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2024-05-07

《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共6篇)

篇1:《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名词解释:

1、经验主义方法论:通过观察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的方法。

2、实证主义方法论:从观察者对现实世界样本的感受入手,通过设计实验或者其他形式的测试,来证明针对这些样本的解释的正确性,当这些想法得到成功验证时,从而得出概括性结论的方法。

3、人本主义方法论:强调人类认知、人类能动力、人类意识和人类创造性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解生活事件的目的、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尝试。

4、结构主义方法论: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对整体的强调。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被孤立的被理解,而只是将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中,即把它与其他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结构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共时性的强调。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1、地理社会调查

2、科技文献资料法

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归纳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1、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2、时间地理学方法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1、系统分析方法评估

2、系统分析方法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三、查阅2008年以来人文地理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书。

《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由于很喜欢旅游,所以选择了旅游地理这个主题。

在谈2008年以来的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之前,先简单说一下过去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根据有关学者对1998—2004年期间的论文进行统计梳理,发现期间我国旅游地理学者们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这一方面的论文比重占了42.16 %;另外关于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综述、旅游环境等内容的研究也有所增长,其他内容的研究则处于低迷状态。

而在2008年之后,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如下:

1、产业融合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作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晶的创意旅游将是未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生态旅游、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即旅游环保问题(生态旅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规划领域内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将规划作为实现生态旅游或旅游生态化发展的保障。从目前的研究进展可以预计,今后的研究将更加强调立足于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并进一步体现规划的技术性、保障性作用。同时,更多有利于实现旅游生态化发展的理念和技术将被引入旅游规划领域。旅游规划作为保障生态旅游的一项措施,也将会受到更多关注。

3、区域旅游问题

区域旅游一体化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实现资源互补、市场互享、营销互动、合作双赢的目标正成为各国学者的共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目的是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区域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发展;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是区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后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吸引物及相关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中的趋向和过程,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区域相关产业机构的完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升目的地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培育地方旅游产业集群,提升目的地旅游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区域旅游产业经济亟待探讨的一个命题,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理论,促进后发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和主题是在旅游产业地域系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旅游产业地域综合体,着重进行旅游产业地理研究,以旅游产业地理研究为主线,串联起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各项内容,促使区域旅游产业的形成、演化与发展,促进中国旅游强国的建设。

4、旅游资源的开发

黑色旅游的开发(灾难遗址地旅游)、遗产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地的形式多样化。

5、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地理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旅游者出游依赖网络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必然需要更加健全的信息服务系统。但作为强大的GIS,人们目前大部分局限在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的开发上,不少学者也是针对这一方面做了部分研究工作,但对于GIS技术来说在旅游业中却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理论研究上,如旅游流、旅游者行为研究等。

6、经济危机影响下的中国旅游经济:趋势与对策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旅游经济运行体系正逐渐表现出需求增量减弱和投资速度放缓两个方面的变化。

7、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在网上的搜索,结果显示,目前关于旅游地理教学的文章非常多,如: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目标取向及实现路径研究等。

旅游地理学研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应该来说先于旅游研究的许多其他学科,但其发展与受重视的程度现今弱于旅游研究的其他学科,被大大弱化了,究其原因,其内容涉及庞杂繁多不能说不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旅游地理学在理论、方法等研究上进展缓慢,也是影响旅游地理学学科进步的一个原因。

以上信息主要通过查阅一些期刊和论文得出。

篇2:《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杜集区人民政府

一、2003年以来工作回顾

200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杜集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战略,积极推进农业大区向工业大区、乡村向城区、吃饭财政向建设财政跨越,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杜集区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过去的五年,杜集区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争取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益,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7.5亿元,比2002年增长167%;实现财政总收入1.8亿元,比2002年增长3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00万元,比2002年增长1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亿元,比2002年增长342%;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807元,比2002年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3725元,比2002年增长38%。全区经济在新的起点上跨上了新的台阶,为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的五年,杜集区改革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 业经济进一步壮大。企业改制取得重大突破。积极稳妥地对区镇147家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盘活资产近5亿元,化解债务近3亿元,完成了企业改制的历史性任务。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2007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1亿元。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矿山装备制造、纺织分别被批准为省级创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与煤炭采选、新型建材构成全区工业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格局日益清晰。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出鸭、牛、果、蔬等主导产业,涌现了绿苑公司、秋艳工贸、国申纺织、义勤养鸭、华润牛业等龙头企业。组建了段园葡萄、朔里苹果、高岳蔬菜、朔里禽业等农业合作社,成立了42家农业专业协会,联接龙头、基地、市场和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居于全市先进行列,农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生产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商业功能进一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以东湖商贸城、孙谢庄农贸等专业市场为雏形的商贸流通新格局。民营经济进一步活跃。围绕全民创业,制定优惠政策,搭建创业平台,设立创业基金,初步形成了“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的氛围。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解决全民创业资金瓶颈问题,利用小额贷款4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民营企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过去的五年,杜集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园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区上下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 放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强化目标措施,完善招商机制,多次赴苏、浙、沪和山东等先进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累计利用外资33.8亿元,130家投资超千万元的外地企业入驻我区,为加快发展集聚了动力。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通过财政投入、银行贷款、企业参与等多种方式加快杜集经济开发区建设,累计投入1.2亿元,初步完成了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51家企业入驻。并于2006年9月被省政府正式批准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杭淮纺织工业园区、段园精密铸造园区不断扩张,初步构建了“一体两翼”的工业发展平台。

过去的五年,杜集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东外环、北外环、人民路东段全线贯通。借助城市东扩的契机,投资1000万元建成东湖公园;投资1300万元对闸河城区段进行了治理,提高了城市防洪功能;吸引外商投资1.8亿元建设东湖商贸城,一期6.2万平方米商铺正式开业,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煤炭机械投资贸易洽谈会,被中国煤炭协会命名为中国矿业设备博览城。加大了高岳、矿山集地区城市化步伐,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坚持依矿建镇、搬村建镇、开发建镇,加快了朔里、石台、段园小城镇的改造。加强市容监管,加大环卫设施建设投入,坚持矿镇共建,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进一步改善了区容镇貌。

