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整影评

2024-04-09

待整影评(共7篇)

篇1:待整影评

《蛋炒饭》之寻梦旅途

题目:好的切入点,题目创新、新颖,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中间:这是核心内容。议论文,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还应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本片的最终的主旨在于追梦之旅,无畏挫折,同时也揭示了“好人得好报”,“劝人向善”,“以德报怨,以德服人”等道理。它以阐释小人物命运般的悲喜剧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当下普通百姓对面理想与现实所产生的迷惘、挣扎、痛苦与向往。大卫传递的是中国人的勤劳吃苦,忍耐和执着。透过这些离奇的经历,我们看到的是他踏实平静,顺其自然的体验世界的心态。大卫,智商不高,有语言表达能力障碍,别人都叫他傻子,可是他从不跟人计较,只是付之一笑。从小暗恋的女孩把他甩了,小时候的好兄弟骗了他的产业,几乎每一个人在他面前都是冷嘲热讽,默默承受着他人的言语。

大卫接替了父亲的班,上班的第一天当着大家伙的面亲口承认自己会做蛋炒饭,结果差点没把厨房点着了,弄得餐厅乌烟瘴气不说,还被开除了。在父亲的帮助下,又重新回到了餐厅。国有企业改制的让一部分人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枷锁,直接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企业的功能。王大卫想“我终于有地方炒菜了”,他母亲从地板下挖出了那个祖传的瓷器,买下了他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国有餐厅,大卫承包了国营福瑞餐厅,更名膳仿饭店,他如愿以偿有了能做饭的地方。茉莉是一个天真的小姑娘善良单纯。精于世道的样子让大卫的善良在那个社会变得弥足珍贵,并不是说茉莉不善良,而是这个社会把她折磨的不再相信一切,身心疲惫。可大卫却仍对她不离不弃,那份爱,让我感动了好久。李红兵是一个胆小爱哭的小男生。时光如梭,李红兵成了知名经济学家,苏茉莉如愿当上了著名歌星,大卫还在餐厅里品尝着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滋味。大卫迅速富了起来,可是发小李红兵却在大卫准备给茉莉举办“北京工人体育场演唱会”时,窃取了他的饭店和一切。电影的结尾当年坑过他无数次的好友也想观众一样被这个人物所感动,归还了他的餐厅,王大卫也做出了世界上最好吃单位蛋炒饭。大卫饭店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我们对亲情、友情、爱情、阴险、因果有了充分地认识,复杂社会与淳朴单纯之间的对比。他从扫地切墩打下手,干到了饭店老板;从第一次做蛋炒饭的失败到最后甚至超越了御膳的水平。三十年来,他始终如一,在蛋炒饭上下足了工夫。不断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韧劲始终感动着我们。更是通过一份最普通的蛋炒饭寓意我们的生活,无论生活如何变化,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情等美好情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永远不要忘记深埋在心中的梦想,这就是电影传递的一种生活意念,与当下浮躁跨节奏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照。

篇2:待整影评

1、各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

2、差错事故发生后,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3、发生差错后责任人应立即向护士长报告,根据差错性质,由护士长逐级向上级领导报告其发生原因、经过、后果,并做好登记。

4、登记时应将日期、时间、患者姓名、床号、诊断及差错经过、性质、原因分析、整改措施、责任者填写清楚。

5、发生严重差错事故的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均应保留,不得擅自涂改或销毁,必要时保留患者的标本以备鉴定。

6、差错事故发生后按情节及性质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计论,分析原因以提高认识,并酌情予以处理。

7、护理部或科室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8、发生差错或事故的个人如有不按规定上报或有意隐瞒等行为,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后,应按情节给予严肃处理。

9、差错事故每月填写报表上报护理部。

附:护理缺陷

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因违反医疗卫生法律、规章和护理规范等造成护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包括事故、差错及缺点

护理事故的定义、分级按卫生部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分级标准》执行

1、严重差错

指在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或者技术原因给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尚未构成护理事故者。下列行为均视为严重差错:

(1)护理人员未认真执行医嘱及查对制度,错用、漏用“毒、麻、限、剧”药及特殊治疗用药,给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或重大影响者。

(2)护理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如使用过敏性药物时,错用或未按规定做过敏试验,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

(3)因护理不当,如造成Ⅱ度压疮、浅Ⅱ度以下烫伤或婴儿臀部糜烂,手术时体位不当造成患者皮肤压伤及功能障碍者,卧床患者因护理不当发生坠床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或重大影响者。

