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依从性季度小结

2024-05-16

手卫生依从性季度小结(共11篇)

篇1:手卫生依从性季度小结

手卫生正确性与依从性检查反馈

(第三季度)

一、总结: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控感科于8月份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的学习,结果显示。大部分被查人员的手依从性较上季度有明显的提升,现将第三季度各科室手卫生自查情况及控感科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望各科室参照学习,找出问题,以便采取改进措施。

1、各科室第三季度手卫生平均合格率:

120%100%80%正确率60%40%20%0%系列1痛疼手室产房脑外妇一妇二外二外一康复内一外三内三儿科新生血儿液净化老年病心内一心内二急诊科室术

2、各科室第三季度手卫生平均正确率:

120%100%合格率80%60%40%20%0%系列1手痛术室产房脑外妇一妇二外二外一康复内一外三内三儿新科血生儿液净老化年心病内心一内二急诊科室疼

3、各科室第三季度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性趋势图: 95%90%85%80%75%70%平均合格率平均正确率平均合格率平均正确率182%91%278%77%387%87%

二、原因分析:

1、对手卫生的态度:各科室管理层对手卫生不重视;认为手未污染,频繁的手卫生没必要;病患较多,医护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做到在接触每个患者之前都洗手。对手卫生规范细则不够了解:在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规范细则提问的时候,医生的回答正确率略低于护理人员。

2、手卫生督查:控感科督查不到位,要求不严格。

3、手卫生规范制度: 手卫生考核未纳入质量考核标准;

三、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掌握手卫生知识。发挥科室质控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继续自查手卫生执行情况,总结问题所在,经常以各种方式现场提问。

2、质控科加强下科室提问的力度,及时与各科室负责人联系。

2015年9月25日

篇2:手卫生依从性季度小结

2016年第一季度,根据胡必杰教授主编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图解》中对手卫生依从性的观察,我科更新了《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观察表》,第一季度采用新的《观察表》对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即依从性及正确率进行调查,调查形式仍为暗访,现将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第一季度调查16个临床科室,包括959次应进行手卫生的时刻,实际实施手卫生490次,应进行而未进行手卫生469次,全院执行率为51.5%,正确率76.5%,医生执行率为45.1%,正确率57.9%,护士执行率为57.1%,正确率91.2%,护士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医生。手卫生依从性最高的科室是ICU(88.3%),最差的是急诊及输液大厅(30%)。详情见表。

二、我院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及依从性低原因分析:

1、手卫生意识方面:很多资历浅的医护人员未正确掌握手卫生的时机,常常忽略了手卫生5个时刻中某一时刻,尤以接触患者前最多。很多科室负责人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科室整体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始终难以提高。很多年资老的医务人员未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改善这一部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须长期、不断坚持。

2、手卫生设施:由于近年来院内多对手卫生的大力支持,所有临床科室均配备有方便使用的肘式水龙头及干手纸盒,过去手卫生设施不齐的状况已大有改观,手消液未配备或干手纸盒内未配备干手纸现象已慢慢消除,但有少量科室仍以经费投入不足,对手消液及干手纸领取存在不及时、不充足现象。

3、工作现状:由于本季度患者数量上升明显,工作量骤然增加,尤以儿一科、儿二科明显,很多医务人员以工作太忙为由忽视了手卫生,觉得频繁的手卫生没有必要,耽误了为患者诊疗的时间。

三、手卫生干预效果及改进措施

1、加强对手卫生的监督和反馈。感控科坚持每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和对手卫生用品消耗量的监测来对全院各科室、各级人员手卫生依从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科主任、护士长。并在每季度末将监测结果在《林西县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简报》上向全院反馈,落实手卫生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

2、加强手卫生管理,将手卫生作为季度质量检查的重点检查项目,采用随机现场提问及对科室手卫生自查记录进行检查及纠正的方法。要求科室手卫生自查表记录真实、准确,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

3、定期开展手卫生专项培训,掌握手卫生相关知识。发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经常性地以各种方式如现场指导、提问等对各级人员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培训,促使广大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科学合理的手卫生方法。

