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反思

2024-04-13

听课反思反思(共12篇)

篇1:听课反思反思

青蓝结对总是让我成长

我校组织的“青蓝结对”工程之师父示范课展示于上周顺利进行,听了四位师傅的精彩展示,领略了师父们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感受到小学数学的灵活多变,让我有颇多深刻感悟。尤其是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现在的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的上好每一节,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四位老师各有特点:勉老师的课堂紧凑有序,课堂容量很大,各个环节都掌握的很好,语言干净不夹多余半字;李老师沉着稳重,遇事不慌,课堂应急处理的很好,而且鼓励的语言多样,能够很好的调节课堂常规,如“我要请一名坐的最端正的同学回答问题”等;郑老师的课堂灵活多样,很有特点能够感受到活泼的课堂气氛,饱满的激情和孩子们融为一起,又不失教师的威严;吕老师的课堂干练简单,听他的课让我有种回到学生时的感觉。

2、要让学生“做”数学---在探索中发现

“做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做数学”不仅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还让学生上台板演,在现阶段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课堂中是值得提倡的。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当学生发现有的题目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时,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就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又提出:“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沉浸在操作探究的兴奋之中,终于探索出各种证明方法。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课末,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或非常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整个课堂都体现出他们精心的准备,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入,不会让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紧张,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利用不同素材加上视听效果,形象生动的展示了课堂内容,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另外他们的练习设计注重实效,都能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很好的学有所用,在练习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师父们的示范课各有千秋,我发现自己还有好多问题,想了很多。我觉得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堂有实效的课要做到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取得更多的进步,把自己所欠缺的不断填充,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我水平。

2012.03.05

篇2:听课反思反思

我听了种薇薇老师的一节政治课,感受很深,从这节课中自己真正感觉到了什么是导学方法,我的感受如下:

一、课堂中角色的转变

二、原来没有使用导学案,老师用的是陈旧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因为老师没给他们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根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所以一堂课下来老师是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真是死水一滩。自从使用了导学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老师只起个适时点拨的作用,也就是说课堂上老师讲得越来越少,学生却说的越来越多,这样一来,课堂气氛肯定会十分活跃。

三、减轻了教师在备课上的压力

在使用导学案之前,老师要一课一课地把教案详详细细地写在教案本上,费工又费时,往往写教案时形式,对教学的作用不大。现在导学案的产生,减轻了老师在备课上的压力,只要老师吃透教材在导学案上圈圈点点,认认真真备课就可以了

三、我看到导学方法的不足点

(一)有部分后进生缺少自主学习的习惯,遇到稍有难度的题,不讨论、不查阅资料,也不请教老师和同学,也就是说使用导学案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棒,可成绩差的是越来越差,形成了两级分化

(二)由于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一个课时的任务往往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课堂展示时,容易的题目争着回答,难的题目都不讲

以上是我对导学案的浅显看法。

篇3:听课、评课活动的现状与反思

现象一:老师们对此活动态度消极, 大部分老师不愿授课, 甚至有部分老师不愿听课。

与往常相同, 上学期, 学校为了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发挥个人优势, 教导处号召全体教师自愿报名参加赛教的授课科目。但大部分老师问:“不参加行不行?”迟迟无人报名。最后, 学校在鼓励无用的情况下, 要求每位老师必须上一节课。并根据老师们的被动报名情况将其分成了三个听课、评课小组, 并要求评选出5名“校级教学能手。”

现象二:评课活动虚而不实, 不能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评课时, 老师们有的只说教学优点, 对教学问题避而不谈;有的对教学优点大加虚夸, 对教学问题只说一些“时间把握不准;没照顾到全体学生”等不痛不痒的话。面对以上两种现象, 我不由心寒, 老师们为何如此消极, 如此虚伪?于是, 此项活动又从报名授课科目开始, 一幕幕的展现在我的脑海里, 直到评课结束, 老师们如释重负地在谈笑声中离开。我恍然醒悟, 原来, 这次活动除几位老师获校级“教学能手”称号外, 其他老师一无所获。于是, 在不断地反思与实践中, 我认为要改变以上现状, 使听课、评课活动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必须做到:

一、不断完善听课、评课活动的组织形式,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深知管理过程远远重于管理结果。因而, 针对听课、评课活动这一主要的教研形式。本学期, 我们不仅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了听课、评课活动的意义;在教研活动时间引导教师进行了以“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专题的理论探讨;使老师们认识到了听课、评课活动的重要性;而且修改了学校的奖励制度, 将奖励融入听课、评课活动的过程管理之中。对于在此项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客观评价, 提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意见或建议的老师, 我们将给与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这样一来, 大部分老师在本学期的听课、评课活动中认识明确, 行动积极, 变被动为主动。

