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

2024-05-24

为什么要读书(精选8篇)

篇1:为什么要读书

开学第一问:你为什么要读书,为了什么?这个答案很广,很多。大多数是父母家人的愿望。

小学毕业第二问:你为什么读书,为了什么?这个很多,大多数是自己的梦想。

中学毕业时第三问:你为什么要读书,为了什么?这个答案很多,大多数是父母的抱怨,周围人的影响,还有自己的感触。这时明白家的状况,自己又是青春期,励志在这时尤为突出。(这时有个正确的思路,再加上正确的引导,照样有机会成才!)我是指大多数人。

高中毕业时第四问:你为什么要读书,为了什么?接下来就是一个又一个目标,一个又一个实现。你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答案需要理论加实际。自我觉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怎么样才能最快,最好解决所有愿望……

大学毕业后第五问:你书读完了,你还会再读书吗?又为了什么?这个答案是复杂多变的矛盾体。有私欲挡在你的面前:“兵临城下,围攻你,霸占你。”使你败坏,有障碍抢你心灵的窗口。有金钱、荣誉、地位,你能摆脱这些你才能成材。才能成为像达尔文等一些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大多数人都是华莱士级的人物,原已被他驱逐了的神,又重新由他请了回来,继续传播愚昧无知,放弃文明时代的步伐……

第六问:你愿为文明创造道路,还是愿为自己活?这个问题使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作出回答。一个小提示:“你可以为金钱活,你可以为荣誉活,你可以为地位活。但是你觉不能为传播而活!”你可以止步,但是你不能阻拦后人止步向前!敢阻者你会下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借上帝的话用用!

篇2:为什么要读书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看风景。来到又要离开这个世界,唯一能带走的就是你的精神财富。风景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风景,一种是精神的风景。看自然的风景如山水名胜等,要受到很大的限制,要有金钱、闲暇等等;而精神的风景,一本书就够了。人类已经创造了很多精神的风景,但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看到人世间精神的风景。精神的风景都悄悄藏在最伟大的书里,和它对话的过程是精神不断升华的过程。这些风景永远是你的,和你不会分离。

阅读,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看俞敏洪的书,他的成长历程、他的人生态度,对今后自己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第一个学期主要是读名人传记,为什么选《俞敏洪传》《巨人三传》《我是乔布斯》?因为他们跟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更相似。

人生就是一本书,你的人生就是一个故事。那么,你怎样去书写你的故事?你这本书,你是作者,你也是主人公。你的故事由你自己书写。你的故事能不能精彩,取决于你这位作者。有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一个伟大的传奇,比如说俞敏洪,比如说乔布斯,比如说《巨人三传》里面的那些英雄。为什么有些人能做到,有些人做不到呢?取决于作者是否用心去写。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作者,在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时一般来说是会有原型的。你为自己找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原型,为自己寻找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榜样,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的镜像”。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给大家推荐的《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一书中的主人公德田虎雄,他在中学时排在四百多名,最后成为了日本非常著名的医学改革家。他就是为自己不断的去寻找一个生命的原型,不断的在镜子里去寻找多少年以后的那个我。我希望你们在书院的生活中,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慢慢为自己寻找一个自我生命中的原型。在你离开华夏、离开书院的时候,你心里有一个人作为你人生的榜样。

实际上,阅读的过程就是和伟大的人物对话的过程。这学期所有推荐的名人传记每个人必须把它读完。最近有一本新出版的书《曼德拉传》,曼德拉在监狱里度过了27年,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他的梦想。不放弃梦想,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给自己寻找一个人生的榜样,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与其平庸的活着,还不如努力的去拼一把,让自己活得更精彩。往这个方向去走,是我对新教育书院的学生们的期待。

篇3: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我小的时候, 没有书读, 其实根本就没有要读书的想法。那时的所谓读书, 就是上学, 读课本里的文章, 但课本里的文章也实在太少了, 当时还没有课外读物, 总觉得没有书读, 破旧的书刊都是珍惜品。

那时候村里有很多桃树, 每到成熟时, 隔壁的弟兄们都会相约一起去卖桃子。卖桃子是个苦活。前一天就得将桃摘好, 洗干净, 晾干。第二天一早, 天不亮就出发, 挑着桃子走十三公里山路, 到乡上的街子。有一次我一担桃子卖了三四块钱, 就买了一本《学生多用词典》。这是我买的第一本书。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买它, 也许那个小小的新华书店里, 我就只看上这一本。我哥哥则买了本一两角钱的小人书。在当时看来, 买书是就是买奢侈品。走了十几里山路换来的钱就这样造次了。

