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祝寿诗词

2024-05-20

古典祝寿诗词(精选12篇)

篇1:古典祝寿诗词

惊世文章,门户照人,外家衣钵。

多谢温存,相期宅相,此恩难说。

今朝祝寿樽前,共拜舞,诸孙下列。

但愿从今,一年强似,一年时节。

篇2:古典祝寿诗词

瑞芝堂祝寿筵开。

五楼百雉更崔嵬。

劳来流离施菽麦,作成丰稔到田莱。

篇3:古典诗词鉴赏

一、了解和熟悉作者

古典诗词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是诗人对社会、人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许多诗人、词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我们在赏析古典诗词时, 作者本身就是我们解题的一个突破口。例如杜甫的诗歌, 深受儒家思想浸渍的杜甫加上他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以及处在唐代由盛转衰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成就了杜甫“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古道热肠和“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沉郁顿挫。苏东坡受儒佛道的影响, 思想性格复杂, 加上他多次被贬的为官经历和他达观的个性, 成就了他的“豪放与达观”。赏析古诗词时, 作者本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信息, 我们可以对教材中出现过的诗人、词人, 特别身处历史动荡不安、社会更替变迁之际的诗人和词人, 进行一些梳理, 这样, 有助于我们去把握诗词的主题。

二、仔细分析诗词的标题

绝大多数同学在阅读、鉴赏诗词时往往忽略诗词的标题, 殊不知, 诗词的标题常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通过细审诗题, 或许可以了解诗词的写作原因, 写作的目的以及诗词的主要内容。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为我们点明了写作的背景;贺知章的《咏柳》、陆游的《书愤》、《游山西村》为我们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陆游的《梅花绝句》、于谦的《石灰吟》点明了诗歌意象等。我们在阅读时一定不能放过题目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三、仔细体味意境

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而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诗词里出现的景物, 都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脑海中能够浮现出作品中所叙之事, 所描绘的景物的画面, 能设身处地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把握作品的深层意义。

四、充分运用联想、想象去分析诗歌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要把诗人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概括并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 还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歌提供的形象的背后所蕴含的情思, 寻找诗句之外包含的韵味。从诗歌的创作过程来看, 是由生活到作品, 通过诗人的联想和想象开拓诗的意境, 表现或深化诗歌主题;从诗歌的特点来看,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 诗人必须在短小的篇幅中再现丰富的内容, 因此必须选择最有典型意义、最有启发性的生活片段, 并将其拼接到一起, 为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这样, 我们在分析作品时, 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会诗歌的内涵, 通过想象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间, 还原诗歌的场景, 获得更高的美的享受。

五、鉴赏表达技巧

古典诗词常用一些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艺术手段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1.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 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 即作者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直接倾吐在作品中。如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直接抒发了对粮食的爱惜之情。 (2) 借景抒情也称情景交融。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 间接表达了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怀。

2. 表现手法。

(1) 渲染。如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通过对秋景的描绘, 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氛围。 (2) 衬托。表现在词中主要有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以乐景写哀景等。如王籍《入若耶溪》的“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就是以有声衬无声的典范。

3. 修辞手法。

诗词中运用修辞手法, 其作用大体和其他文章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是诗歌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外, 还有诸如拟人、反问、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使诗词增色不少。

篇4:古典祝寿诗词

以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新课导入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著名朗诵艺术家康桥朗诵的白居易《琵琶行》音画视频供学生视听。如此,既能引导学生在康桥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在紧扣《琵琶行》诗歌内容而不断幻化的精美画面中,感知《琵琶行》的音韵美、节奏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等,从而产生妙不可言的艺术鉴赏审美体验,还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产生随着音画视频中的节奏与韵味高声诵读《琵琶行》的强烈愿望,继之顺利走进流播千古、脍炙人口的《琵琶行》文本,跨越千年时空与远古诗人白居易和诗歌中的琵琶女艺术形象进行近距离的沟通与交流。再如,教学李煜的词《虞美人》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邓丽君演唱李煜《虞美人》的音画视频供学生观赏,引导学生在聆听邓丽君的温婉吟唱与观赏音画视频中精美拟古画面的过程中,顺利走近李煜,走进《虞美人》文本,继之探究古典诗词《虞美人》中蕴含着的诸多美学意蕴,品味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细读深品 古典诗词与所有文学作品一样,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特质,读者需要细读深品方可感知与体味。以教学李白的《蜀道难》为例:

1.一读求顺畅 引导学生一读《蜀道难》时,提醒学生利用文末注释将文本中未曾相识的“凫”、“猱”、“豗”、“砯”等生字正音,还要根据语境给“塞”、“参”等多音多义字正音释义。此外,这首诗运用古体诗的写作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句式极富变化多姿,三言、 四言、五言、七言、九言、十二言等皆有之,不仅如此,换韵也极为频繁。因此,一读时,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已有的古典诗词诵读经验,准确判断每一句诗句的停顿、抑扬、顿挫、缓急等。如此,才能顺利通读全诗。

2.二读明诗意 引导学生再读《蜀道难》时,要求学生在初读这首诗歌的基础上利用诗末注释及已有的古典诗词学习辅导资料,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不仅要了解体现在这首诗歌中的表层意思,还要了解隐含于这首诗歌中的“功业难成”之深层意蕴。对于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不仅要反复品读与深层探究,还要及时背诵默写。

3.三读探文脉 引导学生三读《蜀道难》时,让学生梳理出诗人写作全诗的抒情线索,理清这首诗歌的结构层次:叹蜀道之高峻而难行——叹蜀道之险凶而可畏——叹蜀川战祸之惨烈而告诫友人须“居安思危,防险戒逸”。

4.四读品手法 引导学生四读《蜀道难》时,鼓励学生尝试品析诗歌中采用复沓、夸张等修辞手法极言蜀道奇险高峻奇丽风光的写作手法,品鉴这首诗歌“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间”(沈德潜《唐诗别裁》)章法灵动、气象宏伟之艺术风格。

比较拓展 不同的作家所抒写的情感世界、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所憧憬的美好未来等,呈现着风格迥异的内在特质。比如,曹操诗歌以慷慨苍凉悲壮见长,陶渊明诗歌以平淡醇厚质朴凝练见长,高适诗歌以雄浑质朴苍劲悲壮见长,柳宗元诗歌以明净简峭见长,李清照诗歌以婉约清丽幽怨见长,辛弃疾诗歌以明快激越豪放见长等。可谓各有各的气度,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情调,各有各的意境,各有各的抒情方式与表现手法,这就是古典诗词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表现在古典诗词作品的和谐统一的内容与形式中。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欣赏古典诗词的不同艺术风格,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视野,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

比如,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我们可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引入学生的比较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对二者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进行多视角的比较阅读鉴赏。虽然李白与王维都钟情于风景如画的大自然,其《蜀道难》与《山居秋暝》分别是二者山水诗的杰出代表,都以其璀灿夺目的光辉垂耀千古。但由于李白与王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大不相同,所以《蜀道难》与《山居秋暝》的艺术风格也大相径庭。因此,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引导学生将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比较阅读,既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蜀道难》笔势纵横、雄浑飘逸的艺术特质,感受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独特个性,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王维《山居秋暝》的清幽宁静、物态秀美,感受王维诗歌清幽恬淡的艺术风格。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精粹内涵的艺术载体,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学生学业测试、升学考试等的重要考查内容。中国古典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品位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和美好民族情感等有着其他文学艺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此,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直接鉴赏古典诗词的意蕴美、通过细读深品逐层深入鉴赏古典诗词的内涵美、通过比较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艺术风格等,迅速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与古典诗词鉴赏品位。

篇5:古典祝寿诗词

筵开锦绣。

拈起香来玉也似手。

拈起盏来金也似酒。

祝寿祝寿。

命比乾坤久。

长寿长寿。

松椿自此碧森森底茂。

乌兔从他汨轳轳底走。

篇6:古典祝寿诗词

好是一堂和气,胜十分春色。

髯翁笑领彩衣郎,同祝寿千百。

篇7:祝寿的诗词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七十阳春岂等闲,几多辛苦化甘甜。曾经沧海横流渡,亦赖家庭内助贤。连日凝神新墨劲,五更着意旧诗鲜。如今但祝朝朝舞,当信人生二百年。金沙峭岸一株松,干劲枝遒塑祖龙。桃李盛时甘寂寞,雪霜多后竞青葱。根深更爱阳春雨,叶茂犹怜翠谷风。师表才情堪敬仰,古稀不愧焕神容。南山信步好逍遥,杖国而今又杖朝 诗苑丰收夸老将,政坛竞秀领风骚 阳春白雪抒怀抱,明月清泉尚节操 汝向期颐跨劲足,我来祝福奉蟠桃。

