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管理战略思考

2024-05-11

会计管理战略思考(共8篇)

篇1:会计管理战略思考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人伦思想为主流,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传统文化主要倡导“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和谐中庸的中和思维及直觉经验的顿悟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借助于战略管理会计人员的思维媒介,能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施加积极影响、提供重要启示。这充分表明,传统文化是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有利因素。

一、“人本”思想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及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思维观念上重视“民”及“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处理“民”与“社稷”、“民”与“君”关系时,始终将“民”置于首位,认为“人”既是治理(管理)主体又是治理(管理)客体,显示出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传统文化还将人划分为若干类别。从治理角度看,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之分,孔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仅从纯管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管理的一般理解:管理就是“人治”和“治人”,也就是说,管理的主体是人——劳心者,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劳力者,这与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的解释完全一致。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极为有利。我国企业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树立人本思维方式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在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管理奇迹。

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腾飞,其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精髓,在企业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日本企业家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现代科学管理中,提倡人本管理思维理念,激活了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如丰田公司明确强调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尊重人性”,即尊重员工,将员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成果联系起来,尊重所有关联客户,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和保持率。管理方式一是强调尊重、团队合作,注重以人为本和人际关系和谐;二是强调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三是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一致。中国企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有优势和潜力在“人治”和“治人”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企业人本管理的推行,为战略管理会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通过会计职能活动来激励人,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如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从顾客和员工角度设计平衡计分卡,取得了很大成效,被企业奉为至宝。同时,人本管理的实施,也使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成为可能。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进行管理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战略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实现将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信息,将会计研究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不仅可以为知识化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和收益分配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知识化企业建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剩余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奠定产权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投资规划和资本预算、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分析、员工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等。

二、“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讲求事物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则是追求完整,强调综合。先秦至明清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认识实践上就是要求人们用辨证思维方法和整体性观念去认识世界,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不能脱离自然,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人类认识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寻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剖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管理企业总体活动,追求企业总体效果,与之相适应,也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其服务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视企业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一切战略管理活动,抛弃传统孤立、片面和从局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目标上,只有整体目标才是最高目标;在管理对策上,只有追求整体最佳才能成为最优管理对策;在资源利用上,着眼于整体资源的最优利用;在经营活动上,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元气、阴阳、五行联系起来,要求人们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这种辨证的认识方法有利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从整体上思考和处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来源。如在作为战略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成本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运用整体辨证思维观,将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视为一个整体,将成本与技术或成本与组织结构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开发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价值链间的联系、成本与技术的联系、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联系,就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价值链成本管理法、成本企画、技术成本管理法(价值工程)、以及虚拟企业和工程再造等。

三、直觉经验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直觉经验思维方式指用直觉、经验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没有任何人为界定的直觉思维,主张尽力排除自己已有思想和各种感官感觉。直觉思维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使思维异常活跃,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蕴,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发达的经验文明造就了中国先哲们凭经验来断事物的方式,因此,直觉经验思维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维特点之一。

当今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极具创造性价值的思维方式。激烈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面对动荡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难以把握的竞争态势,企业必须根据情势不断地对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别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惟有摆脱各种既有思维框架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开启智慧的闸门、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使思维自由驰骋、凭借战略管理会计的学科优势,设计出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提供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案,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人员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式。在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生成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直觉顿悟与经验判断思维的影响不仅无法排除,而且其作用非常关键。

四、和谐中庸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和谐,当变则变。先哲们将“和谐”规定为万物生存所依据的原则,人类和宇宙万物只有在整体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和发展,“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和乃生,不和不生”,强调个人应顺应社会,人类应顺应自然,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法则,但是“天若变”,为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道亦应变”。和谐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庸之道”,它要求为人处事不激进、不走极端,当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和谦忍的态度,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关系,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掌握原则,把握不同的两端,兼顾双边共同的利益,避免偏于一个极端。中庸之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所寻求的人性最佳状态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既是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不以僵死的、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量变或质变状态下的“中”;它也不是不辨是非、抛弃原则,老好人的处世哲学,而是至精至纯的美德。和谐中庸思想虽有折衷、保守之嫌,但其实质上呈现出“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特点,这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也有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机应变已成为知识化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理念。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协助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也应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动态中寻求最佳平衡点,因此,战略管理会计要讲求随机应变。但另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在坚持随机应变的同时,应保持永远不变——即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不变,这与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这个概念的基础恰恰是稳定性,而不是变化”相一致。

战略管理会计强调随机应变原则,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战略管理会计所用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指标灵活多样;二是指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中的各种策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如投资方向和力度、产品开发、产品生产结构等,始终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来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奉行随机应变原则,是为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和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在战略管理会计思维观念中,不管战略管理会计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程序如何变动,让顾客和员工永远满意、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整体大于局部、长远优于眼前等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至少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发生变动。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当遵循传统文化“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方式,只有认真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的辨证关系,做到持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持续,才能真正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和谐中庸的中和思维和直觉经验的顿悟思维四种思维方式,通过战略管理会计人员的思维中介,能够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施加积极影响,并提供重要启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影响的我们,更具有推广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能力与潜质。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有利因素。

篇2:会计管理战略思考

比如:

在《战略与自然竞争》中,书中提到“我们早就认识到,用会计理论来诠释经济行为并不恰当,因为会计理论是为其他目的而建立的”。而会计本来是作为统一的商业语言而发挥作用的,可是这种商业语言居然不能用来诠释经济行为,让人费解。不禁问一声,“会计怎么了?”

