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职场年龄恐慌症吗?

2024-05-07

你有职场年龄恐慌症吗?(共4篇)

篇1:你有职场年龄恐慌症吗?

职场心理测试:职业枯竭是否已经悄悄逼近你?

请对下面的问题做出“YES”或“NO”的回答。

1、你的情绪变化无常,并经常感到莫名其妙的担心。

2、你总感觉自己的精力透支,经常有即将“坍塌”之感,失眠现象严重。

3、你的记忆力糟糕、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4、脾气暴躁,为一点小事动怒。

5、经常加班,每天平均睡眠不足6小时。

6、经常胃痛、头痛、背痛,感觉全身乏力。

7、一想到上班心情就低落,总是盼着假期快点到来。

8、和同事关系紧张,想到见上司就发憷。

9、户外活动明显减少,对家务活也提不起精神,过分贪睡,饮食不规律。

10、自我评价降低,经常有失败感和无能为力感。

对于以上题目,如果你做出“YES”回答的问题已经达到4个,那说明职业枯竭症虽然没有侵入你的生活,但已经为期不远了;如果你做出“YES”回答的问题已经高达5个或者5个以上,那说明职业枯竭症已经侵入了你的生活。

篇2:你有职场年龄恐慌症吗?

时间: 2014/7/16 10:39:00来源: 河北搜才网

日前,某知名论坛上的一则《人在外企,45岁以后漂泊到哪里?》的帖子引起关注。发帖人对自己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做了总结,却悲哀地发现:中年以后,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帖子一经发出,引起许多网友的共鸣,特别是已经或者即将步入中年的白领,光鲜背后面对的却是体力不支、与新人竞争的压力。而他们最担心的,则是在哪里能干到退休?究竟哪儿才是自己的最终归宿?

年龄恐慌集中在33~42岁白领群体

今年34岁的廖玲在某广告公司工作快8年了,从最初的普通职员如今已晋升到部门经理,尽管工作很出色,收入不菲,廖玲前不久还是报考了公务员。

“其实真是挺喜欢现在这份工作的。”廖玲说,“这些年来对从事的广告工作已经很得心应手了,所以在报考公务员时我也挺矛盾的,毕竟现在的薪酬很高,专业也比较对口。”“可生活毕竟是现实的,现在虽然熬到了中干,可是再晋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而且私企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即使领导很看重你,但靠竞争求生存的企业前景实在是个未知数,如果哪天企业垮掉了,而自己年龄又大了,想再出去应聘都难,而公务员虽然工资没有现在多,却能让你稳稳当当干到退休,可能到了我这个年龄考虑的东西更现实。”廖玲说。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职场白领陷入对年龄的恐慌不但是普遍现象,而且呈上升趋势。这部分人群以33~42岁的外企、私企的白领居多。20多岁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站稳脚跟,在职场立足。而42岁以上的中年人则基本上“定型”了,职业前景也比较清晰,基本不太担心未来去向问题。

相对而言,33~42岁是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这部分人群多数已经在职场工作十年以上,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部分人在自己的领域也小有成绩,或者职位有一定的提升。但这并不能带给他们安全感,反而使他们更加焦虑。

某外企职员郎箐告诉记者,“我们单位一般是三年左右签一次合同,合同期一般都不太长,有两年的,也有三年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段时间里是相对稳定的,只要过了合同期就有被炒鱿鱼的危险。我从31岁来这家外企,已经签两次合同了,如今我38岁,如果到了下一个合同期被解除了劳动合同我该怎么办呢?现在招聘员工一般都是要35岁以下的,而我一旦失去现有工作可能就会陷入相当尴尬的境地。”

特别是一些做到企业中层的白领还面临着一种困惑,就是如果去其他单位应聘从底层做起很难从心理上接受,而且应聘普通职位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30以下的人群有优势,而能否再应聘上中层岗位却是个未知数,因为摆在前面的还有42岁以上更有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人群。

