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2024-04-27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通用14篇)

篇1: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年、月、日”教学设计 同心小学—丁超 【教学内容】

教材108—109页的例1及“课堂活动1、2题”。【教材分析】

学生们在一二年级时已经掌握了有关时、分、秒等较小的时间单位,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例题1呈现2013年的年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了解一年有12个月,发现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其中2月为特殊月。同时通过对大月小月的区分,让学生发现记忆大月小月的不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

技能目标: 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情感价值目标: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渗透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教学准备】 年历卡、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谈话揭题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跟往常有什么不同?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高兴吗?今天是我们班的一节数学公开课,我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我想记住这一天——2013年11月X日上午几时几分几秒。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发生,在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节日,请同学们看一看你知道这些节日都在几月几日吗?(元旦节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六一儿童节,国庆节请你说说这里边所包含的时间单位。(时分秒

时、分、秒是我们已经认识的时间单位,今天,我们还要认识更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了解中国节日的基础上,引入对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2013年11月日历卡 出示日历卡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2、认识年、月、日(1出示2013年年历卡。

(2观察出示的是哪一年的年历卡。

(3分别找到10月1日、3月12日、6月1日、1月1日,看看各是星期几?(4老师: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作业纸上的答案。

(5学生自主合作交流

(6老师抽生回答问题:(1一年有几个月?(2哪几个月是31天?(3哪几个月是30天?(4二月份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2月有28天。

2、认识大月、小月。

(1大家通过仔细观察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习惯上我们把

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的天数比大月和小月的天数都要少,所以2月我们叫特殊月,也叫平月。

师: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反馈:……

(2大家都会用脑记,你听说过“拳头记法”吗?书上介绍了“拳头记法”。打开课本109页,自己先学一学,同桌说一说。出示左拳,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投影出示“拳头记法”(3还可以编成歌谣帮助记忆: 歌谣记忆: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它各月是小月。

【设计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独立演示左拳记忆法,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记忆;运用歌诀法来记忆,能迅速有效的判断某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及其天数。歌诀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生动而有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3、计算全年天数。师:一年有多少天呢?(1小组交流、合作计算全年天数。(2学生汇报并上台演算过程。

(3集体验算:(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231×7+30×4+28=365天

三、巩固练习

小组完成课本113页练习二十,1题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和强化了所学知识。

四、课外作业。

1、收集2012年的年历,把你所知道的节日找出来,并看看是星期几?

2、比较2012年2月和2013年2月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比较2012年2月和2013年2月的差别,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集体汇报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篇2: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日》导学案

柏柳小学 李桂华

导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6页至68页例

1、例2 导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天数。

2、通过合作、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忆方法和平年、闰年的规律及用规律推算平年、闰年。

3、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导学重难:

重点:认识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平年闰年,知道平年闰年的规律。

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用平年、闰年的规律推算平年、闰年。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年历卡、统计表。

导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前面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用到生活中常用的三个时间单位,谁知道是哪三个?

生:年、月、日。

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年 月 日

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你都知道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道,谁来给大家说说?

(一)、观察年历,认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1、学生观察年历卡,完成题单

2、小组内交流,汇报,展示结果。

同学们的观察结果都是这样的吗?从这张表格中你知道些什么?在小组内说说。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同学们能把一个月是31天的的月份找出来吗?30天的呢? 你们知道生活中把31天的月份叫做什么?把30天的月份叫做什么?

3、动手动口动脑,记住大小月。

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生:七个大月,四个小月。)师:用什么方法可以记清楚这七个大月和四个小月?(学生介绍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强调拳头帮助记忆法和顺口溜记忆法,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并引导学生记忆。)(1)引导学生用拳头帮助记忆

(2)引导学生用顺口溜记忆。

(3)游戏检查。

游戏一:师说月份,大月女同学起立,小月男同学起立。师最后说二月,没有同学起立,问,为什么你们都不起立呢?

生:因为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师: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二)小组合作,探究闰年平年的规律。

1、认识平年、闰年。

师: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的年份二月是28天,有的年份二月是29天。

师:二月有28天的年份叫什么?二月有29天的年份叫什么?

生:二月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

板书:平年

闰年

2、探究平年、闰年的规律。(1)学生分组完成例2的统计表(2)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A、2000年-2008年中,哪几年是闰年?用红色在表中标出闰年。

B、2000年-2008年中,哪几年是平年?用蓝色在表中标出平年。

C、按年份顺序,平年闰年是按什么规律交替出现的?