(4)在输液过程中,因护理不周所致刺激性或浓度较大的药品漏于皮下,引起局部坏死者或体表面积成人小于2%,儿童小于5%者。

(5)因工作失职,误发放未灭菌或灭菌不合格物品造成重大影响者。(6)护士缺乏慎独意识,涂改病历,弄虚作假造成重大影响者。

(7)错抱新生儿,但及时发现,采集或损坏、遗失活检组织送检标本等,造成严重 不良后或重大影响者。

2、一般差错

指在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或技术原因发生差错,但未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或轻度影响者。下列行为均视为一般差错:(1)由于交接班不清,使一般治疗中断或者遗漏者。

(2)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进行一般性药物治疗时打错针、发错药、做错治疗,对患者未造成不良影响者。

(3)临床护理未达到标准要求,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4)各种护理记录不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如发生遗漏或记录不准确、不及时,不能反应病情,造成轻度影响者。

(5)标本留置不及时,但未影响诊断者。

(6)各种引流管不畅未及时发现,处理或因护理不当致引流管脱落而需重新插管,但无不良后果者。

(7)因管理不善致使抢救药品、物品未达完好状态,未造成不良后果者。(8)因护理不周发生婴儿臀部轻度糜烂者。

3、护理缺点

在护理活动中,虽然有某一环节的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且未给患者造成任何不良影响者。如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发错维生素类药物、营养类药物等未造成不良影响者,各种护理记录不规范如医嘱转抄不正规、医学术语不当、项目填写不全或填错,不签名等尚未造成影响者。

奖惩:

1、发生护理事故,按本院相关制度赔偿;

2、发生严重差错,每次记重度缺陷一次,处罚50元;

3、发生一般差错,每次记中度缺陷一次,处罚20元;

4、发生一次护理缺点,每次记轻度缺陷一次,处罚1元;

5、无故不参加院内业务学习,每次处罚50元;

6、三基考试不合格,每次处罚50元

7、发生一次护理投诉,经核实,每次处罚50元;

8、受到病人书面表扬一次,给予奖励50元;

篇3: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的比较研究

一、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的界定

网络影评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 广义的网络影评指在网络上发表的所有影评作品, 既包括在网上原创的影评作品, 又包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转载到网上的影评作品。狭义的网络影评仅仅指在网络上原创的电影评论, 例如, 网络写手和菜头从1997年开始接触网络, 在几个网络论坛发表的大量评论。著名的批评家彭加瑾“把电影评论视为专业的学理批评, 网络、媒体的大众批评, 以及专业、准专业的面向大众的批评的三分天下”。[1]同时指出网络批评是网络社会, 文化批评的一种, 它以真实、坦率、锐利、迅速的优势,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网络媒体使网民观众有力畅所欲言的渠道。”[2]“网络给每一个人提供了自由说话的空间, 批评不再是批评家的专利。”[3]因此, 网络影评不是电影评论与互联网络简单相加, 而是两者主体特性融合之后的、具有鲜活生命力和时代特征的新型文化现象。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大众性、多元性、独立性的特征。本文所关注的是这种狭义的网络影评。

二、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的差异

(一) 文本形态不同

传统的电影评论是以书本、报刊等物质载体的形式出现, 构成一种物质性的空间存在, 我们在物理世界里可以真实的感受。网络影评则以比特的形式存储在硬盘中, 在互联网上以电子的方式传输。它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设备, 才能感受到它的丰富多彩。由于文本形态的不同产生了如下几类新的影评形式。

第一类指网络上的所有文字影评。包括原创的网络影评和曾经以传统形式发表又经过电子化处理以后放入网络的影评作品。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广义层面的网络影评。它们与传统的电影评论的区别只在于载体不同, 其它并无多大差异。在网络影评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以这类形式的影评存在。

