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2024-04-29

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精选14篇)

篇1: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窗外,月儿正圆。窗内的桌上,放着分好了的四块月饼——妈妈一块,爸爸一块,剩下的两块全归我。这样的时光,年年中秋都会出现。

妈妈向来不爱吃甜食。“月饼这东西吧,太腻了。我可吃不来!”她总是这么说。可每回中秋,她也总要吃上一块:拇指和中指捏着,在唇边迟疑地停留,缓缓咬一小口后,她便总会蹙起眉头,摇头道,“就是太甜太腻了。”而后便总要举起茶杯,细呷一口茶“还是这茶水好,沁人心脾。”看着她那“滑稽”的动作,我和爸爸不禁想笑。尽管妈妈不爱月饼,中秋时节她也会认真地吃完自己的那块月饼。

与妈妈不同,爸爸对甜食的喜爱从他的“肚量”上就可见一斑。“今年的月饼可比去年的好吃!儿子,快尝尝!”属于他的那份月饼总会被他迅速地塞入嘴中,没有半分迟疑。幸福的笑容便浮现在他的脸上,他总会去细细品味,生怕错过月饼任何一个细微的味道——不仅是月饼,其他甜食也是如此,家里柜中的甜食,大多是由他“乐此不疲”地采购回来的。可换做是别的甜食,他总会统统包揽,唯独月饼,他却仅是吃掉了自己的那一小块。

至于我,仅仅是习惯性地将自己的那份月饼塞进嘴里,感受着它的甜香——没有妈妈说的那么腻,也没有爸爸夸得那么好吃。于我而言,月饼只是团圆的一种“符号”罢了,似乎又是人们为了品尝美食的一个借口。可今年此刻,望着窗外的亮如银盘的明月,碧月清辉里,我却悟出了这月饼中蕴藏着不一样的味道——

好时光是什么?也许就是中秋时节,三人围坐赏月,共享一块月饼。这小小的时光中,沉淀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与温暖。中秋之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亲人团聚,一起共赏这轮皎洁的明月,分享着月饼的甜香——这不恰恰就是美好的时光吗?

心中默念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看向青黛色的空中那轮圆月,低头看看桌上切好的的四块月饼,我不禁又有了新的发现:父母的月饼加起来才是我月饼的大小,正如同他们对我的爱的集合才是对我最深厚的情感,也只有我们三个人在一起时“家”这个幸福而又温馨的圆,才会变得完整起来。

再度望向窗外,月光依旧,在这?远的月光的银辉里,我暗暗祈祷,今生我们共度美好时光。

篇2: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阳光轻轻地在梨花间跳跃,光的折射使梨花闪烁着点点光芒,似宝石,似珍珠,那星星之火是那般地迷人耀眼。静坐于树下,看梨花如雨散落,心中开始回放我与梨花共度的好时光。

儿时,父母忙于工作无心思管我,所以小时候的记忆总是停留在那故乡小镇。炊烟袅袅,涌入青云;黑瓦白墙,俨然排列。在这时,我总是穿行在乡间小路,奔回家去迎接奶奶给我的礼物——午后小吃。回到家中,看见爷爷正在种着一棵树。这棵树,身材匀称,头发茂密,几朵小花在之中嬉戏玩耍,让我一眼就喜爱上了它。我和奶奶坐在树下,看着奶奶熟稔的双手做着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听着奶奶讲着各个小吃的由来,偶尔看着飘落的梨花,心中无比地快乐自在。你与我,共度好时光!

再长大些,我这动若疯兔的性格便毫无遮掩地从我身体里迸发出来。曾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在小院里玩着游戏,你那逐渐发胖的腰杆成了我天然的保护盾。在小院里与伙伴们你追我赶,笑声也响彻云霄。你与我,共度好时光!

长大了的我被父母接到了城市生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却怎样也代替不了那家乡梨花在我心中的地位。那飘飘落花是我心中无尽的回忆。

终于,我得空回到家乡。我如儿时般穿过乡间小路,那天与山与水的清一色让我流连,但美的邂逅却不能阻止我心所念。快速跑回家,一步一步地拾起童年的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我坐在梨树下,本来躁动的心慢慢平静下来,那熟悉的感觉给了我无限的安适之感。阳光透过梨花轻点我的肩头,落在我的身上,照出梨花的影子,折射出我心之所想。

细细端详着梨花,那如同白脂玉瓶的花瓣,淡黄嫩小的花蕊毫无违和感地搭配。微风拂过,花儿飘荡,娑婆落姿,美而无声。这样的你,这样的我,再度好时光!

篇3: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篇4: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初一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那时,我放学总是步行回家,与同学相伴经过这条路,几乎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我们一路谈笑风生,那条路变得异常短。一次,我们玩得过分了,我索性飞奔在前,同学在后面追,我倏地一左转,跑到一个花坛后,蹲下来抱起头,小声重复:“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紧随其后的就是我们的一阵阵大笑。就这样我们一直笑到了家,这快乐也一直陪伴了我整个小学时光。

快乐永远是童年的主色调,但再鲜艳的图画也有黯淡的色彩。

一次考试我发挥失常了,回家的`路上,同学带着富有深意的笑容说:“哎呀,这次考试我考砸了,你怎么样啊?”面对着赤裸裸的嘲讽,我愤怒地向前跑去。可没跑几步,我就被绊倒在地,腿上一股疼痛。他们见状,立即跑了过来,忙把我扶起,拍掉我身上的尘土,关切道:“哎,我们就是开个玩笑,你当真干啥?没事吧!”我的后悔之意油然而生。一个画面在我脑海中浮现:一个桀骜不驯的野兽被同伴感化得和善通情

在这苦与甜中,时间匆匆而过,分别的失落也是这段时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一次去学校报到,回来时我们仍有说有笑,可每个人心中都一定怅然若失。或许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一起走这条路了,只见这路非常长,通向那未知的远方。我们都再三强调了以后常联系,可自从分别以后,我们就再也没见面,只是他们的音容笑貌还时而在我脑海中闪现,只是路上的一幕幕还偶尔上演在睡梦中,只是分别的伤感还让我记忆忧新,至今都觉得些许难过

篇6:以温暖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雪中的天使

教师内安静极了,同学们头也不抬地“唰唰”地记着笔记。

屋外冷极了,透过玻璃传呼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到处银装素裹,从天空中源源不断地飘下鹅毛般的雪花。

“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各自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匆忙走出教室。是啊!下这么大的雪谁不愿意早点回家呢?

