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空中课堂

2024-05-10

走进空中课堂(精选8篇)

篇1:走进空中课堂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世界还给学生。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障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学生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引起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

6、7的 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场景:马老师经常表扬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打扫卫生能干,昨天赵老师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照了一张相,请小朋友们数一数照片中有几个人在打扫教室。又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赵老师带来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由于忙没来得及整理,请小朋友们根据不同的形状帮老师整理一下。只要 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整节课的学习热情始终是高涨的。

2、例题教学生活化。在这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当孩子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就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反之,孩子对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到位。例题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在以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有个更深入的思考了。

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但是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有些练习环节中做了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因此,我总是引导孩子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在教学《

6、7的认识》中,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基数很容易的就能够表示出来;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先后顺序,把序数也一一表示出来。譬如:我们家有6口人;在上次单元测试中,周耿平小朋友是我们班第一名,而我是第七名等等。

2、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我们把孩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或许孩子对模糊的知识会更直观化、系统化、形象化。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孩子自己找找生活中的这些立体图形,电冰箱是长方体的,篮球是球形的,钢笔墨水盒是正方体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我们数学教师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一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孩子们从数学课堂中走了出来,走入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

篇2:走进空中课堂

2005年暑期,我镇各中小学统一安装远程教育设备,同年秋季学期,各小学就在三年级开设了英语课。英语课开设近一年来,各学校充分利用湖北教育网台发送的优质的空中英语课堂资源,不仅有效解决了英语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而且也使身处农村的我镇小学生能足不出户地学习基础英语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顾近一年的小学英语教育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将利用空中英语课堂资源辅助教学作为我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来源。英语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加强英语教学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振兴科技、繁荣经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基于这种认识,中心学校就在2005年暑期各学校远程教育设备安装完毕后,要求各小学尽早行动,在秋季学期开设三年级的英语课。

远程教育资源比传统教育资源更加生动、鲜活,更能吸引学生注意。面对电视画面中好看的动画片、有趣的魔术、可爱的Teddy Bear、与中文完全不同的英语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这种教学形式与课程改革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一致的。因此,我镇将利用空中英语课堂资源辅助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来抓。中心学校要求各小学一定要重视英语课的教学工作,在校本培训中组织教师观看空中课堂光盘,学习和借鉴英语课的教学形式,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英山畈中心小学、杉洼小学每两周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空中英语课堂的教学实录,学习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老师们的教学思路、方法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逐渐得到提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小学英语教师的业务培训和远教设备的使用培训作为我镇小学教师师训工作的重点。

“打铁的先要自身硬”。为了迅速建设一支适应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心学校近两年把小学英语教师的业务培训和远教设备的使用培训作为我镇小学教师师训工作的重点。多次组织全镇小学英语教师参加省、市、校的继续教育培训。2005年秋,我们派英山畈中心小学青年教师库宗英老师到武汉崇仁路小学学习英语教学方法;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分两批送全镇各小学英语教师到省电教馆学习空中英语课堂资源的使用方法;2006年11月,我们又组织了有全镇小学英语教师参加的远程教育设备的操作培训。

与此同时,各学校也把英语教师的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一项内容。中心学校把英语教师的学习、培训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每个学期都把英语教师操作远程教育设备的能力作为学校远程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题检查。

这些工作,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了我镇小学英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远程教育设备的操作能力,使这支年青、有活力的队伍基本适应了英语教学的需要。

三、加强教学管理,实现教师引导与光盘教学的完美对接,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英语教学除了让学生观看教学光盘外,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此,完美要求各英语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使自己迅速成为英语教学的行家里手;要求各学校加强对英语教学的管理。中心学校也对各校英语教学作重点指导。2006年12月,为了解全镇小学英语教学情况,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中心学校在四道河小学开展了利用“空中课堂”资源辅助教学的竞赛活动。

篇3:让口语交际走进课堂走进生活

片段1:

三年级上学期的一节语文课上, 我正在引导学生们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文章, 课文从颜色、味道、动物们的表现等方面展示出了秋天的特点。课文的第二段、第三段我分别采用了美读赏析、自学解疑的方法, 学生按照我的预设读着、交流着。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预设时考虑继续让学生用自学解疑的方法来学习第四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我突然发现, 有几个学生正在扮演文中涉及到的小动物, 边读边演, 有板有眼。我走近学生, 他们看到我都有些不好意思, 然后我问道:通过表演, 课文理解了吗?学生见我没有责备, 都大胆地起来说:“我们边读边演, 课文意思都明白了, 而且觉得特别有意思呢!”听着学生的话, 我顿时受到启发, 是啊, 这段文字不就是一次口语交际的好素材吗?只要我创设这样的平台, 学生既能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口语交际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于是我灵活调整预设, 有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读第四段, 结合课文内容把喜欢的动物和植物演一演。

(生自由读, 边读边表演。教师行间巡视、点拨、引导, 随后开始全班交流。教师扮演小雨点, 选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松柏、杨树来进行对话。)

师:冬天快要来了, 冬天快要来了, 谁来啦?

