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学习体会

2022-08-11

第一篇:古诗词教学学习体会

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最近几天学习小学古诗词专题讲座,我掌握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四点重要目标:(一)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二)感受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三)感悟语言优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力。(四)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其中,第四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使我受到了很大触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诗词的学习,要以阅读、记诵为主,在在阅读,记诵中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艺术的创造感染与浸润,在阅读和记诵中有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长告诉我们新教师:不能以自己当年的经历来评判现在学生的好坏!我想这也是我们新教师在今后从教中应该时刻谨记的。

校长讲到新课改,给我们讲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对教学而言,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教材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成了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总是配角、听众或观众。现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在讲教学方法的转变时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教育即生活,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不过是些应是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其学业的进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

第二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听课体会

品诗词教学,享语文人生

2015年4月9日,我有幸到菏泽市实验小学观摩了三节各具特色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而今想起,回味悠长,点点体会如潮水般袭心而来。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不易攻破的难点,因为它太有语文味,太有人文气息,再加上历史久远,古韵深厚,教学时很难达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而越是难题就越有吸引力,所以,古诗词教学在整个语文阶段就别富文化魅力。结合2011年新课标中对古诗词的要求,纵观四堂风格迥异的古诗教学,收获多多:

一、以读会诗,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这三堂课都重视了古诗词的朗读,并采用了齐读、范读、唱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大声读出韵律,小声品出诗情,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热忱,点燃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引导学生直接与古诗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学生带回了作者的时代,一起欣赏庐山的瀑布,感受绵绵的春雨,体验楚河的辛苦。

当想象大门被打开,学生就有了飞翔的翅膀,既能飞入文本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又能飞出文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一系列的想象带给了学生欢乐的体验,课堂上飞扬的神采和迸发的热情以及踊跃的回答,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想象的魅力,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诗词的韵味。

二、营造意境,让诗意在音乐和画面中流淌

以陈老师执教的《瀑布》为例,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诗意的解读,再配以或空灵或优美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诗词氛围。同时充分挖掘古诗词特有的韵律美,又读又唱,读出了声,唱出了情,画出了美,让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情感启迪,自然而然的就愿意积累课外的古诗词。

三、语言运用,文字迁移,提升语文素养

三位执教教师都贯彻了2011新课标的要求,在品诗诵美的同时,着眼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如在《锄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时间)——(谁)——(干什么),——干得——,我想到——。既注重了对诗歌内容的掌握,重视了语言的迁移和运用。

总之,古诗词教学让我触摸到了语文的温度,语文教学不正是一首流动的诗吗?惟其执着,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惟其思考,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惟其无私,才能体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伟大。他们的优秀更让我反思自己的不足,长路漫漫,不曾止步,向上,依然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姿态;学习,仍旧是我们心甘情愿去做的事,惟其如此,语文的人生才会更加绚烂,更加充实。行走在语文的殿堂,愿掬一捧古韵清泉,浸润灵魂,滋润生命,雨润学生。

第三篇:《古诗三首》备课体会-教学教案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一、领悟学法,引导自学。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二十几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优势,借助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要凭借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联系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古诗的大致方法进行自学:知诗人,解诗题;释字词,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

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资料信息,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名句赏析》等,引导学生除了依据课文中的注释资料外,还要利用工具书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中教师重在检查学生自学的水平,凭借课后的思考练习第1题检查学生解词释句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如诗句的高度浓缩,词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越好。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江畔独步寻花》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分小组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把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游园不值》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又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未免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又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喜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友情、亲情展开联想,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三、品析鉴赏,引导吟诵。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主动性。通过反复的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锈、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样要抓住诗歌后两句中的动态描写“舞”与“啼”,“留连”与“自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诗人的独具匠心。

《游园不值》要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又寓情于景,给读者以哲理上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扬州游玩的乐趣,诗人心里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学生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直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从而不仅鉴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四、读写结合,引导练笔。

首先要在读中激情,以情激趣。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诗人的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其次要明确练笔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得在小组中交流,拓宽思路,精心选择典型材料。

最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古诗的表现手法,练习抓住景物特点写片段,如景物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描写;以小景传大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借景抒情,等各种方法。写后现场挑选典型片断交流评析,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摘自《福建教育》2000年第2期

第四篇:经典古诗文诵读与教学研究体会

江津区高占小学陈维杨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新课标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自2014年我校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以来,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并进行了一系列比赛展示的活动,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一学年下来,学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也大有提高,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怎样更好的陶冶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好的体验古诗词的内涵和魅力,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立足课堂,加强古诗教学的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的主渠道。要掌握古诗积累的方法,课堂学习和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我校借助教研体系的便利,在师徒和教研组里开展了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研讨,老师们集思广益,摸索出不少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如:“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的古诗学习三步法古诗教学。

