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

2023-04-19

第一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1956),第二个阶段(1956-1966),第三个阶段(1966-1976),第三个阶段(1978-2007) 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真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定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3年开始的这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改造过于激进,粗糙留下了许多问题,但是总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回复和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取得的成就是,成立了新中国,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并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利的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度。

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国力增强,主要是发展生产力,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建设中出现了种种“左”的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虽然进行了改正但是不彻底。加上当时气候的干旱不仅没有真正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反而使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但是凭着当时人们的强烈热情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

第三阶段:是十年的大动荡时期,由于毛泽东对于形势的判断失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由于被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经济发展也进入一片混乱之中,打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被打成“左派”。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交通工业和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国家建设基本在徘徊中前进。

第四阶段: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确立了一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在思想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国民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科学,文化,都走向了春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也面临这种种挑战,一直困扰人们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在这时被解决。这时以江泽民为代表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接过重担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21世纪。以与时俱进为先锋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辉煌。2002年中共十六大,建立了以胡锦涛为中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并创新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到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航天科学事业,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以取得世界领先的水平。

第二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0月1日正式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管理国家行政工作。这套政权建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

1951年─1953年机构改革: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1956年机构改革: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1959年机构改革: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达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60年─1965年机构改革:

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

一是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这次干部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机构方面,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万余人,事业单位精简6.5万余人。第二次精简从1962年2月至1964年,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在1961年精简的基础上,又精简了1万人。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1966年至1975年:

“文革”中,政府机构发生非正常的大变动。1970年,国务院的79个部门撤销合并为32个,其中13个还由部队管理,达到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机构数的最低点。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并对各领域进行整顿,与之相适应,国务院工作部门恢复到52个。

1976年至1981年: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五十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1982年机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历时3年之久,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在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决定,从国务院各部门首先做起进行机构改革,限期完成。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根据国务院部署,第一批先行一步的有12个单位:电力工业部、水利部、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粮食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化学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以后,其他部门陆续确定了方案,付诸实施。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地区机关精简幅度更大一些。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

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通过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和人员都没有真正减下来。

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1988年机构改革:

在1982年机构改革后,由于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原因,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因此国务院决定再次进行机构改革。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88年初制定,同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以达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转向行业管理目的的改革。这次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但是,由于治理、整顿工作的需要,原定从1989年展开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包括: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能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物资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

3 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但是,由于经济过热,这次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了。

1993年机构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根据这一方案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41个(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国内贸易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加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18个,共59个,比原有的86个减少27个,人员减少20%。其中撤销能源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商业部、物资部等7个部,新组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国内贸易部,更名1个(对外经济贸易部),保留34个部、委、行、署。改革后的综合经济部门中保留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分为三类:改为经济实体的有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后,分别组建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改为行业总会的有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这两部撤销后,分别组建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保留或新设置的行政部门包括: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撤销能源部,分别组建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撤销机械电子工业部,分别组建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

1993年4月19日,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土地管理局、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民用航空总局、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包括: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包括: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 4 展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专利局和国家行政学院)。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1994年─1997年机构改革:

1994年,继续推进并力求尽早完成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重点是转政府职能,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的职能切实还给企业;二是把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职能转移给市场;三是把经济活动中社会服务性和相当一部分监督性职能转交给市场中介组织。

到1994年底,中国有130多万个事业单位,2600多万从业人员。

1995年,机构改革的工作重点是抓好省级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市地县乡的改革,制定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方案和主要措施,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机构改革工作的一个重点。改革的原则是政事分开和社会化。目标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是搞好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

省级机构改革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于搞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市地县乡的改革,要认真做到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997年,随1月国家电力公司的组建成立,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其他专业经济部门也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或改为行业管理组织,将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转移给政府综合部门负责。

1998年机构改革:

1998年3月10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此次改革,是国务院历经1958年、1982年、1988年和1993年四次较大规模精减和改革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包括: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国内贸易部、邮电部、劳动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

5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将原国防科工委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国家计委国防司的职能以及各军工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管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为了加强国务院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改为国务院高层次的议事机构,总理兼主任,有关部长任成员,不再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

