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

2024-05-10

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共6篇)

篇1: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

2002年教育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

A.人类教育的产生 B.古代学校的出现 C.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D.终身教育的实现 2.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A.《论语》B.《学记》C.《大学》D.《中庸》 3.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D.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 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A.教育的领导权B.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 5.人力资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D.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6.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环境对个体的发展作用是()A.决定作用B.导向作用C.提供了多种可能D.促进作用

8.下列哪个选项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德育D.智育 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B.人的自然发展说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D.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10.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是()A.未成熟的人B.发展中的人C.成熟的人D.被塑造的人 11.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A.授受关系B.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C.相互促进的关系D.相互制约的关系

12.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教育课程D.三者都是 14.教育过程既是学生认知过程,又是()A.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过程B.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C.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D.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15.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1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讲授新知识D.领会新知识

17.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D.现场教学 18.德育过程的理论基础是()A.掌握知识B.激发情感C.道德内化D.活动和交往 19.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包括政治课在内的活动B.班主任工作C.团队活动D.社会活动

20.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的影响个人,有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个别学生,这种班级管理模式是()A.民主管理B.平行管理C.集体管理D.目标管理

二、填空题

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________。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_______。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________和行为方式。4.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________中互相作用的结果。5.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的阶段是________期。

6.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________。7.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__________。

8.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__________,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9.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说明了把教师的职业当作了一个________职业。10.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________关系。1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________和教科书。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________、基础性和普遍性。

13.课程的编制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的过程,其中________既是一个课程编制过程的终点,又是新的课程编制的起点。

14.《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________原则。1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____。16.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________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7.一般来说,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________、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或利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叫_____。19.根据构成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道德教育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________。

20.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____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生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2.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3.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4.什么试学校课程,其开发形式有哪些?

5.简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四.论述题

1.试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举例说明可通过哪些措施促进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

篇2: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

1: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3: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5: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

6:学校文化的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7:学生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 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 循序渐进(2)阶段性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互补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9: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1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12: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3: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 种: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1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

学科专业素:(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专业素 :(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15: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 文档下载门户:,免费提供各种文档下载!

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1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17: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程)(7)评价教学活动的程与结果。

18: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9: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20: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直观性原则、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孔子提出的“不愤不,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发性原则

23: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24: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5: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7: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28: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29:德育过程运用说服法应注意哪些基本要求 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30: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31: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2)有助于维持级秩序,形成良好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32: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主任对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为解决当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 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 级 文档下载门户:,免费提供各种文档下载!

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级的能力

33: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 :(1)确定 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 风。35:如何建设和管理班集体

篇3: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

关键词:真题,四、六级,考试,捷径

广大考生如何备考英语四、六级考试?巧用历年真题就是最好捷径之一。那么, 该如何利用真题来增强知识积累, 提高作战技巧, 取得最佳复习效果呢?且看:

一、英语四、六级真题的重要性

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一) 权威性与稳定性

真题, 是指真正在历次四、六级考试中出现过的原题。真题是命题组根据全体考生人才培养目标、现有学生知识水平及国际化要求综合研究、斟酌、裁定的结果, 严格意义上讲, “全真模拟题”与真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能等同于真题。因此, 真题较其他模拟题测试水平相对稳定, 具有最强的权威性。

(二) 针对性与目的性

熟悉历年真题题型与分值分布, 掌握出题思路、方向、重点, 全面把握复习要点, 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复习效率。做历年真题, 总结错题、检测自己的薄弱环节。更重要的是做完真题后, 先整理和分析错题类型, 然后根据自己整理的错题知识点, 重点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

(三) 检测性与指导性

用真题最能检验考生真实知识水平。真题经典的语法试题、优美的常用句子, 以及整齐的句型都可以作为背诵的题材。比如反复练习听力部分一箭双雕, 一方面迅速提高听力, 另一方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比如词汇, 要弄懂学透, 也许今年出现在阅读中, 明年就能在翻译和完型上见到;比如含金量很高的句式、句型, 可以“转移”使用到写作部分。

二、备考中真题的使用策略

若能认真研究历年的考试真题, 了解出题思路、考点、特点, 把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对提高考试成绩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 怎样才能使一套真题“物尽其用”呢?可从题型词汇、听力、阅读、完型填空、写作与翻译等方面一一进行研究。

