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

2024-04-29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共6篇)

篇1: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总复习

第一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到教材、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的整体的改革。

一、物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新课程的五个基本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三、新课程体现了教育的六大转变(1)由重视教师到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3)从重视认知到重视发展的转变。(4)从重视教法到重视学法的转变。(5)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的转变。(6)从重视继承到重视创新的转变。

第二讲

教学技能

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的活动的能力,它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勤学苦练,才能形成和发展”;从教育心理学上讲,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

1、什么是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职业情感道德、综合人文修养、心智与体魄素质的综合体现。

2、物理教学技能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目的:加强对高等师范进行严格的师范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其所学学科专业(物理)教育和教学特有的基本技能,使其达到高等师范毕业生所必须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任务:明确中学物理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物理教材、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其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设计,经过物理微格教学的反复训练,达到基本掌握物理课堂教学中各个基本技能的水平。

内容:学习物理教学技能的意义、目的、任务和方法;

3、教学技能的分类(12类)即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技能、物理课堂的教学语言技能、物理课堂的导入技能、物理教学板书板画技能、物理课堂的提问技能、物理演示实验技能、物理课堂的讲解技能、物理课堂的变化技能、物理课堂的强化技能、物理课堂的结束技能、物理课堂组织技能和物理第二课堂技能;微型课堂的教学设计和评价等。

第三讲

物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基本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在某一层面上展示了教师本身的品质、才华、知识修养、教学的水平、教学工作责任感和态度等等。

课堂教学语言的总体特点体现在教师语言的“声”、“情”、“义”三方面的教学功能上。声是指语言的发音标准、清晰、和谐、具有美感;情是指通过教学语言的声调、强弱、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各种感情,能够实现有效、清晰地传递知识信息;义是指教学语言的思想意义积极、丰富、准确,能够真正地实现教学活动的双向交流互动。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它构成了教育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最主要工具。

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书面语(为辅)的艺术手段,准确、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并促进学生智力水平、能力提高的一种现实的语言行为方式。

1、什么是物理课堂教学语言

物理课堂教学语言就是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达成物理教学目标,将口头有声语言、语音变化进行富有创造性发挥,并配合其相应的表情、动作和姿态即无声体态语,还要辅之以板书、板画即书面语,使之有机结合,构成

一幅和谐、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意义、具有教育功能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

2、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书面语。

3、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主要表达特点(1)口头语与书面语(板书、板画)相结合(2)独白语与会话语的相结合(3)口头语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4)口头语与体态语(表情、姿势、手势等)相结合

4、物理课堂语言的运用原则(1)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2)简明性和启发性

二、物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的要求

1.吐字清晰,发音准确,符合普通话的发音要求; 2.语法规范,符合语法逻辑和习惯; 3.语速适中,以慢为宜,节奏恰当; 4.声音宏亮,音量高低适中,强弱相间;

5.词汇丰富、准确、形象,深入浅出、自然贴切;表达物理内容准确、规范、条理和简明;

6.符合物理学科专业术语的要求;

7.语调抑扬顿挫,刚柔相济,停顿恰当;运用拖腔恰到好处; 8.善于设疑,启发性强,与学生配合积极,具有激励作用; 9.与表情、目光和动作等体态语有机配合,并能起显著的强化作用。

三、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功能

(一)辅助课堂讲授

(1)有利于架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2)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3)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二)物理课堂教学体态语的基本要求 1.站势

(1)胸部挺拔,腰直背正,轻松愉快;

(2)面向学生,情绪饱满;(3)适时走动,消除呆板。2.面部表情

(1)目光变化(环顾法、点视法、探视法、虚视法)(2)微笑变化(眉、眼、嘴)3.手势

(1)手势的种类(象形、象征、指示、情意)

(2)手势运用的要求(简练、适当、自然、协调、多样)4.外表服饰(朴素大方、适合体形、年龄)

第四讲

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导入”犹如戏曲的序幕,交响乐的序曲,著作的引言等。

一、什么是导入技能

导入是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引起物理学习动机,和建立物理知识间联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方式。

二、导入的功能和要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1、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知识的“生长点”。

2、引起对所学课题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3、为学习物理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4、明确学习目的

三、物理课堂导入技能的类型

直接导入、经验导入、旧知识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

第五讲

物理课堂教学讲解技能

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历来被认为是演讲者的知识功底、口才技巧的基本

素质之一。讲台上的教师,既是演讲者,又是为师者。

一、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口头语、体态语、书面语。

二、物理教学语言的特点

1、科学性(科学、规范、准确)

