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仁简介

2024-04-22

郭建仁简介(精选7篇)

篇1:郭建仁简介

郭建仁:发现禾草下珍珠的人民教师

鲍丹

8月27日,山西省孝义市第二中学的秋季开学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刚刚上任的新校长郭建仁显得格外忙碌。这位山西省模范教师已经是第三次来到全市教学力量最薄弱的中学开展工作。

在这个地处深山的县级市里,郭建仁一次次将别人认为的“差生”调教成优秀生,使教学力量薄弱的学校变成“名牌”。郭建仁不善言谈,在记者不断启发下,才透露出他的“教书经”。

没有“落后生”只有“潜能生”

“没有‘落后生’,只有‘潜能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引导好就能够开发出来。”郭建仁认为,对于教学力量薄弱的学校,转化“潜能生”正是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关键。

郭建仁认为很多“潜能生”都是因为自卑而自暴自弃,让他们建立自信是突破的第一步。在平时的课堂上,他会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潜能生”回答,体验接受表扬时的喜悦,“潜能生”也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下课了他们也渐渐不像过去那样躲着老师,而主动围着老师问问题。,全市有名的“捣蛋大王”、曾两次被孝义中学开除的张立进入兑镇中学就读。郭建仁针对他专门开辟了“班主任谈话室”,与他交流思想,帮他找优点、改缺点。一个月过去了,张立的心态开始转变,学习也开始用心,一个学期后,“捣蛋大王”居然变成了班里的学习委员,高考时还以513分的成绩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学院!这样转化“潜能生”的例子,在郭建仁30年的教学经历中并不少见。

今年6月份,在孝义市第四中学毕业班离校前的最后一次班会上,全年级过去的“潜能生”簇拥着郭老师哭成一团,班会结束后黑板上写满了“谢谢您,郭老师!”

教师就是不断发现禾草掩盖下的珍珠,郭建仁就是这样的教师。

德育是一切课程的基础

在长期兼任思想政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过程中,郭建仁找到了这两者的结合点:德育是一切课程的基础。

他将德育的目的概括为“明理、导行”,思想政治课是系统的“明理”,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认同、记忆、掌握相关的理论观点,明确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的界限。而思想政治课外就是系统的“导行”,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在四中工作时,郭建仁就逐渐摸索出一套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会制度”,每周由学生干部主持,同学们自己总结一周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并通过讨论明确改正的办法,而老师只是在一旁旁听。

事实证明“德育是一切课程的基础”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郭建仁所带高中毕业班的成绩,总是居全市同类学校前茅。1987年,郭建仁所带的7个高中毕业班的政治及格率达100%,名列全地区27所高中之首。20在兑镇中学,郭建仁任班主任的122班学生王晶同学以584分的高分被复旦大学录取,升学率一度仅为3%的兑镇中学变成了孝义市的“名牌”学校。

教育事业需要后继有人

凭借着优异的教学成绩,郭建仁曾多次被评为山西省模范教师、优秀德育课教师、孝义市优秀共产党员。然而郭建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精力主要投入到培养年青教师上。

从1990年开始,他就兼任市政治教师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先后为孝义市培养专业政治教师50多名,其中多人被评为市模范教师或地市级教学能手。20,孝义市政府开始组建第四中学,郭建仁接到安排立即奔赴四中。在那里他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教材,他还动员年青教师观摩老教师的课堂,组织年青教师到外校去观摩。在他的努力下,四中年青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学校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也得到解决。

在工作上,他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经验,在生活上,也处处他人为先、事事让人。已经分到自己名下的福利房被他让给经济困难的同事。近几年,孝义市教育局开始重奖高考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他就主动从高三教学一线上退下来,将年青教师推上去。

上半年,孝义市第二中学教学质量出现严重滑坡,孝义市委、市政府经过决定调他去市第二中学担任校长,试用一年。郭建仁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篇2:郭建仁简介

王葆仁,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和高分子化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爱党、爱国、爱科学之心终生不渝,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葆仁,字爱予。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困难。1922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1930年,王葆仁与吴萱女士结婚,夫妇感情甚笃,吴萱对王葆仁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

1933年王葆仁以名列榜首的成绩,被录取首届中英庚款官费留学,前往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他将在国内已完成的5篇论文送交导师索罗普(j.f.thorpe)时,颇受赞赏,遂免去一切考试和预修课程,直接做博士论文。王葆仁用两年时间完成并通过了论文答辩,是化学方面获得英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35年秋,他应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歇尔(h.fischer)的邀请,赴该校任客籍研究员。

1936年王葆仁回国任同济大学化学教授,并筹建理学院,兼任理学院院长与化学系主任,成为当时同济大学首次担任高级职务的中国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葆仁全家随同济大学内迁,辗转绕道越南,始至云南昆明,后又迁往四川宜宾。1941年,王葆仁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聘请,前往贵州湄潭浙江大学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1947年兼任该校教务长。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王葆仁被聘为专门委员,并应该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庄长恭所长邀请于1951年调至上海,任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全国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由曾昭抡和王葆仁担任正、副主任,负责规划、协调全国高分子的科研与生产工作。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建立化学研究所,王葆仁率领有机化学所高分子组全体人员迁到北京,任化学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一直负责高分子方面的领导与组织工作。

