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2024-04-28

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共8篇)

篇1: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标准遵循的基本原则

现在的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学科教学,它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现在的教育范畴已经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理解为指导政治、文化、科学、道德、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建设的整体思想。中学课程标准只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对于新的课程标准,通过学习,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社会的发展都是公平的、普遍的,它不是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而是给每个人提供充分体现价值的机会,尽量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是提供了一个促进学生平等发展、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它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和谐的发展,并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整体性原则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里体现了一个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新的课程标准具有整体性。二是新课程标准改革本身具有整体性。

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努力探索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极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合理的组织教育内容,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使教育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并取得整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原则对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使学生的发展是个整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受到身体、认知、行为、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制约的,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应该具有培育学生整体发展的观念。二是使学生的认知也是一个整体过程。知识的互相联系使它变成了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只有用整体的构思才能实现整体性的教育效果。三是要求我们发挥课程的综合作用。课程是有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我们不能只注重课程各部分的教育作用而忽视了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等的发挥课程的综合作用。

三、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各方面更科学、更全面、更持久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因此以发展性为原则,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实现课程本身的发展。新标准的发展性原则体现在:首先课程注意了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新课程本身具有发展性。再次,学生本身具有发展性。另外,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显著特点,其目的是让学生“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求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前瞻性原则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未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任务。根据这一特征,课程的内容也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特征。新课程标准坚持以前瞻性为原则,即从未来社会的特征出发,以超前的、长远的、面向未来的眼光设计课程内容,一方面明确了学习内容是反映现代及未来,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发展。另一方面确定了未来公民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更具备获取知识、探索发展的能力:不仅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具有合作、宽容、承受、挫折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篇2: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细化、层层递进的思维发展目标。

思维课程中的每套游戏,都针对性的培养某种特定的思维能力。对于某种特定的思维能力,在难度的设计上也是尽可能的层层分解,使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效、更可实现。

多样化的游戏材料。

思维课程提供的是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操作教材,多样化的材料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操作热情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是由思维发展目标决定的,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蕴含着思维教育的目的。

以独立操作为主的活动形式。

思维课程的每一个单元,每一次活动,都是以幼儿独立操作为主,集体活动为辅。独立操作是教师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思维教育的必然选择。

游戏中的主动探索。

思维课程中层层递进的游戏设计,为幼儿主动探索提供了可能。在有趣的游戏情境引发下,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着选择与控制,主动的进行游戏,获得发展。

基于对认知要素深度分析上的指导策略。

篇3: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探析

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改革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这一原则,除了学好基础知识之外,还要进行思想品德、能力、兴趣、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是一个人素质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地理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宇宙的演化、地壳的运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等,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张衡、郦道元、徐霞客等许多地理学家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坚持勤于观察、不畏艰难献身于科学的敬业精神;我国古代的地震预报、太阳黑子的记录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明确学习目的,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培养的革命事业接班人,除了具备知识素质,还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高分低能的学生绝不是祖国建设所需要的。 因此,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开发他们的智力,能够应用知识。 例如,在讲地图知识时, 要求学生自制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图; 在讲能源时,去要求学生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讨论需要开发的能源;在讲气候时,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趋利避害的建议。 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了活的东西,使知识的学习促进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高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二者齐头并进。

3.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学习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开发智力因素的工具,智力因素为非智力因素提供可靠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到同样的位置, 绝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如在讲能源开发时,我列举了我们地区尚未开发的煤炭、 石油资源,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开发的前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讲水土流失一节时,我以黄土高原每年土地减少的数量作为导入, 提示学生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倍增。 非智力因素发掘要靠我们的用心和积累,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就不难发现。

4.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衡量学生身体状况的标准, 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新的东西往往触动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如果处理不善就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愉快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进行教学;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团结友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承认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差异, 但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对差异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例如,在讲“地中海式气候”时,我把教学内容的掌握分成了三个层次,使学习好的同学会运用,一般的同学会分析,水平低的同学能掌握基础知识。 这种“多层次教学法”,使每个同学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启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让全体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一些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特好,但一到了中学成绩却急剧下降;一些农村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只是一般,甚至低于一般,但到了中学却奇迹般地上升。 什么原因呢? 就是因为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家长进行了知识的辅导, 到了中学阶段家长因无法驾驭教材突然放手,孩子自己又没有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受挫;而那些农村的孩子,从小因条件的限制就没有家长辅导,他们学会了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学习方法日趋完善成绩就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四、结束语

篇4: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城市科学课;教法;学生;就业

教学方法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使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科学方法[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专业要求、学生特点,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从多方面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所有从事教育活动的有识之士的重要目标和一直努力思考的问题[2]。然而,由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规范的缺乏,许多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往往裹足不前。