第二类是网络超文本影评。“超文本 (Hypertext) 是用超链接的方法, 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 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 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 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4]它与传统文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上:传统文本是线性结构, 超文本是非线性的链接结构, 它采用超链接技术把一系列不同界面的文本链接在一起, 使有线的屏幕页面在空间上得到延展, 形成立体信息场;传统文本是固定结构, 一旦完成就不能改变, 而超文本是随机结构, 随着读者选择链接方式的不同而组成不同的文本;传统文本是封闭结构, 超文本是开放结构, 超文本没有终结, 为受众参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比如, 美国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影评人, 罗杰·伊伯特, 在2004年, 开设了影评网站, 其中收录了他本人撰写的5500多篇影评、700多篇文章和访谈、600多条电影名词以及2300多条互动问答, 这些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超文本, 成为电影爱好者的驻留地[5]。超文本影评只能存活于计算机网络上, 一旦下载出版, 就将失去它原有的风貌和韵味。超文本影评是最能体现网络影评特色的类型, 超链接设置成为考量网络影评人和网编的重要指标, 如何通过超链接的设置来展示网络影评的魅力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第三类是多媒体影评, 即在超文本链接的基础上, 将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组合成一个多媒体文本。在互联网发展初期, 网络上的影评大多数是文字文本,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图片和视听等多媒体形式的网络影评。“互联网提供的工具的确有所不同———它可以容易地截图和贴图, 这很了不起。出于这个原因, 逐个镜头的分析在网站和博客上比在印刷媒体的影评中要多得多, 而且的确增加了新的维度。”[6]目前, 影评人独立创作的视听文本形态的网络影评还没有, 有一种是利用对电影的效仿致敬和滑稽模仿, 对评论的电影进行截取, 再编辑加工, 通过“电影演绎电影”,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所借鉴或戏仿的原影视作品的潜在评价方向, 例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表达作者对《无极》这类没有实际意义的魔幻影片的消极态度。这类影评与单纯的文字表达在创作技巧、构成方式和欣赏效果上都迥然不同。它是娱乐时代的产物, 其出现是受众追求娱乐化享受的必然结果。但是, 目前网络上真正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融合, 创作的网络多媒体影评不多, 有的只是文字和电影剧照的简单组合, 还不能算作真正的、钢筋混泥土式的多媒体影评。这主要是因为进入影视创作领域既需要天赋和兴趣, 又需要资金的支持。但“随着影视的发展, 创作与批评之间的沟壑也将要不断地被填满……由于影视制作技术正在不断地从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变, 未来的影视创作, 将无可置疑地呈现出更加个体化、私人化的演进趋势……”[7]

总之, 网络影评的文本形态出现了多元性和复合性, 为影评人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批评空间, 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获取途径。但是, 网络影评的文本也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信息传播的熵值较高, 信息总量中的冗余也较多[8]。

(二) 评论主体不同

基于评论主体, 可以将电影评论划分为:领导部门评论、新闻媒体评论、批评家评论、普通观众评论四类。其中前三类在传统纸媒体时代往往掌握主要话语权。在传统媒体上发表影评需要经过编辑的严格筛选, 同时还要受到版面的限制, 普通大众是没有自由发表影评的权利。占领影评行业的是职业影评人。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 对影评的采纳几乎是零编辑, 零技术的。网络影评的发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 影评的发布者是任何可以或可能利用网络的人。影评的发布既不需要经过编辑筛选, 也不受媒介容量的限制, 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为大众的表达实现技术支持。网民除了用网站和论坛发表影评外, 还利用博客写影评, 如徐静蕾、周黎明、顾小白等“电影博客明星”, 还有更多的博客影评人是无名的“网络草根”, 三五好友聚集在一起, 形成了以影评为关键字的博客圈子, 共同分享观影感受。博客作者没有职业责任, 也不必面对媒体政策的干预, 比传统媒体影评人更有言论自由, 可以自由决定写作的长度, 也可以轻松调用历史资料。因此, 网络使影评不再是少数“专家”和“学者”的专利, 它为广大受众参与影评提供了平台, 使网络影评迅速发展, 并蔚为壮观。同时, 传统影评人往往依附于媒体机构, 很难发出独立的声音。传统影评人一方面受到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受到发表阵地的限制, 他们撰写评论命题化、思想目的性强。而网络影评天然的独立性是传播平台本身信息对等性、参与随意性、发布匿名性等特征所决定的。网络世界里传统的“把关人”、“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等都仿佛不存在, 评论者摆脱了媒体、社会身份等诸多束缚, 秉着单纯表达情感、认知的主观意愿, 自主地、独立地发表评论。

豆瓣网网友这样区别网络影评人和传统影评人的差异:“影评人就是这么一种称职的观众, 不被左右于宣传的糖衣炮弹或欲盖弥彰的剧情硬伤, 不被和谐于庞大电影工业的潜规则或某报某网专栏的点击率, 但也别真把影评人当口诛笔伐的侠客, 往往心里十分愤慨, 口中七八分叫嚣, 笔下就只留两三分调侃。”由于评论主体不同, 使网络影评不同于官方批评、专业批评和媒体批评, 较少带有功利色彩。

(三) 创作模式不同

在叙述方式上, 传统的电影评论叙述是用文字来实现的。文字作为表达的工具, 也有其先天的局限。例如:言不由衷, 词不达意。网络影评的创作则不同, 是一种超文本创作, 它不仅可以用文字表达, 还可以把文字叙述与声音表达、图片展示、视频画面融为一体, 在传统的线性叙述中搭建一个多媒体的立体信息空间, 让网络影评的作品成为一个差不多可以用无限多的方式组合排列和显示信息的超媒体系统。让网络影评的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以选择。