生1 (扑扇着翅膀) :小喜鹊来啦!

师:小喜鹊, 你在干什么呢?

生1:我在衔树枝造房子, 准备过冬呢!

师:冬天快要来了, 冬天快要来了, 谁来啦?

生2 (跳来跳去) :小松鼠来啦!

师:小松鼠, 你在干什么呢?

生2:我在找松果, 储存冬天的粮食呢!

师:冬天快要来了, 冬天快要来了, 谁来啦?

生3 (呱呱地叫着) :小青蛙来啦!

师:小青蛙, 你在干什么呢?

生3:我在加紧挖洞, 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呢!

……

在这样的对话中, 学生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 课文内容的理解迎刃而解。随后, 我又加入一个环节, 继续师生对话, 拓展延伸其他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师:这些可爱的动物、植物都在为过冬做着充分的准备, 除了它们, 还有哪些动物、植物也在忙碌呢?

生:还有大雁、刺猬、狗熊等等。

师:它们是怎么做过冬的准备的, 谁来扮演它们?

(生纷纷举手, 教师选其中的几个分别担任大雁、刺猬、狗熊等, 教师继续当小雨点。)

师:冬天快要来了, 冬天快要来了, 谁来啦?

生1 (扑扇着翅膀) :大雁来啦!

师:大雁, 你在干什么呢?

生1:我正在往南飞, 准备到南方过冬去呢!

师:冬天快要来了, 冬天快要来了, 谁来啦?

生2:刺猬来啦!

师:刺猬, 你在干什么呢?

生2:我正在找吃的, 储存冬天的粮食呢!

……

教师巧妙地创设这样的平台, 将学生课前了解的知识展示出来, 形式新颖, 效果可想而知。

【感悟】

学习这课后, 我认识到口语交际的训练可以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于是, 在后来的教学当中, 我不仅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 同时结合阅读课、习作指导课、习作讲评课等各种课型, 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 经常性地搭建口语交际的平台。如:阅读教学中, 谈阅读感受的环节, 讨论重点、难点的环节, 就不同意见展开争论的环节, 小结语文学习收获的环节, 我都会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

除此之外, 我还认识到, 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的基础上, 还应结合课堂上生成时的情况, 灵活调整预设, 让课堂更精彩, 更有活力。再不能犯把学生硬套到教案中, 而教师还长吁一口气, 觉得总算把学生们拉进来的这种错误做法。

利用口语交际课、语文教学的其他环节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 我深深思考, 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外活动乃至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存在着大量的口语交际的机会, 蕴含着丰富的口语交际的话题, 如果充分利用, 学生就可以在常态下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于是有了下面的片段:

片段2:

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前, 学生各自为即将举行的“好书推荐会”做准备, 两个平常爱读书的学生凑在一起。

生1:你打算向同学们推荐哪本好书?

生2:法布尔的《昆虫记》。

生1:这本书好在哪里?

生2:《昆虫记》记录了法布尔长达30年对昆虫进行观察的结果, 其中描述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生1:你推荐得较为到位, 听了你的介绍, 我也会尽快看这本书的, 不过, 你在推荐时还应该注意加上《昆虫记》的写作特点:既是一部严肃的科学著作, 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读起来饶有趣味, 这样同学们会更感兴趣的。

生2:你说得对, 我会修改、完善的, 相信我推荐的这本书一定会得到大家的青睐。

看到这一情景, 我灵机一动, 及时引导学生互相介绍自己是如何推荐的, 这样既创造了一次口语交际的机会, 同时也为“好书推荐会”的成功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感悟】

篇4:让数学走进生活 生活走进课堂

一、实现数学走进生活的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数学教学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从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具体的事物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和机会,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数学与生活相互融合。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选取并挖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景。

例如,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变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我们班学生的课间游戏“背靠背”时,个个表现得非常兴奋,当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晶怎么用力也翘不起又胖又壮的冷宏宇时,同学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部分同学站起来说对小晶说:“你翘不动冷宏宇的,他比你重多了。”借助这一场景,同学们不仅明白了轻与重,而且还可以用眼观察识别轻重。这样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于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二、生活走进课堂,提炼数学智慧