在《新时代:基于能力的竞争》中,书中提到“运用能力需要对战略经营单位和部门进行全套战略性投资,这远远超出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的范围。 传统的内部会计和控制系统通常不了解这些投资的战略的意义,

”也就是说,传统会计不懂战略,为什么会这样?是否传统会计过于局限于大一统的假设中,还是传统会计过于短视?

在《新型垂直一体化》中,书中提到“传统的会计数据不但没有揭示,反而掩盖了物流业的发展的机会。(在我们看来,“固定成本”是最具误导性的词语之一)。”这应该是会计假设中的会计主体衍生出来的问题,但括号内的那句没理解。

……

其实,换个角度,波士顿的这些抱怨恰好指明了传统会计的战略塑身之路。下图是《波士顿战略观点》这本书的整体架构,其中的顾客、变革、价值链、绩效等也可以理解为细分的职能战略,这就指明了会计在战略方面的努力方向。也就是说,会计必须时刻思考自己的工作与公司整体战略和职能战略的关系。

比如说,在“顾客:市场细分和价值创造”部分,会计就必须理解这种市场细分,然后必须提供这种细分所需要的投入及产出信息,这也就直接影响了会计的核算对象,然后影响到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有时候,出于业务的考虑,还必须突破原有的会计原则。这就是传统会计的战略实践。因此,看起来很虚空的战略,其实落到基层,都是很实在的东东。

篇3:我国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思考

一、我国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余绪缨在谈到战略管理会计时指出:“战略管理会计已经不能从传统的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它了,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以财务信息为主题的新的信息系统……走上独立的道路。”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质是帮助企业寻求长期的竞争优势, 研究战略管理会计,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可促进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完善

通过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可以丰富、充实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 为建立战略管理会计学这一现代管理会计学科的分支体系创造条件。任何学科都是环境的产物, 都必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战略管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和运用, 将战略管理导入管理会计, 实现二者的融合, 研究战略管理会计势在必行。

2. 战略管理会计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加剧的国际化市场化竞争使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内部信息为视点, 没有将企业的内部信息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考察, 缺少诸如质量、可靠性、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度、时间等一系列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指标, 缺少对企业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分析, 不能提供和分析与企业竞争地位相关的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份额、现金流量以及资源需求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长远的目标和全局利益, 注重企业长期优势的取得和保持, 为实现目标利益的最大化做贡献。战略管理会计中包含的外向型、战略优势、整体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不断改进等观念, 能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观念的改变将引导企业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实施战略管理会计将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战略管理会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率的迅猛发展, 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 全球竞争日益激烈, 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许多企业对其经营方式做出了重大变革。战略管理会计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些缺陷, 更重视从整体上对企业进行管理。可以说, 战略管理体系适应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 对于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战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满足企业经营价值链的需求, 以及满足事前的市场规划、及时的市场对策等方面的要求。战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正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所必需的信息。

总之, 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使企业管理能动地适应和处理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促进企业统筹兼顾, 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并努力改变企业自身状况, 来减少环境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在我国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障碍分析

实施战略管理会计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 但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目前还处于探索的阶段, 总体应用水平较差。

1. 管理者缺乏战略管理观念

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多数是凭关系、胆量和勇气, 或者凭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企业的领袖, 形成了思维的定势,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企业内部条件, 仍习惯于以往的思维方式, 缺乏长期、坚实的实际市场调查研究, 盲目地采取行动, 其结果往往使企业误入歧途, 甚至断送了企业的大好前程。我国企业的领导缺乏战略思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时期急功近利的心态。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机遇可能比较多, 很多企业就以投机的心态来对待。二是企业决策者的个人功利意识严重, 只规划自己任期内的事情, 不考虑以前的和任期以后的事情。

2.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战略管理手段单一

战略管理要求企业要根据经营目的与经济规律、竞争目的与竞争规律来指导和组织经营活动和竞争活动。目前, 多数企业由于对战略管理的认识不足, 除了广告战和价格战外, 别无他法, 竞争战略手段单一;在战略态势的选择上, 重视发展而忽视实力的积累和巩固;在战略类型上, 重“进攻”轻“防御”。由于战略手段单一, 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3. 部分国有企业包袱太重, 还存在依赖心理