在构思方式上, 传统媒体的影视评论的构思完全是以个人化的艺术思想实现个性化的艺术创作, 即使是多人构思、集体创作, 其集思广益的范围也十分有限。网络影评的创作则不然, 它可以由网站或首创者设定某一个题材的影片, 让网民就这一个影片发表意见, 进行群体性影评创作。例如电影门户网站之一的Mtime时光网“一句话影评”。“一句话影评”追求影评的短小精悍, 言之有物, 求质求精。关于电影《风声》的“一句话影评”, 截止2009年11月5日, 共有2313篇, 其中“一句话影评”达1727篇。[9]网络影评多元化的构思方式, 促进和保障网络影评形成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景象。

(四) 传播方式不同

传统的影评作品需要印刷、出版、发行, 是以书籍、报纸、杂志等物化的硬媒体形式流通和传播的, 耗时, 耗材, 成本高。而网络影评的流通和传播是以比特的方式在网络上完成的。比特是电子符号, 它能以光速传播, 体积小, 容量大, 无弗远届, 准确性高, 易于复制, 便于检索, 既节省时间和空间, 又能有效的降低文化消费成本。

媒介环境学第三代代表学者苏菲娅·梅洛维茨 (Joshua Me yrow iz) 提出传播情境论, 指出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认为“决定人们互动性性质的, 并非自然环境 (场所) 本身, 而是信息流通的型式。”[10]网络媒体的出现会促成情境型式的变化:一方面, “网络媒体的广泛运用促成一系列旧有情境界限的打破, 致使一些旧有的不同情境合并, 进而形成新的传播情境”[11];另一方面, “电子传播媒介打破了物质场所、自然场所、社会场所之间的链接, 造成彼此分离, 这就是电子传播与口语传播和印刷传播的区别。”[12]具体区别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 由“推传播”向“拉传播”转换。“数字化改变了大众传播的本质, ‘推’ (pushing) 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变而为允许大家‘拉’ (pulling) 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13]传统影评传播与接收是“推信息”的过程, 读者阅读什么取决于传播者推出什么, 读者是被动接收信息。网络影评传播是主动的“拉信息”的过程, 网民在网上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影评阅读, 变被动接收为主动选择。

其次, 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交互式传播。在传统影评传播过程中, 影评人与读者是截然分开的两种角色, 这往往导致影评人观点和侧重面与大众的欣赏口味脱节。虽然也有少量的杂志提供专栏作为影评人和读者沟通的桥梁, 比如《看电影》每期占一页版面的“挺进报专栏”。但这不能改变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本质。而网络媒体通过开设公共论坛、个人博客、网络社区和在每篇影评之后设置评论区等手段, 给网民提供一个交流和评论的场所, 使其能够直接参与讨论。这不仅做到影评人与网民之间的沟通, 还实现了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交流。还有, 由原子的延时性传播转换为电子的即时性与敏锐性传播。“信息高速公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比特作为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 正成为‘信息的DNA’而取代原子, 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14]在网络上, 影评的发布和传递都是瞬时的, 网络媒体即时性使受众对影视信息和影视动态具有很强的敏锐性。

(五) 功能价值不同

网络与影评的结合, 不仅丰富了影评创作的手段和方法, 成倍地增加了影评的发表平台, 而且使得传统的电影评论价值理念发生或隐或显的变化和调整, 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

传统影评主要是精英评论, 普通大众无法参与。评论家往往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于帮助艺术家总结创作得失, 评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的分析评判上, 忽略了观众的需求, 以及如何为满足观众的需求写评论。因而, 传统影评与观众需求脱节严重。而网络影评使电影评论从精英批评走向大众批评。网络影评借助技术的进步, 网民不仅有了观赏的自主权, 同时还有批评的自由权, 通过电影网站, 电子论坛, 影评博客等在线舆论工具与平台, 网民可以自由的发表各自评论, 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网民也不像某些电影从业者那样受到各自利益集团的牵制。“网络影评总体上不是为学术成果而评, 是为兴趣而评, 是为自己有所感触的电影作品及其他电影现象而评, 它没有任何物质性的报酬, 批评者只是想用批评来表现自我。”[15]因而, 这样的影评较为真实。

还有, 网络影评人的年轻化、知识化特征和实话实说的风格, 以及理性思考和严肃批评, 促进了影评形式和理论的创新。1998年12月19日成立的“后窗看电影”、2000年3月成立的“电影夜航船”、“新浪影行天下”等电影论坛;各种影评博客;以“豆瓣网”为代表的囊括大量影评的SNS网站等。它们培养出众多的影评ID:周黎明、卫西谛、顾晓白、妖灵妖、和菜头等。这些网络影评人的先锋不仅在网络上迅速成为“意见领袖”, 并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视角影响着传统影评的发展。比如卫西谛作为“后窗看电影”的创建者主持出版的《电影+》系列已经成为书店的畅销书;著名网络写手和菜头 (著名博客“槽边往事”) 成为湖南卫视《零点锋云联盟影评》的电视媒体影评人;妖灵妖则成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委团成员。周黎明由一个原来不懂电影、不懂电影术语、不懂影评界规则、没有上过一天电影学院的人成长为《看电影》杂志的专栏作家。网络影评创作者主要是普通的电影观众, 他们除了“自己写”之外, 更主要的是“写自己”, 网络影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成为大众批评, 又是面向大众的批评。