1956年国务院制订《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王葆仁负责“高分子与重有机合成”重点项目及高分子科学的学科规划。1956年开始任国家科委化学组组员、化工组组员和高分子分组组长。1957年他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参加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高分子方面的谈判。1962年他再次参加全国科技发展十年规划的制定工作。

1957年王葆仁创办《高分子通讯》,1983年又创办该刊的英文版,后将《高分子通讯》改名为《高分子学报》、将英文版改名为《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高分子科学》)。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王葆仁负责创办该校高分子化学系,兼任首届系主任,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分子专业人才。

1963年王葆仁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82年至1986年,他又再次当选为该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并长期兼任该会高分子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支持中国化学会的工作。他还担任过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为纪念中国化学会成立50周年,王葆仁担任了《中国化学五十年》一书的编委,具体主编了高分子化学一章.1980年,他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的主编。

王葆仁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与科研工作,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1964年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85年中国化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祝贺王葆仁先生从事化学工作六十周年大会”,首都科技界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高分子工作者500余人,济济一堂,盛况空前,表彰了他一生中的杰出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和科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学术组织工作的社会活动家!

培育了千余名科技人才

王葆仁自1926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经历了60个春秋。他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验技巧。他的才干深受同行与学生钦佩。他的许多精辟见解给人以深刻印象,他一贯倡导理论和应用并重,主张教育要独立自主。

王葆仁一生育人逾千,弟子遍布海内外,其中有成就、有名望者不少,可谓教导有方、功绩显著。他的教育方法是很有讲究,很有特点的。

首先,他十分重视基本概念,他曾多年讲授普通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及反应机理、有机天然产物等课程。他认为基础课比选修课更重要,必须使学生弄懂基本概念,打好基础。因而他授课时,总是紧紧围绕基本概念来讲解。他不但讲实验结果,还从分子结构上阐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物质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性。在讲化合物的性质时,往往用电子理论予以解释;在讲化合物的结构时,又善于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在讲授有机天然产物课时,他着重介绍用化学反应判断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方法。他以简炼的语言、秀丽的板书、条理清晰的讲述,把学生引入了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的有机化学世界。学生们反映:听王先生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不但引人入胜,且容易领会实质。

王葆仁讲课时十分注意国内外有机化学的新发展。他说;“在大学讲课就是讲学,决不能照抄书本,照本宣科。”他坚持阅读文献,不断了解新的科学动向,使自已始终处于当代有机化学的前沿。他的讲课经常增加新的内容,常讲常新。例如:他采用卡勒(karrer)的《有机化学》为教本时,其1946年版还没有鲍林(l.pauling,195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但王葆仁却于1947年就将鲍林的共振论向学生做了介绍,使学生了解到最新动态与成就,因此倍受欢迎。

王葆仁十分重视科学实验。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如果学生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巧的双手,是难于成才的。他在任教期间,每天都去实验室,而且往往是早到晚走。即使在他兼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期间,也不例外。在学校一再迁徒的战争环境中,王葆仁依然设法筹建实验室,亲自动手从事科研工作。他对实验操作要求十分严格,一套合成仪器安装好以后,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观察,都不能歪斜,甚至实验台上、仪器柜内的物品摆放都必须井然有序、整齐清洁。倘若违反操作规程,立即停止实验。凡在王葆仁手下做过化学实验的人,无不对他的操作精细、技术高超、准备充分、秩序井然表示敬佩,因而他培养出大批训练有素、作风严谨的化学人才。

王葆仁授课时重视启发教育、重视平时训练。他每讲完一堂课,都出几道非常有趣的习题。有的题目是训练合成思路的;有的题目是着重考虑内外因素的;有的题目是用不同性能来区别、分离各类化合物及混合物的;有的题目是从元素分析、分子量测定以及用特征反应等来推测未知物的结构的……。练习题做完后,接着就上实验课,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甚了解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方法收效很好至今有些习题,他的学生还能依稀记得。每学期他还举行三次不预先通知的测验,三次测验的成绩都在80分以上者,就能得到免予大考的殊荣。

总之,凡经王葆仁授业的学生,包括后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至今都深感严师教学的薰陶,得益匪浅,终生难忘。王葆仁从不无故训斥学生,但是当他出现在黑板前,教室立即鸦雀无声,大家都全神贯注地跟着他的思路奔驰。他培养的多名学生,都是任重攻坚的栋梁之材,还有几位美籍华裔已是国际上知名的有机化学家与生物化学家。1985年王葆仁80寿辰时,旅居美国的浙江大学校友郑家骏、程克信寄来一首祝贺诗,赞颂王葆仁为培育科技人才做出的卓越贡献:

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王葆仁自1926年开始科研生涯,当时国内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工作的人寥寥无几,他曾得到文化基金会研究补助金,于1929年用英文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从此,他长年未离开过实验室,数十年如一日。早期,王葆仁从事硝基甲烷的合成、格氏试剂化学反应、环β-酮酸衍生物与偶氮盐偶合、环己烷螺旋丁内酯等的合成研究,这些都是当时有机合成的前沿课题。