过去的五年,杜集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和谐杜集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认真落实科技工作领导责任制,科技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 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顺利实施,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群众文化活动日益繁荣。认真落实基本国策,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快土地复垦,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连续保持领先。推行农村医疗综合改革,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区15万群众享受医疗救助。实施社会救助工程,下岗职工、城乡特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共投入低保资金6045.6万元,城乡低保救助面分别达7%和5.2%,新建、改建5所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由5%提高到23%。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累计投资10165万元,新建乡村硬化道路334.5公里,村村通率达到100%。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40000人的饮水困难。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实施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1.5万户通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25%。“四五”普法全面落实,获全省“四连冠”;“五五”普法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意识增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形势稳定。扎实开展村民自治工作,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专项治理,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全面贯彻新的《信访条例》,认真落实区领导接访制度,信访形势稳定。宗教、残疾人、青年和妇女儿童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五年来,杜集区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加快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今天的杜 集,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活水平提高,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二、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我区确立“四为主”(全区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主,经济建设以工业突破为主,工业突破以招商引资为主,招商引资以企业落户为主)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实现“123”(招商引资翻一番,园区正式投产企业增加两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0家)的奋斗目标,扎实开展“创新促发展,执行看落实”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困难,埋头苦干,强力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坚持抓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成效明显。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改进招商方式。调整组建5个专业招商组,围绕主导产业和杜集经济开发区这一平台,针对重点地区招商。建立起招商项目库,进行动态管理,有入库项目93个,涉及工业、房地产、商贸服务、农产品深加工及社会事业等诸多行业,其中11项被列入省、市级技术创新项目;31项列入省、市技改项目。在浙江省永康市成功举办了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永康)投资推介会,成功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金额达13.1亿元。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区知名度,先后参加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和2007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并取得丰硕的成果。1-9月份,新签订外商投资协议70个,协议利用外资29.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4亿元,全区现有在建项目75个,其中新建项目50个,总投 资20.7亿元,续建项目25个,总投资12.9 亿元,预计全年实现利用外资16亿元,同比增长100%。

地矿合作取得新突破。在坚持围绕园区和主导产业招商引资的同时,把招商引资的着力点放在地矿合作上,企业正在逐渐成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区委、区政府积极牵线搭桥、引导推动,实现了地矿合作的新突破,开创了国有企业和民营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既解决了民营企业的资金问题,又提升了产品,扩大了市场。岱河矿秋艳公司斥资1500万元控股弘武液压60%股权开发新产品、华冠纺织与双龙公司合作的启鑫精纺项目等都取得了好的成效。

举全区之力打造淮北杜集经济开发区这个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矿山装备制造业,积极构筑东湖商贸城这个贸易平台,从而带动全区的招商引资。开发区重点围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管理服务四个方面,完善杜集经济开发区的道路、供电等专项规划和建成区详规,开发区功能进一步完善,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集聚企业能力开始显现。围绕做大做强杜集经济开发区,我们坚持做到强制性定位,紧紧围绕煤机制造产业做文章;针对性招商,注重引进机械设备类加工制造项目;限制性入园,不是机械装备制造类项目不进入开发区,严禁有污染企业进驻,努力建设绿色环保型经济开发区。开发区现已入驻企业51家,其中已投产企业25家,在建26家,另有10余个项目正洽谈落户。2007年开发区可实现工业产值4.5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

(二)坚持抓工业投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87亿元,同比增长45.7%,产销率99.1%。工业企业产销两旺,效益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增速较快,产值同比增长80%以上,实现了超预期的更高发展目标。工业投资继续加快,1-9月份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7亿元,同比增长85.8%,全区现有投资过1000万元的在建工业项目42个,项目将于今明两年陆续建成投产,工业经济总量将持续扩大。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今年全区共引进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3个,其中超亿元的项目4个。山东六和集团肉鸭加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其中一期投资5000万元;总投资3.8亿元的中国矿业博览城项目一期5月16日顺利开业,签约商铺191户,145户进驻经营,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启鑫精纺三万纱锭6月18日正式生产。重大项目的成功实施,对我区增加财源、促进就业、带动三产和矿业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坚持抓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

坚持以生产发展为核心,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产业规模化建设。午季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小麦总产达到22971吨,较去年增长9.7%。全区新增8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双楼村建成71栋高标准瓜菜节能温室。段园镇大蒜协会,以山东沛县外贸为依托,发展新品种地膜大蒜500余亩;路 庄、欧集等村发展食用菌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段园10000亩葡萄种植园被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为国家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培育省级农村合作组织1个、市级4个,注册农产品品牌10个,创优质品牌4个。养殖业呈复苏发展态势。引进了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山东六和集团入驻我区,基础建设基本完成,近期即可投产。年底将建成25个养殖小区,新增肉鸭养殖棚舍面积31万平方米,养殖总量达500万只规模,可带动养殖户1000户,年增收1000余万元。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42个,其中省级协会1个,市级优秀协会2个。已有3个市农业科技项目进入评选范围。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快实施土地复垦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税费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村级区划调整基本完成。坚持地企共建新农村,企业和示范村携手共建,农村道路、卫生环境、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四)坚持抓城市建设,城市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提前完成,建成县乡公路40.5公里,真正实现了村村通了水泥路。矿山集地区的龙河桥、北山桥、蒋台桥等6座危桥即将建成通车。全面启动了农村公路管养机制,投资100万元购置小型挖掘机、综合养护车、建立30T沥青储蓄罐。推进农村公路养护水平。旧城改造顺利推进,龙轩雅舍项目即将竣工;东方红二期1万平方米已竣工,三期即将开工建设;阳光小区年底前可全部建成;投资1.5亿元的矿山集中心街改造工程已签约。中北巴士基建、东湖商贸城二期工程已开 工建设。