总之, 网络影评除了在文本形式、传播方式、功能价值等方面与传统影评比较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外, 同时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之间还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比如2006年8月, 国内第一档网络影评电视节目《爱说电影》开播, 标志着网络影评力量正式走向主力电视媒体。再有, 一批网络影评人集结出书, 卫西帝《后窗看电影》、毛尖的《非常罪非常美》、顾小白的《顾小白电影随笔———等待的是一生最初苍老》等成为书店的畅销书, 标志着网络影评与平面媒体的融合。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摘要:网络影评是电影批评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力量, 它与传统影评比较在媒介载体, 文本形态, 创作主体, 创作模式, 传播方式, 功能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 同时, 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双向的渗透与融合。

篇4:“冲奥”热片影评

《雨果》(Hugo)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编剧:约翰·洛根(John Logan)

主演:本·金斯利(Ben Kingsley)

萨莎·拜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

克洛伊·格瑞斯·莫瑞兹(Chloe Grace Moretz)

国别:美国

片长:130分钟

做钟表匠的父亲不幸在火灾中丧生,12岁的雨果·卡布里特(阿沙·巴特菲尔德饰)成了孤儿,被迫寄住在负责维护巴黎火车站钟表的伯父家里。伯父失踪后,精通钟表机械的雨果承担起伯父的责任,在车站内过着秘密而孤独的生活,并试图修好父亲从博物馆带回的机器人——这是他与父亲、与过去美好生活的惟一连接。而且他相信,会写字的机器人会带给他来自父亲的讯息。雨果不时从车站的玩具店偷些小零件来修理机器人,这过程中他结识了玩具店老板乔治的教女伊莎贝尔(克洛伊·格瑞斯·莫瑞兹饰),而伊莎贝尔佩戴的心形钥匙正是激活机器人的关键。于是,两个少年展开了一段神奇的冒险,探寻父亲留给他的机器人,以及玩具店主乔治的秘密⋯⋯

影片末尾谜底揭开,原来玩具店主就是早期电影重要奠基者乔治·梅里埃(Georges Méliès)。这位“电影魔术家第一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并创造了许多独创性的拍摄技术,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正是出自他的手笔。一战爆发后,人们对电影的关注一泻千里,落魄的梅里埃关闭了摄影棚,毁掉了所有电影胶片,到巴黎隐姓埋名。

耗资1.7亿美元的巨制《雨果》于感恩节期间在美国上映,反响强烈。斯科塞斯在《雨果》中重建了梅里埃的“造梦”玻璃屋摄影棚及他拍摄《月球旅行记》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部3D电影中竟然有许多影史早期的珍贵镜头重现。如1896年《火车到站》(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中观众惊呼的镜头以及《月球旅行记》等多部影片片段。在传统胶片电影遭遇数字技术冲击、电影学者惊呼“电影已死”的时刻,斯科塞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不仅彻底地表达了他作为一名影迷和电影学者所拥有的纯真热情,更在由衷地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

另具一格的艺术感

《艺术家》(The Artist)

导演/编剧: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让·杜雅尔丹(Jean Dujardin)

贝热尼丝·贝乔(Berenice Bejo)

约翰·古德曼(John Goodman)

国别:法国

片长:100分钟

《艺术家》完全采用了传统的好莱坞叙事手法,讲述了默片时期著名男演员乔治(让.杜雅尔丹饰)和当时还是群众演员的佩比(贝热尼丝.贝乔饰)一见钟情。在乔治的推荐提携下,佩比慢慢成名;春风得意之时,乔治拒绝出演初登场的有声电影,遭到电影公司解雇。孤注一掷的乔治独自投资拍摄默片,试图证明自己的艺术价值,却不想适逢经济大萧条。影片最后是个大团圆结局,乔治走出了阴霾,与已经成为巨星的佩比团聚在一起。

不靠台词,不靠色彩,仅仅凭借音乐和精美的画面,本片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独放异彩,呈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感。更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不仅仅只是用默片的拍摄方法来讲述一个发生在默片时代的浪漫故事,而是结合了默片时代向有声电影时代转化过程中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在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发展过程中,部分默片明星难以接受无声到有声的转换,乔治则是当时的典型的代表。于是“沉默”和“有声”的尖锐对立矛盾成了导演在电影中最为成功的喜剧元素。哈扎纳维希乌斯巧妙地借用“说话”和“有声”一词的一语双关,体现了乔治内心的挣扎和时代变迁之下的残酷抉择。“开口”意味着进步和革新,“缄默”则代表了守旧;然而电影并没有对“缄默”强加谴责,而是用了委婉的方式“允许”老艺术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电影到最后,乔治也没有出演有声电影,但他因跳舞而重新找回了快乐。

