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优秀的教学反思

2024-04-16

《壶口瀑布》优秀的教学反思(通用17篇)

篇1:《壶口瀑布》优秀的教学反思

庐山,我国江西省的一座名山,自古就以“奇秀甲天下”,唐朝大诗人李白在50多岁时来到这里,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望庐山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倾泻而下,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人生识字忧患始。对于诗人来说,短短的十数个字中,包含了太多喜怒哀乐,情感纠葛。而我们这些后来人,只能在不断地研读中揣摩诗人或复杂、或激昂的情感,走进诗人,走进诗歌盛行的时代。

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难点定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根据唐诗音韵和谐、用词精炼的特点,我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读、读准字音

本诗生字不多,但应提醒学生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押韵的字。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它们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读Luò,“银河”的银读yín。第三步就是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好表现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二读、理解词句

学生从上幼儿园起日积月累地背诵了许多古诗,关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模糊而浅显。《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让学生在想象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此刻尤其重要。因此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鼓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当遇到困难时,再由我这个教师适时引导、指点,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很好地体会了“挂”字的妙不可言、“飞流直下”的气势磅礴,“银河落九天”的惊天动地。在交流中激活学生的联想,在质疑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互帮互助中想象画面,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感悟古诗的经典意境。

三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读懂了诗句的基础上,就要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由读,在读中揣摩怎样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怎样表现诗句的情感;教师引导读,在理解中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交流自己的感受。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出示,使学生虽身在教室,却有如身临其境、观看瀑布的飞流直下壮观场景,聆听瀑布所发出的隆隆巨响,真切地体会瀑布的雄伟气势,以致脱口而出“山河壮美”的感叹!

篇2:《壶口瀑布》优秀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壶口瀑布的壮美由直观感受。

我引用了评价壶口的诗句、播放了壶口瀑布景观的视频。通过这些呈现,学生在脑海中应该有壶口瀑布的画面。

二、赏析文本,品味语言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环节。

通过对文本中关键语句的品析,感受壶口瀑布在声音、气势上的特点。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景手法。

可是,本节课就偏偏在这一环节上的最沉闷。一方面,学生可能没有领会我的问题指向。这是我在搭建平台的失败,是我不了解学情。

改进:通过对第一次的详细品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二次做铺垫。品析第一次的关键问题:作者第一次在参观壶口瀑布是雨季,雨季的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预设:“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师追问“真的是什么也没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吗”生:“不是,作者看见了河水像一锅沸水。浪沫横溢”听见了涛声如雷、震耳欲聋师追问“看见了听见了说明作者从听觉、视觉角度给我们呈现了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声震如雷的特点。那么在我们刚才的讨论当中,我们分析出了作者是从多感官角度写壶口瀑布,那么,除了这多感官的写法,本段还能不能发现其他的写景手法?生:“修辞、侧面描写”)如果这些预设达成,那么我们继续学习作者的对壶口瀑布的第二次描写。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第二次写景的品析。

如果这样设计,可能课堂就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懂得找关键语句来品析,分析语句写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唉遗憾留在下次弥补吧。

三、感悟主旨。

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在课文的第五节,作者由水写到脚下的石头,其实,作者通过写石来写水,侧面表现水的顽强、坚韧的意志。这里可以呈现被水侵蚀的石的图片,给学生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能深刻感受水的力量。从而理解以水喻人,赞美人如水般的品格。

最后一小节做总结主旨。

篇3:《壶口瀑布》优秀的教学反思

1. 诵读的传统丧失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代学生诵读古诗词,虽不通义,但对古诗文的起承转合、语感节奏、合辙押韵等已有感性体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知义、习文,便相对容易。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讲的意思。我们今人所写的诗文,大部分不古不今,令人深思。

明朝顾宪成写的这副对联,想必大家一定很熟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雨虽大,但难掩学生响亮的读书声,从那悦耳的读书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莘莘学子对知识的那份渴求,对未来的那份执着,对家国的那份责任。而时下的校园,小学稍好,中学少有朗读,校园琅琅读书声已成为历史,这令我们语文教育者深痛,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我们提倡的“书香班级”“书香校园”,这个景象始终不能繁盛,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做不完的语文作业。其实全班学生在课堂上诵读,有很大的凝聚力,能体现一个班集体的学习风貌,如若反复读,老师不讲解学生可能就理解了。我们提倡语文新课程,但我们老师总是忍不住讲得多,给学生很少的课堂探究时间,而朗读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我认为不论读诗读文章,只要读出声,那感觉就不一样。朗读可以使学生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可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2. 背书的传统丧失