我国当前正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 与此同时, 在众多的领域对国外企业开放了国内市场, 有着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市场经济运作与管理经验的国际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外资的进入和非国有经济的长足发展, 大大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条件下, 国有企业一方面要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观念上的困惑;另一方面, 还保持着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和对上级主管部门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 因此面临着非常被动和困难的局面。这就为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施设置了障碍。

三、扩大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实施范围的对策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现实的应用条件, 企业应积极推行战略管理会计, 引进、吸收和创新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 努力改善战略管理会计所需的外部环境, 以使其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效。鉴于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确保其健康发展。

1. 强化管理者的战略管理观念

在企业中, 要想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 企业领导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 使人、财、物达到应有的协调统一, 这样才能创造最大效益。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自身学习, 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 同时进行实务操作, 使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管理者亲身的经历, 战略管理观念将逐渐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同。二是要加强培训企业高级经理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 强化他们的战略管理意识、战略管理的信息支持意识,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建立和应用。在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 决策者处于核心地位, 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强化他们的战略管理会计观念, 提高其素质, 才能避免企业在战略管理中的目光短浅等行为。三是各个企业可以聘请管理会计学专家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决策者开展知识讲座, 通过这种直接的教育方式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观念。

2. 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战略管理人才

推行战略管理会计, 人才是关键。我国现有的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很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会计教育, 难以担任起战略管理会计的重任, 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 造就高层次的战略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提高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当务之急。因此应该加强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 只有树立其战略管理会计意识,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 培植相应的企业文化, 这样才能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建立、创新以及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在先进的管理思想、正确的价值观、严格的管理制度、合理的用人机制等企业氛围中具备超强的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能够深刻地把握经济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 其所学的管理会计内容非常简单, 而现在高校的会计专业和经济管理方向的非会计专业中均开设管理会计课程, 同时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 目的就是增强战略管理会计的教育, 使我国新生的会计团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 为今后培养高素质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3. 综合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的优势, 推进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首先, 在结合二者优势之前, 我们要明白, 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对企业环境要求较高, 要想取得战略管理会计的不断更新, 就需要现代企业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良好环境。要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建立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 从制度上引导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根本利益趋向一致。

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企业内部管理, 从战术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 重在“知己”, 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立足于全局, 从战略角度拓展到整个宏观环境, 寻求企业竞争优势, 重在“知彼”, 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这种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的结合, 是现代管理会计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的必然发展结果。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片面地否定任何一方面的重要性, 而应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对企业在战略会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重要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 更全面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4. 创造有利于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环境

每一种理论的发展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成熟和完善也不例外, 理论来源于实践, 所以理论的发展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应当建立在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密切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目前, 市场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相应地, 理论研究难度增大了, 而我国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 导致了企业的价值逐步向企业的经济利益靠拢, 两者逐渐趋于一致, 这就使企业的经营者能够从内心对比较先进的包括战略管理会计在内的经营管理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导致直接的需求。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企业的决策者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 借鉴外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 建立一套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管理会计模式。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 市场经济日趋成熟, 全球性竞争日益加剧, 顾客需求不断变化, 企业不得不选择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不断根据环境做出适当调整, 从而获取企业整体竞争优势。本文着重从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意义、战略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剖析。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余绪缨, 等.会计大典第5卷——管理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2][美]罗伯特·S·卡普兰, 等.高级管理会计[M].吕长江, 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3]余绪缨.半个世纪以来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新世纪发展的展望[J].财会通讯, 2001 (1) .

[4]林文彬.略论战略管理会计[J].交通财会, 2000 (9) .

[5]洪友护.创建战略管理会计环境体系初探[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4 (3) .

篇4:精细化管理的战略思考

晒问题清单

“管”多“理”少。管理精细化本身是没错的,错的是在精细化实施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人认为,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强化对部属工作的监督、监视、监管、监控,不管大事小情都管得死死的,管制和压制员工,而不懂得如何激励人,不给部属自己作决策的机会,员工无法产生自信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管理是以管为主的,管理中沉淀着厚重的官本位意识。对下属而言,可以只谈“管”不讲“理”,即使讲“理”,也是为“管”服务的。随着市场秩序的进步完善,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确立,以理服人进一步成为人们认识上的主流,讲理的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韦尔奇奉行“管理越少,公司越好”的理念。如何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是每个管理者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有的管理者认为,精细化管理没有不重要的工作,都是重要工作,终日奔忙,手忙脚乱,疲于应付,由忙致“茫”,由茫致“盲”。

还有一些管理者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事必躬亲,结果是按倒葫芦起来瓢,丢西瓜捡芝麻,事情越办越糟,费力不讨好。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必须舍得放手,善于授权,要懂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追求过细。任何事情不能过分地求全责备,我们只能做得更好,不可能做得最好。HSE管理中,光安全这个岗位就有18个报表,而岗位还有生产、经营、党建、综治等大量工作,如果大家都推崇越细越好,我们就成天埋在一大堆资料报表里。而安全上出事故,都是出在现场,而不是在资料里。