4、创造手卫生氛围,提高手卫生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手卫生知识宣传,反复强化手卫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医护人员自我保护和保护患者的意识,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篇3:医院手卫生依从性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全院17个病房409名医务人员 (医生158人、护士251人) 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共抽取医务人员215人, 排除未全面观察洗手的15人, 最终以操作前后均观察到洗手的200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骨科59人、外科30人、内科68人、妇产科15人、儿科28人, 护士140人、医生60人。

1.2 方法

第一季度与第三季度均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及洗手6步法的观察, 并填写记录表, 记录内容包括姓名、职业、洗手或手消毒时刻 (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接触患者体液后) 、洗手是否正确等。第二季度由院内感染管理科对全院手卫生实施干预措施, 健全并下发手卫生的各项制度、规范;制定培训计划、实施措施, 并对全院医护人员分期、分批、分职称采取直观教学、现场模拟, 一项内容连续培训2~3次的方式进行培训, 课后进行考核, 合格率必须达到100%;每月下发应知、应会试题, 质量控制督查时考核;改善手卫生基础条件与设施, 更换全院洗手池、感应水龙头、热水设备、纸巾盒, 免费发放洗手用品;各科粘贴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洗手时刻及洗手方法的贴图;院内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分批去临床各科进行督导;将6月份定为手卫生月, 并在全院开展手卫生宣传。

1.3 洗手或手消毒合格标准

根据2013版《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洗手6部法进行洗手。手卫生依从性是指医务人员在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接触患者体液后都必须手消毒或洗手。

2 结果

2.1 洗手依从性

200名医生、护士操作后洗手或手消毒依从性均高于操作前 (P<0.05) , 实施干预措施后, 三季度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提高 (P<0.05) ;无论一、三季度, 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均高于医生 (P<0.05) , 见表1。

2.2 洗手正确率

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护士洗手正确率均高于医生 (P<0.05) , 三季度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明显高于一季度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对第一、三季度洗手依从性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季度医护人员洗手或手消毒依从性较差, 有的甚至没有洗手的意识。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较少, 操作后或下班前洗手意识较强。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低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认为未接触明显污染物, 不会对患者造成交叉感染;操作后手卫生依从性高是因为部分医务人员考虑到个人安全问题, 自我防护意识相对较高。护士无论是手卫生依从性还是洗手正确率均高于医生, 与护士工作性质 (经常接触尿液、引流液、血液等) 及性别因素有关。

实施干预措施后, 手卫生依从性从操作前的10.00%提高到了40.00%、从操作后的58.50%提高到了88.50%, 洗手正确率从23.00%提高到了57.00%, 可见干预措施有效可行, 但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及洗手正确率仍较低。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关键在于措施的落实与持久执行, 要使手卫生成为医务人员自始自终的工作, 增强手卫生职责意识和手卫生执行率, 将积极持久的手卫生工作视为常规医疗责任的一部分, 最终达到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目的[2]。今后还需要院内感染管理科的人员长期探索, 找寻更有效的教育及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熊薇, 赖晓泉, 徐敏.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7, 24 (3) :276.

篇4: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管理

【关键词】手卫生:洗手依从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01-02

手 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的措施。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通过几年的强化学习培训和监督检查,各级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和认同意识已形成, 基本能够执行手卫生。大多数的医务人员知道进行各种诊疗操作前后应洗手,但规范执行者较少,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工作繁忙,洗手意识差,缺乏正确的洗手知识, 洗手效果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本院医务人员共计320人次。其中医生133人次,护士160人次,卫生员27人次。

1.2调查时间 2010年9月-2011年12月。

1.3调查方法 根据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观察的时间、所从事的操作、每日患者量、洗手情况、消毒液的选择等,由院感科和抽调的2名监控护士共同进行观察并记录。在未告知医务人员的情况下,采用隐蔽性观察方法,每周随机选择2-3个工作日不定时观察并记录医务人员诊疗操作前后洗手执行情况,每月1次进行手部采样检测,并做成汇总资料进行反馈,进行院感实例教育。

2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医务人员诊疗操作前洗手依从率只有6.5%,诊疗操作后洗手依从率为61.3%。其中医生洗手依从率为46.5%,护士洗手依从率为78.3%,卫生员洗手依从率为36.4%,部分医务人员规范洗手行为差,实际洗手执行率低,习惯用手套代替洗手,存在手的再污染现象。

