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同时代诗人

2024-04-22

武则天同时代诗人(精选8篇)

篇1:武则天同时代诗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之遗风,下启“开元盛世”之伟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有创获,其影响几乎遍及各个角落,也包括礼仪和文学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

一、礼仪改制

自高宗继位以来,东都洛阳的政治地位便与武周革命有了极大的关系。从礼仪的角度来考虑,长安是李唐统治者宗庙、陵寝所在地,具有正统地位和礼仪氛围。与之相比,洛阳没有厚重的李唐历史和沉重的礼仪阻力,最合适改朝换代、以周代唐。

武周革命时期,传统礼制所极力宣扬的男尊女卑、君君臣臣思想是武则天执政的极大障碍;但她却能巧妙地克服障碍并进而将礼仪制度和儒术用于武周政权的治理和巩固之中,其政治手段之高明实在令人赞叹。

1、改丧服以崇己

丧服制度是有关居丧者的服饰、居丧时间长短以及丧期生活起居的一系列规定,是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代宗法制度相为表里,构成了一个尊卑等级分明的人伦关系网。上元元年,武则天从母子慈爱之情出发,提出“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并获得诏准;她本人临朝时编入《垂拱格》,成为人人必尊的法令;后来又被纳入《开元礼》。武则天的建议是母子感情的自然流露,符合儒家“亲亲”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但却因违背“尊尊”原则、破坏“家无二尊”的尊卑次序而遭到后来礼学家们的严厉指摘。

2、邙山祀先蚕

皇后先蚕仪式和皇帝藉田配套,是农业社会国家劝农课桑的仪式。按礼制规定,先蚕仪式由皇后率领内外命妇举行。可上元二年的先蚕仪式却由“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大权在握,只是缺少名义上的正式被承认。所以,此次祀蚕,百官集朝集使都出席陪位,武则天俨然像皇帝一般检阅百官,将礼仪活动办得隆重而充满政治意味。韩昇先生将上元二年祀先蚕放在对上元元年新的“XX”、“天后”的称号、新的百官官服、新的礼仪制度、新的政治改革方案等背景的分析中,更可见出其不同凡响的政治意义。

3、拜洛受图、鼓吹天意

垂拱四年,武承嗣让人在一块石头上雕凿出“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由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献给朝廷,自称此石获于洛水。武则天命此石为“宝图”;七月,更“宝图”为“天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封其神为“显圣侯”,加特进,禁渔钓,并正式拜洛受图,史称此次祭祀“文物卤簿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洛水瑞石为武周政权的建立找到了天命的依据,为武氏称帝做好了舆论准备。20世纪70年代,该瑞石在洛阳唐宫遗址出土,状如古印度“摩竭鱼”造像,说明武则天曾独运机杼地借重西域佛教政治传统的影响来构建武周王朝。

4、不问诸儒修建明堂

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接见诸侯、发布政令、讲学行礼等大典,均于其中举行。因此,它是王权和神权的双重象征。唐太宗、高宗两朝,“屡欲立明堂,诸儒议其制度,不决而止”,明堂一直没有修建起来。武则天执政后,“独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问诸儒”,以自我作古的精神大胆创新,毁东都乾元殿,就其地创明堂,“饰以珠玉,涂以丹青,铁鷟入云,金龙隐雾,昔殷辛琼台,夏癸瑶室,无以加也。”号万象神宫。明堂建好之后,武则天立即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永昌,大酺七日;以后各项重大政治活动都在明堂举行。

5、立武氏七庙

祖先祭祀是国家礼仪的大典,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在中国古代王朝礼制中,立七庙是帝王供奉祖先的特殊权利,不容僭越。光宅元年,武则天刚刚临朝称制,武承嗣便奏请“立武氏七庙”,遭到裴炎等人反对。垂拱四年,武则天再次以神圣祭祀的礼制改革来暗示其政治野心,在神都立崇先庙享武氏祖考。到了天授元年,武则天正式登上帝位,即在洛阳立武氏七庙,奉周文王为始祖,平王少子武为睿祖,其余五庙分祀武则天五代以内祖先。次年,改置社稷于神都,纳武氏庙立于太庙,而把长安太庙改为享德庙、祭祀三代帝王。这样的礼仪设置折射出新旧政权之间的微妙关系,反映出周唐之间既在政治上相互对立,又在伦理、亲缘上相互联系的矛盾。此外,在祭祀中并祀唐三代帝王,表明周唐一体,也可安抚李唐王室、旧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6、立天枢铸九鼎

天枢,即“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其建作主要是为了立颂纪功。九鼎向来被作为皇权的象征。武则天改唐为周后就决定铸九鼎,以显示武周政权的强大。神功元年,九鼎铸成,“神都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石。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名日观,青州名少阳,徐州名东原,扬州名江都,荆州名江陵,梁州名成都。其八州鼎高一丈四尺,各受一千二百石。”为武周政权增色不少。