(一) 词汇部分

学习目标:熟悉和掌握真题中的所有新、旧词汇。

真题考过的高频词汇, 学习要求是精益求精, 融会贯通, 与四、六级词汇背诵相结合, 每套至少研究半个月, 边记单词边做真题。重点记忆四、六级词汇的核心含义即真题中考过的含义。态度要认真, 做题时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和词组先按照考试的情境要求做出自己的答案 (哪怕是有“蒙”的成分) , 最好用圈圈做好标示。事后核对答案, 分析错误的原因。记住典型的例句, 认真总结弄懂弄透, 然后逐个记忆。词汇复习需要艰涩的反复强化过程, 万事开头难, 贵在坚持。

(二) 听力部分

学习目标:学习听力和增进口语表达双管齐下, 齐头并进。

听力部分测试是四、六级的考试重点, 最令考生们头痛。听力备考需要长时间积累。大家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 做完第一遍真题后要在熟悉各个知识点之后, 仔细研究出题的形式, 看老师出题的思路。

听力备考可以分为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第一, 将没有听清楚明白或者“蒙”的题目标注出来;第二, 仔细研究没有听懂或听清楚的地方, 仔细分析、核对第一次标注的答案;第三, 对照原文一五一十地查漏补缺, 既可以锻炼听力, 亦可提高口语能力, 一举两得。

(三) 阅读部分

学习目标:多做练习, 掌握出题角度与特点, 提高应试技巧, 做到“无招胜有招”。

第一, 做题。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每天坚持做3~5篇。做第一遍时严格按考试时间要求完成, 以便能掌握自己的做题速度, 感受考试时的压力。全部细读琢磨几轮历年真题, 多朗读、记忆文章内容, 可以增加语感。第二, 认真核对答案。精读文本, 把每个单词、每句话都弄懂。第三, 关注考试细节。题目中时间、地点、人物、数量词等都应该立即做出标记, 这些词都是文章的路标, 很可能就是出题点, 根据这些路标很容易找到题目在文章中对应的答案位置。

(四) 综合和完型填空题型

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所有选项含义, 培养语感更重要。

综合部分完形填空基本上是考语法和固定搭配的。对历年完形填空常见的语法和搭配进行总结, 近义词进行比较、理解和记忆, 同时要搞清楚选择答案的原因, 错误选项为什么错误。严格按照时间做完练习之后, 反复研究真题, 平均5~6天研究一套, 并且自己要制订计划, 经常复习, 提高语感。

(五) 写作部分

学习目标:了解作文架构, 背诵经典美句。

第一, 注重积累。平时做阅读真题和读一些英文材料的时候, 记住一些比较好的句型和句式, 或是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第二, 字体优美。一手字迹清楚、书法优美的英文书法会留给阅卷老师良好的印象。这需要平时多加练习。第三, 审题要认真, 千万不要跑题, 语言也要保持连贯性, 语法层次、段落构思科学准确。

(六) 翻译部分

学习目标:把握考试题眼, 提高猜题率。

篇4: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选登)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下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做法中,不符合规范的是

A.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认证后的跟踪检查

B.对被检查人的技术秘密适当保密

C.根据需要对药品质量进行抽查检验

D.定期公告药品质量抽验结果

E.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采取查封和扣押措施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中药饮片必须印有或者贴有

A.标签

B.拉丁文名称

C.中药饮片标识

D.功能与主治

E.禁忌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申请进口的药品,未在生产国家或者地区获得上市许可的

A.在限定条件下可以依法批准进口

B.不允许进口

C.经出口国家或地区药品管理部门批准后可以进口

D.只要有市场就可以进口

E.可无条件进口

4. 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确定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定点批发企业布局的部门是

A.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B.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D.地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 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区域性批发企业

A.应当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B.可以自行向邻省的医疗机构供应第一类精神药品以便满足边远地区的需求

C.应当经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向本省内销售第一类精神药品

D.可以向科研单位提供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小包装原料药

E.应当在申请认定资格前,2年内没有违反有关禁毒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为

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2】

A.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B.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C.5年内不受理其申请,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D.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单位并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E.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1. 提供虚假证明或者采取欺骗手段取得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除吊销许可证外,还应