3 讨论

本 次调查结果显示,笔者所在医院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较低,对手部卫生不够重视,在诊疗操作时不洗手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大多数医务人员知道洗手指征和原则, 具备了预防感染的知识和技能,但缺乏严格遵守的理念。调查还发现,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诊疗操作时习惯于用戴手套代替洗手。分析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差的原 因,主要有工作繁忙,洗手意识差,缺乏正确的洗手知识,洗手设施不方便,洗手后手湿、擦手麻烦、皮肤问题等。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 途径[1]。而洗手是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之一,是防止医务人员因操作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是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2]。为了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笔者所在医院在认真执行卫生 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加强重点部门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管理的同时,将医务人员手卫生列入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并规范了医院手卫生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管理,层层监控、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3.1 加强教育和培训,普及手卫生知识 通过在不同的层面、针对不同的人群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手卫生管理与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管理相结合,纳入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的内容,创造手卫生管理氛围,确立洗手信念。

3.2完善监测和管理,加强洗手质量控制 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手卫生管理制度,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与医院感染科协调配合并加强监督、监测与指导,督促医务人员提高洗手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手卫生质量,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3.3 改善手衛生设施 采取一定的行政干预措施,增加手卫生方面必要的投入,完善、改造和配备洗手设施,在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地方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使洗手设施的可及性强、方便、实用。提倡六步洗手法,要求洗手尽可能用流动水液体肥皂、配备一次性纸巾或一次性小毛巾,以保证洗手质量和效果。

3.4 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速 干手消毒剂具有作用快速、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护肤功能、可以节约医务人员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同时速干手消毒剂还不受水源、场所等限制,非 常方便医务人员的使用。当手没有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有机物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来代替洗手,国外有文献报道提供免洗消毒剂能够促进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行为。

3.5 控制环境污染,保持物表清洁 环 境污染会导致手部污染加重,增加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加强环境的清洁消毒,要求医务人员在各种诊疗操作中要特别重视消毒隔离,严格遵守各项控制医院 感染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好环境、物表和双手的清洁和消毒,减少传播疾病的发生,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同时也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3.6 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通过培训使各级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防护观念,熟练掌握防护用具的使用指征和使用方法,提供必备的个人防护用具,从而提高标准预防行为的依从性,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玲,塔衣尔江,规范手卫生预防医院内感染,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4):869-870.

篇5:手卫生依从性监管措施

为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一步提高全院职工对医院感染防控的意识和手卫生依从性,减少通过医务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所致的外源性感染,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质量及安全,感染管理科积极与各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制定监管措施,提高我院职工手卫生的依从性。

一、明确职责,规范行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手卫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实施;感染控制科、护理部负责具体落实和检查、指导;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负责本病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教育和日常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二、领导重视、提供支持:医院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和手卫生产品,如非手触式水龙头、干手物品或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在诊疗区域的每一个洗手池边粘贴洗手方法等,为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措施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加强培训,提升理念:医院定期开展手卫生全院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和内容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的培训,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与正确的手卫生方法,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与无菌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正确掌握洗手操作规程,保障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四、改善设施,提供便利。改水龙头为非手触式水龙头,增加洗手池,提供清洁剂、消毒剂,完善干手设施等,使医务人员做到洗手高效、方便易行。

五、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在院感简报上每期都刊登手卫生相关知识,发放手卫生宣传单,并在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的每台办公电脑桌面统一设置屏保,营造了手卫生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管理、遵守原则: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的洗手与手卫生消毒、外科手消毒原则。

七、掌握指征,执行规范:

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医务人员应掌握《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中洗手与手卫生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指征。

2、手卫生方法: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方法、步骤、时间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的要求执行。

3、手消毒剂:手消毒剂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无异味、无刺激性等;使用方法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或产品说明书执行,在有效期内使用;医院感染管理科要对物管科购进手消毒剂及更换新产品或其他厂家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4、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接触病人手可能被污染时或接触病人的粘膜、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手术操作、护理免疫力低下的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戴手套。戴手套前、摘手套或更换手套后应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5、手卫生效果的监测:感染管理科每月对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监测。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医务人员的手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篇6:手卫生依从性监管与改进活动