综上所述,从改丧服到祀先蚕、从拜洛受图到修建明堂、从改官名易都邑到立天枢铸九鼎,武则天策划了一系列礼仪活动,配合其称帝步骤,造成天下维新的景象,以驱除李唐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树立大周的新形象。

二、文学新变

武则天参与朝政前后,极重视文治。她曾组织文人学士修成多达100卷的《高宗实录》,产生了刘知几、徐坚、吴兢等一大批史学家和大批以诗文著称的文人。周祖撰先生尝言:“有唐一代,洛阳地区文学之盛,其唯武后之世欤!”并着重指出武后时期洛阳地区之文学创作影响于盛唐文学者,不独陈子昂一人而已;珠英学士辈之影响盛唐文学,约而言之有占诗坛统治地位、格律体之完成及人事关系等三方面。武后于文章词采之事尤为重视,故新的礼仪中心和政治中心洛阳,人才荟萃。文学活动亦随之而活跃。

1、文人积极参与礼仪活动的记录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

武则天为正式称帝而策划的拜洛受图、修建明堂、改制为周、立天枢、封嵩山等礼仪活动中,随处可见文人活跃的影子。

如李峤,《全唐文》收有他的《为百僚贺瑞石表》及多篇贺祥瑞文章。武则天拜洛受图,李峤有《奉和拜洛应制》;天授元年,武则天即帝位,作《上礼抚事述怀》诗,李峤和陈子昂都有应制之作《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在牵涉敏感的立祖庙问题上,李峤有言词恳切的《代百寮请立周七庙表》;武则天嵩山封禅,李峤有《大周降禅表》以记盛况;天册万岁元年,武则天造天枢成,朝士献诗者甚众,李峤诗《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记“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的盛会而冠绝当时。崔融所撰《启母庙碑》令武后叹美不已。《全唐文》卷二一七收有多篇涉及礼仪活动的文章;《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在命意和措辞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但崔融却用思精苦,以华婉典丽的文风将其写得尤为得体。此外,王勃有《乾元殿颂》、《拜南郊颂》、《九成宫颂》等大赋;卢照邻有《中和乐》九章,其中如歌登封、歌明堂、歌南郊等皆是对重大礼仪活动的记录。武则天封中岳,员半千有《封禅四坛碑》十二首以进明堂修成,刘允济有《明堂赋》、《万象明堂赋》;拜洛受图,苏味道有《奉和受图温洛应制》、陈子昂有《为程处弼应拜洛表》;嵩山封禅,薛元超献《封禅书》,宋之问有《扈从登封途中作》、《扈从登封告成颂》、《扈从登封告成颂应制》;萧楚材、薛克构有《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九鼎铸成,武后自作《蔡州鼎铭》,令著作郎贾膺福等分题之,薛谦光献《东都九鼎铭》、吴少微有《为并州长史张仁进九鼎铭表》;陈子昂本于其家学中独特的历史观——“四百年贤圣遇合”说,也曾上表献颂,劝武后树明堂、立太学,有诗文《庆云章》、《大周受命颂》、《为赤县父老劝封禅表》等……。

以上所述,构成了武后时期文学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多数描绘礼仪形式或过程的诗文一般都是歌功颂德,没有多大文学性和艺术性;但其以诗文的形式生动记载了当时的礼仪盛况,并为我们研究文人创作及其心态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如提供文人创作的多方面情况、展示文人对于其时各种社会活动和变革的心态,等。此方面的情形较复杂,俟另撰专文予以论述),这种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则是不容忽视的。

2、大量礼仪活动的举行对其时文体文风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作为体现着礼乐文化精神的宴饮诗,是对燕礼的文学反映,在《诗经》中早已大量存在。《诗经》中的宴饮诗或写酒肴丰盛,或写款待盛情,其意皆不在酒肴和酬酢本身,而在表现谦恭揖让、从容守礼的道德风范以及宾主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宴饮诗发展到唐朝,虽然其遣词造句、写作范式、表达方式已大大有别于前代,但正是通过游宴和赋诗这样的行为本身,宴饮诗所内蕴的秩序井然、其乐融融的礼乐追求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整个初唐时期,以帝王为中心的宴集赋诗最为盛行。据贾晋华女士的研究,太宗朝君臣唱和共60次,其中可以考得是宴集赋诗的有40次,存诗142首;中宗景龙年间君臣唱和共56次,其中可以考得是宴集赋诗的有49次,存诗多达324首。由此可见中宗年间宴集赋诗之盛。

对于中宗景龙年间的游宴情形。史料多有记载。《唐诗纪事》卷九记自景龙二年七月至四年六月两年间具体的宫廷游宴赋诗之事,竟多达41起,其繁密程度,超过唐代宫廷诗史上任何时期。中宗朝宫廷游宴之风繁盛,自然是武后朝宫廷风气的延续与发展,从中不难想见君臣同欢乐、共愉悦、一派和睦融洽的情形。