此外,由于竞争的压力,一些近而立之年的“80后”也提前进入年龄恐慌,70%以上被调查对象都对能否在现单位干到退休感到渺茫。

文职岗位人员相对更易恐慌

同样是在企业打工,记者发现从事文职工作的人员对年龄恐慌程度要远高于一些理工、技术类工作人员。

“我从大学毕业就在私企给老板做秘书。”梁珊珊说,“现在都7年了,职位却一直没什么变化。工作虽然比较琐碎,但也无非是写写文件,提醒老板的日常安排。这些活儿如果是新人来工作几个月就完全可以胜任,那么随着年龄增长我就会比较担心,因为雇用新人不但比我的成本低,而且这个岗位也更适合年轻人做。”

据记者调查,一些文职类工作,如文秘、行政职员、导游、记者等职业属于年龄恐慌高发群体,而像工程师、律师、会计等专业对年龄的恐慌相对要弱很多。

某旅游公司导游小吴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工作经常要往外跑,以前经常带团去外地并不觉得辛苦,但现在连在本地带队都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这两年公司招了不少新人,无形中给了我们很大压力。要想在这个行业干到退休实在是不敢想,如果有可能我想积累点经验将来自己开个小型的旅游公司,这是我给自己想的出路。”

与小吴不同,在三好街附近某公司搞平面设计的唐磊倒是很从容,“我从不担心自己将来没饭碗,因为我不是吃青春饭的,现在我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而且还处于上升期,即使这家公司不要我,我还可以去别的公司,只要我有技术,就不愁出路。”

据某知名外企人力资源主管谭小姐介绍,目前该公司40岁以上员工约占公司总人数的35%,基本上都是工程技术人员。

专家:懂得割舍和有目的学习可缓解压力

对于职场白领陷入年龄危机的状况,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分析,这是三四十岁职场群体存在的一种状态。

“这类人群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进入管理层,有一定业绩,这大概占百分之二三十;另一种属于工作上不太占优势,也包括一些吃青春饭的,这大概能占百分之六七十。他们把人生的最好时光都贡献出去了,又没进入管理层,一旦被炒了就很难保持原有的工作机会。”张思宁说。

张思宁认为,第一种人本来是应该有绝对安全感的,而且有跳槽的可能,别的单位可能会来挖人,但事实相反,这些人也陷入危机。因为他们的期望值过高,尽管别的单位给更丰厚的待遇,但由于一些不确定性他们仍会产生恐惧感,或者说是对新单位能否适应缺乏安全感。因此这类人既想跳槽,又不敢轻易跳,而且还希望在现有单位能得到提拔。但老板也有老板的想法,既想留住这些人又不敢对他们太过重视,这是管理者的手段,因为太过重视怕员工提出加薪。而且人到中年,家庭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也会有更高的期待,所以很多人就会陷入这种矛盾的处境。

“第二种人觉得自己给单位做了很多贡献,自己年龄大了就会被一脚踢开了,所以压力更大。”张思宁说。

张思宁建议,第一种人要善于把握时机,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要懂得割舍,敢于做一些新的选择和放弃。比如跳槽到新单位就不要怕是否稳定等因素,如果瞻前顾后可能会更加矛盾。第二种人期望值不要太高,心态尽量放平稳一些,要懂得善待自己。其实第二种人主要是自身的压力,也叫预期焦虑。“一方面要敢于接受任何现实,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己重新选择一下,这是面对危机处境的最好办法。寻找新的开始,不是马上抛弃工作,想好自己的退路,做好足够准备。比如看一些招聘广告,适当时候去想办法,自己做一些其他梳理。平时要不断地有目的性地学习,考取一些相关资格证书,可以提高自信,从而减轻年龄恐慌。”张思宁说。

链接

人到中年,你恐慌了吗?