手卫生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事实上最简单的事情不一定就是最容易做到的,手卫生就是如此。国内有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堪忧。2005年,卫生部对全国18所医院2000多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均在50%以下,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前和在两患者之间的手卫生依从性更低。还有很多研究提示:我国大中型医院中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相对较低(40%~50%),接触患者前及接触其他物品后的手卫生执行率显著低于接触患者后手卫生执行率,其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强于预防交叉感染意识。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有个人、管理以及制度和设施等诸多因素。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观念因素。手卫生,这其实是一个简单也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但是很多情况是我们没有在思想观念上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在制度上落实。也还有一些造成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是由于洗手设施不配套以及消毒产品放的位置不顺手等问题。

对于手卫生管理,我们确实很苦恼,有时甚至感到黔驴技穷,手卫生是靠自觉的,我们也不可能像抓小偷一样,天天偷偷跟在护士后面看她是否洗手是否手消毒或者戴手套,更何况这一套搞久了,大家都已经耐药并且产生免疫机制了。或者去查洗手液消毒液的耗损量?但有护士长说了,如果以此用量来评价手卫生,那我们领回来分

给大家不是用量就大了?并且每个科室病人数以及工作量都不同,用什么标准来作比较呢?每床日的耗量也不全能说明问题。有时我甚至幻想,如果有人能发明一种手卫生提醒器,用来提示大家进行手卫生,也可以让病人监督医务人员手卫生,那该多好!

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只能在转变大家思想观念上做文章,作为院感科管理人员,还是要到临床多走、多看、多查、多说,做耐心的宣传,多唠叨多熏陶,长期以往,不懈努力,我相信总会改变不良行为,总会让观念变成行动的!观念转变了,就会重视了,医务人员也会把它当做自身的需要来做了。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卫生知识施之一,有一些成功的尝试值得借鉴,比如通过重点抓全员培训,覆盖全体人员,人人过关,给全院职工进行六步洗手法示教,效果还不错,一方面增加了护士长的洗手意识,做好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各科室人员她们自已可以进行培训,最后增加全员洗手意识。做“洗手”的“洗脑”,转变观念;利用宣传手卫生知识,抓重点,从ICU抓起,每张床位、要求每位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后都要手消毒;演练与考核;多部门协调管理,共同促进;建立手卫生示范科室;将手卫生纳入质控指标;推广使用快速手消毒液;将手卫生的推广纳入医院文化建设等等来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医院在手卫生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改善手卫生设施,包括增加洗手池,提供清洁剂,提供便捷洗手,完善干手设施等,使医务人员做到洗手高效、方便易行。

有的 医院开展“比比看,谁是洗手明星?”的活动,让大家提高

篇7:手卫生依从性季度小结

一、手卫生依从性调查情况

1、调查人员组成:

由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院感质控小组成员组成调查小组,对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随机跟踪暗访。

2、调查方法:

①根据院感科制定调查表格;

②采用直接观察法,调查人员随机跟随医护人员工作过程,现场观察工作人员每个手卫生时机实施手卫生情况,记录调查表每项内容; ③汇总调查表,计算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3、调查结果:

(1)本院本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调查共观察到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时机178次,执行手卫生102次,手卫生依从率57%。各科室手卫生依从率分别是:

(2)内科71%;外科61%;小儿科38%;妇科:53%;医技:56%;勤工:50%。

调查中发现,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五个环节实施情况有较大差别,接触周围环境后16.25%、接触患者前26.25%、无菌操作前62.5%、接触患者后70%、接触体液后100%。

(3)手卫生设施配置情况:治疗室、换药室、医生办公室均配有洗手液和干手纸、治疗车上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二、手卫生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

我们仍将手卫生执行情况作为考核重点内容,现场提问手卫生知识、手卫生用品配置及时完善、观察执行情况,发现手卫生依从性低有以下原因:

1、对手卫生的态度:对手卫生不重视,认为工作繁忙、病人需要优先、频繁的手卫生没有必要,手卫生用品投入是增加科室支出、造成浪费,认为手卫生用品配备、执行就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

2、对手卫生的认知: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手消毒剂的安全性、有效性认知程度较低,未完全正确掌握手卫生知识及时机,对手卫生依从性影响较大。

3、手卫生设施:普遍存在擦手纸盒不及时放纸现象,洗手液、速干手消剂未及时补充。

4、手卫生执行中存在问题:医护人员未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发现有感控人员在场时执行较好,洗手方法正确,但卫生手消毒时使用消毒剂量不足。