帝王出游,必命群臣应制赋诗。如圣历二年春,宋之问、沈俭期、东方虬等扈从游龙门,群臣赋诗;圣历三年,武后幸汝州,与武三思、姚元崇、苏颞、薛曜等宴于州南流杯亭,与群臣分韵赋诗;久视元年五月,武后与群臣游于嵩山石淙,赋七言律诗,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李峤、苏味道、沈俭期、宋之问等均陪游并有和作。

罗时进曾对比太宗贞观和中宗景龙年间的诗风,认为与太宗时代相比,七世纪下半叶的新进学士们大都局限于皇城、宫殿、御苑,高压政治下养成的内敛心态,使他们谨慎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点缀升平、歌颂圣明、娱乐人主的角色。这大体上是不错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前后明显的对比中,武后时期的诗风当为其变化的一个过渡。

武后时期的游幸已逐渐越出宫苑池亭,进入到范围更宽广、视野更开拓、景象更丰富的大自然中,宫廷诗写作中囿于春花秋月、席草岸柳、鱼雁莺蝶的曲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开拓。如同题作《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萧楚材的“林戈咽济岸,兽鼓震河庭。叶箭凌寒矫,乌弓望晓惊”就跳出了“行欣奉万岁,窃扦偶千龄”(薛克构)的通病,诗境略为宽广、用语稍加精警、句法对仗也不复重复。这种细微的`差别在石淙唱和中仍可见到,姚崇的“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苏味道的“重崖对耸霞文驳,瀑水交飞雨气寒”、阎朝隐的“千种冈峦千种树,一重岩壑一重云”等,虽都有构思浅易、较少提炼的不足,但毕竟看到的景象与宫廷不同了,诗歌也开始走向取景自然,进行多角度描绘。并且,石淙唱和创作的十七首七律已经超过了已往七律的总和,这对律诗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倡导和促进作用,“七律在中宗宫廷中应用见广,当与武后晚期宫廷首开风气有关。”当然,这种随创作环境的移位出现诗歌表现范围的扩大,是一个突破宫廷诗写作程式的极其缓慢之过程。与之相对,倒是其时文风的变化更为显著。

除了在作品中直接描写反映各种礼仪活动外,武则天封嵩山、盖明堂、铸九鼎、建天枢等规模宏大、奢华壮观、极力讲究形式至高之大的礼仪活动对当时文风带来深刻影响。关于这一点,葛晓音先生指出:其消极方面表现为许敬宗所创造的那种典奥华丽、极尽雕饰,辞藻不厌其富丽、形象不厌其宏大的颂体和王勃的大赋大颂以及后进文人翕然效之而形成的夸诞之体;其积极方面则表现为武则天这种追求宏丽的气魄,对于盛唐以壮丽雄伟为上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贞观以来新兴的庶族政治力量反对门阀传统,要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并用新的文学形式和内容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感情,使得这时的多数诗作中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如“四杰”那涉及多种宫廷诗题材的歌行,均“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噪子”、“生龙活虎般腾踔”。他如乔知之的《赢骏篇》抒写天马十年征战、汗血流离,“持来报主不辞劳,宿昔立功非重利”的报国精神。李峤的《宝剑篇》以顿挫的节奏和充沛的气势,层层描写宝剑的冶炼过程,表达畅快淋漓,充满着正规宫廷咏物诗中无法容含的勃勃生气。《汾阴行》记载祭祀汾河的礼仪活动,诗前半细致描写整个祭祀活动的开展过程,涉及到多个场景的转换,极力铺叙流衍,在洋洋洒洒中畅达情怀;后半将诗意和感情推向宫廷诗中极为罕见的世事回环不可测的主题,一唱三叹、声情流畅。

以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文学素养和奖赏评价取向不仅关乎一时的文化政策和文学发展,而且会对整个社会风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如受到武后特别嘉叹的郭震《宝剑篇》,所咏虽为古剑沉埋的传统故事,但全诗内蕴着一种不甘命运的愤慨。经“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的几年锻炼,古剑灿如莲花、色若霜雪,是一把难得的好剑,其使命就是结交游侠子和亲近英雄人,结尾以“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寓示人生豪情,极见朝气与活力,武后将其诏示学士,则明显可见导引诗风的意向所在。

三、结束语

武则天自从随高宗到洛阳,长驻达30年之久,其利用洛阳改朝换代,策划一系列礼仪活动,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武则天对文学和文人的重视,成为促进初唐后期文学事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执政前后,文人积极参与礼仪活动,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文风也受到一定影响,体现出礼仪与政治、礼仪与文学的高度相关性。

篇2:武则天同时代诗人

王安石是宋代的诗人,各位,大家知道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诗人有那些吗?我们可以看看下面哦!