王葆仁认为在有机化学的发展中,炼焦工业的发展和染料工业的需求,使有机化学中芳香族化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导致染料化学的出现;而对杂环化合物的广泛研究,又发展了药物化学。因此,40年代王葆仁的研究领域转到合成染料与药物研究方面,兼顾理论研究。在湄潭浙江大学,他曾指导学生制备海昌蓝、ddt、味精、研究中药鸦旦子和合成磺胺新衍生物的药物等,以期找到疗效更高而副作用又少的磺胺类药物。在当时风行磺胺药,但又尚未发现磺胺衍生物的新药情况下,王葆仁的构思说明他是有远见卓识的。遗憾的是当时限于试剂与药理等条件,没有取得应用结果。

王葆仁还认为电石工业的需要促进了炔烃化学的合成。进入50年代以后,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的烯烃化学,使石油化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天之骄子,化学给人们衣食住行都增添了异彩。他说:“有机化学由芳烃至快烃又至烯烃的历程,促使我想到烷烃的问题。”同时,他认为我国石油中蜡的含量很高,对于烷烃进行有控制的选择性反应,显然是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自1978年起,王葆仁指导开展了烷烃化学的研究,分别从氯、亚硝基、磺酸基等自由基对烷烃进行取代反应及从卡宾等活性中间体对烷烃化合物进行插入反应。通过系统研究,总结出几类取代基的指向规律,找到了制备两种氯代烷烃的方法,提出了简单烷烃自由基能够发生1,2重排的观点。有关简单烷烃的1-位自由基转位为2-位自由基,国外学者一直认为可能性非常小,王葆仁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烷烃的光氯化是没有取代位置选择性的,通过在强酸介质中进行直链烷烃光氯化,最后都得到了头-尾氯化的产物。王葆仁认为这是由于各位置氯化异构物在强酸中的稳定性不同,导致最后产物中1-氯代烷占优势,对盛行的阳离子自由基的选择性氯化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王葆仁学识渊博是众所周知的。当他听过别人的学术报告,对报告的理解程度有时超过报告人。他一直十分注意资料的搜集工作,认为国际上关于有机合成专著,有两部最受重视,一部是《有机合成》、另一部是《有机反应》,为了将他几十年在有机化学理论与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知识与经验记载下来,他决定兼取上述两部书的长处,撰写出一部自已的专著,书名为《有机合成反应》。他以综述性论文的写法,介绍各个重要有机合成反应。特别着重阐述了50年代以来的新合成方法与典型反应的新进展,不仅能供有机化学教学使用,还可提供科研工作者应用这些新反应。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1364页、202万字。分别于1981年和1985年出版。这是一部十分珍贵与有价值的专著,深受化学工作者欢迎,198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这是王葆仁对有机化学所做的最后贡献,也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为高分子事业鞠躬尽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分子科学在我国完全是空白。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王葆仁从他原来从事的有机化学毅然转入高分子,在我国开拓了高分子化学研究工作,并为之奋斗了30余年。

王葆仁致力于高分子化学,首先以接受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有机玻璃)和聚己内酰胺(即:锦纶)的任务为研究对象,带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组全体同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苦创业,边工作、边学习,迅速完成了上述两项军工任务,率先在我国试制出第一块有机玻璃和第一根尼龙6合成纤维,以后分别转至沈阳化工研究院和锦西化工厂扩大生产,这是我国最早的高分子工业。

王葆仁对高分子化学的学术思想是挑选课题必须从有利于国计民生出发,同时不应忽视基础理论研究。他主张高分子科研工作必须与我国石油化工大品种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必须为生产服务,但也应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指导生产。他坚持开展聚丙烯定向聚合的研究方向,曾亲自从事聚酰胺、离子交换树脂、有机硅高分子和金属有机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高分子大品种的合成方法,尤其是以成纤材料为主,也涉及有关的塑料树脂,并同时开展反应机理的研究,开拓了不少高分子科学的研究领域。他是我国高分子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研究有机硅化学及聚合物的创始人之一。几十年来他领导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合成研究室出色地完成多项任务;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高分子队伍。王葆仁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提出自已的学术见解,以改进生产,并促进学科发展。例如:在他接受研制尼龙9的任务后,提出不沿用国外使用的合成方法而改用以氯和氢氧化钠进行癸二酸单酰胺的重排直接得到9-氨基壬酸的方法,从而建立了以蓖麻油为原料,经由癸二酸、癸二酸单酰胺重排制备尼龙9的简捷合成路线,投入中间生产。因尼龙9的结构中的碳氢链与酰胺链的比例比较合适,因而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它在熔融态时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王葆仁在聚酰胺化缩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中,利用恒沸介质进行ω-氨基壬酸和氨基己酸的缩聚,发现当反应程度达到99%以后,由于体系粘度变稠,末端基浓度降低,缩聚反应由前期的二级反应转变为三级反应。这个实验结果澄清了国际上多年来对此问题的不同论点,解决了缩聚反应级数的问题。又如:王葆仁认为我国的硅资源丰富,应加以利用,他自1954年开始,领导开展用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通过醇解分离纯甲基单体,最后试制成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等工作,还完成了难度很高的耐高温硅胶的军工任务。他同时提出了利用有机硅单体既作为格氏反应的溶剂,也作为原料用以制备纯双官能单体的简便方法。为我国早期发展有机硅工业打下了基础。他还从事氯烷基硅烷的合成与反应等研究工作,探索有机硅化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他曾提出以-硅碳-硅-氧为主链的高分子材料有可能改善耐化学性的见解,因硅-碳键比硅-氧键极性小的缘故。早在60年代初期,他就主张研制硅-硅双键化合物,而在国际上直到70年代末期才在美国合成了硅-硅双键化合物。这是一个吸引世界有机化学家注目的课题,由此可见王葆仁的灼见。王葆仁一生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些曾被美国化学文摘所摘录。