5、有些医务人员认为洗手液有刺激性,洗手会影响皮肤,不宜过多使用。

6、人力资源相对不足。有些科室人员少,工作繁忙。

三、手卫生改进措施

此次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反映出我科室的手卫生依从率较低,分析原因后,采取相应措施,以逐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1、创造手卫生氛围,提高手卫生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手卫生知识宣传,反复强化手卫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医护人员自我保护和保护患者的意识,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加强教育培训,掌握手卫生知识。培训有计划并定期考核培训效果,发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继续暗访自查手卫生执行情况,总结问题所在,全科知晓并整改。经常性地以各种方式现场提问,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培训,促使广大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方法。

3、加强对手卫生的监督和反馈。手卫生落实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每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中,将手卫生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检查,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帮助整改,以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篇8: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手卫生,依从性,调查,措施

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每项操作都是由医务人员的手具体进行的,这常成为导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媒介[1]。为了了解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提高她们手卫生规则执行的依从性,笔者对我院384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规则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查住院部、门急诊医务人员及实习生共384人。此次调查使用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是笔者根据美国CDC2002年发表的《医疗保健人员手卫生指南制定的,模式为现场观察及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 2015年1~10月感染科2名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在早上查房、治疗高峰时段,到各临床科室现场观察被调查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没有按手卫生指征进行洗手或手消毒,并在自制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上记录。手卫生指征参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

1.2.2问卷调查同时对被观察的384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是手卫生的相关知识,包括手卫生的定义、设施要求、洗手的指征、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洗手合格的标准以及培训情况等。

2结果

2.1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53.34%;临床医师、护士、进修人员、实习生手卫生的依从率分别为56.23%、52.56%、48.98%、49.43%。临床医师最高,进修人员最低。见表1。

2.2我院医务人员处理污染物品后手卫生的依从率最高为84.11%,接触患者前为66.92%及接触患者后为76.04%,脱去手套后较低为35.93%,接触清洁物品前最低为32.55%。见表2。

2.3本次共发放手卫生相关知识问卷384份,收回384份。见表3。

3讨论

3.1我院的手卫生依从性仅为53.34%,处于偏下水平[1,2,3,4,5,6],亟待改善,在预防以及控制医院感染方面,手卫生是存在很高成本效益的,然而自身具有的依从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对手卫生效果构成了威胁。手卫生的依从性可能和科室工作的压力有关。一般情况下工作量越大、操作步骤越多的科室,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都是比较低的。这就要求我们立即采用合适的手卫生干预措施来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3.2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控制交叉感染意识淡薄,医务人员不能按规范洗手,个人习惯和观念上的因素,担心频繁消毒液擦手会损伤皮肤;快速手消毒剂价格昂贵数量不足,床边没有洗手池洗手不方便。

3.3管理不到位管理者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手卫生设施不方便,手卫生设施是影响手卫生执行的重要因素[7],管理人员对正确的洗手指征、操作方法和时间要求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监控,导致医护人员洗手达标率不高,依从性差。

4改进措施

4.1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是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前提。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进行调整,医师、护士强化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重点关注“接触患者前和接触患者后,无菌操作前”等环节;医技人员重点强化手卫生指征等培训。

4.2配置便捷洗手设施和选择医务人员愿意接受的手卫生产品。在各种诊疗、护理、办公等医疗场所中配置符合要求的感应水龙头、抗菌洗手液和擦手纸,保证洗手便捷;并配备足够的速效手消毒液,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4.3加强管理:采用定时或不定时检查的方式对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手卫生规则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以提高手卫生规则执行力的积极性;帮助医务人员处理手卫生规则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敏.应用PDCA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J].江苏卫生保健,2013,15(4):51-52.

[2]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6(2):140-142.

[3]黄谷.手卫生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0(1):6-8.

[4]Chhapola V,Brar R.Impact of a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n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infection rate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Int J Nurs Pract,2015,21(5):186-192.

[5]任军红,贾会学,姚希,等.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4989-4991.

[6]黄新玲,何文英,史晨辉,等.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手卫生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4):248-250.