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从而让学生善于发现数学问题,提炼生活中蕴含的数学智慧,同时也益于构建数学意义。

1综合实践运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应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方能感悟学数学的价值。新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一学习内容和形式,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例如2009年的“五一”假期,我给学生布置了“数学遍天下快乐在玩中”的实践活动作业,要求学生将旅游途中遇见的数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绘制成手抄报,作品交上来之后,我惊喜于学生们的创造力,作品多角度的记录了旅游时途中所用时间,计算住宿,交通,饮食花费,绘制旅游景点路线等學过的问题,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可以看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有所提高。

2在实际应用中,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时时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的习惯。如生活中日常的生活问题,像分配车辆租船、游乐场买票、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等均发生在身边,都离不开数学的思考。可以指导学生经常写数学日记,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数学思考。如:在进行《周长》教学后,我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集体野餐时两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餐布可以怎样拼搭呢,拼搭后的图形又是什么样的呢?周长变成了多少?由于实际问题条件的开放性,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野餐时拼餐布应尽量让餐布不重合以便能坐更多人的情况后,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这样,学生在从实际应用中,培养数学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虽要生活化,“生活”也应合理“走进”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数学提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生活化应合理的展现于数学课堂,把数学变得生活化,但绝不是忽视数学味,不是一味盲目追求生活化,过分的生活化和伪生活化,将会使数学失去数学味,迷失在生活中。

在认识平移现象时,课本中的为我们出示了游乐场过山车的一段轨道图片,学生看到图片时非常兴奋,因为他们都有切身的经历,教师此时提问“那么过山车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平移!”一个善于思考的小男孩提出疑问“过山车不是拐弯就是转圈的,怎么是平移运动呢?此时学生们陷入了疑惑,确实它和平移的定义是矛盾不相符的。那么怎么对这个生活化的例子进行必要的处理,就是教师所要预想的,处理得当会为数学课堂很好的服务,处理不当似是而非的生活数学势必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弱化。

篇5: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作者单位:江东镇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李政权

论文内容摘要:

各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身边的事引入课堂,提醒大家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引用古诗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增添课堂气氛而又略带些文学色彩;巧用实验来解释课堂问题,瞎猜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自制简单教具,化抽象为直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时事热点,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地理知识教活学活等讲授地理课 的方法,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歌曲《一剪梅》中唱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如果我们教

师能将其中意思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做到“无怨无

悔”,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要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许多的教师对此有些不适应,其实这是时代进步、教育变化、观念流

动的具体体现。

一、谈身边的事、兴趣引入课堂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是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教材在编著上有着明显地域性特点,而且在“绪论”部分给出了三个

内容,即“地理学习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和“怎样学

好地理”。

在学习“地理学习什么”这一小节时,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

按书上的内容进行直接解说,而是首先提问:“今天大家上学带雨衣

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带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出的在何种情况下该带雨衣的内容。”学生在书上的小男孩撑雨伞避雨的插图中立即就找到了答案,学习兴趣初步被激发起来。

紧接着在讲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时,我先让学生按照

衣、食、住、行的顺序看书上的内容,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去自我发现

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快就集中起来。“衣”的内容很快就得到了

解决;“食”的问题稍难,但通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主食不同”的对比,教师并对此现象稍作点拨,并且把“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

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的鲜活内容引进课堂,并且“将辣就辣”,告诉同学们在给他们上地理课的老师“我”就是怕不辣的湖南人,同

时还将当初来潮州时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半月瘦七斤的事实也搬上了

讲台,听得有的同学的竖起了耳朵,答案找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连新学期的老师自我介绍也就此完成了。还有一项“调查水果产地”的课堂活动内容,“荔枝”和“香蕉”不用教师提醒,教室外的荔枝

树和香蕉林就是答案。而对于“苹果”和“水蜜桃”的产地问题,我提醒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结果他们在家里水果的包装箱上找

到了答案。至于“住”,当明确了教材中不同民居的分布特点之后,我重点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客家围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民居

分布在福建、江西和我们广东潮汕地区的饶平县境内。我提问学生:

“客家围屋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成为我们潮州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

呢?” 故意设下了一个悬念,同学们见问的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兴

趣自然地又被激发起来,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明确,这事与美国有关。美国是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太空中拍摄到中国

这一种民居时,误认为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曾一度引起惊慌,因为

这种民居的外形酷似核试验基地建筑物,而且还派情报人员进行侦

察,“客家围屋”也由此而出了名。“行”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应用

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同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怎样学习

地理”的问题我则要求同学们从教师的教态中去领悟。此类课堂兴趣的激发不一而足,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