2、启发性(激疑、诱思)

3、逻辑性(因果关系的表述)

4、针对性(教学内容、过程、学生)

5、艺术性(语言类型、节奏、体态语)

三、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特点

1、口头语与书面语(板书、板画)相结合

2、独白语与会话语的相结合

3、口头语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4、口头语与体态语相结合

四、物理课堂语言的运用原则

1、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2、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五、物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的要求

1、吐字清晰,发音准确,符合普通话的发音要求

2、语法规范,符合语法逻辑和习惯

3、语速适中,以慢为宜,节奏恰当

4、声音宏亮,音量高低适中,强弱相间

5、词汇丰富、准确、行象,深入浅出、自然贴切;表达物理内容准确、规范、条理和简明

六、物理课堂教学体态语的基本要求

1、站势

(1)胸部挺拔,腰直背正,轻松愉快;(2)面向学生,情绪饱满;(3)适时走动,消除呆板。

2、面部表情

(1)目光变化(环顾法、点视法、探视法、虚视法)(2)微笑变化(眉、眼、嘴)

3、手势

(1)手势的种类(象形、象征、指示、情意)

(2)手势运用的要求(简练、适当、自然、协调、多样)

4、外表服饰(朴素大方、适合体形、年龄)

第六讲

运用教学媒体的技能

物理板书技能、物理板画技能、电子幻灯片PowerPoint的设计技能

一、课堂中使用的媒体

语言、教科书、板书、板画、多媒体技术系统

二、板术技能的构成要素

书写要素、结构布局、配合要素

三、板术的类型

条目式板术、网络式板术、推理式板术、表格式板术、框图式板术

四、板画的要求

1、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教材内容出发设计核技术

2、板画应力求简单,突出重点

3、板画中的视图画法应符合制图的基本要求

4、板画要符合科学性原则

五、板画的形式

视图、正投影图、剖面图、示意图、混合图

六、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直观形象、动态交互、实验的扩充、大容量、高效率、课堂时间的延伸

七、课件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教学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3、外部教学活动与学习心理过程相一致原则

4、及时反馈原则

第七讲 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技能

一、物理演示实验的功能

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中的重要内容,是物理课堂教学重要手段之一。所谓物理演示实验,就是物理教师或教师与一部分学生合作进行的实验表演和操作示范,并结合讲解、板书等其它技能,启发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

二、什么是物理演示技能

物理演示技能是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实际物理实验的表演和示范操作,包括物理教师运用实验仪器、实物、样品、模型、挂图、图表、幻灯、电影、录音、录象和计算机多媒体物理课件等,提供物理感性材料的技能,以及结合讲解、板书等其它技能,以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等的方法。

三、物理演示实验的主要功能

1、能创造物理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为学生学习物理实验、概念规律和基本呢原理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通过观察活动,能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联系,促进其思维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思维训练,不仅能够达到巩固所学物理知识的目的,还能更好的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思维能力。

4、提供示范,学生可以学到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技术和方法,为其训练实验技能创造了条件,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5、能用教师的敬业情感、严谨的思维方法、过硬的实验技能、一丝不苟的治学风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不畏艰难的科学作风等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 物理课堂演示技能的类型

一、物理演示实验的功能

1、演示实验是一种以教师操作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达到一定目的的物理实验

2、演示实验具有: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的功能

二、教师做演示的要求

1、演示实验目的要明确

2、操作要规范并让每个学生都看清楚

3、操作与语言要配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4、正确分析演示中的误差和处理意外失误

三、演示的一般过程与技能

1、演示实验前的引导

2、实验过程中的分析

3、演示实验后的总结

四、演示实验设计的目的要明确

1、指出演示实验的类型(验证、探索或应用)

2、说明所要演示、验证的具体物理内容

3、实验的目的和方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介绍演示实验方法和装置的技能

1、介绍演示实验的方法和演示步骤

2、介绍所用仪器、器材的名称、特点、性能和作用

3、当仪器、器材的特征细小或被忽略但又是关键所在时,应以特定的方式强调

4、配合运用提问技能、讲解技能

六、演示操作技能

1、合理安排演示步骤

2、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

3、仪器布局要合理

4、正确调节仪器,应有指导语配合

5、要求现象直观,效果明显

6、教师的“说”、“做”同步,学生“听”、“看”同步

7、操作要简单、规范、安全

8、万一演示失败,课后要认真总结教训

七、指导观察的技能

1、指导观察时机(先看什么,后看什么;何时观察)