2. 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研究机构,未按照规定实施相应质量管理规范且逾期不改正的,应

【3~4】

A.5日内

B.7日内

C.10日内

D.15日内

E.20日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3.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国家或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自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期限为

4.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措施,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期限为

【5~8】

A.零售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

B.《药品生产许可证》

C.《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

D.《进口药品通关单》

E.《进口药品注册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5.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是

6.区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是

7.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是

8.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是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有两名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了某甲药厂生产的批号为081101的“糖脂宁胶囊”后出现死亡,经检验部门检查,该药厂并未生产批号为081101的“糖脂宁胶囊”,而生产者为乙企业,经检验,乙企业在“糖脂宁胶囊”中添加了格列苯脲,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批号为081101的药品为假药

B.乙企业生产销售假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C.甲、乙企业同时按生产销售劣药最论处

D.甲生产企业应当召回其生产的所有“糖脂宁胶囊”

篇5: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

1.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错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2.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错误。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的本体。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错误。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错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而且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5.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错误。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答:(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答:(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4.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答: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等,对我国德育工作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自我评价能力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自我道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自我调控能力则可以使学生自主行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例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内在要求,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社会成员。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一般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阶段,到“他律”阶段,再到“自律”阶段。(3分)(3)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3分)2.答: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切实关注并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2分)

2.阅读以下材料,说说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某学校组织公开课,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向学生提问。去听课的家长发现,老师每次提问时,自己的孩子都把手举起,但老师每次都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会叫自己的孩子。

(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不能把学习成绩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做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

(5)教师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2008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1、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哪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正确。具体看来:(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正确。(1)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5、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决定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四、简答题(20分)

1、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如何衡量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

⑴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即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学术价值,即对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否有贡献。⑵问题必须有科学性;⑶问题必须明确具体;⑷问题要新颖;⑸问题要有可行性。只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研究时机都具备时,才宜选定。

5、简述教师的作用。

(1)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五、论述题(30分)

1、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争论:其中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进入20世纪以来,两种争论趋于缓和,两种观点逐渐走向融合。实际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三)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2007 三.辨析题

1.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而且教育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正确。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3.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4.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正确。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5.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正确。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四.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52.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答: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53.简述教师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答: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是:⑴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对研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与肯定。⑵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⑶实施行动研究:收集资料、拟订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⑷进行总结评价:汇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各种信息反馈认真修正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54.简述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答:一个好的班集体主要特征有: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②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③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④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五.论述题。

1.论述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答:⑴善于学习。学习是运用特定方式和方法摄取知识以扩大知识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从学习内容看,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从学习对象看,要向前人学习,向同时代的人学习,向同事学习;从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来看,要勤奋敏思,善于交流。⑵恒于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⑶勤于反思。反思是人类或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⑷勇于实践。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要有实践的意识、勇气和将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②要讲究实践的方法。

56.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2005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正确。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对班级管理工作有重大的意义,因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亲近的导向和动力。

2、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错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所以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素质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是也不能忽略教育本质的要求。

3、调查法师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适用的基本研究方法。

错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研究是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研究对子昂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价值。

4、《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错误。《学记》是我国最早出现论述教育的著作,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其中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的思想,至今仍然有积极意义。

5、在德育工作中尽量对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正确。这是遵循了德育的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把对每一学生个人的尊重与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学生的品德的表现。

四、简答题

1、简述初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要符合国际对义务交易课程的要求,及、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是制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恰当合理的比重,以租金学生全面、和谐和均衡发展;综合性是之加强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密切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整体”是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联合和交互渗透,是哥们课程整合起来产生合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一贯”只将各类课程按纵向关系组织起来,从而使学习者的学子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制定性内容和非指定内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由各地去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内容。

2、简述教师职业的专业能力。

作为教师,除了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刻的思辨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外,还应具有:

(1)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竟堪的语言表达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为实践好研究者角色,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科研能力。

3、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带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第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内容。

(2)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一,教育实现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第二,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人才;第三,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第四,教育可以加强民主进程。

4、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5、简述学生应遵循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重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历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去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互动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知既道德认识;情既道德情感;意既道德意志;行既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品德道德发展,其中知是前提和基础,可以是学生在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行动;情和意是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行事人的思想品德的外部表现,是衡量学生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的统一发展。