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诗人

范成大:

(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任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

后出知处州,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颇有政绩。乾道六年(1170),他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的官衔,充祈国信使,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范成大在金国“词气慷慨”,相机折冲,维护了宋廷的威信,全节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 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 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刘克庄:

(1187——1269)字为潜夫,号后村,莆田城厢人,生于宋朝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卒于公元1269年,享年83岁。

是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诗词家,创作了大量悲壮激昂的爱国诗词。传世著作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共196卷(其中包含5000余首诗,200余阙词,4卷诗话和多篇散文)。

他的诗既吸收了唐代名家的风采,也继承了南宋前期的爱国诗人陆游的风格,反映现实,雄伟豪放;与苏轼、辛弃疾等人形成了一个风格雄健,影响广泛的`豪放派。

他继承了辛弃疾的革新精神,同时又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同时还是南宋后期的一位贤臣。他爱国爱民,为人正直,为当时的学者所敬仰,为后人所传颂。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李清照:

篇3:武则天同时代诗人

勃留索夫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商人家庭, 祖父是赎身农奴, 父亲是进步的开明商人, 受民主思想的影响, 崇尚自然科学, 是无神论者。他的外祖父是为自学成才的作家, 酷爱文学, 写过诗, 发表过作品。在这样一个思想开放, 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环境里, 他从小养成了对自然科学和文学的浓厚兴趣。天资聪颖的他, 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俄罗斯古典作家及作品非常熟悉, 这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1892年他进入莫斯科大学历史语文系学习, 开始了他一生文学道路的重要旅程。

勃留索夫作为十月革命前后的象征派诗人, 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而又复杂多变的人物。他既是俄国象征派的重要诗人, 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行的俄国象征派文学运动的领导者和旗手。他在1899年编辑出版的诗集《俄国象征派》, 使俄国的象征主义诗歌与发源于法国又波及世界各国的象征主义诗歌遥相呼应, 成为世界性的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他所倡导的这一象征主义文学运动对俄国文坛冲击很大, 影响深远。直到十月革命后的20年代, 当时出现的新一代作家, 无论是共产党员或同路人, 在创作风格和形式上, 无不受到这一流派的熏陶, 象征主义仍红极一时。直到30年代, 随着斯大林统治的强化, 政府对思想意识的控制与限制更加严格, 它才从文学地平线上逐渐消失, 以后则一直受到苏联官方的激烈批判, 被成为“逆流”, 并被列入禁区。

作为一个象征派诗人, 他注重书写人的内心世界, 认为象征比形象更能有效地反映世界的真实;但他又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象征主义者, 他继承了俄国知识分子的激进倾向, 因此他在接受了西方象征主义者许多美学观点的同时, 又富有社会敏感和生活激情, 注重对本国的民族特点与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观察。他的哲学社会学观点和诗的风格又与象征派的基本观点处于相矛盾的微妙地位。如果说, 他早期的奠定了他在俄国诗坛历史地位的诗作, 如《杰作》 (1895) 、《这是我》 (1897) 和《第三警卫队》 (1900) , 具有浓郁的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气息及倾向, 那么1906年出版的诗集《花环》, 则热衷于社会主题的开拓, 表现了对革命的积极态度。他赞美革命, 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就是破坏旧事物, 并以这个观点批评布尔什维克党人。为此他受到列宁的批评, 称之为“无政府主义诗人”。但他仍然不懈地积极探索社会性的新主题, 歌颂劳动者。所以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 他并未像他的同侪或晚辈的众多象征派诗人和作家那样, 离开俄国, 流亡西欧, 而是继续留在俄国, 对革命采取坚决的支持态度, 并立即参加了新政权, 又于1920年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他与卢那查尔斯基合作, 主持教育人民委员会工作, 成为苏联早期文化战线的重要领导之一。在革命后, 他作为一个诗人, 虽然努力探索表现新内容的新形式, 竭力追赶时代的步伐, 歌颂列宁和革命, 但离官方的意识形态仍然有差距, 从而造成了他苦闷而矛盾的心态。他的领导职位也终于被另一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绥拉菲莫维奇所接替。1924年10月他于孤寂中死去, 享年仅51岁。勃留索夫成为早期苏联文坛昙花一现的人物。

勃留索夫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他最早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 并翻译了马拉美、兰波、魏尔伦等人的作品;同时又翻译了维吉尔、莫里哀、歌德、爱伦·坡、梅特宁可等人的作品。他作为一个天才的文学组织家, 早期为俄国象征派机关杂志《天秤》做主编时, 不仅培养了一代俄国象征派诗人, 而且把这个杂志变成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刊登了像维尔哈伦这样著名的外国象征派诗人的作品。他不仅对亚美尼亚文学有出色的翻译和论著, 对普希金的研究也独具慧眼。因此, 可以说他还是一位渊博的学者。

