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变化的世界优秀作文

2024-04-24

飞速变化的世界优秀作文(通用8篇)

篇1:飞速变化的世界优秀作文

世界变了,恐龙消失,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成了霸主,从吃生肉到懂得做各种美食,生存的地方变了,从住草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不再依靠种田为生并且发展到现在的工业化生活。虽然这些都造福了人类,但这些只是造福人类。

到现在,科技越来越高,人类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但是,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好坏。工业化生活让我们的过上了好日子,但工业化生活的副面影响也很大。工厂排出的垃圾没经过处理就填埋或倒入海中,使海水严重污染,危害着生物链。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使得大气层越来越薄,让紫外线有机可乘。人类发明的DDT是能杀虫,但它也可以杀死人类!

还有许多人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砍倒树木,让小鸟无家可归,使水土流失。到处打猎,吃山珍海味,等把动物赶尽杀绝时在知道珍惜,到那时已经晚了!有一句成语叫狼吞虎咽,到了现在,还不如叫吞狼咽虎呢。

地球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动物的生命更不是属于他人的。

以前的草原,变成了现在的沙漠,本来肥沃的土地,因为得不到休耕,所以变成现在的荒地。我们住在地球上,我们没有权利占有它,但我们有权利保护它!如果我们不想让地球毁灭,那么现在就来保护它。

在太空中可能有无数个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但是,如果我们不学会珍惜,那么换再多地方也一样。为了我们的地球,我们一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护地球吧!

篇2:飞速变化的世界优秀作文

如众所周知,阿联酋最大的酋长国——阿布扎比。这里原来是连一棵椰树也找不到的荒凉沙岛,而如今,单单是在沙滩上吸一口清新空气,或是去踏浪,仅仅这些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还有著名的“狮子城”新加坡也跟上了世界的脚步。这个从之前不为人熟知的小城变成了一个国家。从之前的几栋高楼变成了一个繁华的国家。不必说,这里的夜景则就更加美丽了,天上隐隐约约的星星点缀着这座城市,使这只安静的“狮子”在星空下安然入睡。

凡事有利有弊,世界她在变化,不过,她也逐渐地走向灭亡。

据有相关数据,世界走向灭亡“捷径”在于环境污染,其中柴油车尾气排放的危害程度最高。污染中约50%来源于道路交通,而城市空气污染使诸多疾病发病率迅速增高,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这个数据也甚是惊人。

近年,一些工厂长长排放废气,有时,整个城市都被一团浓浓的黑烟所包围。

北极的冰川在不断融化,北极熊们也接二连三的无家可归。现在的溪流不在那么纯净,反而散发出一股股恶臭味。而人们只会随着环境的污染而迁居,并不会思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河流江水中,甚至有成千上万个生命浮在发出恶臭的水面上。我们最好的小伙伴——鱼。他们走了,带着怨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篇3:飞速变化的世界优秀作文

一、研究目的

网络广告作为互联网的一大支柱产业, 由于其具有互动、即时、定向投放等优势, 已受到众多广告商的青睐。回首我国的第一个商业性网络广告:1997年3月IBM在Chinabyte上投放的动态旗帜广告。从1997年到2008年, 我国网络广告的形式日趋多样化, 其巨大潜力和对传统广告模式的挑战越来越引起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热切关注。从综合性广告专业期刊来看, 早在1995年《国际广告》上就出现了对网络广告关注的文章, 之后各广告期刊陆续出现大量介绍网络广告及其运作推广的文章。到2003年, 综合性广告期刊还纷纷创办了网络行销类专刊, 网络广告研究的内容也日趋多样化。

基于此背景, 本研究将以中国广告期刊中网络广告议题的文章为研究对象, 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1997年至2008年间中国网络广告研究的动向。研究基于中国广告产业政策、媒介特色、世界网络广告发展的背景下, 中国网络广告研究发展的历程、研究现状、特点及其背后的动因。

二、研究方法及设计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对中国广告期刊1997年—2008年十二年中网络广告研究的文章进行量化分析。何谓内容分析法?1952年, 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 (Be rnard Be re ls on) 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1]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信息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描述的研究方法。它适合于对一切可以记录与保存并且有价值的文献作定量研究。

(二) 研究设计

1.广告期刊的选择

选取中国大陆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广告期刊作为研究对象的来源。目前, 在中国市场上的综合性广告期刊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台湾、香港的综合性广告杂志, 如台湾的《动脑》和《广告杂志》等;一类为内地出版的综合性广告期刊, 在内地广告业界, 通常受关注的此类期刊约有9种[2]。本文作为对中国网络广告发展及趋势的探讨虽理应包括内地及港澳台地区, 但由于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在网络推广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故在本研究中仅选取了中国大陆出版的广告期刊作为研究对象的来源。

研究中, 主要选择了《中国广告》、《国际广告》、《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学刊》和《广告研究》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1) 选择中国广告期刊中权威性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期刊

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广告期刊中网络广告研究的文章作为内容分析的对象, 能保证有足够的样本量、有可选的相关数据库, 而样本的持续性、可利用性、能使研究成果可分析性高、可利用价值高。同时, 最具代表性的广告期刊还具有内容新颖、报道及时等特点, 能反映广告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 其数量的多少可表明网络广告研究的规模大小。纵观国内综合广告期刊市场, 利用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市场份额最大的中文期刊有3份, 即:《中国广告》、《国际广告》和《现代广告》。

(2) 选择学术性广告期刊作为有益补充

自从我国恢复广告业以来, 广告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广告业的发展。这一现状也体现在广告期刊中, 综合性广告期刊主要聚焦于中国广告业界的发展变化, 来自学界以及广告研究者的声音相对微弱。为了提高我国广告学术的理论研究水平, 真正确立一套领先行业的科学的广告理论体系。从2003年起, 一批学者、杂志社陆续投入到了学术性广告期刊的创办, 如《现代广告·学刊》[3]和《广告研究》[4]。

2.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研究对象的选择是通过对关键词检索的方式来确定的。关键词的界定受研究目的的影响, 其准确性将影响研究结论的有效性。本研究关键词选择了与网络媒体密切相关的四类词语:一为“网络”及其别称;二为网络品牌名称或其管理者名字;三为相关网络术语;四为伴随网络媒体出现后, 人们对媒体新变化、媒体世界的新称呼, 如新媒体、数字世界等, 笔者把其统称为“其它”类。

依据四类“关键词”通过人工及计算机检索对文章主题进行了初步筛选。此后, 为避免漏选以非显著“关键词”形式出现的网络广告研究文章, 笔者对选取样本的所在“版块类型”及具体内容进行了二次筛选。剔除了相关版块中未以网络广告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以及相关新闻报道。

按照以上关键词, 以1997-2008年间出版发行的五份中国广告期刊为数据来源, 通过对研究期刊中刊载的文章主题及内容的查阅检索, 共检索出网络广告相关文章共1475篇。

3.抽样情况

从1997年1月到2008年12月共计有1475篇文章符合本研究目的。本次研究为能全面反映中国广告期刊网络广告全貌, 本研究采取了普查的方式。

4.信度与效度

正式编码前, 十位编码员共同对12篇文章进行了试编码。编码结果按公式:信度=N× (平均相互同意度) /{1+[ (N-1) ×平均相互同意度]}计算, 编码表设计的问题的信度在0.82以上, 平均信度约为0.875。

三、研究结果

(一) 网络广告研究文章数量的浮动与广告业界的发展态势紧密关联

1997-2008年, 五份中国广告期刊中共出现网络广告研究文章1475篇。1997年仅有7篇文章, 从1998年开始文章数量逐年增加;到2000年时达到50多篇, 之后文章增长量出现了转折, 到2002、2001年, 网络广告研究文章骤降到12篇。2003-2004年网络广告研究文章数量迅速增长, 分别为61篇和74篇;从2005年开始文章数量更是呈飞速增长态势, 2006、2007年每年的网络广告研究文章数量超过303篇, 到2008年更达到了441篇。

为探讨中国广告期刊网络广告研究文章增长量与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变化趋势间的关系, 笔者对比了十二年间中国广告期刊网络广告研究文章数量增长率与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增长率, 从图1可见网络广告研究的趋势变化浮动大于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波动。