古人自幼儿起,能上得起私塾的即背《三字经》《百家姓》,一直到“四书”“五经”等,“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学生都能倒背如流。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巴金能够背诵《古文观止》全书,他以为,自己做学问的扎实基础来源于背诵大量的古典文学精华。可见,背诵不仅开发智力,更对培植传统文化功力有益,且对作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毛泽东的诗文,感觉既通俗易懂,又文脉深厚,豪气流动,这就是古文化功底深厚的原因。今天很多中学生写作语无伦次,又没美感,就是没有文化功底的恶果。

3. 古诗文写作训练丧失

现在的中学生,往往作文语言不精,写作成为难事。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导致古诗文的创作几乎停滞。至今日,旧体诗创作虽然也有,但和唐诗宋词相比意境上远远赶不上,充其量就是打油诗。而古文创作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是满篇之乎者也,语句不伦不类,怎能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相比呢?我们的中学古诗文教学,虽然有继承古典文言文优秀文化传统的性质,但我们不进行古诗文写作训练,而文言文言简意赅,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途径。现在的学生阅读古诗文,常常抱怨比阅读英语还难。

4. 对汉字与母语的冷漠

在全民学英语,中学英语课和语文课并驾同驱的今天,学生学语文仅靠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导致对母语学习的缺失和冷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国外都很重视汉语,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学母语。“礼失而求诸也”,到那时,作为国人应感到惭愧。爱汉语,重视汉语,才不失为真正的中国人。中学英文课学得很多,左一个“进行时”,右一个“语态”,语法讲得满天飞,可我们的母语光景凄凉,学生竟然不知道“主谓宾”,亦不知道“偏正结构”。时下的语文考试,有的学生认为学不学语文甚至一周两周不上课,和其他学生的水平差不多,淡漠母语成必然,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光说不干,要自己努力,了解学生,提高学生学母语的意识,重视这门学科,从学生抓起,汉语才能够逐渐走强。我们深深感叹,很少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一样这样对待自己的文化,忽视淡漠自己的文化。

篇4:《壶口瀑布》优秀的教学反思

我首先素读教材,认真阅读课文近10遍以后,我决定将这节课设计成写作型课型,并以诵读、写作来帮助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写作题:我向《紫藤萝瀑布》学写抒情散文。

并将我的课题研究确定为:以文本为例,师生共探抒情散文的写法。

课前预习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悟,提供的参考题目是:“我向宗璞学抒情散文的写法”。预习是利用课堂时间,读后感也是在晚自习完成的。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就这样一个比较宏观的题目,学生竟然也写得细致。他们对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领悟独特,对她的写法分析林林总总有十多条。我利用课余时间仔细研究,针对抒情散文的特点,重点对学生做了如下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受益很大。

首先是悟读分享

我组织班级最强朗读阵容,美读这篇美文,然后让同学们谈感受。

在同学们的自由发言中,有的学生说这篇散文美得让人窒息。妙!点评得真妙!我顺势引出别人对宗璞的评价:“她以一个知识女性的涵养和一个女性知性的秉持,把散文艺术提升到一个独特的境界、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师的作品,感受她作品中的那一份独特魅力。

第二个环节是共探写法

我首先让学生学会状物,与紫藤萝对话,领悟写法。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具有什么特点?她是如何写紫藤萝的?引导学生慢慢读,慢慢品,有情有味、有着生命美感的藤萝形象就一点点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紫藤萝的生命开始牵动着我们师生的魂魄,它在我们面前嚷嚷:我要开花,我要开花。它们在我们眼前蓬勃地绽放;它们像无止尽的瀑布流入了我们的心底。学生在分享和品读的时候,领悟到了不同的写法的妙处。结尾我只是稍作点拨,聪明的学生便立即明朗了起来,欣然地跟着我一起读技法小结。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和活动:

(活动形式:学生动情地朗读、有理有据地分享,此环节以学生为主体。)

【投影展示】

(1)我在 看到了藤萝,“ ”,你看,宗璞写的藤萝, 。

我学到了描写景物要 。

技法小结:

从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展开;想象奇妙的感官调动;匠心独运的比喻拟人、精心锤炼的佳妙词语。

其间我安排了一段文字,就是将课文中写紫藤萝的文字打乱顺序,让学生体会从整体到局部的有序清晰。这一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比较能力,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还链接了宗璞的《丁香结》和《木槿花》的片段,感受宗璞匠心独运的修辞表达。丰富了课堂,还有效地加深了同学们对宗璞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是继续领悟写法