为了交流高分子科研工作经验和尽快将科研成果公诸于世,王葆仁创办了中国第一种高分子学术期刊《高分子通讯》,由他历任主编直至谢世。每期定稿都召开编委会,而且往往利用星期日进行。由于他严格认真,使这份刊物达到了高水平,在1966年以前所载论文已跻入国际先进行列,遗憾的是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曾一度被迫停刊。但1978年复刊后又逐渐兴盛起来,尤其当创办英文版后,更加发挥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编辑部经常收到国外索取刊出论文的函件,刊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赢得了高度学术评价,1987年在中国科技编辑学会成立大会上受到了中国科协领导的表扬。

自1954年由王葆仁倡导组织的系列性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延续至今已举行了10多次,每次会议均由他主持、领导,大致每两年召开一次。他事必躬亲,精心辟划,树立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术气氛。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坚持这门年轻的学科应保持整体性,在化学学科中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一视同仁,列为二级学科。他的意见得到化学界的支持,在中国化学会内设立了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一直由他担任主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委员会一直是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协作的大集体,开展了各方面的学术组织工作。他还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1956年曾作为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应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全苏第九次高分子论文报告会,宣读了2篇论文,会后参观访问了苏联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1957年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谈判132项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有关高分子方面的具体内容;这一年他还任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赴布拉格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高分子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参观访问了捷克各化学研究机构与大学;60年代及70年代,曾多次接待日本高分子访华代表团,与日本高分子界的著名学者井本稔、樱田一郎、中岛章夫、竹本喜一、神原周等均有学术交往;1979年筹办和主持了在北京举行的“中美双边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论文报告会”,做了题为“近年来中国高分子研究进展”的综述性论文报告,颇受与会代表的重视;1981年率团赴东京参加“中日双边高分子科学技术论文报告会”,曾致开幕词、闭幕词并宣读论文;1982年赴美国阿默斯特(amherst)再次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学术会议。他宣传了我国高分子的成就,了解到最新国际动态并建立了广泛的友好联系。他的杰出贡献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崇敬。1986年9月王葆仁病逝后,当年年底日本井本稔教授访华时,曾专程到王葆仁家吊唁、慰问,表达了国际友人对他的悼念。

为了宣传普及高分子知识,1980年王葆仁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编写组的主编。由于他在高分子化学界的威望和他本人的认真负责态度,使高分子化学分支的工作提前于1984年4月完成,比别的分支提前约两年。在撰写过程中,他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和批评不正确的意见。他确定的交稿日期,自己首先按时交稿。他经常说,“一个人要言而有信,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必须做到”。他经常带病听取汇报、处理工作。他还十分重视高分子名词的制订工作与科普工作。他曾亲自向青少年作科普讲演、为《人民日报》等报刊撰写高分子科普文章和编写通俗读物《高分子化合物》等。

王葆仁是中国化学会的永久会员。从中国化学会创建初期,直到王葆仁逝世前夕,他始终热爱化学会的事业,积极支持化学会的工作。1982年9月,当他刚刚访美归来,身体已感不适,但仍抱病奔赴南京,参加了“中国化学会五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他对化学会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动。1985年8月24日在中国化学会祝贺他从事化学工作60年的大会上,他将晚年疾病缠身、奋力疾书写出的《有机合成反应》稿酬及平日节余,共计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化学会,经研究,化学会用此款设立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金”基金,自1986年开始颁奖。王葆仁谢世后,化学会又陆续收到了海内外有关人士对此奖金基金的捐赠,这是王葆仁对发展祖国高分子事业所作的最后贡献,真可谓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为高分子科学献出了毕生精力。

爱党爱国,终生不渝

王葆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热爱祖国、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王葆仁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学者,他痛恨国民党的黑暗腐败,向往着祖国的光明前途。解放前夕,他和浙江大学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入保卫学校和迎接解放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焕发了革命青春,更加努力工作和要求进步。1955年向中共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支部提出了入党申请,直至他重病后仍然坚持申请,反映了他坚定的信念。抗美援朝时,王葆仁响应党的号召,先后送长子与唯一的女儿去参军,以后又将次子、三子送往部队,在他的5个子女中,有4个受到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培养与教育,这在一般旧知识分子的家庭中是罕见的。王葆仁的一生不是平坦的,他经历过旧社会的曲折、坎坷,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过创伤。“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受尽磨难。但他从未动摇过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决心。他忍辱负重、辛勤耕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党根据王葆仁爱党、爱国、爱科学之心终生不渝,于1986年9月13日追认他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作者:刘惠 王有槐)