1997-1999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高速发展, 中国广告期刊网络广告研究的增长率也毫不示弱。这股力量来自于网络广告市场的快速成长, 同时, 网络广告相关研讨会的召开也推动了研究。而2000年后中国互联网进入寒冬, 网络广告的发展也开始步入蛰伏期。2000年网络广告研究数量虽然小幅增长, 但2001-2002年, 研究者们的研究热情遭受挫折, 相关文章数量出现了负增长, 其中2002年网络广告研究文章增长率, 比1999年下滑了76.9%。可见, 中国网络广告市场的景气与否会影响到网络研究者们的研究热情。

2002年全球网络经济全面复苏, 我国的网络广告业也在2003年现出了柳暗花明的迹象, 国内几个主要的网络门户网站在2003年广告业务普遍获得快速增长。据i Research数据显示:到了2003年, 中国网络广告总额达到了10.3亿元, 比起2002年, 增长超过一倍, 增幅高达120%。伴随着中国网络广告市场的复苏及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广告期刊网络广告研究的热情连年高涨。2003年广告期刊中网络广告主题的文章出现了61篇, 较2002年的12篇增长五倍。到2005年网络广告主题的文章有132篇, 2006、2007、2008年刊载的网络广告相关文章分别达到了303篇、301篇和441篇。从业界发展来看, 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首次突破百亿, 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2.53亿人, 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在中国广告市场构成中网络广告市场份额突破8%。可见业界的良好发展态势直接推动着网络广告研究的步伐。

(二) 关注的主题从单一化趋向多元化, 且研究探讨日趋深入、本土化

网络广告研究的主题研究分为:网络经营、网络传播、网络广告艺术、网络管理、网络广告文化、网络与社会六个类别。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十二年来以从“网络经营”出发对网络广告的关注是中国广告期刊网络广告研究的重点, 出现了821篇, 占总体的55.7%。以“网络经营”为主题的文章聚焦于:网络营销策略、市场研究、品牌塑造、案例研究、网络广告及其代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向来是广告领域研究的重点。其次为“网络传播”主题的文章, 有500篇, “网络文化”主题的文章181篇。所占比例较少的依次为“网络广告艺术”、“网络管理”和“网络与社会”主题的文章, 分别有74篇、59篇和21篇。

把网络广告研究文章的主题与年份做交互分析可看出, 不同年份间出现的以“网络经营”、“网络传播”、“网络与社会”为主题的网络广告研究文章是有显著差异的 (p值分别为:网络经营0.000、网络传播0.000、网络与社会0.000、网络广告艺术0.148、网络管理0.802、网络文化0.062) 。

1997-1999年, 网络广告在中国萌芽, 从“网络传播”入手对网络广告基本特征及应用、国外网络广告的发展, 或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的文章占据了主导优势。

从2000年起以“网络经营”、“网络传播”为主题的文章显著增多。2000年上半年, 大量的网络服务品牌亮相户外广告, 知名网站纷纷借助传统广告媒体进行品牌塑造。在广告期刊中, 网络经营与网站社会形象塑造相融合的主题成为这一年的一大特色。

2001年以“网络传播”和“网络与社会”为主题的文章有所减少, 但“网络经营”主题的文章却保持了增长趋势。究其原因:首先,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广告宣传的渠道之一, 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所接受。其次, 中国电子商务的兴起, 网民对电子购物的尝试性态度, 使得广告期刊对网络营销方面的内容格外关注。最后, 网络广告研讨会推动了从广告角度对网络媒体进行研究的热情。到2002年, 受网络经济的影响, 三类主题的网络广告研究文章均大幅下滑。

2003-2005年以“网络传播”和“网络与社会”为主题的网络广告研究文章稳步增长。2003年上半年, 突如其来的SARS给网络媒体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至2005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超过一亿人, 位居世界第二。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网络广告市场高速发展, 同时也推动了网络广告研究。这一时期以“网络传播”为主题的文章在关注网络广告基本概况之外, 开始深入探讨网络广告效果、网络技术、受众等问题。

2006-2008年网络广告研究文章呈现飞速增长态势, 其中, 以“网络经营”为主题的文章增速最快, 每年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到2008年增至306篇。“网络经营”的主题在这一时期倍受关注:1.以富媒体为代表的新网络广告形态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从富媒体高峰论坛到广告节上的网络广告分会都出现了对富媒体广告、搜索引擎广告、博客的高度关注, 同时也涌现了大量对相关主题深入探讨的文章。2.中国网络营销的良好发展态势, 推动业界学界对网络营销策略的进一步探讨与分析, 精准营销、病毒式营销、互动营销等话题成为这一阶段的热点话题。3.以网络广告在品牌塑造中的应用、具体网络服务 (如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 中广告应用的研究逐渐成为网络经营主题文章关注的新方向。此外, 2006年“网络与社会”为主题的文章数量颇多, 主要表现在对网络广告发展趋势、网络媒体自身广告宣传和网络相关公司等问题的关注。

(三) 中国广告期刊指引着网络广告业界的发展

对具体网络广告类型“在中国广告期刊首次提及时间”与“在中国网络媒体上首次出现时间”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 (见表2) :1.在中国网络广告发展的初期, 期刊中对具体网络广告的关注略滞后于网络广告的实际开发与应用。中国广告期刊对旗帜广告、按钮广告、flash广告等的关注比其在中国网络中实际出现时间要晚。2.2000-2008年, 期刊中的网络广告研究体现了其理论先导的作用。期间纷纷有文章对国外新的网络形式给予关注, 引导了中国网络媒体对新广告形式的开发与应用。在这一时期对新网络广告形式的关注比其在中国网络市场出现的时间早一两年, 甚至三年。

(四) 网络广告类型分析

本研究对中国广告期刊中具体提及的网络广告类型, 及其作者对具体网络广告形式的态度评价做了进一步分析。对于态度评价的分析笔者采用了五级量表, 把著者对某一种网络广告形式的态度评价作五分评价 (1分表示十分悲观, 5分表示十分乐观) 。通过分析提及率位于前十的网络广告类型及其作者的态度评价发现 (详见表3) :

1. 新兴网络广告形态受到较高关注

富媒体广告、视频广告以其创意的新颖、丰富性, 与受众的交互性, 精准传播等特点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而博客作为网络营销的新兴手段, 其应用及作用等内容的探讨成为了近几年网络广告方面的新鲜话题。从研究中可看到对富媒体广告、视频广告和博客广告的提及率名列前三甲。从作者们的态度评价来看, 对这三类网络广告持较为认可的态度, 普遍看好它们的发展前景。

2. 作者们常提及传统的旗帜广告, 但对其传播效果保持中立态度

旗帜广告作为最为传统的网络广告形式, 提及率也相对较高, 位列第四。但作者们对它的评价并不高, 态度得分为2.9分, 即对旗帜广告的发展持透着几许悲观的中立态度。且从分析中的标准差来看, 对旗帜广告的态度评价相对比较集中 (S=0.848) 。随着新的互动网络广告形式的不断涌现, 作者们普遍认为旗帜广告显得比较单一, 并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特性。而网络广告一旦在互动性上失去了优势, 其广告效果势必受到影响。

3. 对互动性强、推信息相对隐秘的网络广告形态评价较好

除对富媒体广告、视频广告和博客广告持较为认可的态度外, 对植入式广告的态度评价最高, 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且评价相对一致 (S=0.836) 。网络空间中的植入式广告研究多提及游戏植入式广告, 在虚拟空间中, 它能潜移默化地传递品牌信息, 有效提升用户对商品的熟悉度和美誉度。因而, 提及网络植入式广告的作者们对它评价颇高。此外, 对flash广告的评价也颇高, 有4.03分, 但其中也有部分作者持悲观的评价 (S=1.007) 。从这一分析结果可见, 在谈及具体网络广告形态的应用及其发展预期时, 作者们都一致看好互动性强、表现方式较为新颖的广告形态。