到了高中, 我可以读到一些书了。但乡镇中学图书室很小, 也不会向学生开放。我曾经进去过几次, 图书也不多, 装在柜里, 都积满了灰尘, 趁老师不注意, 我偷了几本。主要是一九七三年版的《鲁迅杂文集》和《中国小说史略》, 还有一本一九七八年版的《云南古佚书钞》, 现在都还在, 大抵是没有认真读过的, 或者读了也不懂, 没兴趣了。上了大学, 借书就方便多了, 一般不用自己买。那时常常在课堂上一边做笔记一边看别的书, 兴致来时, 还要写上几笔。后来因为工作环境和繁忙的关系, 也常常有疏远书本的时候, 但都没真正释手。

我们的人生道路, 往往只有一种选择, 选择了一种, 就放弃了其他的一百种, 那一百种的体验多少是有些诱惑的、好奇的。读书就解决了这种好奇, 把自己不能生活的, 不能体验的, 不可知的, 一网打尽。我们活一辈子, 只会过一种人生, 但一篇文章, 就是一种人生。有些作家花几个月写文章, 有的花几年写文章, 这些文章, 就是他这一段生活的集萃了, 甚至那种假想的生活, 恰好弥补了我们不能经历的生活, 那么, 读书就无限放大了我们的生命体验。相类似的是, 靠自己反思, 我们只会产生一种认识, 一种智慧, 读书可以快速地汇集别人思考出来的成果, 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办法。

在日常里, 哪怕你的工作性质非常的特殊, 你获取的有效信息也是有限的, 经历的看到的, 都只是特狭窄的一点, 但书籍是信息最密集的地方, 每一段文字, 提供的就是一种信息, 多则几种信息, 这些信息就无限地丰富了我们狭窄的头脑, 拓展了直接与世界联系的触点。而这每一个点, 都是发散性的, 成向外辐射的状态, 实际就是扩大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空间。

有人说, 读书人的书架上总是缺少一本书, 就像女人的衣柜里, 总是缺少一件称心的衣服。书籍不是衣服, 但拥有和占领一本书的心理大概是一致的。哪怕是书本满架, 感觉还是少点什么, 像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那样的东西。我最近买了二十卷的《莫言文集》, 但它不是一本书, 是很多文章的集合, 分量还是不够。《追忆似水年华》应该有一定的分量, 可惜以前买的是上下册装的版本, 充实但不重, 七卷本的会好一些。这就是遗憾, 一种不满足。满足了, 就没有了出路, 只有不满足, 才有点向前的力量。实际上最缺的是自己的作品, 要有那么几大册都是自己所写, 应该会有洋洋得意的神色显现出来吧。

篇4:为什么要读书?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曾经被国际阅读组织评为20世纪80年代对阅读推广最有贡献的八个人之一。他认为有一条定律,虽然不能说放之四海皆准,但验证起来通常都是正确的:

1.你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

2.你知道得越多,你越聪明。

3.你越聪明,在校学习的时间越长。

4.你在校学习的时间越长,获得的文凭越多,受雇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你一辈子赚的钱就越多。

5.你的文凭越多,你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越高。

反之,以下定律也成立:

1.你读得越少,知道得越少。

2.你知道得越少,越早辍学。

3 .你越早辍学,越早变穷,而且穷得越久。

□胡适:为什么要读书?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1891—1962),可算是一个著名的爱读书、会读书的读书人。以下是他1930年11月在一次为青年学生演讲时就“为什么要读书”提出的三条理由:

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

第二,为读书而读书,为求过去的知识而读书。不读书,学问不能进去,读书没有门径,学问也不能进去。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

篇5:为什么要读书作文

就像说行万里路,阅人无数,直接读社会这本大书,也很锻炼人。也有些人,看到字就晕,喜欢看图啊视频啊具象化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

到底要不要读书,我认为,有几点是关键:

1、是否能获得愉悦。

2、是否能够让人静下心来。

3、是否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书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举个简单例子,我大学时很喜欢安妮宝贝的《蔷薇岛屿》,这是她去越南的游记。我当时读完,非常向往。然而,当我终于去了之后,却发现越南给我的印象和这本书中的完全不同。

不过,正是因为有了前面这本书的内容作为铺垫,才有机会在行万里路时去验证我之前得到的知识,去反问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觉得?有了一个反刍的过程,从而让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走马观花玩完就算了。

所以读书如果除去开心、静下心来,还要读出点明堂,我觉得反刍的过程一定是不可以少的。

篇6:我为什么要读书?