1、南春祝寿千千岁

[宋] 晏殊《蝶恋花·紫菊初生朱槿坠》已折叠6条晏殊的查询结果

2、菲礼岂能祝寿

[宋] 无名氏《水调歌头·箫鼓阗街巷》已折叠18条无名氏的查询结果

3、瑞芝堂祝寿筵开

[宋] 韩淲《浣溪沙》已折叠1条韩淲的查询结果

4、簇簇亲姻相祝寿

[宋] 沈瀛《减字木兰花·玉人来止》

5、祝寿筵开

[宋] 姜夔《点绛唇·祝寿筵开》

6、祝寿如花岁岁红

[宋] 王观《减字木兰花·花筵布巧》已折叠9条王观的查询结果

7、同祝寿千百

[宋] 管鉴《好事近·鸳瓦晓霜浓》

8、来祝寿

[宋] 郭应祥《鹧鸪天·垂领纷纷已二毛》已折叠1条郭应祥的查询结果

9、祝寿玄阳

[元] 侯善渊《满庭芳·腊正风交》

10、共祝寿龄何似

[元] 元好问《朝中措·金凤飘拂莹蝉光》

11、祝寿当头取

[宋] 陈亮《卜算子·悄静菊花天》

12、笑拥眉开祝寿声

[宋] 陈著《卜算子·月下百年缘》

13、年年祝寿

[宋] 姚勉《水龙吟·芰荷香雨初收》已折叠1条姚勉的查询结果

14、祝寿庆生申 [宋] 米芾《浪淘沙·祝寿庆生申》

15、齐祝寿

[宋] 卢炳《满江红·罨画池亭》

16、持将祝寿

[宋] 程珌《醉蓬莱·望皇都清晓》

17、催与东屏祝寿

[宋] 咏槐《贺新郎·绿长阶蓂九》

18、齐祝寿

[宋] 莫蒙《江城子·博山香暖衬江云》

19、如今祝寿殷勤

[宋] 刘仙伦《沁园春·周易一书》 20、人人献香祝寿

[宋] 李商英《胜胜慢/声声慢》

21、唯持祝寿觞

[唐] 杜牧《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

22、祝寿人如群玉绕

[宋] 甄良友《蝶恋花·照水绮霞明木杪》

23、今朝祝寿樽前

[宋] 崔敦礼《柳梢青·惊世文章》已折叠1条崔敦礼的查询结果

24、常祝寿

[宋] 李鼐《渔家傲·日借嫩黄初看柳》

25、彩丝祝寿芳辰启 [宋] 夏竦《御阁端午帖子》

26、祝寿情深泪数行

[宋] 王禹偁《寿宁节祝圣寿》已折叠1条王禹偁的查询结果

27、有般祝寿底

[宋] 臧馀庆《感皇恩·交广出沉香》

28、祝寿处

[宋] 曹勋《长寿仙促拍》

29、祝寿祝寿

[宋] 史浩《浪淘沙令·祝寿祝寿》已折叠1条史浩的查询结果 30、玉枝祝寿

[宋] 刘子寰《醉蓬莱·正花深绣阁》

31、祝寿明晨荐几杯 [宋] 芹庵《寿运使》

32、祝寿乾文动 [唐] 贯休《寿春节进》

33、迎春祝寿祺

[宋] 胡寅《古今豪逸自放之士鲜不嗜酒》

34、前春祝寿觞

[宋] 杨万里《故太恭人董氏挽词五首》

35、龟鹤。从他祝寿

[宋] 朱耆寿《瑞鹤仙·樱桃抄乳酪》

36、遥祝寿籛铿 [宋] 曾丰《代贺皇太子生日》

37、还参祝寿篇

[唐] 李峤《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

38、四海同词祝寿觞

[宋] 喻良能《王丞相生辰》已折叠1条喻良能的查询结果

39、请祝寿无疆

[宋] 卫泾《寿成惠圣慈佑太皇太后合端午帖子》 40、祝寿思明圣 [唐] 薛能《除夜作》

41、婿祝长生儿祝寿

[宋] 范飞《满江红·律转黄钟》

42、忠臣祝寿吐嘉词

[唐] 周昙《春秋战国门鲍叔》

43、祝寿方才

[宋] 吴势卿《沁园春·碧瓦霜融》

44、庆祝寿

[宋] 胡文卿《阮郎归·良辰佳景列华筵》

45、总入今朝祝寿杯

[宋] 邹应龙《卜算子·满二望三时》

46、斑衣祝寿

[宋] 吴季子《醉蓬莱·正淡烟疏雨》

47、题图祝寿谀人诗 [清] 龚自珍《已亥杂诗 168》

48、泥金祝寿幡

[宋] 范成大《代儿童作立春贴门诗三首》

49、荣诞衣冠祝寿眉

[宋] 强至《代上余太宰生辰》已折叠1条强至的查询结果 50、举头三祝寿无疆 [宋] 王志道《赋江湖伟观》

51、祝寿山犹在

[唐] 张祜《华清宫和杜舍人》

52、祝寿开樽象乐和 [宋] 洪皓《次彦深韵》

53、请说庭前祝寿人

[宋] 项安世《帮司马夫人二首》已折叠2条项安世的查询结果

54、康宁千龄遥祝寿山福海之高深 [宋] 陈起《寿礼部乔文昌》

55、笼鸽难陪祝寿宾 [宋] 刘克庄《客堂生日》

56、红叶楼台祝寿筵 [宋] 四锡《圣节有怀》

57、祝寿如沧海

[宋] 释普宁《樗寮字阿弥陀经书偈送最明寺殿》

58、尊前唯祝寿无涯 [宋] 蔡襄《马驭周晬思之因成》

59、愿祝寿期颐 [宋] 常挺《加东道》 60、愿比南山祝寿躬

[宋] 寇准《奉和御制南郊礼成》 61、祝寿比蟠桃

[宋] 张耒《上元家饮值文安君诞辰》 62、何妨祝寿延

[宋] 孙应符《丁未仲夏季弟海陵官舍家大人赏月作计恭次元》 63、几赋帘前祝寿诗 [宋] 颖贽《赠英公大师》 64、殷勤祝寿指蟠桃

[宋] 熊以宁《鹊桥仙·隐君仙裔》 65、祝寿筵开正小春

[宋] 周必大《再次去年子中兄送黄雀不至韵》 66、好把禾头祝寿杯

[宋] 方大琮《寿乡守张秘阁》 67、坛中祝寿千官满 [明] 徐渭《君从》 68、感君提携祝寿昌

篇8:基于古典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策略

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 因此, 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 所以,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

一、诵读———古诗词教学的基石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 诗是与音乐最近的文体, 严格地说, 诗是用来读而不是用来看的。古诗词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 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因此, 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指导。