2、指明观察对象:现象的特征,现象产生、变化的条件及其发展的过程;

3、指出易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以免分散注意力

4、观察前,教师可对即将出现的物理现象“设疑”,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便于组织其思维活动

5、观察中,不要让学生随意观察,应以指导语或手势点拔,以提高观察效果

6、观察后,要用语言准确、全面的概括观察的结果

八、做好物理演示实验的十四个要点

安全第一;百发百中;准备迅速;装置简易;简单明快;声响清晰;现象明显;便于观察;示范准确;整洁有序;用料经济;操作简便;做讲并举;科学思维

第八讲 物理课堂提问技能

一、课堂提问的含义

提问是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言语反应的一种刺激信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言语反应的不仅是口头语言、面部表情、手势语言等“语言刺激”,还包括演示实验的动手、边实验边学习的各个过程及现象的解释等。

二、物理课堂提问的功能

1、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

2、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反馈评价,调控教与学

4、提供参与机会,培养表达能力

三、物理课堂提问的类型

(一)按物理课堂教学的结构划分

1、物理新课导入式提问

2、讲授启发式提问

3、演示观察式提问

4、内容总结式提问:一般用于新课教学后的小结。

5、复习回顾式提问:一般用于复习课中。

(二)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划分

1、把握整体,感知性提问

2、突出重点,理解性提问

3、搭桥铺路,铺垫性提问

4、促进迁移,类比性提问

5、发挥想象,推理性提问

6、激发思维,质疑式提问

7、创新求异,发散性提问

(三)按教学活动认知领域的目标划分

1、低级认知提问(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

2、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四)按提问的环节划分

1、提问设计的技能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技能。

3、评价学生答问的技能。

四、物理课堂提问的过程与要求

(一)课堂提问的过程阶段(拟题、引入、列题、听答、启发评价)

(二)课堂提问要求有(趣味、目标、科学、启性、针对、顺序)性

五、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

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

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 ;

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 ;

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

5、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6、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

7、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

8、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

9、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10、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

六、提问中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

2、难与易的关系

3、曲与直的关系

4、多与少的关系

第九讲

物理课堂结束技能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结束技能

课堂结束技能是教师运用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并使新知识有效的纳入同化和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

二、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技能的设计要求:

1、重申所学物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2、概括本次教学任务的知识结构,强调关键的物理事实、实验、概念和规律等

3、检测本次物理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4、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物理思维过程和方法,进行分阶段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5、物理课的结束,有封闭型和开放型

6、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针对性强,数量恰当

7、结束时间要掌握紧凑,简明高效。

三、物理课堂结束技能的结构

1、新知识的教学完毕

2、小结的展开,这是结束环节关键所在

3、师生的共同练习

4、布置作业

优秀教师讲课的十项指标

1、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

2、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对问题的阐述要深入浅出,有启发性

4、对问题的阐述要简炼、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5、备课内容娴熟,运用自如

6、讲授内容充实,信息量大

7、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或联系学科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8、要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

9、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

10、能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篇2: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大盘点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1996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1997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1998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盘点

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

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

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

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思想内容

⑴、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板书)。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板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

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提示: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如,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对于考点的阐释的重要性。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问题设计:高考试题的分类如何?

明确: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咏物诗。(板书)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请看作品: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同样,1994年和2000年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了“咏物”的体式,从形象和技巧方面命题。

归纳: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2、咏史诗(板书)。请看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水龙吟》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妁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讲东。

问题:请就这两首诗,谈一下咏史诗的特点? 明确: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板书:特点)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曲笔。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所以,“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同样,1996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板书)。

点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类诗歌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抒写了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1997年高考题考查的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是采用的比较鉴赏的形式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98年高考题目是贾岛《题李凝幽居》是通过描写李凝幽居的环境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检测了考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江上月夜那安谧、和平的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年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通过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赏析进而检测考生体悟含蓄蕴藉的诗风的素养;2001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临别之景和送别之情;2002年是用主观试题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由此可见,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设问:高考试题中的即兴即景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在2003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形式及预测 问题:

(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检测形式主要有几种?: 归纳与明确: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古典诗歌的词句含义的正误的评判;1997年和1998年的试题就是对诗词文句的翻译能力和诗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命题者的审美判断进行选择,因为,高考试题的选肢,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而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裁判者”来进行正误选择。除2002年,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2002年高考形式。

(二)、对于2003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的预测: 设问:今年的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

明确:

1、试题将不会像新诗鉴赏一样再来一次“回归”,2002年以前客观题目的形式的考查将不大可能出现。2、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A、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B、2003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证人所在军营。