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古诗句的适当引用

上地理课是我的兼职,我的专业是语文,但能将语文知识用在地

理课上来,那又是另一种教学收获,同样也会收到另类课堂教学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热情。我在《认识地球》这一章的学习开始时就采用了引用古代诗歌激发兴趣的办法。

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的阶段,最后由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才真正地证实了地球是一巨大的球

体,教材上配有“阿波罗”号拍摄的地球的照片则用现代科学方法更

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以前所学过的古代诗句来

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呢?”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见同

学们一时想不出来,我就将《登鹳鹊楼》的头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念,很快在座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读道:“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并顺势立即在黑板

上画了两个表示地球的大圆,分别添上两个大小一样的小孩样子的图

象,一个站在地平面上,一个站在高出地面许多的高塔顶上,再分别

指出他们视野所涉及的范围,简单明了。“同学们还能找到类似的诗

句吗?”没有让学生思考,我又脱口说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

——见——长——江——天——际——流。”大家说兴趣激发的效果

如何呢?其实这句诗的联想是来自课本的“活动”实验,实验说将带

帆小纸船把它分别沿球体和正方体的背面自下而上移动,所得到的结

果是:在球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我通过逆

向思维,联想到了此句,同时将刚才的实验反过来做一次,解释给大

家看,从另一首诗中再一次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特

点,使学生觉得反复而又不累赘,这又与后面用毛泽东“坐地日行八

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来证明地球的周长相得益彰。此时我发现班内还有的同学拿出手中的小地球仪来并做了一个小纸船,自己

试着做实验呢。这样既增添课堂气氛又略带些文学色彩。

三、实验说话,别瞎猜测

在《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我过去曾遇到学生瞎

猜测的情况,基于此,我在课前要求每人自备小地球仪一个,教师则

准备一个大的教学用地球仪,以便用来解答课堂问题。

新地理课程标准统摄下的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彩色插图形象直

观,上课时要求学生对照手中的地球仪进行观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课时将手中的地球仪与书中的插

图一对照,老师略作提示,地球仪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比如南、北极的位置、经纬线的特点、方向的辨别、自转的方向以及在南极上

空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的问题等等,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瞎猜

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这样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

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这也

是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

四、简制教具、即兴发挥

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相对而言比较简陋,没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

在学习“地图的运用”一节时,地图的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

和注记都是基础。如何将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学生

不难,但得之不难失之必易,就得想法转变它,让知识得之不难失之

也不易。我就尝试自制方向标进课堂。其实办法十分简单:将两条一

样的长方形硬纸条钉成一个“十”字架,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定向法,在四端分别用钢笔标明“东”“西”“南”“北”字样

(如图1所示)。插图中所举的辨向方法先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教师授新课后明确并归纳地图上的三种辨向方法即经纬线定向法、指

向标定向法和一般定向法后,出示自做的“方向标”教具,建议学生

也都亲手做一个,以备以后在遇到类似方向问题时使用。

门(图1方向标)(图2 教室平面图)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概念是抽象的文字表达,较难理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办法来诠释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课前准备好教学用的皮卷尺带,课堂先要求大家准备纸笔和直尺,用以描绘本班教室平面图,明确概念的含义后,请两位同学来丈量教室的长、宽并报出数据。首先量得长为10.20米,再量得宽为7.25米。随即提问:“大家如何在纸上将本班的教室平面描绘出来呢?长度单位怎么确定?”“用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米。”“对!这就叫做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且长度单位为厘米。”并板书该图所需要的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1= 实地距离100

比例尺概念含义问题解决后,紧接着要求大家详细地标出讲台、教室门的位置,制出座位表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比例尺在地图三要素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例尺的大小比较,如何判断比例尺大小,比值是关键。比例尺是分子为1的一个特殊分数式,我结合读图给学生明确: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再根据比例尺公式分别要求写出求图上距离的公式和求实地距离的公式(即: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接着再用同样大小的纸画一张本校的校园平面图,问:“现在应该选择多大的比例尺较为合适?用画本班平面图的比例尺如何?”“不行!”最后大家商讨决定选择1:5 000的比例尺为标准较为合适。完成校园平面图后要明确标示出本班所在的教学楼位置,然后提问:“现在能否找出我们的座位?”“不能!”水到渠成请同学们记住书上的结论并朗读:“图幅一样,比例尺大小不同,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就不同。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学生当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此时,我看见早晨的阳光正好从教室的前门射进来,便顺势“就地取材”,来了一个即兴发挥,利用在序图中 “有太阳时利用影子辨别方向”的提示,要求大家在本班教室平面图上添加表示阳光的箭头符号(如图2所示),教师亦绘出一幅同样的平面图在黑板上。提问:“我们的教室与学校的大门是平行设计的,请问我们学校的大门朝什么方向?”此时,我拿出自做的方向标(如图1所示),将带“东”字的一端对准太阳光源一对比,让同学们来判断,结果很快就得出学校是朝东南方向的答案。这样巧妙地将方向和比例尺的知识综合运用,课堂效果理想。