我也急忙走出教室。来到车棚,打开车锁,跨上车座,“咔嚓”一声,纹丝没动,一看:坏了车链子掉了。我心里一阵急:“什么破车呀,怕什么来什么,黄鼠狼单咬病鸭子!”雪越下越大,上哪儿修去呀?我又没带钱,该怎么办呀?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

正在我百般焦急,宛如热锅上的蚂蚁时,“你怎么了,小朋友,怎么这么晚还不回家?”一个苍老、温柔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

我回头一看,哦!原来是那位新来的看车韵老奶奶。

我哭丧着脸说:“奶奶,车链子坏了,我回不了家了。”

“别哭别哭,奶奶看看。”奶奶慈祥地笑着,快步走过来,弯下腰,用手拿住车链子,卡在轮盘上,另一只手一摇脚蹬,“哗”的一声链子挂上了。“奶奶,真神了!”我破涕为笑。

“好了,修好了。”奶奶抬起沾着油污的手,说“赶快回家吧!妈妈不放心,路上小心!”“谢„„谢谢奶奶!”我一激动有点口吃。

“不客气”奶奶用手拍拍车后架,自豪地说:“车出毛病找我,我年轻当过修车师傅呢!”

我对奶奶油然而生敬意,我骑上车高喊:“奶奶再见,奶奶再见!”

篇7:以快乐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在我4岁的时候,我们搬家了。

我们搬进了一幢公寓楼,每天都要爬四层楼梯, 才能到家。爸爸非常疼爱我,他总是抱我上楼,每次都让他累得气喘吁吁的。这时,我总想从爸爸背上蹭下来,自己爬。可爸爸总是把我抱得紧紧的,还笑眯眯地对我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再走。”奶奶更加舍不得我爬楼梯,每次她要抱在怀里,还说就当抱个大礼包。于是,我下定决心,等我长到五岁时,我一定要自己走。

终于盼到了第二年。那天,爸爸把我从幼儿园接回家,我挣脱开爸爸的 双臂,噔噔噔地往楼上爬。可我刚刚爬了一层,腿有些软软的,抬头看着一级级台阶,我退却了。可又怕爸爸笑话我。于是,我灵机一动,一脸好奇地问:“爸爸,过年的时候,您买了大礼包怎么拿回家的呢?”“当然抱回家喽!”我对爸爸说:“爸爸,我就是你的大礼包呀,赶快抱我上楼吧?!”爸爸一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起来,轻轻地拧了一下我的小脸,然后一把把我像大礼包那样抱了起来。我也笑了起来,并狠狠地亲了爸爸一个。

现在,我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再也不要爸爸背、奶奶抱了。我能自己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从一楼爬上五楼,有时我还能帮奶奶拿些东西。奶奶总是说:“玉玉长大了,不再像以前的‘大礼包’了。”在一旁的妈妈看我一脸疑惑,就会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但你还是我们的‘大礼包’,你是爷爷奶奶的心肝,爸妈的宝贝,你是我

们全家人的开心果,你永远是我们的快乐‘大礼包’。哈哈……”

篇8: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闻由头,主流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目前, 这一假设已经经过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验证。

在议程设置理论中, 其中一个受到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媒介设置公众的议程, 那媒介的议程又有谁设置, 即媒介议程设置的来源问题。粗略地看, 这个来源包括多个方面, 比如政府发言人、新闻当事者, 也包括媒体自身。“这一阶段也包括媒体间的议程设置, 即新闻媒体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2]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 议程设置的影响是多个过程循环进行、共同作用。媒体报道新闻, 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是一个过程;部分受众接收新闻后对其他受众进行传播时可能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这是第二个过程;媒体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和由其他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进行评论, 这又是一个过程。第三个过程即是媒体对媒体的议程设置。不同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差距很大,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哪些媒体处于引领状态, 哪些媒体处于跟随状态、被其他媒体的议程所牵引, 这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

评论是媒体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众多媒体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设了评论栏目 (节目) 。评论不仅仅是在传达观点, 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哪些议题值得评论, 哪些不值得。不同媒体提供的值得评论的议题的多少,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设置媒体的评论议题中所起的作用。时评界一般将这种评论的议题称为新闻由头。

一、样本选择的基本介绍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版“青年话题”为例来进行分析。“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 其带动了时评的兴起与繁荣, 而时评也是当下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中最常用的评论形式。目前, “青年话题”在全国纸质媒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选择它作为分析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样本分析中,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10年6~9月“青年话题”中所有的评论进行分析, 共获得样本501份。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两个问题:一是, 在提供新闻由头的媒体中, 不同类媒体的表现是怎样的;二是, 哪些具体的媒体表现比较出色?媒体种类有多种划分标准, 笔者将所考察的媒体分为4类: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专业、行业类媒体;都市报、晚报等, 主要是想观察这几类媒体的具体表现。

需要做出的解释有:一些评论, 是作者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或观察到现象作为新闻由头,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按“其他”统计。有数量较多的评论并没有标出新闻由头, 这一般都是热点新闻, 即便不标出新闻由头公众一般也熟知,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标注为“不确定”。一些专业类媒体本身就是由中央媒体创办的, 比如新华社创办的《经济参考报》和《财经国家周刊》, 这些专业媒体在新闻由头中被都列入“专业、行业媒体”而没有列入“中央媒体”。

在新闻来源中出现的央视《新闻1+1》、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还有央视网, 都列入“央视”的统计范畴。同理, 新华网、新华社都列入新华社范畴;中新社、中新网都列入中新社;人民网和《人民日报》都被列入《人民日报》;《大河报》和大河网都列入《大河报》;环球网和《环球时报》都列入《环球时报》;中国之声和中广网都列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这次统计总共出现了7次这种情况。

二、统计分析:不同种类媒体的表现

运用SPSS软件将每一类媒体进行编码, 输入数据后运用频数分析, 得出表一。

通过表一不难看到, 在为“青年话题”提供新闻由头、设置评论议题的媒体中,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占得比例最高。值得评论的新闻, 一般都是有争议的热点新闻, 由此可见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引发舆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央级媒体所占的比例与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媒体总量上看, 前者要远远少于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能占到19.6%的比例, 也说明其表现比较出色。另外, 中央媒体中, 《人民日报》主办的《京华时报》和《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新闻由头获得的频数为22, 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财经国家周刊》、《现代快报》和《现代金报》获得的频次总共为17, 如果将这两个数字合并到中央媒体中, 其作为新闻由头的百分比将提到高27.3%。而评论议题最多 (频数为43) 的《新京报》, 其主办方之一也包括中央媒体《光明日报》。