4. 对弹出式广告的态度评价最低, 传播效果争议最多

弹出式广告因其传播效果的争议性, 也时常被研究者们所关注。十余年间研究者对弹出式广告的态度评价最低, 且对弹出式广告的评价有着较大的分歧 (S=1.431) 。研究者们认为弹出式广告打破了传统旗帜广告的被动关注性, 其强迫阅读使广告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弹出式广告的不请自来, 大大增加了网民浏览网页的麻烦程度, 逐渐成为继网络病毒之后的一大网络瘤毒。从CNNIC2000-2001年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 在用户最能接受的网络广告形式的调查中, 弹出式广告名列第二或三, 接受度均在10%。2002年后网民对弹出式广告的接受度逐年下降, 从2003年起全球互联网市场全面封杀弹出式广告, Google、AOL、雅虎、微软等都提供免费的广告拦阻工具, 中国各大网站于2004年也开始纷纷封杀弹出式广告。在2005年7月CNNIC发布的十六次报告中, 弹出式广告成为了中国网民对互联网最反感的方面, 并连年榜上有名。而由于弹出式广告能给网站带来可观的广告收入, 时至今日在中小网站中仍能见到弹出式广告/窗口的身影。可见研究者们对弹出式广告的态度也满怀矛盾。

在研究中较值得特别关注的网络广告有:电子邮件广告、富媒体广告、搜索引擎广告和博客广告。从这几类广告与出现年份的交互分析来看, 不同年份间提及的电子邮件广告、富媒体广告、搜索引擎广告和博客是有显著差异的 (P均为0.000) 。

具体来说:

1.电子邮件广告

相对其它网络广告形式而言, 电子邮件广告的提及率相对较高。但其中, 研究者们对2001年下半年起网络服务商纷纷推出的付费邮箱的关注略微冷淡, 对电子邮箱的关注仍以电子邮件广告的推广为主。到2005-2006年对电子邮件广告的关注出现了一次大幅的上升。2005年起电子邮箱服务商们展开新一轮的较量:电子邮箱的付费与免费使用、电子邮箱的扩容, 使得电子邮箱市场进一步细分。业界人士、研究者们注意到电子邮件营销正逐步成为精准营销的重要利器。

2.富媒体广告

中国广告期刊对富媒体广告的关注开始于2000年。在2000年4月《现代广告》刊载的《网络广告、促销、还是树品牌?》[7]一文中, 首次提到了富媒体广告, 认为它是一种“宽带网络广告”。10月《现代广告》刊载的《网络广告与品牌塑造 (上) 》 (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 提到“‘丰富媒体’ (RichMe dia) 技术的出现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乏味’状况, 并将成为将来通行的网络创意语言。”文中还对Rich Media作了详细阐释。可见, 中国广告期刊对富媒体的关注先于中国网络广告的发展。从2005年起关注文章显著上涨, 到2006年一年就出现了71篇文章提及富媒体广告形式。具体来说, 中国广告期刊对富媒体的关注与网络广告实际发展相呼应:从2002年底, 推出的新浪视窗第一代产品———ICast;2003年广告主和代理商逐渐认识富媒体的投放价值;2004年, 富媒体广告从形式到技术上不断创新。2004年, 新浪将富媒体广告从单纯的弹出视频向页面内推进, 扩展了富媒体广告形式。在新兴网络广告形态中, 富媒体广告因其对广告表现的要求, 使得作者们多从广告创意层面来探讨其应用与发展, 关注于富媒体广告在品牌构建中的作用。

2005-2008年富媒体广告发展的良好态势使之成为业界及学界关注的焦点。2006“富媒体技术与营销传播”高峰论坛成功在北京大学举办, 业界与学界的牵手引来了更多业界人士和学者们对富媒体广告的关注。到2008年富媒体广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艾瑞《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报告》指出, 网络视频广告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推动富媒体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 富媒体广告及视频广告的出现, 将精准的受众匹配与有效的互动融为一体, 网络媒体的营销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在这一时期中, 作者们对富媒体广告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各种最新的富媒体广告产品的出现 (富媒体广告技术在创意中的应用) , 富媒体广告的精准投放, 富媒体广告的评估体系, 富媒体广告在整合营销中的应用等。

3.搜索引擎广告

作为一种有效的对受众进行精确广告投放的网络广告形式, 搜索引擎广告从在国际互联网出现时就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1999-2001年中国广告期刊中共有14篇文章提及到了搜索引擎广告, 主要涉及搜索引擎广告的概况及未来趋势方面的话题。2005年Google正式进军中国网络广告市场, 百度在美国的NASDAQ上市, 带动了中国研究者们对搜索引擎的再度关注, 2005-2006年中国广告期刊中对搜索引擎广告的关注从9篇上升到了44篇文章。2007-2008年, 随着中国总体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 网站和网页数量的猛增, 广告主对搜索引擎营销的日益熟悉以及基于搜索引擎的营销手段日趋完善, 搜索引擎成为网络广告的重要组成形式, 其商业价值凸显。从艾瑞的报告看到, 搜索引擎广告实现爆发式增长, 占网络广告总体市场规模比重约30%。这几年, 作者们大多对百度、Google在中国市场的各自发展及竞争有着浓厚兴趣, 多关注于基于搜索引擎结果的关键词精准广告模式, 竞价排名, 搜索引擎网站的营销及发展态势, 从网络广告监管、法规健全角度关注其业务模式的合规性等问题。

4.博客

中国广告期刊网络广告研究对博客的关注始于2002年, 2002-2004年每年提及博客的文章在两篇以内。2005年提及博客的文章有所增多, 出现了8篇。2005年的博客用户激增, 截止年底中文互联网领域的博客站点达到3682万, 中国博客数量已经达到1600万[8]。博客的出现, 改变了网民的生活方式, 网络可以同时把一大批人联络在一起, 人们的交流方式表现为多对多的网络式交流。以博客为单位汇聚而成的博客圈话题焦点集中, 兴趣观点更趋同, 各种小众主题的深度报道对用户的吸引力极强。博客的大放异彩也正式宣告了Web2.0时代的到来。2006-2008三年来, 对博客关注的文章持续向上增长, 其中2007、2008年提及率最高, 分别出现60篇、66篇。从CNNIC2008年7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 拥有个人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达到42.3%, 用户规模已达到1.07亿人。博客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也引来了许多广告研究者。由于博客相对其它网络广告形式而言, 算是个新兴形态, 因而作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博客的盈利模式、博客广告的运作, 博客在w e b2.0、精准营销中的应用等主题。

四、展望

对于中国的网络广告研究, 我们与国外研究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各自的关注点、面临的现实状况虽各有不同, 但相互之间是互相学习, 共同成长的关系。我国的网络广告研究不断地有新的研究力量注入, 关注的焦点日趋多元化, 研究也较多聚焦于业界的热点问题, 对于业界出现的新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势必将得到深入研究。从近几年中国广告期刊网络广告研究文章的数量可以看到, 业界、学界人士对网络广告相当重视。展望未来中国网络媒体的相关广告研究, 笔者认为会以下列几个方面为主:

首先, 从网络广告形式角度出发的网络互动研究必将成为一个长久的话题, 围绕互动研究展开的还将有网络广告的创意、网民对广告的心理、网络广告效果评估、无线广告的研究等。

其次, 把网络广告放置于网络营销中的研究将成为中国广告期刊网络广告研究的持续话题。互动营销、病毒营销、精准营销、数据库营销等网络营销策略, 在网络广告研究中的地位日趋显著, 网络广告与具体营销策略的关系、网络广告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与作用研究等成为研究者们正在并要深入研究的新话题。

再次, 研究方法将更加多样化。在对网络广告的研究方法上将打破原有的以定性研究为主的现状, 定量研究将更多地应用到网络广告的研究中。尤其是对网络广告的效果评估及网络广告的信任度研究, 譬如, 对网络广告评估的研究分析虽是个长久话题, 但将来此类研究将更加丰富, 研究角度将细分, 如可从广告主的角度或网络媒体的角度切入;研究也将深入探讨网络评估的方法、实施及实现。

最后, 从文化入手对网络广告的研究将更多地出现于我们的视野中。如对网络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网络广告语言特色的研究等。此外, 对网络管理的关注也将持续下去, 网络广告传播的合法性、健康性, 网络广告发布与网民的接受意愿研究, 以及网络广告传播单位的自律性研究等将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议题。

相信随着研究者们对网络广告的持续关注, 网络广告相关研究将成为中国网络广告发展的智囊, 在中国广告行业中网络广告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1].柯惠新, 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2].邱均平, 王曰芬.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3].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陈刚.新媒体与广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5].林升梁.网络广告原理与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6].中国广告猛进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共计22次) [EB/DB].http://www.cnnic.com.cn.

