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简介

2024-05-01

武则天简介(精选7篇)

篇1: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

(624~705)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名瞾。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父士彟,贩卖木材的大商人,隋末为鹰扬府队正,与李渊有交往,李渊晋阳起兵后,士彟从至长安,贞观(627~649)中,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母杨氏,隋室疏宗。

武则天十四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欲废王氏改立武氏为皇后,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以武氏非名门令族出身而表示反对。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投高宗所好,表示赞成,李勣则对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乃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

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656~661)末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以武代李的趋势日见明显,于是李勣之孙徐敬业(李绩原姓徐,唐朝赐姓李)代表元老重臣势力,于这年九月以恢复庐陵王的皇位为号召,在扬州(今属江苏)起兵,但三个月即兵败被杀。垂拱四年(688)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代表宗室势力分别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和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均不到一个月就被扑灭。在则天的授意下,沙门法明(或作“法朗”)进《大云经》,借佛告净光天女之语影射则天是弥勒佛降世,当以女身王国土,代唐为阎浮提主(“阎浮提”意为大千世界),大批臣民上疏劝进,则天遂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并自以“瞾”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相继杀戮殆尽;另有“海内名士”三十六家,也以谋反的罪名而被族诛。武则天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执政前又无自己的心腹,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

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于谱。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这样做虽然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如狄仁杰、李昭德、姚崇、宋璟及张柬之等人,但也不免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十二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旨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三百八十万户猛增到六百一十五万户。

武则天执政前,唐朝已经俘阿史那贺鲁,平定西突厥,于其地增设濛池、崑陵二都护府,隶于安西都护。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

武则天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信图箓、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

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

篇2:武则天简介

唐显庆五年(660年)至光启年间(885—887年),唐与契丹、奚、室韦等部族在今河北、辽宁西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的多次作战。

契丹、奚、室韦等,均为唐时东北地区的游牧部族。追逐水草而居,以畜牧、射猎为主要生活来源。各有骑兵一部,善骑射。贞观年间(627—649年)内附于唐朝。唐廷于其故地设置府、州,以其部落首领为长官,掌管各本部事宜。显庆五年前,与唐王朝关系尚好,未曾发生战事。

唐太宗李世民和契丹首领李窟哥及奚大酋可度者去世后,契丹与奚于显庆五年初次联兵反唐。高宗李治命将出师,在同年四月将其击败。东北边地暂安。唐皇后武则天自高宗后期擅政以来,至天授元年(690年)改唐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对内悉力剪除异己臣僚与唐宗室诸王,对外频岁出师,企图以单纯武力平定周边少数民族的叛乱与攻扰。致使国家政局动荡,朝内不稳,唐军多面应战,疲于奔命,军费上升,征调日加,百姓虚疲。时与契丹,奚毗邻的唐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都督赵文翔,对契丹饥民不予救济,视其首领如奴仆,引起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人的怨恨。于是,他们乘唐廷内忧外患之机,于万岁通天元年(6)五月,举兵反唐,攻陷营州、崇州(治今辽宁朝阳市东北),杀赵文拥,俘龙山军讨击副使许钦寂。尽忠自称无尚可汗,以万荣为前锋,纵兵掠地,旬日间兵至数万。

武后派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等28将,率军进讨,企图一举消灭契丹、奚,以安定东北边疆。八月,双方战于西硖石黄獐谷(今河北迁安东北)。契丹据险要之地,多方诱敌至预设战场,然后伏兵齐发,全歼官军。契丹乘胜攻平州(治今河北卢龙)。

九月,武则天令天下囚犯及士庶家奴骁勇者充军,山东(太行山以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又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契丹。契丹进围檀州(治密云,今属北京),被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部击退。时东突厥默啜可汗为索取前突厥降户,为其女求婚,请为武周帝子,表示愿率军进讨契丹。武则天遂册授默啜为左卫将军、迁善可汗。十月,默啜乘契丹李尽忠卒丧之机,进袭松漠(治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北),掳掠而去。孙万荣收合余众,军势复振。遣将率军南犯,攻陷冀州(治今河北冀县),继攻瀛州(治河间,今属河北),使河北为之震动。