五、引时事进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要读,而且要多读,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知识教活学活。

这学期在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时,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得出的结果是板块之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懂,但要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鲜活的东西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所起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比如我在给学生讲完这一节内容时,及时将2005年11月刚在巴基斯坦发生的地震新闻内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查找该地的位置。提问:“巴基斯坦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谁能用刚学过的板块构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反应积极并立即开始查找,此时及时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和配套《地理地图册》中的序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照。被提问的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因为巴基斯坦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了地中海在将来会消失的结论。其实这就是知识的时代性、流动性的一个具体体现。此时再一次用我的一句口头禅 “学地理不会图,越学越糊涂”送给学生,强调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学生能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运用,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这些只是我个人在地理教学中的一点浅薄见解,只想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目的在于希望大家真正做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地理》(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二版

《地理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自助游·旅游者大全》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

篇6:音乐走进作文课堂

江宁区丹阳学校中学部 孙振坤

主题: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音乐的灵魂。语文教师要启发学生探求语文作品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和谐教学境界。同时新课程的改革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课改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又如何体现新教材的“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的理念呢?如何教出新味。我大胆作了一次教改尝试,即放手让音乐走进课堂。让“营养品”走近课堂--音乐。希望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感觉音乐和作文中的关系。

背景:

我所执教的学校是南京比较偏远的农村中学,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甚至过于被动。不能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尤其在语文的写作中感觉比较乏味,在繁重的压力下不能深切的感受到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从而失去了语文的那份乐趣。但毕竟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可同时我又发现不少学生在家喜欢偷偷的听一些流行音乐,甚至在学校也不忘哼上几句。还有些学生在本子还记下了大量的歌词。我想何不就这机会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去阐释音乐和语文的密切关系呢?从而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附加:需要讲解的内容:

1、借《丹顶鹤》歌曲中独白部分讲解它与作文中题记的异同点。

2、借《丹顶鹤》等一些歌曲中的环境描写再次感受自然环境的作用。

3、借曲名感受作文的标题。(引用法)

4、欣赏带有教育思维性的歌曲《水手》《相信自己》《星星点灯》讲解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立意的重要性。准备:

我把这个想法跟同学们一说,大家的反应异常热烈,望着大家红红的跃跃欲试的脸,我想:这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这堂未上的课也成功一半了。于是说干就干,首先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歌和喜欢这首歌的原因写在纸上,我把它们整理一起,复印给每个学生,人手一份。我再在网上收集一些和此堂课有密切关系的歌词复印给每个学生。最后,准备一个MP3和音箱。好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就差这堂课的到来了。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我知道这节课是大家期盼以久的,我也满怀期待,现在我们首先一起听一首歌曲。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和别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

播放《丹顶鹤》歌曲。

学生1:挺伤感的,向我们诉说一个动人的故事.学生2:开头有很多的独白,好像其他的歌曲独白的并不多。

学生3:环境的描写很生动,如果没有这个环境的描写可能就显得故事不够生动。„„

教师: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就如刚才同学说的这首歌曲前面的独白很特别,我想知道,这样的独白好听么?

学生:这样的独白好像能提示歌曲的内容;也能激发我们想听的感觉。„„

(1、就此首音乐的独白,抓住他的特别点,借题发挥,如果我们歌颂自己的父亲能加点这样的独白么,紧接着再次简单的强调作文中加入独白(题记)的重要性,讲解题记的作用以及怎样简单拟写题记。

目标锁定

拟写题记起到提纲挈领作用; 拟写题记为了提示全文内容; 拟写题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能力阐述

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题记,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常常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写作文巧妙地拟写题记,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作品锦上添花。不少作者常苦心孤诣,拟写出的题记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和深刻的哲理性。

提示:在作文前面加上题记,来吸引读者,揭示章的主旨或写作目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要注意,题记的内容要有诗意、哲理,并且是阅卷老师很少见到的。题记的内容最深刻有韵味,以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更重要的是,题记不能过于晦涩难懂,让人读了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且要与文章的内容、主题有一定的联系。)、就此音乐的描写讲解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刻划人物心理以及的烘托环境的重要性。并简单的模仿写一段话。