细化考核指标是对的,但仅仅依据这个去管理就会有问题,因为奖金是一定的,考核指标分得越细,具体分值越小,对于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就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诸如井口冒油问题、井场被侵占问题、夜班睡岗问题,虽然有考核,但事实上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应该突破指标细化量化的概念约束,加大考核力度,开展动态管理,直至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偏重表象。硬件和软件都好,才能算一台好的计算机,特别是软件。回顾这些年的管理就会发现,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实质的现象很值得重视。为了图好看、图气派、图感官刺激,大量投钱就行,这样周期短、见效快,容易出经验、出政绩。诸如站内大规模改造、设备大面积刷漆、井场镜面式平整,这些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只为自己看着“养眼”,给别人讲着“给力”,这种本末倒置、自我迷失的做法确实该改一改了。

朝令夕改。精细化管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找不着北”,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要到哪里。有的管理者习惯于正确地做事,其实还不知道自己在做着不正确的事。为了关心照顾有偿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出台了单身员工可以给安排工作的政策,却引发了一大批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离婚潮,使这一政策半路夭折。政策一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允许失败、允许呛水,但在改革重组的过程中改来改去,反复折腾,让广大员工也“找不到北了”。

远亲厚薄。作为管理者,最要紧的是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可有的管理者,名义上是关心关爱员工,对自己认为亲近的人倍加呵护,无微不至,而对其他员工则是另眼看待,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在老乡关系、同学关系、金钱关系上大搞关系学,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关系和原则天平上,关系第一,不要原则。在小圈子中,人情风盛行,甚至成了“龙卷风”。事实证明,这也是产生“暗箱操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导致腐败的固化模式。

精细化管理需要做精细化的思想工作,但不是有选择地给一小部分人做,而是面向全体员工去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能级管理、规范管理。这样,高层领导既能把事情摆平,在一些不必要的小事中腾出身来,进行更有广度、更有深度的思考,集中精力办大事,也能充分发挥基层领导的作用,何乐而不为!至于有些员工有事总是巴望高级领导到场,那样显得被重视、有面子,这情有可原,只要我们诚恳地给员工讲清楚,员工是会理解的。

开药方治病

辩证思维。以往的经验已对战略与细节的辩证关系做了明确的回答。

科学管理=战略管理+精细管理。

战略管理≠科学管理。

精细管理≠科学管理。

我们不能为了强调战略而不重细节,同样,也不能为了突出细节就使战略让位甚至退位。事实上,细节管理和战略管理统一于科学管理之中。细节和战略不能分割。精细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具体化,战略管理是精细管理的“总舵手”“总闸门”。正确的思路应该是:战略问题细节化,细节问题战略思考。

联系思维。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是联系的方式和紧密程度不同而已。战略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以大量细节的观察、总结、提升而来的;战略要到细节中去,战略若不量化、细化、具体化,就很容易让人感到空洞,不切实际,不能落地生根。

精细化不是强调某一要素的精细化,而是所有要素的精细化和优化。某一要素精细化可能带来正面效应,而另一细节要素同时发生作用可能产生反作用。因此,各要素必须综合考虑,避免出现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的错误。按照“木桶理论”来讲,任何一个要素的短板都会使管理失去优势;只有各环节、各流程在精细化水平达到一种均衡,精细化才能发挥其最佳效应。

系统思维。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它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技术和方法的集合,也是协同工作的行动框架。只有拓宽视野,才能避免“竖井”式思维和组织“近视”这一孪生并发症的危害。

系统思维也是“见树又见森林的艺术”,它要求我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物的表面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静态分析到各种要素的相互影响,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要求我们把所有细节看成一个时间性、空间性,不断变化的系统;考虑问题要整体而非局部、动态而非静态、本质而非现象,就像中医疗法,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五脏六腑与血脉相通,任何一个部位出现异常,都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而不仅仅是由该部位问题所致。不然就会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

绩效思维。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要建立绩效精神。绩效精神的第一要求就是建立高绩效标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为达到绩效标准,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要利用好组织的思想和资源,争取最大化的成效和贡献。绩效是有效管理的根本,即使是最好的战略、最优秀的团队、最完善的细节执行,如果没有绩效产生,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

——我们不能为了工作而工作。

——我们是为了绩效而工作。

精细化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人理事肯定是必需的,但最重要的不是管事而是理人。因为事都是人做的。所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员工从“你要我干”转到“我要干”上来,事情就好办了,毕竟愿望比能力更重要,想好再做比上来就做要靠谱。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第三采油厂)

(责任编辑:郝幸田)

篇5:南山集团公司战略管理思考

集团公司战略管理思考

——我眼中的集团战略

作为集团的一份子,我们很欣喜的看到集团公司荣列中国企业163位,这样的成绩得益于集团决策委员会多年前的慎重决策,得益于集团中层管理者的透彻理解,得益于基层员工的完美执行。对一个集团公司而言,对战略的研究与思考越纵深,就越能掌控风险,把握未来。

