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之我见

2024-05-12

初中历史课之我见(共8篇)

篇1:初中历史课之我见

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之我见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注重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进行好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本文对新课标指导下的历史课从学科内容体系、学生学习过程、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教学设计 依据

方法策略

原则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这是战时的军事原则,这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各项教学工作。国家教育部频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提出了探究学习的要求,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我们对学生提出探究学习要求,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同样要求历史教师应象指战员认真准备一个个战役一样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撰写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需为学生学习服务,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必需要准备好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的历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认为在历史课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一、依据主题式内容体系,注重撰写好专题教学设计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较,《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有很大区别,《历史课程示准》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近、现代史和世界古、近、现代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若干学习主题,这些标准的制定,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力求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归结到每节课堂的教学设计的问题上,要求教师并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是学生应接受那些重、难点和基础知识,而是首先要明确学习主题,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学会什么。以《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第一章《中华文明起源》第一节为例,《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题,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注意,让学生找出中国早期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内含,而不是让学生只知元谋人是元谋人,北京人是北京人的两个孤伶伶的概念。

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通过对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供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认识,既可作为学生学习前的探究学习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教师拟定一个知识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标准,应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概括的份量,有利于教学评价,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依据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注重历史课堂过程方法的设计

《历史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强调为: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等。这种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要大胆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把历史课堂准备成有活生生感知材料的专题课,注重学习自身收集材料,注重学生探讨而并非以前的“硬灌死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身实践和合作探究中体会出历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例如:在准备中国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让学生对那个时代的长辈进行访谈,收集当时的一些物品,如毛主席纪念章、毛主席语录等活动,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及原因。

教学方法需要改革,首先要重视历史课堂教学的全面和谐的智能发展,把“再现型”的教学方法改革为“创造型”的教学方法,要做到“教无定法”(即具体灵活运用各种教法、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具、多媒体课件等等),承认和运用教学规律上的“教学有法”,让各种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风格都能相尊相竟。让学生在多种“教法”中成长,是每个历史教师在备课中要侧重考虑的问题。

三、依据新课程标准的价值观目标,侧重学生形成端正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之前的历史课在思想教育目标强调政治教育层面比较浓,而新的课程标准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倾向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强调学生如何适应未来时代的价值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力避过于注重如何传承优秀历史传统,而忽略现实意义。例如:在列举中国历史上货币变化过程,由原始的物物交换到贝壳、金、银、铜作为货币,到秦统一货币,西汉末王莽推行“大铢”,北宋出现“交子”(纸代券),清代出现“银票”,民国的银元、纸币,到现代的“信用卡”,让学生探索中国金融经济发展史,正确认识现在的“一卡在手,走遍天下”和网上“在线支付”的现代社会现象和探讨当今经济发展趋势。再如,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标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些课前的史为今用的教学设计工作,无疑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学为今用,学习知识为现实服务切实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

四、依据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的设计

学习是为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知识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因而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习相关信息,如历史教学考查评价最新成果、新观点,对该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叙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能力训练的提高,一般采用教师对历史现象提炼出的问题,或由学生自行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或通过其他途径取得的历史问题等,也可以根据各种不同情况设计其他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与课程相关内容为中心,适当综合各相关的内容,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内容。运用能力训练应有一定层次的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材料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并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例如:在准备《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这一历史课程教案时,设计习题:唐玄宗后期潜伏着危机是因为他宠爱杨贵妃的结果吗?学生经过讨论和独立思考后认为唐玄宗统治后期,日益骄奢,不理朝政,任用会迎合他的奸臣为相,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这样看来,学生解答问题比较全面,而不是单

一、偏面地看问题。

五、依据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注重树立合理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念,促使学生探索与反馈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着力注重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例如:对历史物证的调查和记录,只要学生做了,作为教师,要予以肯定。通过课堂内外的正确引导,及时肯定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全面公正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助于教与学互动进行。新课程标准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也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在教学设计的最后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索的反馈。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探索过程中可能发展许多新问题,提出不同的思考,教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指导,最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大家讨论。

完成了整个教学设计工作,进入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要注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

最后,应该指出,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的撰写,涉及一些诸多方面的问题。每位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一样,无论在内容、教法,形式上都不会千篇一律。在撰写教学设计方面,应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教师只有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才能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教学设计,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 《中学历史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2(2001重印),46-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 邹时炎主编,戴汝潜、张芃着 《实用教学新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192-210。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初中历史课之我见