二、关注方法,加强古诗诵读的指导

掌握良好的古诗诵读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尝试、摸索,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

(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语感的培养、文化底蕴的丰厚并非一日之功。通过古诗诵读活动我们大有收获,也充满信心。我们会继续坚持,并不断摸索出更新更好的方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 参加《山东省古诗文初中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王艳丽

“山东省古诗文教学研讨会”于4月

2、

3、4号在龙口市海湾酒店举行。本次研讨会分为学术讲座和授课讲评两部分。

4月2日上午,我们听了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孙紹振先生主讲的“古典抒情诗的分析——兼谈诗中有画的误导”讲座。老先生真对古诗以情动人的特点从意象、意脉、意境三方面进行了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授。

老先生为我们举了耳熟能详的、简单易学的古诗,比如“千里莺啼绿映红”、贺知章的《咏柳》、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诗词,讲解意象就是客观景象和主观感情的二合一。老先生举《春晓》所表达的作者针对春来快的喜悦、春去更快的失落以及时光短暂的无奈与伤感的复杂感情为例,讲解了古诗词中意脉的特点,就是作者的感情是隐性的、是非逻辑的、是绝对化的。

通过老先生的讲解我对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反省自己平时对古诗词简单化理解、教学的错误,同时也对古诗词有了浓厚的兴趣,很想平时多读诵名家经典,丰富自己的学识,引导孩子们也对古诗词有更好地学习。

接下来进行了以古诗文为讲课内容的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讲课评课。来自全省的十位教师对《湖心亭看雪》、《武陵春》、《行路难》、《木兰诗》和《曹刿论战》五篇古诗文两人为一组进行了授课。这十节课为我们讲古诗文的授课模式做了很好的范本,他们都有如下特点:

1、指导诵读方法,以诵读的方式使学生对诗文读通、读懂、读透。

诵读促记忆、增语感。有节奏、有韵律地诵读古诗文形成一定的意识、活跃脑思维,大大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力。在不断地诵读中思考,朗读时应该在哪里停顿、哪里轻读、哪里重读,渐渐地读出了一些感悟。

诵读还能激想象、悟精神。学生在有节奏的诵读中,激发了他们独特的创新思维和不羁的想象能力。逐步的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也会自然而然拥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修养。强调“诵读”,更注重“品味”,让学生识记古诗文的同时更读出作者的思想和精神。 一位老师在讲《木兰诗》是,就针对每一段表达内容的不同,指导学生用要么舒展轻快,要么沉重深情,要么悲壮激昂的朗读。这样即使学生对内容充满兴趣,克服了学生传统背颂的乏味与枯燥,又很好的理解不同时期木兰的性格,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2、学会取舍。诗文主题为主,字词句翻译为辅。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过多的重视了字词句的理解,耗费了老师学生大量的精力,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使学生只会刻板的来死记硬背,而对古文翻译的技巧严重缺乏,不会根据注释和上下文来整体理解,对一些虚词固定用法更是一塌糊涂。同时课文的整体把握、人物性格以及艺术价值都作为次要内容学习。这种厚此薄彼的授课以及学习模式势必使学生不爱学古诗文。

这次研讨十位老师都“取”诗文的内涵,“舍”字词句教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质疑、重点实虚词、串讲译文翻译,不在一字一句上深究,学生大体理解了句意,梳通诗文内容就可以。这样就在诗文主题上下了大量工夫,让学生们更全面细致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方法、重点,从而感受文学经典的深刻内涵。

一位老师在讲《行路难》时,在不断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李白的心境、理想,从而对李白的人格、诗风不断地加深认识,这就使学生在学的一首诗之后,李白的人生经历、理想有了了解同时激发学生阅读李白其他作品的兴趣。

3、 厚积薄发,自身语文素养的丰富决定了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这十节语文课,讲课老师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信手沾来。无论是诗词还是古文,老师们都进行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量的、恰切的展示给学生这一节课所蕴含的古典精髓,传播经典精华的种子,激发学生对经典的热爱和兴趣。

例如讲《湖心亭看雪》的老师对张岱的生平、作品的风格的恰当讲解;讲《武陵春》的老师对李清照的历史地位、坎坷经历的讲解;讲《行路难》的老师对律师、李白的经历、理想等的讲解。这些知识很好的丰富了作品本身,对学生们学习作品、了解作者、了解历史文学史,又培养情操,促进了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这次研讨会,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上一篇:个人授权委托书样本下一篇: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