集团战略管理之构建10年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集团亦是如此,南山集团的战略突破了分析性战略的局限,采用的是构建性战略,简单的讲就是5年、10年后什么产业有前途,我就为这样的产业构建自己的能力、资源、壁垒等。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看重的是大势,铝业如此、地产如此、纺织如此、公务机和老年疗养更是如此。

集团战略管理之链式运作:集团公司有别于单体公司,因为他在产品利润之上还有企业利润和集团利润,而后两种利润需要形成“打组合拳”和“打群架”的超竞争能力,南山集团的“链式运作”是这两种能力的完美诠释,南山人对这种战略运作的理解已经达到极致,此处不再赘述。

集团战略管理之产业组合:南山集团的产业多元化具有中国大型民企的特色,华西集团、横店集团、万向集团和魏桥集团无不实施产业多元化运作,难能可贵的在于南山的产业组合更为耐人寻味,做旅游成就了旅游地产,做高尔夫成就了高尔夫地产,做教育成就了教育地产,做地产有更好的成就了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带动了商业、铝业、电力的更高层次发展。

集团战略管理之产融结合:南山集团已经把握未来的大势,实业+金融的战略模式为南山跳跃式发展构建了更大的平台,地产加金融就是金融地产、铝业加金融就是金融铝业、公务机加金融就是金融公务机等等,南山集团的财务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恒丰银行等相应的金融机构已经为南山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未来北京投资等相应的证券公司陆续到位,将为南山集团融入世界级集团提供强劲动力。

集团战略管理之生态链布局:没有集团可以孤立在社会上存在,南山集团同样有很多的关联机构,同政府、银行、行业协会、原料供应商、销售代理商、进出口机构、证券机构等组成庞大复杂的企业生态网络,集团战略要把这些进行整合思考,形成“航母+舰队”的强大网络组织,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笔者基于对南山集团的长期研究与思考提出以上观点,但不足之处难免,一些地方也有待商榷,算是“抛砖引玉”吧。

篇6:会计管理战略思考

文/王超美

近几年来,随着个人住房的全面启动,广大住户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居民对住房问题的关注从有无转变为大小和质量,继而更加关注环境和社区服务。同时,对保持房产和附属设施的完好,以保值、增值的观念也逐步树立,使物业管理的好坏已成为居民选购住房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当今物业管理市场竞争异常惨烈的情况下,创建名牌企业和优秀物业管理小区,以成为我市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目标和奋斗方向,目前,我市有物业管理企业800余家(具有资质的企业仅400余家),纵观其管理水平和规模也不近相同,良莠不齐。笔者通过近期的工作调研,深刻认识到,物业管理企业要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和加强。

一、认识品牌价值与形象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品牌是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的统一体。物业管理企业是一项精品工程。(如评选出优秀物业管理小区或安全文明小区),因此,我们不能只看重企业“产品”的外在形象价值,只图华丽外表,而忽视“品牌”的内在品质价值,“品牌”的内在品质价值,其一个层面是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和性能及效用方面,另一个层面则表现在企业的素质、能力和品行等方面,内在品质价值是物业管理品牌价值的根本体现,这个根本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恒定的。而物业管理品牌的外在形象及其价值的表现、流露和展示,是不确定和易碎的,转瞬即失。仅注重“品牌”外在形象价值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实施物业管理品牌价值战略,必须以“品牌”的品质战略为根本,以品牌的形象价值为手段,从而使两者相互促进和提高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比如,济南高新开发区物业管理总公司,自2005年10月份以来所开展的外树形像、内练硬功的做法,收到明显的成效。在目前我市物业管理市场低迷、效益下滑的形势下,而唯独该公司独树一帜在很短的时间内效益大幅度提高,成为我市物业管理行业的排头兵。

二、物业管理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化战略方针

物业管理品牌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价值从另一个层次和角度来看,又都是品牌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品牌”效应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是生产经营成本与经营收入的关系,是生产者的剩余或利润,而对于业主来说,是购买成本与物业管理企业、效用或满足的关系,是业主的剩余。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物质的,用货币来衡量,而后者主要是意识和观念等非物质性的东西,是一种心理感受和观念的评估。但是两者又不能截然分开。首先经济既包含文化,又从属于广义上的文化含义;其次,业主的满足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物业管理品牌效应的经济价值是基础,而其文化价值可以说是关键。众所周知,我市是著名泉城,自古以来,以泉水而名扬天下,因此,我们的各级物业管理公司应大打“泉水”这张“文化牌”,积极创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式的优美小区环境建设,进而提高我市物业管理行业的档次和水平。实事求是地讲,我市的物业管理水平与许多沿海开放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应该抓住我市独特的文化优势,使城市的文化价值更加充分地体现在各个经济领域,发挥其独特地效能。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成功地文化价值会转化为较大的经济价值,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三联集团建设开发地阳光舜城社区,优美地居住环境,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使购房者趋之若鹜。许多社会名流、富贾巨商定居此地,促进了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服务的提高,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文化价值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成功范例。