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目的是:读准节奏、读出音韵、读出意境, 最终读出情感。这与诗歌的四个特质是吻合的。

1.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将进酒》时, 紧紧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 而且不吝示范, 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 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的肢体动作语言, 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去了。因此, 在古诗词诵读时, 授课者澎湃的激情、入情入境的指导, 令人在享受课堂的同时, 也品到了学习诗词的无穷趣味。

2.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现在, 真正敢于示范朗读的教师并不太多,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对文本的理解、感情的把握不够。我总以为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总比播放多媒体录音好。因为教师的现场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

3.添加语词的对比朗读

有时候,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可以添加一些语气词, 让学生诵读比较, 这种方法非常形象。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陶渊明的 《饮酒》一诗时, 针对陶渊明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 就巧妙地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让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时, 在句末先加上语气词“哪”字, 读成“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哪) ”, 借助语气词, 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感慨, 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 效果也就一下子出来了。

4.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

吟诵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读书方法, 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基本消失, 能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少之又少,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关于吟诵, 一定要想好运用的目的, 否则就有可能画蛇添足。吟诵的主要目的是再现情境, 体味古诗词的韵味, 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

二、入境———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而意境又是具有整体性的, 因此, 在引导学生入境时, 要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性。下面介绍几种入境的方法。

1.意象联想法

抓住意象,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反复揣摩体味, 这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 《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 从诗的题目中入手, 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主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 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

具体授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 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接着, 设计了一个想象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 以杜甫的身份, 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 我望见_______”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在此入境的基础上, 再指导学生朗读, 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 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 在此基础之上的品析也就更显得深入深刻。