明确: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诗歌鉴赏与阅读扫描》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问题:古典诗歌专题复习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明确:

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

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

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

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

5、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五、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⑶、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明确:

⑴、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⑵、《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⑶、;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设问: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⑴两首都写到了“春眠”,请指出其不同? 《

《田园乐》:

⑵、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请解释。

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春

: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⑴、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⑶、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附:参考答案:

1、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2、⑴、《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3、答: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幽雅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抡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高冠广袖的少女的身影。

⑵、阵阵春色透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大自然。

4、⑴、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⑵、、“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篇3: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

按计划工作是我们基本的工作方法, 加强复习课的计划性可使复习的过程有方向、有秩序地进行, 能做到心中有数, 统筹安排。只有按步骤、有计划地去进行复习, 才能提高复习效率。计划中对时间、内容的安排要有周密的考虑, 要有针对性, 否则乱抓一气, 弄得手忙脚乱, 往往是事倍功半。

复习的步骤一般地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系统复习。可按单元进行, 从课本的顺序出发, 弄清每个单元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覆盖学过知识点, 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和证明, 把握各单元知识的地位、作用、重点和难点, 把知识从新归类, 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 使之更加系统化、网络化。在复习中, 要引导学生会观察、分析、推理和论证, 并能熟练地掌握运算的技能、技巧, 注意培养学生绘图技能和辨认组合图形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第二阶段是打乱章节, 重新组合, 进行综合复习。培养综合数学知识的解题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阶段可把各章节的内容重新归类, 把各部分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综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是对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第三阶段是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模拟测试, 即题型训练。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锻炼学生解题能力和速度的一个具体措施。所以, 综合复习之后应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力求用标准化试题, 使学生受到锻炼、巩固和提高, 并且从中可以发现复习中的漏洞, 找到复习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补充。通过模拟考试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发现问题、熟悉题型以及各部分知识所占的比例等。

二、有明确的训练内容

1.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

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往往都是比较抽象的, 而对概念理解的正确与否, 是能否正确运用的关键。数学概念、定理、定义、法则、公式都是基础的基础。只有认真加以钻研, 不断加深理解, 掌握其实质, 才能准确、灵活地运用。为此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必须认真对待,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讲清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的内涵和外延, 举出正反实例, 理解定义、定理中每一句话的含义, 讲清基本思想方法, 基本技能、基本观点, 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

2. 注重对知识的总结归纳

每一道题讲完后, 都要进行归纳、总结。可采取学生自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启发学生观察所讲例题中都用了哪些知识点, 弄清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理等是怎样运用的,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讲过的知识以及在解题中的运用, 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善于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从中寻求最佳解题方法。

三、结语

总之, 通过不同类型习题的讲解, 提示不同的问题, 充分利用习题进行训练, 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 以获得较完整的数学知识。

篇4: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52—02

一、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从方向上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所谓正向思维是指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许多中间量和中间环节求出未知量的思维过程.而逆向思维是从未知量出发,利用许多中间量和中间环节找到已知条件的思维过程.而中间量和中间环节则又构成了思维的基本形式——串联、并联和混联.所谓串联,就是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第一公式求出第一个中间量,再利用第二公式求出第二个中间量,依次类推,直至求出未知量.有的题只能用这种最基本的思维形式解答.所谓并联,就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突破口,每一突破口,都是一个串联的思维形式,再把所有串联的基本形式联立求出未知量.这是常用的解题方法.所谓混联,则是串联和并联的综合运用,是高级思维形式,解高考题目时经常运用.

二、思维的训练

1.画图思维训练.一道难题无外乎是需要混联的思维方式,只要把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用简单的文字、符号、字母、图形表示出,那整个复杂题目的物理情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容易发现题目与哪些物理规律相联系,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例1] 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景观,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这些条件是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意画出如图1所示的平面和立体图形.设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地球左半球为白天,右半球为黑夜.地球自西向东转(如图1箭头所示),A点表示清晨,B点表示傍晚.飞机在A点向东或向西飞行、在B点向东飞行,旅客均不能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只有在B点向西飞行,即追赶落山的太阳,才能满足题意.答案:时间必须是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行的速率必须较大.