例如:夜,静静的,玉盘似的月亮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满了大地.小河两岸.田野里,山谷里,村庄里,都好像镀上了一层银.劳累了一天的人都熟睡了,正进入梦乡.只有一颗颗黑油油的广柑树,就好像一把把巨大的伞,挺立在哪里,满树繁花发出一阵阵浓郁的清香.)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老师给你们的歌曲选编,其中有些歌名也能引用为作文的标题。这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巧妙地借用到文题中来,可以收到推陈出新、出奇制胜的效果。出示投影B的作文题目:

A、《网络,爱你没商量》 B、《我喜欢上网》 《老师,别冷酷到底》 《老师,别那么严肃》 《将友谊进行到底》 《永远的友谊》

《都是误会惹的祸》 《一次小小的误会》 《风雪中我与你同行》 《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 《“青春”不是明天的“赌注”》 《把握青春岁月》

教师:上面的B组标题中,A组化用了歌曲,名句,并经过了翻新,显得新颖、活泼、富有美感。显然,A组比B组更具有新颖美。

(1、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看B组试着自己拟标题,再对照A组的标题,感受推陈出新、出奇制胜的效果。

2、让学生感受题好完全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歌名,从而再次感受拟题目的一些技巧性。)教师:每当我们沮丧,悲伤,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来听听这些歌曲《水手》《相信自己》《星星点灯》,是不是对我们有什么心灵的震撼么?

(听旋律,看歌词。按顺序播放这些歌曲。)

学生1:听这些歌曲似乎我忘记了困难,觉得困难只会让自己变的更坚强,我们得感谢困难。

学生2:„„ „„

教师:一首歌曲的经典在于它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正如一篇作文的立意„„

(让学生结合对歌曲的理解讨论作文的立意,我再综合的讲解作文立意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向上,要有时代气息等,使之让学生感受立意也是对生活素材进行具体的感知、体验和理解,逐步形成明确的思想,经过提炼和选择的过程。同时我也讲解了现在少数同学存在一些误解,认为立意要求新,就是写反意文章,甚至走向片面化,同时我也举了个例子,关于“骄傲”。很多学生再写作的时候他就反说,骄傲是一种美德,是自信的表现。)

作业 : 根据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的互相交流事先准备的作业。反思:

从这一课的学习,我再次感受到音乐的那巨大的魅力。寓教与于乐,使学生爱学、会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中,获得了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和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

诚然,这其中也有氛围的营造,也有师生间的融洽。但就从客观上来说还有它一定的弊端性和不足性,乡村的学生,由于自身对音乐的明辨能力的缺乏,还有初三学习的紧张性等,从而让学生把音乐真正的和语文联系起来就存在一定困难性,得在教师的指导下,而且还要多开设这样的音乐课,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音乐。否则有种追求表存,无实际意义的结果。造成了教学的不科学性。

篇7:走进名师大课堂

——读《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有感

“轻负担的同时还要高效率;知识面广还要考试成绩高;作文写得少还要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学好文化课还要全面发展„„这是诸多家长和老师的梦想。《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使‘鱼和熊掌兼得’的美梦成真。”

拿到这本书,看到这段话,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急切地想走进如此神奇的名师课堂。第一次知道了韵语识字法的容易、高效,第一次了解到鲸吞牛食的读书方法那么轻松愉快,第一次感受到了精博结合的课堂如此简单实效。

再细细品位一番,是韩兴娥老师的执着与智慧让她收获了今天的丰硕成果。她的目标十分明确,一心为实现课内海量阅读而孜孜不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会倾其所有智慧,只为实现课内海量阅读。

韩老师的智慧不是天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让她逐渐成为知识渊博的人。读《朗读手册》《晨读十分钟》等中外教育书籍,以提高个人素养;皱着眉头啃完一本又一本中华经典名著名篇,以造就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向同行、各级领导虚心请教,让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实验开展得越来越好。如此好学上进而又执着的老师,想不出名都难。

虽然我们进行的是常规教学,但她的许多方法仍能为我所用。下学期,我即将任教三年级语文。针对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归纳了以下比较适用的方法,决定尝试一番。

一、识字、写字教学。

韩兴娥老师在教低年级时的识字方法主要是先让学生读熟文章,再读认读材料。这认读材料上的内容是与文章有关的字、词、句,是对文章的复习与检测。我也可以在常规教学中设计这样的认读材料,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我很欣赏韩老师的“每日五分钟”。就是每天用五分钟时间考察学生看拼音写词语。只要能做到天天坚持,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字词得到不断的巩固。

同时,韩老师还认为描红是练字的好方法。她在低年级时,把课本中的生字打印出来,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描。她没有让家长给学生报过一次听写,但期末卷上竟没有出现几个错字,其他班老师还赞扬她班学生的字写得好。其实,我们的《写字》教材里也有描红,可以让学生不直接在上面写,而是用薄纸描,这样可以反复写很多次。这不也是巩固书写的好方法吗?