三、业户价值与物业管理企业价值的统一体战略

物业管理品牌文化价值的实质是尽最大限度地满足业户的需求,使业户的价值最大化、满足需求最大化,这就反映出创建物业管理品牌效应要忠实于业户本质的特性。实施品牌战略方针充分说明物业管理企业已从过去的以生产和服务为导向的阶段,走到了如今以质量、艺术、文化为导向的新阶段。一个小区,一栋大厦的管理服务关键使业户的满意度,业户满意度越高,物业管理企业的品牌价值也就越高。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业户价值已从幕后走向了前台,物业管理企业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提高。因此,品牌效应既是物业管理企业的“金字招牌”,也是业户对物业管理企业信任度高低的标志,更是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的价值显示,这就促进了企业价值与业户价值的统一。

—1—

四、立足持续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战略方向

物业管理企业实施品牌效应战略,虽然将业户价值提升到重要位置,甚至放在了首位,但物业管理企业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物业管理企业实施品牌效应战略,不能只是为了眼前利益和宣传需要,更不能竭泽而渔,成为“短命”的企业,而应该立足于长远发展。在我国加入“W T O”之后,国外许多先进的物业管理知识和经验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进来,众多物业管理公司也会杀入我国市场,抢占这个领域。严峻的现实,使我们的物业管理企业,有了清醒的认识,我们只有下大力气创建实施品牌战略,大市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永远占领这个市场。

单位: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物业管理总公司

篇7:关于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

由于石油属于国家战略物资,事关国家经济和军事安全,国家对石油这种稀缺的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因此石油企业是计划色彩最强的企业。现在虽然实行公司制改造,但由于国内石油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石油企业管理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石油企业管理仍然停留在生产型管理阶段。企业战略管理还没有补广泛地引起重视,绝大数石油企业往往是以五年计划或者十年规划来代替战略管理规划,企业战略管理意识淡薄。

随着中石化、中石油和海洋石油三大国有控股公司的改制上市,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后国外大石油集团进入带来的竞争压力,石油企业对战略管理越来越重视,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其董事会下专门设立了战略管理委员会,我们油田在2000年针对多种经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多种经营战略发展的研讨,现任局领导袁局长也非常重视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企业领导要拿出大量时间研究企业的战备管理问题。我们采油一厂在重组上市以后,及时在全厂范围内组织了“上市后怎么办”大讨论,并将采油厂发展战略总结为“资源优先战略、低成本战略、质量效益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四大战略,通过制订战略,使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实现这四大战略来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有了一条主线,企业发展方面更加明确,努力的方面也更加清晰。

二、影响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几个因素

石油企业同其他传统工业企业和现代新型知识型企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在战略管理时对这些特殊性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这些特殊性也是影响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影响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石油资源的垄断性经营,其进入退出机制不健全

由于石油资源的垄断性经营,造成外来竞争者进入成本很高,其门槛很,其他企业进入较难,待业内部竞争没有其他传统工业企业竞争激烈,但由于市场的垄断,其退出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造成石油企业调整难。企业无法实现战略接替或战略转移。这样一来,从客观上造成企业忽视发展战略的管理,过分强调竞争性战略和职能战略管理,企业做大做强后劲不足,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容易受限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难以提高。

2、企业远离城镇,“大而全”、“小而全”严重,企业办社会负担大。

由于石油资源分布的特殊性(全国大多数油藏均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地方),虽然石油开采业属于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其工作地点的分散性和野外性,石油企业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企业为了稳定,办了大量应当由社会政府办的公益性事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严重,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的规划和实施。

3、企业文化难以适应现代战略管理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经营理念等总和,是一个企业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其他文化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战略管理的规划与实施。长期的计划管理造成现行石油企业不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职工的从生到死亡都由企业包办,职工对企业依赖大,缺乏自主创业精神,企业定位观念和发展观念模糊,投资不讲回报效益观念淡薄,二级单位缺乏必要的自主经营权和相应的积极性,生产发展全靠上级要,亏损也由上级承担,工资向上级要,“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这样企业文化显然是难以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

4、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满足战略管理的需要

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阶段,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基础,不然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从长期的管理实践,管理水平和阶段是具有不可逾越性,也就是说企业管理水平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发展的,不可能没有学会走就学会跑。目前石油企业管理仍然停留在生产管理阶段,企业内部仍然存在以包代管,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多,机构职能交叉重叠,权责不明确,应该管的工作无人管,管不好,一些工作却多头管理,也管不好。各级领导大量精力投入到日常事务性生产经营协调工作中,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和研究。