二、加强业务指导, 使教师在听课、评课活动中有章可循

针对评课这一现象, 我认为各位老师不能客观地评价一节课。原因在于: (1) 我们本次活动的任务是评选出5名校级教学能手, 与老师们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 影响了老师们评课时的坦诚态度, 造成了评课的失真。 (2) 不会听课, 不知道听课听什么, 评课从什么地方评。这就造成了大家千篇一律的评语:“教太大方, 普通话标准”等。因此, 我们加大了校本培训力度, 引导教师对听课、评课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学习、讨论, 使得各位老师在本学期的评课活动中, 都能从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对同行的课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

三、注重听课、评课活动的效果

篇4:在听课反思中整合生成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反思; 整合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61-001

听课后,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反思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反思教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反思如何优化课堂设计;反思课堂中施教者在施教环节中对生成问题的处理机智;反思教者对课堂生成的疑难问题进行处理的技巧。

一、合理整合情境生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竭动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设计侧重于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激发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并不一定与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吻合,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学生的思维去合理引导,而不是武断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去开始一堂课的教学,将教案、教材作为剧本去使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听《相似三角形应用》这一节课后,经过反思,对本节的课堂导入情境设计有了一个很好的整合。大多教者都以旗杆的影长为课堂导入,个人认为可以这样设计:夏天,在烈日下,行人选择在路边的树阴下行走,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为:树阴长度大于人的影长,可以避免受到太阳曝晒,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树阴长度大于人的影长,这样很自然地将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应用的问题串起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的影长有长有短,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顺理成章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一时刻,平行光线下,物长与影长成比例(影长全部落在水平面上)。这样可以达成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化,把实际问题具体化,生活化,以趣激学,以情励学,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思考,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较好地体现了“生本化”教学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习题变式生成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保证

习题的变式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保证。下面是听课后,經过反思整合一个例题的生成变式设计,说明习题的变式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已知:如图(1)在△ABC中,∠B=45°,∠C=30°,AD⊥BC,垂足为D,AB=3■,求CD长。

设计意图:在Rt△ABD中,∠ADB=90°,已知一边AB=3■,一角∠B=45°,属于解直角三角形基本类型之一,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很快能够解决问题;在Rt△ADC中,已知一角∠C=30°,引导学生进行转化,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公共边AD,学生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在Rt△ABD中先求出AD边,再在Rt△ADC中利用已知一边一锐角的解题思想解决CD长。

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进行深挖变式,而是就题论题,听课反思后,觉得可以这样继续探究这一道题:

变式1:已知:如图(1)在△ABC中, ∠B=45°,∠C=30°,BC=3+3■, AD⊥BC,垂足为D,求AD长。

设计意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元素不能满足基本图形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如何转化为基本图形”,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一是用Rt△ABD中边角关系列方程;二是用Rt△ADC中的边角关系列方程,三是以BC边作为相等关系列方程。列方程关键是抓住两直角三角形的公共边AD这一元素。

变式2:已知:如图(2)在△ABC中,∠ABC=135°,∠C=30°, BC=3■-3,求AD长。

设计意图:在上题基础上,主要引入图形变换翻折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创新进行图形变化,同样用上题的方程思想解决。

变式3:已知:在△ABC中, ∠C=30°,AB=3■,AD⊥BC,垂足为D,且AD=3,求BC长。

设计意图: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上述变式(1)(2)进行整合,学生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仅考虑一种解题情况。通过本题的教学探究,让学生明白无图的几何题,在根据题意画图时,需考虑满足题意的图形有几种情况,常常出现无图双解甚至多解的情况,培养学生思维问题的严密性和创新构造图形的能力。

三、追问生成问题是激发学生自我思维的动力

在听一位教师上《相似三角形应用》这一节课时,有一道例题为:小亮同学想利用影长测量学校旗杆AB的高度,如图,他在某一时刻立1米长的标杆测得其影长为1.2米,同时旗杆的投影一部分在地面上BD处,另一部分在某一建筑的墙上CD处,分别测得其长度为9.6米和2米,求旗杆AB的高度?教师让一位学生板演,该学生利用“同一时刻,平行光线下,物长与影长成比例”这一结论来解题,但是学生以11.6米作为AB影长,最终的答案得到了老师的否定。