地方党报的绝对数量比较多, 这不仅包括省级党报, 还有市级党报。但通过上表可以看到, 除去“其他”选项外, 地方党报在设置评论议题中的表现是最差的。而且, 地方党报中仅《广州日报》一家的频数就是22, 其后依次是《长江日报》 (频数为5, 下同) 、《南方日报》 (4) 、《大众日报》 (1) 、《济南日报》 (1) 。

专业、行业类媒体所占的比例不高, 这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是综合性评论而非专业化、行业化评论也有关系。这里的专业、行业类媒体, 根据统计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媒体, 其中表现较好的有:《第一财经日报》 (频数为7, 下同) 、《经济参考报》 (6) 、《21世纪经济报道》 (6) 、《中国经济周刊》 (6) 。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媒体分布的地区来看, 不同地区的媒体表现也差距很大, 表现出色的媒体基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城市。具体来看, (不含专业媒体和中央级媒体) 北京 (频数为75.5, 下同;一个评论用了两个新闻由头, 其中《北京晚报》频数按0.5计) 、广州 (45) 、南京 (23) 、武汉 (12) 、成都 (9) 、上海 (7) 。黑龙江、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新疆等中西部地区, 没有一家媒体入选。

三、统计分析:具体媒体的表现

本次分析共统计到97家媒体, 除去“不确定”和“其他”选项, 平均每家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频次为3.8。将出现频次最高的10家媒体进行列表, 如表二。

通过上表可以计算出前10家媒体作为新闻由头的平均频次为19.6, 是所有97家媒体平均频数的5倍多。而且, 这10家媒体总的频数, 占到了可以确定的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的一半多。由此可见, 在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明显地少量媒体设置较多评论议题的现象。

“这种精英媒体领衔与新闻专业普遍规范的作用, 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共同带来一个结果, 也正如我们已经留意到的, 就是新闻媒介的高度同质化。”[3]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一文的这段话, 在中国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还是以新闻由头为例, 一个评论写手写的关于同一个新闻由头的时评可以同时投给全国几百家媒体, 评论的地域色彩减弱, 全国各地的报纸往往都是同时评论一条新闻。而这些新闻由头, 大多是由为数不多的媒体提供。

麦库姆斯提到的“精英媒体”在美国具体是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中国的情况则比较特殊。许多论者都将党报、中央媒体当做主流媒体来看待, 但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到, 地方党报在提供和设置评论议题方面已经与人们的期待形成较大的差距。在97家媒体中, 地方党报只有5家, 而且除《广州日报》外, 其他报纸的频数都非常低。

从表二可以看到, 《新京报》与《中国青年报》的频次最高。其中, 《新京报》自2003创办以来, 就一直以时政新闻为主打, 以高端读者为受众目标。在报道北京新闻的同时, 《新京报》还经常派出记者对全国各地的热点新闻进行报道, 这也是该报“核心报道”栏目主要内容。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6月3日的一篇评论《倘若“暴拆官员”奉命行事》, 引用的就是《新京报》对安徽阜阳官员暴力拆迁被问罪的报道。另外, 《新京报》还利用办报地在北京的优势, 报道了大量中央各个部门的新闻, 这往往也成为评论的热点议题。比如“青年话题”6月18日的冰点时评《公开“三公”支出到底难在哪里》就是以《新京报》对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高强的报道为新闻由头。

《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主办的全国性报纸, 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闻改革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比如备受业界和学界推崇的“三色”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等。新千年后, 《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6月1日创办了特别报道栏目, 根据该栏目主任吴湘韩在2009年4月的一次讲话, “从2007年的数据统计来看, 报道重大公共事件的专题67个, 占56%;反映重大社会问题40个, 占34%;解读重大公共政策12个, 占10%。”[4]上述三类报道, 无疑都是评论比较偏好的新闻由头。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7月8日的评论《媒体误报“批示”背后的真问题》就是以该报7月7日的特别报道《假“委员长批示”见报记》作为新闻由头。

另外,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是国内媒体中周期比较固定、操作比较成熟的精确新闻, 其“所涉及到的选题多种多样, 包括时政报道、民生感受、青年发展和社会研究……关注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公平, 形成了鲜明特色”[5], 该栏目所做的调查也常常作为评论的由头。如“青年调查”在8月31日刊登的精确报道指出, 63.5%的家长期望教育部门规定教师不收礼。9月1日, 有评论在该报以此新闻为由头发表评论《禁止老师收礼扭不过腐败文化的“粗腿”》。《中国青年报》的其他栏目如教育、科学、法治等方面报道的新闻, 紧扣社会热点, 也是评论者经常引用的由头。

作为一份党报, 在其他地方性党报全面式微的情况下, 《广州日报》在此次统计中的表现格外显眼。显然, 这与该报的锐意改革是分不开的。“从1996年1月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 (即广州日报集团, 笔者注) 起, 它就明确了‘党报通过改革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党报不应把自己置身于市场竞争之外, 而应主动出击参与市场竞争’这一发展模式。”[6]在具体的操作中, 《广州日报》通过改版、自办发行、大力引进人才、从制度设置到经营管理完全企业化、积极容纳新媒体等措施, 实现了报业集团中无论舆论引导还是媒体经营, 都以党报为核心。自1994年《广州日报》广告收入首次跃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的第一位后, 这一位置就一直都没有变动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报纸的内容, 在众多媒体中, 《广州日报》的报道有22次作为本文统计的评论的新闻由头,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四、思考: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主流化转型与党报舆论引导的危机

无论从表一还是表二来看,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而地方党报的表现难以让人满意。这也是本文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 在谈到党报时, 往往都会将其列到主流媒体、权威媒体的行列。赵克强在《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中还对我国媒体按照主流媒体、次主流媒体、边缘媒体进行划分[7]。这其中, 地方党报也被划入了主流媒体中。但“主流媒体”不是天然的或者可以凭着某种“身份”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称谓。党报能否真正做到“主流”, 需要读者和市场的检验和认定。

在媒体为其他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党报的新闻多大程度上为其他媒体所转载, 多大程度以提供新闻由头的方式设置其他媒体的评论议题, 可以作为衡量党报是否主流的一个观察视角。评论的新闻由头, 一般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热点新闻, 评论者很少把地方党报的新闻作为新闻由头, 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这类报纸在关于国计民生的新闻报道方面存在不足呢?