历史学科课时少,学生学习用时少,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不够,近几年,历史教学质量在我市出现了大幅下滑趋势。要想在初三短时间内把学生历史成绩抓上去,关键是教师要运用积极高效的复习策略,在如何抓教师“教”和学生“学”上下工夫。

一、依纲靠本,夯实基础

“纲”即《课程标准》,“本”就是教材。综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历史真题,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其立足点依然是考查教材上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和一般的历史常识。所以我们在复习时,最重要的一步仍然是重视课本,以本为本,夯实学生基础。抓教材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高分的前提。部分同学认为开卷考试无非就是翻书抄,简单。其实,开卷考试也要有一定的课本知识积累,只有熟悉教材,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才能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板块、单元、知识点逐条逐项地复习教材。该死记的要死记,该理解的要理解,该综合运用的要综合运用,绝对不能遗漏任何知识点。切记:没有死记硬背,就没有活学活用。“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教材是关键。

二、横纵联系,综合归纳

历史复习,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还要注意把握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对不同时代相关历史问题进行纵向分析与比较,又要注意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能力渗透和知识迁移,形成互相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构建出历史知识网络。横向联系就是教师要把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复习,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比如把发生在1861年的中外历史事件串联复习,由中国洋务运动开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纵向联系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发展进程联系起来复习。比如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复习就可以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知识点连起来复习。对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运用题要以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素材,比如关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两岸关系、西部大开发、朝鲜核问题、中东和平问题、中日关系等问题,加强政史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三、寻找“热门”,“知古通今”

所谓“热门”,就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全国各地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给我们以强烈的启示:必须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实现“知古通今”、“以史为鉴”。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前途命运,以当前热点命题,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要求学生关注中国乃至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资源问题、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战争与和平等。具体到201

3年重大事件: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两岸关系的发展、钓鱼岛问题等大事。在复习中要利用这些热点问题所体现的历史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围绕中心问题,创设新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加强学法指导

首先,要抓住关键字眼,如标志、转折、最早、最大、第一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其次,对复习中觉得重要的地方可要求学生用红笔打记号:有△、波浪线、括号等标志。最后,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办法。一是抓住关键词强化记忆;如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耻辱,成为转折点。二是10分钟记忆法。上课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指定的内容,然后教师检查。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上齐读、默读,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做练习交替进行,尽可能让学生不觉得疲劳。三是线索记忆法。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的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可整理成1952年土地改革——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篇3: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对于全面人才的培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项重要任务。而初中教学之中的历史, 在传统教学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 由于部分老师的不重视, 学生的不感兴趣, 导致许多学生对这门学科有着抵触心理。在我调查的100名学生中, 53%的同学认为学习历史枯燥无味, 所以产生抵触心理。对于教学, 我们要求的不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课堂所给予的知识, 而是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上探求知识。如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使他们将态度改变过来, 让学生们从学习历史中体验到知识的快乐,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讨的。

二、课堂中优化教学的实践

1. 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无疑加重了老师的工作量。在过去的课堂中, 我曾经为了让同学们欣赏清朝时期的艺术作品, 专门找来了一些图片资料, 但是由于教室太大, 所以后面的同学根本看不清楚, 我只能拿着图片在教室中走来走去进行展示, 耽误了大概半节课的时间。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已经计划好的教学进度, 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极大的阻碍。

在课堂中利用现代设备, 比如我用ppt幻灯片来讲解有关的课程, 让学生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的感受, 主动结合多种感官去体验, 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度, 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敏感的认知阶段, 我们不能像以往一样进行“填鸭式”教学, 这只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抵触心理。《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把传统课堂模式改变过来, 首先不能以老师为主体,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每堂课前, 我要求学生们按顺序一人找一篇与所要学习的那一课有关的历史故事, 在上课前五分钟时间, 我让他们上台去讲。学生们由于有了“任务”在身, 自然会主动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 这样无形之中让他们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并在课堂中调动了他们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3.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初中的学生整体处于从小学刚提升一些知识水平的阶段, 认知水平比不上高中的学生, 所以相应的理解能力会比较薄弱。对于历史, 他们刚刚接触, 所以在知识的掌握上难度较大。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 我们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一的学生, 刚从小学毕业,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 我们必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变成他们容易理解的语句;对于年级较高的学生, 我们可以进行知识拓展, 扩大他们知识面。

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 而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比老师在课堂中讲解要高出许多, 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经常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学生们在课下预习下节课要讲的知识, 并上台讲解, 之后我给予点评和补充。许多同学都不亦乐乎地参与进来, 通过这样的机会, 他们逐渐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即使我没有提出下次课会“模拟讲课”, 同学们也会自己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

总之, 我们必须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认知的能力。我们要求的不只是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 而是通过教育的改革, 使学生具备一种持久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器.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中小学电教, 1999 (3) .

