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三查两反思”

2024-04-10

“四学三查两反思”(共2篇)

篇1:“四学三查两反思”

“四学三查两反思”课堂教学模式体会

滦平第四小学 张建宏

“四学三查两反思”教学模式,是为进一步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立足简约高效、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快乐课堂的基础上提出的。此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的基本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了教师掌握和运用。

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生本教学,从课堂的开始至结束将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得特别明确、清晰若能将这种教学方法切实的实行下去那么定会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课下完成的可通过完成情况、向组长了解等方式获得。要求课上完成的,教师在巡视时要留心观察学生自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对于同样一个问题,由于个体存在的差异,每个学生自学的时间有快有慢,自学所完成的内容也有多有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作业要分层设置,前置结果要允许出现不同声音。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其次,在学生自学这一部分,对学生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形成习惯,做好标注,向组长告知,我认为这个要求不能一刀切,要因年级而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然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但是对于农村家长外出打工的学生,这个要求很难做到,所以这需要从中高年级开始实行。

在组学这一部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认为分组很重要,小组评比很关键。我很赞同实行方案上写的对学生要多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且要及时评价,建议学校也进行评比,营造学生参与学习的氛围。今后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要坚持鼓励和引导、激趣相结合,做到及时评价、鼓励每位学生,让学生排除畏难情绪,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想办法去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员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少一点包办、说教和指责。利用创意法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学生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才会有学习的信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才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提出问题,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学习任务中。

在展示学这一部分,我对某一小组上台展示时,其他同学可拿笔做记录,方便之后的交流很赞同。这是我之前未曾想到过的。只是每次采用小组展示环节,时间都把握不好,还有对于小组内每一名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一要求还不能完全做到,正如前面所说,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的来推进,尤其是对于那些后进生,他们本来就不愿说话,小组展示时小组内其他成员也想将本组的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因此,后进生的角色始终限于最简单的工作,这并不能全面锻炼他们,所以,请大家一起给一些意见。

其实每一名老师都想教育好自己的学生,但是每一个老师并不是单单扮演老师这个角色,还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若要实行,想必也需要老师付出特别多的精力,可是对于那些精力实在有限的老师来说,效果就不会很好了,所以我建议多让优秀老师讲一讲,然后上传资料,大家都可以直接学习,这样就省去了自己思考设计的时间了。当然,老师还是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设计好学案。使课堂环节及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

在巩固学一部分,我觉得现在虽然一直强调减负,但是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是很重,尤其是到期末的时候,所以我建议若是每一节课的练习设计到位了,那么对于作业也可以一课一次作业,一个单元作业一次等。

总之,通过这种的教学模式,切实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生能自学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学,学生能自己讲的就让学生讲,课堂活动多以问题性质的、检查形式的内容出现。要千方百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督促检查和过关检测。我相信,我们的课堂必将得到大的改进。

篇2:“四学三查两反思”

(讨论稿)“四学三查两反思”教学模式,是为进一步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立足简约高效、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快乐课堂的基础上提出的。结合我县实际,此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的基本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一线教师掌握和运用。

一、基本结构

(一)“四学”指课堂环节四个基本步骤。1.第一步:自学; 2.第二步:组学; 3.第三步:展示学;

4.第四步:巩固学。

(二)“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1.一查:在学生自学时; 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在拓展测评时。

(三)“两反思”指“教师的反思”和“学生的反思”。

1.教师的反思:教师针对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出现亮点、败笔、偶得、对教材的把控、目标的达成等方面进行,并体现在每个教案之中。

2.学生的反思:包括对课前独学情况、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反思,还包括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思考习惯等。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随时了解,还可体现在课堂小结、评价、小练笔、学科日记、手抄报、班队会发言等方面。

二、步骤要求

(一)第一步:自学。

“自学”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在自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这里的有关

2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形成共识。在组学的基础上,小组形成共识,并由小组长负责整理。

2.对教师的要求:

(1)要全面掌控讨论过程,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和要求。

(2)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调控讨论过程,坚决克服低效讨论或不专心讨论。

(3)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偏颇或难点,以备下一环节中进行恰当点拨和提升,同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三)第三步:展示学。

1.关于展示的相关说明。

“展示学”环节分为组内小展示学和班内大展示学。“小展示”指小组内由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目的是展示组学的学习成果,显示出组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组织。

2.对学生的要求。

(1)基本要求。展示不能是对前置小研究或复习、预习等结果的重复性讲解,是要有一定提升的。在内容上,重点展示普遍存在的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在分工上,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侧面(想法、方法、释疑、总结、拓展等)展示,强调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在方式上,可以采用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等,重点要体现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评价上,可以从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

(2)常规要求。准备时动作要快、静、齐,要迅速进入状态;上台后要占位要有顺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置。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要尽可能减少无谓的走动,以不影响听课为宜。

(3)展示要求。展示者面向全体同学,侧身讲解;要尽量做到脱稿或半脱稿,不要照本宣科;要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规范,切忌啰嗦;要能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多方式进行;要有适当质和量的板书。听展者要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时要闭口,不能中间插嘴,私下议论;要随时做好记录,做好发言准备;要能主动质疑,语言规范,简明扼要。本环节教师根据实际可安排在台上或台下进行。

(4)评价要求。要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努力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对展讲者进行评价。

3.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调控能力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也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作相关的充分预设。

(1)学情调查:(第二次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针对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以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

(2)引导点拨:在大展示中,当发现学生出现探究不深入,偏离主题或文不对题等情况时,要求教师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后教”,教师要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关键点、疑难点,设置情景,点拨思路,深化知识,启迪思维,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点播引导要穿插于学生的展示交流过程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但在操作中切忌“抢权夺位”。

(3)即时评价:教师在学生进行展示时要能够给学生以及时、准确、科学、指向性明确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四)第四步:巩固学。

3.重视前置、展示、反馈。

前置(复习预习、前置研究)、展示、反馈是教学活动中非常关键的三个环节。具体安排设计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预习是展示学习关键,它直接决定课堂是否高效。展示是提升,不是为展示而展示,它应是基于自学和组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反馈是保证,是对教与学质量的检验,是过程性的评价和指导。

4.管理与评价。

与传统课堂不同,在生本课堂教学中,课堂的管理与评价发生了很大的转移,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这里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5.环节时间安排。

由于科目、文本内容和学情不同,各环节时间很难确定。只能作一般性的预设,就一课时的内容而言:导入新课—3至4分钟;自学—5分钟;组学—5分钟;展示(含小展示、大展示及准备时间)—15分钟;巩固拓展—10分钟。具体情况视课堂实际作相应调整。

四、实施要求

1.必须把当前实施的“生本”当做一种理念来执行。不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必须要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都必须要完成教学目标,都必须要有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和评价,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

2.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由于课堂教学价值的核心直接指向课堂活动实施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更要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儿童学习的特点。只有精选“知识”,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儿童视界,只有儿童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

3.把感悟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感悟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为此,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

4.实施小组合作。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四人合作式,小组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适用于课外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小组时最好各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5.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来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不会有效率。

6.坚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此外还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的操作习惯等等。

上一篇:宫营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下一篇: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