(3)全班交流上面的三个问题。

学生汇报第一二两个问题后,多媒体展示用不同颜色标出的年份和二月的天数。学生汇报第三个问题后,问:按此规律,2009年也是平年还是闰年,二月有多少天?2010年呢?2011年呢?2012年呢?

师:2016年是闰年,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上一个闰年呢?

(三)、动笔算一算,记住一年的天数。

一年有多少天? 预设一:

生:2009年有365天。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的。

师:书上说的365天对不对呢,我可以通过计算进行检验。怎样计算2009年全年的天数? 预

设二:学生回答不出2009年的天数。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计算出2009年全年的天数? 计算过程的引导同预设一。

师:2016年有366天,那么2017年有多少天呢?为什么?

师:还有哪些年份是366天?还有哪些年份是365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判断正误。

(1)每年都有

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小华说:“我爸爸11月31日才从北京回来。()(4)闰年的二月有29天

2、算一算。

(1)小红七月、八月都在外婆家住,她在外婆家住了多少天?

(2)四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3、猜一猜。

小强学习了《年月日》以后问爸爸:您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爸爸回答:我只记得我一共过了10个生日。

猜一猜,小强爸爸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4、说一说。

(1)说一说自己的生日。

(2)说一说自己出生的年份,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篇3: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源于英文Mind Mapping, 在20世纪60年代, 为了改进传统笔记方法不易记忆, 通常以线性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不宜刺激他们及时回忆知识点, 同时也浪费时间等缺点, 英国人Tony Buzan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形表示方法, 由于这种新方法仅仅通过关键词和它们之间的连线形成图的方式来表示整个思维的过程, 因此, 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通常从一个主要的概念开始, 随着个人思维的延伸, 向周围发散为一个树状的结构, 能同时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利于学习者发散思维的形成, 根据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 能较快地理清思维的整个过程。

从思维导图自身特点来看, 我们既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图形,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具。首先, 把它视为图形, 主要是从思维导图呈现知识的形式来说, 它把学习者线性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用图形的方式组织起来, 这不仅从表面上美化了笔记形式, 而且有利于唤起学习者对先前知识的刺激, 更有利于他们之间对各自隐性知识的获得, 对学习群体将有大的促进作用;把思维导图视为一种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它自身的优点, 来辅助我们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的。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目前教学中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与学习理论。它注重个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身的先前经验基础, 因此,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 学习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根据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的;个人认知结构需经过同化、顺应两个过程得以完成。建构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者的重要性, 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环境下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从建构主义理论可以看出, 思维导图正是基于个体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结合已有知识经验, 通过个人或合作的方式, 把内部建构的知识用图形形象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关注了学习者内部变化。

2. 双重编码理论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在知识获取、加工的过程中, 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教学中, 同时以视觉和语言形式呈现的信息能够增强个体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思维导图注重图形与文字的结合, 将知识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 某种程度上来说, 使得个体隐形知识可视化, 也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和补充, 减少了不同学习风格差异给学习者带来的不适感, 减少认知负荷, 提升个体学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势分析

小学高年级主要指4-5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们的身心特点, 决定了在这一阶段学习者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这一阶段他们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在教师的指导下, 能很好地操作MindMapper软件, 利用该软件进行个人知识组织创作。针对这一阶段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点内容相对较多不易梳理, 且难以理解的特点, 把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 有如下的优势。

1. 优化知识表示, 提升思维

个体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 通常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 围绕一个主题来建构知识点的, 教师经过加工用图形呈现的信息, 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关键词和连线有序呈现的抽象复杂知识, 能激发学习者的灵感知识, 引发个体头脑风暴,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学习者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 无论是进行个人建构还是理解他人的创作, 都将促进个人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形成。

2. 利于小组合作, 增强信心

对学习者来说, 思维导图能使知识结构可视化。小组合作的思维导图与单独制作的相比, 更能全面地概括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 它集合了所有成员的集体智慧, 发挥群体成员的力量, 能考虑到个人想不到的点。在小组合作建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 每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贡献者, 学习者能从中体验到成就感。学习者根据自己建立的思维导图, 判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从而清楚自己的认知水平, 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 减少个人学习焦虑感, 有效提升学习信心。

3. 加强师生对话, 促进反思

思维导图给教师和学习者创建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教师和学习者围绕一个主体进行共同的构建, 教师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对课堂教学作出及时的调整, 学习者也能通过参考他人的构图, 反思自己学习进程, 适时地对自己的概念图作出更改和调整。