所谓年龄恐慌症,是指通常年龄在25~40岁的职场人,对于自己职场表现的一种焦虑。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来看,主要细分为以下四大方面:

一、成就恐慌

三十岁以上的人因为自己的事业而感到恐慌,他们认为看不到希望。女性多为自己的容颜渐老而焦虑;男人则为年岁渐长事业却没有多大进展而愁闷,尤其看到人才招聘要求都注明“35岁以下”时,不少人深为自己的前景担忧。

二、婚育恐慌

过度忙于事业的人,往往会出现对家庭的忽视。王小姐,32岁,在企业担任渠道经理。结婚4年来她一直挣扎在要职业还是要孩子的艰难抉择中。最终,王小姐决定辞职读书,而且还可以边读书边完成生孩子大业。第一学期结束,王小姐没有如愿怀孕。王小姐清楚再不怀孕,等到毕业的时候职业链肯定会接得不顺畅。直到有一天,她宣布说自己不再测试了,夫妻互相说服对方:此生不要孩子也不是不可以,可压在心里的却是越来越膨胀的期待。王小姐突然发现自己对“生”(孩子)的期待已经取代了“升”(职)的初衷。

三、定位恐慌

在这4种危机中,最令职场中人困惑的便是“定位危机”。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正在寻找工作的朋友,还是已经工作的朋友,许多人都有无法给自己的职业做出定位的困惑。

四、竞争恐慌

篇3:你有末日恐慌症吗

目击者称,事发一瞬间,女孩推了男友一把。

“不可能,怎么会……刚才还好好的。”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死者男友梁某一时无法接受,瘫倒在地,眼泪不住流出。

在朋友的搀扶下,梁某迟迟不肯离开,“我不走,让我再看她一眼,再看她一眼。”梁某裤子上破了洞,沾有血迹,踉跄着走到女友遗落的运动鞋前,捡起来,紧紧抱在怀里。

这是在玉树地震发生近一个月后的,则车祸新闻报道的片断,令观者动容。但感动之余,笔者想到的是,如同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受难同胞一样,新闻中这位男友在不幸突然降临后,将如何继续接下来的生活?他的心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将如何从突发灾难的阴霾中走出?

不幸突然降临后的身心反应

进入2010虎年以来,不到半年时间,全球各地的较大震级的地震就发生了十几起,再联系我国的北方四月飞雪、西南五省大旱……一丝诡异的气氛,如同地震波般在人群中传递——莫非灾难片《2012》中玛雅人的预言将会成为现实?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生理反应表现为疲倦、失眠、记忆力减退、精力不能集中等,有的人还会常感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恶心、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晕眩、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女性则可能有子宫痉挛、月经失调等症状。心理反应则例如害怕、无助、罪恶感、愤怒等。

害怕——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个人,害怕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感——觉得人是多么脆弱、不堪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罪恶感——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重复回忆——总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希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

对幸存者进行心理重逢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每一段哀恸历程都是沉重的,而如果亲人的死亡是突如其来的,是完全在意料之外的,那么这样的冲击往往较可预期的死亡(如亲人是因为癌症病故等)更加令人难以承受,也使得哀恸反应更强烈,历程持续更久。

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抱怨愤怒也于事无补,中国心理健康协会教授肖水源认为:“灾难会给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亦有数据表明,震后的身心不良反应如果不及时调适,会极大威胁人体的健康。比如唐山大地震后有的幸存者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他们中患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数据,有的高于正常值3~5倍,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

这时候心理重建和干预就很重要,需要安抚生还者的情绪,让他们明白是灾害夺去了他们的亲人,而不是他们的错。同时,要使生还者早日学会适应逝去的亲人已经不存在的新环境,扮演一个以前所不习惯的新角色,并掌握以前不具备的一些生活技巧,从而适应新的环境。

自我情绪调整缓和身体症状的方法

坦然面对——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

多与人交流——不要隐藏感觉、孤立自己,试着把情绪说出来,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与亲朋好友多沟通,让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大胆说出自己的恐慌,可以选择电话、上网等方式沟通。

保证充足休息——在伤痛及伤害过去之后,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工作及开车要特别小心,因为在重大的压力下,意外(如车祸)更容易发生。

让时间抚平创伤——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

减小压力,降低紧张度——生活中少安排些事务给自己,一次处理一件事情。太过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可在医生建议下用抗焦虑剂或助眠药来协助,但只能暂时使用。

生活规律——规律运动、规律饮食(尤其青菜、水果)、规律作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正确转移不良情绪——切不可以烟酒来排遣压力,更不可有发怒等不良情绪出现。而是通过学习放松的技巧,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或打坐、瑜伽、太极拳等运动,甚至是收拾家务等让自己感兴趣的小事情来转移不良情绪。

篇4:你有食物恐慌症吗?等

错。一方面,蔬菜虫眼多,说明它遭虫害比较多,因此打药的次数可能更多;另一方面,有些害虫易产生抗药性,即使打药仍很猖獗。要保证吃到健康新鲜的菜,要注意在正规农贸市场购买。这些市场的货源相对稳定,有的市场设有农药残留检测室,蔬菜上市前都是经过检验的,相对较为安全。

烤羊肉串或烤鸭皮的危害远大于含苏丹红的酱料?