围绕争创全省文明城市目标,加强矿镇共建、地企共建工作,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工作成效明显。改造了矿山集中心街,整修了石台街道路以及社区道路、街道下水道,硬化了镇区街巷;完善了青少年活动,整修了图书馆;深入开展文明行业窗口创建活动,普遍推行优质规范化服务。加大环卫标准化管理力度,全区卫生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为淮北市创建全省首届文明城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坚持抓和谐杜集建设,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全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225个;新增劳务输出4200人;认真实施社会救助工程,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255.62万元,下岗职工、城乡特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深入推进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规范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群众及时享受医疗救助。参合农民共获得医疗补偿210万元;乡镇卫生院世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33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申报3200户农村沼气项目,即将开始实施。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得到新的发展。石台镇被确定为省级科技创新试点镇。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投资120万元,改扩建农村敬老院4所,目前,全区6所敬老院有床位320张,入住五保对象221人,入住率70%,全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23%。积极开展文艺进社区和文化“三下乡”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认真开展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集中整治,切 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加强环境监管,及时处置了金锚化工公司、光上公司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妥善处理了杭淮职工集体上访事件,对1000多名职工进行安置分流,职工情绪稳定;筹集资金为二运公司职工办理了医疗保险,改制工作顺利。朔里镇官庄、沈集、小朱庄、张庄等塌陷村庄搬迁进展顺利,特别是小朱庄搬迁,区、镇措施得力,群众顾全大局,在一天半的时间内,搬迁转移59户218人,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煤矿正常生产。着重抓好安全监管、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开展“安全月”活动,重点对煤矿企业与非煤矿山行业的监管,组织多次安全大检查或专项检查,全区生产态势平稳。优化治安环境,开展“送法进企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等普法宣传,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创建平安杜集、和谐杜集。

(五)坚持抓效能建设,政府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加强作风建设为重点,以建立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为目标,强化责任抓落实。加强“五化一提升”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工作程序,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效能建设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绩效考核制、效能告诫制等制度,把管理职能、工作责任和服务要求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开展了“作风教育月”活动,建立和完善行政效能投诉受理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政务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我区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还有一些制约因素需要克服。主要有:大 工业项目少,产业层次偏低,园区建设征地和筹资难度加大,园区的平台和载体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民增收压力较大等。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

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区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杜集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大跨越”宏伟目标,主攻工业经济,加快园区建设,推动全民创业,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和谐” 淮北作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亿元,年均递增15%,财政总收入3亿元,年均递增11%,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一)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化。紧扣“又好又快发展”主题,以更大的投入,更灵活的方法,提高园区市场化运作水平,增强园区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打造杜集经济开发区和东湖商贸博览城两个招商引资平台,大力发展矿山机械装备制造和纺织两大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优势。杭淮工业园区、段园工业园区要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突出特色,构建坚实的“一体两翼”工业发展平台。

(二)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积极推进城市化。抓住我市建设“双百双宜”城市的契机,进一步调整完善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大力推进高岳、矿山集旧城改造,抓好产业和人口集聚,抓好社会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快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新城区。朔里、石台、段园要充分发挥优势,坚持以产业兴城镇,不断提升城镇功能和品位。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着力在做大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农民、开辟增收新渠道、构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机制上实现突破,使全区农村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进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促进农村流通业发展。统筹地企资源,开展地企共建新农村。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的投入,让更多的公共服务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落实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能人干事创业,努力为全民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加快建设和谐杜集。进一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努力实现城乡劳动者较充分就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加强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决查处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 行为。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扎实推进“平安杜集”建设。

(五)推进各项改革,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深化公共财政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全面提升行政效能,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政府法制化进程,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认真落实政府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四、2008年工作打算

2008年杜集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2.02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00万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3950元,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打造工业园区,加快工业强区步伐。继续举全区之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建成省级经济开发区。通过多种投融资方式,扩大投入,增强园区承载力。突出矿山机械装备制造这一产业,确保全年新引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企业15家以上,提高项目集聚度。杭淮纺织园区产业规模力争扩大到18万纱锭,加快建设段园精密铸造工业园区。支持东湖商贸城加快二期工程建 设,真正形成规模。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客户入驻,加强与经济开发区的互动,努力把东湖商贸城打造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交易平台。进一步加大对中矿电子、汉鼎铸造、新立机电、鑫龙集团等优势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骨干企业积极主动地走向招商引资主战场,瞄准一些大企业和大财团,争取合资、合作,实现资本扩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再增加15家以上。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对大项目、好项目要集中力量抓好组织实施、跟踪服务。

(二)积极扩大投资,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围绕矿山机械装备、纺织两大主导产业和杜集经济开发区这个平台进行招商,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借助每年举办的全国煤矿机械装备投资贸易洽谈会契机,做大做强我区矿山装备制造产业。坚持重点客户追踪、重点项目跟进和盯住不放的精神和意志,在引进大项目上狠下功夫,提高招商引资的带动力。区几大班子都要至少引进一家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每镇(办)至少引进2家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确保全年利用外资16亿元。

(三)围绕城市东扩,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借助市加快城区路网建设的契机,加大高岳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破东岗楼立交桥界限,真正融入市区发展快车道。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工作力度,抓拆迁、抓开工、抓进度、抓质量,加快发展房地产、商贸等服务业。坚持搬村建镇、依矿建镇、移民建镇,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继续抓好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企业等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意识。

(四)立足发展生产,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大力扶持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支持六和集团扩大生产,促进肉鸭产业化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切实解决民生民计问题。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善镇(办)行政服务中心,全面落实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认真实施“阳光工程”,增强创业就业能力,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5000人以上。强化地企共建新农村。切实抓好“一镇十村”试点,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搞好新农村的规划和集居点的建设,扎实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五)鼓励全民创业,全面推动民营经济上台阶。全面落实激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能人率先创业,扶持企业“二次创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积极筹集全民创业基金,鼓励使用小额贷款,激励人们敢于创业。充分发挥好东湖商贸城平台和众帮创业园的孵化器作用,为人们提供创业舞台。支持能人创办实体,投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形成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的新格局,力争民营经济总量增长40%以上。

