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怀念为话题的700字作文

2024-04-11

以怀念为话题的700字作文(精选6篇)

篇1:以怀念为话题的700字作文

以怀念为话题的作文600字怀翎大黄

我们虽然小,却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有一双善于观察的大眼睛!我们虽然小,我们却是《百家作文指导》的小主人!我们也要说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梦到的那些事!

太原市西缉虎营小学二年级卢重志

我有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在姥姥家时和大黄一起照的。

大黄是一条三岁的狗,它有一身光溜溜的黄毛,像缎子一样漂亮。它的眼睛又圆又黑,看人的时候特别温柔。大黄的耳朵软软的,平时紧紧地贴在头上,仿佛两把小扇子。一有响动,耳朵立即就竖了起来。它的腿结实有力,走路的时候,尾巴总是卷成一个圈在屁股上方摇来摇去。

大黄每天按时起床,从不睡懒(lan)觉。我在院子里吃饭的时候,它就坐我身边,我掉的饭粒,它马上就吃掉了。大黄很温驯(xun),就是有生人来,它也不会咬,所以我们都不怕它。

大黄非常怕热,一到夏天,就会把舌头伸出来呼哧呼哧喘(chuan)着粗气,还会躲在太阳晒不到的墙角睡午觉。有一次,妈妈给我照相。我看见大黄睡着了,就跑过去一手揪起它的一只耳朵,妈妈抓住机会按下快门,给我和大黄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大黄丢了,全家人都很伤心。我怀念我的大黄。

篇2:以怀念为话题的700字作文

我一直爱蝉。看着它黑亮的身躯,我竟会觉得那是一首诗,是开在痛苦伤口上的一朵美丽的花。

我爱听蝉鸣,因为那是来自于地底经受过痛苦洗礼的天籁之音。我们只看到蝉透明晶亮的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谁看到它在暗无天日的泥土中痛苦的蛰伏?我们只听到它一夏的如金似玉的声音,有谁看到它在地底的沉默?那么孤独、寂寞。

只有经历痛苦,才能换得生命的成长。生命是蕾,必须绽放,必须在疼痛的坼裂中才能献出芳香。

蝉声,是生命的注释,是盛夏欢愉的咏叹调,是响自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的骄傲乐音!

有时候也会想起凤凰,那种高贵骄傲的神鸟。它是浴火重生后才有那金冠玉羽吧?痛苦不是负累,而是救赎,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虚幻的过去,而又应怎样面对未来。

生命是一次次痛苦的蜕变,生命的美酒永远榨自破碎的“葡萄”,生命的甜汁永远来自挤压下的“蔗茎”。

有时也会想起那一个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字,伴着千里的蝉鸣。苏轼贬谪留下赤壁千古绝唱,杜甫经历安史巨变终成诗苑大家……我想,他们都像是一只只黑亮的蝉,只有经历过地底的千磨万炼,才能有那一夏如金似玉的歌声。或者他们也是只只彩凤,浴火重生。

篇3:以怀念为话题的700字作文

(一)运用景物的变化来表现时间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表述时间的时候并不显山露水。教师可以在课上指导学生重读这篇课文,并让他们找出文章中时间变化的语句。于是,我们可能会有以下收获:

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第一段)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第二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文末)

通过阅读课文《秋天的怀念》里面的上述句子,我们能够发现,史铁生这篇文章事情的发展,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从第一段的春天(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走向第二段的秋天(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再由秋天走向文末又一年的秋天。这时候,教师不妨提醒学生去去思考:史铁生在文章中表达时间变化的方式跟我们平时的不同点在哪里?同样是表述秋天,史铁生的表述方法和我们同学自己一句简单的“秋天来了”有何不同呢?这样与众不同的表述时间的方式,对作为读者的你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

原来,史铁生是通过描写所写季节特有的一些景物,来间接表现文中时间的变化。也就是将想表达的特定时间段,用那个时间段里面独有的景物来代替。这样我们读者在读他的文章时,不仅可以读到文章中时间的变化顺序,同时,他所描写的这些景物也能与当时的情感相呼应,起到了渲染作用。这样更容易和我们读者产生共鸣,给阅读文章的读者营造了深层的意境感受。