2.逆向思维训练.有的题目按照正常的正向思维思考往往得不到结果,而如果从最终的问题着手,进行逆向思维,则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例2] 如图2所示,质量相同的两木块从同一高度同时开始自由下落,至某一位置时A被水平飞来的子弹击中(未穿出),则A、B的落地时间tA、tB的比较,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采用逆向思维,即从下落时间的长短入手.这取决于竖直方向的速度,与水平方向速度无关.在竖直方向上由于满足子弹与木块用力的冲量远大于重力的冲量,所以在竖直方向上总动量也守恒.取向下为正有:MvA=(M+m)vA′,vA=vB,显然vAB .答案:tA>tB.

3.多解思维训练.对于选择题首先应判断是单项选择还是多项选择.如果所给选项是不相容的、互相矛盾的,那么此题是单项选择题;否则多为多项选择题.还要注意题目中的判断是“一定”还是“可能”,再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判断出正确答案.

[例3] 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等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B.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C.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D.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解析] 首先题目中的“可能”已经有暗示;再则答案中的A、B项讨论的条件与C、D项的正好相反,A、B与C、D是相容的,A与B、C与D又都是不相容的,故此题可能是多选题.因为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前动量和为零,则碰后动量和必定为零,所以A正确;若两球质量不等,碰前动量和不为零,碰后两球的合动量必定与碰前动量相等,所以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是不可能的,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是有可能的.答案是:A、D.

4.动态、静态转化的思维训练.

[例4] 如图3所示,一质量不计的直角形支架两端分别连接质量为m和2m的小球A和B.支架的两直角边长度分别为2l和l,支架可绕固定轴O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转动.开始时OA边处于水平位置,由静止释放,求A球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解析]要计算整个装置在下落过程中A球的最大速度,必须进行动态和静态分析.首先,此题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支架在下落过程中,两球总重力势能最小时,二者的动能最大.两小球围绕O点的转动,类似于同一转盘上半径不同的两点,它们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之比vA∶vB=2∶1.其次,支架在下落过程中两小球线速度时刻在变化(这是动态),要求对于A小球速度最大的位置(静态)进行讨论.

假设OA直角边转到与竖直方向成θ角时获得最大速度,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取OA边所在的水平位置为零势能面)得:

5.学科内知识联系的思维训练.在高三进行横向知识联系的思维训练,即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使知识形成“体系”,成为“网络”,这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例5] 如图4所示,两根电阻不计,间距为l的平行金属导轨,一端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导轨上垂直搁置一根质量为m、电阻为r的金属棒,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现给金属棒施一冲量,使它以初速v0向左滑行.设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金属棒从开始运动到停止的整个过程中,通过电阻R的电荷量为q.求:(导轨足够长)

(1)金属棒沿导轨滑行的距离;

篇5: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顷之,烟炎张天。《三国志》②真州逐之城门外。《<指南录>后序》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又试之鸡。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我欲因之梦吴越。⑧吾欲之南海,何如?A.②⑥⑧/③④/①⑤⑦B.②⑤⑦/①③④/⑥⑧C.①④⑤/②⑥⑦/③⑧D.③⑤⑥/①⑧/②④⑦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夫子欲之。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④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夫晋,何厌之有?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⑧辍耕之垄上。

A.①②B.③⑤C.③⑧D.④⑦

3.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⑥则或咎其欲出者。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③⑤B.①②C.④⑤D.⑥⑦

4.下列句子中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君将哀而生之乎。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④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⑦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⑧会其怒,不敢献。A.①⑥⑦⑧B.②③⑥⑧C.①④⑤⑧D.③⑤⑦⑧

5.与例句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耶?

A.藏之名山,传之其人。B.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C.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D.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6.下列句子中“者”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楚之南有冥灵者。B.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7.与例句的“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暮春者,春服既成。8.下列句子中“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③吾翁即若翁。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⑤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⑥若入前为寿。⑦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A.①②⑥B.②③⑦C.④⑤D.⑦⑧

9.对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④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⑧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和②意义、用法都相同B.③和④意义、用法都不同C.⑤和⑦意义、用法都相同D.⑥和⑧意义同,用法不同10.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⑨履至尊而制六合⑩而母立于兹A.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B.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C.①⑩/②④⑧/⑥⑨/③⑤/⑦D.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

11.下列句子中“若、乃、而”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今欲发之,乃能从我乎/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B.若水之归下也/家祭无忘告乃翁/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人而无知,与木何异1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②宋人执而问其以③以刀劈狼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余以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⑦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⑧属予作文以记之⑨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A.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13.下列对“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⑥(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①和④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B.②和③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C.③和④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D.⑤和⑥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14.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战于长勺。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⑤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⑥于是田忌进孙膑于威王。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⑧盘庚迁于殷。A.②④/⑤⑦/①⑧/④/⑥B.①③/⑤⑦/②⑥/④/⑧C.①③/⑤⑦/②⑧/④/⑥D.①④/⑤⑦/②⑥/④/⑧