篇3:《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总体运行情况

(一) 民营企业单位数新增较多, 但关停注销情况严重

2008年, 广东民营经济单位数383.38万个, 比上年增加35.89万个, 同比增长10.3%。其中:私营企业73.20万个, 增加10.94万个, 增长17.6%;个体工商户302.52万户, 增加21.80万户, 增长7.8%。2009年一季度, 全省民营单位数388.41万个, 同比增长12.4%。2008年, 全省被注销的私营企业数达到1.91万户, 同比增长39.5%, 被注销的个体工商户达26.95万户, 同比增长19.0%。2008年被注销的个体和私营企业的速度快于新增登记企业增长速度。

(二) 民营经济总量增速回落, 对全省GDP增长的拉动力下降

2008年, 经初步核算,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133.33亿元, 同比增长9.5%, 增速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全省GDP增长的拉动率为4.3%, 比2007年下降2.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 民营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85.00亿元, 同比增长3.7%, 增幅与全省持平;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93.38亿元, 增长13.7%, 比全省高2.3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901.00亿元, 增长15.0%, 比全省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854.95亿元, 增长6.9%, 比全省低2.2个百分点, 其中:批零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2481.88亿元和732.71亿元, 增长11.3%、13.7%, 增幅比全省高1.8个和4.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则出现自2002年以来首次下降 (-4.9%) 。2008年民营经济主要行业增长与全省对比情况 (见图1) 。

(三) 民营税收由增长转为下降

2008年,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2226.09亿元, 同比增长25.4%, 比全省税收收入高16.1个百分点, 占广东税收收入的28.9%, 比2006年、2007年分别提高0.4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税收收入592.73亿元, 增长20.0%;个体工商户实现税收399.54亿元, 增长32.9%。个体、私营企业共实现税收992.27亿元, 占民营税收的44.6%, 拉动全省民营税收增长11.9个百分点。从分季增长情况来看, 2008年1季度、2季度、3季度、4季度税收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41.0%、42.6%、21.8%和0.2%, 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今年一季度, 民营税收收入总体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6%;其中:私营企业下降4.9%, 个体经营下降27.2%。下降速度快于GDP下行速度18.4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民营税收收入分季度增长情况 (见图2) 。

(四) 民营进出口总额快速下滑

2008年,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进出口总额1096.49亿美元,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6.0%, 同比增长10.6%, 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720.27亿美元, 同比增长8.0%。今年一季度, 全省进出口总额为210.67亿美元, 同比下降5.4%。从出口总额分季累计情况来看,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 广东民营出口结束高增长态势。2008年1-2季度出口总额累计增速比1季度下降了17.7个百分点。1-3季度和全年虽有所回升, 但幅度不大。全年出口增速为9.9%, 比一季度下降10.9个百分点, 略高于全省9.4%的平均水平, 而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仅为0.5%, 比去年同期下降20.3个百分点。

(五) 民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出现负增长

2 0 0 8年, 全省民营经济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58.86亿元, 增长20.1%, 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7.3个百分点,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8.1%, 所占比重比2007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1679.49亿元, 同比增长18.9%。与2006年、2007年相比较, 分别下降13.7个百分点和13.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 本年完成投资633.51亿元, 受房地产投资减少的影响, 同比下降6.1%。

(六) 民营企业单位仍是就业的重要渠道, 但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2008年, 民营单位从业人数2015.02万人, 比上年底增长4.6%, 占全省总从业人数的36.9%。2009年一季度, 全省民营从业人数2075.39万人, 同比增长7.1%。由于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一些企业不得不通过减少雇佣工人数等手段来降低运营成本, 导致广东民营企业吸纳从业人员就业能力下降。从单位平均从业人员数看, 2008年, 广东私营企业平均从业人员由上年末的13.1人下降到本年末的11.8人, 减少了1.3人, 下降幅度达11.0个百分点。据调查资料 (省工商业联合会对广东722家民营企业的调查。下同) 反映:2008年有36%的民营企业减少了企业用工人数。

(七) 民营企业仍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2008年, 民营科技企业7740多家, 比2007年增加197家, 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50%以上。在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 民营企业数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广东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4个) 、中国名牌产品 (299个) 、中国驰名商标 (138个) 、省名牌产品 (1031个) 、省著名商标 (1611件) , 由民营企业获得的占70%。

当前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内需求不足、国外订单减少、资金短缺, 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当前民营企业发展。

(一) 国内需求不足, 出口订单减少

从一季度进出口额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15.2%) 情况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外部需求正在下降。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下行, 使大量城镇居民购买行为受到抑制。调查资料显示, 有53.0%的企业认为国内需求不足、出口订单减少是当前影响广东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第二位因素。

(二) 资金紧张, 融资困难

2008年三季度以后, 虽然国家信贷资金总量供应有所增加, 信贷闸门有所松动, 但民营企业资金紧张情况没有明显缓解。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项目, 受惠对象主要以大型中央属国有企业为主, 由于民营企业所获的贷款不多。另一方面, 民营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下降, 货款回笼周期延长, 挤占大量资金, 加剧了资金短缺矛盾。调查资料显示, 有75.4%的受访企业, 没有成功申请过中小企业扶持资金, 目前有47.2%的企业认为资金紧张、融资困难。

(三) 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企业负担加重

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主要来自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造成的成本增加和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造成的成本增加。2008年, 全省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7.9, 比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高4.8个百分点, 生产成本的涨幅明显高于制成品价格的涨幅。2008年以来, 国家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劳动保护、汇率变化、出口退税、利率调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由于这些政策力度大、范围广、适应期短, 民营企业短期内难以消化。调查资料显示, 有35.9%企业认为劳动用工、环保等政策法规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另外民营企业普遍反映, 地方税款预缴、核定征税没有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相应调整, 当前税负仍然偏重。

(四) 产业结构过度集中于传统产业

广东大部分民营企业扎堆传统产业,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2008年工商登记资料, 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集中了96.8%的个体工商户;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集中了76.4%的私营企业。在基础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方面, 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小, 如在金融保险业, 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仅为6%。2008年, 工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私营企业为46.19万个, 占全部私营企业的比重为63.1%, 远高于其他门类。