篇9:手卫生依从性季度小结

[关键词]ICU;手卫生依从性;措施

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借手传播,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危害性。医护人员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以上【1】,因此严格执行手卫生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WHO提出,手卫生是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近年來随着医院感染研究的不断深入,医院感染的管理已成当前医院管理的重要课题。【2】ICU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故提高科室手卫生依从性可降低院感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护士共20名,男性3名,女性17名,平均年龄26.2岁。

1.2材料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手卫生调查表(2014年9月修订版),分别从五个洗手指征以及六个措施调查手卫生情况。五个指征:接触病人前,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物品后;六个措施:洗手,手消,洗手+手消,手套,未采取,正确。

1.3方法

对20名护士随机进行手卫生调查,每人16次,计算出依从率,并与采取干预措施两月后的手卫生依从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予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ICU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2.1护士手卫生意识薄弱

大多数护士知晓手卫生指征但在工作中没有认真执行,自我保护意识差,对交叉感染没有重视。

2.2工作忙

ICU护士工作强度大,人力资源不足,患者病情比较重,尤其在抢救患者时,时间紧急,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2.3洗手指征不明确

少数护士认为脱手套后不用洗手,接触一个患者后未脱手套,只是用速干手消毒后就直接接触另一患者,接触患者前没有采取手卫生措施。

2.4认为洗手液、消毒剂伤手

有些护士对洗手液和速干手过敏,有些护士认为频繁洗手会导致手部皮肤干燥,影响美观,不愿采取手卫生措施。

2.5洗手配备设施不全

干手纸、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使用完后没有及时补充,坏的水龙头没有及时修理,病区大,水池分散设置在五处,护士为了洗手要多走些路。

3、ICU护士手卫生应从性的干预措施

3.1手卫生重视度

3.1.1加大宣教力度 开展全科护士动员大会,宣讲手卫生的重要意义,邀请医院院感管理科人员汇报国家及医院有关法规、政策、规范要求等,医院开展“手卫生活动比赛”,组织人员参与。

3.1.2采样结果展示 研究表明,于操作后洗手前、洗手后进行手细菌监测,显著提高了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及合格率。【3】随机采样护士手进行细菌培养,并将结果公布于宣传栏中,让全科护士对自己的手是否符合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

3.1.3加强督查 护士长及院感护士每日检查护士采取手卫生情况,督促护士做好手卫生管理。护士在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共同做好手卫生管理。

3.1.4奖惩措施 手卫生小组每日记录手卫生依从情况,统计每月采取手卫生措施最多者及最少者,在宣传栏处公布,分别给予奖惩措施。

3.1.5宣传随处可见 在洗手池上方、治疗台、患者床旁等多处张贴洗手流程图或小标语提醒护士采取手卫生措施。

3.2加强培训

3.2.1每周一问 每周制定一个手卫生相关知识,不定时提问,要求每个护士均被提问到。

3.2.2院感专栏 在宣传栏里创建院感小专栏,定期以文字、简画等形式宣传手卫生知识。

3.2.3定期培训 每月进行全科护士手卫生知识培训。护士班次不同,故每月选择一周时间在晨会时培训手卫生相关知识,当日发放试卷进行考试。

3.3洗手设备齐全

3.3.1洗手池均采用非手触水龙头。

3.3.2每个洗手池旁放置一瓶洗手液、一瓶速干手消毒剂以及干手纸,指定两名护士每日查看洗手设备是否齐全,消毒剂是否在有效期内。

3.3.3在每个床尾、护士站、治疗车、护理车、工作人员通道、病员通道、入院宣教室等处放置速干手消毒剂,方便取用。

3.4洗手用品合理化

3.4.1目前市场上手快速消毒剂发展较快,不仅能保证良好的杀菌效果,且使用方便,特别是凝胶类快速手消毒剂对皮肤损伤性明显减轻,都含有保湿护肤成分。【4】故我科采用凝胶类速干手消毒剂。

3.4.2病区24小时供应温水,用温水洗手。

3.4.3每人发放护手霜,缓解洗手频繁导致皮肤干裂情况。

3.5人力资源最优化

护士长根据科室病人情况,合理排班,合理分配各班工作。

4、结论

明确手卫生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对于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有重要意义。手卫生规范化管理有重要的经济学效益和社会学效益,因此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合理对策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邢娟,桂斯卿.医护人员手卫生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6):91-93.