这部《艺术家》是哈扎纳维希乌斯本人对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电影精华的提炼浓缩,综合了当时的各种电影类型(歌舞片、喜剧片、爱情片等),再度将电影艺术创作和商业素材进行的一次完美结合。

让人默然思考的“正喜剧”

《后裔》(The Descendants)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

编剧:亚历山大·佩恩

奈特·法松(Nat Faxon)

吉姆·拉什(Jim Rush)

主演: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

谢琳·伍德蕾(Shailene Woodley)

博·布里吉斯(Beau Bridges)

国家:美国

片长:110分钟

乔治.克鲁尼饰演的马修.金是夏威夷一名功成名就的地产商,但他长期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与妻子长期冷战,对女儿无甚了解。一次游艇事故使妻子昏迷不醒,马修突然间意识到家庭的重要,被迫审视自己的过去。然而妻子病情垂危,面对火冒三丈的岳父和10岁大的小女儿,马修茫然无措,只得去寄宿学校寻找因与母亲交恶不肯回家的大女儿,却见到大女儿的种种叛逆行为。与此同时,马修从祖辈继承而来的土地进入了开发商的视野,是否继续持有土地也成为让他持续纠结的难题。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这一次在夏威夷的碧海白沙之上,上演了一出爱与背叛、失去与坚持的故事。佩恩擅长于在有缺陷的普通人生活中发现意想不到的温情和喜剧效果。在发现凯.哈特.赫明斯这部长篇小说之前,却并未过多着眼于人物的多种情感和情绪控制。乔治.克鲁尼在将近两小时的影片中洗尽铅华,出演一个永远穿着花衬衫和粗布裤子,疲倦软弱的中年男人。谢琳.伍德蕾是本片另一大重点,真实表现了一个事事不恭的失足少女是如何转变成为一个成熟懂事的女儿,愿意陪伴并维护自己心力交瘁的父亲。

对矛盾娴熟的应用是佩恩的强项。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的表现形式为:淡淡地把故事说给你听,讲到痛处,不经意开个玩笑。如:发现妻子出轨后气急败坏的马修穿着拖鞋跌跌撞撞冲进邻居家;悲伤桥段时背景响起夏威夷当地音乐;故事结尾,马修和情敌并没有仇人相见,不似好斗的公鸡,却像两只泄了气的皮球……这种看似调侃甚至“挑逗”的矛盾,极其考验导演对于节奏的掌控和对于情节深浅的拿捏,也让这部“正喜剧”能让观众在影片结束之后默然思考。

一个美国式童年

一曲精彩的交响曲

《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

导演/编剧: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

主演: 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西恩·潘(Sean Penn)

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

片长:138分钟

《生命之树》是泰伦斯.马力克38年导演生涯中拍摄的第五部剧情长片。电影从中年建筑师杰克(西恩.潘饰)中年时期的工作场景,倒叙到上世纪50年代德州韦维科市他的童年场景。马利克让所有科学的奇思妙想以及男孩、父母及其兄弟的日常场景都带上了一种神奇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与杰克家庭的宗教背景紧密相连的。然而马利克所表现的天地演化与《圣经》无关。《生命之树》里没有上帝,但他所描绘的科学意义上宇宙的起源与进化依旧带有某种奇迹般的色彩。

显而易见,这部电影上升到了抽象深奥的层次;仿佛一篇描写宇宙创世的史诗,但本质上它亦是对美国式童年的一次直观的回忆 。这些场景就如《生命之树》大部分时候一样,基本不靠对话展开,只有一些段落私语式的旁白以及大量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巴赫、勃拉姆斯、柏辽兹、霍尔斯特、格莱克、马勒、雷斯皮基等等——亚历山卓.迪斯普拉特(Alexandre Desplat)的配乐方式搭配那些迷狂而抒情的画面,其表达力是言语无法企及的。

马利克在影片中不仅表现出回忆,更大胆尝试了表现出回忆引发的怀念之情。片中人与自然、物质与抽象之间的张力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他用电影的特性表现了主观意识,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组合成了电影主体。细致入微的手法表现出男主角回忆起来的日常琐事,让这些小事也有了超脱时空之感。 而且他手中的镜头似乎完全不受景框的约束。正如马利克大多数的影片那样,《生命之树》明确表达的东西寥寥无几(甚至角色姓名与故事的时间地点都没有确切交代)。相反,它以记忆片段的形式扑面而来——时而粗糙尖锐,时而平滑舒展——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被一一重新想起。