[2]钟启泉, 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篇4:初中历史课情境教学之我见

一、教学初始:设置情境,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设置好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特别重要。每当上课的铃声响起,所有的学生对老师、对这节课都是充满了新鲜的期待的,如果教师在此时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对于整节课来讲都会是事半功倍。相反,如果一开始学生的满腹热情被浇了冷水,底下的教学任务就很难预料。一般来讲,课堂的开始部分教师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入课堂主体环节。

一是使用动情、流畅的语言。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用与教材内容相符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之中。如初二《甲午战争》一节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导言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历史的1894年,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历史。”这样的语言使课堂一开始就笼罩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对于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是使用时代特征的音频、视频资料。音乐作品、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产生了许多带有不同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声音、画面,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开始,我们可以直接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在学生振奋鼓舞之恰当时机,进入下一步内容的学习,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能够在不觉间已经进入了教师所设立的氛围之中。

二、教学过程:深入情境,体味历史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自由驰骋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全身心投入,与教学节奏相一致,与教学氛围共融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教学情境氛围的设置,掌握学生信息,采取多种方式牢牢把握学生的情感线,信息线,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内容情境之中。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可以设置思考性问题引领学生置疑、探究,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入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切忌教师“一言堂”。当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注意技巧性、层次性、针对性,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步指导学生深入历史知识的深处,深刻地把握教材内容,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

其次,“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教师要善于打破时空限制,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抓住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契合点,让学生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历史。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我事先在黑板上悬挂起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与画面中的人物对号入座,班里的学生摇身一变有的成了汴河上的船夫,有的成了忙碌清贫的饮食摊主,有的成了出身高贵的官员,有的成了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大家现身说法,谈自己的衣食住行,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俨然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浑然不知身外的现实世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地这样设计:假如你是历史中的人物,面对此情此境你如何想?怎样做?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而能够以一种亲切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另外,形式多样的活动的设计也能够渲染浓厚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靠过去单一的“说教式”教学很难达到目的。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师要解放思想,用新教育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研究,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精彩的课堂活动。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见到这样精彩的场面:记者采访、历史剧表演、辩论赛等,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发言,踊跃展示,积极参与到教学环境之中,历史课堂展现出动人的魅力!

篇5:初中历史课之我见

我校从去年以来,一直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使用自己编写的导学案,一来二去我有了自己的看法,想借这个平台与大家交流一下,望大家笑纳。

我觉得要想创造高效的课堂,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摆正位置,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就如一个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给他,过了没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给他,如此反复,他始终不会找水喝,……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时候就教会他怎样自己去找水喝喝,他便学会了找水这一技能,也就不用你去为他找水喝了。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如今的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正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好方法。

怎么引导学生呢?课堂上我们不能不讲,也不能一讲到底,那太劳累了。所以要从自己所教年级的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才是是比较实用的。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新新课,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要太难。复习课,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及运用能力。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围绕课时重难点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好题,这是导学案的精华。

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点到线到面再到网的认识。在编写历史导学案时,为了地让学生对课所学知识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考试的考点,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导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我试过这样做,每堂课下与上课铃之间大约有2-3分钟,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时间段,我领着学生读课文,至少能读一大段,组织好的话,都能读上近三分之】然后巩固记忆(5分钟),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5分钟要成绩。而且,不让学生记忆也是不行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如果单靠阅读教材,不但费时,而且记忆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进行提炼记忆。没有识记基础的思维,就象空中楼阁。所以,这5分钟是不能舍弃的。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对已经明确的答案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就是说,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用?这一部分应该是整节课的精华,那就是学生们的小组展示。(合作探究中把知识转换成问题,有小组所有成员来共同完成)这时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有些问题需要老师帮助解决。例如有些问题的政治性、专业性、理论性太强,该讲就要讲,打造高效课堂并不避讳讲,讲得合时、合适,讲的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而言其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要精讲点拨,讲清讲透;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则应放低起点,怎么讲学生也不懂的问题干脆就不讲,否则不仅没有教学效果,反而给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压抑。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基础-----这一教学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15分钟)最后巩固提升(10分钟左右)设计一些练习题,附在导学案的后面,当堂检测、查看教学效果,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教学缺陷,及时补充和修正。练习分为两部分:一是必做题,这部分题都是基础知识运用。这是要求全部学生都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二是选做题,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础题进行筛选后得出。要针对本节课复习重点,以求达到即时巩固的目的。选题时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渐进。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试题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前一学期期末复习课来说,我采用学案导学精讲精练的复习模式效果还是较好的,而对于新授课来说则应注重基础、注重规范、注重技能。总之,复习课要体现考点考纲,体现知识主脉,体现规律方法,体现能力的培养,新授课的教学则应体现基础技能、体现规范与反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我使用导学案教学时间不长,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只是想与大家共同商讨,更好服务与教学。