篇4:飞速变化的世界优秀作文

关键词:竞走;优秀选手;速度节奏;特征

中图分类号:G82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0)05-0066-04

文献标志码:A

竞走是我国田径项目中的优势项目,在世界大赛中,中国竞走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女子竞走,在世界赛场上,先后涌现出了阎红、陈跃玲、刘宏宇、王妍、王丽萍等优秀女子选手。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中国男子竞走选手虽未能获得奖牌,但却获得过5次第4名(第1次是1997年第6届世锦赛上余国辉的20km竞走第4名;第2次是1999年塞维里亚世锦赛黎则文的同一项目第4名;再有3次奥运会第4名),与奖牌一步之遥,但是,中国竞走队在2000年后的国际大赛中,成绩差强人意,连续3届世锦赛都颗粒无收,曾一度被外界戏称“内站内行,外战外行”。还好,在刚刚结束的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刘虹夺得了女子20km的铜牌,而王浩则夺取了男子20km竞走的银牌,这重新为一度低迷的中国竞走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分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走比赛中前8名选手各分段的成绩以及全程速度变化趋势,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优秀竞走选手在比赛中的速度特征以及技战术的应用特点,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竞走运动水平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走男子20km、女子20km和男子50km比赛成绩前8名运动员竞走速度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为了研究中表述的方便,本研究将20km分成10×2km,将50km分成10×5km,各10个区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公布的男子20km、女子20km和男子50km竞走比赛中前8名运动员的竞走比赛成绩、分段计时成绩和名次进行分析比较。

1.2.2数理统计法

用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统计、整理,分别制作出男子20km、女子20km和男子50km优秀运动员分段速度的折线图及部分优秀运动员的速度趋势图。

2结果与分析

2.1男子20km优秀竞走选手速度变化特征

前8名竞走运动员速度的变化特征可以通过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每个区段的平均速度更直观地体现出来(如图1所示)。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比赛前八名选手后半程成绩均好于前半程,前6名选手前半段(前10km)的速度都低于后半段的速度,前半程每区段都是用时8min,而后半程每区段用时都是7min,在速度的整体曲线图上表现为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前8名运动员的全程速度曲线较为类似,其形状类似一个倒置的勺子,这是战术安排不同和体能差别的表现。

由表1可知,冠军瓦列里·博尔钦,第1圈用时8minl5 s,平均速度4.04 m/s,是全程平均速度最慢的一圈,第2圈他和其他选手一样开始逐渐加速,完成第2圈用时8 min09s,平均速度达到4.09m/s.4~10 km速度都在4.09m/s以上波动,表现出较为平稳的态势。10km之后,他突然加速,8~10km用时8min 04 s,平均速度为4.13m/s,10~12km用时7min54s,平均速度达到4.22m/s。在10~14km阶段,瓦列里·博尔钦的速度保持在4,22 m/s以上,变化不大。倒数第3圈,瓦列里·博尔钦开始加速,此圈用时7min36s,平均速度达到4.39m/s。

最后2圈是瓦列里·博尔钦制胜的关键,分别用时7min27s和7min29s,平均速度达到4.47m/s和4.45m/s,在前8名选手中是最快的,这种超强的冲刺能力就是瓦列里·博尔钦夺得冠军的杀手锏。一般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由于选手的体能出现问题,容易导致技术动作变形,受到裁判员警告或严重警告,造成心理压力;因此,比赛能力不强的选手很难保持高速行走,更不用说加速了。但瓦列里·博尔钦在最后阶段不仅表现了较强的加速能力,而且他保持高速竞走的能力也无人可及。瓦列里·博尔钦的速度节奏从整体上看是先慢(0~2km)再快(2~6km)再慢(6~8km)再升(8~14kin),急升(14~18km)而后稍降(18~20km),全程平均速度4.22m/s。节奏性的变速不仅是瓦列里·博尔钦速度变化特征,也是利用速度变化优势克敌制胜的战术手段。

通过分析我国选手王浩全程速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整体上,王浩的速度变化趋势与前3名选手大体相同。王浩在前14km与前3名选手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4人在14km处都是用时56min29s,14~16 km阶段,王浩和前3名选手一样,开始加速i但此阶段他用时7min44s,是前4名选手中最慢的,也就是说,王浩的加速能力不及其他3人。速度变化趋势表现出差异性的是在16~20 km阶段,冠亚军选手在16~18km阶段急剧加速,并且在此阶段达到本人的最大速度,最后1圈速度稍有下降;王浩和第3名选手在16~20km阶段,速度逐步下降,表现出体力不足的特征,同时,最后2圈王浩加速能力不强,速度下降过早(第8圈就下降,冠亚军选手是第9圈下降),是他和冠亚军的主要区别。虽然在最后的2km中,王浩的速度高于第3名的澳大利亚选手贾里德·塔伦特,但终因前面(第8、第9圈)落下较多而使王浩与奖牌失之交臂。

从图1可以看出,优秀男子20 km竞走运动员取胜的速度规律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开始阶段(0~2 kin)以较慢的速度调整身体状态;其次在途中阶段(4~16km)具备保持较高的速度竞技能力;最后,在结束阶段(16~20km)具备超强的冲刺能力。前8名运动员都是从第2圈开始加速,在前半程(0~10km)以较为平稳的速度推进,后半程加速,并且保持较高的速度,在前14km前8名运动员基本保持在第1集团,14~18km阶段第1集团开始出现分化,此阶段大多数运动员都处于加速阶段,18~20km大多数运动员的速度有所下降。

竞走速度的变化反应了竞走运动员比赛中是采用匀速走还是变速走,可以通过每个距离段平均速度的标准差来反

应;因为标准差是反应数据离散程度的变量,如标准差大,说明其速度变化相对大,采用的是近似变速走,如标准差小,说明其速度变化相对小,采用的是近似匀速走。从表1可知,前8名竞走运动员其每个区段平均速度的标准差按从大到小依次为:第1名>第2名>第3名>第4名>第5名>第7名>第6名>第8名。获得奖牌的3名选手的标准差相对较大,说明其在比赛中采用的是近似变速走;标准差较小的是卢克·亚当斯和罗布·赫弗南,说明其在比赛中速度变化相对较小,采用的是近似匀速走。由表1可知前8名选手的最高平均速度有以下特征:第1、第2名运动员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16~18km阶段,第3~8名运动员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14~16km阶段。这就提示我们,当今优秀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加速能力,而且要具有较强的保持高速度的能力,防止速度下降过早。

2.2世界女子20km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

从表2可以看出,前8名选手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1、第3、第5、第6、第10区段,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第4、第8、第9,第10区段,表现出相对分散的特点。前8名选手其每个区段平均速度的标准差按从大到小依次为:第1名>第4名>第5名>第8名>第7名>第6名>第3名>第2名。冠军选手和刘虹的标准差相对较大,表现出相对明显的速度变化特征;银铜牌选手的标准差相对较小,表明全程速度波动较小,采用了近似匀速走的速度节奏模式。

女子20km前8名运动员的全程速度变化如图3所示,前3名选手的全程平均速度分别为3.85、3.83、3.82m/s,获得冠军的俄罗斯选手奥莉加·卡尼斯金娜,分段速度的最大值达到3.95m/s。奥莉加·卡尼斯金娜在第1圈就创造了全程最大分段速度,凭借这一速度,她在第1圈就确立了领先优势,在随后的第2圈中,她的速度稍有下降,为3.89 m/s但第3圈她的速度又稍有提高,为3.91m/s,第4圈她的速度明显下降,分段速度为3.86m/s,在8km处出现了速度变化的一个“拐点”,即速度停止下降。随后进入了第2阶段即相对稳定的速度保持阶段,其速度值保持在3.89m/s左右。在14km处,她的速度出现第2个“拐点”,进入了第3阶段即速度下降阶段,她速度连续下降的趋势直至终点。冠军选手速度特征在折线图上呈“锯齿形”型。虽然奥莉加·卡尼斯金娜在第8、第9圈的分段速度都远低于第2名和第3名,但由于前面整体积累的优势,还是让她第一个冲过终点。