[2]李庭美.医院感染病人的护理与防治措施[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8,(2):27.

[3]匡静,王春萍,熊涧秋.洗手前后细菌监测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1,26(20):9-10.

篇10:关于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实施方案

一、依据:

1、正确的洗手和手消毒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也是预防医院感染和遏制传染病流行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

2、是卫生部2009年12月1日下发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2012版《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感染细则》的要求

3、也是上级监督部门多次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要求。

二、我院手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础设施差:部分重点部门水龙头为手触式,且没有干手设施;

2、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手卫生意识差、手卫生用品消耗量不能满足手卫生规范要求,且存在较大差距。

三、在目前基础设施不便于改变的前提下,按照领导指示,院感科拟定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实施方案。

1、加强医务人员、患者、陪人手卫生健康教育:

(1)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

加强不同形式的培训,每年开展一次手卫生专题讲座 ;其次,加强手卫生质量检查,利用感染查房,不定时的深入病区,对发现的手卫生不合格现象进行现场指导、记录和培训。

(2)加强患者、陪人手卫生健康宣教:

患者的手卫生质量对预防医院感染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可以将各种自身携带的病原菌通过手触摸病区环境而成为交叉感染的链条,在条件成熟的医院,提倡患者使用快速手消毒剂已成为 控制医院感染的必须,针对我院情况,目前能推动的措施是:

1)将手卫生宣教纳入病人入院宣教内容之中,在患者入院时,由首诊护士在给病人进行入选宣教时直接完成。

2)制作手卫生宣教画册,宣教画册,放置在病区,便于患者、陪人借阅。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的监督检查:

(1)制作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按照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进行手卫生监督检查,并如实登记,对监督检查结果,每季度进行汇总并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反馈,通过控感信息进行全院通报。

加大手卫生质量的动态监测:每月在工作高峰时段,按照手卫生规范要求选择采样标本,检验科进行细菌监测和致病菌监测,检验科将监测结果反馈感染科后,院感科分科进行下发和结果反馈。(统一了采样、报告和反馈环节,使院感科对动态的手卫生质量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从科室手卫生用品的消耗量上进行监督:在医院感染控制领域,大多采用监测手卫生用品消耗量来侧面反映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这也是等级评审时的评价指标),在我国条件成熟的医院,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营造病区环境物表的清洁状态的发生,科室管理者不仅仅向患者大力宣传手卫生意识,还在科室走廊设置快速手消耗剂并倡导患者及家属使用。

今年,院感科将从手卫生用品的消耗量上进行监督,分阶段(消耗量、时间),使科室每床日消耗量逐步提高,具体措施如下:

(1)坚持每季度对科室手卫生用品(洗手液、快速手消毒剂)的使用量进行监督,对每季度使用量排名倒数第一、二名的科室在医院质控会上进行通报,(2)以本第一季度各科室使用量为依据,力争在2014年第四季度,各科室每床日洗手液突破3ml,每床日快速手消毒剂达到1.5ml 的平台,对达不到的科室,在医院感染委员会召开时进行提交讨论。

(3)将每床日手卫生消耗量的逐步提高,作为推动手卫生质量的监测标准之一。

篇11:手卫生依从性季度小结

摘要:目的 调查检验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专人现场观察检验科医务人员工作状态下手卫生执行情况及问卷调查对手卫生的认知。结果 检验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护士(87.8%)明显高于技师(15.3%),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错误(戴手套代替冼手)。结论 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的培训,落实环境清洁制度,方便完善的手卫生设施以及有效的监管是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保证。

关键词:手卫生;检验科医务人员;调查

医务人员较低的手卫生依从率已成为全球医疗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调查表明日常工作时医务人员的洗手率一般波动在17%~75%,国内有研究显示医务人员洗手率仅为14.33%[1]。而医护人员手污染率可高达50%[2]。医务人员手传播病菌所致的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3]。现在各医院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手卫生培训与教育,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其关注的重点大多数是临床一线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务人员,对于与患者接触不多但与患者各类标本接触较多的检验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却少有报道。本文将检验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作为调查重点,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检验科医务人员作为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对象;其中检验技师10名,护士2名,卫生员2名。