四、利用mindmapper软件设计《角》教学过程

MindMapper是一款专业的可视化思维导图智能工具软件, 它能快速地捕获脑中的想法, 把混乱、无序的思维整理表示为有序的形式, 能很好地帮助个人进行自身知识管理, 使思维得到发展。和其他众多的思维导图工具相比, MindMapper有着友好的界面, 便于初学者使用。在教学中, 不仅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整理个人思路, 还可以作为教师实用的教学辅助工具。下面以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角》为例, 针对教学过程的复习导入、教授新课、深化总结三个环节, 利用MindMapper对数学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

1. 复习导入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 教师不仅要告诉学习者所要达到的目标, 也要为他们搭建合适的脚手架, 提供学习者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让他们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 以及所要努力的方向。思维导图在给学习者创设情景、提供指引方面将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学习者在学习《角》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他们最终目的要能快速识别不同的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和直角。利用MindMapper制作的复习如图1所示:

通过之前的学习, 学习者掌握了角由顶点和边组成,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出这样形象直观的图形, 可以有效地刺激学习者的兴趣, 使他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快速地组织好自己的思维。

2. 教授新课

根据这一节课教授重点, 在中心写上关键词角。结合学习者课前的预习, 集思广益, 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 从中心发散出学生认识的不同角, 可以使用角的名称或是图形来表示。

图2是其中的一种表示方式。制作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设置不同的分支和字体, 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多种特性, 每一节点都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不断延伸发展, 清晰地记录整个思维的过程。在集体智慧下绘制出了共有的一个知识框架, 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知识点, 做上合适的标记, 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在图2中, 针对平角和周角两个不易理解的角,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的绘制, 通过在“做中学”, 使学习者很好地理解这几个角的关系, 并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各种能力。

3. 深化总结

思维导图很好地把知识呈现给学习者, 简化了小学生的理解, 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快速转变。在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出的思维导图, 可以方便的保存, 或是发布在班级学习平台上, 或是打印为纸质的学习材料, 有利于学习者随时进行学习。其次, 学生也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再一次利用思维导图绘制自己的结构图, 对比课堂中的图形, 了解自己在认知结构方面的不足, 这不仅有利于学习者自身进行评价, 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使得严谨的课堂增添了活跃的氛围, 使得教师能更好地为学习者搭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桥梁, 促进了师生课堂中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 教师应灵活的应用, 把握住学生的特点, 及时地归纳总结规律、方法, 而不只是简单地照搬课本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在国外应用得非常广泛, 在我国除台湾外, 几乎使用得很少, 这是否意味着, 在教学中思维导图存在着极大的潜力, 有待我们去发掘。

参考文献

[1]田添.从“在线”走向“泛在”的思维导图工具MindMeister[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 (1) .

[2]赵国庆, 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08) .

[3]韩振国.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08) .

[4]孙福万.思维导图MindMapper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教学系统设计”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07) .

[5]吴志丹.协作建构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7) .

[6]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

篇4: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经历认识年、月、日的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和润年。

体验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大、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的判断。示生活经验图,说说下面每件事需要经过多长时间?

1、跑完100米需要()。

2、打一场篮球比赛需要()。

3、中央电视台演播《春节联欢晚会》需要()。

4、从开学到国庆节()。

5、从你上小学到现在()。新授:

1、通过生活经验,使学生知道: 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

2、出示2004、2005年的年历及知识窗。(1)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a、一年有12个月。

b、平年有365天,润年有366天。

c、2004年2月份是29天,2005年2月份是28天。

d、有的月是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腊)大月 有的月是30天:四、六、九、十一小月(2)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公历年份不是整百的年份:用年份除以4,如果刚好整除,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闰年有366天;如果除完后有余数,这一年就是平年。平年有365天。

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是整百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年份,必须除以400,如果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有余数,这一年就是平年。(3)借助顺口溜识记每月的天数: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61800 2012年的上半年有多少天?

计算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一共是多少天? 填空:

(1)一年有()个月。

(2)一年有()天或()天。

(3)一年有()月()月()之分。(4)一个月可能有()天。

(5)平年全年有()天,闰年全年有()天。(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作业:

篇5: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通过推理,能初步判断平年和闰年。

3、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和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

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和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准备

不同年份的年历、每位学生一张表格。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就放在你们的桌子下面,赶快拿出来看看。这些图片都是我们学校师生的书法作品,大家翻过来看看,其实你们得到的是一张不太年份的年历卡片,别看这张小小的卡片,里面可藏着好多数学知识。

二、收集知识,验证结论

关于年历卡上的知识,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收集了那么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那么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观察验证一下。” 利用学生手中的不同年份的年历卡,观察验证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来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2)、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汇报并一一验证收集到的知识。