对勃留索夫文学创作的学术研究, 诗人还健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到20世纪30年代初已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由于政治的原因使得研究止步, 并没有创立学派。但作为俄国象征派的代表诗人, 一个有才能的独创性诗人, 他在俄国诗坛上在主题开拓和风格创新方面, 都有独到的建树和深远的影响, 因此他仍不断被作为翻译介绍和研究的对象。

对作家的研究免不了要探寻他的生活轨迹。勃留索夫认为, 诗人尤其应该在表现时代精神时体现出自身的重要性。他的日记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 但他生前已发表了一些自传性的作品, 如在自传体小说《我的青春》中, 他说, 诗人的职责在于传达自己的灵魂, 没有人会感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无足轻重, 乃至于对把此精神传达给他人毫无兴趣。诗人的精神在本质上并不比他人的高贵, 但他们感觉敏锐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青年时代的勃留索夫才华横溢, 他把自己追求的目标定在非同寻常的高度上, 并常因担心不能实现夙愿而急不可耐。与勃留索夫同时代的吉比乌斯、霍达谢维奇和别雷以及茨维塔耶娃等人也曾对勃留索夫有过评价, 但与他本人的形象有很大差别。这些人过度渲染了中老年勃留索夫的性格特征, 不同描绘与其说自相矛盾不如说相互补充。

在过去的50年中, 许多关于勃留索夫的研究文章都被染上了政治色彩。年轻时的勃留索夫对政治毫不关心, 然而1920年他却入了党, 并情愿为新政权的文化事业服务, 直到1924年去世。勃留索夫的从政, 在苏联批评家看来, 是弥补了他创作上的过失。尽管他的诗作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不相适宜, 而在其他人, 尤其是与他同时代的旅居国外的文学人士看来, 此乃勃留索夫的一大缺憾。机会主义这一名称用于勃留索夫如果不说是温和有余的话, 至少是很贴切的。这一事实使得人们对勃留索夫作品的价值做出公正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主张艺术揭示艺术家灵魂的正是他本人。

对于一位在某种特殊环境里被仓促盖棺定论的作家, 我们也许有必要对他予以重新考察。同时, 在这种条件下试图对勃留索夫的创作道路给予全景式的评述自然也为时过早, 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假以时日, 我们会还原一个真实的勃留索夫。

摘要:如何评价瓦列里.雅科夫列维奇.勃留索夫的创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 至今仍存在争论与分歧, 从推崇备至到极度蔑视, 可以说褒贬不一, 水火难容。这些争论说明了勃留索夫文学创作审美观念的复杂性和背弃传统的创新性, 同时也证明了文学理论在诗人面前潜伏着巨大的责任。

关键词:勃留索夫,学术研究,评价

参考文献

[1] (俄) 勃留索夫著, 黎皓智译.勃留索夫诗选--外国诗歌丛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2] (俄) 勃留索夫著, 任一鸣译.勃留索夫日记钞[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3]郑体武, 俄国现代主义诗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4]周启超.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武则天同时代诗人

女皇武则天生性淫荡,养有多名男宠供自己享受。宋之问觉得自己是帅哥,于是异想天开,毛遂自荐给武则天当“鸭”,并写了“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的诗句,表达自己迫切渴望爬上武则天龙床的心情。对宋之问的无耻,连武则天都看不过去。

武则天轻蔑地将他的诗扔到一边,搂着给自己当“鸭”的张昌宗、张易之说:“朕国色天香,宋之问那老小白脸也想亲近朕的龙体,他不知道自己口臭熏天,熏得朕好难受!”二张大笑。武则天的话很快传到了宋之问的耳朵里面,宋之问从此一天刷牙数十遍,并高价从药铺里买了鸡舌香含在嘴里。武则天既然被宋老白脸的口气熏过几回,就再也没有起过“纳”他入宫的念头。宋之问退而求其次,倾心给武则天当“鸭”的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写一些或歌功颂德或无病呻吟的文章,署上张易之的大名,干枪手的勾当。不仅如此,张易之只要内急,宋之问便立即手拿卫生纸,恭恭敬敬地立在一边侍候。宋之问的这种行为,一时成为朝野上下的笑谈。

(10)

篇5:武则天诗句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存世诗作 《曳鼎歌》[全唐诗:卷5_2]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唐享昊天乐?第一》[全唐诗:卷5_3]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乐?第二》[全唐诗:卷5_4]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唐享昊天乐?第三》[全唐诗:卷5_5]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唐享昊天乐?第四》[全唐诗:卷5_6]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铭开武岩侧,