1.2方法

1.2.1调查前与检验科主任讨论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取得科主任支持与配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式进行手卫生依从性调查,由院感科指派2名检验科人员不认识的护士利用上午送标本的时机进入科室,观察工作状况下医务人员五个手卫生时机执行情况;1人观察护士和卫生员,1人观察技师;调查时间为周1、周3、周末做好记录,最后交院感科计算其科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一周后再发放手卫生调查表,调查表设计的内容重点是手卫生对于检验科医务人员是否必要、接触自身前是否需要手卫生、戴手套操作脱手套后是否需要立即洗手、接触仪器后是否必须洗手、检验科无论做任何操作是否需要戴手套等十个项目,要求医务人员如实填写,最后统计各条款答题情况。

1.2.2观察检验科快速手消毒剂放置位置。结果

2.1检验科医务人员五个手卫生时机手卫生依从性,见表1。

2.2检验科不同工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见表2。

2.3科室快速手消毒剂放置的位置大多在洗手池边或离操作台较远的地方,如果要进行手消毒,必须站立走动才能取用,不能随手使用。

2.4十个问卷调查情况 认为手卫生对于检验科人员是必要的,都接受过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接触自身前、接触仪器后认为可以不做手卫生,因为是戴着手套操作,手没有被污染;大多数人认为检验科工作最好是戴手套操作,一是接触体液等对自身是保护,二是避免经常要做手卫生;检验科的仪器表面没有专人定期清洁擦拭;管理者虽然常强调手卫生,但由于工作忙也没有人监管,所以常忘做手卫生;科室备有快速手消,但放在洗手池边,要用必须到洗手池边取用,不方便所以不用。讨论

手卫生依从性低一直是困扰医疗机构手卫生活动开展的一个瓶颈之一;造成手卫生依从性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力资源不足、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淡漠及手卫生观念错误 等[4]。

调查发现检验科医务人员在采血前手卫生依从性最高,为67.6%。因为采血一般由护士主导,技师配合,护士由护理部直接管理,而护理部每周至少组织护士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其中涉及到手卫生的培训内容较多,对手卫生的重要性强调也多,加之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手卫生依从性比其他工种医务人员要高,所以检验科无菌操作前(采血)手卫生依从性高。在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后手卫生依从性也较高,为46.8%;在医务人员的认知中,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性大,致病菌多,对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存在很大的威胁,迫不得已去执行手卫生,才使手卫生依从性增高。在工作中有时难免会出现接听手机、取用私人物品的机会,这时医务人员才会考虑进行手卫生后再接触自己,所以接触自己前手卫生依从性也较高,为64.8%。接触仪器设备后手卫生依从性为11.9%,因为接触仪器时大多是戴着手套在操作,认为不会对自身造成伤害,导致此时手卫生依从性也不高。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脱手套后手卫生依从性最差仅7.1%,这与问卷调查结果也一致;认为洗手不方便,戴手套后手套对自身有了一层保护膜,即使接触到了有害病菌也不会污染自己的手,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影响。根据美国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协会的调查,有很多关于手套质量的可变性报道:乙烯手套(薄膜手套)有4%~63%、橡胶手套有3%~52%的不可见渗透,另一方面是使用者在摘手套时无意中污染了手部,也就是说戴手套不能完全屏障病原微生物。因此不能充分保护工作人员,也不能充分防止交叉感染。而一位长期在护理机构工作的专家研究也发现 :医护人员应该戴手套时的实际戴手套率达82%,但应该换手套时按要求完成的却只有16%。事实上如果不及时换手套,戴一副手套检查多个患者,可增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机会;因此不正确的使用手套也会对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带来威胁,戴手套操作,不需要洗手是一种麻痹侥幸的心理,是导致医护人员洗手合格率降低的原因之一[5]。

问卷调查显示手卫生设施不完善,工作太忙,劳动强度过大,清洁消毒工作不能落实到位,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也是导致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检验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高,对手卫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应通过加强教育管理,创造重视手卫生氛围,规避手卫生观念误区,改善手卫生设施,落实清洁卫生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从而避免经手传播致病菌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的发生。所以完善、方便的手卫生设施是落实手卫生行为的基础,合理的工作强度,环境的清洁以及有效的监管是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保证。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区财政局2011年精神文明实施方案下一篇:高中生“早恋”时,送这3样礼物给女生,老师可能还会称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