2.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 强调的是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的整体性鉴赏原则, 这个切入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饮酒 (其五) 》的教学设计时 (1) , 巧妙地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字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字, 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 (由“象”入“境”)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明白: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庐山、飞鸟等自然之景。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 充分发挥想象, 开始由“象”入境, 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二:诗人的心中有什么? (由“境”会“意”)

这个环节, 旨在引导学生明白:陶渊明的心里有对和平安宁、官场清廉、回归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 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 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人生理想。他于朴实的田园生活中去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三:诗人的心中无什么? (由“意”悟“美”)

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陶渊明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升归纳: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着他所向往的生活, 面对眼前的美景, 精神已经进入了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状态, 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偏是“无我”。而在他“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上述教学设计, 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思想性格出发, 巧妙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 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 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 引导学生由“象”入“境”, 由“境”会“意”, 再由“意”悟“美”,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 整节课主线明晰, 环环相扣, 渐入佳境。

这个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能直指作品核心, 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 从而找到进入作品的突破口。

3.比较对照法

青春语文的代表人物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时, 巧妙地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 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 (2) 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然后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请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 结合诗句发表各自见解)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总结:两位女子都愁, 但愁的对象不一样, 愁的形式不一样, 愁的深度也不一样, 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请同学们再动情地朗诵一遍, 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妙就妙在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 学生对两首词的意境有了非常深刻的体味, 对两首词的情感有了非常深刻的评析。因此, 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 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 避免古典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 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 涵咏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 诵读品味是一法, 入境体味也是一法, 但在引导学生涵咏的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1.诗画结合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意境美, 所以,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把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 这是古诗词品鉴的必由之路, 也是古诗词品鉴的诗意之所在, 很难想象那种把古诗词教学当成古诗词阅读解析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 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 独自登上西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孤身凭栏图”。“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 缺月如钩。俯视庭院, 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 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一幅“如钩冷月图”和一幅“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用丝喻愁, 新颖而别致。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可谓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每句诗里都包含着一幅画面, 几幅画面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鉴赏这首词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营造的那个特定意境里, 由诗入画, 那么, 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 也就是由诗到画, 由画入诗的过程。由画入诗, 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妙语品评画面之美,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画面。此时, 老师再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意诗情。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用诗人的眼看景, 用诗人的心表情, 从而达到与诗人情相融, 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 在学生想象《相见欢》上阕画面的基础上, 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此时, 老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 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心境使之然,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心境再来看诗歌画面, 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再一次想象, 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经过这个环节, 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

诗意就是“意象”和“情趣”的结晶, 诗意就是“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的境界。因此, 赏析古诗词, 就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 然后, 带着想象的画面, 融入作者的情感, 以诗人之身心再走进诗词, 进而理解诗情。一句话, 诗的终点, 就在诗的源头。

2.适时链接

古诗词教学中, 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时代背景知识缺乏而出现知其意难体验其情的隔膜, 此时, 给学生提供及时合适的链接支援, 会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武陵春》时, 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 学生能说出其中包含着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 但由于生活阅历浅, 难以体验到句中体现出来的心头之痛。于是, 老师适时引入了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中“猜书赌茶”的一个片段:

余性偶强记, 每饭罢, 坐归来堂烹茶, 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 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中, 即举杯大笑, 至茶倾覆怀中, 反不得饮而起。

这一链接让学生领略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当时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对比往昔, 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中所蕴藏的无限苍凉与刻骨之痛。这样的资料链接, 使学生不仅能知“愁”, 还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感“愁”,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达到了涵咏的目的。

3.激疑探究

学贵有疑, 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品质, 进而达到涵咏的境界。

比如在教《登岳阳楼》一诗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 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师针对以上问题“适时点拨, 相机诱导”,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 最后互相补充, 集思广益。这样的激疑探究, 真正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 理解了诗意, 涵咏了诗理。

4.拓展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古诗词教学拓展延伸环节, 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同或不同的作品, 通过通向印证或逆向对比, 加深对古诗词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对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比如在教《武陵春》时, 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通向比照阅读鉴赏, 我们也可以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逆向对比阅读,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 按照古诗词的特质教学古诗词, 一定能让我们的诗歌鉴赏课堂充满诗意, 一定能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 如果这样, 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一定会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注释