次年三月,清边道总管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等率军17万,再与契丹战于东硖石谷(今河北迁安东北)。契丹佯败引退,诱敌跟进,然后适时反击,大败唐军,王孝杰被逼坠崖而死,苏宏晖逃走。契丹继攻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陷城邑,掠吏民。武攸宜遣兵进击,不克。

随后,武则天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清边道副大总管娄师德、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等,率兵20万进击契丹。六月,武懿宗军至赵州(治赵县,今属河北),闻契丹数干骑将至冀州,惧退相州(治安阳,今属河南)。契丹遂进屠赵州。正当双方相持之时,默啜率军攻契丹新城(今内蒙古翁牛特旗附近),尽俘其老弱妇幼而归。契丹军得悉后,顿时恐惧不安,奚人也乘机叛离契丹。于是,唐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部进击其前,奚兵攻击其后,契丹军大溃。孙万荣率余部东走,又多次遭唐前军总管张九节部截击。孙万荣逃至潞水(今北京通县以下潮白河)东,为其奴所杀。契丹遭此大败后,其余众以及奚、霄族人,皆降附于东突厥。久视元年(7),武则天纳魏州刺史狄仁杰建议,授来降的契丹骁将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骆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并令其领兵进击契丹余党,获胜而归。

神龙元年(7)武则天病重,其子李显继位,恢复大唐国号。景云元年(7)李旦继位,是为睿宗。十月,唐睿宗命幽州镇守经略节度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以加强边防。十二月,依附于东突厥的奚族,再度进犯,攻掠渔阳(今天津蓟县)、雍奴(今天津武清西北)而去,薛讷率军追击,不克而还。

先天元年(7),睿宗因镇守幽州20多年的薛讷与燕州刺史李进有隙,遂以左羽林将军孙侩为幽州大都督,徙薛讷为并州长史。六月,孙侩急于收复营州,不顾天时地利,孤军远袭,在冷陉(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坝后)被奚酋李大酺军击败,唐军全军覆没。 十一月,奚、契丹骑兵2万再攻渔阳,幽州都督宋璟闭城不出,奚、契丹军大掠而去。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内患平息,帝权已固。采取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加强边防等措施,使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面对东北之契丹与奚、北方之东突厥、西方之吐蕃及西突厥等的军事威胁,玄宗权衡周边形势,决定置战略重点于吐蕃这个对唐威胁最大的王朝势力,而对契丹、奚则采取攻战与和亲交互为用之策,以收复营州,安定东北边陲。

开元二年(7)七月,并州长史薛讷等奉命率军进击契丹,在滦水谷(今河北承德附近滦河)被契丹伏兵大败。四年八月,契丹、奚首领因东突厥默啜可汗战败被杀,失去依恃,率所部降唐。玄宗遂对其加封郡王、大将军、都督,并下嫁公主,以求安抚。

五年三月,玄宗制命重建营州都督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兼平卢军使,对其进行统辖。八年,契丹牙官可突于因不满其王李娑固图谋加害于己,举兵击娑固,娑固败奔营州。营州都督许钦澹派安东都护薛泰率领精兵,与奚王李大酺以及娑固所部,进击可突于,结果被击败。许钦澹被迫移军退入渝关(今山海关),营州复失。

玄宗迫于形势变化,又对可突于所立之王进行加封并许嫁公主。十八年,可突于入朝献贡,同平章事李元纮对其无礼,迫使其率领部众,并胁迫奚部,再次降附于东突厥。玄宗先后命幽州长史赵含章,单于大都护、忠王李浚等率军进讨。二十年正月,又命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等率军进讨。三月,白山(似白狼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左旗东境)之战,唐军先败后胜,终于大破奚、契丹军,可突于等远逃。二十一年闰三月,可突于引东突厥兵来攻,经都山(今河北青龙县西北)之战,大败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所部。

