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024-04-29

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共6篇)

篇1: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要明确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识、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它表达的是对于祖国最深厚的感情,犹如孩子对于母亲的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其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要借助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变革的时代和现实服务的需要。所谓“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因此当代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比如:结合班会进行国情教育,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开展社会调查深刻感受周围的飞速发展等。通过这些途径,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作为世界公认的大国的当代大学生,我们的心态理应更加开放、包容、理性、自信,以国家核心利益为重,热情加理性才是我们表达爱国主义的正确态度。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做坚定的爱国者。第一,知我中华,培育爱国情操。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爱国志士秋瑾说: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之心也。学习历史,知我中华,是升华爱国情感的基础。要学习中华民族建设祖国家园、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分离、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更要学习和了解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学习历史,就会为祖国的今天而骄傲,为祖国的明天而奋进。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必将更加美好。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国力强盛。跨进2l世纪的中国正如醒狮雄起,巨龙腾飞,生机勃勃。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必将在本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知我中华,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第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青年要把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具体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同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遵纪守法,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二、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立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要敢于向已有的科学成果挑战,敢于向未知的新领域进军,勇敢地去实践,去探讨。因为,当代青年是否具有强烈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科学的兴衰。

三、要具有健全的心理人格。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对国家、对人民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人生,积极奋发,不消极颓废,不得过且过;对学习,对工作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有自信心;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他人情操高洁,易于合作,有团队精神。

四、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从事紧张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攀登事业的高峰。健康的体魄在人才成长与成功的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每一个立志成才者,对这一因素决不可忽视。不仅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篇2: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1级法学本一班 李泽波学号:110115039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时代新内涵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

摘要: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里,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源头;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里井冈山精神不断与时俱进,自我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而现在大学生出现了一些价值观扭曲和错误的理想信念,为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提高思想和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1.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和井冈山精神产生的条件以及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历史曾经是那么的灿烂和辉煌。然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接踵而至,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苦难和被蹂躏也接踵而至。国内封建主义、军阀主义、官僚主义各派势力抢地板进行战争。各阶层的志士为救民族于水火,不断进行改良、改革、革命,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但因各种因素均以失败而告终。自从有了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新事物的产生、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道路亦是如此。

在北伐大革命顺利进行中,由于国民党阴谋叛变、,破坏国共合作,屠杀共产党员和广大革命群众。导致大革命“流产”。中国共产党并没有退缩,毅然坚持革命道路的探索。在毛泽东等同志的坚强领导下,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中,找到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同时也培养了影响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精神——井冈山精神。

2.井冈山精神的时代新内涵具体表现在:1.在井冈山精神指引下迎来了中国革命的胜

利,在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体现了改革创新、勇于闯新路、探索的井冈山精神具体表现。2.在新的时代和形势下,继续全面改革开放,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定信念、坚持实事求是,勇于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光芒;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清正廉洁建设,重拳惩治腐败,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人民关心和疾苦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切为人民着想。用井冈山精神具体内容激励和鼓舞我们,努力奋斗、进取,使国家早日民富国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深入认识和理解井冈山精神。首先,要认识到井冈山精神不局限于仅仅的24个字,而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被赋予的不同精神内涵。其次,要了解井冈山精神产生的历史,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的优良品格,坚强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井冈山精神。需要我们切身感受井冈山精神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并不遥远。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人生价值。理解井冈山精神,首先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之而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合理利用身边资源,依靠人民群众,争取胜利。

4.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及在当代要利用井冈山精神为支柱,完成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弘扬是必需的,也是急迫的。1.当代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不断与时俱进的理想信念;2.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3.弘扬要树立艰苦奋斗意识,培养忧患意识;培养成材意识;培养劳动意识;4.敢于创新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创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大学生要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创新精神、养成创新人格5.井冈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之一: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良品德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与青年。中华民族正处在改革和复兴的关键阶段,当代大学生是推动改革和复兴的主力军。大学生不仅需要物质食粮,更需要精神食粮。井冈山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之一,在新时代形势下,以新的内涵再现光芒;鼓舞和激励青年,当代大学生要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依靠和服务群众,敢于闯新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张泰城/李忠 «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江西人民出版社马社香«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载«党的文献»