由图4可以看到,获得银牌和铜牌的选手全程速度曲线非常相似,但刘虹和她们比较有较大的差异。前4圈她们3人的速度大体一致,速度值保持在3.83m/s左右,8km过后,她们3人出现速度变化的第1个拐点,3人突然加速,银牌和铜牌选手在第5圈的分段速度分别达到3.85m/s和3.84m/s,而刘虹的分段速度则达到3.87m/s,随后3人速度不再增加,开始进入第2阶段即速度相对保持或稍有下降阶段。3人的速度变化差异表现在第2、第3阶段。银牌和铜牌选手速度在第2阶段呈现下降趋势,在第8圈(14~16km)她们的速度出现了第2个拐点,2人的速度下降到3.79m/s,在速度曲线上呈现一个明显的波谷,也是她们全程最低的分段平均速度。16km过后,2人开始逐渐加速,直至终点。速度曲线近似V型。刘虹第5圈分段速度达到3.87m/s后,速度开始出现下降,第6圈分段速度降到3.77m/s,随后她又开始加速,第7圈和第8圈她的速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第8圈的分段速度增加到3.82m/s,16km过后,刘虹速度开始急剧下降,第9圈的分段速度降到3.73m/s,是全程分段速度中最低的。18km过后,刘虹开始猛烈加速,直至终点,此圈分段速度高达3.92m/s,整体来看,刘虹的速度曲线近似W型。

纵观比赛全程,我们将全程分为开始阶段,途中阶段和结束阶段。在结束阶段,有2种速度模式,即速度下降型和速度上升型。冠军选手和第5名选手属于速度下降型,其他6名选手属于速度上升型。在途中阶段,有3种速度模式:速度降升或升降交替模式;速度保持或稍有下降模式;速度保持或稍有上升模式。冠军选手在途中阶段采用了速度保持或稍有上升的模式,银牌和铜牌选手采用速度保持或稍有下降的模式;刘虹采用了速度降升交替的模式。途中阶段是获得比赛胜利的关键,无论采用何种速度模式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此阶段运动员的速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上,波动较小,也减少了体力消耗,运动员应尽量延长这一阶段的路程。

2.3男子50km前3名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前8名选手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区段,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第1区段。前8名选手其每个区段平均速度的标准差按从大到小依次为:第8名>第3名>第7名>第2名>第5名>第1名>第4名>第6名。第3名和第8名的标准差相对较大,其他选手相差不大,整体来看,他们基本采用了匀速走的速度节奏模式。

男子50km前8名运动员的全程速度变化如图5所示,前3名选手的全程平均速度分别为3.84、3.80、3.79m/s,获得冠军的意大利选手亚历克斯·施瓦策,分段速度的最大值达到3.93m/s,是前8名选手中分段速度值最大的。冠军选手在比赛开始阶段,以相对较慢的速度前行,但也是前8名选手中最快的。5km过后,他逐渐加速,在5~15km阶段,保持速度稳中有升;15km过后速度出现第1个拐点,即速度不再上升而是稍有下降20~25 km阶段,速度又开始上升;半程过后,25~35km阶段,速度有所下降;35km过后,速度出现第2个拐点,开始进入结束阶段,速度不再下降,而是突然加速直至终点。前3名选手在40km之前速度曲线极为相似。只是最后10km,3人的速度曲线才表现出差异性。冠军选手是一直加速直到终点,表现出较强的冲刺能力。银铜牌选手速度逐渐下降直至终点。

我们将前3名选手的速度曲线进行了6次多项式拟合处理,得到了不同的速度趋势(如图6所示)。纵观全程,冠军选手的速度曲线表现出“双峰型”特点。而第2、第3、第4和第5名选手的速度曲线近似倒U型,第6、第7名选手的速度曲线近似M型,第8名选手则是典型的“单峰型”。

3结论与建议

1)男子20km竞走比赛中,最后阶段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呈下降趋势;优秀选手在第8、第9区段的平均速度最高,在第1区段的平均速度最低;前8名运动员的全程速度曲线较为类似,其形状类似一个倒置的勺子。我国选手王浩全程速度变化趋势与前3名选手大体相同,速度变化趋势表现出差异性的是在第9、第10圈,最后2圈王浩加速能力不强,速度下降过早(第8圈就下降,冠亚军选手是第9圈下降)是他和冠亚军的主要区别。这就提示我们,当今优秀竞走选手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加速能力,而且要具有较强的保持高速走的能力,防止速度

下降过早。

2)女子20km竞走比赛中,最后阶段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呈上升趋势,表现为逐步加速;前8名选手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1、第3、第5、第6、第10区段,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第4、第8、第9、第10区段;冠军运动员速度曲线呈“锯齿形”,银铜牌选手的速度曲线近似V型,刘虹的速度曲线近似W型。刘虹在第9区段速度下降较多,排前8名选手中倒数第2名,但刘虹在最后阶段的冲刺速度较强,是前8名选手中最快的。建议刘虹将加速的距离提前,避免速度的大起大落,提高体能消耗的效率。

3)男子50km竞走比赛中,最后阶段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呈下降趋势;优秀选手最低平均速度集中在第1区段,前8名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区段,表现出较为分散的特点;前3名选手在40km之前速度曲线极为相似,只是最后10km,3人的速度曲线才表现出差异性。纵观全程,冠军选手的速度曲线表现出“双峰型”特点。而第2、第3、第4和第5名选手的速度曲线近似倒U型,第6、第7名选手近似M型,第8名选手则是典型的“单峰型”。

4)竞走比赛的开始阶段、冲刺阶段以及比赛中相互超越阶段的速度变化是竞走比赛中速度节奏变化的主要特征,运动员应根据个人特点,合理安排全程走的节奏,这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优秀运动员不仅具有较强的匀速走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变速走能力,节奏性的变速不仅是优秀运动员速度变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利用速度变化优势克敌制胜的战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军波.第十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60-64.

[2]翟波字.宋淑华.刘坚.等.2008“好运北京”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运动员战术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4):25-27.

13]王晏.周宏.第28届奥运会20km竞走比赛中、外优秀运动员表现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03-1105.

[14王晏.试析全国男子20km竞走冠亚军的速度特征[J].田径,2003,(9):31-32.

[5]王林.任占兵.2007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中外优秀选手速度变化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95-98.

[6]常生.50km优秀竞走运动员比赛的速度特征[J].体育科学,1996,16(2):54-57.

篇5:世界的变化作文

由此可见,如欲改变世界,一定要改变自己,用自己的改变去影响世界。鲁迅早年从医,欲以医术医人,却悲哀地发现,要医的非人而是心。在这样混沌黑暗的乱世中,他想改变世界,于是首推文艺,改变自己,以一如椽巨笔,撑起了旧中国的天,以如星斗般的文章照亮了无数青年学子的信仰,使他们不再彷徨。一声呐喊让世界震动,前驱的猛士掀起一场场解放思潮的运动,从而推动革命,改变世界。

鲁迅先生以改变自己为先,从而改变了世界;乔布斯用科技知识改变自己从而用产品改变了世界;无数古人学得文武艺来改变自己,货与帝王家来改变世界,足见改变自己之于改变世界的重要性。

那么,是否改变了自己就一定能改变世界?

孔圣人师郯子、苌虹、师襄、老聃,克己复礼,改变了自己,他要在这礼已崩的社会仿效周公,重建上古之辉煌。然事与愿违,洛邑的黍离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茎愈加茁壮,九鼎已不知流向何方,唯剩周王噙着老泪看着九州上诸侯纵横逐鹿。孔子的车辙遍及华夏,却无一位国君愿采纳他的主张。即使他改变自己,德比周公,却依旧未能改变这战火纷飞的世界。一如暗夜里一灯如豆,燃着孤寂无奈,在晚年独唱着绝命歌:“泰山崩乎!梁柱催乎!哲人萎乎!”

真是孔子改变自己不够吗?春秋战国井田分封已解,亡国弑君比比皆是,华夏在刀光剑影中向封建社会转型,于战火中重生。可孔子却只知重建西周奴隶制度,倒退复古,若能凭其一人之力改变世界,岂不怪哉?

由是观之,改变自己应沿着世界发展的轨迹,如此方能推动世界的改变。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也应该从改变自己的能力素质做起。两者兼顾,如此方可在青史留名,实现自我价值,为世界做出贡献!