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

更名的有3个部、委: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

保留的有22个部、委、行、署:外交部、国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包括国家政务部门12个:外交部、国防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司法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审计署;宏观调控部门4个: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8个: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5个: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

根据江泽民主席关于机构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改革工作逐步展开。

1998年5月,国务院机构改革中部委领导班子的组建调整工作圆满完成。这次改革涉及国务院组成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金融机构等82个单位领导班子的组建和调整,涉及领导干部515名。其中,留任的占36.1%,新任职的占48.2%,安排做其它工作和到龄免职的占15.7%。

1998年6月,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制定的“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全部经国务院批准,机构改革进入了实施“三定”的攻坚阶段。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的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转交给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地方的职能有200多项;在部门之间调整转移的职能有100多项;部门内部设的司局级机构减少200多个,精减了1/4;人员编制总数减少47.5%。如减去新增设的国防科工委、纺织、轻工、有色金属工业局和知识产权局这五个单位新增的编制数则人员编制总数基本达到了精减一半的预期目标。6月19日,在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就实施“三定”,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指出,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改革的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6 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国务院要求,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年底以前完成,全部人员分流安排工作准备三年时间完成。

截至2002年6月,就全国而言,除部分市县乡机构改革尚在实施外,这次历时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已接近尾声。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党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在这期间,各级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群众团体及垂直管理系统也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形势要求,全国撤销了一大批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和行政性公司,结束了中国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依靠设置专业经济部门管理的历史。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全国推行了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所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加强和改进经营国有资产的监管,政企分开迈出重要步伐;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地方区域经济调节能力有所提高;加强市场监管,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将资源配置职能逐步转给市场;改革社会事务和政务管理部门,将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事务逐步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等。近年来各级政府下大力气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转变政府职能有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一件事情主要由一个部门来办的原则,通过调整各部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解决了一些部门长期存在的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仅在国务院各部门之间,调整、理顺的职能就多达100多项。各级政府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初步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逐步转向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政府依法行政和行政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程度有所加强。

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此外,市县乡在机构改革中还清退超编人员约43万人。经过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司局机构减少200多个。省级政府机构设置平均由55个左右减到40个左右,市(地)级政府机构由平均45个左右减少到35个左右,县级政府机构由平均28个左右减少到18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党中央及省级党委各部门精简20%,国务院各部门精简47.5%,省级政府精简48.2%,市县乡各级党政群机关精简19.4%。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精简人员、定编定岗的同时,全国普遍推行了干部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国务院机构改革后,40岁以下公务员人数占公务员总数的比例,由原来的53%上升到59.6%;有的部委机关人员平均年龄为37.5岁。有的省经过机构改革,省政府各部门中层干部年龄平均下降5岁。

2003年机构改革:

2003年3月10日上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全文如下: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和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一)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三)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四)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

(五)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六)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七)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调整和设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体制,将由新组成的国务院审查批准。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作者: 李久林 发布时间:2011-06-20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防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一、 在经济上不仅建立起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新中国成立时是一个百孔千疮、百废待举、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国,毛泽东多次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当时的中国国情。当时,在中国5亿多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旧式农业和手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90%左右,现代工业只占10%左右,能够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只有17%。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9.7万亿元人民币,按平均汇率折算超过58700亿美元,近五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2%,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日本最大的经济报纸《日本经济新闻》说:中国2010年全年名义GDP比日本高出约4000亿美元,“现在已经可以确定中日经济地位的逆转”。中国粮食总产量增长到54000多万吨,连续多年保持在5亿吨以上,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品贸易总额提高到2.9万亿美元,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之一;外汇储备增加到28000多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80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公路里程达到3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7.4万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公路里程增长约50倍,铁路增长约4倍。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1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8.5亿户。钢产量超过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相当于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产量的总和。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现在的近五成。中国的发展震动了世界,韩国《中央时报》称: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以中国为轴心的发展时代”,德国的《明镜周刊》说:“中国的世界;新的超级大国想什么?”我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到4.42%,在IMF的份额上升至6.39%。与此同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载人航天、探月过程、“天河一号”、量子通讯、铁剂超导、载人深潜器、超级杂交水稻等,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法新社说:60年来中国“从一个贫民成为世界强国”,埃菲社评论说:中国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迅猛和最彻底的工业化和开发进程”。建国近6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养活了超过世界20%的人口,大大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在政治上不仅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而且构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广大人民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的民主政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了新的发展。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新中国在赢得政治独立后,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三、 文化上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而且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取得重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结合民族的特征,吸收古今中外优良的文化,发展大众文化,吸收精华,排除糟粕。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培育“四有新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新中国建国60年来,文化建设成就显著,1949年,小学在校生只有2000多万人,到2008年,小学在校生超过1亿5千万人;1949年,中学在校生只有100多万人,到2008年,中学在校生超过5千万人;1949年,大学在校生只有11万人,到2008年,仅全日制大学在校生就超过2千万人。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四、 外交上不仅打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封锁,而且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中国成立时,遭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与遏制。新中国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不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中国与亚非拉的关系得到巩固与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大大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到2008年,中国已经同世界上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近300个国际条约。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大作用,得到了世界绝大部分国家代表的高度评价,不少国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之一。