城市科学类课程群是以城市这一共同研究对象为纽带的一组课程,包括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生态学等课程,在我系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提高教学质量,自2007年起,我系组织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对该课程群进行了系统的建设,主要涉及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方案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改革等,其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之一。本文介绍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教学方法出现的主要问题和总结出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希望对同类专业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城市科学类课程群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在课程群建设开展之初,我们通过专家听课、学生问卷调查、成功教改案例的集体学习等手段,全面分析了我系城市科学类课程群在教学方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便对症下药进行教改。

(一)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

城市科学类课程群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内容纷杂、交叉性强等突出特点,而我系开设该课程群的几个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落实到教学方法上,就要既重视理论教学,又要加强实际训练。而我系在城市科学课程群的教学中却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教学。在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中,理论课时所占比例过高,实践课时普遍短缺,加上各门课程普遍课时偏少,难以组织大型实践活动,每门课程的实践都只能片段化、简单化,难以实现对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记忆层面,加上考试也是以知识掌握为导向的,学生即使平时不努力,到考试前突击一下也可以拿到很高的分数,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不会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重教法,轻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同活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有机结合,具有双边性特点。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直接因素是学生的学法而非教师的教法[3]。教学实践也证明,教法只有考虑并适应学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单纯强调教师的教法,容易使课堂教学成为灌输式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调研发现,我系城市科学课程群在以往的授课中非常强调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认为只要教师教好了,学生就一定能学好,课堂教学质量也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这种思想导致教师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和自己的教法,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则不予考虑,结果教师教得认真辛苦,但学生却普遍反映收获不大,或者课堂上有些收获但课后很快就丢掉了。

(三)教学手段优化不足,师生沟通渠道不畅

城市科学类课程群不仅具有大量抽象的概念、理论,还有大量与空间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使抽象的空间通过图件、录像等形象地得到展示,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尽管普遍采用了多媒体,但大多数的多媒体课件只是课本内容的复制品和文字的堆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大班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渠道狭窄,严重缺乏互动,教师不知道学生的需求,学生则采取“爱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的态度,不会主动对授课情况进行反馈。调查中甚至发现一些学生在课程即将结束时还不知道任课老师姓名的事情。

二、城市科学类课程群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在充分认识到教学方法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群的特点、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在广泛咨询教学专家、大量学习有关教育学理论和最新文献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下基本的教改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其中最为核心的应有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个性特征制订教学方法,二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围绕学法制订教法。

首先,任何教法的选择必须依据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优化组合。当前,“90后”已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具有思想开放、个性独立、自信张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鲜明特点。绝大多数“90后”均为网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90后”尤其关注职业发展的设计与规划,学习目标更加实际[4]。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学生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网络搜集学习资料的能力有时连老师都不如,对实践性强的环节很感兴趣,并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但自控能力差,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这些与前几代的大学生相比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时必须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行为和心理特点,顺应其发展规律。譬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比理论教学法要受学生欢迎,也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法要作为教法选择的主要依据,围绕“如何学”来决定“如何教”,绝不能本末倒置。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可选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极为丰富,当今大学生又很看重在学习中的个性化方法和途径。有的学生在实践中学,有的学生在研究、娱乐、讨论中学,那些跟着老师指挥棒走、延续传统的课堂听讲课后背书的学习方法的学生成为少数。因此,教法的选择如果不能随着学法而变化,必然难以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以就业为导向

温家宝总理说,他最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而造成这一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导致一方面各地在产业升级中不惜代价抢人才、投入巨资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大量大学生就业找不到适合的单位。譬如,社会人才需求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用人单位希望挑选“来之能战”的员工,而目前我们在培养大学生时却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不注重动手能力培养,这就导致大量的企业因不愿意承担大学毕业生的再培训成本而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门槛。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度重视那些能够培养出社会欢迎的学生的教学方法的使用[5]。

(三)以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这也决定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积累现成知识,而且是让学生充分运用认知过程来感知现象,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将知识通过“内化”转化为素质[6]。因此,必须摒弃那些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传统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落实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上,尤其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竞争能力等[7]。其中,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是人的能力总和的核心,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能不能发挥作用、有所成就的突出能力,合作能力培养是人才发展的新趋势,而竞争能力是人谋求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

(四)以创新为支撑

教学方法的发展是历史的合成物,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和倾向性的教学方法[8]。近二三十年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正如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所言:“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9]

结语:

当前,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然而,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最有效的。针对当前城市科学类课程群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特点和课程、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以创新为支撑,科学地优选组合运用教学方法是改革的最终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强.刍议《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及创新[J].财经政法资讯,2008,(3):19-23.