15.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④烈于猛火。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A.②③B.①④C.④⑤D.③⑥

16.下列句中“因”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A.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

C.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D.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17.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②后绥为太学博士,因事见谢公。B、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②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C、①敛资财以送其行。.②秦军解,因.大破之D、①以吾观之,必不久矣。.②然后践华为城,因. 河为池。18.下列对“为”的意义或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⑥此可为知者道,难为外人言也。⑦秦为知之,必不救也。⑧天之亡我,我何渡为?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9.与例句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例句:地震者何?动地也。

A.景公谓子贡曰:“先生何师?”对曰:“师仲尼。”B.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C.曰:“夫子何哂由也?”D.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20.下列句子“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童子何知?躬逢盛饯(宴会)。《滕王阁序》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③孟尝君曰:“客何好?”日:“客无好也。”④孟子者何?昭公夫人也。⑤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⑥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 ⑦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A.②④⑥B.①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⑦ 21.下列句子中“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是岁,南郡秦丰聚众且万人。B、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不者,皆且为所虏。

C、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D、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女悲泣且谢。22.对句子中“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太祖所乘马被创。

③为流矢所中。④抚军不忘所自。《促织》⑤父去里所,复还。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⑦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⑧今庆已死十年所。(庆,阳庆,人名)A.①②③B.①②④C.⑤⑦⑧D.③⑥⑦ 2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近的一项是:例句:师者,所以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B.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成功也。D.偷本非礼,所以..不拜。24.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③岂人主(人君)之子孙则必不善(好)哉?④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⑤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⑦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A.②和⑤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B.④和⑥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C.④和⑦词性相同,用法也相同。D.①和③词性相同,用法却不同。25.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②欲速则不达。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④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⑤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A.②③B.③④C.⑤⑥D.①⑥

26.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②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B、①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②且焉置土石?

C、①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②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D、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7.下列句子中的“也”表示判断的一组是: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狐日:“子无敢食我也!”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④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⑤缚者曷为者也?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①④B.②③C.③④D.⑤⑥ 28.下列各句中兼有解释原因的一组是: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②麟者,仁兽也。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⑥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A.②③B.①④C.③④D.⑤⑥

29.下列句中“与”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

A.蹇叔之子与师。B.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D.曰:“是鲁孔丘之徒与?”30、下列句中“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④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⑤

31、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A.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C.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D.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32.对“乎”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②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③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④美哉乎,山河之固!⑤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A.②④/①③/⑤⑥⑦B.①③⑥/②④⑤/⑦C.①②⑦/③⑤⑥/④D.②④/③⑥/①⑤⑦ 3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1)柔情似①水,佳期如②梦。(2)为③其老,强忍,下取履。(3)为...(5)不拘于⑦时,学于⑧余。.④君翻作《琵琶行》。(4)两情若⑤是久长时,又岂⑥在朝朝暮暮!

..A.①和②词义词性都相同。B.③和④词义词性都不同。C.⑤和⑥词义词性都不同。D.⑦和⑧词义词性都相同。34.对句中加点词说明不正确的一组是:(1)如今人方为①刀俎,我为②鱼肉,何辞为③?(2)同是被逼迫,君尔④妾亦然(3)且焉⑥置土石.?(4)..彼有人焉⑦,未可图也。. .⑤。A.①和②同为动词,是,作为。.B.③为介词,何„„为,即为何。.

C.④和⑤同为指示代词,这样。D.⑥和⑦同为兼词,意义不同。

35、下列加点词与“杂然相许”的“然”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困困焉。④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⑤夫子莞尔而笑。.. ⑦战战兢兢,如.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临深渊,如履薄冰。

A.①②B.③⑤C.④⑦D.⑤⑥

参考答案

1、B(1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2在真州被赶出城外,差点儿(由于)走投无路而急死)

2、C(1季氏欲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人都不欲伐。3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之:到...去 南:南行,往南去;也有剪掉头发或闭门不出,又或装疯而不知逃到何处的,之,动词活用名词;4之,指示代词,这。二虫,指蜩与学鸠。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7之,我。)

3、A(1他们2它3其中4代我5其中的6那,那些,远指7表反问语气助词)

4、D(注意,它也属于第三人称代词)