与党报相比,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则在逐步向主流化转型。我国非党报纸媒的报纸, 最早是晚报, 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这类报纸被定位为“日报的补充”和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内容的表上形式上强调“软些软些再软些”。1996年, 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 报纸定位为“市民生活报”, 此后, 都市报类媒体大量涌现。此时的“市民”还是个宽泛的概念, 既包括干部群众, 又包括知识分子, 还包括广大市民。内容设置上, “就是满足市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娱乐的各方面的信息的需求, 强化新闻的‘实、快、短、热、活、宽’。”[8]按照赵克强的分类, 这样的媒体应该被列入次主要媒体行列。

“1998年3月, 时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的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 这是对原有定位‘市民生活报’的一次革新, 其后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纷纷效仿。”[9]迈向主流媒体具体的做法包括:增加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开设评论栏目等, 整体内容变得更硬, 增强权威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部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新的诉求, 读者定位自然也不再是所有市民, 而是中高端读者。在报道范围上, 部分报纸经常超越办报所在地, 及时派出记者报道全国其他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力求在这些事件中把握主动权。

这其中, 《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还设有评论周刊, 前者还有《深度周刊》, 用以进行深度报道。这些报纸虽然在笔者的统计中也被划为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甚至其报名中也有“都市报”、“晚报”的字眼, 但其新闻的操作理念、提供的新闻类型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 《南方都市报》就提出, 要“记录时代进程, 培育现代社会, 启蒙公民意识”。[10]在本次统计中, 除了表二中列出的媒体外, 其他表现较好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为:《现代快报》 (频数为7, 下同) 、《北京晨报》 (6) 、《北京青年报》 (6) 。

一般认为, 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是比较主流化的新闻, 社会新闻则是次主流化甚至非主流化的新闻;而党报在时政和经济新闻报道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都市报、晚报则更多地报道社会新闻。在都市报、晚报的发展初期, 其确实以社会新闻作为主打。但通过本次关于《中国青年报》评论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 都市报、晚报在为评论提供时政、经济新闻的议题方面同样非常出色。利用SPSS交叉分析, 得出表三。

从上表可以看到, 无论是政治题材还是经济题材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 地方党报都远远低于都市报、晚报等媒体。本来就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社会新闻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只有在经济类题材, 才有媒体即专业的经济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超过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当然,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向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低俗的社会、娱乐新闻依然大量存在, 软广告、广告与新闻不分的现象等时有发生。但这并不能掩盖这类媒体在提供重要、热点的新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角色。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部分都市报、晚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这些媒体的报道经常就作为其他报纸国内新闻版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评论主要的新闻由头来源。《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一文把部分符合条件的都市报和其他符合条件的权威报纸也列入主流媒体行列, 这在本文的分析中得到具体的印证。

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舆论引导, 首先是要吸引公众关注什么, 然后才可能影响其态度, 即这是一个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的过程。对于党报而言, 如果其内容报道中涉及社会热点、公众关切的新闻不多, 除了其本身难以吸引读者之外, 其他媒体也不会转载其报道, 或将其作为评论的议题。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 是扩大部分媒体社会影响力、掌握舆论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致力于引导舆论的党报而言, 如何通过改进新闻报道,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深入思考。

五、结语

本文从《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的新闻由头入手, 试图分析媒体为媒体设置评论议题的过程中, 不同媒体的表现。分析表明, 中央级媒体尽管数量少, 但在媒体议程中依然占有很重的分量。一些逐步向主流化转型的都市类、晚报类媒体的表现最为出色。而地方党报则处于弱势, 市场化改革较早的广州日报是该类报纸中最显眼的明星。如何切实提升地方党报的影响, 让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名副其实, 还需要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朱一.聚合还是分流——多元视角下框架理论和第二层议程设置之比较[J].消费导刊, 2009 (7) :191.

[2][3]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 2007 (3) :60.

[4]吴湘韩.网络时代纸媒独家深度报道的空间[Z].http://book.cyol.com/content/2009-04/20/content_2630161.htm

[5]青年调查, 这里报道民意[Z]http://zqb.cyol.com/node/node_6465.htm

[6]文远竹.党报要成为城市报业市场的野战军[J].新闻战线, 2009 (7) :19.

[7]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J].新闻知识, 2006 (3) :3~4.

[8]李鹏, 陈翔.华西都市报的三次理论创新[J].新闻战线, 2002 (6) :67.

[9]赖大彬.南方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J].青年记者, 2009 (9月中) :55.

篇9: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10: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暴雨袭来,橡树顽强斗争,终得巍然屹立;风吹雨打,芦苇顺势起伏,未来赢在手中。橡树高大,芦苇弱小,不同的生命在困境之中有着不同的选择。那么,面对困境,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面对困境,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选择了放下包袱,离开仕途。辛弃疾独游落日楼头,在断鸿声中,看了吴钩,拍遍栏杆。面对困境,不同的人选择不同。总是记得东坡居士的豪迈,易安居士的哀愁。乌台诗案,惨遭贬谪,他没有为此垂头丧气,却是与友人畅游赤壁,豪迈放歌,吟出了千古流传的《赤壁赋》。他,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家破人亡,国家垂危,她独倚栏杆,空对遍地黄花,哀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就是大明湖畔,极富诗情的李清照。他与她都在困境中成就了自己的诗文,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两种相背而驰的人生态度。

还记得一场大雪阻断了多少人的回家路;也不曾忘记汶川地震后惨不忍睹的满眼创痕高铁事故夺去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天灾人祸面前,中国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灾难降临,我们没有退缩,是中国,这个响亮的名字将我们凝聚,是无心个,那面鲜艳的红旗照亮了我们前方的路。困难面前,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用不放弃谱写了一曲嘹亮动人的歌。

是的,面对困难,有很多种的选择。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没有耀眼的光芒,也没有强大的力量。但我,有一颗坚强的心,困境之中,我会量力而行。顽强斗争固然可贵,顺势起伏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我相信黎明的曙光总会划破黑暗、悄悄降临人间。

是谁说过,人生在最低谷的时候,无论向那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所以,不要害怕困难。面对困难,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阳光总在风雨后,守得月开终会看见月明。坚信自己的信念,用希望披荆斩棘,你会看到,那些阻挡你前行的石头中,也会开出娇艳的花朵,它们的名字,叫成功。