和《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异曲同工,《生命之树》仿佛一部交响乐,起伏连绵、汹涌澎湃,却始终呼应着作者钟爱的主题——两者均广泛涉猎了音乐、美术、诗歌,并比主流叙事电影更多地使用了前卫的手法。

温暖的“正剧”

《相助》(The Help)

导演/编剧:塔特·泰勒(Tate Taylor)

主演:艾玛·斯通(Emma Stone)

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Bryce Dallas Howard)

奥克塔维亚·斯宾瑟(Octavia Spencer)

国别:美国

片长:146分钟

作为塔特·泰勒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根据凯瑟琳·斯多克特同名小说改编的《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西西比州种族主义盛行,黑人女佣屡屡遭受白人雇主不公平对待的社会现象。

故事的主角之一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白人女孩斯基特(艾玛·斯通饰),她从小由黑人女佣带大,而当她回到家乡时却发现被自己视为母亲的女佣被辞退。个性善良的史基特对黑人女佣群体充满同情,她看到家乡的黑人女佣每天忍受白人女主人的歧视和侮辱,决定通过写书来帮助这些女佣脱离困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采访工作。当这本名为《相助》的书出版并成为畅销书后,种族主义问题开始被人们严肃讨论,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上世纪60年代的古董车、发型、社交风情及无处不在的雪茄烟,处处洋溢着温暖明亮的气氛。塔特·泰勒选取了该时期美国南方社会的焦虑心理,故事的题材和时代背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但影片选择了通过一种明朗温和的叙事角度和浪漫温馨的摄影色调,让一部严肃题材的正剧带上了轻喜剧色调。在这里找不到厚重的自我意识,本片的出发点也并不是要单纯地向读者及观众来阐述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及社会不公,主角不是政治斗争,而是这些可爱的南方女人们身上坚强、乐观的力量。

财经和娱乐的化合反应

《点球成金》(Moneyball)

导演:贝尼特·米勒(Bennett Miller)

编剧:斯蒂文·泽里安(Steven Zaillian)

阿伦·索尔金(Aaron Sorkin)

主演: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乔纳·希尔(Jonah Hill)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

国别:美国

片长:143分钟

影片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小说《点球成金——逆境中致胜的智慧》(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讲述曾是球场新星的比利.比恩(布拉德.皮特饰)带着强烈的好胜心转投到一家小市场球队的幕后管理,面对寡薄的薪金和财大气粗球队的挖角,比利决定颠覆球队经营准则,他雇佣了一个足智多谋、精打细算的耶鲁大学经济学毕业生彼得.布兰德(乔纳.希尔饰),抛弃了联盟评价一位球员能力的标准思维,借助电脑程序,以统计学的方式分析数字,来评估对球员的投资。如此违背市场趋势的做法,一开始遭到了上至球队管理层,下至球迷的一致反对。然而事实证明,比利通过这样的资源重新分配,组合出了最能发挥战力的团队,出人意料地以小搏大,甚至改变了棒球赛场的原有标准。

正如比利在片中的台词,他的目标不是赢得比赛,而是要改变棒球运动的格局,改变游戏规则。《点球成金》也没有遵循传统运动励志类型影片的老路,影片切入点并非美国大众对于棒球运动的喜爱,而是俱乐部经理的戏剧性人生。

篇5:大片与影评

我并不是总能成功地抓住这么瞬间偶然的东西,所以相当高兴,高兴之余就把这事讲给朋友听。可是他没看过那电影,所以不能真正了解我在说什么。他从逻辑上了解到,我因为成功解释了自己的“似曾相识感”而欣喜愉快,但是他其实感受不到相同的愉快,他到底还是不知道,那两个女人走路的样子有多么相像。

任我怎么说他都不会明白。

就想到了人和人交流的可能。大概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以自身的某一种体验为蓝本,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是状物还是反思,都是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描述自己心里放映过的一部电影。莽撞的结论是,任何表达都是写影评。这个结论的意义是,影评只对看过那电影的人有意义,所以表达只对有同感的人有意义。

这样说来,交流几乎成为一件无聊的事情了,而教育和学习几乎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了。打比方的思路总是不适合推广,推广起来就会发现漏洞百出。可是顺着这思路再一想,就怀疑所有人出生前都共同看过一部真正的大片,然后在讨论那部电影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心有所感。

前两天一个朋友为了证明自己已经老了,说,我现在越来越相信人和人都是一样的,在那些最细小的角落,同样闪耀着普世的东西。我知道他的意思不是说大部分的树叶都是绿的,叶绿素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他指的是这些:全世界的小孩子,都开口叫“妈妈”;东方和西方,都觉得“心”这个东西,有点神秘;无神论者听了基督教的圣歌,一样觉得超越和升腾;各种语言都表达过阳光喜悦雨水忧伤……但是这些解释不重要,我们不过需要承认,生命被启动以前,我们已经被设置了很多完全相同的程序。