三、石油企业战略管理应关注或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1、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正确处理好多元化战略的规划与选择

石油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首先要做到主业突出,即要抓住主业不放松,对石油企业来讲,就是牢固树立资源优先的战略理念,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寻找优质储量,这是石油企业发展的根本;其次在多元化的规划上要做到适时适度,不可头脑发热随大流盲从,对石油企业这种资金密集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是目前任何一个石油企业都在做的,关键是要选择好新进入的领域,要对新进入的领域有足够的了解,要掌握进入的时机和程序;最 后,石油企业在多元化战略的规划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要尽可能地融入当地经济,为当地经济的成长做出贡献,这也是企业的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长期以来石油企业忽视了这一点。从解决石油企业庞大的就业压力来讲,只有融入当地经济,才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影响企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目前就业的趋势来看,能够大量吸收就业的行业就是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达与否与当地经济的繁荣有密切关系,因此融入当地经济不仅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而且还能解决影响企业轻装前进的重大障碍。

2、在企业竞争战略上,要牢固树立低成本战略的理念

国内石油企业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除了人员比别人多外,其他项目都存在巨大差别,特别体现在成本上,国外大石油公司现金操作成本在2-3美元/桶,而国内石油企业的现金操作成本大多在8美元/桶以上,仅此一项国内三大石油企业根本无法与国外大石油企业竞争,因此牢固树立低成本战略的理念。低成本战略一般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来实现,由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的主力油田均进入开发后期,其技术进步边际贡献率随着不断开发而变小,相反,随着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通过管理产量的边际贡献则在不断变大(国外大石油企业集团均非常重视管理创新投入)。因而石油企业在实施低成本战略时在关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应重视管理创新,通过管理来降低成本。

3、努力建立以质量效益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为核心的企业职能战略体系。

职能战备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低成本战略的保障,其必须贯彻发展战略和低成本战略的理念,从石油企业的实际来讲,职能战略要以质量效益和人力资源为核心来组建。

在原油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原油开采企业并没有改变原油的性质,只是将原油从油藏中采出来,因此不存在原油质量问题。正是原油生产的这一特殊性,导致了原油生产企业质量意识非常淡薄。再加上原油生产大部分工作是围绕地下驱油来产生的,而这大部分工作的质量好坏由于在地下,不能直观地为人们所检验,或者说检验的标准和手段不足或有限,使得石油开采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无法像一般商品生产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地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也是制约原油开采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重大障碍。在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无论是产品生产企业还是施工企业,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是必须获得质量体系管理认证。由此可见,质量管理是油田开发企业管理的核心的基础工作,因此科学设计质量控制单元、明确质量责任主体,完善质量监督主体和质量监督手段,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控制无效投入,走以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内涵发展道路。

篇8:绿色文化管理的战略思考

1.1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危机和绿色运动的崛起

远在农业社会,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就已拉开序幕。伴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 受经济和财富最大化驱动, 蔑视与违背自然规律,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问题, 使人类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20世纪50年代以后, 西方科学家相继出版了一批论述工业文明对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等产生影响和危害及其有关的著作, 一些记者开始公开报道环境公害事件的真相, 千百万人纷纷走向街头, 呼吁企业与政府采取措施, 加紧治理和控制环境。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范围十分广泛的社会运动——“绿色运动”。1972年6月, 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 第一次从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统一起来的角度提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1.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召唤与绿色理念的确立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生态环保呼声不断高涨, 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的统一共识下, 可持续发展现在已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当今世界的潮流。随着以保护人类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行动”浪潮的不断推进, 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已受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 健康已受到无处不在的污染的威胁, 这就引发了人们对无污染、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绿色产品的关注和需求日益增多, 从而给绿色文化管理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1.3 绿色需求的推动与追求最优社会效益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已进入到寻求更健康、更自然的生活品质的阶段, 并开始高度重视环保问题。这时候, 环保问题是作为一种消费现象出现, 同时, 这种现象最终又被深化为市场化的消费需要。崇尚自然的绿色消费, 倡导适度的节制消费, 要求产品及生产的无污染, 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营销观念和方式, 即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强调需求的全面性, 强调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 并对企业的营销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考虑到如何实现企业的自身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还要考虑到如何保证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 也就是说, 通过企业的具体做法在营销实践中将四者利益更好的结合起来, 这也正是产生绿色文化管理的主要原因。而且, 各国政府和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将会在管理策略上采用绿色文化管理。一方面, 政府和各级组织采取措施防止污染, 追求长远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 良好的绿色形象的塑造, 还可以促进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 绿色文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 确立绿色精神文化管理

(1) 绿色价值观的树立。绿色价值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树立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要树立生态科技观, 三要树立生态实践观。