刘孚威«论井冈山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

篇3: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别林斯基曾说过:“一般就存在于部分之中,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 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面永不褪色的鲜艳旗帜;对任何一个时代来说, 爱国主义就是一曲永不低落的主旋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 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因此, 高校的国防教育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

一、高校国防教育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

1.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

列宁曾指出,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人民觉悟的集中反映, 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古往今来, 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人们团结奋斗, 维系了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强大。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江泽民也指出:“我们今天讲爱国主义, 就是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不仅战胜了罕见的自然灾害, 如今年的汶川大地震, 经受住世纪之交的金融危机及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考验, 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既是中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也是我们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的基础。一个人对自己的祖国爱之愈深, 就会报之愈切。有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便会有远大的报国之志、切实的报国之行。在新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已成为中国人民基本的道德水准。

2.高校国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巩固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是,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全球经济失衡加剧, 南北差距拉大,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就我国来讲, 无论是传统安全, 还是非传统安全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政治安全方面, 一些国家的反华势力利用各种名义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断进行指责和攻击, 企图干涉我国的内政;少数国家还反复炒作“中国威胁论”, 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战略防范与牵制。在经济安全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金融风险将日益扩大, 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在文化安全方面, 西方文化以商品、影视作品、网络信息等为载体蜂拥而至,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青少年的价值观念造成很大冲击。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大学生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力军。高等院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 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我国的安全形势, 不断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自觉履行保卫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3.高校国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执著追求,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是一项充满艰辛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之路。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历史证明, 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前, 在民族危难的时刻, 他们挺身而出, 为民族解放流血牺牲;新中国成立后, 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他们刻苦钻研, 攻克无数技术难关, 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等院校必须继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二、与时俱进,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必须突出民族教育特色

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在新的历史时期, 立足于本民族的发展, 立足于本民族的教育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也是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现实是一面旗帜, 现实生活中时时发生的动人事迹往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活教材, 它们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贴近, 易为广大民群众接受, 更有时效。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三位一体, 有机地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帮助人们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 并从中国和世界其他不同类型国家的对比中, 看到我国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 还要帮助人们认识到, 爱国主义与社会变革的一致性, 革故鼎新, 兴利除弊也已成为爱国主义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

2.高校的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应强化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教育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内外事务, 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没有主权, 就不可能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统一。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国家的主权, 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要使大学生认识到, 我们加入区域性、国际性的经济组织, 让渡部分主权, 是为了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 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全球化时代捍卫国家主权已不仅仅是保障领土完整、军事安全和政权巩固, 还体现在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和文化主权等方面;一个具有坚定的民族国家意识、独立自主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势政府是发展中国家摆脱依附地位的先决条件, 因为“在全球化结构变化的时代, 民族国家的行动绝不会失去意义。即使国家的自由和作用由于超国家的趋势而减弱, 也没有出现一种足够的东西来替代它, 并成为答复全球变化的关键单位”。只要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 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就会依旧存在, 而基于其上的伦理价值取向——爱国主义就依旧存在并将在全球化进程中有效支撑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

3.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应注重激发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从根本上说,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励精图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是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的牵挂和担忧, 正是这种牵挂与担忧, 凝聚着人们炽热的爱国情感, 袒露出人们真挚的爱国情怀”。纵观历史, 忧患意识一直是我国的爱国传统。“先天下之忧而忧”、“忧国忧民”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同样需要增强全民族的忧患意识, 因为,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仍然是内忧外患同时并存的。从国内形势来看, 我国人口多, 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家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从国际形势来看,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推行“西化”、“分化”, 时刻都在图谋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并不断挑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别有用心地散布“中国威胁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迎接并战胜一切挑战。

国防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性事业。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的思想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 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中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关键, 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大力弘场爱国主义教育, 才能使大学生不致因和平环境而丧失应有的警觉, 才能引导他们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服从国家的安全需要, 积极投身于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

篇4: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收稿日期:20130921

作者简介:施业家(1970—),男,湖北省大悟县人,江汉大学期刊社副编审,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宪法学和检察制度研究;