史铁生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方法,把自己写作过程中高频率出现的表述时间的语句用景物描写改造替换。例如:

冬天来了———当雪花纷飞的时候。

到夏天了———池畔的荷花开得灿烂,知了在树梢停不住地叫。

不仅仅是四季,其他时间也都可以用特色的景物来表述。又例如:

清晨———太阳公公缓缓地从地平线爬起来。露珠还挂在小草边。

傍晚———夕阳斜晖映在路边。

除了周围的景物变化,其实还可以用相关场面描写来表达时间:

放学/下课后———悠扬的下课铃声在校园里面缓缓响起。

———校园里到处都推着单车往校门外走的学生。

理解了这个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尽量丰富地运用景物或者场面的描写,使文章中的时间表达的更生动精彩。不过,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自己所写的记叙文的主要情感与景物自身的特点相结合。

有学生在清明节祭扫完烈士陵园后回家,开头用景物表现时间,于是这样写道:舒适地微风伴着刚升起的太阳,吹拂着我的脸,一路上我向还在小草上调皮的露珠打着招呼。我们读完,很明显感觉到了这样写是不妥当的,不符合整体祭奠烈士的氛围。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尽量不去描写一些欢快色彩比较重的景物,或者直接用“清晨”等时间类的词语,营造肃穆感伤的氛围。

(二)运用叠词体现时间的延续

叠词,虽然较多常见于诗歌中,营造音律上的回环之感。然而,写人记事类的作品中运用叠词,也可以用来替代一段延续着的时间,而且也能同时营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首先,还是用课文《秋天的怀念》里面的一些句子,让学生自己感受文中叠词运用的特点与效果,先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在《秋天的怀念》中,有这么两句句子:

(1)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将文中的这两句句子与下面两句句子进行比较,哪一组的表达效果更好呢?

(1)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今晚到明晚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如果运用叠词,不仅可以免去写一些类似“从一点到三点”“一天又一天”这样缺少文艺气息的词句,更发现,句子里面的时间产生了回环复沓的感觉,不仅能够用来表示一段不断向前延续的时间,而且能够感受这段时间内,人物不断挣扎的内心,纠结的情绪,忍受的苦楚等等。

运用叠词,我们就可以把下面的句子变得更文艺:

(1)我看着电视,水烧开了。

(2)小红努力奔跑了五分钟,追上了前面的运动员。

第一句里面我们可以把动词“看着”化作叠词“看着看着”,这样就能表述水烧开了这一段时间。第二句可以把“努力奔跑”改成“努力地跑着奔着”,这样就可以把“五分钟”这样的时间词语省去或者不做重点出现。

(三)“大时间+小时间”的语言模型

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单调的“一天早上”“今天下午”“过了几天”这样的表达句式,不妨来参考下铁凝在《一千张糖纸》中的第一句话“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仔细分析这个时间短语,与学生平时表述的“暑假到了”之类的语句有何不同?在铁凝所写的这个时间短语中,其实包含了三个时间:小学、一年级、暑假,这样的短语看起来干净清晰,时间按照范围大小依次排序,相比于学生习作中的“暑假到了”之类的表述,显得更具文学气息。学生可以在老师这样的指引下,构建时间表述的语言模型,一个比较出彩的时间短语,是这样的:

大时间+中时间+小时间

根据学生作文中主要事件的发生时间,笔者把事情发生时最精确的那个时间称作为小时间。依次是中时间,中时间有时候也可以用所经历的主要事件来表述,最后大时间表述的时间范围最大最广,但是也必须紧紧围绕着主要事件展开的时的人物特点,比如铁凝文中的“我”还是个小学生,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最大范围时间,是小学。

按照这样的语言模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作文中的一些常见时间短语,进行改写,比如:

(1)开学的一天早上———九月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早上;

(2)学校去秋游的那天———十月学校去郊游的这天上午。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九月”“十月”都是与事件联系紧密相关且表示范围最大的时间词语。而中时间“开学报到”“学校去郊游”都是文中将要出现的相关事件,因为有了“十月”和“郊游”,学生甚至不用落入俗套地去写“秋游”这两个字。而小时间,就是文章具体事情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当下时间,比如“早上”或者“上午”。当然,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是否还能有其他表述方式呢?