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与作者宗璞对话,让学生学会抒情散文借物抒情、物我交融的妙处。让同学们明白我们写作也可以像宗璞一样,写花其实是在写人,写物也可以写哲理。可以更好地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和活动:

(活动形式:链接背景文字材料,学生朗读,悟写法。突出教师主导地位,但学生必须是主体地位不动摇。)

【投影展示】

(1)宗璞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我在 看到了花的不幸,藤萝花 ;

我在 看到了人的不幸, 。

我学到了抒情要 。

(2)技法小结:直接间接巧妙穿插用;物我交融抒情要真诚。

此环节我主要借助宗璞的个人经历,链接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写抒情散文要巧妙穿插“我”的经历和感受,才能自然地抒情,才能真诚地抒情,才能写出具有独特感悟的生命文字。

第四个环节是分享练笔成果

我把学生的优秀习作电子稿打印分发给全班同学,让学生浏览,感受几位同学对宗璞《紫藤萝瀑布》这篇美文的独特领悟。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大,只要你充分信任,只要你胆敢放手,就会出现像我们班这样的优秀同学,她们有的谈感受,感受自然独特。有的像仿写,却写得妙绝!

课堂的结尾以学生的诵读收束。我重新组合了宗璞的文字,自编小诗,努力押韵,努力以诗行的形式呈现,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宗璞散文清新明快的风格。朗朗书声,颇有意境。

【投影展示】

好一株盛开的藤萝,她们

花形如瀑、

如大条幅

光彩似迸溅的水花

花朵像帆似舱

花香如梦

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活泼热闹!

它们在笑:“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我在开花!”

它们在我们的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

流向人的心底

生命的长河啊,是无止境的

(男)我愿做一朵盛开的藤萝花

(女)我也愿做一朵盛开的藤萝花

(合)融入到流动不息、万花灿烂的瀑布中去

加快脚步、

永不停息

永不停息、

加快脚步

最后布置的作业还是练笔,这是写作型课型必须具备的训练。我安排的训练内容是:这个春天,我们一直在观察校园,一直在勤奋练笔。请选择你熟悉的事物,如校园里的“小草”、“柳树”、“茶花”、“桃花”、“玉兰花”等,展开联想,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状物抒情散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

我让学生好好地观察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然后学以致用,将课文中学到的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浓墨重彩,大肆渲染,尽情表达对校园花草树木的热爱。让学生对校园充满情意,让校园的植物也充满生命的美感。

篇5:壶口瀑布 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作者以游踪结构全文的框架,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出感想与思考。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师教学用书上这样强调: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1、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民族精神的歌颂。在教学中,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以朗读为手段,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说感受:

初读课文后,观看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再读课文后,划出第一次看瀑布的句子,体会瀑布的雄伟磅礴; 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第二次看瀑布的段落,抓住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瀑布奇、雄、险的特点。

升华感受:壶口瀑布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感受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学生听力上的障碍导致了他们接收的外界信息很少,阅读量和理解能力也达不到普通学校学生的那种程度,只能是靠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

篇6: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篇1

几年前教科所饶晚霞老师中肯地警告过我:“你对课堂的时间分布概念不强,入课慢。”没想到几年之后,我又再次犯了同样的毛病。第一板块,学生基本能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但该板块教学,我足足耗去了十五分钟,占去了后面板块的教学时间,造成了整个教学的失败。

感受瀑布变化前的雄奇部分,学生抓住开课时朗读的四字词语以及具体的数字,谈瀑布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品读比较到位,朗读还算勉强为之。但是,因第一板块耗去了太多时间,品读变化后的句子时,已经临近下课,我只得匆匆带过。

第三板块的补白练习,如果成功,应该是课的一个亮点,但因时间关系,也只有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了。

2、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因学校条件受震,一直没有重修,无法使用多媒体,也是本文教学一大遗憾。诚然,语文教学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但像这类课文如果采用多媒体,通过强烈的画面对比,引发强烈的冲突,激荡思维,让人深深震撼,进而为教学的成功做一定的铺垫。而今天的教学仅仅靠学生朗读想象画面,以及教师的情境创设,无法让学生直观感受瀑布变化前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后的形容枯槁。没有强烈视觉冲突,学生感受自然不太深刻。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篇2

在引导学生明白葬礼的意义后,我进行了拓展延伸,出示了人们破坏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谈想法,以及自己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关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对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有很大帮助,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情境。

但是,由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主要是自己驾驭课堂能力的问题,没有安排学生写写自己学了文章的感受,比较遗憾。如果让学生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定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体现。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篇3

近日,我上了教研课《大瀑布的葬礼》。细思教学,充满诸多遗憾。正像课后一位老师说的那样,此课教学与我之前的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学设想及流程