简历

1907年1月20日 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26年 毕业于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3年 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留学,1935年获博士学位。

1935年 赴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大学任客籍研究员。

1936—1940年 任同济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

1941—1951年 任浙江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1947年后兼任该校教务长。

1951—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6—1986年 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6—1986年 任国家科委化学组组员兼高分子分组组长;化工组组员。

1957—1986年 创办《高分子通讯》,并历任主编。1983年又创办该刊英文版。

1958年 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系,兼任首届系主任。

1963—1986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并兼任该会高分子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80—1984年 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部分主编。

198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篇3:陈德仁简介

近半个世纪,作为我国弹道导弹控制技术开拓者之一的陈德仁,投身国防建设事业,潜心研究,默默奉献,远离人们的视线,做出了突出贡献。亲戚和无锡家乡人,直到去年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才了解陈老并知道他的身份。惊讶之余,大家对陈老只有更深的敬意。

联系采访陈老颇费周折,直到临近大年三十的前一天进行。我为节前打扰老人深表不安,可他连说没事,给我们让茶送柑橘。他的温和、亲切很快打消了原先的神秘和敬畏,慈祥、宽厚,这是陈老给人的第一印象。满头银发的他,走在大街上,你也许会把他当作谦和、热情的邻居老大爷,却很难把他和威猛、强悍的中远程导弹连在一起。

陈老的话不多。从一介书生到投身国防事业,这是陈老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他说自己是学通信出身,半路出家搞导弹研究,完全是逼出来的。可这不对口的专业,竟然让老人痴迷弹道导弹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并做出了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骄人业绩。

谈起过去,陈老一下子来精神了。采访话题,自然也从我国第一次水下成功发射火箭开始。作为我国第一代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副总设计师,陈老的记忆快门,至今还将那一历史时刻永久定格在辉煌瞬间:1982年10月12日15时,火箭出水像蛟龙腾空而起,激浪溅珠,虎啸龙吟,直冲云霄,也像一把利剑,寒光凛冽,冲向蓝天……

回首20多年前的往事,陈老的双眼顿时明亮起来。他说,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一次期盼已久的成功。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在我国固体燃料火箭技术发展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全球震惊,评论不断:“中国运载火箭有了突破性进展!”“中国军队具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

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前苏联、法国、英国掌握了潜射导弹的技术。地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如果有了在海底能够任意游弋的潜艇甚至核潜艇作为发射平台,其战略意义非同寻常。

由于当时我国整体科研技术条件薄弱,外国又对我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既无资料和图纸,又无仿制样品,不仅技术难度大,也缺乏预先研究等许多困难。在总体方案论证与设计中,在火箭的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研制人员都要从头开始去探索,特别是水下发射,成为当时摆在科研设计人员面前全新的课题。

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难度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尽管没有出国留学,可是,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陈老硬是靠蚂蚁啃硬骨头的精神,自学了英、德、俄、日4国语言。为的是能够阅读国外有关的科研资料,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好。因此,除了英语外,其他语种只会阅读,不会说。陈老自嘲道,这都是逼的,不学不行啊!

正是依靠这种钻劲和闯劲,我国弹道导弹在艰难中起步。上个世纪60年代末,陈老奉调从事我国第一个采用固体推进剂并从潜艇水下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先后突破了一批新技术,作为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针对固体推进和水下发射等特点,主持并指导解决了导弹控制系统遇到的一系列新技术难点,并为后续同类型号的研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我国潜射弹道导弹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几代科研设计人员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无数人卧薪尝胆20余年努力的结果!”陈老再三强调说。

我国弹道导弹获得成功,有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执行部门的全力以赴,更有全体科研攻关人员的废寝忘食、刻苦攻关、协同作战以及因陋就简、艰难创业等等许多精神可以倡导和总结。“但是,最为重要的无疑是科研创新和技术突破。”陈老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从零开始的创新,关键在于集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在科研技术上实行民主,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从而确保了科研项目采纳正确技术路线并顺利进行下去。

陈老至今津津乐道当年的科研环境和民主氛围。那时,由黄纬禄、陈老牵头并从全国大专院校中招来400多大学生正式组建起我国年轻的导弹研制队伍。在这一团体中,没有绝对的学术权威,一切都在摸索探讨之中。在会议室里,在一块小黑板上,科研团体的成员们轮流发言,民主讨论,小青年也敢向项目负责人叫板,还经常争得面红耳赤,在大家思想火花相互碰撞、激溅之后,集思广益以保证最优化方案的确立并实施。

无私奉献精神和全局观念意识,也是我国国防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陈老一直称道那时的无私和奉献。知识不是私有财产,科研攻关是大家共同的目标。科研人员协同作战,科研资料大家共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所有参与科研工作的成员,大家首尾相连,组成攻坚战的一个系统、一个团队、一个整体!