5、C(例句,唉!难道这是真的吗?是做梦呢?还是传送消息不确实呢?其,表选择关系的疑问语气词。A成语,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B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比喻一发不可收拾。其,表反问语气助词。D如果这件事情成功的话,那就是您的在天之灵保佑我;如果这件事情不成功的话,我就用死来答谢您的恩情。其,如果,表假设。)

6、D(A 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ABC解释成“„的东西”,D表判断,不翻译。)

7、B(放在后置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8、C(3、6解释成“你”,表对称。解释成定语“你的”。8解释成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9、D10、A(1、10你,你母亲站在那。

2、4表并列,6表修饰,8、9表承接,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履,名词作动词,登上的意思。六合,指代天下。

3、5表假设,7表转折)

11、A(A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刘邦俘虏。现在想讨伐他,你们能跟从我吗?(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成语结草衔环。B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和左右手、后背吗?C孟子说:“君子的遗风,(“泽”,影响,流风余韵。)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我是私自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淑”,通“叔”,取,获益。)”)

12、B(1认为。2宋国人把他捉住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以,原因。3用,4用,5在,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67因为,8用来,表目的。9用)

13、D,都是介词。(1任用,2原因,3凭借,4用,5按照,古代君子按照礼仪任用人,也按照礼仪辞退人。6在)

14、C(13介词,在;57对,介词;28到,介词,作后补短语;4介词,向,介宾短语倒装;6给,介词,介宾短语是后补短语,没有倒装。)

15、B,解释为介词。“比”。(2和,同;3从,介词5介词,被6介词,由于)

16、D(A由,经由。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B因为C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以为,“以之为”。焉,句末助词,无义。D根据,介词。)

17、A,因为(B1凭2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C1来,连词,表目的。2于是,连词D1依照,根据2依靠,凭借)

18、C(1动词,成,成为;2替,介词;3介词,因为。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4介词,为了。5介词,被6,介词,被7如果,表假设。秦国如果知道这件事,必定不会出兵救援。8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19、B(例句,什么。A谁B什么C为什么D多么,副词)

20、C(135代词,什么。2哪里,表反问。4谁6为什么7多么)

21、A,近,将近。(B1暂且,2将要;C1又,2况且;D1并且,而且,表递进关系。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象浮云一样。2表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22、B,124“所”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充当定语。(3“为„所”结构,表被动58左右6„的原因,7用来„的方法)

23、B用来„的(A„的原因C„的原因D所以)

24、C,7如果

25、D(136假设关系,如果„就„2转折,反而)4如果,现在如果项羽他们来的话,恐怕你就不能留在关中了。5是,表判断)

26、A(A是两个代词,都在动词后;C、①焉得并州快剪刀,焉,从哪里,兼词; ②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焉,同是,复制宾语,倒装标志。我周朝向东迁移,依靠强大的晋和郑。)

27、A(表判断的句子是145)

28、B(4道存在的地点,就是从师的好风尚存在的地点。之,取消前后分句的独立性,结构助词)

29、B(例句用法是介词,和;A参与,动词;B和,介词;C给,替,介词;D句末语气词,通“欤”,解释“吗”。)

30、A(14连词,和;2固定结构,为„与,与,吗;3介词,和;5动词,帮助。)

31、D(例句,介词在,介宾结构作补语,不倒装。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A比B引介终点成分,介词,到,到达四面边境;C介词,在,介宾结构倒装,珠玉的光彩如果不在外面被看到,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看做珍宝;D 介词,在,“受”是接受的意思,楚人出生在楚地,成长在楚地,说楚地的话,楚人不知道(没有意识到)自己自小接受了所在环境的教育和影响.)

32、B(136介词,1对,3比,6于,在;245疑问语气助词,7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3、D,介词,意思不同。(12动词,像;34介词,因为,介词,为;56如果,连词,哪里,副词表反问;78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34、B(12动词,是;3固定句式,何„为,为,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45代词,这,这样;6兼词,在哪里;7兼词,“于之”在那里)

篇6:教育学期末总复习

1. 《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思想专著。它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早300余年。

2.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3.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看,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4.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是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5.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6.“教学相长”思想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籍:《学记》

7.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是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8.上层建筑说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9.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0.普通中小学的教育性质是基础教育

11.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是:教学大纲 12.从主导价值来看,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是地方课程 13.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高等教育 14.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15.“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16.启发性教学原则中,“启发”一词来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里。这一著名的教育要求是由大教育家B.孔子提出来的。

17.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课程标准 18.在师生关系上持“教师中心论“的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师生观。19.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20.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感知教材 21.作为教学手段,参观属于实物直观

22.最早论证班级授课制度的著名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2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课堂教学 24.教学本质的核心特征是育人性 25.教学过程始终具有教育性