五、 国防建设不仅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历史性成就,而且在空间技术上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和探月飞行成功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标志着我国国防实力有了重大发展。1970年,新中国第一枚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1974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收成功,1980年,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成功,1982年,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成功,1988年,核潜艇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水下导弹发射试验,2003年,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7年,第一次探月飞行成功。与此同时,导弹击毁卫星、弹道导弹中断拦截、歼-10战斗机、歼-20隐形战斗机等,大大推进了国防现代化进程。陆军、海军、空军的装备大为改善,常规武器、核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第二炮兵成为重要的威慑力量。进入新世纪,人民军队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从严治军,依法治军,立足点放在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面,军队建设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努力发展高技术“撒手锏”,国防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和国防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成就 举世瞩目:国际社会称赞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

http://qcyn.sina.com.cn2012-11-08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综合人民网记者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举行,国际社会给予高度关注。一些国际组织领导人、多个国家的政界人士、专家学者、对华友好人士和驻华使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印度共产党总书记巴尔丹说,中国政府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目标,重视解决民生难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的执政理念。特别是过去10年里中国政府为减贫脱贫工作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令世界瞩目,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

南非共产党总书记恩齐曼迪认为,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共产党在如何避免危机扩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南非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南非共产党第一副总书记杰里米·克罗宁表示,南非共产党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共产党交流治国理政的经验。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认为,中国共产党重视环保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问题,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他特别强调,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成功。

东盟秘书长素林·披素旺表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很多方面,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尤为突出。过去10年来,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中,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望。

亚欧基金会主任蒂埃里·施瓦兹说,中国共产党具有非常优秀的执政能力。过去10年间,中国在多个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央行开始把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部分等,这些现象都是最好的例证。

厄瓜多尔“战略智库中心”主席、基多大学政治系教授吉多·桑布拉诺表示,中国近1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的惊人变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中国政府探索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公正公平,顺民心、得民意,为拉美许多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优秀样板。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马克林认为,中国过去10年来的进步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着密切关系,中共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成果显著。

越南北江省越中友协会长阮光举说,中共十八大召开在即,这必将成为中共党史上的辉煌篇章。在中共十六大至今的10年间,中国人民克服诸多困难,战胜许多挑战,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将稳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哈桑纳·拉贝希表示,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大道上不断奋进,十八大将进一步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力量。

巴勒斯坦驻华大使艾哈迈德·拉马丹认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共产党能使广大人民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建设国家,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取得辉煌成就,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强大。

突尼斯驻华使馆参赞穆罕默德·海迪·苏塔尼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切实有效地加强了执政能力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吉布提驻华大使馆参赞穆可塔·哈森·侯赛因说,中国领导人不断与时俱进,针对发展中的各种新情况作出准确判断,显示了灵活而强大的执政能力。

建国60年 中国大事记1949年: 希望对你有帮助

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等;

10.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 放台 湾;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

军;

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

美国侵略朝鲜,将战 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爆 发;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

土地改革; 1951年:

西 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1952年: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1953年:

美 国被迫在朝 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 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执行;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在朝 鲜战场共击落敌机300多架;

周恩来在接见印 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公私合营; 周恩来访问印 度、缅 甸,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

