预防控制传染病、地方病的健康教 育与健康促进,重点做好防治性病、艾滋病、结核、乙肝、血吸虫病及重大传染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普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 生活方式。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预案与实施计划,对公众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广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贯彻执行《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县及县以上政府要将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纳入当地《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和《农村卫生发展规划》。

建立在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合作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机制,落实“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规划。加强国家、省级“行动”示范县区建设,总结推广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成功经验。

以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为农民送医药、送知识。加强农村流动人口和乡镇企业工人就业前健康教育培训。

结合农村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大力普及农村改水、改厕知识和技术,改善农村饮水和环境卫生状况。

至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70%、60%;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0%、60%和50%。

(四)深入开展城市社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网络。

积极推进“健康促进社区”建设,促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卫生城镇和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等卫生进社 区活动。针对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开展社区综合干预。至2010年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

(五)开展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及相关规定,城乡各类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健康行为养成教育,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控制吸烟、环境保护、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类学校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

至2010年,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90%、80%;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70%、60%。

2.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整体护理等工作,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向患者及其亲属提供面对面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至2010年,患者及家属相关疾病自我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80%。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创建活动。

3.工矿企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以“安全-健康-环境”为中心的“工矿企业健康促进工程”,倡导有益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和控制职业伤害、职业病及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生。

对工矿企业管理者和各种作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与健康培训,新职工、女工、接毒接尘工人的岗前、岗位安全与健康培训率达到100%;2010年,大型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0%以上。

4.公共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监督和指导公共场所经营单位

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知识培训、复训,考核合格上岗。

按照《科普法》,各类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有责任在所辖范围内对公众开展卫生科普宣传。禁烟、安全标志明显,消防疏散通道通畅,应急措施健全,积极营造健康环境。

(六)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妇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促进生殖健康的全面发展。至2010年,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普及率在城市达到100%,农村地区达到80%以上。

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健康需求,加强城乡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开展老年健身、老年保健、老年病防治与康复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七)控制烟草危害与成瘾行为

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加强控烟能力建设。普及烟草危害相关知识,开展吸烟行为干预,降低吸烟率。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各类公共场所有明显的控烟标志、有管理人员。

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无烟家庭活动。到2010年,90%的中小学校、90%的医院成为无烟场所。继续开展创建无烟草广告城市工作,到2010年,无烟草广告城市占地市级以上城市总数的30%。

将预防吸毒、酗酒等成瘾行为纳入公众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公民道德意识教育。

四、策略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加强规范管理,组织落实《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和措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政府投入与多方筹集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规律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以点带面,推动《规划纲要》的落实

各地按《规划纲要》的任务和目标认真抓好社区综合试点建设,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应用性研究,吸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技术,探索和总结试点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

(三)加强部门协调,动员社会参与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倡导健康的公共政策,加强多部门协调,发挥各级健康教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和大众媒体的作用,引导和培育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健康教育活动,构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网络,营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四)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学科发展

加强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作需要的设备,发挥其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

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培训,提高各级各类卫生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能力与水平。将人员培训纳入单位考核机制,定期进行考评。

加强不同省市、不同区域间的交流,建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作区与年会制度,加强理论研究及新理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学科发展。

建立健全国家、省(区、市)、地(市)、县健康教育信息网络,规范健康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交流国内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

加强国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五)督导监测,考核评价

卫生部制定《规划纲要》评价指标体系,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规划纲要》及评价指标体系,每年进行督导考核。对各地在实施《规划纲要》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发布部门:卫生部

12日(中央法规)

篇5:2010音乐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

时值四川大学华西医学百年暨合校10周年华诞之际, 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承办的“2010发育与疾病国际研讨会——围生医学新进展”将于2010年9月28日至3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邀请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座, 将针对该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探讨。

举办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宿地点:待定。会议日期:2010年9月28~30日 (28日全天报到) 。注意事项:交通费、住宿费自理。参会者请于2010年6月15日前, 通过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回复。联系人:陈颖姣, 2010发育与疾病国际研讨会秘书组。电话:028-85503776、028-85503063, 传真:028-85503776, 电子邮箱:westchina2@gmail.com。

上一篇:英文演讲稿-英语学习心得下一篇:立足校本研修,强化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