《大瀑布的葬礼》讲述了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因为人为的破坏,瀑布枯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为瀑布举行了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也在瀑布脚下举行葬礼,号召人们保护环境,让悲剧不再重演。本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想象画面,感受瀑布变化前后的景色,感受文章用词的精美,积累并运用词语;指导学生想象菲格雷特总统可能会说些什么,让学生练写菲格雷特的演说词。

本课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美读词语,尝试理解运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文文字优美,用了较多的四字词语描写瀑布变化前后的景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因此,在第一板块教学中,我刻意将词语分成两类排列,想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初步感受瀑布雄奇的美和形容枯槁的悲凉。之后,我还设计了“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试图通过这一说话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四字词语。

板块二:品读描写瀑布变化前后的语句。

写景的文章,应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思考作者是怎样将景物写具体的。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瀑布变化前的雄奇,变化后的形容枯槁。品读这两段文字,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以及用具体的数字描写景物,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的写作方法;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还可以为了解本文 “保护环境” 的中心奠定基础。因此,该板块教学,我采取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感触深刻的词句,想象画面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瀑布变化前后的惊人落差。

第三板块:为文章补白,训练写作。

篇7: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在教学上,我采用了疑问导入“葬礼,一般都是对人来说的,可文章却说对瀑布举行葬礼,你不觉得奇怪吗?”这个导入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去思考原因。在此,我引导他们从举行“瀑布葬礼”的意义;举行瀑布葬礼的原因去考虑。那么从学生的汇报中,我抓住了他们言语中的几个关键词“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进行发问,“是什么造成了大瀑布的悲剧?”。这一问就将举行瀑布葬礼的原因给带出来了。因为学生对大瀑布悲剧产生原因是较为容易掌握的,进而再将它们的思维引至大瀑布的悲剧让当地人损失了什么?掌握了这些,那么他们对举行大瀑布葬礼的原因也就明白了。

而为了更加深刻地去了解人们举行大瀑布葬礼的意义,深入了解大瀑布今昔对比是十分必要的。于是,我采用了一组图片进行对比感知。先让学生从视觉感官上去感知大瀑布的今昔反差,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大瀑布场面的词语进行比较。从学生找出的描写大瀑布气势的四字词语中,我让学生进行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将之描述,体现前后的强烈反差。进而营造一种让人惋惜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大瀑布的消失对当地人对世界人民都是一种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的损失。

篇8:《壶口瀑布》优秀的教学反思

课内不可放松:美词妙语深深悟

语文能力的培养自然离不开课堂, 教师要立足课堂引导学生细细地读, 慢慢地嚼, 从词语的运用, 到篇章结构的安排, 从表现手法的精妙, 到主旨的提炼和升华……每一个方面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加以具体指导。同时我们一定要明白:阅读的过程绝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应该是努力去解读、积极去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分析, 去解读, 进而完成知识上的掌握、能力上的提升。

解读, 从字词入手。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构成是字词, 这一点是不可忘记也不能忘记的。虽然字词的解读不是僵硬的, 但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字词的学习和感悟。“黄果树瀑布, 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一个毫不起眼的“真”字, 是不容置疑的肯定, 表达出作者对黄果树瀑布发自内心的赞美。“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 也完全沉醉了。”“沉醉”连用两次, 恐怕不是无心之举吧?我们和徐霞客虽属于不同的时代, 但面对黄果树瀑布这一人间美景, 怎能不为之吸引, 为之陶醉?沉醉, 也就在所难免了。

解读, 关注关键语句。所谓关键, 一是有过渡作用的, 一是描写精美的, 还有那些揭示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这些都不可忽视, 需要细细体味, 慢慢咀嚼, 一旦品出其中的奥妙, 掌握其精髓, 则善莫大焉。

黄果树瀑布为何能让古今的人们为之沉醉?就在于它的壮观, 它的奇美。而这些都是借助作者的描写和渲染。你听:那“像是微风拂过树梢”的“从远处飘来”的“哗哗”水声, 那近处的“像潮水般涌上来, 盖过了人喧马嘶”的一片喧嚣;你看:那“透过树的缝隙”“好像一匹宽幅白练”的瀑布, “水花, 如雨雾般腾空而上”;你试试:那“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 凉丝丝的, 舒服极了。”……这些, 怎能不让你陶醉?沉浸其中, 语语精妙, 句句优雅, 激荡着我们的心。