教师分析时,提问学生AB影长是多少?学生答为11.6米,听课后经反思,认为教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未按自己的预设要求来回答而否定学生的答案,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生成点去引导激发学生思维。教者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如果此时拿去建筑物CD,那么AB影长是多少?”学生能够将CD作为物长求出对应的影长为2.4米,由此得出在没有建筑物遮挡的情况下,AB在水平面上的影长为12米,问题就此迎刃而解。最后,教师可以对前面结论加以进一步明确:“同一时刻,平行光线下,垂直于水平面物体的物长与落在水平面上的影长成比例,与落在另一垂直于水平面上的影长相等”。追问生成问题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教师的技巧运用得如何,而在于引导学生逐步由“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

篇5:《望月》听课反思

然后,王老师用“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这种简练文字把本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提炼,让学生去课文中寻找各有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些内容,学生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在头脑中构建起本文的框架,为细读课文做好了铺垫。在品读“江中月”文段时,王老师紧紧抓住“江”与“月”相关的词句,体会江月水乳交融的境界。在品读“诗中月”时,王老师紧紧抓住与诗人有关的动词来引导学生体会明白“不同的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这个道理。

品读重点段 “江中月”部分时,可以说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品味,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在此基础上,再抓住关键词语,指名再读,师生接读,相机穿插着老师的示范朗读,读中理解,读中思考,读中体会。随着朗读的推进,在学生们对文本逐步理解后将他们引入感悟“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妙不可言的意境。

在学生一时不能理解关于月亮“安详”一词时,王老师及时提问:“平时在什么情况下感到安详?”在学生基本找到感觉时,王老师又提出找近义词和反义词,再向学生提出“有什么新的`体会、发现”,理解课文可谓水到渠成。王教师还通过课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江中月是通过观察现在的“月”,具有散文的味道;诗中月是通过回忆过去的“月”,具有诗歌的味道;而心中月则是通过想象将来的“月”,体味的是一种童话的味道。

篇6:刷子李听课反思

山下小学

方姿

在《刷子李》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很多亮点,我就选择几点谈谈。一是确实在舍中得了,在教学中只抓了“奇”和“如何写奇”这两个文本内容和形式上的重点,而大胆地放了过多细的东西,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体会,有效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样样不精个个不透的现象。二是采用板块式推进教学结构,不象精读教学那样追求线性,环环相扣的进行教学。在这处板块式的设计中,教学跳跃进式的前进,给了学生更多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三通过扩展“刷子李”这种命名方式和结尾由介绍《俗世奇人》进而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此书的兴趣真正实现了增加文本的宽度而非厚度的目标。四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继续运用浏览、默读、勾画读书、写批注,用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等这些以前学到的学习方法去自读自悟,基本体现了略读课文的应用性。五是在课件的使用和教学的进行配合的较为恰当,达到了“用课件”而不是“秀课件”的目的。

篇7:初中英语听课反思

昨天去四中听了一节英语课,收获很多,学习了很多。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第一,在教学中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尤为重要,第二,课堂教学要学会整合材料,第三,听力材料需扎实处理,第四,注重学生的领读、齐读、表演,循序渐进的进行。

杨老师在会上给我们做出了新的指导。第一,听力策略的指导,即听前,听中,听后。听前应组内讨论,理解;听中应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决定应放几遍;听后应让仿读。第二,要任务指令清晰,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学会灵活处理课堂。第三,应注重真情实景与理论实践相结合,应加大生词,短语句型的多次训练,由机械,半开放,到开放的顺序来进行。

每听一堂课,都有不同的收获,听了杨老师的指点更是拨云见雾。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及时加进自己所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在下次的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真是高

篇8:听课反思反思

闯关竞赛:提高参与度, 加强合作性

信息技术新教材重视任务的连贯性、知识的渗透性, 知识点分散到各个任务之中, 而不像传统教材那样“一竿子到底”讲深、讲透。这带来的问题是, 可能有些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普遍较容易, 教师讲得慢了, 已经会的学生听得没劲;讲得快了, 不会的学生又听不懂。如何维持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 既让基础好的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 又让不会的学生学会, 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难题。