(4)、ppt了解年月日的形成的知识。

三、交流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

(1)学生谈自己的记忆方法,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地让学生教给他们拳头记忆法和顺口溜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大、小月。

(3)游戏检验记忆效果:

四、探索2月份天数的变化规律,初步认识和判断平年和闰年。

(1)由上面的游戏引入2月的秘密,学生独立把附页中2009---2016年的年历中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已发的表中:

(2)“与同伴说一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互谈发现。

(3)用发现的规律推出后4年2月的天数,并填在表格中。2000年是闰年,那么1999年是平年还是闰年?1998年,2001年呢?

五、练习

判断信息:

1、生日是4月31日; 2、1999年2月29日出生的; 3、8月1日的前一天7月30日。

篇6:竹石(西师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重庆市云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龚建云

电话:13896274918邮编:404500小学高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

【教材简析】

《竹石》是西师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古代有许多画家和诗人。他们既绘画又赋诗,大家把这样的作品称为题画诗。

《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而题写的诗。诗人歌咏了长在青山、扎根岩石缝中的竹子。咏物言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设计理念]

1、渗透辩证的思想,竹能经受“千磨万击”,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生命力强,自己的目标坚定。郑燮能一生经历磨难,依然乐观,也是自身的人格决定,在课堂上努力体现这种辩证的思想。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去自学古诗。

3、从一堂课发散开去,希望学生能去爱竹,爱郑燮的作品。

一、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作者的背景多方解读诗歌,理解诗歌,体会竹的精神,人的精神。

2、学习联系作者理解古诗的方法。

3、会读会背诗歌会默写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

2、理解诗歌,体会竹的精神。(难)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对诗

师:一竹一兰一石,生:有节有香有骨。

师:任他风霜严寒,生:自有春风信息

师: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生:我自不开花,免撩风与蝶。

一、读竹。

(一)感知题目。

1、书空题目竹石

2、猜猜这是谁的诗?(郑板桥),今天,我们认识他的另一个名字,我会写,但不会认,你们能当我的一字之师吗?(郑燮)

3板书清郑燮查字典认“燮”。

(二)自由读《竹石》。

读诗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读准,读通顺。

2、抽生读,检查读书情况。

3、借助注释读诗,初知意思。

(三)按平仄读诗。

一二声为平声,34声为仄声,两个字后面是平声时拉长,后面三个字的末尾是平声的拉长。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句一句地抽生读。

二、品竹。

读书,我们不光用眼看,用耳听,还要用嘴读,用心悟,用心学。

1、读着读着,你的眼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竹?

2、你是从哪里看到的?在诗中将词语画出来。

这是一株生命力顽强的竹子,从“破岩”体会。他生活在荒山野岭,草木无法生存的是风里,他却坚强地牢牢地李在那里。

这是一株坚忍不拔的竹子,从“千磨万击还坚劲”可以读出了。他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打击?

这是一株意志坚定的竹子,从“咬定青山不放松。”既然选择了在这里生活,就要在这里生活好,长得苍翠挺拔。一个“咬”,咬牙度过难关,咬牙克服困难,多么形象地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啊!

这是一株不怕任何打击的竹子,从“任尔东西南北风”“任尔”随便你是什么风我都不怕。

这是一株乐观向上的竹子。……

3、边汇报边知道朗读。

4、配乐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背竹。

1、抽生背诵《竹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悟竹。(理解古诗的方法:联系诗人及生活的背景理解诗)

1、介绍作者及他的故事。

郑燮,“扬州八怪之一”,人们称赞他的“诗书画三绝”。

可是,郑燮从小生活在贫寒的家庭里,四岁就死了妈妈,14岁,深爱自己的继母又去世,在没有成名之前,他的画一文不值,只靠教几个小孩过日子,在他30多岁的时候,自己的儿子被活活饿死。可是他从不放弃读书,不放弃画画,不放弃写字。这就是竹子一样的意志坚定啊!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是呀,郑燮常勉励自己:我已经经历了这么多磨难,我已经具有了坚强不屈的精神,我害怕什么呢?他三岁开始读书,而到20岁才考个秀才,40岁才中举人,44岁终于中了个进士,当上了个小小的县官。他对学习的追求难道不是具有竹子一样执着的精神吗?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哪怕是当个小小的县官,他也当得与别人不一样,他睡在床上,听到竹子的声音,就怀疑是民众叫苦的声音,他爱他的子民如爱自己的孩子。乾隆十一年,郑燮任潍县县令时,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的性命。