解读, 悟出作者的用心、文章的主旨。因黄果树瀑布的美, 作者为之心动, 因作者的精彩描写, 我们悠然神往, 作者就是要借助这些描写来表达对黄果树瀑布的赞美, 对祖国山河的喜爱, 让更多的人们去游览, 去热爱。它让人感受到“生机”, 体会到“活力”, 让人“沉醉”。是的, 每一篇文章作者总不会是无病呻吟, 总会有所企求, 我们要让学生在咀嚼中体会, 在分析中理解, 当然不可以贴标签, 不可以强加于人, 那只会适得其反, 增加学生心中的“厌恶”。

解读, 要明了文章布局谋篇的匠心。虽然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巧于谋划, 力求写出独具风采的佳作。但都离不开开头和结尾, 都要力求过渡妥帖, 所以, 文章首尾的处置, 过渡上的用心, 是需要我们斟酌一番的。“黄果树瀑布”一文也是如此, 从开头的由衷赞美, 引出对黄果树瀑布的一系列描写, 最后到“沉醉”的悠然, 中间, 由远而近, 由看而坐, 有声有形有感觉, 整篇榫严缝合, 有机统一。

……

课外有所拓展:华章佳篇时时来

“书犹药也, 善读可以医愚。”汉代的刘向曾经留下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是的, 善于读书、会读书的人能够从书中汲取到智慧, 获得安身立世的本领, 而不善读不会读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不言而喻, 那就是足以致愚。

是的, 虽然“书中自有黄金屋”, 却不是每一个人想挖就能够挖掘到的, 只有那些巧于、精于挖掘的人才有望觅得那些令人艳羡的“宝贝”。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 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也并不应是随意的, 不可率性而为, 而要当延则延, 能伸则伸, 既拓得开, 还能展得当。那种不顾学生实际, 不顾教学实际需要一味堆砌课外读物的做法是愚蠢的, 可笑的。我们的给予一定要把握应有的“度”, 该给则给, 需要给才给, 同时作为教师不可以放任自流, 应给予方法上的有效指导, 要知道, “死灌”的结果, 只能“灌死”, 即使美味佳肴, 也要一口口吃, 也要假以时日去细嚼慢咽。

给予拓展延伸的自由。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 可以有不一样的要求。有的可以多点、深些, 有的则需要适当限制。

时间上要有保证。周日、假期可以适当多些, 课内也可以提供一些时间保证课外内容的延伸, 虽然课内的内容不提倡占用课外的时间, 但课外的内容不一定非要课外去做。放到课内, 有时候效果会更好。

沟通课内外。如何把课内的阅读技巧转化为课外的阅读能力, 这是教师应该加以用心的地方, 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巩固课内, 更好地延伸课外, 才能让学生读之有趣, 读之有味, 读之有效。

篇9:《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10月25日,我们学校举行了语文公开课活动。六年级王小艳老师执教的《小抄写员》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且不说这节课的课堂结构,教学组织方式,单说那种:如泣如诉的课堂学习气氛,足以让人久久难以释怀,一想起来就有中酸酸的感觉: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挚热的父子深情!这种印象打印在所有听课的师生的心中,脑海里!这完全得益于王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所营造出来的课堂气愤,所定立的情感基调,从问题的设置到老师缓慢而深情的语调,从一遍遍的感情朗读到一次次的情感体验,无不为这样动人心魄的情感基调服务。

而同样是一节公开课,我在执教《大瀑布的葬礼》一文的教学中,却没能调动学生的痛惜和哀伤。或许,我在课堂上所采用的花样很新潮,有颇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引导学生自学自悟,有创设的教学情景──演讲及现场记者采访,但由于师生没能真正进入课文所呈现出的氛围和情境中,使各种花俏的伎俩都显得苍白、浮华。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课后,学校王副校长一语中的:如果没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定立恰当的情感基调,那么这节课只能是浮在上面的,不能感染人、打动人。

课下我掩卷沉思,这节课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教师课堂功利心在作怪,追求浮浅的课堂表现形式,丢掉了文本中有待深挖的东西,真正的内核。静静想来,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沉入文本之中,没能做到与文本对话,过多地考虑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和积极,刻意追求轻松的课堂气氛,这显然是错误的;其次,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没能抓住时机,创设悲伤的情景,而是一味地鼓励,造成失控,教师课堂主导作用没有体现,总之,是趋附目前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错误思想在作祟。可见,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真实自然的东西不可丢,让课堂返朴归真,我们的语文教学或许会留下更多回味。