[2]苏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27):68-69.

[3]李佺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取向[J].当代教育论坛,2010,(9):29-30.

[4]李朝阳,李巧玲.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90-91.

[5]马元三.应用型本科教学方法研究——案例模拟教学法[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4):21-23.

[6]赵淑玲.“边实验边学习”课型的教学方法初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8):75-76.

[7]陈小川.大学教学方法研究之我见.高教研究,2007,(3):72-74.

[8]李伟.发展学生专项能力的教学方法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7):44.

[9]刘智运.必须重视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研究,2010,33(1):33-38.

基金项目:苏州科技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城市科学类课程群(2008KJA-02)”资助

篇5: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世界在瞬息万变中把我们带人了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核心内容,这次课程改革不再是简单地更换一套教材,而是我们与新课程的共同构建。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换课程理念,因为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实现了课程理念的转换、提升,我们才能更好的转变课程行为,实现课程创新,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一)从强调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

我国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结构、内容、方式、评价、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方面强调统一性、计划性。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模式无法适应不同地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和不同素质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课程的严格统一,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划一的,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单独个体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创新精神。

1988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设想用四到五年的时间编写四种类型的教材,以改变过分强调共性的课程状况。于是,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八套半”教材,丰富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微型课程、环境课程等课程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着力于贴近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有些课程经过进一步发展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差异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资源。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不是课程实施的障碍,而是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需要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个性的社会公民。这是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辩证统一。有人说,个性与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就要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把这张“通行证”交到每一位学生手中。

《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还特别强调“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是一次课程理念的极大提升,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体现了对学生这一活

篇6: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世界在瞬息万变中把我们带人了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核心内容,这次课程改革不再是简单地更换一套教材,而是我们与新课程的共同构建。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换课程理念,因为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实现了课程理念的转换、提升,我们才能更好的转变课程行为,实现课程创新,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一)从强调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

我国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结构、内容、方式、评价、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方面强调统一性、计划性。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模式无法适应不同地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和不同素质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课程的严格统一,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划一的,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单独个体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创新精神。

1988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设想用四到五年的时间编写四种类型的教材,以改变过分强调共性的课程状况。于是,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八套半”教材,丰富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微型课程、环境课程等课程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着力于贴近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有些课程经过进一步发展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差异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资源。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不是课程实施的障碍,而是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需要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个性的社会公民。这是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辩证统一。有人说,个性与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就要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把这张“通行证”交到每一位学生手中。

《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还特别强调“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是一次课程理念的极大提升,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体现了对学生这一活

篇7: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论高校基础外语课程教学的做人基本原则

李 静 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3

摘 要 论述高校基础外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实践性、启发性、综合性及拓展性四大基本原则,以培养大学生的语言学素养及其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 高效外语 实践性 启发性 综合性 拓展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08-0001-02

高校基础外语课程教学中的四大基本原则,是指在基础外语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水平等实际状况,综合运用语言学教学的实践性、启发性、综合性和拓展性四大原则,构建外语课程教学策略,使大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语言学基本素养及语言学应用能力,以期圆满实现高校基础外语课程教育教学目标。

一、坚持语言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归宿。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光在教新课的过程中要坚持实践第一,在总复习的过程中也要坚持以实践为主。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实践是检查复习效果好坏的标志。我注意通过各种形式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美国文化主要象征的渊源表述出来,这样既复习了课文中的词汇、语法及句式语言要点,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得到了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愿望,积极参加话题讨论。对常用词、词组和经典句式,则要求学生能口、笔头造句、翻译。对有些课文及部分词语进行必要的英语解释。有的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课文及词语的真实含义,又复习了旧知识,也增加了语言表达手段。对某些句型,引导学生向实际生活语言发展。