(五)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广东民营经济的增长, 主要还是靠“量”, 即要素的投入和投资的拉动, 而不是通过技术、管理的创新。从整体来看, 人才、技术、资金的缺乏, 创新能力较弱。在一些传统产业, 企业创新意识与人才严重不足, 而外部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健全的体制机制。调查资料显示, 仅17.3%的企业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愿意开发企业新产品的仅占17.6%, 愿意改造传统工艺技术、降低企业成本的只占24.1%。

(六) 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人才储备不足

广东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型企业, 真正具备规范公司治理水平的企业不多, 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不少缺乏发展目标和合理规划、缺乏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操作流程、财务制度混乱。而人才储备不足、缺乏市场开拓能力更是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调查资料显示, 民营企业愿意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占22.7%, 愿意开拓新的领域、新的市场的只占12.9%, 而及早做好人才、技术等战略储备的仅占5.3%。

积极应对危机, 实现稳步发展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形势,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广东民营企业则应积极做好应对危机的各项准备, 落实好各项措施, 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一) 加大宣传, 强化落实, 增强信心

积极开展专项调研, 全面准确地收集统计信息。民营企业要树立应对危机的信心, 实施好走出去战略。要维护企业用工的基本稳定。加大研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 加强企业产品品牌建设, 努力提升产品品质和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打造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 加大帮扶力度, 协助企业渡过难关

政府要加快推进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对垄断行业改革, 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对困难行业、困难企业的税收减免和预缴、分期缴交和降低社保费用等作用, 及时帮助困难企业“止血”。财政部门要考虑以扩大劳动就业为目标的各项财政政策, 银行要考虑降低贷款利率, 税务部门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 考虑减免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地方税种, 相关部门要取消或减免流动人口调节费、治安、卫生、防疫等收费, 帮助舒缓民营企业解决现金不足的压力, 协助企业渡过难关。

(三) 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 扩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调查显示, 多数民营企业认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三个主要途径分别是“放开民间金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以及“强制性提高主要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例” (分别为54.43%、50.14%、45.98%) 。因此, 建议充分利用广东民间资金较充裕、金融业发展较发达的优势, 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领域, 鼓励有意向的民营企业组建粤商银行, 服务本地中小企业;引导民营资本参与设立小额贷款机构、担保机构等社区性金融组织;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授予行业组织对企业申请财政金融扶持资金的初审权;成立政策性大型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等方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行业组织、综合商会与银行等信贷结构的对接, 发挥商会组织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

(四) 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进一步支持广东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例如: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珠三角新规划中的大型基建项目;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的政策和范围, 将小家电、数码产品等消费升级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在国际市场方面, 建议政府帮助广东民营企业巩固好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协助民营企业应对贸易壁垒、倾销诉讼等, 鼓励金融体系通过扩大出口保险、信用证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出口。同时, 支持广东民营企业拓展中东、东南亚、拉美、俄罗斯、南部非洲等新兴市场,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我国援外项目等。

(五) 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优先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 有市场、有效益和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鼓励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鼓励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民营企业转移到山区和东西两翼, 推动民营企业实现园区式、集群式发展。

(六) 发展民营科技产业, 推动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 而政府也要积极搭建企业创新平台。一是要推进省部和省院合作, 为民营科技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要以科技项目为引导, 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三是要抓好创新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促进民营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四是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五是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突破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瓶颈。

(七) 加强管理, 提高企业治理水平

篇4:《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但是,我国高技术产业作为外向度比较高的产业,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产业增长中出现了多个新低。

一是单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的新低。从去年11月开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现自我国入世以来的首次单月负增长。12月份单月增速降到-15.8%,到今年1—2月更是降为-24.6%。

二是高技术制造业单月生产增速的新低。2008年10月以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单月总产值增速和增加值增速降为个位数,这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统计体系建立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到去年12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更是降为-0.17%,而今年1—2月产业增加值增速也出现负增长,降至-3.21%。

三是高技术制造业经济效益增速的新低。在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保持平稳增长的情况下,2009年以来相关数据也全面出现负增长,1—2月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降至-10.34%,利润增长降为-54.67%。

一、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特点

总的来看,2008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时间来看,呈现出先扬后抑的特征

去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从8月份开始,生产、出口等方面同比增速全面下滑。从环比来看,从去年10月份开始无论是生产数据,还是出口数据,基本呈负增长。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2月,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环比增速(现价)分别为-3.1%、-4.4%、 4.6%、-34.0%、 4.9%,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环比增速分别为-0.5%、 -12.5%、 -14.2%、-27.7%、 2.1%。尽管今年2月环比增速有所回升,但由于有春节等季节因素影响,尚难以判断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否已经见底。

(二)从行业来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由于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正处于调整周期,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是通信设备制造行业,还是计算机行业增长均出现较明显下滑。而医药行业、医疗设备行业等由于具有相对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尽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仍高达76.3%,但医药行业、医疗设备行业正逐步成为高技术制造业新的增长动力。与此同时,电信业由于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也较小,在电信资费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实现业务收入8139.9亿元,同比增长7%。而软件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定滞后期,因此其业务收入也保持了29.8%的较快增速。

(三)从区域来看,中西部加快追趕东部的步伐

一方面,尽管东部地区在高技术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但由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也比较明显。如天津、北京、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仅为-9.26%、-7.52%、5.96%、6.95%、11.57%。另一方面,中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发展步伐,广西(40.85%)、重庆(38.04%)、河南(36.94%)、四川(34.42%)等省市的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均在30%以上。