当我面对困境的时候

我是一颗树,一棵立在飞尘中的树。

在这繁华喧闹的城市里,人们在已习惯于污浊了。每当车辆驶过,留给我的只有一身抖不落的煤烟。我唯能孤独地仰望蓝天,揉揉被风吹进沙子的眼睛:又是灰黑朦胧的阴霾!我试着伸出枝干,穿过层层的烟灰,攀到高处等空中的云彩,阴霾外的世界依然是漫天飞舞的烟尘!白云与我们的世界隔绝了么?我想。

我的故乡本在深山幽谷中,那里,太阳的影像从我指间的缝隙中筛下来,只见活鲜鲜的绿经过反射齐刷刷地刷到我的眼里,暖风吹过一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我蹲坐在林中,境界地侍弄着这些太阳的献礼。

我的同伴现在都在摩挲戏耍着凉凉的云。而我居然站在这儿,在双线马路的一旁。在这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的存在不过是一点悲凉的点缀。烟囱似形容枯槁的老人,上气不接下气,不断咳出灰色粉末,他们似磁铁一样。粘到我的身上。我唯能做的是在土地里摸索,疯狂地扎入深深的根须——在一片不适于扎根的土地上。或者在偶见的光照下,抽出柔绿的枝芽,绽出清香和甜美,固执地吐出新鲜的空气。我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老人和小孩搬下几张板凳,挨在我身旁,紧紧依偎着我。在困境中,这便是唯一令我慰藉的时刻了。也更坚定了我的决心:永不放弃!我便加快了制造清新的步伐。

落雨时分也许是我最快乐的,雨水为我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像中又将我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一直深爱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

在困境中,我并没有忘记。这就是我的本职——深入灰黑的土地,生根发芽,制造清新。在困境中,我养成坚贞不屈的心,从不轻易言败;在困境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知;在困境中,我们学会把更少的养分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立在漫天的飞尘里,我是一颗孤独而坚韧的树。

困境并不代表绝望

困境对于我们高中生活而言并不陌生,它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的常客。面对困境,我们所选择的应对方式和态度也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关键因素。

有些人在困境面前选择了躲避,撩下一句“顺其自然”帮自己的懦弱开罪,那么困境便会得寸进尺,将你团团围住,不让你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譬如,材料中的那位裁缝,如果当他发现那条裙子上烧的窟窿时选择了退缩,也遵循了懦弱人士的顺其自然原则。那么,他就只能自己承担高档裙子的巨大损失,永远也不可能获得一定的名声。

然而有些人在困境面前则昂首挺胸选择了挑战它。正所谓“人定胜天”,他们坚信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它。他们坚信没有什么困境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有毅力,哪怕那困境坚固的好似铜墙铁壁也一样可以摧毁它。材料中的裁缝不正是这样的人吗?一条高档裙子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而使之变成了废品。面对自己要承担的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力挽狂澜,使一件废品成为了一条受众人喜爱的“金边凤尾裙”不仅没使自己有丝毫的损失,还以此使生意更加红火,声名远播。

天下是留给有本事的人去闯的?不!我并不是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天下是留给有勇气和本事兼并的人去闯的!如果一个人有本事,可是遇到事情只会萎萎缩缩,不敢大胆出手,那么有再大的本事也只是成了客厅里的摆设。除了观赏,并无其他的用途。但如果一个人只有勇气而没有真才识学,那么他也只是一介莽夫,不登大雅之堂。只有二者兼备的人,才有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才有可能在困境面前凭借自己的本事战胜它,并闯出一片天地;才有可能站在世界的颠峰受到万人的崇拜,成为世人目光的焦点。

困境算什么!珠穆朗玛峰不照旧有人征服了吗?!

困境算什么!宇宙还不是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困境算什么还不是让我们战胜了吗?!

所以说困境对于智勇双全的人而言只是暂时弥漫在眼前的烟雾。只要轻轻一吹它们便会散去,出现在眼前的将会是彩虹。

篇11:以勇敢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十岁的我就在牙科医院见到过一个勇敢的小妹妹。

小妹妹大约七八岁,因为虫牙,即将做拔牙手术。

但她一点儿也不怕,不仅不怕,还笑睐眯地安慰医生:“叔叔,我不哭!”可是注射麻醉药时,她还是因为疼痛掉下了两滴眼泪——但脸上仍挂着灿烂的笑。

手术结束后,医生问她:“小姑娘,要不要开点止疼片?”她笑了笑说:“不要。”医生问:“那你用什么止疼呢?”她笑了:“用爸爸的鼓励,用妈妈的微笑。还有,用亮闪闪的星星!”

那天我也在拔牙,我本来怕得要命,原准备大哭一场的,但是小妹妹的话给了我勇气。

篇12:以同学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说到他,真是有无数个贬义词,什么懒惰、顶嘴都用上了,还挺配的。

上早操时间,每每回来都有他的“英勇事迹”相传。瞧,今天他又和老师干上了。语文老师今天又叫于星辰留下写钢笔字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的课还有一单元就要学完了,可他竟然从第9课钢笔练习册上就空空如也了。语文老师那个叫个生气呀,拿起于星辰的本子就往地上摔,于星辰的钢笔也随之掉到了地上。喏,冲突也随之发生了。

于星辰拾起地上的钢笔,两眼瞪着老师,眼珠子都快要冒出来了,手里紧紧握着没有笔套的钢笔,把尖的那面朝向老师,好像随时都会戳向老师。老师也不动,直直看着他说:“你敢戳吗?戳呀,你戳呀!”于星辰好像被看怕了,也没有勇气戳了。

语文老师见我们都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你们也看到了,于星辰竟然能用钢笔戳向老师,将来你们都是要走上社会的,老师做个预言,就凭他刚才的举动,他走上社会是不可能有立足之地的,一个不服管教、自以为是的人,将会因为他的性格而一败涂地……这是我给你们上的人生一课,希望它会影响你们一生!”于星辰在这以后不再和老师对着干了。