湖州市“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实践活动中, 费忠伟老师在浙江省长兴实验初中上的一堂公开课《封面设计》, 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学生来说, 这堂课的知识点正是基础好的不用教也会, 基础差的讲快了就不会的那一类。费老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来上这堂课。他把一堂课分为三个环节, 并把学生应完成的学习内容设计成要闯的三道关。学生按自然小组分成五组, 规则是, 小组全体成员均完成本关设定的学习任务才能闯关成功并得分, 分值由各小组完成的先后顺序决定。组内可以开展互助, 快的学生辅导慢的, 但不能替做。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 根据自己小组完成的速度在黑板上记分。另外, 只要小组成员主动回答问题, 且有建设性, 就可以加分。教师随机抽取各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 整体效果达到目标要求的, 可酌情加分, 有独创性的, 可为创意加分。

闯关竞赛类的课, 我以前也听过, 但效果并不好。这堂课刚开始时, 我也没指望会带给我多大的收获。不出所料, 在闯第一关时, 学生不怎么适应, 组长们的记分需要教师提醒, 课堂气氛也不活跃。但闯过第一关后, 分数张贴在黑板上, 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分数高的小组热情高涨, 落在后面的小组奋起直追。在进行第二关的学习时, 全体学生听得全神贯注, 在进行设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组长们自己快速做好后马上离开位置, 依次检查催促。做好的学生自觉地看看旁边的学生有没有完成, 很主动地提供帮助。教师在讲台上看着学生紧张、积极、有序地活动着, 自己不用多动手, 只是提醒辅导他人的学生不要替做, 协调到黑板记分的组长们的先后顺序, 在最后一组迟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时, 走上前去查明原因, 妥善处理。

学生操作时紧张、有序, 回答教师提问时争先恐后, 声音宏亮, 一个比一个有新意。费老师把任务布置下去后, 就退在一边, 静观学生表演。只有当学生遇到分歧, 没法解决时, 教师再出手。看到这里, 我不得不叹服, 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是一个策划者、组织者, 学生是主演。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 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同样是闯关课, 为什么有的不成功, 而费老师的课成功了?经过比较,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一是竞赛环节清楚, 目标明确。二是评分时得分与完成学习任务的顺序一致, 学生易接受, 组长易操作。三是小组合作与团体荣誉挂钩, 调动了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 提高了组长工作的主动性与责任心, 同时给想开小差或不按要求做的学生以压力。四是加分项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动脑、动口的积极性。制作出的作品不仅有速度, 还有质量。

对这堂课, 我最大的感触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教师讲得少了, 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 学生动手、动口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 情绪高昂, 切身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还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满足了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 在闯关竞赛类的课中, 学生情绪往往比较兴奋、紧张, 只适合那种学习内容难度不大, 且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况。因为根据“叶克斯一道森”定律, 进行比较复杂的作业时, 要获得最佳效率, 激奋水平应适中;进行简单作业时, 要获得最佳效率, 激奋水平应偏高;进行高度复杂作业时, 要获得最佳效率, 激奋水平应偏低。

重构教材:丰富课堂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

有一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整体美化》一课, 很简单地列出了两个知识点的操作。如果教师不下工夫对教材深入挖掘, 这堂课会上得很平淡。听了苏向红老师的课后, 感觉耳目一新, 不由地赞叹:原来, 除了教材中简单列出的知识外, 相关的内容还有那么多, 而这些知识的开发又都是那么必要。

苏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开发。考虑到知识点应用的需要, 她首先在内容上进行了改造, 选择了给水口农家乐菜谱进行美化的任务。对于简单美化, 也就是教材上给出的“添加艺术型边框”, 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完成了。可是添加边框后明显出现了视觉上的不协调, 因为封面上也有了边框, 这让封面显得很别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去掉首页上的边框”, 经过学生的讨论和尝试, 发现在对话框的应用范围中有“除了首页外的所有页”的功能选项。第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 苏老师又提出问题“能不能把目录页的边框与内容页的边框添加得不一样”, 由此引出分节的知识点。等到学生能成功地给目录页与内容页添加不同的艺术型边框时, 苏老师又进一步提出要求“农家乐的菜很丰富, 为了方便顾客点菜, 我们能不能把同类的菜设置相同的边框, 不同类的菜设不同的边框”。学生跃跃欲试, 应用分节的知识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及时巩固了前面刚学过的“分节”知识难点, 也让学生知道了“节”的用处。

在开展“添加页眉页脚”这个环节的教学时, 苏老师引导学生给每页顶端加一句欢迎词, 底端加一个页码。这种引入同样非常符合应用的需要, 又能进一步美化菜谱。学生自然乐于继续学习。

就这样一节看似简单没多少内容的课, 在苏老师的精心设计下,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内容得到充实, 应用得到推广, 被上活了。学生既了解了水口农家乐的菜, 又学会了怎样使农家乐菜谱更加完整、和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情感得到了共鸣、思维得到了发展。