电影《无极》给人的启示是,一部大片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引发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想象力的、極富生命力的,影评。

篇6:《撞车》影评

[关键词]声音转场矛盾

闲暇之余,又拿出了《撞车》看了一遍,我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很精彩的片子,我很喜欢,我看片子不象大师,看景别,看转场等的门道东西,我看的都是故事的情节,仔细研究了一下子,原来看转场很有趣,我记得我以前看的转场都是利用物来转场,这个片子多了一种(也许是我的阅历不广,这真的是第一部我看的声音转场的片子),是声音,真的很不错,是在第39分53秒,一个关门的声音,转到了警察家那里,我觉得是这声音也许是惊吓,也许是一种警察父亲呼唤的符号,让警察在深夜里为父亲担心,突然就醒了过来,坐了起来,感觉很喜欢,这是其一:其二,说到警察,不得不说这警察的行为,先是对导演夫人利用私权的凌辱,然后再看看他本身的生活,孝敬父亲,再后来又救了这同一位夫人,不是一般的救,是生死的救,是没有任何杂念的救,是一个责任的救,我才真正体会到,世界上没有完全好的人,也没有完全坏的人,也就是没有完美的人,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说别人的不是,看不惯别人的不是,因为自己就有很多的不是,就像当初跟警察拍档的另一位年轻的警察,看不惯他最开始的行为,拯救了导演一条命,片中一个最没有种族歧视的人,但是在最后还是错杀了黑人。其三是那个门坏了的老头,一直都很偏激,我很是不喜欢,修锁的黑人说的都是实话。为什么不相信,为什么要怀疑他。为什么要大吼,鲁迅都说了:有理不在声高。更何况没有道理,最后还是吃了亏,还不自我反省,这一切一切的根源,都还原于对黑人的不信任,如果信任,哪还会有错杀,哪还会有自己店被盗,而他们只是一切恶果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

篇7:怎么看影评?

影片上映,一般都会请媒体看,说实话,我对那些电影记者一点儿信任都没有。我相信人民群众。好莱坞有句话,叫每个人都有两个职业,一个是他的本职工作,一个是影评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有时候都搞兼职,评价过《泰坦尼克号》,也评价过《入殓师》。有了微博这个媒体,大家都愿意从事影评工作。但我很快发现微博上的影评也靠不住。有这么一个笑话,说一个傻子在井口数数,14,14,14。有人好奇,趴在井边往下面看,傻子一脚把他踹下去了,然后接着数,15,15,15。现在的影评基本上就是这个傻子的套路,先把人踹下去再说,16,16,16。尽管有歌手冲冠一怒,可这个电影的票房上了亿,大家都交口称赞了一回。有一位电影行业从业者,告诉我一个数字,现在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2.7岁,非常年轻。有关电影的数字都不敢说是真的,如果这个数字是真的,那我得承认,我岁数大了,不适合看电影了。

1995年,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公映前也搞了看片会,我是从《读书》编辑部要了张票,去看“知识分子局”首映,我们这些小文人,叽叽喳喳地议论,哎呀,李陀老师来了,哎呀,王蒙老师来了。人家拍了个东西好意思给别人看,哪怕是挑剔的知识分子。现在,知识分子不看电影了,他们影响力有限,谁也不在乎他们说什么了。媒体比那时候发达多了,不论影片怎样,都能想出宣传的办法,“对抗好莱坞大片”就是常用的一个伎俩——如果我们不去看我们本土的商业电影,那么中国市场就会被好莱坞占领,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投资给中国电影,我们那时会感到自责。你看看,我们看个电影,也要这样被绑架。

话说我假装从印度出差回来,又有一个脸熟之导演的电影上映,朋友打电话来,请看电影。我连忙说,我要去泰国出差,太可惜了。咱们这里讲究关系,讲究面子,人家给你面子,你不好意思不要脸。人家拍了个东西,好意思给你看,你看完了自己觉得特别不好意思,这样就没意思了。去年我一共推脱了四个电影,不过,咱们这里的视频网站发达,新电影上了几个月,就能在视频网站上看到免费的。我躺在被窝里毫无负担地看了两个朋友拍的电影,说实话,挺不错的商业片,叙事流畅,看起来轻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待整影评】相关文章:

[影评方法]如何写影评 影评写作的角度04-13

专业影评电影《御法度》影评05-17

魔戒影评04-07

影评英文04-08

小武影评04-08

夜袭影评04-09

寒战影评04-12

《勇士》影评04-14

战马影评04-14

云图影评04-15

上一篇: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表下一篇:《态度胜于能力》读后感(一)--善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