11肖毅.《“有”“无”之间品“悠然”——我教〈饮酒 (其五) 〉》.《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4期。

篇9:基于古典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策略

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所以,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

一、诵读——古诗词教学的基石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是与音乐最近的文体,严格地说,诗是用来读而不是用来看的。古诗词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指导。

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目的是:读准节奏、读出音韵、读出意境,最终读出情感。这与诗歌的四个特质是吻合的。

1.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将进酒》时,紧紧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而且不吝示范,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的肢体动作语言,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去了。因此,在古诗词诵读时,授课者澎湃的激情、入情入境的指导,令人在享受课堂的同时,也品到了学习诗词的无穷趣味。

2.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现在,真正敢于示范朗读的教师并不太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对文本的理解、感情的把握不够。我总以为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总比播放多媒体录音好。因为教师的现场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

3.添加语词的对比朗读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可以添加一些语气词,让学生诵读比较,这种方法非常形象。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针对陶渊明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就巧妙地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让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在句末先加上语气词“哪”字,读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哪)”,借助语气词,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感慨,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效果也就一下子出来了。

4.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

吟诵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读书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基本消失,能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少之又少,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关于吟诵,一定要想好运用的目的,否则就有可能画蛇添足。吟诵的主要目的是再现情境,体味古诗词的韵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

二、入境——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而意境又是具有整体性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时,要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性。下面介绍几种入境的方法。

1.意象联想法

抓住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反复揣摩体味,这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从诗的题目中入手,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主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

具体授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接着,设计了一个想象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 ”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在此入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在此基础之上的品析也就更显得深入深刻。

2.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强调的是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的整体性鉴赏原则,这个切入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饮酒(其五)》的教学设计时①,巧妙地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字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字,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庐山、飞鸟等自然之景。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开始由“象”入境,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二:诗人的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白:陶渊明的心里有对和平安寧、官场清廉、回归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人生理想。他于朴实的田园生活中去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三:诗人的心中无什么?(由“意”悟“美”)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陶渊明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升归纳: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着他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眼前的美景,精神已经进入了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偏是“无我”。而在他“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上述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思想性格出发,巧妙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渐入佳境。

这个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能直指作品核心,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从而找到进入作品的突破口。

3.比较对照法

青春语文的代表人物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时,巧妙地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②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词,然后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请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诗句发表各自见解)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请同学们再动情地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妙就妙在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学生对两首词的意境有了非常深刻的体味,对两首词的情感有了非常深刻的评析。因此,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避免古典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涵咏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诵读品味是一法,入境体味也是一法,但在引导学生涵咏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1.诗画结合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意境美,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是古诗词品鉴的必由之路,也是古诗词品鉴的诗意之所在,很难想象那种把古诗词教学当成古诗词阅读解析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孤身凭栏图”。“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一幅“如钩冷月图”和一幅“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可谓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每句诗里都包含着一幅画面,几幅画面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鉴赏这首词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营造的那个特定意境里,由诗入画,那么,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由诗到画,由画入诗的过程。由画入诗,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妙语品评画面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画面。此时,老师再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意诗情。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用诗人的眼看景,用诗人的心表情,从而达到与诗人情相融,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在学生想象《相见欢》上阕画面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此时,老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心境使之然,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心境再来看诗歌画面,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再一次想象,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

诗意就是“意象”和“情趣”的结晶,诗意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因此,赏析古诗词,就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然后,带着想象的画面,融入作者的情感,以诗人之身心再走进诗词,进而理解诗情。一句话,诗的终点,就在诗的源头。

2.适时链接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时代背景知识缺乏而出现知其意难体验其情的隔膜,此时,给学生提供及时合适的链接支援,会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武陵春》时,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学生能说出其中包含着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但由于生活阅历浅,难以体验到句中体现出来的心头之痛。于是,老师适时引入了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中“猜书赌茶”的一个片段: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这一链接让学生领略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当时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对比往昔,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所蕴藏的无限苍凉与刻骨之痛。这样的资料链接,使学生不仅能知“愁”,还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感“愁”,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达到了涵咏的目的。

3.激疑探究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品质,进而达到涵咏的境界。

比如在教《登岳阳楼》一诗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针对以上问题“适时点拨,相机诱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这样的激疑探究,真正讓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理解了诗意,涵咏了诗理。