对于苏老师的这堂课,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一是充实了教材的内容, 对“节”的应用做了深入挖掘。二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 创造性地选取了“农家乐菜谱”作为素材, 素材内容新颖, 学生熟悉, 具有现实意义。三是精心设计, 环节细腻,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篇9:“推门听课”制度的实践与反思

“推门听课”顾名思义,就是学校领导、教研员或其他人员事先不打招呼而进入教室听课的一种课堂管理方式。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旨在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益,学校自上学年推出“推门听课”制度。推出“推门听课”制度之初,在教师当中,有反对声,有赞同声,也有的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其中就有一位已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强烈反对“推门听课”,坚持认为课堂是属于教师个人的空间,有权利拒绝任何人进入自己的课堂随堂听课。因而,在落实推进“推门听课”制度过程中,我也曾经两次遭受到教师的拒绝,不欢迎我进入他的课堂听课。

一次,当我提前10分钟,告知一位女教师听她的课时,这位教师却说:对不起,我今天没有心情,能不能不听我的课?我无语对答,悻悻离开。另外一次,我还是提前10分钟告知一位男教师,下一节要听他的课。这位男教师也用同样的话回应我:对不起,我今天没有好好准备,你下次听我的课,行吗?当然,我不便勉强“推门”听课。事后,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得知该教师心理紧张,怕上不好课丢面子,怕领导给“穿小鞋”。

在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之后,我也犹豫了,要让“推门听课”制度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继续坚持下去呢?还是打退堂鼓,就此作罢。作为教学管理者,也深知“推门听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方式,对提高教师教学效益的有利作用。从理论上讲,“推门听课”有利于了解教师平时真实的教学情况;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资料,为教学评估和教学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面对面地交流信息、经验、思想和情感。于是,我还是顶着压力,坚持了一学年的“推门听课”行动。在这一学年的“推门听课”过程中,除了坚持提前10分钟告知被“推门听课”教师之外,还坚持每节“推门听课”之后,必须与教师诚心交流听课之后的建议与意见,以达到共同学习探讨、共同进步的目的。

本学年开学初,教师对“推门听课”制度的态度悄然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反感“推门听课”。当我搬起椅子,经过教师办公室时,他们不再像当初那样恐慌地问我:“领导,今天又要听谁的课呀,不会是我的课吧?”而是这样跟我打招呼:“领导,今天是听谁的课呀,我能一起去听课吗?”当我提前10分钟告知被听课教师时,他不再拒绝,而是以一种自信的微笑回应我:“领导,欢迎来听课,请多多指教!”

如今,教师对“推门听课”已经习以为常了,“推门听课”制度在我们这所规模偏小的农村小学逐渐成了一种习惯。而且,“推门听课”也成为了我们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对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反思

回顾一学年多的努力,终于让“推门听课”逐渐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的一种习惯,让我内心欣喜,也让我有了某些成就感。同时,在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推门听课要想在小规模学校中成为一种习惯,取得实质性的好效果,关键在于推门听课首先让教师欣然接受。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保证推门听课应该让全体教师都能参与,相互听课。最后,还要让教师明确推门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师学习交流,共同促进提高。

1.要广泛宣传,正面引导,消除顾虑

在实施推行“推门听课”制度之前,要在教师会议上进行广泛宣传,正面引导,要允许让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了不让教师感到“推门听课”是行政领导对教师搞突击袭击,故意刁难教师,本学期初,学校对全体教师关于“推门听课”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两个允许;两个不允许。“两个允许”就是:允许因心情不佳申请缓听一次;允许因课型安排特殊申请缓听一次。“两个不允许”就是:不允许把失败的教学在公开场所作为课例进行宣讲;不允许只听课不反馈。这样,对推门听课的领导在纪律上作了约束,并且以宽容心对待教师偶尔的拒绝。

“两个允许,两个不允许”的规定,让教师做好随时听推门课的心理准备的同时,也减少了教师因各种顾虑而产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还让教师明白,教学管理者推门听课不是要看哪位教师的洋相、丢谁的丑,而是了解教情学情,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师会议上,对于书面教案与推门课教学质量之间的联系,我曾经向教师解释过:在推门听课中,我们提倡并追求高质量的推门课与相一致的书面教案;对于有高质量的推门课,但没有书面教案,或有详尽的书面教案,但推门课质量并不高,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讨论与谅解的。但是,绝不允许既没有详尽的书面教案又没有高质量的推门课堂教学的现象出现。