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官,由于影响了有钱有势的人的利益,有人告发他开关仓赈济灾民一事,被迫辞官。而郑燮却乐观地说:我正好去画我的竹。于是牵着一条小黄狗,拿着一盆兰花,带着几卷书,回扬州卖画为生。这是一个多么乐观的郑燮啊。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讲“咏物明志”的写法。

郑燮写《竹石》赞美竹子生命力顽强,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不也正是在写自己吗?表示自己要做一个像竹子一样的坚强的人啊!这种写法叫“咏物明志”。

3、联系自己的生活,回归古诗。

孩子们,学习是为了运用。那么,当我们面对学习中的一道道难题,准备放弃的时候告诫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当我们正为学习才艺感到困难时,我们鼓励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突然降临的灾难时,我们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4、唱《竹石》。

我们不仅会读,要是能唱诗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啊!听!跟唱!

5、默写《竹石》

三、作业

总结:我知道张飞庙里有郑燮的兰竹图,我们学校竹园有一句“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也是根据郑燮的诗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改写的。郑燮就在我们身边,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推荐你们读《郑燮传》、《郑燮书画集》。

板书:

竹石

清郑燮

千磨万击咬定

坚劲

东西南北风立根

破岩

篇7: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细看教材,如果仅按以上内容教学定有所缺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欣赏、操作等活动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意识。教学是通过活动来实现对 “数学基本概念”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美的鉴赏”及 “数学精神追求” 等数学学科本质的关注。

教材课题中 “奇妙” 是鲜明的文眼,以下分别从 “发现奇妙” “感悟奇妙”“创造奇妙”三个方面阐述教学如何凸显数学学科本质。

一、在求同存异间发现奇妙

一张纸,如果形状相同、剪法相同,但折法不同,剪纸的纹案会有不同的呈现; 如果形状不同,折法和剪法相同,剪纸纹案也会有不一样的呈现…… 这是为什么呢?

实录1 ( 导入环节)

师: 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 一把剪刀和一张折好的纸。

师: 老师来变个小魔术 ( 随即剪纸并展开) 。

生: ( 惊叹美丽、神奇) 。

反思: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观看 “魔术”,在老师简单的动作下欣赏剪纸图案。孩子感悟着奇妙并引发好奇: 怎样做剪纸? 剪纸里有什么奥秘? 孩子们从对表象的强烈好奇,逐步趋向了对理性的热烈追求。

实录2 ( 欣赏、分类环节)

( 学生欣赏剪纸作品: 描绘花草的, 临摹生肖的等。)

师: 这些剪纸,虽然表现的内容不一样,但很多图案都有共同点,你们试着给它们分分类,说说理由是什么?

生: 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轴对称图形,一类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 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第一类剪纸中都能找到对称轴。

师: 老师也赞成大家的分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尝试制作和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剪纸。

反思: 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剪纸”的概念来自劳动创造,原始而纯朴。虽然后期衍生出丰富的制作技法,但轴对称知识是剪纸的基础,应用轴对称知识更是该项活动的精髓。

二、在成与不成间感悟奇妙

剪纸里也有成功和失败,一样的付出却有不一样的得失,成与不成,有什么诀窍和规律呢?

实录 ( 第一次尝试剪纸)

师: 请大家看下面这些作品,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 老师把学生剪纸出现的各种情况在投影仪上集中展示,如图1、图2、图3)

师: 为了便于交流,我们把像图1的剪纸就称为剪成功了,而像图2、图3的就称为没剪成功。怎么会出现有的成了,有的没成呢,这里是不是又有奥秘在里面呢? 请大家小组讨论。

生: 老师,我们剪的时候把折痕剪掉了。

生: 先对折,其实就有了对称轴, 剪纸时不能把对称轴剪掉。

生: 对折两次,其实就有了两组折痕,每组折痕不能都剪掉。

……

反思: 教学前教师深知做成功该项剪纸的关键在哪里,如果仅从关注结果来看,我完全可以在操作前直接告诉学生。但是,我们的关注点不在于成功的作品有多少,而更在于学生在尝试过程中的对比、思考与感悟。这里的 “成” 与 “不成”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在折画剪展间创造奇妙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剪纸实践中发现数学的理性之美。

课堂实录 ( 全课回顾总结)

师: 剪纸里藏着很多的学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谈谈它奇妙在哪里吗?