那时,不需要政治动员,也不需要思想工作,一到晚上,科研楼里灯火通明。大家的心全扑在国防事业上,为的是早日让火箭升空。自觉加班是平常事,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每天晚上,政委都得挨个儿到每个办公室,催促大家回家,大伙儿这才依依不舍放下手头工作。不要说加班费,连夜宵都没有!可是,大家自愿自觉,无怨无悔,投身紧张的科研工作。

陈老说,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凝聚了科学家、技术工人和水兵们所付出的集体智慧和心血,用当时最简陋的条件实现最尖端的科技,依靠的正是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最终实现了强国梦。

原定采访时间一个小时,可一聊3个多小时过去了。年过80的陈老,精气神十足,我惊讶于他的惊人记忆力。他不无得意地说,自己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的29位数。他的老伴却在一旁说,他的记忆力在某些方面真不敢“恭维”,生活上的事,一会儿就忘。老伴至今还记得,有次让他出门买菠菜和冬瓜,回来时却两手空空,说“没有菠菜”。精于弹道导弹控制的专家,面对白皮绿皮冬瓜却犯了难,不知买哪一种好?!有时在厕所里,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原来他正全神贯注,两手上下左右翻转,还不停比划呢,正在寻找控制导弹的理想角度和方向,连老伴什么时候进来都不觉察……

说起陈老的生动故事,老伴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如今都成为美好甜蜜的生动记忆。不在一线的陈老,和老伴相依相随,居住在北京海淀区一座普通居民楼里。尽管有过多次调房机会,但他们一让再让。陈老说,老地方都熟悉了,也不愿动了。儿子和孙女不在身边,老两口够住了。他们对生活甘之如饴,恬淡自然。闲暇之余,陈老还会带上巧克力等下楼逗逗邻家小孩呢。高兴时,嘴里哼上一些西方古典名曲的旋律,兴趣极为广泛的陈老,一直把外语、音乐当成训练记忆力的有效措施。

篇4:噶·论弓仁简介

噶.芒布结.论弓仁(663-623年),唐代高级将领。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论弓仁出身于吐蕃噶氏家族(位于今山南穷结县)。他的祖父噶.东赞辅佐吐蕃英主松赞干布,名垂千史。他的父亲论钦陵则继噶.东赞之后,成为吐蕃炙手可热、专统兵马的大论。

论弓仁所处的时代,后荒马乱,狼烟四起,征战抢掠无时不有,促使其从小专心习武,熟娴刀箭弓马、演兵布阵。成年后,即随父兄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正当钦陵父子对内权势显赫,凌驾于其他贵族之上;对外长期驻守突厥、吐谷浑,与唐军浴血奋争安西四镇之时,吐蕃内部赞普与其家族的权力之争更为激烈。吐蕃赞普赤德松赞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甘心大权旁落,更难容忍噶氏家族专横用事,便开始酝酿除掉论钦陵等。证圣元年(695年),赞普趁论钦陵正与唐朝大将王孝杰血战之时,先发制人,打掉噶氏家族在逻些的势力,然后派人召论钦陵等人回府。钦陵料知事情有变,举兵反叛。赞普即调兵遣将,于圣历元年(6)亲征。是年冬,论钦陵兵败后在宗喀地方(今青海湟水流域)自杀,左右殉死者数百人,吐蕃王朝历史上贵族专政的局面也随之而去。

翌年(6),论弓仁继其叔父赞婆率千余人投唐后,又率所统吐谷浑部七千帐入中原。唐王朝对他们待以上宾,施以殊礼。羽林军飞骑郊外迎接,则天后亲自接见,并赐宴武威殿,气氛热烈欢洽。唐朝还赐予他们铁券,赞婆被授以“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归德郡王”。论弓仁则被封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食邑二千户。所辖军队被安置在凉州兴源谷。不久赞婆因病去世,唐迁追赠其特进“安西大都护”。

论弓仁到中原后,颇受重用,他也以其所长尽心事唐,当年即于唐蕃争战的前线,动之以情,“以论家世恩”劝说吐蕃军队数千人放下武器,避免了一场流血恶战。以后,因突厥等部扰唐,朝迁虑及边患不已,“中军必谋于元老,上将固选于时杰”,即遣论弓仁率军平乱。论弓仁果然不负众望,战果辉煌,短短数年,历有升迁。

景龙元年(7),他被受封为“朔方军前锋游奕使”。

景龙二年(7),再任“左骁骑将军”。

开元五年(7),兼“归德州都督使”。

开元八年(7),由本卫大将军改“朔方节度副大使”。

官职的擢升与论弓仁卓越超群的才能、英勇顽强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所史料记载,“公之理兵也,坚三革,利五刃,偶拳勇,齐力信,罚分甘苦,六辔如手掌,千夫一心,接獯猃犹蚊蚋,卧沙塞如衽席,荐居露食垂二十年。”他治军有方,纪律严是,能做到“雨毕而成师,冰泮而休卒”“寒气入于肌骨,夜霜出于发鬓,人不堪其勒,公不改其节。”他征战沙场,多次化险为夷,揽胜利于已手。