篇13: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翻译学代表人物Toury在其《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中说:有些文化人意识到译文文本在社会或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于是就创造出所谓的译文文本, 以之服务于目的语社会或文化。此类文本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原文, 当然也谈不上“语言的转换”即翻译, 因此这些作品即为“伪译”本或假译本, 这种现象就是“伪译” (pseudotranslation) 。据此, 图里认为, “伪译”作品在被揭穿之前是作为译文文本而存在并且得到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 有些“伪译”作品甚至还在本国文化中风靡一时, 并有可能促进了本国文学样式的革新。假若研究者不对这种已存现象加以关注, 那么翻译研究就不能算做是充分的研究。 (2001:40) 在危机管理研究中, “伪译”现象就时有发生。

2 危机管理研究中的”伪译”现象

案例1.旅游危机管理中的著名案例:

在旅游危机危机管理的实证性研究中, 有一个广泛采用的案例, 即“美国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会议与旅游署灾后恢复的公关策划”, 该安全被大量的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者津津乐道。上网查来, 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家网站都有转载, 有八本专著和教材中都曾引用这个案例的部分内容或全文。这么“重要“的一个案例是出自何处呢?根据文章结构及行文习惯, 很明显这是一篇译自国外的翻译稿。出于一个翻译研究者的好奇心, 我根据案例中所提供的线索, 对其原始出处进行了追踪, 结果却让我很失望。

原译文:“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这个旅游与会议目的地一夜之间突然变得面目皆非。1993年夏季的一场特大洪水把这一新型美国城市变成一座四处皆水而无水可喝的城市。七月11日当育空河水漫过得莫瓦尼斯水厂大坝时当地40万人口中有25万人口的供水中断。得莫瓦尼斯因较长时间不能恢复供水而闻名美国。……在8月举办的爱荷华州博览会和新一届得莫瓦尼斯航空博览会时, 休闲旅游已经恢复正常。得莫瓦尼斯大学花园假日酒店的总经理奥讷认为得莫瓦尼斯市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使休闲旅游恢复到近于正常的状态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甚至国际传媒也对这场洪水进行了报道。”

该案例涉及到的时间是1993年, 地点是有着40-50万人口的美国著名旅游城市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市, 事件是大洪水造成的旅游危机。而该市有一所得莫瓦尼斯大学, 有著名的花园假日酒店。洪水的主要祸首是育空河。而当年八月还在该市举办了得莫瓦尼斯航空博览会。

首先确定的是“爱荷华州”, 虽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和《美国地名译名手册》上没有查到, 但港台及海外的有关介绍中多有提及, 即为Iowa State的不同译名。而Iowa的译名在以上两书中均译为:艾奥瓦 (衣阿华) 。在维基百科上译为:艾奥瓦, 又译爱我华州或衣阿华州。该州首府Des Moines, 即得梅因或德梅因。但在该州辖区内没有叫做得莫瓦尼斯的城市。之后, 经查美国1993年的特大洪水发生在密西西比河流域, 与美国西北部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没有关联。在美国40-50万人口的城市有43个, 但没有得莫瓦尼斯市。在美国3600所大学中也没有查到得莫瓦尼斯大学。沿着航空博览会主办城市来寻找同样也没有发现有关线索。那么这篇被普遍传播的案例又是怎样的一篇译作呢?

案例2:比尔.盖茨 (Bill Gates) 的名言:

“微软公司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这句著名的译文除了作为名人名言被广泛传播外, 在危机管理, 尤其是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文章与著述中, 简直是必须引用的一句箴言。在百度的搜索中, 引用这句名言的有38, 700条, 在谷歌的搜索中, 引用这句名言的有319, 000条。因为所有的引用者对这句名言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注释, 甚至发挥和创意。所以就使得了解这句名言的原文本意变得非常必要。首先, 这句名言中为什么要提到18个月这个具体的数字呢?是乐观还是悲观?是危机的提醒还是信心的保证?疑惑不解使得本文作者开始追踪这句名言的出处, 以正确理解其原文原意。

虽费尽周折但结果却是无功而返。不过有位网友找来了比尔.盖茨的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讲话, 经过认真比对分析后推测:这句经典名言可能是根据比尔.盖茨某次讲话的意思提炼出来的。

比尔.盖茨曾在一次讲话中说过:简而言之, 在未来的十几年, 微软将节省数十亿美元, 因为他们不再需要研发和营销成本。他们只需保留销售团队和技术维护人员即可, 并且这些人员的数量还会逐年裁减直至取消。我们知道微软可能还会再存在十几年, 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真正创新的、为客户制作满意软件的压力。微软正在计划发布2008服务器系统 (距上次的发布时间为5年) , 视窗Vista已经推出 (距视窗XP的发布时间为6年) , 其它的一切都是每隔18个月就会升级一轮。

另外,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摩尔也曾说过:电脑芯片的更新周期为十八个月。这可能也会成为以上名言中“18个月”的创作根据, 故而比尔.盖茨的讲话就这样被“翻译”成了中国危机管理中的经典名言。这种现象也有人认为是编译, 但圣经翻译理论家Nida (1969) 认为, 不能说编译也是忠实翻译, 只能说它是一种“文化翻译”;Rado则更直接地表示:编译并非真正的翻译, 而是一种“伪译” (Shuttleworth1997:3-5) 。

3“伪译”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意义

Robinson (1998:183) 认为, “伪译”是西方文学界的一个通用术语, 始自波波维奇1976年的“伪译”定义, 他在定义中说:为了赢得广大的读者群, 于是便利用人们的阅读期待, 将原创作品伪装成译文作品出版发行, 以借助“翻译”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此类“伪译”的出现一般均具有明显的主观动机。按照图里的解释:就其文化地位来看, “伪译”与真译关系密切。某些作品以翻译的面目显现, 并非缘于某一文化中存在着“翻译”的概念, 而是缘于该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现实在该类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功能, 更缘于该文化中的人们乐于接受并承认此类功能 (2001:45) 。

西方社会中, “伪译”是用来输入文学新类型或文学新风的捷径, 由于本土文化往往对翻译作品采取宽容的态度, 故而“伪译”在墨守成规的传统文学实践中不会被非议。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坛的许多创新者都愿意打着翻译的旗号来进行自己的创作 (封一函, 2005:27) 。

在“伪译”的成因及其意义方面, 图里结合一系列的案例提出:伪翻者为了达到其最终目的, 都会在文本中加入某种特质, 使读者把某类文本的翻译或出自某种源语和文本传统的译本联系起来, 并通过突出与真翻译的相似性, 来使“伪译”在目的语文化中通行无阻 (Toury, 2001:45) 。