学生交流感悟。

师: 除了刚才我们用的一些折法, 你们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学生交流设想。

师: 其实,生活中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创作的例子有很多,如学了简单的平 面图形后,制作了 “七巧板”; 学了平移和旋转后,制作了 “美丽的花边”等。

学生联系生活交流。

篇8: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西南师大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周长的概念,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软尺、米尺。

学具:纸杯、长方形纸片、直尺、软尺、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趣:孩子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乌龟和兔子第一次赛跑是谁得了第一啊?那我们来看看两只兔子赛跑,(出示情境图)谁会得第一呢?(让学生猜测)我们来看看比赛现场。

2、课件演示:两只兔子赛跑。(一只在内圈跑,一只在外圈跑)

提问:为什么不公平?(生答)

师:这都是由于周长的不同引起的。

3、揭示课题: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操作实践,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图形周长。(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手绢的周长。

出示一张白手绢,让学生观察,再出示一张镶有花边的手绢,让学生比较,那张更漂亮?为什么?

那我们给第一张手绢也镶上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手绢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地方,围手绢一周的长度是手绢的周长。(板书)(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手绢的周长)

(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出示“树桩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

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实物)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桩面的边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树桩面的周长),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板书:树桩面)

(3)出示树叶,指出树叶的周长。

(4)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指一指它的周长。(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窗框的周长、文具盒表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屏幕周长等)

(5)指出篮球场的周长。(课件演示)

2、摸一摸,说一说,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例2)

(1)摸课本封面的周长。

刚才摸了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摸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强调:封面)它的周长是哪一部分呢?大家能用手指在书上摸一摸它的周长吗?(同桌轮流摸)

(2)指名学生上台摸。

问:你认为摸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摸的时候要注意从封面四周上一点出发沿着4条边围1周,又回到出发点就是这本书封面的周长。)

(3)描周长。(88页练习十六第1题)

强调描的终点和起点都在同一个点上。

(4)概括周长的含义。

刚才你们摸的课本封面、手绢、树桩面它们的形状都不同,我们用两个字“图形”来概括它们,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周长的含义。(板书:图形)

引导学生找一找重点词语“一周”“长度”,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4)反馈:判断奖状框的周长。(课件演示)

强调描的终点和起点都在同一个点上。

4、动手测量,认识周长。(教学例3)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先交代规则,再出示大屏幕)。

出示长方形纸片、纸杯,先让学生指一指杯子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认识工具后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树桩面、杯子的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学生操作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长方形纸片、软尺、线、直尺等),测量出杯子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测量方法。

用软尺量;

先用线围,再用尺子量;

先量每边长,再加起来。

(3)优化方法。

量长方形用直尺直接量比较简单。

三、深化拓展

变魔术。(用铁丝围圆、桃心、小猫、蝴蝶)

用相同长度的铁丝围刚好一周的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都相等,让学生理解“守恒”原理。

四、总结

孩子们,今天的收获多吗?

再认识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一周”的含义,并配合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五、作业

篇9: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一些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突破方法:在“围一围”“议一议”“量一量”“试一试”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突破方法:在具体活动中,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法:

迁移类推、动手实践和观察法。

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帕、树叶、线、直尺。

学习准备:

树叶、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讲述《新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第一次赛跑,小兔子由于过于骄傲和轻视对手意外的失败了,这一次它决定要认真的和小乌龟重赛一场,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播放《新龟兔赛跑》的动画。(小兔子沿着跑道的外圈跑,而小乌龟却沿着跑道的内圈跑,小乌龟再次胜出。)

教师:小乌龟为什么能再次取得胜利?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有的同学说小乌龟跑得路比小兔子短一些,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

感受周长:

请学生小组合作在老师发给的跑道图上用红笔描出小乌龟的路线,再用蓝笔描出小兔子的路线。

教师介绍:小乌龟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内圈的周长。

小兔子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外圈的周长。

(教师顺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围一围

(1)(出示手帕)师: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

生:手帕。

师:对,老师觉得这个手帕不够漂亮,想让手帕变漂亮些,于是要给它镶上花边,你知道该镶在什么地方吗?哪位同学能上来告诉老师,帮帮老师的忙。指名上台指出:花边应镶在手帕边沿。

学生上台演示。

师:同学在镶花边的时候,刚好围了手帕的一圈,一圈呢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周。老师现在把同学镶的花边用线画出来。从这一点开始围手帕刚好一周回到原来这个点上,这条线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教师课件出示:围手帕一周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看到书上例1,动笔画出桌布的周长。画好之后,同桌互相检查。

(2)(出示树叶)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树叶)谁来指出它的周长?