开元初,突厥九姓乱,论弓仁领兵远征大漠,降服了火拔部喻多真种落。又一次,突厥遣趺跌思太叛唐,论弓仁再次挥师讨伐,战于杰柳润,为探查敌方军情,论弓仁仅率500兵丁赴前沿,他们自新堡出发不久,即遇敌坦伏,一时火炮齐鸣,喊声大作,其部下惶恐万后,“众寡成倍,公杀牛为垒,啖寇为饷。决命再宿,冲溃重围,连兵蹑踵,千里转战……朔方诸军,壮其战矣!” 论弓仁戎马倥偬,“凡前后大战数十,小战数百”却“算元遗策,兵有全胜,”历仕武后、中宗、睿宗至玄宗四朝,勋业彪炳,名振朝野,为中原地区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了唐王朝的光辉事业。

论弓仁因长期在马上生活,“积战多疮,累劳生疹”,一病不起。唐玄宗闻悉后,即遣太医往诊,无奈病入膏肓,开元十一年(723年)四月五日,一代骁将不幸病逝,享年60岁。他逝世后,唐迁追赠其“拨川郡王”“称故国,志其本也”,谥曰“忠”。并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于翌年四月葬于长安南郊。因其事迹突出,《唐书》中专为其立传,并立碑表墓,由唐朝名士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右丞相兼中书令张说为其为《拨川郡王碑》,碑文写得情真意切,褒扬之情,溢于言表:“声暴露于天下,业光辉于代载”,这就是论弓仁其人,他的后代也因此封官袭爵,备受优渥,受封食邑,累世不绝。

篇5:喜仁库尔班简介

作者:喜仁库尔班[塔吉克族]许瑞详 译

由于工作关系,我第二次来到美丽的塔吉克山庄。

酣睡了一冬的帕米尔牧场又沉浸在春天的欢乐之中,山庄也展露出她那秀丽的容颜。而塔吉克族人民热闹非凡的传统节日——奇地前笛尔节也恰好是在这美好的春日里到来。雄伟的峰峦戴着冰雪的王冠,从阿夫拉皮斯亚甫山顶升起的朝阳给坐落在山坡上的神奇而古老的提孜那甫山庄镀上了一层银白的亮光,显得分外妖娆绮丽。身着五颜六色节日盛装的欢乐的人们成群结队地走亲访友,共祝佳节。我们在夏乌古尼肉孜塔木阿卡的带领下,从山庄的低洼处开始挨门逐户地拜节,拜访了几家之后,我们径直来到白合提亚尔的家里。

茂密的山柳银白的树皮晶莹闪亮,郁郁葱葱地围绕着依照塔吉克族传统习惯修建的宅舍。翘首枝头的山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为人们增添了另一番山野的情趣。

白合提亚尔和全家老小,跨出门来,异常热情地迎接了我们。我们互相致过节日的问候以后,就被请到屋里,坐在铺着平绒褥子的上座。这时,我好像走进了一家高雅别致的高级旅馆,以惊奇的目光环顾四周,那四壁上都有精美的花雕。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能描善绣的塔吉克族姑娘们用色彩斑斓的丝绒精心刺绣的娇美神态。屋内三面宽敞的土炕上铺着崭新的地毯,地毯上又铺着绣有精美彩色图案的平绒褥子,墙壁上的凹窑里摞着高高的被褥和耳枕。锅台边的土台上摆着大大小小的彩色碗盏、铜壶、铝皮暖壶以及漂亮的托盘、木碗等,器皿在透过天窗的阳光照射下光彩夺目。

白合提亚尔铺上桌布,端上两大托盘节日烤馕、两大盘羊羔肉,又按照塔吉克族传统习惯摆上一木盆一木盆的节日粉坨,还有作为新春标志的酸奶、黄油和各类食品。尔后,白合提亚尔的妻子从坐在左上席的夏乌古尼肉孜塔木阿卡开始,逐一给每个人的碗里都斟满放了黄油的奶茶。

“来,请大家品尝品尝我们节日的滋味吧!”主人说。

我们边吃边尽兴地聊起天来。谈笑中我们竟没有发现主人正在忙些什么。

“来,尊贵的客人,请念‘都瓦’吧!”我们顺着主人说话的声音转身一看,只见白合提亚尔正在炕沿边用膝盖压着一只肥羊羔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白合提亚尔,大盘子里的羊羔肉还满满的,不需要再宰了吧!我们不是还得去别人家拜节吗?”我们急忙劝阻说。

“我是欠了你们债的。今天,我要一揽子还清!”肉熟之前,我们仰靠在主人给我们放好的绣花枕头上兴致勃勃地大谈起提孜那甫村的惊人变化。蓦然间,墙上玻璃镜框里的奖状映入了我的眼帘。我立刻摸出眼镜,认真地读起那两行醒目的大字:

“奖给万元专业户白合提亚尔同志

光荣属于先富起来的人们”

啊!这是多么神速的变化!刹那间,七年前的往事又若隐若现地一幕幕地在我的面前展现:我初次来到提孜那甫村,说来也巧,那次也是正逢佳节,我随同几个同志一起到白合提亚尔家拜节。

白合提亚尔一家住在一间狭小破旧的房子里,炕上除一块破粗绒垫子,一两张旧羊皮和一套旧被褥外,几乎一无所存。两个破衣褴衫蓬头垢面的孩子坐在锅台边上哭着。白合提亚尔穿着件露着棉絮的蓝华达呢裕袢,满脸的络腮胡子掩饰着一种难言的苦衷。