玄宗鉴于可突于屡次犯边,两任节度使均不能御,于是改派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前往镇抚。张守圭到任后屡破契丹,致可度于于困境,并针对其诈降术,将计就计,派管记王悔至其牙帐,利用其内部权力之争,说使牙官李过折乘夜领兵将契丹王屈烈和可突于斩首,尽除其党,率其余众降唐。二十三年正月,玄宗封过折为北平王、检校松漠都督。不久,奚、契丹再次举兵犯边。张守圭令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率军进击,因恃勇轻进,战败而归;张守圭继之出师,方破契丹于捺禄山(今辽宁兴城境)。二十七年六月,平卢军使乌知义因受幽州镇将所逼,率军攻奚,在潢水(今辽河上游)北遭到惨败。张守圭竟隐瞒败状,上奏获捷。事泄后,被贬为括州刺史。

此后,玄宗为政日非,怀有野心的安禄山为以边功取宠于玄宗,屡次出兵攻掠奚、契丹,迫其各杀公主背唐。天宝九载,(?45年),安禄山多次诱骗奚、契丹酋长赴宴,借机将其杀害,并献首于唐廷。十载秋,被玄宗擢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兵6万余,远出契丹松漠牙帐,不惜士卒疲惫不堪,不顾天雨而致弓弩失效,强行进击,结果遭到契丹、奚兵合击,惨败而逃。

至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等发动反唐叛乱,唐终不能收复营州。唐平“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幽州、卢龙、河北等地藩将,擅地自保,不轻易在边地闹事。契丹、奚等族亦很少犯边,常有入朝奉献。后依附于北方强盛起来的回鹘,又有进犯。至光启年间,唐廷在农民起义战争冲击下,面临灭亡;而契丹复强,不时攻掠幽、蓟(今北京境)。卢龙镇将刘仁恭父子率部击败契丹,迫其不敢犯边,直至唐朝灭亡。

篇3:一代女皇武则天

入宫后高宗专宠武则天, 引起皇后与淑妃的不满。武则天生下一个女儿, 高宗很喜欢, 她扼女后嫁祸给王皇后, 废后便提上了议事日程。长孙无忌等反对, 李勣等支持。两方争执不下, 高宗秘见李勣征求意见, 李说:“此乃陛下家事, 何必更问外人?”许敬宗也在朝中大发议论, 说田舍翁多收了十斛麦尚欲换掉旧妇, 何况天子富有四海, 立一皇后有何不可?655年,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后位来之不易, 巩固更难。首先要控制住后宫, 慑服其他妃嫔, 防患于未然。高宗私探王、萧二妃, 她知道后, 遣人杖二人各一百, 断手足置酒瓮中, “令二妪骨醉”, 数日而死, 从此后宫无人敢与她争衡。其次换易太子, 废前太子燕王忠, 立四岁的李弘为太子。再次贬杀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 重用李义府、许敬宗等人。

683年高宗晏驾, 遗诏:“皇太子即位于柩前, 圆陵制度, 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 取天后处分。”[3]卷5中宗继位后宠爱韦后, 欲以岳父韦玄贞任侍中, 宰相裴炎认为不可。中宗大怒, 说:“我难道不能把天下让给韦玄贞?给个侍中有什么可惜的?”[3]卷87武后认为他不堪为君, 废为庐陵王。中宗让天下给岳父只不过是气话, 武后以此废他只是个借口。中宗继位后一心想着讨好韦后, 甚至不顾天子口中无戏言的戒律, 怎能担负重任?中宗被废后豫王旦即位, 武后掌握朝政。他也很有自知之明, 把政事一股脑推给母后, 自己则闲散居处。

武后临朝称制引起不满, 骆宾王写文告说她“人非温顺”, “秽乱春宫”, “娥眉不肯让人”, “狐媚偏能惑主”, “神人之共疾, 天地之不容。”[4]侍臣将檄文呈上, 她一边朗读一边“嬉笑”, 问“谁为之”[1]卷201, 得知是骆宾王时, 说:“宰相之过也, 人有如此才, 而使之流落不偶乎?”平定徐敬业叛乱后, 武后有了长期临朝称制的打算。武承嗣看出了她的心事, 导演了一出“洛出书”的闹剧, 表明上天的意思是让武则天永远当政。这引起李唐皇室不满, 越王李贞反叛, 很快被镇压。对公开反叛者可出兵征讨, 对潜藏的政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诉诸法律, 这就需要酷吏。周兴、来俊臣就是这时出现的酷吏, 他们用诬告、逼供、诛夷的办法对付政敌, 手段残忍。要登上皇帝宝座, 光靠外戚、酷吏不行, 必须有广大支持者, 为此她改革科举, 选拔人才, 每年开科取士, 重点发展进士科, 扩大制举, 又创立殿试。