首先, “伪译”是引入某类新事物的便利途径。因为翻译被认为是次要的文本生成方式之一, 因此即使“伪译”本中带有“离经叛道”的内容, 也可以被容忍, 故而“伪译”可以为传播异类文化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有时, 有些作家为使自己的作品免于审查也会采用“伪译”的方式, 一方面缘于译本的来源是异文化的, 看起来似乎对目的语文化威胁较小, 另一方面是一旦出现问题审核部门也无法找到原作者。

再者, 有些已有名气的作家在试图改变自己的风格时也会采取”伪译”的方式, 即打着翻译的幌子来推出新作, 以此来保持自己在读者中的名声免于受到不良影响。还有一些作者则是利用某种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所特有的优势, 将自己作品伪装成该优势文化的作品的译本, 以达操控读者心理之目的。

另外, “伪译”并非总是一种个人行为, 在某种条件下很多“伪译”会同时问世, 它们源自同一种语言, 并在本土文化中形一种文化传统, 这远比单一文本意义重大。如果是大规模“伪译”本出现, 那就有可能是目的语文化内部整合的体现, 是权力机构利用文化机制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 (Toury, 2001:41-43) 。

我国危机管理研究中所出现的这种“伪译”现象虽然与图里所说的“伪译”有一定的区别, 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利用“翻译”即“舶来品或洋货”来提高自己文章的说服力, 从而达到操控读者心理的目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出了社会心理的倾向和外来文化在目的语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使我们看出“翻译”的极其特殊的文化功能。

4“伪译”现象的研究

“伪译”现象在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大量存在, 它不应被当作赝品而排除。对“伪译”的思考, 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权力政治因素的认识 (曾记, 2007) 。按图里的理论, 随着地球村逐渐形成, 随着著作权法的严格实施, “伪译”终将不再是某一文化体系中的特质, 也不会再居于文化体系的中心。不过, 对某个历史阶段来说, “伪译”研究将仍然会对整个文化和翻译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陆志国, 2003:114) 。如果说翻译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那么“伪译”则是文化交流中的一枚“奇葩”。

“伪译”现象由来已久, 西方译界普遍对“伪译”现象非常重视。“伪译”对于文化研究, 尤其是对于历史上的文化导向翻译研究, 极具启迪作用 (Toury, 1995:41) 。我国译界也有个别学者注意到了“伪译”现象, 但研究中的主要术语还未统一, 研究规模还很小, 研究模式还很单一, 没有超出图里的讨论模式 (童亮, 2002:65) 。

事实上, 当代翻译研究早已超越了如何实现原文-译文等值这一问题, 不仅应关注原文和译文之间通过怎样的文本策略而形成了怎样的对应关系, 而更应注重追问译文和翻译活动在目的语文化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发挥的文化建构作用 (曾记, 2007) 。“伪译”借助翻译的名义参与到了话语的编织与文化的构建当中, 它似一面镜子, 反射出了“翻译”这一概念的诸多未经审视的问题, 也促使我们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来考察翻译的文化建构功能。

摘要:“伪译”是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 它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活动, 通过案例分析弄清“伪译”现象的产生及影响, 说明对“伪译”的思考, 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各类因素的认识。

关键词:伪译,翻译研究,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陆志国.略谈翻译研究中的”伪译”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112-114.

[2]封一函.再创作的伪翻译属性[J].中国翻译, 2005 (4) :27-30.

[3]曾记.“伪翻译”的再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 2007 (10) :77-78.

[4]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Douglas R.Pseudotranslation[A].Mona Bake.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8.

[6]Savory T.The Art of Translation[M].London:Jonathan Cape Ltd, 1968.

[7]Nida E A, 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 1969.

篇14: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2012年12月20日上午9时,烟台市莱山区政务服务中心门前,十几位民众拉着横幅,上面写着“残联聋协主席孙春涛诈骗我们血汗钱和房产,请政府为我们做主!”这些民众多数为聋人,也有听人。从2012年9月份孙春涛被捕后,这已是他们第三次集体上访请愿。

孙春涛现年43岁,山东省龙口市(隶属烟台市)人,先天性聋哑。但孙春涛从小自立自强,从龙口市聋人学校毕业后,应聘到当地民政机构创办的家具厂上班。由于聪明好学,为人热情,工作一年,就升为车间主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值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已经结婚生子的孙春涛,毅然从企业副厂长职位辞职,创办起一个小型木器厂。利用以前积累的人脉,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到2002年,他已经成为拥有上百名工人的家具公司老板,跻身百万富翁之列。

有钱后,孙春涛的生活开始奢靡起来,每天吃喝玩乐,也结交了不少官员朋友。2005年5月,孙春涛通过一些暗箱操作,又成功当选为“龙口市聋人协会主席”。

然而,2005年6月,其公司为韩国客商制作的价值上百万元家具,由于质量没达到要求,遭遇退货并索赔,总计损失300万元左右。原本公司流动资金就捉襟见肘,现在加上客户索赔,让他陷入破产困境。

一下子又变成穷人,孙春涛心理落差很大,终日借酒浇愁,想着东山再起。2006年春节前,一位聋人朋友找孙春涛,让他帮忙给女儿安排工作。刚好,聋人朋友的女儿想工作的单位领导,是孙春涛的牌友,而且关系不错。经过一番牵线搭桥,春节后,朋友的女儿成功进入该单位上班。

让孙春涛想不到的是,几天后,朋友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是2万元钱。这让孙春涛一下茅塞顿开:原来替人找工作可以赚钱。

此后一段时间,孙春涛便通过“聋人协会主席”身份,利用聋人聚会机会,向一些经济条件好的聋人鼓吹自己神通广大,可以帮别人找工作。并拿帮朋友女儿找工作当成功案例炫耀。同时,为消除大家的疑虑,2007年春,孙春涛注册两家空壳公司,一个做外语培训,一个做外贸出口,并将两家公司的注册地址都设在烟台。除此之外,他全身名牌,出入高档消费场所,其名片上更是诸多头衔。与此同时,他还找人合成自己同龙口市、烟台市多位领导的合影,装帧成影册,堂而皇之地放在办公桌上。

这些“忽悠”举措效果,在单纯善良的聋人圈里立竿见影,请孙春涛帮忙办事的聋人越来越多,有办理营业执照的,也有给子女找工作的,还有申请低保的……很多聋人都以认识孙春涛为豪。

盯住“大客户”