学生上台演示。

师: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生:我是从树叶这点开始沿着它的边围一周。(教师出示课件围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2、启发联想。

我们刚才指了指手绢、树叶的周长,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面的周长,能用电子白板上的话来说一说吗?

生1:围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的周长。

生2:围水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水桶面的周长。

生3:围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

3、摸一摸。

师:我们用手指了周长,那同学们我们能摸一摸周长吗?

生:能。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的周长,那你们能试着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吗?(教师板书:摸)

师:课本封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手帕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各不相同。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它们,可以概括为?(图形)

那也就是说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形哪些是它的周长?

师:为什么第一个和第三个不是它的周长?

生1:第一个图形围多了。

生2:第三个图形没有围满一周,也就是围少了。

师:围图形周长时,一定要注意是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4、量一量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的周长呢?那现在请拿出你们准备的树叶、直尺、线,同桌齐动手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

同桌交流合作。

指名汇报:

生:我量出的树叶周长是26厘米,我们先用线围树叶一周,再用直尺量线的长度。

请同学们看到书上例2。

追问:刚刚我们量了树叶的周长,那你能想办法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演示交流。

(3)代表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先量了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它的周长。

生2:我们是用线直接沿着长方形的边围了一周,再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它的周长。

5、试一试。

动手比较图形一和图形二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8页“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内容?

生:周长。

师:什么是周长?

生: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在围图形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只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篇10: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8名,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得更多的是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体验收获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7个教学单元,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个教学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只安排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握。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两部分。教材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统计部分安排了数据的整理和求平均数;概率部分主要是认识一些简单的不确定现象。

教材还配合乘法计算、小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等内容分别安排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小数点的由来”和“对称与建筑”3个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主动构建知识。

5、开展课前3分钟口算,增强学生的可算能力,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6、加强估算与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及进度安排

内 容

课 时

周 次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16课时

1-5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5课时

6-9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15课时

7-10

(四)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

8课时

11-13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

6课时

14-15

(六)对称

5课时

16-17

(七)总复习

5课时

篇11: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及与长方形的联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做成的长方行的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认识屏幕上的这些图形吗?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其实在数学宝库这个家族中还有很多图形等待我们去认识。想认识更多的图形吗?那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好吗--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播放课件,内容设计到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有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学生看过课件后教师提问:在屏幕上这些图象都是平行四边形。然后依次介绍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变,对边相等;有4个角,但不一定是直角。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行四边形。你们到底了解了吗?那我们来做个练习吧!

教师:学生交流后,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学生举例。

学生1:铁拉门上有平行四边形。

学生2:有些花布格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3:鱼网拉直后有很多大小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4:有些门上的花纹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5:栏杆上嵌的花纹是平行四边形。

………

[点评:在情景的影响下,学生通过看录像,感知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2.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教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条钉的长方形。

教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好朋友,它们互相之间可以变换,你相信吗?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木条钉的长方形,然后拉一拉,议一议,说说长方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你们发现长方形有什么变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1: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但4条边的长短每边没变。

学生2:长方行原来都是直角,现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变成了钝角,左下角、右上角变成了锐角。

学生3:长方形上、下、左、右四条边没有变,跟原来一样大。

学生4:我发现:如果把长方形慢慢拉,钝角会越来越大,锐角会越来越小。

………….

教师: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吗?学生再次分组活动。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特性?(容易变形)

教师:你现在知道生活中有的自动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了吗?(此点只让学生有一点感受)

[点评: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智慧岛

(1)完成课件上两道题。

(2)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然后交流。

(3)完成练习五第1题,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别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四、我的收获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了解到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还有什么想继续探索的问题?

[点评:通过具有儿童气息的自我反思,既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清晰认识,又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五第1~5题

【教学过程】略

孩子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谁来告诉我它们的名字呢?

其实在我们数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朋友,需要我们去认识它,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位新朋友,

平行四边形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那我们就去看一看吧。

那我们就去了解了解它,板书图形,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谁来帮帮老师找出它的边,又找同学找出它的角,板书它又4条边,有4个角,

再来看看它的4条边吧,请你们拿出刚才发给你们的平行四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4条边的长度,最后得出4条边相等,再论证一下吧,再板书,

接下来老师看一看你们是不是真的了解了,我们来做个练习题吧,

做了练习,我们来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吧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可以呼唤,你们信吗?

大家读的真棒,你们真聪明,那我们就去智慧岛发挥我们的智慧吧

板书:特点:又4条边对边相等,

有4个角不一定是直角,

篇12: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一、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

生:张继。

师综述: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盛名起来,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觉一下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觉。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如情入境的朗读博得听课老师的集体鼓掌。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觉放进去,读出你的味道。

学生自由读诗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师:看这些都是诗中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作者情感的字,是什么字?