篇6:世界的变化初三作文

以前,有许多地方是山村,农村,因为地理环境的缘故,那里的人们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在那个时候,最近的水源离村庄都有十几公里的山路,当时还没有车,只能靠人力挑水回家,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困难。烧火必须用柴火,山村的人们还得上山砍柴。多少年过去了,现在农村也一切都现代化了,一根根水管接进了百姓家,要用水时,拧一下水龙头,水就哗啦啦地流出来了,需要用火时,只要旋转一下开关,那火苗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变化,时而坏。

又比如在一个城市里,有一个小湖,那里本来山清水秀,湖面上波光粼粼,小鱼儿在水里健康快乐地生存着,自然生态的风景吸引了不少旅游爱好者来这里观光和钓鱼。可现在呢?一切都现代化了,小湖旁边建起了一座座房子与一座座工厂,人们将生活垃圾和有毒物质倒进了小湖,小湖里的鱼儿们全被毒死了,小湖畔山清水秀的景色不复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垃圾越来越多,水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小湖彻底干枯了,变成了垃圾堆。现在只要我回想一下从前的山清水秀再看看眼前的垃圾堆,我瞬间感觉到眼前的这一切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篇7:世界的变化初中作文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我已经从一个调皮捣蛋,不懂事的小娃娃成长为了一个爱学习、懂礼貌的大孩子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现在的信息十分发达,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信息大爆炸,让世界变化得太快,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听爷爷说,他小时候中国还没解放,信息非常闭塞。人与人之间联系方式大多数是书信,近的要两三天,远的没有十天半月是联系不上的.。这就有了鸡毛信的故事,有了鸿雁传书的美谈。但信息的闭塞导致人们之间沟通很少、交流很少,人、财、物的流动也就相对少,经济发展缓慢。像爷爷他们的老家,原来是几十年差不多不会变什么大样子。

到了爸爸他们小时候,信息就在逐步发展,电视机从黑白到彩电,从富贵人家的奢侈品到普通人家的家电一族,大量的信息通过电视新闻传播到千家万户,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让大家了解国家的政策和其他信息;《致富经》为农民朋友传经送宝;《今日说法》让大家遵纪守法……

到了我们这一代,信息已经无处不在。电视、电脑、手机让大家随时随地沟通联系,互联网为大家提供了快速、便捷、全面的海量信息,交流沟通变成了即时性和全方位的,信息的高速公路使经济的发展更快了。在全世界都有建始人做生意当老板的、从政当官的;建始也有全国各地的人来投资的、支教的;我们的花坪黄鹤桥旅游景区也正吸引各地游客来观光游玩;如果我们愿意,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美国小朋友一起互动——我们的世界已经成了地球村!

现在的信息虽然为大家提供了方便的服务,便一定要注意不能让有害信息来骚扰我们,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我们学生应该从小就要树立远离有害信息、自觉传播正能量信息的良好习惯。

篇8:飞速发展的印度遥感卫星

2010年7月12日,印度用一枚火箭成功将五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的一颗新型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制图卫星-2B (Cartosat-2B)最为引人注目,分辨率达0.8m。对此,《印度时报》称,随着制图卫星-2B的成功发射,印度在太空中有10颗遥感卫星(包括四颗测绘卫星——制图卫星-1,2,2A,2B),它们使印度在监控边境活动方面具备了优势,对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在每48小时内“重访”一次。

空间分辨率优于1m的卫星可用于军事侦察。制图卫星-2B不仅分辨率高,还具有在26°范围内可操纵的特性,所以在移动过程中仍能对某物体进行长时间监控,增强了印度卫星的"重访"能力,并确保了服务的持续性。2005年发射的制图卫星-1可能再过一年就结束它的使命了,制图卫星-2B的发射升空确保了服务不会间断。

近年来,印度遥感卫星(IRS)-1C.ID,P2,P3,P4,P5,P6,P7等先后升空,使印度成为世界卫星遥感大国,已陆续向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出售“印度遥感卫星”的数据,并为研制侦察卫星奠定了基础。

二、印度遥感卫星发展迅速

1.早期发展历程

为了加强地球资源的勘察、开发与管理,印度于1975年4月用苏联火箭发射了第一颗自制的卫星“阿里亚哈塔”(Aryabhata),进行了遥感试验。于1979和1981年先后发射了巴斯卡拉-1和2 (Bhaskara-1,2)。巴斯卡拉-2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运行在高500km的近圆轨道,质量436kg,寿命一年。印度科学家利用它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土地利用、森林、地质、地貌和积雪覆盖专题图。星上微波辐射计的数据在气象和海洋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发射“巴斯卡拉”卫星的同时,印度于1979,1980,1981和1983年用自己的卫星运载器-3火箭发射了四颗“罗希尼”(Rohini)系列卫星;除第一颗发射失败外,其余三颗均获得了成功。从1982年起,印度开始研制改进型“罗希尼”卫星系列。直到1994年5月4日发射取得了成功。“罗希尼”卫星用途各异,有X射线天文学卫星,也有超高层大气物理学卫星。

上述卫星均采用了苏联的技术,带有试验性质,为后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研制实用卫星

为了独立发展空间遥感技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从1978年起开始制定“印度遥感卫星”计划,并在1982年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批准。1988年3月17日,印度第一颗自制的实用遥感卫星印度遥感卫星-1A用苏联的东方号火箭发射成功。该星重975kg,运行在904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印度遥感卫星-1B于1991年8月29日由苏联的东方号火箭发射升空。印度遥感卫星-1A的设计寿命为3年,但通过地面控制人员的精打细算,节省使用星上燃料,使该星的实际工作寿命超过了7年。

1995年12月28日,印度用俄罗斯闪电号火箭发射了首颗第二代遥感卫星印度遥感卫星-1C,1997年9月29日发射了与它相同的印度遥感卫星-1D。这两颗第二代卫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能提供连续性数据、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大的光谱覆盖区和立体图像,并有重访能力。星上单谱段全色相机空间分辨率为5.8m,幅宽为70km,且其镜头垂直轨迹方向±26°可控,因而能缩短重访周期和进行立体观测。因为印度遥感卫星-1C遥感器中的推进式自动搜索干扰振荡器采用了双控制式扫描技术,所以它能提供连续的扫描线条,最大限度地延长了对地面物体的拍照时间,确保了图像的质量和保真度。

印度遥感卫星-1A,1B给用户提供的高质量数据产品,已使印度建立的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系统能不断收入卫星遥感数据。而印度遥感卫星-1C,1D上的遥感器与其他卫星(覆盖不同电磁波谱区)结合使用,则产生了新的应用领域。利用短红外谱区的数据,能提供有关水灾和虫害的实用信息,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农业管理;使用高分辨率数据可建立详尽的具有数字地形模型的数字式图形数据库,解决工程上的一些复杂问题;综合利用印度遥感卫星-1C上各相机的独特性能(全色相机的高分辨率、线性成像自扫描相机的多光谱特征和宽视场相机的高重复性)还提高了农作物估产的准确性,改进了农作物长势监测及分类工作。

简言之,印度第二代遥感卫星具有空间及光谱分辨率高,光谱覆盖范围宽,重访频率高,能立体观测成像以及有在轨记录能力等特点,曾被称为“皇冠上的宝石”。

3.小型卫星发展

为了配合本国“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的研制,印度还研制了较轻的印度遥感卫星-P系列小型单遥感器卫星。1994年10月15日,印度首次用自制的“Σ极轨卫星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印度遥感卫星-P2,1996年3月21日又把印度遥感卫星-P3送入太空。1999年5月25日升空的印度遥感卫星-P4 (又叫海洋卫星-1——OceanSat-1)用于获取海洋数据。2003年10月17日,印度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又把重1360kg的印度遥感卫星-P6 (又叫资源卫星-1——Resourcesat-1)射入817km高的太阳同步轨道,是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发射的最重卫星。根据设计,该卫星每天绕轨道运行14圈,预计寿命为5年,可获得5.8m分辨率的多谱段数据。印度官方说,这颗卫星是印度迄今为止最成熟的遥感卫星,它能延续提供那些寿命已到期的遥感卫星的服务,进一步扩展了遥感卫星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在农业、自然灾害管理以及土地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应用。