2.要建立全员参与、相互推门听课制度

以前大家普遍认为,推门听课只是管理者去推教师的课堂之门,推门课是领导听课的专利,这是一种不合理现象。推门课应该要拓展听课者的范围,让全体教师都能享有听推门课的权利。在本学期开学之初,我许诺,我的课堂,也包括其他领导的课堂,都是敞开的,也欢迎各位教师随时推门进我们的课堂听课。教学管理者在想“推”门听课之前,要先主动“拉开”自己的课堂之门,欢迎教师们先体验一下“推而听之”的真实感觉,在演绎“推拉自如”的同时精心做好“示范”和“引导”。所谓“领导”,起码既要“引领”还要“指导”,引领就离不开“带头”,离不开躬身力行;所谓“管理”,起码既要“管得严格严肃”,更要“管得合情合理”。管理者只有先通过自己的课堂“推拉门”打消教师们对领导单向的“推门课”的无奈与顾虑,才会为自己下一步获取“原生态的课堂”铺平道路,所有的课堂之门才会任自己“自由推拉”。当然,这也是管理者展现自我人格魅力的好机会,更可以让原本生硬的管理要求在自己的“轻轻一拉”中得到内化和优化。在一学期中,我接受20多人次教师的推门听课,从中获得了许多乐趣,拉近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向更多领导和同事学到更多的经验和方法,让推门课不仅仅局限于“推门”,更要“推磨、推广、推陈出新”,突出“推”的功效。

教学管理者在具备了“推拉之功”后,还要带领全校教师共练“推拉之功”,开辟并拓宽各种教学研究的渠道,在感受“挥洒自如”育人乐趣的同时,用心做好“交流”和“互补”。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极强,每一位教师都是“在游泳中学游泳”。没有只接受过一次“听课”就可以“打通玄关”的教师。相反,他们只有在不断的讲课、说课、听课、评课的实践中摸爬滚打,才会渐渐成长起来,只有不断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才可能让自己的执教水平不断进步,教学技艺日臻完美。教学管理者也只有摒弃单向的“推门听课”,在管理实践中“亦推亦拉、推拉自如”,让各种渠道纵横贯通,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交流的必谈话题,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较多的被指导和被发现的机会。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艺术才能不断提高。

3.要及时反馈,适度评课,重在交流互学

推门课由于事先不通知教师,很容易引起误会,所以,听课者在昕课过后,应该及时与上课教师沟通交流,不能一听了之,让上课教师心神不安。猜想联翩。因此,听课者在“推门”听课之后,千万别忘记“拉上”教师的课堂之门——及时准确地对教师们课堂给予评价,在实践“收放自如”管理技艺的同时,专心做好“反馈”和“指导”。课堂上管理者应当演好学生、教师、教研员三重角色,时刻保持着一种欣赏、期待、唤醒的心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综合、整体性地评价一堂课的总体质量。在对其评课时,应该把握好评课的标准,不能以公开课条条框框的高标准来衡量推门课,毕竟推门课与公开课存在很大的区别,公开课需要反复精心打磨,推门课是种毫无准备的课,应当适当放宽要求。评价推门课主要看教师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教法是否适当,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能力是否得到锻炼,精神是否愉悦。这样,离开之前及时与教师就这节课的得与失进行充分的交流,不但要“挑刺”而且要发现闪光点,应当让教师得到肯定而继续努力,让其感觉到管理者的“推门听课”其实是助推我更上一层楼的善举,被听课者一定会以积极的心态期盼着自己的课堂之门被“再次推开”,从而真正起到以教促研、以研带教的良性循环作用。

篇10:看猴子听课反思

我们的写话课设计宗旨是一课一得,不求面面俱到,不要无懈可击,关键是一定要教一点东西给学生,并通过训练习得内化。教材中的插图绘的是动物园的猴山上,一只只猴子在游戏玩耍,右侧大人孩子正在围观。这节课的设计不是教学生描写一幅全景图,而是把视角集中到假山上的猴子身上,从猴子的状态、观察的顺序这两个角度指导说话写话,达成有序表达,表达具体的目的。囿于农村孩子的写话水平,程老师设计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只要能把这个句式写好就算目标达成。从回收的写话作品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写好。

评课中,有的老师提出课可以再深入一些,加进训练想象力的指导,加进周围游客的描写等等。一节貌似完美的课,一节无视学生学情的课,一节教学目标模糊的课,应该是可以再加进很多东西进来的。就这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写话指导细致入微。例如:

导入课题后,引出汉字“猴”,师生一起写这个字。

指导学生说具体猴子的状态,给了句式的对比示范:

猴子正在吃苹果。

山顶上坐着一只可爱的猴子,双手抱着大大的.苹果,有滋有味地吃着,嘴里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观察顺序时,精讲图中假山左侧的猴子,从上往下逐一显示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猴子,大图出示山脚下一只小猴给一只大猴挠痒痒,利用图片教学生说具体,说生动。以“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自由说说假山右侧的猴子。

看图写话,写作顺序是必须要指导的。有的老师提出可以让学生自由观察,再探究按什么顺序表达,这也是一种好方法。实际遇到的问题是,学生的词汇量太贫乏,无论口头还是书面的语言表达都太干巴,好似一棵光秃秃的树,没有一点儿枝叶。以本节课为例,尽管老师设计了句式引导,但写的句子有点儿修饰语的只有一篇:

有一只小猴子在山上跑来跑去真可爱,有一只可爱的小猴在山上观看风景,还有一只顽皮的小猴正在挠痒痒,真有趣的猴子啊!

篇11:英语听课反思

南阳庄小学 刘雪丽

这次观摩六年级英语教师的示范课,我受益匪浅。我从中体会到教师上课的独到之处,感受到教师上课的魅力和风格。教师的精心准备对我的感受很深,自己对他们的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要从中学习的东西和自己欠缺的经验颇多。

首先,英语语言有三个方面,即语音、语法以及词汇。语音是根本的。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好发音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学好发音,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也才能让别人听懂你说的话。能听能说,英语就算学活了。用发音标准的词汇与学生交流,即使学生没有听懂老师的词汇时,可以用肢体语言来启发学生。

第二,采用不同的游戏使学生记住单词和对话。并且是种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参与。体会语境的感染。

第四,情境的创设,英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境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真实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第三、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将给予评价,可以制作一些小红花或小红旗等作为奖励。

篇12:认识负数听课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要从学生出发去导入新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抽象出数学概念。因此,我在教学本节课时,利用“黄金周旅游”的热门话题来引起学生的兴奋点。接着,每个人的目的地是有所不同的,于是就让他们关注自己目的地所在城市的气温。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天气预报声音响起,学生仿佛回到了家中,学生感到新鲜,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生初步感受了一下负数是如何记录的?为学习新课做好了准备。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保证每个教学环节始终指向教学目标,而且要注重各教学环节之间有机关联,互相贯通,层递推进,以寻求课堂教学“1+1>2”的整体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还要细心考虑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它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且从属于教学内容。成功的过渡表现为水到渠成,自然流畅,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逻辑延伸,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启发性开端。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认真思考了各教学环节间的过渡问题,如:例1的教学是要求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四个城市的温度,我考虑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接触温度计,必须先要进行如何准确的看温度计的教学。于是在学生刚看完天气预报的录像之后,我就提问:要了解各城市气温,我们可以看天气预报,但要了解我们课堂里现在的温度该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了温度计。于是师生一起测量教室的实时气温。这样的过渡,不仅很自然的引出了温度计,还有效的进行了如何正确地看温度计的教学,为下一环节“学生写出四大城市的气温”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数学课中运用游戏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陈鹤琴老先生曾

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爱玩好动是天性,传统的教学常会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又苦又累,厌学情绪严重,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精神疲惫,思维松懈,有时还要玩上一会儿和学习无关的东西,所以当学生的脸上闪过“无聊”“困惑”的痕迹时,游戏可解“燃眉之急”。课上到这儿,我学生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些疲倦,不利于例2的学习。当学生一听到要玩游戏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被调动了起来,显得非常的兴奋。因此,这个游戏不仅很好的过渡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又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练习设计要注重情景,讲究实效。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此,我对本题做了一些改动,在后面加了一个“0”,意在让学生继续巩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一知识点,这样一处理,效果很好。

诚然,所有的课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这节课还需改进之处在于:一是由于借班上课,我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致使课堂前部分花的时间较多,后半部分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样影响了学生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利用天气预报录像激趣导入时,若能要求学生在看的同时选择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动笔记录它的气温,这样能使学生初步感受负数的读法的同时也能初步接触负数的写法,有一石二鸟之作用。三是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若能改进以上缺点,这节课会更加成功。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认真专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受益。

在今天上课之前,一直在想如何上好新知第一课。因为是到直属小学的第一课,且要做好被听课的准备。今天早早地到校,把教案与ppt再次进行揣摩与思考。整堂课下来,感觉较好,本课的知识重、难点都解决,且学生的学习效果较佳。