有人说,来到这四季飘香、空气新鲜的校园里读书,是因为想考出优异的成绩,考到中学去苦读,考到大学去深造。有人说,校园是结交好伙伴的天堂,有了伙伴就可以亲密地聊天,就可以愉快地学习,就可以尽兴地玩耍……还有的人说,来到校园里,只是想度过一个欢乐的童年罢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只是认为自己到学校来只要完成家人的夙愿就行了,但后来仔细去想:我是中华民族的儿孙,如果在校园里整天都无忧无虑地玩耍,哪怕外面战火硝烟已经蔓延到了国境线上也全然不顾,那么,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还能够永远都迎风绽放吗?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能够挺立成全球的王者吗?我们这些少先队员还能够把祖国建设得欣欣向荣吗?

每次来学校读书之前,父母都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要刻苦学习,不要过于贪玩。我有时候不是特别能理解父母的用意,他们便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给我讲道理。是啊,当我们坐在舒适的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正在烈日或暴雨下辛勤地劳作呀!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知天高地厚?为什么我们始终没有为自己的父母流下一滴激动的泪水?为什么我们依然丝毫不把学习当一回事?为什么我们还在我行我素地照样贪玩?为什么……?

试想:既然我们是学生,就应该做学生所需要做的事;既然我们是少先队员,就应该担任起少先队员的有必要承担的神圣职责;既然我们是新中国的未来,就应该永远牢记周恩来同志的赤诚劝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7: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札记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观念如何才能转变,或者说,和时代相通的先进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从哪里来?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就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这种领导又如何实现?我认为,组织教师读书是最好的办法。阅读教育专著名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名师培养工作的基础工程。

作为一个校长,作为一个语文特级教师,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教师读书提高,也更应该带头学习,以做一个学者型教师和校长的自身形象去影响带动大家。多年来,为把学校办成一个学习的团体,我倡导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践苏霍姆林斯基,从读教育名著开始,制定一生的读书计划,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一、对于教师而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我常常觉得,教师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你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成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难。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培养魏书生的是书籍。我和魏书生有很多交往。我很佩服他那种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肯定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我曾问过他,你早先在农村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会有今日的成就与辉煌。魏书生很认真地回答我,应该是想到的。李镇西,一个颇为有成就的教师,当我问及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他回答我,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我觉得,李镇西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认真学习和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苏氏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他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难能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充实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他一生共完成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帕夫雷什中学》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育真正的人》等40多本理论著作。此外,还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1977年苏联有关部门把他的教育著作汇编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出版。目前全世界已用30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了他的教育著作。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你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我送大家两句话,一句是“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第二句是“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我认为,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读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意义是,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而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想要得到人们的尊重则是很难的。两千年来,我国社会最崇拜的人是教师,比如孔子,孔子是名教师,更是教育家、思想家。他的那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大家风范,千载而下,皆令人叹服。而当代教师的地位为什么低下?不可回避的就是“经师”和“人师”的区别问题。只有真正的“人师”才是神圣的。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不可替代的。

一位外国学者在他的《教育目的》一书里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作为教师,请扪心自问,我有没有沦为一个“简单劳动力”?

二、读书,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然而,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学什么?我对老师们说,我们固然要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几年来,我校一直组织教师认真阅读文化教育名著。《帕夫雷什中学》《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建议》(以上苏霍姆林斯基)、《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以上李镇西)、《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发现母亲》(王东华)、《仁爱一生》(特雷莎修女)等都是人手一册,人人必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羞愧与耻辱„„教师在学生手册里写上:‘你们的儿子不想学习,请采取措施。’这实质上就是教师经常把一根鞭子放在学生的书包里,而父亲就用这根鞭子来抽打自己的儿子。试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一个复杂的外科手术正在进行之中,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正俯身在露出的伤口上动手术。突然,一个腰里别着斧头的屠夫闯进了手术室,他拔出斧头就朝伤口砍去。那么,这把脏斧头,就等于是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公民的诞生》)如果你认真阅读过如此精彩生动的论述,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是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教室和校园的。多年来,我把“爱心育人,爱满校园”作为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的奠基工程来抓。我提出,爱心育人应该包括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恒心这五个方面的育人准则。