(四)从对外贸易来看,进出口增速双双放缓

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实现进出口值7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增幅回落12.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3392亿美元,增长3.5%,增幅回落13.9个百分点;出口4156亿美元,增长13.1%,增幅回落11.7个百分点。从贸易方式来看,2008年加工贸易方式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2.4%,共出口3426亿美元,增长8.9%,增幅回落13.4个百分点;从出口主体来看,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当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85.2%,共出口3540亿美元,增长11.1%,回落11.8个百分点;从出口国别来看,欧盟、香港及美国仍为我高新技术产品前3大出口市场,对其分别出口979.5亿美元、974.7亿美元和779.1亿美元,分别增长15.2%、4.7%和4.7%,增幅分别回落20.7个、17.4个和7.2个百分点,合计占当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65.8%。

二、高技术产业各行业发展情况

(一)电子产品制造业下行趋势明显

金融危机对全球电子产品市场产生重大冲击。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明显影响。2008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5.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2007年低5.2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工业平均增速低9.8个百分点。前11个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利润1559亿元,增长4.1%,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8个百分点,同时,计算机、家用视听、电子元件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三资企业利润下降2%。手机、彩电、计算机等主要产品产量仍居全球前列,但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我国去年共生产手机5.6亿部,微型计算机1.37亿部,彩电9033万台,分别占全球产量的43%、44%、44%。但手机、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产量的增速同比分别下降了12.3个、16.1个、21.7个百分点,彩电产量增速也仅仅与上年持平。

(二)电信业进入转型调整关键时期

我国电信业正面临从单一业务向全业务经营,从语音向数据,从2G向3G等一系列的产业转型。从电信用户数来看,2008年1—12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减少2483.2万户,达到34080.4万户。与此同时,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净增9392.4万户,达到64123.0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1701.0万户,达到8342.5万户;全国网民数净增0.88亿人,达到2.98亿人,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从业务类型来看,传统业务增长乏力,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同比下降8.5%,拨号上网通话量下降37.5%,国内长途电话通话时长仅增长2.5%。而新兴业务增长加快,移动通信收入和数据通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1%和35.1%,在电信业务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比分别同比上升3.87和2.04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收入中,非话音业务收入2692.9亿元,同比增长23.1%,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3.1%,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从体制改革来看,2008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截至2008年底,各项改革进展顺利,企业资产重组基本完成,业务重组稳步推进,配套措施逐步落实,初步形成了三家具备全业务竞争能力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2009年1月,第三代移动通信运营牌照正式发放,年内全国大部分地级城市都将开通3G服务,我国电信业将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

(三)软件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由于软件服务订单周期较长,金融危机对软件产业的影响目前尚不明显,但可能有一定滞后效应,下一步发展形势暂时还难以判断。从目前掌握的订单来看,我国对日本软件外包服务出口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欧美市场的金融等行业离岸外包业务量也可能大幅减少。2008年,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7573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同比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产品收入3166亿元,同比增长32%,仍处软件业的主体地位。由于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的兴起,软件服务化趋势明显,软件技术服务增长迅猛,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2008年,完成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39.9%,增速比全部软件产业高10.1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外包服务收入203亿元,增速超过100%。系统集成收入1616.4亿元,同比增长25.2%,低于全部软件产业增速4.7个百分点。2008年软件出口额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增幅比制造业高25.4个百分点。其中完成软件外包服务出口15.9亿美元,同比增长54.3%。

(四)生物医药行业成为新的亮点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由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相对较低,同时受医药产品消费刚性、国内市场扩张和相关政策稳定的强力支撑,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此次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下表现较为突出的亮点产业之一。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25.52%,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其中,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增速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30.65%和31.43%。2008年1—11月,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4.9%)23.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高居十二大工业产业的第二位。2008年,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1055.3亿元,同比增长27.4%,分别比2006年、2007年全年增速高18.68个、15.95个百分点。

(五)航空航天产业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首次实现太空行走,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的重大跨越。自主研制的新支线飞机成功实现首飞,并已获得国内外用户208架订单,標志着我国民用飞机重点型号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启动首架飞机总装工作,标志着我国航空领域国际合作取得重大成果。与此同时,我国航空企业积极拓展与波音、空客、GE公司民用航空领域合作的空间,合作规模、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启示

专家分析认为,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产业危机,在于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扩张进入衰退期。2001年新经济泡沫破裂后,美国为刺激经济,以低利率推动房地产发展,再度令美国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繁荣。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支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于创新能力的差异,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所受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为此,我们在广东、湖南等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通过调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市场变化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

在1998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时,我国高技术产业并未受到明显影响,甚至在其后的几年进入了新的高速发展期。当前与1998年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规模是当时的8倍多,出口规模是当时的20倍,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也更加强烈。特别是一些电子信息企业反映,本次金融危机对它们带来的影响远比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以全球视野来谋划产业发展的未来,特别是将我国高技术产业放在全球产业链中判断我们的定位,研究我们的战略,制定我们的政策。

(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竞争力,竞争力决定抗风险能力

在调研中,我们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抗风险能力的强弱。在东莞调研期间,我们走访了一些外商独资企业。这些企业的核心研发并没有向我转移,只是因为生产成本及市场原因将生产基地放在我国。在金融危机中,这些企业由于市场的变化,经济效益急剧下滑,只能靠裁员勉强维持,面临着倒闭的危机。而在广州、湖南等地调研期间,一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则反映,虽然出口量也较大,但由于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所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国际市场减少的主要是其他竞争力不强,所占市场份额较小的企业。因此,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关键在于提升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金融危机同时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加快做强的战略机遇期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正利用金融危机中各方面成本较低的机遇,大量引进人才,完善产业链,积蓄力量,图谋未来更大的发展。有不少企业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同时也是全球产业重新洗牌的战略机遇期。通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一些大型的、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将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如果我们利用好这次金融危机,措施得当,就可以借机扶持一批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成为未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的中坚力量。

四、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调研中,企业普遍认为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增值税转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投入150%加计扣除等政策,企业表示非常关注。

(一)增值税转型

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启动了增值税转型,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对此,高技术企业普遍表示欢迎,认为增值税转型促进了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和产业升级,同时也为高技术企业扩大了市场需求。有的企业甚至将原来打算在2008年购进的设备转为在2009年购进。但企业反映在政策实施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一是对于原来享受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政策的企业,以及采购国产设备的外商投资企业而言,原来享受增值税免税或即征即退政策,但现在需要用销项税去逐步抵扣,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增加了这些企业的投资和财务成本。二是对于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而言,这些企业因为没有生产产品,只缴纳营业税,因此无法享受抵扣政策。