图荐洛川中。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唐享昊天乐?第五》[全唐诗:卷5_7]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爰设筐币,式表诚心。筵辉丽璧,乐畅和音。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唐享昊天乐?第六》[全唐诗:卷5_8]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礼崇备物,乐奏锵金。兰羞委荐,桂醑盈斟。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唐享昊天乐?第七》[全唐诗:卷5_9]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唐享昊天乐?第八》[全唐诗:卷5_10]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唐享昊天乐?第九》[全唐诗:卷5_11]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唐享昊天乐?第十》[全唐诗:卷5_12]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唐享昊天乐?第十一》[全唐诗:卷5_13]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仰惟明德,敢荐非馨。

顾惭菲奠,久驰云輧。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唐享昊天乐?第十二》[全唐诗:卷5_14]

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驭,动云衣。登金阙,入紫微。望仙驾,仰恩徽。

《唐明堂乐章?外办将出》[全唐诗:卷5_15]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

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顾己诚虚薄,空惭驭兆人。

《唐明堂乐章?皇帝行》[全唐诗:卷5_16]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俗阜时和。

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全唐诗:卷5_17]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全唐诗:卷5_18]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唐明堂乐章?登歌》[全唐诗:卷5_19]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笙镛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唐明堂乐章?配飨》[全唐诗:卷5_20]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晬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唐明堂乐章?宫音》[全唐诗:卷5_21]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万方资广运,庶品荷财成。

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唐明堂乐章?角音》[全唐诗:卷5_22]

出震位,开平秩。扇条风,乘甲乙。龙德盛,鸟星出。荐珪篚,陈诚实。

《唐明堂乐章?徵音》[全唐诗:卷5_23]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唐明堂乐章?商音》[全唐诗:卷5_24]

律中夷则,序应收成。功宣建武,义表惟明。

爰申礼奠,庶展翘诚。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唐明堂乐章?羽音》[全唐诗:卷5_25]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唐武氏享先庙乐章》[全唐诗:卷5_40]

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奉国忠诚每竭,

承家至孝纯深。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既迫王公屡请,方乃俯遂群心。有限无由展敬,

奠醑每阙亲斟。大礼虔申典册,苹藻敬荐翘襟。

《早春夜宴》[全唐诗:卷5_41]

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

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游九龙潭》[全唐诗:卷5_42]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赠胡天师》[全唐诗:卷5_43]

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从驾幸少林寺》[全唐诗:卷5_44]

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旗。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

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

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石淙》[全唐诗:卷5_45]

三山十洞光玄箓,压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

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腊日宣诏幸上苑》[全唐诗:卷5_46]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如意娘》[全唐诗:卷5_47]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制袍字赐狄仁杰》[全唐诗:卷5_48]

篇6:武则天语录

2、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3、君子虽殒,美名不灭。

4、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5、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6、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7、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8、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9、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10、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自己累死,而是要让手下做事情累死,这个才叫本事。

11、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於天下乎

12、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篇7:武则天简介

(624~705)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名瞾。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父士彟,贩卖木材的大商人,隋末为鹰扬府队正,与李渊有交往,李渊晋阳起兵后,士彟从至长安,贞观(627~649)中,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母杨氏,隋室疏宗。

武则天十四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欲废王氏改立武氏为皇后,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以武氏非名门令族出身而表示反对。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投高宗所好,表示赞成,李勣则对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乃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

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656~661)末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以武代李的趋势日见明显,于是李勣之孙徐敬业(李绩原姓徐,唐朝赐姓李)代表元老重臣势力,于这年九月以恢复庐陵王的皇位为号召,在扬州(今属江苏)起兵,但三个月即兵败被杀。垂拱四年(688)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代表宗室势力分别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和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均不到一个月就被扑灭。在则天的授意下,沙门法明(或作“法朗”)进《大云经》,借佛告净光天女之语影射则天是弥勒佛降世,当以女身王国土,代唐为阎浮提主(“阎浮提”意为大千世界),大批臣民上疏劝进,则天遂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并自以“瞾”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相继杀戮殆尽;另有“海内名士”三十六家,也以谋反的罪名而被族诛。武则天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执政前又无自己的心腹,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

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于谱。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这样做虽然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如狄仁杰、李昭德、姚崇、宋璟及张柬之等人,但也不免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十二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旨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三百八十万户猛增到六百一十五万户。

武则天执政前,唐朝已经俘阿史那贺鲁,平定西突厥,于其地增设濛池、崑陵二都护府,隶于安西都护。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

武则天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信图箓、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

篇8:一代女皇武则天

入宫后高宗专宠武则天, 引起皇后与淑妃的不满。武则天生下一个女儿, 高宗很喜欢, 她扼女后嫁祸给王皇后, 废后便提上了议事日程。长孙无忌等反对, 李勣等支持。两方争执不下, 高宗秘见李勣征求意见, 李说:“此乃陛下家事, 何必更问外人?”许敬宗也在朝中大发议论, 说田舍翁多收了十斛麦尚欲换掉旧妇, 何况天子富有四海, 立一皇后有何不可?655年,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后位来之不易, 巩固更难。首先要控制住后宫, 慑服其他妃嫔, 防患于未然。高宗私探王、萧二妃, 她知道后, 遣人杖二人各一百, 断手足置酒瓮中, “令二妪骨醉”, 数日而死, 从此后宫无人敢与她争衡。其次换易太子, 废前太子燕王忠, 立四岁的李弘为太子。再次贬杀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 重用李义府、许敬宗等人。