4.拓展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古诗词教学拓展延伸环节,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同或不同的作品,通过通向印证或逆向对比,加深对古诗词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比如在教《武陵春》时,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通向比照阅读鉴赏,我们也可以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逆向对比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按照古诗词的特质教学古诗词,一定能让我们的诗歌鉴赏课堂充满诗意,一定能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如果这样,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一定会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注释:

①肖毅.《“有”“无”之间品“悠然”——我教〈饮酒(其五)〉》.《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4期。

②王君.《问君能有几多愁》.《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0期。

篇10:古人祝寿诗词

庆生辰是百千春。

开雅宴,画堂高会有诸亲。

钿函封大国,玉色受丝纶。

感皇恩。

望九重,天上拜尧云。

今朝祝寿,祝寿数,比松椿。

斟美酒,至心如对月中人。

一声檀板动,一炷蕙香焚。

祷仙真。

篇11:六十六祝寿诗词

六十六的今天,您还露出6岁的笑容!六十六岁的今天,您还焕发着16岁的光彩!六十六岁的今天,您还有着26岁的健康!六十六岁的今天,您还保持着36岁的快乐!六十六岁的今天,您还保留着46的安详!六十六岁的今天,您还存着56岁的幸福!祝您永葆6岁的笑容,16岁的青春,26岁的健康!36岁的快乐!46岁的事业!56岁的幸福!!66岁的平安!!您年事虽高却勤劳不辍。祝您生活之树常绿,生命之水长流。

愉快的情绪和由之而来的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幸福的最好资本。祝您乐观长寿!

欢乐就是健康,愉快的情绪是长寿的最好秘决。祝您天天快乐!

岁月飞逝,青春不老。愿快乐与您永随。

愉快的笑声――这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标记。愿您在新的一年中,天天都愉快,日日有笑声。

愿您永远跟朝阳、春天结伴,像青草漫野那样充满生机。

让美丽的朝霞、彩霞、晚霞一起飞进您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祈愿!

您是经霜的枫树老更红历尽悲欢,愈显得襟怀坦荡。衷心祝愿您生命之树常青。

您心灵深处,积存着一脉生命泉,永远畅流不息。祝您长寿!

您年事虽高却勤劳不辍。祝您生活之树常绿,生命之水长流。

愿您的人生充满着幸福,充满着喜悦,永浴于无尽的欢乐年华。

“满目青山夕照明”,愿您老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篇12:古典祝寿诗词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如:

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三)隐语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如:

1、《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匹”,以织丝不成匹段隐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

二、深刻理解古汉语中双关语的现实意义

掌握并深刻理解好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和规律,对于学好古汉语,理解古汉语的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深刻理解古汉语精妙的.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

在古汉语、古诗词特别是古民歌之中,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运用谐音双关来隐晦而又贴切地表达反抗压迫、反抗旧礼教、追求爱情的朴素思想,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简单的一个丝(思)字就比较隐晦地表达了织妇对情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其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又如,《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怜子”,即爱你,隐喻爱情的纯洁;“莲心”谐“怜心”,即爱怜之心,隐喻怜爱之深透,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

(二)可以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艺术的需要,古汉语通过谐音双关能起到一种隐语的作用。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中“背”即暗示韩信将起兵造反。如果不知道这个“背”字是双关语,就不能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又如,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人在表达爱情时,往往不明说,而是通过双关语的手法隐晦地表达。如李李商隐的诗歌《无题》就属于这种情况,通过春蚕吐丝(“丝”与“思”谐音双关)、蜡炬燃烧,来表达失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渴望,将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思念、爱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三)可以深刻理解古汉语丰富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利用谐音双关能达到丰富艺术表现效果的作用。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字,通过自然界的天气之“晴”,寓意人间男欢女爱之“情”,联想丰富,意境超然,言简意远,妙不可言。

(四)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正确理解古汉语中双关语的含义,既能使学生在阅读古汉语时挖掘句子的深层内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亦能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起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功效,大大提高中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比如,我们在表达一个人才疏学浅时,就可以这样描述:“他读书不多,墨水太少。”“墨水”这个词就是双关语,暗指学历或知识水平低,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

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例如: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

《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五、“匹”语义双关“布匹”和“匹偶”

上一篇:17年财务管理公式总结下一篇:大班亲子运动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