2005年5月5日发射的印度遥感卫星-P5 (也叫制图卫星-1)是印度首颗具备立体成像能力的卫星,使印度遥感卫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高绘制地图的精确性,同时进行资源评估和灾难监测,对印度的制图和城镇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印度遥感卫星-P5专用于高级制图,其卫星数据现正在用于绘图、改进地籍制图、土地利用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使印度置身于世界上具备专有卫星测绘能力的领先队伍中。其卫星图像和印度遥感卫星-P6卫星拍摄的多频谱波段图像相结合有可能在世界市场上提供最好的卫星成像和遥感数据产品。它还能准确及时地监视印周边国家的导弹试验及发射情况并可提供清晰的图像。随着印度遥感卫星-P5卫星的发射,印度军事航天将被注入更大的潜力。

2007年1月10日发射的印度遥感卫星-P7 (又叫制图卫星-2)是“印度遥感卫星”系列的第12颗卫星。其卫星数据对于国家精细制图具有很高的价值,可用于土地清册、城乡基础结构发展、土地信息和地理学信息系统。它还是一颗能进行大气、海洋及气候观测的综合卫星,装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和散射计、热红外辐射计等,对全球大气及海洋环境进行综合观测。

4侦察卫星亮相

其实,制图卫星-1,2都属于军民两用的卫星。印度很早就开始筹划研制侦察卫星,以期成为亚洲军事航天大国。由于第二代”印度遥感卫星”采用了较先进的技术,故能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包括用于军事目的。如把印度遥感卫星-1C的轨道高度降至200~400km,其全色相机的分辨率就可达2.5~5m。印度军方于1996年就接管了印度遥感卫星-1C的使用权,以便监测邻国在靠近印度边界部署的核弹和弹道导弹。可以说,印度遥感卫星-1C是一颗具有明显军事潜力的遥感卫星,能侦获军事目标的优质图像。

与印度遥感卫星-1C相比,印度遥感卫星-1D更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印度国产军民两用遥感卫星,其星载3部照相机发回的图像质量较高,能够准确清晰地执行测绘任务。

1999年夏季,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后,印度加快了专用侦察卫星的研发步伐。

印度于2001年10月22日成功发射首颗试验型侦察卫星——“技术实验卫星”。该星采用民用“印度遥感卫星”的基本结构,分辨率1m。它在轨道上演示和验证了用于印度未来卫星的一些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大转矩反作用轮、新型最优化反应控制系统和一个单组元推进剂储箱、轻质量卫星结构、固态记录仪、X频段相控阵天线、改进型卫星定位系统、微小型跟踪和指令(TTC)和电源系统以及双镜共轴(two-mirror-onaxis)照相机光学系统。该星还携带了一台全色照相机用于遥感实验,其任务是为印度军方提供印度海岸和印中、印巴边境的区域地图。

美国GIS开发网透露,配有高性能遥感器的”技术实验卫星”曾为美国对阿富汗的反恐怖战争做了最新的独家报道,而美国著名的有线电视网(CNN)无法做到这一点。有关人士向《印度快报》透露,该星发回了坎大哈与喀布尔详细地形图片,以及美国进攻阿富汗的快照影像。有关专家指出,这颗侦察卫星有可能在未来被用作电子战,干扰敌方雷达和其他侦察设备的“太空平台”。

出于战略和安全原因,印度官员拒绝就那些影像及其包含的内容透露更多信息,但可以肯定,“技术实验卫星”覆盖了全球超过60%的地区,并定时传送图片。印度一直在与阿富汗境内的美国地面部队共享该卫星收集的战略信息数据。

在伊拉克战争中,“技术实验卫星”也窥视了伊拉克战区。从2002年12月开始,“技术实验卫星”大部分时间是在伊拉克及其附近的上空转悠。印度方面说战区的大部分军事行动都被星上相机尽收眼底,该相机由印度自己制造,可以拍摄地面上的细节(如部队运动、帐篷和车辆)。

在伊拉克战争中,印度对“技术实验卫星”进行了两项试验。第一,验证卫星是否能够定位得足够好,以便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飞过一个地方是一回事,而让卫星在一个地方上空呆一会儿是另外一回事。第二,用卫星获得某些武器系统使用效果的细节。卫星可以在打击前后分别拍摄图片来看毁坏的情况。

这颗卫星每天至少绕地球轨道转14次,在2~3天内重新观测地球表面同一地区一次。其设计寿命为3年,此后将被更先进的卫星所代替。该星由印度国防情报局局长负责管理。

虽然2008年4月28日上天的印度遥感卫星-P8 (也叫制图卫星-2A)与制图卫星-2性能一样,但它是为印度军方单独定制的,可使印度有能力对邻国所有的核试爆地点、导弹发射井位置以及部队的集结进行密切监视,如监视印中边境和印巴边境的兵力部署、中巴导弹活动情况。该卫星空间分辨率约为0.7~1m,幅宽约为9.6km,并具有45°斜视能力,具有很灵活的机动作战能力,一旦需要随时可以变轨,从不同高度和角度,对一些重要目标实施纵深拍照,包括导弹阵地和机场等目标。

印军认为有必要组建侦察卫星网,它由三颗照相侦察卫星组成。为此,印度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发射两颗经过改进的照相侦察卫星,一颗是雷达成像侦察卫星——雷达卫星-2,另一颗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制图卫星-2B。这样,印度的太空侦察网包括三颗新型照相侦察卫星,初步具备对邻国进行定期侦察的能力。为了使侦察范围覆盖整个南亚乃至全球,侦察效果更好、更稳定,印度还决定在近些年发展由至少6颗照相侦察卫星组成的卫星侦察网,届时其分辨率也将提高到0.5m。据报道,印度计划在其“十一五年”(2007—2012)计划发射11颗各种类型的照相侦察卫星。

5.遥感卫星近况

2009年4月20日,一枚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雷达卫星-2 (RISAT-2)。它是印度第一颗雷达卫星,不过是从以色列购买的,质量为300kg,运行轨道距地面550km,能拍摄到自行车大小的物体,可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用于监控印度边境,检查越境活动,帮助安全部队打击渗透和恐怖主义活动,提高印度的侦察能力,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

2009年9月23日,印度海洋卫星-2上天。其质量为960kg,使用寿命约为5年,是印度第16颗遥感卫星(其中有9颗仍在轨运行),用于替换1999年5月升空的印度海洋卫星-1,重访周期为2天。它可跟踪海洋生物和鉴别潜在渔区的综合型卫星;协助预报海事趋势和海岸带研究,为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提供支持。

2010年7月12日升空的制图卫星-2B,空间分辨率达0.8m,幅宽9km。该卫星主要用于地理测绘以促进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但西方媒体普遍认为,它同样可以用于军事监控目的。在此之前,印度已经发射了制图卫星-2,2A,随着制图卫星-2B的成功发射,印度的卫星已经可以对整个印度的国土进行有效覆盖了。

三、未来计划简介

印度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遥感卫星星座,其“印度遥感卫星”系列还被认为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民用遥感卫星系列之一,主要用于农业、森林、矿山、渔业和环境监测等,以及为位于全球多个地点的地面站所提供的遥感数据产品,卫星数据产品目前在市场中很受欢迎。现在,印度正研制更先进的印度遥感卫星-2,它将用于一体化进行全球气候、海洋和大气探测,以及用于军事目的。

印度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射一颗名为TWSAT的小型遥感卫星。该星除了将向选定的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尼、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和马尔代夫等国传送图像外,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还计划在全国安装50个用户终端,接收来自该卫星的数据。TWSAT卫星重90kg,其中有效载荷约为20kg,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建造。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现正在制造首颗雷达卫星——雷达卫星-1,质量为1750kg,计划于近年使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它将装载合成孔径雷达(SAR),为印度提供测绘图像的灵活性。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卫星中心负责人表示:“这是一颗非常复杂的卫星,我们正在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制造雷达天线。雷达天线将由500多个蔟合成。”这颗雷达成像卫星大约要花费35亿卢比,而在西方国家制造相同的卫星则需要10亿多美元。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透露,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其复杂的图像数据管理工作将由卫星来完成,以前这项工作是在地面完成的。其合成孔径雷达有1副基于收发模块体系结构的平面主动阵列天线,质量为900kg,尺寸为6m×2m。有自己的照明源,在成像时不必依靠日光。该卫星采用了160×4Mb/s的数据处理系统、0.3N·m的反作用轮、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展开机构、70V的动力平台、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和双极化相控阵天线的热控系统。