野川中学论文》

篇6: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之我见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

曹友军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策略和方法。如何充分预设课堂教学准备,多元整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课堂,进而促使考试与教改和谐统一,是历史课教学的方向所在。这种探索和实践,不仅实际提升了历史教学的课堂质量,更促成了学生个体的素质养成。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最关注的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之本,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无疑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大亮点。贯穿历史教学的学生学习兴趣、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多媒体以及网络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都将一一展现。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风格 新课程主张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曾说过:“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如果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应是当之无愧的有效教学。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有效教学是对这种劳动的实效性要求。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创设有效的教学设计、运用生动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现仅就历史有效教学谈一下我的看法。

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严谨构建。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讲述深入浅出,学生学习卓有实效,一节历史课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那么,怎样设计好一节课呢?

设计之初,要先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对于学生:首先,要先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阅读文本,因为文本是学生获取知识之源。再次,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尝试分析错误及时做学习总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应注意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质疑,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能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项知识真正发生兴趣时,他将会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潜在智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了,才会会学、学好历史。“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所以,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问题是历史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促使学生真正读进书中去。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并引发学生意识中的认知矛盾激化时,思维的火花就此产生了。同时,教师提问必须处理好真假问题。学生不需思索张嘴即答的是假问题,真问题是有效提问,需要学生不止于翻翻书,还要颇费周折,仔细思索方可答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教学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好的一节历史课,不仅学生受益,而且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愉悦。当历史课成为师生的一种期盼,我想,上课于我们已经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

对于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深入骨髓。课程专家赵亚夫先生说,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深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试想

如果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不熟悉教学内容,又如何能上出高水平的课呢?教师使用教材,必须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适当地拓宽,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但教师心中必须明确课堂几十分钟需要精挑细选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学生有效的学的教学效果。历史课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事实上,比起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具备着许多点燃学生求知火焰的优势。没有生命的历史课堂是呆板的,死气沉沉的。故设计问题要尽可能新颖、灵活,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激趣课堂,为教学的展开铺垫良好的基础,让教学进入最佳的状态,当代知名学者许纪霖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

对于教学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历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大环境对学科考试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方法的选择要注意考虑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电子白板教学就可以通过选择各种教学方法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并能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占据绝对优势,它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改变了“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走向视听相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历史课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了最佳的历史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了解的是过去的、已经不复存在的历史场景,历史不能重演,也不能在实验室中再现,更不能通过实验去感知。加之多媒体授课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清晰的图象信息、丰富的声音素材、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网络游戏对于历史教学也有一定的益处。它提供的是一个近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教师要在了解网络游戏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适量游戏,利用网络游戏积极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中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网络游戏强调团队合作、自主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性格。在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适时、适量地进行游戏,还是利大于弊的。其次,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来说,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而这三个基本方面,在一些网络游戏中都可以找到一定的契合点。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阅读技能、编制图表的技能、解释表述技能、问题解决等。而网络游戏在这些方面也有体现。当然,通过网络游戏提高学生能力是以教师正确地引导为前提的。

皮亚杰从心理发生学的角度指出,“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游戏又回过来加强认知活动。”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于乐,游于艺”。中外先哲们都强调了游戏活动对学习的重要性。而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网络游戏的“诱人魅力”正是需要历史教师学习的。

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扮演游戏管理者的角色,他们不直接参与到学生(玩家)的探索性学习过程中,但却要制定探索过程的规则,回答探索过程中的一些常识性问题,通过暗示性引导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性进一步加强。

对于教学风格: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经验设计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和各自的性格、经历等有很大的关系,反映到教学上,展示出来的风采和教学设计也会是精彩纷呈,风格各异。但不管是哪一种风格,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学生喜欢的,并能达到高效的课堂知识传授,就是好方法。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教师用激情点燃兴趣,用思想引领观念,用心灵感染生命;每个学生都用心感悟历史,用情学习历史,用理体察历史。相信我们的有效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敞!