二、坚持语言课程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既是重要的教学原则,更是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启发的实质在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随着学生所学英语知识的不断增多,教师应当充分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深刻理解所学语言,积极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去学习语言。过去教师常用“介绍”为主的方式,使学生学得被动呆板,而现代课程观和学习观,倡导教师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不光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讲“Where there is too much,the waste and poison may do great harm……”一句时,不少学生对where难以理解。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where只能当作“什么地方”来理解,此时可引导学生联系when既可作“什么时候”来理解,又可当作“在……的时候”来理解,前者是疑问副词,后者却是连接副词,引导学生分析时间状语从句。Where除作疑问副词“什么地方”理解外,还可作连接副词“在……的地方”或“到……的地方”来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地点状语从句。启发学生联系what作连接代词等于the thing(s)that,where作连接副词则作为m (to) the place where讲,相当于一个介词短语加上一个定语从句。这样,学生便掌握where这一用法了。有时学生还会仿造一些很好的句子,如Where there is air, there is life.We should go where we are needed most等。英语中有些词语用汉语很难说出它们的区别,有时还需要追根求源,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其原意。例如在解释set up,put up和build的区别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先意会set和put的本意,进而认识到它们在“建造房屋”中可通用,在“建造水电站”中可用setup好,不宜用put up,在“建造公路”中只能用build。“穿衣服”“试穿衣服”的几种译法中,除动词不同、意思不同外,有的所跟副词或介词也不同,学生对此会感到茫然。He dressed himself in fine clothes.He fitted the fine clothes on (himself)。怎么又用in,又用on? 其实,衣服在人身上,人在衣服里面,因而所用介词或副词是不同的,至此学生豁然开朗。启发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了。

三、坚持语言课程教学的`综合性原则

在平日学习中,学生所学知识往往比较零散,还没有进入知识系统,孤独地记忆往往遗忘较快,且易混淆不清。所以,经常性地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及综合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cover,以前学生学过“覆盖”之意,后来学习短语be covered with又有“占”之意,且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解释。The girls cover one-third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占)He has covered one-third of the picture-book.(读了)He has covered forty miles today.(走了)Today we´ll cover one-third of the text.(复习,教,学)。这样学生对“cover”这个词的认识就比较全面系统了。如此这样帮助学生依据知识的不同类型特点构建知识系统,使学生所学知识位于整体系统之中,既不易遗忘又能提高其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四、坚持语言课程教学的拓展性原则

在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会原本记忆和照原意理解全部教学内容,常常会对教学内容产生疑惑或有新的见解。这表明学生在积极思维,求知欲正旺盛。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善于解惑,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并借此适当拓展知识范围,引导学生在灵活运用和在较深层次问题的认识上狠下功夫。如学习把“I don´t know what to do.”和“I have a lot of work to do.”时改成复合句,从句中常用“should+动词原形”来代替动词不定式。这是否是普遍规律呢? 应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环境和前面动词的要求来决定。大多数可用should,但也有用其它助词或情态动词的。如I don´t know how to get to the apples in the tree.就可用can;1 wish to go there tomorrow就应用would;He is anxious to have a new bike就要用should。主动语态改为被动语态,若句中含情态动词,一般谓语应是“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如He can do it . 变成被动形式It can be done by him.那么,对He happened to meet his uncle on his way home. He used to take pictures in the park.He seems to have learned the news.He is going to do the work.等要成为被动语态时又怎么改呢? 这就不仅是拓宽知识领域的问题,还是表达实际生活语言的需要。此时,可引导学生把happen to,used to,seem to,be going to等看成是情态动词,与含有can,may等情态动词的变化形式一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这样既培养了兴趣又拓宽了知识面。对于一般性词的用法与区别,常常特意设计一些类型题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如prevent,stop, keep,forbid都可当作“阻止、禁止”来理解,那么对They were to play on the grass. (A.prevented B.stopped C.kept D.forbidden)中的选项又怎样分析呢? 因为,prevent,stop,keep后面一般用“from+动名词”(from在prevent,stop后可省略),而forbid后面的宾语补足语却是不定式,所以D是被选项。还比如“他家着火了”,教学内容要求用break out,译成“A fire broke out in his house.”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拓展,即His house caught fire.His house was on fire.如此这样,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进行拓展,既不增加负担又能实实在在地拓宽知识面,还能增强灵活应用英语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要全面提高高校基础外语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让大学生既能获取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语言学基本素养及语言学应用能力,应当较好地运用语言学教学中的实践性、启发性、综合性、拓展性四大基本原则。还应综合运用诸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等思想策略,以培养大学生的语言学素养及其语言应用能力。实践是人类一切真知的发源地,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归宿。语言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不论是讲授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学,不论是学单词、语音还是学语法和课文,都应坚持落实实践性、启发性、综合性、拓展性四大基本原则。总之,对于高校基础外语课程教学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综合考虑和灵活运用启发性、拓展性、综合性及实践性等教学原则,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高校基础外语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语言学基本素养及语言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基础外语学习策略建构。青海社会科学[J].,(5)。

篇8: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目的:主题突出, 各有侧重

医学既是人学又是仁术, 医学院校培养的应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专门人才。社会进步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还应具有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Social Psychological Professional Skills)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指执业医师需要具备的除医学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方面的工作能力, 其具体内容包含医德、医患沟通能力、医疗工作心理适应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医师社会化技能、医疗团队合作精神、医疗机构项目管理, 以及运用医事法律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等。