篇10:大瀑布的葬礼的教学反思

邓老师很好地挖掘了课文的情感因素。上课伊始,邓老师由大瀑布的葬礼导入。真实的感情、哀婉的音乐加上老师低沉悲怆的解说,孩子们一下子便被这种伤感的氛围所感染,心情凝重起来。紧接着,老师又将描写大瀑布昔日壮美的段落与描写大瀑布今日枯槁的段落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紧紧扣住文中掷地有声的语言,通过情感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在强烈的情感反差中更加深了学生对美好事物被摧毁的悲痛之情,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学生的感情积聚到一定程度时,老师因势利导设置了一个角色体验的环节假如你就是导致大瀑布消失的人,参加了这一特殊的葬礼之后,你的心里有何震撼?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孩子们在将他们心中对大瀑布消失的悲痛、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憎恨之情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时,水到渠成,感情真挚。

篇11:课文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明白葬礼的意义后,我进行了拓展延伸,出示了人们破坏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谈想法,以及自己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关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对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有很大帮助,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情境。

这节课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想象说话环节(想象今天大瀑布的样子,)为了期待能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课堂多叫了几个学生朗读并交流脑海中的画面,但由于缺少老师必要的课堂引导或老师示范,学生还是不能表达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发言不够积极,想法也比较简单。

篇12:《壶口瀑布》优秀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 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 运用得好, 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样不但可以保持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活跃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读文, 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里, 很自然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中, 陶醉于瀑布的美景中。另外, 虽然瀑布对于学生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 但是对于从没亲眼目睹过它的北方孩子来说一开始还是很难真切地感受它的伟大神奇, 所以在开始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 从整体感受瀑布之美。

例如:开课时, 我首先利用大屏幕展现瀑布的全貌, 使学生从课前对课文的预习时那种想象延伸到课堂中, 把瀑布的真实形象先保留在学生的心中, 然后随机提问:同学们, 喜欢瀑布吗 (喜欢) ?是的, 瀑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宝贵礼物之一, 它的美陶醉着每一个人, 教师也喜欢, 所以, 我想把瀑布唤到我们的课堂中来, 你们想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感受你听到了瀑布是的什么?看到了瀑布的什么?从多媒体的配乐、教师的朗读再结合前面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画面的联想, 学生一定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在游览瀑布的游客, 走进瀑布, 去整体感受瀑布, 初步领略瀑布的声音和形象。

通过课件, 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 激发学生想象, 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 在创造美的同时, 也内化了文本的语言, 丰富了语言积累。美感具有共同性, 同时亦有个体差异性。引导、鼓励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各抒己见, 汇报交流自己对瀑布声音的美感体验, 在交流中, 更好地品味语句, 感悟意境。

二、品味语境体验美

读诗歌《瀑布》, 既如聆听一曲气势恢弘的交响乐, 又像在欣赏一幅绮丽的山水画, 无时不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巧用比喻句是这课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我引导孩子们分析每个比喻句,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并结合声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三分文章七分读, 通过孩子们身临其境, 声情并茂的诵读, 在我的眼前真的展现出“飞流真下三千尺”、“千丈青山衬着一首白银”、“一座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的意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才真正领会“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这两句话的意境。在感情朗读中, 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背下来了, 在闭眼吟诵中, 收到了朗读所不能媲美的效果。在以后写景的文章中, 还要多给孩子朗读的机会, 通过朗读才能体会诗的意境美、图画美、音韵美。

三、激发心境欣赏美

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情感, 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结果。”一个“情”字, 道出了教学的精髓。语文教学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情感为突破口, 让学生主动走向教材, 在广阔的知识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 第三阶段的学习, 我充分利用课文展现的美文所传递的情,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入情入境地诵读全文, 使学生的心境与课文的情境融为一体, 进入“景美、语美、情美”交融的境界。

例如:欣赏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 我再用课件展现了第三节描写的近看瀑布的情境。当学生欣赏到瀑布飞流直下, 腾起水汽, 缓缓飘落, 如烟、如雾、如尘的美景时, 他们陶醉了, 再加上教师用优美的语句创设语言情境, 此时同学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为这种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 这种审美感知力也就是审美素质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赏了瀑布的壮丽和柔美之后, 引导学生自读感悟, 互读点评, 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 景物之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在读中揣摩语言, 欣赏景物;在读中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篇13:课文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大瀑布的葬礼》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本文的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明白巴西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文章内容浅显,但含义深远。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拓展”四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略读课文方法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课堂连接语的要求自主、合作学习课文,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及美丽的景象,以此来诱发学生内心的赞叹之情。然后话锋一转“昔日的大瀑布那样辉煌,现在的它又是怎样呢?”过渡到如今瀑布濒临枯竭景象的教学中,通过对比阅读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惋惜、痛心与愤激之情,对大瀑布的即将消失产生悲痛之感。有了前文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情感上的落差,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瀑布被葬送的原因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容易找出来,在处理这一部分时,我没有花很大的气力。