二、阅读教学方法。

韩老师阅读教学模式很简单。先用各种形式读熟课文,再问几个能涵盖全文的问题,最后是出示能扣住重点的句段进行填空,并当堂背诵。

一节课下来,老师对课文教学既没有敷衍,也没有深挖。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背诵,已全面掌握了课文内容,真正做到了轻松、高效。尤其是背填空题,既使学生巩固了课文内容,积累了词句,又没有增加学生负担,值得借鉴。

三、写作起步。

韩兴娥老师倡导“中年级作文缓慢起步”。

韩老师在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写“循环日记”。所谓“循环日记”,就是把学习水平不同的四个学生分为一组,共用一个本子,每人写一天,四个人轮写一遍后交一次本子,老师批阅打分,四人的成绩作为小组共同的分数。循环日记四天才轮一次,负担不重。虽然没有天天写,但是天天都能受到学生的关注。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督促、帮助学困生写。真是一举多得。

韩老师在书中提到,在作文起步阶段,要为学生提供可供观察体验的载体。老师可以多举行活动,然后师生一起口述作文,再动笔写,这样学困生也能有话可写。

同时,她还认为,教师“下水”,能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平时,我们就经常“口头下水”指导学生作文。其实也可以学学韩老师,将教师写文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一次,她收到学生的一件礼物,很高兴,想写成文,便拿给学生看,让学生和她一起构思成文。第二天,她将草稿念给学生听,请他们提修改意见,并当场修改,再与草稿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老师怎样将平凡小事写成一篇具体感人的文章,同时使学生对“为什么修改”“怎样修改”有所领悟。

老师的素养决定了课堂的质量,但也不能忽视与家长的沟通,以及对所有学生的激励。韩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值得我学习,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所设计的各种奖励也值得我借鉴。

篇8:让音乐走进课堂

音乐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正确运用背景音乐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音乐的实用功能

在遥远的古代社会, 音乐就已经同人类的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例如, 一些户外劳动者为了使其单调乏味的艰苦劳动变得轻松愉快而边劳动边歌唱, 这些歌声不仅帮助人们减缓了疲劳程度和厌倦感, 更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关于音乐功能的记载出现于15世纪的欧洲:工厂里的学徒们在各自的工作台上边劳动边歌唱。1640年, 拉丁美洲巴拉圭的耶稣教徒也记录了当时使用背景音乐的情况:印第安人为克服对体力劳动的厌倦, 就在耕地、伐木、建房等劳动中都伴以音乐。1876年, 美国著名的乔·瓦纳梅卡商店老板意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 于是在店中放置了一架风琴, 在每天早晨开始营业的时候演奏员工所喜爱的歌曲。到20世纪初期, 一部分经营者已经有意识地将音乐用于他们的工厂和办公场所。

关于音乐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的实验始于20世纪初。1921年, 美国人凯多乌特女士以调查卡片的形式调查了音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背景音乐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0世纪60年代, 保加利亚的乔治·洛扎诺夫、德国的杰汉尼斯·舒尔兹、西班牙的阿尔弗索·塞西多等人开始了超级学习法的研究, 证实了科学、合理的背景音乐能使人的记忆力提高2.17~2.5倍。

1994年8月在美国心理学学会第102次年会上, 罗斯彻宣布了她的有关音乐与儿童智力发展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聆听音乐能加强空间推理能力所需要的各种脑神经之间的联系, 并能建立新的神经桥, 进而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 并维持时间很长, 甚至永久。

二、音乐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 音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有例可查的。如:1987年5月28日的《文汇报》就曾经报道了青岛市第36中学张国良老师的一节高中数学课———在轻音乐伴奏下的数学课。课的内容是“复数的三角形式”。上课铃声响了, 教室里响起了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 张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旧知识, 阅读新课内容的有关章节, 并回答有关问题, 老师综合总结出重点和解题方法;后半节课是做练习, 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青年圆舞曲》、《花儿与少年》等节奏轻快的乐曲, 在这种音乐的伴奏下, 有的学生能在20分钟里做完20多道练习题。张老师进行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心理自由”, 即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和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及压力的情况下, 获得心态的平和以及心理的松弛, 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此时, 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据此, 张老师进行了半年的实验,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显示, 学生们不再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了, 反而数学课变成了他们最喜欢的课。两个班的平均成绩由原来的79.2分提高到了90分!