近年来, 医患关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导致医患矛盾的因素很多, 但不能回避的是临床医师人文知识的匮乏,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缺失是其中一大因素。我国现行的医生培养体制大都专注于医学知识与技术的培养, 对医学专业之外的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却普遍重视不够。医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 医护人员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 其职业素养更是为社会所关注。重视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不仅与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医学教育的发展、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患者的治疗效果, 以及医院的经营与管理密切相关, 还关系到医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医师资格考试, 进入医疗卫生行业, 开始医师职业生涯。

由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等构成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整体应以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为教学目的, 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医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 在此基础上, 根据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 使医学人文课程的系统作用强于单一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任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医学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设置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授课课时, 使任课教师具有合理安排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和空间,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互补, 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1. 实现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目的, 提高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需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医学人文课程的理论规范来源于实践, 是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形成、发展并对医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医学实践既是医学人文课程的基础、动力, 又是医学人文课程的目的和检验医学人文课程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实践教学的医学人文教育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与纸上谈兵, 与“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理解、检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平台, 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有助于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与专业的医师职业精神。

2. 社会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 需要医学人文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患者的健康意识、权利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也不断增强。医学问题同时也涉及伦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是否能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直接体现在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上。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 以质量作为教学的支撑点, 培养医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 还应在实践中锻炼医学生从医学、社会、伦理、法律等不同角度思考与决策的能力, 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人文精神。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 这种模式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 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 对医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生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 同时也要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病人的影响, 这就需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医患顺畅的沟通是医疗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通过沟通才能了解患者患病的社会及心理原因, 以及感觉和要求才能取得相互的了解、信任、支持与配合, 真正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就要求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使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3.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有助于医学生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成为具备医师基本素质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医师资格考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实施的卫生行业准入性考试, 医学生通过医师资格考试, 依法取得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 经注册才能在医疗、预防、保础与实践基础同等重要, 正确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也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运用、评判与创新。

三教学内容:授课学科为主, 兼顾综合

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意义在于, 医学人文课程在讲授学科基本理论、规范的同时, 应注意横向学科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发生在医学领域的实践, 同时也是涉及伦理、社会、法律、哲学思考的事件。经典案例、热点问题、医学改革, 以及新政策法律条例的颁布、制订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医学人文课程任课教师集体备课, 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其充分研究, 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或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进行课后小组讨论, 让学生学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意义, 建立全面、立体、综合、多元的思维模式, 体现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医学结合的交叉渗透与综合。

四教学方法:课上讲授与课下讨论相结合

医学发展、知识更新、技术创新的速度迫使医学生需要改变被动学习的方式。医学人文课程应采取课上讲授与课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6~8人一组, 围绕案例或实践问题结合原理进行互动学习, 通过阅读、提问、相互讲授与质疑, 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怀疑与批判、反思与自省的意识。自省的医生在工作中不会用一种主观臆断的方式来看待生理和精神上的疾患。这种自我的审视使得医生能够专注地倾听病人的苦痛, 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提高自身的临床技能, 做出循证的判断, 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升华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 医生的技术、能力、洞察与同情才能结合在一起, 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五考核方式:多元化理论考核形式, 实践中考核人文职业素养

传统的医学人文课程以教材理论为中心, 以试卷的形式通过选择、简答、案例分析等题型进行考核, 形式单一, 作用有限, 并不能对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检验与考核, 同时也无法对医学生进入医学职业生涯后的成长与发展进行医学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与评价。因此, 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过程中对医学人文课程的考核形式进行改革与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 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估方法。例如, 学生对自我价值观与态度的自评、实践活动的表现, 以及课上案例短评的小文章, 都可以作为课程考核的指标。《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作为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科目, 考核内容也应紧密联系考纲要求, 有利于提升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在医学实践中才能更鲜明、更生动地体现出来。因此, 应为医学生建立职业道德与医学人文继续教育的档案, 通过临床实习和毕业后的医疗实践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记录与评价, 强化实践性教学, 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 同时对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反馈。

摘要:为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强化医学人文情怀, 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高等医学院校科学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在整合与改革医学人文课程过程中, 其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设置都应遵循体现其具有系统性、一致性、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课程,构建,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殷大奎.医患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殷大奎.医患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吴素香主编.医学伦理学 (第三版)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吴素香主编.医学伦理学 (第三版)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张遇升.哈佛医学教育印象[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8 (1) [3]张遇升.哈佛医学教育印象[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8 (1)

上一篇:营销的经典句子下一篇:箱涵、管涵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