比如,大时间也可以用与文中事件紧密相联系的前一个事件来表述,开学这件事的前一件事就是放暑假,秋游一般学校都会放在考完试之后,所以上述表示时间的语句,又可以有这样的变形:

(1)开学的一天早上———放完暑假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早上;

(2)学校去秋游的那天———期中考试后学校去郊游的这天上午。

这样的表述也可能意味着会对随后的故事情节展开埋下伏笔。甚至还能使学生用到插叙这样的写作方法。当然,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适当把两篇课文的例句写法进行结合,可以得出以下升级版的时间表述模型:

大时间+中时间+(景物描写)+小时间

我们依然以上面的句子为例:

(1)开学的一天早上———九月开学报到的第一天,阳光明媚的早上;

(2)学校去秋游的那天———十月学校郊游时下着雨的上午。

加入这样的景物描写,适当调整语序,不仅使这些句子读上去更富有名家的气息,更似乎能影响着文章的走向和人物的心情。如此一来,学生的文章也会让批阅的老师眼前一亮。

篇4:以怀念为话题的700字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怀念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姥姥家在山西靠近五台山的一个小村庄,第一次见姥姥的时候感觉有些陌生。但是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我就爱上了姥姥。姥姥端来一盘梨,挑大的好的给我和妈妈姐姐吃,自己却拿了一个又小还有点坏了的梨吃。在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把手里的梨给姥姥,姥姥却说:“好孩子,你吃吧,姥姥还有。”姥姥自己生活很节俭,从不乱花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可总是把最好的给别人,把省下的钱给我和姐姐买好吃的、好穿的。临走时,姥姥硬是往我和姐姐的口袋儿里塞了500元钱。

虽然我不常去姥姥家,也不常见面,但姥姥很爱我,只要我去了,姥姥就陪我一起玩,陪我跳绳,陪我踢毽子,我开心时,姥姥陪我一起笑,当我伤心难过时,姥姥想尽一切办法哄我开心。当我受伤或是生病时,姥姥总是为我着急上火,恨不得自己替我难受呢。

姥姥爱唠叨。有一次,大舅和我们一块吃午饭,姥姥看到自己的亲人团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就打开了话匣子,说东说西。我那时才四、五岁,不懂事,听得絮烦了,就劝姥姥别说了,姥姥哪能止得住,还在不停地说,我就下了床,拿起拐杖去打姥姥,逗得全家哄堂大笑。现在想起来还为自己当时的不懂事感到可笑和遗憾。

篇6:以怀念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金庸先生能有如此的成就,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就是因为他热爱学习,沉迷于学习。俗话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金庸先生就是把学习当做自己最快乐的事情,以学习为乐。小时候,他父亲拖他去放风筝,不一会金庸就不见了,可把父亲急坏了,到处找他。结果回家一看,原来金庸先生正泡在书房里看书呢。放风筝本是一件快乐,轻松,悠闲的一件事,金庸先生却不这么认为,而是认为学习,看书要比放风筝更快乐!

虽然金庸先生热爱学习,以学习为乐,却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权威,遇事大胆直率,因此被学校开出过两次。本想当外交官的,这下都泡汤了。正是他敢于出新,敢于和别人不同,才会另辟蹊径,创作出那么多惊世之作。

金庸先生为人低调,品德高尚。已经81岁了,金庸先生又去剑桥当学生。在剑桥读书时金庸先生真像那些学生一样,背着书包走在校园里。金庸先生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很多人都敬佩他,崇拜他,有的同学就会过来要和他拍照,要他签名。但他每次都拒绝,他说:“我现在是学生,不是作家!”不把自己当明星,不在以前的辉煌上自我陶醉,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上一篇:赵堡镇2010年残联工作总结下一篇:消毒供应室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