(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法,2008年4月出台了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该办法与原办法相比有了明显改进,如取消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内、区外的歧视性规定,将认定的重心由产品转向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投入等。高技术企业普遍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些规定有利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调研中,一家曾经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日资企业,在新的办法出台后就因为只是做生产加工和一些边缘研发,没有将核心研发转移到中国而失去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同时,企业认为认定办法还有一些改进的空间。如有的企业认为,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采取统一标准,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如有的家电企业认为,目前家电行业利润很薄,虽然该企业销售收入很高,但利润并不高,以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存在行业间的不公平。还有的企业认为,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过程中,由地方科技、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层层把关,认定程序很复杂。

(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在全国科技大会之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优惠范围进一步扩大,享受主体由工业企业扩大到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取消了研发投入增长比例的要求,抵扣期限可5年递延等。企业认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最为直接和最有力度的政策措施之一。据广东省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已有近千家企业通过科技部门初审,落实研发费用抵扣额达15亿元以上。但不少地方和企业反映,在实际操作中,税务部门只认可由科技部门立项的项目研发费用,远低于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且操作手续复杂,享受政策的难度较大。据个别企业初步计算,该企业所抵扣的研发费用只占企业全部研发费用的一半左右,使得该项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有的地方税务部门反映,虽然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效益普遍不理想,但上级税务部门仍要求今年税收任务要提高20%,从而导致地方税务部门执行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高技术企业反映,此次国家出台的财政刺激经济计划令人振奋,但其中支持自主创新的投资明显偏少,难以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结构调整中的支撑作用。一些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资金支持的企业反映,国家投资还未下到企业,各级审计、稽察等部门就反复检查,有的企业甚至平均每周都要接待来自不同方面的检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五、化危为机,提升產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应对全球金融经济危机

一是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监测,紧密跟踪分析全球经济未来走向,以及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二是要利用好新增中央投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要进一步推动“引进来、走出去”,支持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高端人才,支持有条件企业在国内外的收购、兼并、重组,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四是要抓紧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推动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自主创新政策,激励企业提高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一是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快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要支持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建设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三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海外高新技术、海外优秀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创办高技术企业。四是要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把握新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组织实施软件和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质工程、新材料、民用飞机等重大专项,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努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全社会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继续建设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配合做好重大科技专项的相关工作,为长期发展提供更强的基础能力。三是要强化自主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组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推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四是研究推动企业创新工程试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一是要积极推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应急防灾等规划确定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政务外网,研究制定电子政务业务外包政策,加快出台信息化产品政府采购政策。二是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应用,适时启动医疗卫生、业务外包、灾难恢复等领域的试点示范工程。三是要在信息化装备、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建设一批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继续安排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专项,加强信息安全服务和标准制定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安全水平。四是要大力促进骨干企业信息化,支持工业百强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大幅度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化应用。

(五)抓紧完善创业环境

一是要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继续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抓紧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二是要加强与金融、证券机构的合作。三是要及时研究分析高技术产业创业发展中的融资难、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

(六)大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篇5:《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5分,共201.2.3.RBD

地理集中指数

旅游地理学

二、问答题(4分,共401.2.3.4.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

三、材料分析(1分,共151.-***6广州 2706.062674.71 2850.561448.822317.28珠海 494.56561.20729.58

题,每题25分)

篇6:《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自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开始,由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导致的金融风暴,造成美国近30家金融企业倒闭,4000多家金融企业陷入财政危机,并且很快影响到了实体经济领域[1]。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高度关联性使得在美国这一世界经济大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欧盟、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最终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70%的高水平,面对危机也在劫难逃。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各项宏观数据急转直下,其中,进出口总值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回落,股市财富大幅缩水,失业人数大幅增加,CPI和PPI双双进入负值,一系列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足以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经济所造成的巨大冲击。

一、应对危机: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走向积极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市场机制自动熨平经济波动的功能失灵,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公共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对金融危机负有兜底责任。于是市场把应对融危机的期望寄托在各国政府身上,期望政府及时伸出“看得见的手”有效地稳定市场并刺激经济。于是世界各国纷纷出台配套的救助性措施来应对脆弱的经济系统,政府的财政政策再次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而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仅为6.1%(增长主要是靠国家兴建基础设施拉动)。从上可以看出,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明显进入了下滑通道,同时国家财政收入增速逐步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面对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果断启动作为反周期逆风操作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新政”,其内容主要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为了实施“十项新政”,保证经济较快的增长,政府史无前例的出台了..30年来规模最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到2010年底投资总额约4万亿元。会议决定,2008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2009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历来是为确保经济稳定运行的短期性政策,“十项新政”的出台预示着我国从2004年以来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转型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又一次启动了积极财政政策。

2008年12月8日—10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了积极财政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主要有:(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等。(2)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3)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5)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最权威的风向标的定调,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2009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为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增长、重振市场信心注入一支强心剂。

二、“四两拨千斤”:新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预测

通过对比当前时期新积极财政政策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发现,需求约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财政政策无论如何转型在本质上都是一种需求调节政策,通过财政拉动内需的实质没有改变。但更深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两个阶段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却存在着很大差异。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投资拉动内需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而当前时期的财政政策则注重刺激消费需求的导向,同时在两大着力点是增加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期望通过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这“双重动力”的合力来拉动总需求、刺激国民经济增长。可见,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并不是上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简单的延续,因此发挥新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功能将会产生可以预见的积极效应。