在引导学生明白葬礼的意义后,我进行了拓展延伸,出示了人们破坏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谈想法,以及自己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关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对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有很大帮助,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情境。

这节课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想象说话环节(想象今天大瀑布的样子,)为了期待能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课堂多叫了几个学生朗读并交流脑海中的画面,但由于缺少老师必要的课堂引导或老师示范,学生还是不能表达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发言不够积极,想法也比较简单。

篇14:《瀑布》教学反思

本单元中《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两课的教学我自认为上得比较细致到位,而本文的难度应该是介于二者之间,于是决定不妨让学生多读、多想,老师少说,我想我先要找好符合初一学生认知规律的突破口,于是我决定从他们比较熟悉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入手,这不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吗?正好还可以温故知新,这不就是“探究”的开始吗?。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以致用!

记得去年丰际萍老师来我校视导评课时,提出教师一定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教师必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在整堂课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的身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比如今天在课堂上周子煜提到的通感,便是活学活用,因为我头一天刚给学生们讲了这一不常见的修辞手法。那一刻,我感到很欣慰,为了学生这丁点的进步。我用《在山的那边》中的原句修辞,引导学生怎样去分析《紫藤萝瀑布》中的修辞,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的前勾后连。另外我进行了文本拓展,设计了两个仿写训练,教给他们答题的方法,我先做示范,然后让他们模仿学习。因为学生们仍需对付考试!为了突出我们语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我课堂最后设计一个练笔环节,并且要求学生必须用上今天课堂上学到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通过梅花、竹子、松树等图片的战士,很好得调动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他们等着跃跃欲试站起来口头作文,但很遗憾,下课时间到了。

虽然课上得不是很流畅,但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不时变换教学方法,我将与我的学生走得更加和谐坚定!

王瑞华老师给我的课做了点评,在这里我只讲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作为散文,让学生读得偏少。第二、小组合作的利用还没发挥到极致。课堂缺少小组之间的碰撞,没有真正完全地动起来。第三、个别环节(比如检查字词预习最好放在前面刚开始上课)安排不是很科学。

张国忠局长也实在地点评了这堂课,我也只说说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第一:课堂用威灵顿将军的故事导入不错,但没岔开去,完全可以随着学生的感悟,拓开去谈“万物都可以给人启迪”,建议进一步把握教育机智,及时的进行点拨。第二、课堂上学生的。在课堂上老师一定不能说“给大家几分钟,完成──”第三、合理科学地用好工具书。第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老师在教室的巡回务必转到四个角。第五、因材施教,鉴于孩子不同的个性,允许学生保持沉默。第六、语文课堂一定是打开的。

篇15:《瀑布》教学反思

《大瀑布的葬礼》是一篇阅读课文,讲述的是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教学难点是体会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瀑布葬礼的深远意义。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景象有什么不同?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三、联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课上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大瀑布昔日和今天的不同景象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通过今昔对比,学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解决教学重点,我化难为易,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昔日大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大瀑布的即将枯竭,把学生带入意境,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这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接着让学生默读第七自然段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了原因。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明白导致大瀑布逐渐枯竭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不爱护地球。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觉得阅读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进行合作学习,但必要时也要作适当讲解,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课后静下心来思考,发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读的指导不到位;学生发言面儿小;教师缺乏激励评价的语言;新旧知识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我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要备自己。

篇16:《壶口瀑布》优秀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理念,瀑布模型,认知结构,教学质量

1 问题的提出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 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对培养、锻炼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些内在特征, 使得数据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难教难学”是广大师生的共识, 比如, 任课教师常常抱怨“付出巨大心血, 却依然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学生常常反映“虽然努力听课、做题, 却收效甚微”。因此, 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促进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才能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之以恒。

基于上述想法, 笔者所在课程组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探索出了基于瀑布模型的教学理念, 它以现代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从分析学生所关心的 (知识考核-“应试”) 与所感兴趣的 (知识应用) 内容入手, 针对课程知识点类型和特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实施有效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在数据结构等多门课程教学中对大面积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2“以学生为本”构建瀑布式教学理念