683年高宗晏驾, 遗诏:“皇太子即位于柩前, 圆陵制度, 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 取天后处分。”[3]卷5中宗继位后宠爱韦后, 欲以岳父韦玄贞任侍中, 宰相裴炎认为不可。中宗大怒, 说:“我难道不能把天下让给韦玄贞?给个侍中有什么可惜的?”[3]卷87武后认为他不堪为君, 废为庐陵王。中宗让天下给岳父只不过是气话, 武后以此废他只是个借口。中宗继位后一心想着讨好韦后, 甚至不顾天子口中无戏言的戒律, 怎能担负重任?中宗被废后豫王旦即位, 武后掌握朝政。他也很有自知之明, 把政事一股脑推给母后, 自己则闲散居处。

武后临朝称制引起不满, 骆宾王写文告说她“人非温顺”, “秽乱春宫”, “娥眉不肯让人”, “狐媚偏能惑主”, “神人之共疾, 天地之不容。”[4]侍臣将檄文呈上, 她一边朗读一边“嬉笑”, 问“谁为之”[1]卷201, 得知是骆宾王时, 说:“宰相之过也, 人有如此才, 而使之流落不偶乎?”平定徐敬业叛乱后, 武后有了长期临朝称制的打算。武承嗣看出了她的心事, 导演了一出“洛出书”的闹剧, 表明上天的意思是让武则天永远当政。这引起李唐皇室不满, 越王李贞反叛, 很快被镇压。对公开反叛者可出兵征讨, 对潜藏的政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诉诸法律, 这就需要酷吏。周兴、来俊臣就是这时出现的酷吏, 他们用诬告、逼供、诛夷的办法对付政敌, 手段残忍。要登上皇帝宝座, 光靠外戚、酷吏不行, 必须有广大支持者, 为此她改革科举, 选拔人才, 每年开科取士, 重点发展进士科, 扩大制举, 又创立殿试。

拜洛受图第二天, 明堂竣工, 她十分满意。一是实现了她多年来的夙愿, 自古帝王皆以明堂布政为美;二是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和唐朝的国力;三是为今后处理朝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永昌元年 (689) 正月初一, “大复明堂”活动如期举行, 表面看来是对神祇的崇拜, 实质上是登基的前奏。要改朝换代还得进一步拿出充分的理由。中国的儒、道都没有女子可以君临天下的说法, 但是佛教经典中却有。利用佛教经典中关于女子称王的说法, 来证明武则天改朝换代的合理性, 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薛怀义等说武则天是弥勒下凡, “佛”已授命圣母神皇, 让她改朝换代, 统治东方世界, 武后令颁行天下。

690年, 关中耆老数百人前往洛阳, 上表请求降睿宗为皇嗣。武后认为请愿的人太少, 没到火候, 没有答应。不久有五万人请愿, 文武百官、帝室宗亲乃至皇帝本人都请愿, 武后批准, 兴奋地说“愈哉, 此亦天授也”[5]。重阳节登基, 改唐为周, 武则天成为独一无二的女皇。

任贤纳谏:武皇虽已67岁, 但仍保持着蓬勃向上的锐气, “太后春秋虽高, 善自涂泽, 虽左右不觉其衰”[2]卷205。她尽量做到“政由己出, 明察善断”, 但她深知自己终不能独理天下, 注重选拔人才, 经常要求臣下自荐并推荐人才。狄仁杰曾推荐自己的儿子为地官员外郎, 很称职, 武皇称赞他“举善不避仇亲, 卿是继祁奚矣”[2]卷206。她敢于冲破以往狭窄的选官范围, 谋臣猛将和文苑俊杰大批涌出, 这不仅是治理大周所必需的, 而且也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赏善罚恶:她深知用人之道, 对智能之士往往破格提拔, 后来促成开元盛世的许多著名大臣, 都曾受她赏识和提拔, 如姚崇、宋璟等。她奖拔人才还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没有成见, 主要看是否称职, 被贬降的人, 若有殊政, 照样褒奖提升, 犯人后代, 亦许做官。如上官婉儿, 自幼没入宫中, 长大后才华横溢, 为武皇重用。

虚心纳谏:改朝换代之初, 她万机独断, 待政局稳定后杀掉酷吏, 重用贤臣, 从谏如流。中国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皇帝, 统治前期颇能任贤纳谏, 但晚年往往刚愎自用, 但武皇是晚年愈能纳谏。