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美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 武汉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的李爱玲老师的论文《让优美的旋律流入语文课堂———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功效》探索和总结出了音乐在语文课教学中的作用, 如: (1)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2) 催化体验, 激发情感; (3) 文乐交辉, 品词品句; (4) 余音悠长, 拓展读写。……李老师认为: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天地, 在音乐声中, 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思维超越时空, 飞进那美妙的艺术殿堂……李老师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坚持使用强, 成绩也取得大幅度的提高。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声健老师带领他的实验队伍在长沙、娄底等地做了“助学音乐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学生相信音乐有助于学习。

2002年贵州省文科高考状元廖衍杨韬同学深有感慨地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我的体会是, 听音乐看书或做作业有助于让我尽快进入状态。同时也是一种锻炼, 让自己在有声音‘干扰’的情形下依然能把精力集中到主要事件上, 更何况音乐远非噪音。……应学会借助多彩的手段, 如:音乐。让自己的感情得以宣泄, 让自己更能适应这世界, 投入创造性的生活……音乐不只属于艺术家, 不只属于爱因斯坦一样的伟大奇人, 它属于每个人。既然学习很辛苦, 那就用音乐来为你冲淡紧张、不安、苦闷、沮丧和不适。……在学习中找到一种宁静感、温和感, 摒除‘考试’、‘读书’、‘竞争’中过分张溢的功利心和火药味。”

从这些实例中不难看出, 音乐无论对于组织教学和个体学习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教学的辅助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教学中使用音乐的理论依据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 大脑两个半球都具有高度专门化的功能。左脑是语言脑, 承担语言处理和逻辑思考的职能, 负责推理、综合、概括等, 也有人称之为数学脑;右脑为非语言脑, 处理音乐信息和绘画, 并把这些信息作为图像储存在脑内, 也有人称之为音乐脑。两个半球的分工只具有相对意义, 二者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更为重要。音乐直接作用于右脑半球, 当人们在听音乐时, 能使大脑分泌大量的“脑内吗啡肽”, 这种物质能够促使左右大脑相互协作与沟通, 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的学习效率。

而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主要还是“左脑教育”, 忽视了对右脑的开发和利用, 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左脑半球长期处于兴奋与超负荷状态, 这种教育不仅会导致左脑半球的工作效率降低, 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还有可能造成对左脑半球的伤害, 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与思考。而音乐作为“右脑革命”者, 它可以使学生的右脑半球兴奋起来, 使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得到充分的配合和发挥, 从而提高左脑半球的学习效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心理学家们认为, 音乐能使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化学物质和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增多, 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兴奋的作用, 可以有效稳定个人情绪。在教学中使用音乐可以消除学生的烦躁心理、集中注意力、稳定情绪, 保持旺盛的精力,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沉侵在对问题的思考之中, 能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学习不感到厌烦。

四、音乐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作品的选择

我认为, 教学过程中音乐作品的选择依据是:

(1) 能使学生获得心理松弛、稳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从而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据此, 应该选择节奏柔和明快、节拍规整均匀、速度适中、旋律优美的作品。

(2) 不同的教学环节选用不同的音乐作品。

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通常包括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做练习等基本环节, 适时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背景音乐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在复习旧课和讲解新课的环节中, 可以选用旋律抒情、节奏缓和的音乐;而在做练习的环节则可以选用旋律轻盈、节奏轻快的音乐。当然, 无论哪个教学环节, 都需要经常更换曲目, 有利于保持对大脑的一种新鲜刺激, 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据研究者调查发现, 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 大多数学生喜欢器乐作品多于声乐作品, 喜欢熟悉的作品多于不熟悉的作品。

2. 对教师的要求

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背景音乐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 那就是: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试想, 一个本身对音乐一无所知、无动于衷的教师怎么可能会利用音乐为其教学服务呢?所以, 应该首先加强教师的音乐修养, 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学校可以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同时, 这也给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一个任务———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应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 在他们今后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音乐来提高各科教学活动的质量。

3. 教学效果的检测

音乐的课堂辅助效果还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控制决策的能力和实际调研的科学态度。如:

(1) 播放音乐的音量大小要控制得当。音量太大, 就会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对学习产生负面效应;音量太小, 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发现选用曲目的风格与情绪不符合当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与备课时的预想有出入时, 一定要及时调整或暂时停用, 也就是要遵循“宁可不用, 也不要滥用”的原则。

上一篇:汉字第三次简化表下一篇:常用的推广合作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