首先,要注意全面性。全面性要求教师要全面关心的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其次,要注意多段性。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相应的要素如手进行教育。

再次,要注意长期性和复杂性。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和矫正训练过程。

(3)学生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统一体,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对学生进行全面、多端、长期反复的教育,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2、蓬生蔴中,不扶自直。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意思的蓬生长的麻田里,不用人吗去扶持也能长的挺直。这句谚语用来比喻人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就可以得到好的发展。从教育学角度来考量,这句话强调的是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1)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第一,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第二,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第三,环境是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涵因素是内部实现的。

篇6: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

教育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这正是()的“教育学”超出他的前人和同代人的地方。A.培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现代教育的()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经验的束缚。A.公共性

B.生产性 C.科学性

D.终身性 3.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 4.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A.制订计划

B.营造校园文化 C.更新管理硬件

D.顺畅沟通渠道 5.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A.学校校园文化

B.学校教师文化 C.学校制度文化

D.学校物质文化

6.学校按政策就近入学,各校办学是有计划按需进行,适龄者都可享有教育权利,校际之间不受竞争影响。体现了学校组织的哪一种特征?()A.程序性

B.垄断性 C.非自愿性

D.公益性

7.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8.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的认识。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9.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A.教劳结合活动

B.社会经济活动

31# 教育学(中学)试题 第 1 页(共 4 页)C.社会文化活动

D.社会政治运动 10.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A.教育功能

B.娱乐功能 C.健体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11.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A.直接育美功能

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C.超越性美育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

12.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13.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A.陈述式

B.例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表式

14.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A.教学模式

B.教学原则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过程

15.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A.研究—探讨法

B.发现学习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16.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17.由卢扎诺夫创立的()注重强化联想,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与无意功能统一,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有效的更多的信息。A.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B.发现法 C.探究法

D.暗示教学法

18.纠正认识中不合理的绝对化要求、过度泛化、夸大后果等症状通常用()的方法。A.着重调整情感

B.着重训练行为 C.着重改变认知

D.游戏

19.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中提出“()”的观点。A.问题中心

B.社会中心 C.教师中心

D.当事人中心

20.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表现在法律上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或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权益得到补救,即为()。A.学校事故

B.法律救济 C.法律责任

D.法律义务

31# 教育学(中学)试题 第 2 页(共 4 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教育起源的认识上,教育学史上有以下几种经典的观点()。A.神话起源说

B.教育生物起源说 C.教育心理起源说

D.教育劳动起源说 E.以上几种都是

2.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到哪些客观条件?()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 C.制定者的哲学观念、理想人格

D.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E.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的观点是“社会功能学派”的教育社会本位目的观,下列哪些人物代表这一派别?()A.裴斯泰洛齐

B.凯兴斯坦纳 C.涂尔干

D.卢梭 E.诺笃尔普

4.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5.课程管理有审定制、固定制和多样化自由选择几种模式,统整各自优势,课程一般结构发生了变化,体现在()。A.保持原有特色的优势

B.强调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C.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D.采用导向式管理

E.建立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相一致的课程结构

6.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 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E.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

7.学校咨询与辅导会谈过程有以下哪几个阶段?()A.建立咨访关系

B.澄清和评估问题 C.确定改变目标

D.促成改变实现 E.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

8.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可采用哪些方法达成?()A.将课程分成小单元,即时激励 B.扩展评价范围,各显长项

31# 教育学(中学)试题 第 3 页(共 4 页)C.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

D.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成就感 E.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

9.学校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具有的特征是()。A.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合法权益 B.侵害了学生的人身权和物权

C.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D.按过错责任追究

E.受害人过错承担与加害人的责任共同分担

10.学生申诉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以对学校和教师侵权行为进行维护。()A.提起申诉的人必须不服处分或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B.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

C.提出申诉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受理范围之内 D.在规定的期限内 E.以上说法都对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教育目的 2.学制 3.智育 4.课程

5.非指导性教学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3.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4.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5.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及其构建班级原则。

五、论述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1.联系实际谈谈在新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化要求的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 2.试述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上一篇:那些远去的旧时光散文下一篇:歌颂学校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