参考文献:

篇7: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之我见

摘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史料的正确运用对改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字: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其发生的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时代大背景,放在今时今日理解起来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相当数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来了解和探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什么是史料呢以及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正确使用史料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1现在通常使用的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史料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较多的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其中文字史料指的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原始史料;第二,撰写史料,主要出自个各种历史著作;第三,文艺史料。指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史料。图片史料指的是用图片形式反应史料。教材中的图片史料不胜枚举。诸如尽是、甲骨文、竹木简之类的文物照片、历史地图、想象画、数据图表等均属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分为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两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作用

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高

一、高二年级)共4册,有72.4万字。与过去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的史料。据统计,四册教材引用的史料共达208处,其中高一年级(世界近现代史)有110条,高二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有98条,平均每标准课时达2条之多2。史料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说明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教材中的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教学中运用史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史由证来,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

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识和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比如:在介绍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用历史数据,为学生放映当时拍摄的影像资料等,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他们看到历史事实,明白历史证据不可抹杀这一真理。

(三)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历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让学生理解一个历史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史料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将一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学术精神。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和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了解各种学术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这也必然促使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比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精选史料,恰当运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有史料,这些史料是已经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比如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将书中的史料加以重新排列组合,比如教师可以把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最后,教师在运用好现有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史料。其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里面的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就比较紧密,可以适当的选用。

(二)追求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讲究史料利用的最大值,切忌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看似运用史料,实则走过场。史料运用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足文章,把有限的史料用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压缩史料的数量,真正做到适度,提升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达成。教材中很多史料后附有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此外,有一些史料后面没有思考题,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设置思考题,而设置问题也必须把握一些原则。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即设置的问题没有科学性错误,难度适中,难度大的问题要有铺垫,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提高。其次是要有启发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紧张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中,最后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所设问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诱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是一部漫长的画卷,史料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接触的史料多为文学史料,图片史料都屈指可数,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对历史产生厌倦。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多采用富有情趣、使学生感到兴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游戏、娱乐和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井。”据此,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国文明古国的骄傲。这位学生的思维就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3教师在这方面理应循循善诱,特别是高中阶段,培养这种能力,也会为将来一些有志于研究历史的学生打开了未来之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2.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3.王彩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学周刊》,2011年第5期。4.邓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吉林教育》,2011年第9期。5.刘锦鹏:《浅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文理导航》,2011年第7期。

篇8: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一、更新历史教学理念, 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

初中历史教师要摒弃落后、陈旧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不能继续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 要善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变机械记忆为深刻理解记忆, 使学生会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在历史教学中, 首先对师生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 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不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 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 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问题的根源, 发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此外, 学生因为自身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的不同, 看待事物的方式与深度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尊重这些差异, 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 保证教学目标定位与学生的学习基础相一致, 避免学生因为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潜力, 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 教师可以讲点课外知识,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 以引起学生思考;讲点历史变化的原因;通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历史剧等。这样可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积极思考, 从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 使学生如身处历史之中,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走进历史情境, 体验人物心灵, 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形成“言之有据, 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 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师生关系紧张, 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 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第一, 新型师生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是朋友,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第二,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和教师之间无论在课上还是下课都应该是互动交流、平等的关系, 而不是管和被管的关系。首先, 教师对学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 坚信只有不努力的教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其次, 教师一定要主动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 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谁都会犯错, 何况是在学习阶段的学生。面对犯错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 走进他们的心里, 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和难点。只有师生之间构建起了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最后, 教师一定要经常激励学生, 让他们有进步的动力。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 乐于学习。在这种状态下, 教学任务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完成。第三,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做创新型历史教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 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然而, 现今历史教学存在许多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象。比如, 有的教师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只重视知识传授, 缺少能力培养, 一味地进行知识型考试等等。更有甚者,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是讲讲、划划, 学生听听、背背的现象还屡见不鲜。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 降低了教学效率。在素质教育大潮和严峻的教学“滞后”形势面前, 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 树立创新意识, 只有树立了创新意识, 才能进行创新教育。其次,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学法、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下功夫研究和探索, 锐意改革, 力求有新的突破。总之,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积极主动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做创新型的历史教师。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教师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 要改变落后观念, 进行大胆创新。

上一篇:初一抒情散文 :金秋·枫叶·人生450字下一篇:招标会主持词要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