对于形形色色的办事请求,孙春涛少则索要烟酒,多则直接谈价。在很多小事上,孙春涛也确实能办妥当,这也为他提升人气奠定了基础。

随着天长日久,孙春涛逐渐悟出一些门道:要想赚大钱,就要找大客户。比如,给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子女办理事业编制、公务员编制。这个办理过程比较复杂,周期性长,可以持续索要钱,而且不易暴露诈骗目的。

2008年5月,龙口一位企业老板刘文广找到孙春涛,表示想把儿子安排进某事业单位,并先给5万元活动经费。尽管孙春涛听后心花怒放,但并没有当场应允,而是用手语表示“先和对方沟通一下”。

谁想,第二天,孙春涛亲自来访,并将5万元钱“完璧归赵”,还用手语郑重其事地告诉刘文广:“某事业单位领导回话,不好办。钱如数退回,会再找市领导试试。”

见孙春涛如此“真诚”,刘文广颇为感动,对他也更加信任,当即表示,需要多少钱,尽管开口。

一个星期后,“大胆”的孙春涛模仿龙口市主要领导王某的笔迹,在一张便笺上写下:某某单位,市聋协主席孙春涛所提“刘少成(刘文广之子)入职”一事,请给予重点考虑照顾。并落款为王某。随后,他拿着便笺给刘文广看,看着刘文广逐渐兴奋起来的神情,孙春涛心里暗喜。刘文广当即将一张存有10万元钱的银行卡交给孙春涛,并表示:“不够,随时来取。”

孙春涛心里万分得意地拿钱离开。但为了放长线,他通过关系,买通某事业单位人事科负责人孙某,与之上演一幕“双簧”戏码。7月的一天,刘少成接到孙某电话,让其到单位面试,孙某问刘少成一些普通的职场问题,并拿出一张“事业单位人事编制表格”(自制),让刘少成填写、签字,然后让刘少成回家等电话。

刘文广得知儿子面试了,甚为高兴。而就在此时,他收到孙春涛的短信:“刘总,您儿子的工作已走完审核程序,就等局长同意。为保万无一失,您还需要意思一下。”看完短信,刘文广想也没想,便向孙春涛卡中存入5万块钱。

谁想,一个月后,某事业单位人事科负责人孙某,在孙春涛陪同下,来到刘文广办公室。孙某满脸歉意地告诉刘文广,刘少成的事业编制已经审批下来,本来一切水到渠成,但是,就在几天前,烟台市某位主要领导的亲戚,是一位军转干部,要进该单位,而该单位今年的招人名额只有一个,只能委屈刘少成再等一年。要是不能等,签发的事业编制就浪费了。

孙春涛也用手语比画,不能浪费宝贵的“事业编制”。尽管刘文广心里叫苦,但想到儿子的前程,只能强装笑脸点头答应。

成功运作了刘文广这个“大客户”之后,孙春涛心里更有了把握。此后一年时间内,他动辄拿着龙口市、烟台市领导的亲笔批示(自制),以及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表,在各种圈子里面“忽悠”。2008年底,孙春涛又以慈善人士、成功企业家等多重身份,当上“烟台市聋人协会主席”。

此后,孙春涛更加肆无忌惮。2009年春节后,威海市一位宋姓企业老板找到孙春涛,他女儿在威海市某事业单位工作,但男朋友却在新疆石河子市某事业单位工作,双方父母急着让他们结婚。请孙春涛想办法,将女儿男朋友调到威海市事业单位。

孙春涛当场表示,此事需要找中央的关系,并且把他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有关负责人合影(自己合成)拿出来给宋先生看。说:“过几天到北京拜访一下某领导。他和石河子市领导打个招呼就行。”宋先生仿佛看到曙光,当即奉上5万元活动经费,而且还表示:“事成之后,重谢。”

无独有偶。在烟台市芝罘区政府机关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公务员小张,也通过朋友找到孙春涛,请他将在兰州某中学工作的妻子小林,调回烟台的公办学校。为此,小张先后给孙春涛10万块钱活动经费。

类似找孙春涛办“大事”的人多了,孙春涛账户的钱财也剧增。善于作秀的他,经常拿出一点钱到敬老院、儿童村等福利场所献爱心,也经常花钱召集一些媒体对自己的善举进行炒作,每当媒体要报道他的“光辉事迹”时,他总会提前发短信告诉那些请他帮忙的人,关注自己的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那些人对他的信任。

即使遇到一些“办不成事催他还钱”的人,他总以各种理由推托,实在没有办法,就退还给别人_部分。由于很多“求办事者”相互都不认识,所以,孙春涛的诈骗行径,顺风顺水。

以贷养贷戳穿败露

2010年春天,受全国大气候影响,胶东半岛很多中小型企业遭遇融资难困境。孙春涛身边不少做企业的朋友提出“借钱”请求,并且将利息提高到银行的两倍以上。孙春涛在其中看到商机。

他先从聋人圈入手,利用“聋协主席”光环,招募了一个10人左右的团队,在胶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聋人圈里高息揽存、非法集资。具体操作过程中,他采取“小猫钓鱼”的方法。比如说,一位聋人交给他1万元,他承诺月息为5%,每个月1号,他会将500元钱利息返回给客户。如此高回报的集资,令很多聋人奔走相告,兴奋不已。

时机成熟后,孙春涛提高集资的起点,10万元起,取消月息,年息20%,存得越多,年息越高。一些已经尝到甜头的聋人,为了短时间内发家致富,通过各种办法筹款,其中,有20多位聋人卖了房子,有的甚至拉着亲戚朋友一起集资。

广大聋人朋友并没有想到,孙春涛拿着他们的血汗钱,除了大肆挥霍外,剩下的都投进高利贷公司,企图“以贷养贷”。

2012年3月,孙春涛投资的高利贷公司由于违法被警方查封,他一看不好,立刻逃离烟台。而此时,那些被孙春涛的骗术迷惑的人才如梦初醒,纷纷向警方报案。由于案情重大,涉及群体众多,烟台警方随即立案调查,并将孙春涛列为公安部网上逃犯。

2012年8月,贵阳警方发现孙春涛的活动踪迹,烟台警方迅速派人赶到贵阳。9月初,一举将孙春涛抓获。经初步审讯,自2006年起,孙春涛以找工作、集资为名实施诈骗,金额高达700万元。而自孙春涛被抓后,很多受骗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向警方和政府请愿,希望追回损失,严惩孙春涛,于是,便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上一篇:《杰克?韦尔奇自传》读后感下一篇:给情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