(一)从综合效应上看,新积极财政政策加强了宏观经济系统面对外部冲击的稳定性,政府的财政收支及其变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当今世界经济虽有周期性的波动,但是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相比,波动幅度大为减小,持续时间也大为缩短,这与财政制度与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有很大关系[2]。财政政策作为经济运行中的自动稳定器能有效的熨平经济波动,而政府有意识的实行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将会加强宏观经济系统面对金融危机冲击的稳定性。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严重短期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大势,采取正确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出手之快、出拳之重、措施之准、工作之实,让人惊叹。随着积极财政政策一揽子计划的逐步落实,我国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稳定了经济金融大局,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2009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重要的先行经济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4个月从低位回升,并在今 3月份一举突破50点关口,达到52.4;同时,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上升,今年3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同比达到8.3%,比1-2月份上升4.5个百分点,已经回到了2008年 10月份的增长水平。制造业进入扩张状态表明工业的存货调整正在逐步完成,正在产生新的增长动能,而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回升,则为整个经济企稳回暖提供了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支撑。在新积极财政政策等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我国宏观经济系统抵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企稳回暖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二)新积极财政政策将会形成新一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虽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3月中旬表示,他已经觉察到复苏的“(reeshooot)初绿萌芽”。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问题远未解决,至今未有见底的迹象,据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全世界经济将延续下行态势。在外部经济环境依旧严峻的形势下,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极为有限,而新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投资计划将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研究表明资本对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学术探讨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8%一85%,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部分来自有形资本的投入,有形资本的增长占中国经济增长的90%以上[3]。随着4万亿投资计划的逐步落实,将会形成新一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况且地方政府在“软预算约束”下申报了18万亿配套项目的投资计划,这场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将在地方政府的投资下得以延续。

(三)新积极财政政策将促进“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助”的民生工程,抑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背离。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新积极财政政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9年中央预算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达到7285亿元,比上年增加1653亿元,增长29.4%。“民生脉动最关睛”,中央财政在民生领域大幅度的增加支出,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的体现。新积极财政政策在民生领域的作为,将有效的促进“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助”,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抑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背离,既能够改善群众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同时也是拉动需求很重要的一个措施。

(四)新积极财政政策将夯实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经营模式付出了惨重的环境、资源和社会代价。而且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基础原材料、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产生了更加紧迫的需求[4]。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推动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上马或加快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学术探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等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既可以有效地刺激需求、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又可以为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机遇期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三、避免矫枉过正:新财政政策实施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转型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给危机中的我国经济带来了一线曙光,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也增加了战胜危机、顺利实现经济“软着陆”的信心。但是任何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都应适可而止,超越需求的“越位管理”将会把经济带向相反的困境。当前确保经济增长速度、扩大经济规模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迫在眉睫。如今实施的逆周期财政政策使我国保增长、扩内需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这无疑会拉动短期内经济建设,抑制经济下滑的趋势。但如何避免矫枉过正,从而有效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型,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力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确保经济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然而市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特点使得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成为必要,因此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后果而怀疑甚至否定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因为宏观调控的显著效果而重走计划经济的路子,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需要、而且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合理利用政府投资乘数效应

当前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下一直是制约政府投资乘数发挥效用的重要因素,从而也限制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理论上,一元钱的政府支出通过乘数效应可以产生大于一元钱的国民收入,在不考虑税率变动的情况下,凯恩斯主义政府购买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政府购买乘数的大小直接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失业等风险的存在,使得居民对于未来的收支预期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况且金融危机的出现造成了劳动收入减少甚至出现大量劳动力失业,增加了居民的预期性储蓄倾向,也必然降低社会总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企业和消费者,要调动两者的消费积极性,必须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合理运用一系列财政政策手段,如对企业减税、对居民消费实行补贴等降低生产和消费成本的措施,增强投资和消费的信心,确保政府投资乘数效应发挥应有的效果。

(三)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正确处理“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继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后,地方政府雄心勃勃的18亿投资计划已经出台。据了解,这个数据目前还仅为地方政府的意向,最终是否能实施还决定于中央政府对具体项目的审批。然而,地方政府对民生需求的把握有着天然优势,在财政投入项目的选择和资金管理上,地方政府“块块”管理往往比中央部门“条条”管理更为有效。但是,地方政府的自主愿望与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方向往往并不一致,如何进行项目的取舍成为提高投资效率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央政府严格科学的对项目进行评估,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提高项目审批与运作的透明度,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监管,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满足本地区最迫切的民生需求,避免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

(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容忽视“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的效果。对“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财政支出扩张会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使私人储蓄增加从而抑制私人消费,同时更重要的是,由于私人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利率的上升还会抑制私人投资。另一种解释是:政府向公众借款引起政府和私人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减少了对私人部门的资金供应。但是无论哪种解释,财政扩张都引起收入和货币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必然会造成利率上升,近而减少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挤出投资。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所以一般认为财政扩张不会提升利率水平,进而也就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由积极财政政策产生的“挤出效应”逐渐呈现显著化倾向,因此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挤出效应”不容忽视。

(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注意政策的时滞性

积极财政政策旨在熨平经济波动,支持经济增长,但由于政策时滞的存在,可能会造成经济在更长时间内的不稳定,从而导致政府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比市场机制更严重的低效率。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转型,面临两方面的不确定性,第一,积极财政政策下投资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的确定;第二,政策必须预测通过财政政策作用总需求水平达到预定目标需要多长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里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变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因此我们不能学术探讨苛求新一轮财政政策在短时间内就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相反,要根据危机爆发后经济形势的变化,相机抉择和适时调整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恢复。

四、小结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外患内忧”的严峻形势,我国财政政策主动选择从稳健向积极转型,转型后的积极财政政策并不是上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简单的延续,而是通过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这“双重动力”的合力来拉动总需求、刺激国民经济增长。新积极财政政策必将在加强宏观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工程、夯实未来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显现出积极的效应,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发挥市场机制,要合理利用政府投资乘数效应,要正确处理“条条”与“块块”的关系,要重视政策的“挤出效应”并考虑到政策时滞性的存在。当前我国经济虽有企稳回暖迹象,但是在全球经济形势依旧严峻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过于乐观,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必须得到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其他综合经济政策的支持,只有打好宏观调控的“组合拳”才会在世界经济春色难觅时,发现中国经济复苏的曙光。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积极分子党课结业考试下一篇:物业公司工程部年度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