一、课前准备充分。备课后针对教案与ppt,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并且充分享受到了集体资源的优点,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长处。

二、知识的重难点把握较清。课中始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 学习。从课中的学习反馈可看出,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已经基本理解。

三、注重了提问的有效性。结合知识所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 性,并不是简简单单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这样在启动学生思维的 同时,积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值得思考之处:

一、学生的小组合作体现的不够。也许不适应把学生分成三组的形 式,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上组织的不多,参与的不够。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认识负数》听课感言

听了来凤县实验小学瞿老师的《认识负数》这一课,感受颇深。

大家知道,数学的学习应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指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让学生经过对负数的认识,将更深刻地认识数,同时,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数学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我认为本节课就体现了这一目标。

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变得通俗易懂了,在教学中从认识温度计,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上的0刻度,然后进行0上和0下的温度读数教学,充分体现由整体认识到局部探索的教学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认识与探索的难点,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负数,进一步体验到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老师在教学时引入了“天气预报”这一熟知的事物,用“零上5度”和“零下5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从而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5”这个数字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感谢瞿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生动的数学课。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认识负数听后感

负数不就是数字前面加个负号吗,能有什么好上的呢?好肤浅的理解,但这确实是我听课前对此的真实感受。但一堂课下来,再加上这位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我彻底被洗脑了。

感受一:

这位老师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了温度计,首先他出示的一个温度讲上标上了0及大于0的数字,大家一起来认识温度计,接下来他就让同学在刚才的观察学习中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要让大家看到有零上2度及零下4度的表示,当然学生只需在温度计上标上数字,之后这位老师就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发现学生都在0的下面标数字犯难了,有的人在0的下面是以4、3、2、1的顺序写的,有人则在0的下面是以1、2、3、4的顺序写的,那么谁写的是对的呢,对于这一难点的讲解你首先要让学生心服囗服地接受,另外要说得有理呀,这位老师就很聪明,他联系到了生活中的地下室,他问到学生如果这座房子有5层地下室,那最靠近地面的是第几层,学生脱口而出是第一层,那接下来的一层又是第几层,学生又脱口而出是第二层,接下来不须老师解释什么,学生就知道他在温度计上写的对不对了,很了不起。

感受二:

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那0是什么呢,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中,这位老师很自然地就让学生去发现原来0只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之后他又来扩展分界点的意思,比如说比珠穆郎玛峰海平面高8848米,某盆地比海平面低145米,让学生分别用正数负数表示珠穆郎玛峰及某盆地的海拔,随后就问到学生这里是以什么为分界点,学生就会发现这时的分界点还是0,只不过又可换种说法是海平面。

感受三:

认识负数原本是五年级的内容,可这位老师却让四年级的孩子来学习,而且还穿插了一些初中的练习题,如有在在羽毛球比赛前,都是先测一下要比赛的羽毛球与标准羽毛球的重量中的差距,第一个是-0.35克,第二个0克,第三个+0.15克,第四个-0.2克,问这里的0什么意思,真的是没有份量吗?这里第几个羽毛球最重,第几个羽毛

球最轻?虽然这题是出现在初中的数学书上,但经过这位数学老师的教学,即使是四年级的孩子都会感到这题目一点也难,原来初中的数学也不过如此而已。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实小新教师,《认识负数》是我的走上讲台的处女秀,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1)研读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其读法,写法;能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各种能力。(2)了解学生,我教的是五(1)和五(2)两个班级,总的来说,一班的学生乖巧,课堂纪律绝大多数能自觉遵守;二班的学生活跃,但上课比较主动积极。(3)准备教具,对学生所要做的作业预先浏览和完成。(4)向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但真正走上三尺讲台,我明显感到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还是不能很好把握。有时一堂课的气氛过于活跃,纪律就失去了控制。一堂课40分钟不能恰如其分的安排,会出现拖堂现象。学生在做题时,哪里容易错,哪里是薄弱点,不能预先明确。会有一些学生不能按照要求高质量的完成作业,甚至出现拖拉的现象。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我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负数这一概念虽是第一次出现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我又通过教材上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其次我应用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新知。例如在教学正数,负数,零的关系的时候,通过让学生将一组数分类,自主归纳得出“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最后我设计了一些丰富的练习,以此巩固新知。教材安排了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填一填,连一连等多种练习形式,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两个班的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正确率较高,做题的热情也比较高涨。

上一篇:零就业家庭证明格式下一篇:拾物不昧表扬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