对。专家指出,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瘦肉精,也不是农药、添加剂,而是由致病性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而在人们的食物中存在着很多天然的致癌物,比如烤羊肉串和烤鸭皮里的苯并芘(烧烤肉类时,会产生多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各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基本都具有致癌作用,尤其是“苯并芘”),其危害并不亚于含苏丹红的酱料。

吃了含致癌物的食品就会得癌?

错。“含有致癌物”和“吃了就得癌”是两回事。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对人体有害,要有个“量”的概念,人体摄入某种有害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事实上,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里也存在着很多天然的致癌物。专家的建议是,平时要平衡膳食、科学膳食,不要老盯着一种食品吃。

冰箱是食物的保险柜?

错。冰箱并不是食品保鲜和储藏的保险柜。冰箱内生熟食物混放,容易造成食品再污染。此外,并非所有蔬菜都适合贮藏于冰箱。一般情况下,菠菜、椰菜、天津大白菜、莴苣等,适合在5℃左右的温度中储藏;茄子、黄瓜则在10℃左右。番薯和番茄则不适宜放进冰箱。

吃蔬果,颜色越鲜艳越好?

错。蔬菜颜色越深,营养越高,这是对的;但是,颜色越鲜艳越好,却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对于色泽异常鲜艳的食物更需谨慎。有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消费者这种心态,在食品里非法添加吊白块、色素等有损人体健康的物质,使食品的卖相更好。比如,蘑菇并非越白越好。由于运输过程中的碰撞,碰伤处呈浅褐色;而使用漂白剂的菇体表现出不自然的白色,没有新鲜菇体的鳞片,手感相对湿、滑。食物经过煮沸,就可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

错。很多化学性食物中毒并不是高温所能避免的,有时煮沸反而会使毒素浓度增大。比如,烂白菜中产生有毒的亚硝酸盐、发芽和未成熟土豆中的龙葵碱、粮油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等,均不能通过高温达到消毒的目的。

“万能”软膏的硬伤 超级晃问

冬季来临,网上开始热卖各种号称“万能”的软膏,但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万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软膏的硬伤。

硬伤1:软膏成分士林不适合痘痘肌肤

凡士林,是这些万能软膏中极其常见的成分。深层滋润、绝佳的锁水保湿性是它的特点,但并不是所有的肤质都能使用凡士林。凡士林因为封水性好,加重了皮肤的引流不畅,而长痘痘的原因正是皮肤角化过度造成栓塞,凡士林阻碍了发炎痘痘里组织液的渗出,是不利于痘痘愈合的。

硬伤2:不是每种软膏都可以当面霜使用

许多万能软膏都声称在秋冬季节可以直接当面霜使用,能发挥深层滋润的功能。的确,万能软膏在成分上越来越接近霜类,但为了达到比霜更坚硬的药膏形态,它们就需要更多的矿物油、羊毛脂和增稠剂,这些都是对毛孔相当有威胁的成分,不适合当护肤品使用。

硬伤3:成分之间相互矛盾

通鼻治鼻塞和治疗割伤,常常是被同一种软膏写进说明书的两种功效。薄荷脑和水杨酸甲酯能通窍治鼻塞,但是它们都不能用在开放性的伤口上,对皮肤有刺激。如果硬要把两种功效兼顾,必定要减少薄荷脑和水杨酸甲酯的剂量,这又等于耽误了病情,既治不好外伤也不能把鼻炎完全控制。

硬伤4:大事不能麻烦万能软膏

上一篇:表达母亲节快乐的QQ祝福语70条下一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