由于数据结构本身的抽象性和实践性, 若只讲理论知识, 一方面学生会感觉讲授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必要动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学生课堂上能理解知识内容, 但在课下却不会做题、在实际问题中不会灵活地运用, 因而, 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鉴于上述问题, 课题组通过长期的调研与分析发现:一般而言, 学生学习一门课的直接心理效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如何轻松通过考试;二是学习这门课程今后有何用, 又如何应用, 即在什么环境下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前者是学生所关心的, 后者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上述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据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 想学生所想, 构建了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瀑布式教学理念。理念针对计算机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有序递进性和反复性, 将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规律与计算机学科领域中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有机结合,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 始终以兴趣为向导,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积极探究, 其体系结构图1所示。

(1) 知识的探讨与理解:理念以现代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针对课程知识点类型和特点,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讲解、探讨新知识, 不仅让学生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性,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同时, 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 向学生展示、讲解、示范认知策略, 进行认知策略的初步学习和训练。知识意义的习得是学生各种技能的形成、智力发展和各方面素质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本阶段知识的有效获取是后续阶段“应试”环节和“应用”环节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

(2) “应试”环节:适量的习题对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阶段以经典试题为媒介,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分析、讲解知识点及其应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进一步扩充、深化认知结构, 增强知识的保持效果;同时, 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 向学生解释、示范认知策略, 让学生学习领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前精心准备适量的经典试题是实现这一环节的前提,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其关键。

(3) “应用”环节:学以致用是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普通大学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不同于重点院校学生, 需要在引导与示范才能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通过对典型应用问题的分析、探究与解答, 促进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间鼓励学生敏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等思维活动贯穿其中, 培养学生类比、归纳和概括能力, 使其所学知识和技能得以应用和迁移。

这一环节需要在上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典型教学实例或案例, 并以课外作业或实习题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任务驱动) ;二是节省课堂时间) 。在具体教学中, 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类比归纳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效果更好。

多年的实践证明,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这既能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借用现代教育家邰爽秋的话说, 这符合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本位教育思想。

3 瀑布式教学理念的主要教学模式

瀑布式教学理念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学实践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它要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兴趣为前提,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敏于观察, 勤于思考, 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 教师重在及时引导、释疑和评价, 师生必须互动起来。教学理念中各个环节都要避免灌输式教学。

“应试”环节不是传授给学生应试的方法, 更不是代以讲解试题, 而是以试题为媒介, 通过分析知识的考核目的和考查方式,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方式领会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其内涵, 最终达到灵活掌握知识的目的。“应用”环节不是将知识的应用简单地呈现给学生, 而是以学生灵活掌握知识为前提和基础, 通过典型的应用实例的剖析,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去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同类或类似问题, 做到举一反三。另外, 由于数据结构具有理论的抽象性, 算法的复杂性等显著特征, 即需要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也需要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很显然,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 应尽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采用以“问题-探究”式和类比归纳式为主, 启发式等多种方式为辅的集成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将抽象、复杂甚至枯燥的理论、算法融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中, 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这种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中, 学生有心理安全感, 没有外界压力, 其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积极思考、敢于大胆质疑, 产生创新的情感和行动, 进而养成一种敏于观察、深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行为习惯, 强化一种广于联想、精于比较的创新思维方式。

4 瀑布式教学理念在数据结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组以我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计算机系等院系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分析瀑布式教学理念对数据结构课堂教学的影响作用。教学班分为实验班和普通班, 在实验班教学实践中引入瀑布式教学理念, 并与普通班进行对比、分析。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瀑布式教学理念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取得明显效果,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明显的提高;二是实验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普遍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专家的广泛认可。

5 结语

瀑布式教学理念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为前提, 以培养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目的, 在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中教学效果显著, 推广到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多门课程中也取得明显效果。这说明瀑布式教学理念在大面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立双, 王丽君.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电子设计工程, 2013.2:68-72.

[2]刘昕等.面向计算思维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13.16:89-92.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

篇17:《瀑布》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以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为主题,所以在讲课文之前,我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这一单元的导读部分让孩子们了解整个单元的主题,把孩子们自然而然带入到大自然的情景当中。 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我通过图片欣赏的形式让孩子有所了解,在学习古诗之前,我先播放了一组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并进行了配乐欣赏),当时就可以感觉得到孩子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对自然的求知欲很强,在学习古诗时以读为主,先出示图片,让孩子们说说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之后出示相应诗句,不但使孩子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在朗读上更有所提高。这节课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减轻了孩子的识字负担。在逐句指导后,在出示全诗让孩子自由朗读,孩子们读的非常投入,大部分孩子能当堂背会。最后我又拓展了一首小诗《瀑布》,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读! 通过这节课,让我知道了,古诗并不是像我们小时候学习那样一字一句的讲解诗意才会记得住,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孩子能掌握的也很好!而且学习起来并不会感觉枯燥。

上一篇:防欠薪长效机制下一篇:村重阳节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