我深信,拥有爱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一支拥有爱心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最可宝贵的财富。

三、教师的阅读爱好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

在眼下的中国教育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当代中学生不读书。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不难想象,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如果厌恶读书的话,那实在是

可悲的。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

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当前,高考制度的改革正昭示着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无不显示出这一特点:跳出题海、跳进书海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把学校办成书籍的王国,师生们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学校必将更加美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P.10)“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给教师的建议》P.11)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给教师的建议》P.14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给教师的建议》P.150)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给教师的建议》P392)“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给教师的建议》P.359)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我敢断言,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多年来,我校认真抓好教师的读书和学生的阅读这两件大事,提出让图书馆成为全体学生的“精神王国”,让一本优秀报刊伴随学生成才,让阅览室成为教师最向往的地方。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成名成家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四、为新世纪培育“读书人口”

提倡教师读书并带动学生阅读,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意义,这就是为新世纪培育“读书人口”。我认为,没有学习化的社会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深刻又富于诗意地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社会的不幸!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后来这道无形的铁栅栏也许会变成真正的牢狱呢!”(《给教师的建议》P.355)

苏氏认为,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但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给教师的建议》P.396)

我想,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用自己的良知去思考,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了我们民族的兴盛不衰,我组织学生读书了吗?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在中国的十五期间可以达到占总人口数的80%的比例„„我们呢?

有人说,当前中国社会有三大污染——权力污染、信用污染、环境污染。其中信用污染的源头便是没有读书风气而导致了国民素质下降。在一个没有信用的社会中生存,生活变得越来越沉重,每一个成员都在承受着没有信用的痛苦。而且,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信用经济”,它的社会基础便是诚信为本的社会风尚。还有众所周知的一点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便是人的现代化,没有读书的社会氛围和风尚,没有学习化的社会,现代化社会又从何谈起。

有识之士担忧,现在的教育,也许永远出不了民族文化大师。如果这种担心和假设成立的话,那是多么可悲和可怕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邱吉尔先生:“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邱吉尔首相回答他说,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它的文化,有它古老的智慧和杰出的人才。

我一直有一种担忧,当代中国教育,能担当如此社会和历史的重任吗?

不过,我想,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为新世纪培养读书人口”这一教育的社会责任的时候,我们的基础教育面貌就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本文行将结束的时候,还想和读者朋友谈一谈读书的时间问题。有的人总说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我认为关键是想不想读。请想一想,你的晚上呢?双休日呢?节假日呢?有人说,看一个人是不是有志向有出息,或者说,人和人的区别差别主要看两点——一是看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看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

篇8:我们为什么要开会

◎1.每次一开始就让大家都清楚会议目的。

◎2.如果某个问题不开会也能解决, 就不要开会。

◎3.要认真考虑, 是甚么使会议成功, 反之又是甚么使会议不成功。

◎4.要考虑:如果不开这个常规会议又会怎么样。

◎5.请记住, 上级主管参加会议会抑制讨论。

◎6.在工作场所以外的地方举行会议, 大家都会觉得轻松。

◎7.要熟悉正式会议的各种程序规则。

◎8.要注意正式会议所具有的一切法律要求。

◎9.开会前先通知与会者, 要他们注意会议讨论的重点。

◎10.信息要加以选择, 避免过多。

◎11.组织视像会议和打出会议电话时要考虑世界各地的时差。

◎12.通过限制网上会议时间使会议完善。

◎13.电话会议上发言时要重复你自己的姓名。

◎14.仔细考虑你要召开的会议的类型。

◎15.会议要尽可能小, 以免分散注意力。

◎16.在容易看见的位置上放一个表或钟, 以便掌握时间。

◎17.凡辅助文件均应与议程一并发出。

◎18.会前先拉几个盟友。

◎19.开会前必须确信一定能达到会议目的。

◎20.只要有人偏离会议方向, 立即提醒他们注意议程。

角色扮演

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开会时使用角色扮演这一会议形式。不过, 根据讨论话题的不同, 角色扮演有时会将一个问题诠释得更好。

上一篇:教育教研班级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经验交流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