26.在直观性教学手段中,C.语言直观是最为便利和最为经济的直观手段。27.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首要工作

28.教师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教学设想和实际效果的过程,是教师通过说课活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

29.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0.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31.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32.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考查与考试两个部分组成。33.“孟母三迁”的故事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 34.班主任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35.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6.德育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

37.教育学上的德育范围广,它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38.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德育方法。39.衡量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自我教育能力

4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4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42.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43.在古代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44.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45.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是培养目标

47.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学制是壬寅学制 48.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学校教育活动之中。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 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2、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目的 是社会对教育索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及社会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期待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5、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6、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7、学制

8、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编订各科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9、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10、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11、讲授法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传播新知识的主要教学手段,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诸种教学方法的总称。

12、谈话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1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4、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5、综合课是指一节课内要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任务的课。

16、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17、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基本途径

18、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提高其思想觉悟,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19、说服教育法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

20、品德评价法是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做出肯定或否定评价,以督促其形成良好品德的

三、辨析题

1、教育学实际上就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汇编。错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规律,2、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决定了这个人的发展程度和水平。错 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程度和水平除了环境因素外还有生物因素和教育因素,单凭环境这一个因素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3、“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反应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对

4、教育从一产生起就具有阶级性。

5、儿童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错 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程度和水平除了环境因素外还有生物因素和教育因素,单凭环境这一个因素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6、教学等于智育。错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基本途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如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7、人民教师只要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就可以胜任教育工作了。错 要胜任老师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具备淤血生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科技手段的能力、获取处理信息和管理组织能力。

8、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错 前一句是德育方法的一种,但是后一句违背了德育的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的原则。

9、判断一种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关键看它是否采取了问答的形式。错 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学方法的两种对立的指导思想。

10、教学就是教育。错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11、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错

12、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对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生生的活人,老师的劳动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13、备课就是备教材,教材吃透了课也就备好了。错 理解教材只是备课的一方面备课还包括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两个方面。

14、班级授课制度产生于封建社会。我国于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

15、教育现象也可以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规律,16、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对待五育,要坚持“五育”并举,使五育均衡发展。对

17、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错 教育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制约着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18、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错 学校教育

19、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0、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错 辨析题的答题方法举例: ●教学就是上课

答:错,教学不等于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但教学工作还包括备课、课外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成绩检查与评定等重要环节。

四、简答题

1、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2.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教育内容和方法。3 4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2、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手段。

3.简述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适合D、语言清晰 E、积极性高F、组织有序G、效果良好

4、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5、教师怎样备好课?钻研教材(备教材)●了解学生(备对象)●考虑教法(备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 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6、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二促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四)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五)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7、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讨论法1.演示法2.参观法1.实验法2.练习法3.实习作业法

8、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长期性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9、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0、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和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以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11、简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改变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和评价制度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2、简述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1、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2、道德教育

3、心理素质教育

4、爱国主义教育

5、集体主义教育

6、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7、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8、民主与法制教育

9、劳动创造的教育

13、德育的规律有哪些?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 盾转化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1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心理准备阶段2领会知识阶段3巩固知识阶段4运用知识阶段5检查效果阶段

1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其优点主要是: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体授课具有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便于组织管理,提高了教学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便于学生相互切磋,相互促进等。不足之处在于:如不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不易发挥学生的主 5 体性;容易导致教学的教条化、固定化等。

五、分析题

1、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答:不当之处:老师当时就愤怒并说出了讽刺学生的话,在同学们嘲笑该同学是没有进行制止。

该教师违背了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和启发诱导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统一的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老师应该加强自己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该老师在还不知道该同学所说的是不是错误的情况下就开始批评该同学,在班级同学嘲笑是没有进行制止,表现了老师在道德思想上的欠缺。启发诱导原则说到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该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学提出问题是老师没有进行积极探索就否定了同学的看法,在后期该同学不敢主动回答时老师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习。

2、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答: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和疏导原则。陈老师善于发现杨朗身上的优点并利用说服教育方法中疏导法让杨朗发现了自身的优点,并用这一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培养了杨朗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启发了杨朗自觉地进行思想斗争,促进内部思想矛盾的转化,并利用疏导原则让杨朗脸上露出了笑容。

3、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六、论述题

4、试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及其贯彻要求。在德育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同时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要求:第一,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第二,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第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斗争,促进内部思想矛盾的转化。

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德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10、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谈谈教育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学习马海明先进事迹微课下一篇:省农委召开落实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