白合提亚尔的妻子为我们放上桌布,端上放着两块豆馕的一只盘子,又给我们每个人斟上一小碗浓茶。我呷了一口茶,审视了一下白合提亚尔的神色,他那无精打采的眼睛里含着泪花。

“喂,你愣什么神儿呀!”夏乌古尼肉孜塔木阿卡的话,使我猛然一怔……只见白合提亚尔正把一大盘热气腾腾的鲜羊羔肉端了上来。

篇6:湘潭仁诚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地址:湘潭市韶山中路69号湘潭电脑城C区058-068号

湘潭仁诚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湘潭仁诚科技有限公司,是湘潭IT业界骨干企业。本公

司以“仁义、诚信”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产品、技术、渠道、服务的优势,竭诚服务于湘潭各界朋友。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完善的服务,是您与朋友们选择仁诚公司的保障。以严

格的管理,力争勤奋的工作,真诚的行动赢得您与朋友们真心

信赖与长久的支持。双赢的发展模式是我们共同发展的基础。

仁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仁义、诚信”的企业精神,在系统行业领域稳步发展,逐步在电厂、政府、保险、邮电、教

育、公安、农业、法院、医院卫生等行业系统,都有本公司销售的松下、东芝、美能达、理光、夏普、京瓷复印机各种机型,逐

渐形成了“优良及时的售后服务、灵活机动的销售方式、精良优

异的产品质量、公平合理的价格体系、技术先

进的解决方案”为特征的工作体系,从而赢得了广大市内外用户的青睐和同行的赞赏。

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50万元,从业员工17名,其中技术人

员占公司员工总数50%以上,是一家高科技综合性股份制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成为松下、东芝、理光复印机湘潭地区总代理;联想、惠普、新蓝、方正、神舟等品牌湘潭地区经销商;戴尔、联想、惠普、SONY、三星、华硕、新蓝等笔记本湘潭地区经

湘潭仁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简介

销商;惠普、爱普生、佳能、三星等打印机湘潭地区经销商。公司凭借强大的销售力量、技术支持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已经成为湘潭IT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

公司历史和荣誉

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公司前身为“湘潭仁诚办公设备

专店”。

2004年12月,被湘潭市技术监督局授予为“购物放心店”。

2005年5月,被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授权为湘潭地区

松下复印机总代理,松下电器产品维修服务中心。

2006年1月,被市消费者协会评为 “用户信得过单位”。

2007年8月,“湘潭仁诚办公设备专店”正式更名为“湘潭

仁诚科技有限公司”。

2007年9月,被理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授权为湘潭地区

理光一体机总代理,理光一体机维修服务中心。

2007年10月,公司成为“惠普”、“佳能”、“爱普生”

打印机湘潭地区代理商。

2007年11月,成为“湘潭市政府采购协议单位”。

2007年12月,被东芝(中国)信息有限公司授权为湘潭地

区东芝复印机总代理,东芝复印机维修服务中心。

2008年2月,被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授权为湘潭地区

三星打印机、三星数码相机、三星数码摄相机总代理。

2008年4月,公司成为“方正”、“新蓝”、“神舟”台式

电脑湘潭地区经销商。

2008年4月,公司成为“新蓝”、“联想”、“东芝”、“惠

普”、“三星”、“华硕”、“神舟”笔记本电脑湘潭地区经销商。

2008年6月,被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授予2007-2008

优秀销售奖和优秀服务奖。

公司部门架构:

直销部(店面)——热情,耐心,活泼;

市场部(商务)——竞争,发展,合作,进步;

大客户部——您能想到,我能做到;

保外维修部——让企事业单位服务最满意;

技术服务中心(松下产品维修中心、东芝产品维修中心、方

正产品维修中心、三星产品维修中心)——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认真对待每一样产品,每一个客户;

物资管理部、财务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公司详细资料

公司全称:湘潭仁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湘潭市雨湖区韶山中路69号

门市:湘潭电脑城C区058-068号

电话:(维修专线)0732-2551821(传真)0732-8213245

税号:***帐

号:***11529

篇7:静宁县仁大镇硖口小学简介

静宁县仁大镇硖口小学小学始建于1947年,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48名,专任教师5人,师生比1:9,教师学历及职称合格率100%。

学校占地351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01平方米,生均8.4平方米。绿化面积860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620平方米。学校建有科学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体育美器材室心理咨询室与卫生保健室各1间。有线和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有1间教室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安装有多媒体投影设备。学校有计算机7台,生机比7:1。图书室藏书814册,生均22册,能满足师生的阅读学习需求。学校安装有校园监控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学校的各项设施能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均达到了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学校以“清泉”为育人理念,旨在办清泉流水般的教育。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县局倡导的“四项”重点工作,秉承“品如流水,质如清泉”的育人文化,积极探索组织相邻学段年级学生进行“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学校的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多次受到镇党委、镇政府的表彰和肯定。

上一篇:陕西省府谷县常胜煤矿安全设施验收汇报下一篇:产科重症护理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