本原则;

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1955年: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

1956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 气式飞 机(歼5型歼 击 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提出发展文艺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0年代中期,确立和平方式解 放台 湾的思想。

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开始组建战略导 弹部 队。

1958年: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大庆油田建成。 1961年: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60年代初:

西 藏完成民主改革,废 除封建农 奴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1964年:

6月,中近程地地导 弹飞行试验成功; 10月,第一颗原 子 弹爆 炸成功。

1966年:

文革开始,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装有核 弹 头的中近程地地导 弹发射成功,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 弹。

1967年:

林彪、江青等诬蔑2月前后老革命家对文革的批评和抗争为“二月逆流”;

1970年:

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

家。 1971年:

粉 碎林彪反 革命集团; 研制成功导 弹驱 逐 舰;

美 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 美 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日 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

交。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74年:

研制成功第一艘核 潜 艇。

1976年:

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抨击“四人帮”的“四五”运动; 毛泽东逝世;粉 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革结束。 1977年: 恢复高考。 1978年:

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迎来又一个春天;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 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

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1980年:

为刘少奇恢复名誉,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以平反;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

特区。 1982年:

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1984年:

中英两国政府就中国收回香港问题签署联合声明;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赢得奥运史上的

第一枚金牌。 1985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6年:

提出和制定“863计划”,形成《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颁布《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7年:

中共十三大召开,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就中国收回澳门问题签署联合声明;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

史性的变化。 1993年:

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这被称为“汪辜会谈”。

90年代:

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部启动了将北大、清华等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就业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1995年:

江 泽民提出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1996年:

将海洋高技术列为863计划的第8个领域。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1,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

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

我国第一艘无 人飞 船“神 州一号”发射成功;

12.20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0世纪末:

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

改变着世界。 2000年: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1年:

北京申奥成功;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上网用户已达5亿;

我国上网人数达2000多万人;江 泽民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袁隆平。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增加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

2002年:

中共十六大召开,形成以胡 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2003年: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成功升上太空,首位宇航员是杨利伟。

2006年: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07年: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十周年。

2008年:

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

第四篇: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建设的调研

关于陕西省富平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

关于陕西省富平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

调 查 人:指导老师:

时间:2009年8月

地点:

调查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各级各项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落实,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新的加强,但与城市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依然明显滞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指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已成为这几年国家经济工作的一个很大的动作。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工作。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距古城西安66公里,属于西安经济圈之内,处于西安、铜川、渭南三市腹围之中。处关中平原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233平方公里,人口78万,辖 24 个乡镇, 337 个行政村。历史文化悠久,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奶山羊基地县和著名的柿子之乡,是全国的苹果、酥梨、莲菜、生猪基地县。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富平人民在政府的指引帮助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新世纪,在党和国家的会惠农政策支持下,在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和渭南市“惠民十大工程”帮扶下,70多万富平儿女抓住机遇,着力推进“一村一品”进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民生,正在把富平建设成为真真正正的富庶太平之地。

调查对象:

以查阅有关资料为辅助方式,通过向当地政府,村委会和居民咨询调查,重点了解当地交通、医疗、教育等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摘要:

齐村乡地处富平中部,南距县城6公里,西到耀县、铜川新区15公里。但当地交通一直很落后,县级主干公路只有到庄路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全乡土地面

第1页共5页

积46.2平方公里,是个种植以小麦、玉米、柿子、蔬菜、花椒为主;养殖以肉猪、奶山羊、蛋鸡为主的农业大乡。全乡有柿子近万亩.畜禽存栏19万(头)只,居全县 前列。但由于交通不便,前几年当地农民一直为产品销路发愁,尽管当地有优质的粮食作物,有新鲜的瓜果蔬菜,有饮誉世界柿子花椒,却无法扩大销路,使农民增收困难。要致富,先修路。只有交通便利了,当地农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其他设施的修建才更具意义。为此,齐村乡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全乡在2007年完成通村水泥路建设32公里的基础上,2008年又投资284.45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补助195.5万元,自筹88.95万元),新建通村水泥路13.2公里,使全乡水泥路总里程达到48.2公里。今年,特别在五支渠通县主干道路的建设过程中,乡党委政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边开工建设,边筹资计划,克服资金及材料等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建成了宽5米,全长5.5公里的通乡水泥路,切实解决了沿线三个乡七个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齐村乡将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完成亭丑路南段铺修工作,完成五支渠路剩余工程及石科村、支沟村、董南村等村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努力使全乡真正实现公路村村通。