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

生批划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乌鸦就在哭蹄,感觉很伤心。

师:读读这句。

生读。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

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

师:一个“霜”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仔细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

(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乌啼霜满地”

......

生:第一句好,感觉得很冷。

师:从中透出冷。自己体会体会。

齐读该行诗。

师:诗象品茶、品酒,慢慢品出它的味道。

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的枫树。

师:是这样的枫叶吗?

(课件出示火红的枫叶图)

生:不是,没这么红了,是枯黄的。

师:闭上眼睛,走如这种情形。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照画面读读这首诗。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诗中谁跟谁相伴?

生:江枫与渔火。

师: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

生1:很孤独。

生2:很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学生读诗。

师:“眠”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生1:江枫睡了。

生2:渔火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

师:把你们刚才的话起来,就是一首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读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读出夜晚的宁静,读出诗人的忧伤。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夜愈深愈难眠”?

生1:很孤独,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妈妈。

师:“对愁眠”原来是“对愁难眠”呀!把感觉放进去读读。

学生读前两行。

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诗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读读。

学生读第三四行。

师:要想读得有味道,就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

生:诗人在这里是个客人。

师:“客人“什么意思?

生:不是在自己的家乡,是别人的家乡。

师:“客人是谁?

生:是张继。

师:客人就是诗人。大家还记得王维的一首诗吗?

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你从“客“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张继怎样的感情?

生略。

师: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作者的心情是说不出来的,读吧,读出那种味道,读得像寒山寺的钟声,越梁绕耳,绵延悠长。

学生有滋有味的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伤,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乐曲伴奏。

学生读,读的凄清,读得悲伤。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继吗?

生:你为什么这么愁?

师:是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

生答略。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像答略。

师: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恋,带着一腔情感再读读--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在1200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张继为什么那么忧伤?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但有一点,但他把自己的情融入到这首诗中,为我们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从古到今,诗人吟枫桥,书法家写枫桥,画家画枫桥,歌唱家唱枫桥,就在诗、书、画、乐中延续着桥。

篇13: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文解释】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词语解释】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诗文赏析】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篇14: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孩子们,课前我们已经互相认识了,可是你们还想了解关于老师更多的信息吗?

2、课件出示教师信息,让生帮信息中的数字分类,问: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学生发现有的数字有一个小圆点,有的没有。告诉学生没有小圆点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小圆点的数是我们以前没有学过的,叫小数。从而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小数的组成

教师出示数学书后面的定价5.10元,和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小数。教师指出像2.7,0.8,3.25,5.1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以3.25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并指出什么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师:小数都有一个小圆点叫小数点,(板书:小数点),你可别看他圆圆的,小小的,他的作用可大了,他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黑板上这些小数,他的小数部分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认识小数部分只有一位的叫一位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位的叫两位小数(3)指导学生读小数

师:孩子们,认识了这么多小数,那小数怎么读呢?我们先来试读一下黑板上的这几个小数。(生读小数)(板书3.25读作三点二五)师小结:读小数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读,先读整数部分,就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再读小数点,就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只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试一试:指名读课件上的小数(4)指导学生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小数怎么写呢?大家回忆一下,刚才老师是怎样读3.25这个小数的?(生答)师小结:也就是说写小数的顺序和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然后在整数部分的右下角写一个实心小圆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试一试:听写小数

2、教学例2(1)出示并齐读例2中的商品价格。

师:孩子们,除了刚才认识的这些小数,你还在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生:超市里。师:从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中我知道孩子们都喜欢去超市,下面我们就到超市看看吧!(课件显示例2情境图。)师:这些商品的价格都是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小数)(2)用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表示例2中的价格。

师:大家看这些商品的价格都是以什么为单位?(生:元)师: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个篮球的价格是12.68元,那我们在付钱的时候,实际上是付多少呢?也就是付了几元几角几分?(生答)用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分别表示其他单价。

(3)讨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意义。孩子们,从刚才的这些表示中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讨论时可以围绕这样三个问题:(课件显示: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他的整数部分表示的(4)练习:用5 分别盖住0.00元各个数位上的0,让学生数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活动

1、组数比赛:用3、0、9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2、分别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表示教课书的价格,然后进行比较。

四、数学文化:介绍小数的由来

上一篇:象母怨好词好句摘抄下一篇:写银杏叶的作文-植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