拜洛受图第二天, 明堂竣工, 她十分满意。一是实现了她多年来的夙愿, 自古帝王皆以明堂布政为美;二是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和唐朝的国力;三是为今后处理朝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永昌元年 (689) 正月初一, “大复明堂”活动如期举行, 表面看来是对神祇的崇拜, 实质上是登基的前奏。要改朝换代还得进一步拿出充分的理由。中国的儒、道都没有女子可以君临天下的说法, 但是佛教经典中却有。利用佛教经典中关于女子称王的说法, 来证明武则天改朝换代的合理性, 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薛怀义等说武则天是弥勒下凡, “佛”已授命圣母神皇, 让她改朝换代, 统治东方世界, 武后令颁行天下。

690年, 关中耆老数百人前往洛阳, 上表请求降睿宗为皇嗣。武后认为请愿的人太少, 没到火候, 没有答应。不久有五万人请愿, 文武百官、帝室宗亲乃至皇帝本人都请愿, 武后批准, 兴奋地说“愈哉, 此亦天授也”[5]。重阳节登基, 改唐为周, 武则天成为独一无二的女皇。

任贤纳谏:武皇虽已67岁, 但仍保持着蓬勃向上的锐气, “太后春秋虽高, 善自涂泽, 虽左右不觉其衰”[2]卷205。她尽量做到“政由己出, 明察善断”, 但她深知自己终不能独理天下, 注重选拔人才, 经常要求臣下自荐并推荐人才。狄仁杰曾推荐自己的儿子为地官员外郎, 很称职, 武皇称赞他“举善不避仇亲, 卿是继祁奚矣”[2]卷206。她敢于冲破以往狭窄的选官范围, 谋臣猛将和文苑俊杰大批涌出, 这不仅是治理大周所必需的, 而且也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赏善罚恶:她深知用人之道, 对智能之士往往破格提拔, 后来促成开元盛世的许多著名大臣, 都曾受她赏识和提拔, 如姚崇、宋璟等。她奖拔人才还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没有成见, 主要看是否称职, 被贬降的人, 若有殊政, 照样褒奖提升, 犯人后代, 亦许做官。如上官婉儿, 自幼没入宫中, 长大后才华横溢, 为武皇重用。

虚心纳谏:改朝换代之初, 她万机独断, 待政局稳定后杀掉酷吏, 重用贤臣, 从谏如流。中国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皇帝, 统治前期颇能任贤纳谏, 但晚年往往刚愎自用, 但武皇是晚年愈能纳谏。

发展经济:她劝课农桑, 释放部分奴婢, 实行屯田、营田, 兴修水利, 户口显著增加, 粮食储备丰富。手工业、商业、交通业也有了发展。1971年, 乾陵章怀太子墓出土文物六百多件, 其中有铜镜一面, 光泽如新, 镜上有麒麟、龙凤等图案和铭文, 说明当时冶金铸造技术已十分精湛。建筑业也很发达, 长安、洛阳等维修或扩建, 大雁塔也修成了。退位十多年后就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从侧面证明了她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是大有发展的。

巩固边防:她重视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 对承认武周地位、向往中原文化的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 皆予以支持保护。对异邦别国, 采取睦邻友好政策, 要求藩国各守其土, 按期纳贡;对少数民族政权, 要求他们服从中央, 固守边疆。对少数民族贵族的入侵, 坚决反击, 收复安西四镇, 派兵驻守边疆。

振兴文化:早在参政时期就大集诸儒, 著书立说, 改朝换代后, 更注意振兴文化, 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是唐朝写的。武后通文史, 对史学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注意修史。文学上她本人是少有的女文学家, 她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46首。

皇位继承问题是关系到皇朝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 对男皇帝来说较容易, 对武则天则感到棘手:以儿子为继承人, 死后“大周”不能维持;以侄儿为继承人, 将来儿孙会沉沦。侄儿武承嗣以为“大周革命”自己有很大功劳, 派人上书请废皇嗣立魏王, 武后说“皇嗣我子, 奈何废之”, 可见当时尚无换皇太子之意。后来发生了大臣“私谒皇嗣”的事件, 她对太子的信任有所削弱, 甚至对他是否忠诚产生了怀疑, 有人诬告太子有阴谋, 令来俊臣审讯太子身边的人, 直到太常宫人安金藏剖腹明志, 才让停止。