发展经济:她劝课农桑, 释放部分奴婢, 实行屯田、营田, 兴修水利, 户口显著增加, 粮食储备丰富。手工业、商业、交通业也有了发展。1971年, 乾陵章怀太子墓出土文物六百多件, 其中有铜镜一面, 光泽如新, 镜上有麒麟、龙凤等图案和铭文, 说明当时冶金铸造技术已十分精湛。建筑业也很发达, 长安、洛阳等维修或扩建, 大雁塔也修成了。退位十多年后就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从侧面证明了她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是大有发展的。

巩固边防:她重视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 对承认武周地位、向往中原文化的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 皆予以支持保护。对异邦别国, 采取睦邻友好政策, 要求藩国各守其土, 按期纳贡;对少数民族政权, 要求他们服从中央, 固守边疆。对少数民族贵族的入侵, 坚决反击, 收复安西四镇, 派兵驻守边疆。

振兴文化:早在参政时期就大集诸儒, 著书立说, 改朝换代后, 更注意振兴文化, 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是唐朝写的。武后通文史, 对史学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注意修史。文学上她本人是少有的女文学家, 她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46首。

皇位继承问题是关系到皇朝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 对男皇帝来说较容易, 对武则天则感到棘手:以儿子为继承人, 死后“大周”不能维持;以侄儿为继承人, 将来儿孙会沉沦。侄儿武承嗣以为“大周革命”自己有很大功劳, 派人上书请废皇嗣立魏王, 武后说“皇嗣我子, 奈何废之”, 可见当时尚无换皇太子之意。后来发生了大臣“私谒皇嗣”的事件, 她对太子的信任有所削弱, 甚至对他是否忠诚产生了怀疑, 有人诬告太子有阴谋, 令来俊臣审讯太子身边的人, 直到太常宫人安金藏剖腹明志, 才让停止。

大臣们也不希望武氏子侄继位。李昭德说:“陛下身有天下, 当传之子孙, 为万代业, 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太子而为姑立庙者也。”[2]卷204狄仁杰也说:“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 则千秋万岁后, 配食太庙, 承继无穷。”[2]卷206武则天说:“梦见大鹦鹉两翼皆折, 何也?”狄说:“武者, 陛下之姓, 两翼, 二子也, 陛下起二子, 则两翼振矣。”[2]卷206她感到有理, 立太子之事暂时搁置。698年召李显回京治病, 半年后李旦揣测到武后的意思, 坚决请求“逊位于庐陵王”[2]卷206, 武则天遂降皇嗣为相王, 以李显为太子。武承嗣气得一病身亡。

为了消弭李武矛盾, 她煞费苦心。首先明堂立誓, 向天地神灵保证他们永远和好, 其次李武联姻, 再次严禁李武摩擦。701年秋, 李重润和妹妹永泰郡主、妹夫武延基发生争执, 惊动四邻。武后认为他们违背了明堂誓约, 令皇太子处罚, 皆令自缢, 将事情了结。

704年秋冬, 武则天卧病长生院, 705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她退位, 武则天的政治生涯终结。她晚年积劳成疾, 又遇宫廷政变, 健康急剧恶化。“太后善自饰, 虽子孙在侧, 不觉其衰老。及在上阳宫, 不复, 形容羸悴。”[2]卷208705年1月, 武则天死于上阳宫, 终年82岁。临终前留下遗嘱:去帝号, 称则天大圣皇后;祔庙, 归葬乾陵;让王皇后、萧淑妃及褚遂良等人的子孙复业。用意十分深刻, 中宗复位后大周已结束, 留帝号会增加对武氏的敌意;祔庙归陵, 一是希望来世能继续与高宗在一起, 二是李氏子孙或许能对武氏采取宽容的态度;对王、萧等人的处理, 也是为了缓和身后可能加剧的矛盾。706年, 大唐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在乾陵给她立了一通无字碑。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统治期间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 上承“贞观之治”, 下启“开元盛世”, 革除时弊, 发展生产, 完善科举, 任用贤才。历史功绩, 昭昭于世。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 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摘要:武则天从一位平凡少女到女皇帝的曲折经历及她治理国家所表现出的超凡智慧让她名垂青史。执政期间, 她开设殿试制度, 奖励生产, 重视边防, 任用酷吏。晚年豪奢专断, 颇多弊政。

关键词:武则天,专断,纳谏,惜才

参考文献

[1]《新唐书》

[2]《资治通鉴》

[3]《旧唐书》

[4]《骆临海集》卷1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武则天同时代诗人】相关文章:

武则天简介05-01

女皇武则天范文05-20

武则天的名言04-15

武则天秘史语录04-25

读武则天有感范文05-25

一代女皇武则天范文06-19

武则天唯一的女皇07-19

武则天读后感范文06-02

读武则天正传之感06-27

一代女皇武则天3级08-01

上一篇:小眼镜背后的大改革观后感个人学习心得下一篇:蒋墅中心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