为了满足未来遥感卫星的要求,印度也计划发展新技术,如:JPEG数据压缩、镍氢蓄电池、姿态和轨道测定系统、半球共振陀螺仪、红外扫描装置、低温冷却器、热红外辐射计、高稳定平台、微波探测器和分光计热辐射平衡仪等。

印度和法国正在联合研制“热带云”(MeghaTropiques)卫星,并将在分析卫星数据方面开展合作。

印度还和法国就SARAL对地观测卫星计划签署谅解备忘录,合作研制SARAL卫星。其总体目标是精确而且反复对海平面高度、重要海浪高度和风速进行全球测量,它将用于应用海洋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在该任务中,法国航天局负责提供有效载荷舱,包括AltiKa高度计、DORIS,LRA,Argos-3数据收集系统及有效载荷数据接收和处理元器件;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负责卫星平台、发射和运营。

四、成功经验多多

1.走进消化吸收自造之路

人多地广、经济落后的印度,其遥感卫星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主要是国家重视,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并有较多的经费支持。由于经济滞后,所以印度政府首先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和推动作用的遥感卫星和通信气象卫星上,然后再逐渐扩展。印度认为从遥感卫星应用中所获得的收益比花在这方面的投资总额要多得多。

印度发展遥感卫星业一开始就明确为印度经济持续发展服务。因此,他们采取了“先卫星、后火箭”的航天战略。以便通过卫星应用先行,使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切身体会到空间技术对促进经济、文教和科技等事业发展的好处,从而带动全国各行业的发展。

印度航天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印度在发展航天工业过程中根据国情选择了一条既强调自主精神,又广泛争取外援的道路。其航天技术开始时靠引进,而后从卫星到运载火箭都逐步转向仿制乃至完全自行研制,并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印度卫星”就是世界上少有的既可通信又能气象观测的多用途卫星。其遥感卫星上的CCD相机是从法国汤姆逊公司引进,同时自己也在研制。日本、巴西和韩国现在也像印度一样,按照“租卫星→买卫星→自行研制外国发射→自行研制自行发射”这一过程发展空间事业。

近些年,印度又与美国、以色列、欧洲航天局和加拿大等商讨了航天合作之事,有的已签署协议,目的是开拓新的航天领域。

印度政府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大量引进外资和外国航天技术,且注重消化吸收自造的基础上,印度已逐步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航天工业体系。

其总体发展走的是一条寓军于民的道路,即通过对民用航天工业的大力扶植,不断扩大其军用潜力与能力,同时注重军事专用航天系统的开发与研制。

2.重视卫星应用

印度发展遥感卫星事业的最大特点是遥感卫星的研制和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开发并举,所以进展迅速,技术先进,有的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多年来,全球遥感影像市场一直被诸如法国“斯波特”等类型的卫星所垄断。从2005年起,印度遥感卫星-P5,P7也能提供高质量的商业图像产品,推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形模型、地藉制图和陆地使用等方面的应用。

印度很重视遥感卫星的应用,用它为国家的重点目标服务,即提供连续可操作的服务,以便对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管理。利用遥感卫星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了印度航天政策的一大特点。例如,很多印度渔民是按卫星数据的指导出海打鱼的,使沿海渔民的捕捞量成倍增加;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农村打井成功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90%。

卫星数据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增强了印度利用航天技术解决紧迫问题的决心。印度现有五个地区遥感中心,负责研究使用卫星数据确定矿藏的位置、土壤需要脱盐的程度和适合播种哪些农作物等。印度还建立了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系统,把航天官员与遥感数据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据印度bharat-rakshak网站报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全国建立了25个村庄资源中心,通过遥感卫星,向农村人口提供具有地区特性的信息(诸如土地使用、土地覆盖、土壤与地下水勘探的信息)。它还能在当地农民和农业科学家之间实现在线互动,讨论与农作物相关的问题,并向渔民提供关键信息,如海况和浪高。村庄资源中心也可通过语音和视频链接使不同节点的人之间的交流便利化。此外,村庄资源中心将向遥远地区的人们通告政府的各项计划、农业制度、基于气象的行动计划、水土保持的专业建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已经与著名的IT企业签署了建立这些村庄资源中心的备忘录。

现在,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又确定一个“面向专题”的卫星发展方针,即每项卫星计划都要明确专为国家的某一基础设施服务,例如教育、卫生、减灾、扶贫等,同时也要开发旨在促进科学进步和国际合作的航天计划。

2004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已发射了一颗“教育卫星”,并向政府建议研制发射名为“农业星”的遥感卫星,用于监测农作物的收成,评估谷物产量,该组织还提出了用于远程医疗的“卫生星”。这些专题卫星可能在近年内发射。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还把几百项航天技术转让给许多中小公司,使他们开辟了新天地。

3.积极开拓产业

大力发展产业化对印度航天有巨大促进作用。印度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的竞争,例如,向国外出售遥感卫星数据、出租转发器等。在20世纪90年代,一幅某一特定地区的普通遥感卫星图像价格为75美元;一幅高清晰度卫星图像价格为1800美元;一幅法国“斯波特”卫星的数字图像价格为2600美元;一幅美国“陆地卫星”的主题图像(如能显示矿物分布的图像)价格达600美元。印度的卫星图像质量与美国、法国相当,但价格却低得多,因而已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热门货。

印度曾与美国一家遥感卫星公司签订一项合同,后者接收印度在2005年之前送入轨道的10颗遥感卫星的图像。这家美国公司认为,印度遥感卫星-1C卫星的分辨率比美国陆地卫星-5的好,与法国斯波特-5卫星处于同一水平。它还具有偏天底观测能力,回访周期为4天,所提供的精度为l.lkm的农作物图片优于美国“诺阿”气象卫星先进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提供的图片。

印度的遥感系统已逐步成为商业影像界的最高水平计划之一。为实现印度的全球商业地球观测计划构想,印度Antrix公司与美国空间成像公司(SI)签定了价值200万美元协议,将其销售及市场协议延长到2010年,允许美国空间成像公司在印度以外的全球范围独家销售印度遥感卫星-P5,P6,1C,1D共四颗遥感卫星数据。印度国内获取和销售这些卫星数据由印度国家遥感局负责。在过去8年中,美国空间成像公司曾通过19个地面站成功地接收了印度遥感卫星-1C和1D卫星数据。空间成像公司还提供可以访问包括印度遥感卫星-P6在内的“印度遥感卫星”星群的国际地面站。

4.建立健全体系

集中统一领导是印度航天发展的另一条成功经验。其航天工业由政府总理领导,下设空间委员会和空间部.空间部下设空间研究组织、卫星计划办公室、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国家遥感局、国家大气层雷达监测系统和物理研究所。

其空间委员会的主席、空间部部长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由一人身兼三职,这样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是印度最主要的国家航天研究与发展机构,成立于1969年,总部设在班加罗尔,主要研制火箭、卫星,并负责组建火箭发射场和卫星跟踪测控网等。该组织下设8个主要中心,分别负责航天技术发展和航天应用研究。经过40多年的建设,印度现已形成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航天工业体系。

印度航天部门重视综合协调,避免重复建设。例如,他们统一接收国外卫星图像,统一培训有关人员等,这样就节约了大量资金。

在发展航天工业的过程中,印度建立起了完善的航天器的地面配套设施,包括遥测跟踪和指令网络、卫星控制中心、地面站和遥感中心等,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信息数据处理网络,并拥有多个卫星地面站。

此外,针对卫星的使用和指控权,以及对卫星情报的管理,印度军方还成立了多个独立或与地方联合的办公室机构。

总之,印度遥感卫星乃至航天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航天是有启示的。

摘要:印度遥感卫星目前共有4个系列,其中印度遥感卫星-1是陆地卫星类,印度遥感卫星-P是专用卫星系列,印度遥感卫星-2是海洋和气象卫星系列,印度遥感卫星-3是雷达卫星系列。现在,印度主要研制、发射和应用的是印度遥感卫星-1,P两个系列。虽然印度经济条件也有限,但它利用有限的资金重点发展了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遥感卫星系统,走过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其主要特点有三个:印度遥感卫星发展重视应用,把实现国家需要作为发展目标:把积极争取外援与自主发展相结合:走系列化,由民转军的发展道路。

上一篇:见缝插针地读书作文下一篇:9中共临汾市委三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