大臣们也不希望武氏子侄继位。李昭德说:“陛下身有天下, 当传之子孙, 为万代业, 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太子而为姑立庙者也。”[2]卷204狄仁杰也说:“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 则千秋万岁后, 配食太庙, 承继无穷。”[2]卷206武则天说:“梦见大鹦鹉两翼皆折, 何也?”狄说:“武者, 陛下之姓, 两翼, 二子也, 陛下起二子, 则两翼振矣。”[2]卷206她感到有理, 立太子之事暂时搁置。698年召李显回京治病, 半年后李旦揣测到武后的意思, 坚决请求“逊位于庐陵王”[2]卷206, 武则天遂降皇嗣为相王, 以李显为太子。武承嗣气得一病身亡。

为了消弭李武矛盾, 她煞费苦心。首先明堂立誓, 向天地神灵保证他们永远和好, 其次李武联姻, 再次严禁李武摩擦。701年秋, 李重润和妹妹永泰郡主、妹夫武延基发生争执, 惊动四邻。武后认为他们违背了明堂誓约, 令皇太子处罚, 皆令自缢, 将事情了结。

704年秋冬, 武则天卧病长生院, 705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她退位, 武则天的政治生涯终结。她晚年积劳成疾, 又遇宫廷政变, 健康急剧恶化。“太后善自饰, 虽子孙在侧, 不觉其衰老。及在上阳宫, 不复, 形容羸悴。”[2]卷208705年1月, 武则天死于上阳宫, 终年82岁。临终前留下遗嘱:去帝号, 称则天大圣皇后;祔庙, 归葬乾陵;让王皇后、萧淑妃及褚遂良等人的子孙复业。用意十分深刻, 中宗复位后大周已结束, 留帝号会增加对武氏的敌意;祔庙归陵, 一是希望来世能继续与高宗在一起, 二是李氏子孙或许能对武氏采取宽容的态度;对王、萧等人的处理, 也是为了缓和身后可能加剧的矛盾。706年, 大唐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在乾陵给她立了一通无字碑。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统治期间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 上承“贞观之治”, 下启“开元盛世”, 革除时弊, 发展生产, 完善科举, 任用贤才。历史功绩, 昭昭于世。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 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摘要:武则天从一位平凡少女到女皇帝的曲折经历及她治理国家所表现出的超凡智慧让她名垂青史。执政期间, 她开设殿试制度, 奖励生产, 重视边防, 任用酷吏。晚年豪奢专断, 颇多弊政。

关键词:武则天,专断,纳谏,惜才

参考文献

[1]《新唐书》

[2]《资治通鉴》

[3]《旧唐书》

[4]《骆临海集》卷10

篇4:武则天养生

第一、习文练武,养性修身。武则天的父亲是军人出身,母亲又善通文墨。因此她从小习文弄武,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其执政时,武则天也从未停止书法、诗歌、乐曲的创作,又常骑马检阅军队和外出巡行,这一切使她的心身都得到了锻炼。是她长寿的基本条件。

第二、雍容大度,心胸开阔。武则天对于危及她生存的敌人,从不手软。而对于力量较弱尚可感化的敌人却能宽容对待。如李敬业(徐敬业)扬州起兵造反,武氏平叛后也只削其官爵收回李姓罢了。李敬业造反初时的讨武檄文是由初唐四杰骆宾王所写,措辞激烈欲置武氏死地而后快。武则天见后却叹“宰相安碍失此人”,于是更加广招人才,任人唯贤。胸怀宽大,情志开朗,则有利气机的舒畅,当然也有利于健康长寿。

第三、中医养身、崇尚自然。武则天是个中医爱好者,早在年幼时期就研读中医学的书籍,使她自小就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她常中医原理来调理自己的身体,这也为她能活到82岁的高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研制出无行宝产品的资深中医学研究者宋清平先生也曾公开说明,中医学的人体五行平衡养身之道是相当科学的,他也指出女皇武则天能有如此高龄,中医学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效。