(2) 绿色文化管理目标的确立。一般性生产目标、经营目标、利润目标等单项多层次目标并不能满足绿色文化管理的需要, 只有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 才能够确立绿色文化管理整个目标体系, 才是人类共同愿景的集中体现。绿色文化管理目标主要是为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而生产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品;为使绿色产品达到国际绿色行业标准而不断攻克技术障碍, 追求探索创新, 创造绿色品牌等。

(3) 绿色文化管理理念的树立。绿色文化管理理念的体现是作为一种社会需求管理, 以满足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绿色需求。绿色经营管理, 是指人类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从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的一种管理方式。它以绿色消费为中心, 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绿色制度和策略, 来实现经济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的统一。因此, 绿色文化管理的宗旨就要求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到首要位置, 绿色效益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2.2 制定相应绿色文化管理制度规范

(1) 制定绿色管理道德规范。绿色管理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 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而绿色道德规范也就是生态道德观, 在绿色发展道德观的指导下, 要求生产过程无公害无污染, 走绿色发展路线, 从而保证经济、社会、自然得以协调发展。从长远来看, 人类社会只有坚持绿色发展道德观, 并以这种道德观去规范和调整社会成员的行为,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 才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绿色效益。

(2) 执行行业的绿色制度规范。目前, 绿色管理也将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和特征。所以, 绿色企业要保持其长久生命力, 就必须遵从行业制度规范开展企业生产和经营行为。早在1993年环境管理标准技术委员成立以后, 就将环境管理工作正式纳入到国际标准化轨道, 颁布了诸如ISO14000系列环保认证标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以及OHSASI8000系列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标准等项内容。全球绿色企业努力想要达到的行业制度规范必须由国际公认的权威组织建立起来的统一评价标准来决定。与此相联系的是, 绿色行业又催生了绿色会计制度和绿色审计制度等制度规范。

(3) 完善绿色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员工行为规范指的是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理应保持的一种职业工作状态和标准行为, 是员工职业素养的基本体现。它的内容涉及到员工的仪容仪表、待人接物、岗位纪律、工作程序、环境卫生、安全维护等内容。这就要求绿色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必须遵从于绿色行业的特点。

(4) 提升绿色服务行为规范标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营销过程中对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增强。这样一来, 要想实现企业绿色营销终极价值, 提升绿色服务行为规范的标准成为必不可少的途径。绿色服务行为规范主要内容涉及到:开辟绿色服务渠道, 完善绿色营销服务以及回收再处理废旧产品等项。

2.3 塑造绿色管理形象文化

(1) 绿色产品形象树立。首先, 塑造绿色产品的使用价值, 它从产品设计构想开始, 在制造材料的选取、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定位、制造过程的控制、包装与运输方式的选择、产品的使用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各个环节中都必须把环保、安全等要素综合考虑进去才可以。此外, 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当中也应该是“一种清洁生产”, 这样才能使得消费者放心的去购买和使用;其次, 打造绿色产品的外观标识形象。要在符合绿色标志的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产品标识、名称的设计, 产品包装也要选择那种易分解并且无毒害的绿色包装;最后, 树立绿色产品售后服务形象, 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2) 绿色营销形象塑造。企业绿色形象的塑造要突出营销组合中的绿色因素的重要性:一是要重视对绿色消费需求的调查和积极引导;二是要重视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对符合绿色标志要求的绿色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和经营;三是要注重绿色销售渠道的选择, 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价格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要有效的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开展绿色产品的分销与促销活动;五是要积极鼓励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可以通过试用样品、赠送礼品、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来尝试提升企业绿色形象。

(3) 绿色环境形象美化。企业绿色环境形象追求环境优美, 厂内整洁、文明、秩序井然的全方位美化, 并注重环境的个性特征。独特而优美的环境形象, 能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给公众以信任感, 从而提升绿色企业在公众中的地位。

(4) 绿色媒介形象创造作为树立企业绿色形象的重要传播途径, 绿色媒介行为在展示绿色管理的统一形象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既可以通过相应的大众媒体展开绿色宣传, 亦可通过相关公关活动来宣传绿色形象, 还可以通过环保公益广告等形式来宣传企业对环境事业做出的努力, 从而引发社会公众对绿色形象的认可。总之, 在构建绿色文化管理的过程当中, 不但要体现出绿色文化在企业和社会管理中价值理念的导向功能、振兴发展的激励功能、创新活力的调适功能、团队建设的凝聚功能、行为规范的约束功能和美化形象的辐射功能, 更要以一种全新的绿色理念来调整和改善企业、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关系, 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21世纪是绿色文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绿色事业将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广为关注、共同追求的崇高事业。确立绿色观念、研发绿色产品、制定绿色制度、实施绿色营销、塑造绿色形象, 既是实现人类文化观念的理性飞跃, 又是现代和谐社会的自然选择。

关键词:绿色文化,绿色理念,绿色制度,绿色营销

参考文献

[1]大卫.皮尔斯.绿色经济的蓝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万后芬.绿色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妈妈是榜样作文下一篇:辽宁省先进班集体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