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当地政府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措施,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改建新建农村卫生室,使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自2003年起,当地农民依照自愿、民办公助、适度、受益的合疗基本原则积极参与,在过去的六年中受益很多。最近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国家财政每年将在拿出专项资金给中西部合疗群众再加10元的补助,相信这将极大的提高农民参加合疗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民受益。进入2009年以来,陕西省全面启动医疗改革项目,确定在今后三年各级政府将投入368亿元推进五项重点改革。今年4月份以来,陕西省即展开医改的各项准备工作,到目前,多数医改项目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些项目已完成了前期准备,即将启动实施。新农合中省预拨资金14.6亿元落实到位,预期今年的参合率、报销比例等主要指标都将高于去年。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三年实现全覆盖,截至6月底,已有6.7万名农村孕产妇受益。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和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工作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启动。今年,中央财政投入医改的资金已经落实到位,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已全面启动,今后三年我省各级政府将投入368亿元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包括关于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富平县齐村乡在上级领导的关

怀领导下,正抓住时机,改革医疗中不合理、落后的部分,努力使医疗改革惠及每一个人。

农村教育一直是当代凸现出来的重要问题,主要有: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仍然存在;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等。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社会各界多方努力,通过多种途径予以解决,取得了一定实效。

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 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2.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

3. 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4. 新盖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农村寄宿式学校

截止09年上半年,在加快中小学校舍改建步伐规划政策的指引下,齐村乡已完成齐村初中300万元公寓楼建设任务,完成石科初中50万元的教学楼建设任务。并对包括乡中心小学在内的多所标准化学校进行建设整修,完成所有小学学校的基础网络建设,更换所有不称职或能力不够的文化课教师。并大力支持学前教育的普及。2007年富平县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学前教育先进县”荣誉称号。

在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帮扶下,富平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并正在不断进行。以齐村乡为例,在获得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新的目标:

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年内完成齐村乡撤乡建镇工作。

2、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完成亭丑路南段铺修工作,完成五支渠路剩余工程及石科村、支沟村、董南村等村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完成齐村街道路灯安装工程;加大治理到庄路沿线及全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年内完成200户改厕任务。

3、结合机关干部驻村工作,安排下派15名业务素质高,农村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帮助村上理思路,制订发展规划,通过开展农民增收入户调查、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等便民服务活动,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4、加快推进农业畜牧产业化,大力发展柿子产业,充分发挥柿子协会及合作社作用,年内新增面积500亩,完成“三北防护林”面积1000亩;完成丰草源牧业公司500头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安乐村200头奶牛养殖小区、三合村300头养殖小区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年内新培植各类养殖大户30户;抓好董南柿子、安乐奶山羊“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建设。

5、继续加快中小学校舍改建步伐。

6、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劳务技能培训、农业科技培训,进一步增强了返乡

农民工自我创业能力和农业科技发展能力。

7、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乡级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乡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年内完成乡文化站建设任务。

8、 不断加强全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稳定市级“平安乡”,争创省级“平安乡”,确保全乡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富平县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稿》

3.《富平县齐村乡简报》2009年第二期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附:关于富平县齐村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日志:

第五篇: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有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过了几次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变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寻找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人民富强的理想与信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结合。

第一 ,中国共产党进行北伐战争和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并且此后开展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就是消除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第二,中国共产党进行反帝反封建。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最终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实现了对全国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抗日战争时期是近代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史上最伟大,最生动、最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大发展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展开进而达到成熟的时期。第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的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改革开放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与改革同步,对外开放工作也正式启动。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经济特区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决策。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第六,金融危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成功的遏制住了经济的下滑态势,经济回升趋势明显。

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以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通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产生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对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进行了科学的指导,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力量,中国人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信仰得以实现。

上一篇:乡镇干部党政会议讲话下一篇:行政法官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