篇5:武则天简介

清代赵翼:“女中英主”。

赵翼评价武则天私生活:“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岑仲勉:“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篇6:历史名人武则天简介

武氏为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东)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其父武士彠家境殷实,富有。大业末年,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荆州都督等职,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氏长得明媚娇艳,体态丰腴,楚楚动人,且性格刚强,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氏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勣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昭仪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力的宰相贬为外州都督。十一月初, 武皇后又派人将正被囚禁的废后王氏和萧淑妃各打一百棍杖、断其手、足,投入酒瓮之中,还气愤不过地说:令二妪骨醉!王、萧二人在酒瓮中哭喊了几天几夜,才气绝而死。临死以前,萧淑妃大声骂道: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据说武皇后后来在宫中禁止养猫,而且常常夜梦王、萧二人披头散发,在宫中作祟。所以,她在执掌朝政以后,故常住东都,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皇后又捏造罪名,将、、韩瑗、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反对武皇后的大臣都被或贬或杀,一个不剩。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垂拱四年(688年)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圣母神皇,在打击反对派的同时,武则天还造祥瑞,建明堂(万象神宫),并在佛教经典《大云经》中找到了女人称帝的依据,为自己称帝大造舆论。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六十七岁时,在洛阳则天楼,宣布改唐为周。称圣神皇帝,改元天授。并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从此武周取代了李唐。

篇7:武则天语录

1、非夫纯孝者,则不能立大忠。

2、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3、以色事人,不能久已。

4、事君事父,资敬之途斯一。

5、臣以君为心,君以臣为体。

6、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

7、丽容虽丽,犹待镜以端形;明德虽明,终假言而荣行。

8、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

9、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10、唯公心能够奉国,唯公心能够理家。

11、攻守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之不可攻也。

12、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武则天

13、君子虽殒,美名不灭。

14、忍所私而行大义,可谓公奖。

15、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16、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17、人之事君也,使无难易,无所惮也;事无劳逸,无所避也。

18、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19、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

20、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21、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

22、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谋者谋于未兆,慎者慎于未成。

23、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24、赠人以财者,唯申即目之欢;赠人以言者,能致终身之福。

25、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26、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27、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於天下乎。

28、君臣有道即忠惠,父子有道即慈孝,士庶有道即相亲。

29、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30、这个老家伙,他太了解朕了。他这是以退求朕心安那。

31、君子虽殒,美名不灭。——武则天

32、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33、夫礼缘人情而立制,因时事而为范。变古者未必是,循旧者不足多也。

34、修身正行不能够不慎,谋虑机权不能够不密。

35、君子虽殒,美名不灭。

36、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37、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38、欲安其家,先安其国。——武则天

39、人恃衣食,犹鱼之待水;国之恃人,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能够生,人无足则不能够步。

40、改李尽忠为李进灭。

41、言出于己,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不可止于远。

42、上下通诚者,则暗坚信而不疑;其诚不通者,则近怀疑而不信。

43、朝坛雾卷,曙岭烟沉。爰设筐币,式表诚心。筵辉丽璧,乐畅和音。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44、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45、朋友不信,则交易觉。

46、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自我累死,而是要让手下做事情累死,这个才叫本事。

47、忧患生于所忽,祸宫兴于细微。

48、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49、人足者,非独人之足,国之足也;人匮者,非独人之匮,国之匮也。

50、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

51、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於天下乎

52、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53、慎而言,将有和之;慎而身,将有随之。

54、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55、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

56、我能制之(桀骜不驯的`烈马),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57、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58、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59、将视兵如子,则兵事将如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

60、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61、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

62、终身为善,一言败之,可不慎乎!

63、我大周有大将,我大周有忠良,我大周有忠诚的千百万士兵啊!

64、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65、君有过失而不谏者,忠臣不忍为也。

66、君子虽殒,美名不灭。

67、言易泄者,召祸之媒也;事不慎者,取败之道也。

68、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69、人臣之于君也,犹四肢之载元首,耳目之为心使也。

70、天无私硬,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烛,四时无私为。

71、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

上一篇:周周练五(答案)下一篇:与寒冬的较量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