吴忠良(1962—),男,湖北省阳新县人,恩施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民检察院2012年度重点项目“检察机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研究”(HJ2012A01)摘要: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际上是综合了法治的内在精神本质、法治的价值追求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既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法治的一些基本内在价值与规范要件。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实施的监督者,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者,是社会主义法治改革的推动者,检察机关主要通过履行犯罪追诉职能、对刑事侦查和审判的监督、进行职务犯罪侦查活动、行使司法解释权以及行使立法建议权推动法治改革进程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律监督

中图分类号:DF83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22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施业家等:论检察机关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法治方略以来,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逐步深入和完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际上是综合了法治的内在精神本质、法治的价值追求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既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要求的“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项基本原则之外,还应该体现法治的一些基本的内在价值与规范要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1\]。

一、检察机关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力量

胡锦涛同志曾在讲话中指出,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锦涛还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对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基础性作用,必须把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基本实践,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司法公正、全民守法进程。各级党委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带头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依法办事,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要加强对全体人民的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加快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制环境\[2\]。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关键是权力的监督制约。检察权的运用就是对国家其他公权力的监督制约过程。检察权的运用具有主动性、普遍性、深刻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检察权的运行是常态社会条件下最深刻地影响公民权利的国家权力运作程序。在现代人权保障理念的影响下,个人不再是国家权力可以任意处置的对象,不再是国家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主体。因此,为了保护这个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或少受国家公权力的无理侵犯,检察机关这种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功能决定了检察机关是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的重要力量。检察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其主要行使以下权力: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对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对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审判活动实行监督;对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改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等等。由此,检察权就有这些具体功能:防止权力异化的功能;保障司法公正的功能;维护法制统一的功能。检察权这些功能的实现有力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二、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政治架构体系的重要环节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权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受其监督对其负责。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从总体来看,我国检察机关是与“一府”(人民政府)并列的“两院”之一,是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民检察院在法律地位上是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平行的政治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权力结构中,检察权是一项独立的国家权力,既不隶属于行政权,也不隶属于审判权;检察权与行政权、审判权处于同一系列之中,并对行政机关的执行行为和审判机关的司法行为的合法性依法负有监督的职责\[3\]。通过参与国家的政治体制运行,保障各项政治活动合法、公正、高效,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享有充分的职权,承担重要的职能,对于整个国家的法治的顺利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二)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实施的法律监督者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政治权力机关,其行使的检察权实际上是一种法律监督权。对于检察权的性质,法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检察权是一种行政权力\[4\],他们认为从组织机构体制、行使权力的法律性质以及权力行使主体不具备中立等方面看,检察权是一种行政权;另一种观点认为,检察权是具有司法性质的权力,检察官与法官一道承担重要司法功能,作为“法律守护人”的检察官和“以遵从法律为天职”的法官具有相似的使命和目标,履行职能的方式以及检察官地位独立性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认为检察权是一种司法权\[5\];此外,有人主张检察权兼具司法、行政双重性质的权力。我们认为,检察权从根本上是一种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行使在国家公诉、审判监督、对公职人员公务活动廉洁性进行监督等多种权力,这些权力具有共同的属性,即监督法律的执行,监督法律的公正、公平运用,即法律监督权。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权的本质特点,司法属性和行政属性都只是检察权的兼有特征和局部特征,任何对检察权性质的全面把握,都必须立足于法律监督,兼顾其司法性和行政性\[6\]。检察院作为国家机构中具有法律监督和法律执行的“看守人”,具有对于各种违法行政、司法行为履行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责,代表国家对于违反法律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进行国家追诉,对于利益受到非法侵犯的各类弱势群体给以公益性起诉以及对于国家公职人员的公务廉洁性进行监督。检察院没有专门的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功能,其所享有的采取行政、司法措施的权力来自于法律的授权,最终目的是履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权,以保障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公正高效运行。

(三)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宣传者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各项法律、政策措施的坚定的执行者,检察机关通过法律赋予的独立于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之外的法律监督权力,可以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项活动中享有广泛的法律监督权力,这些权力伴随着法律的执行与司法裁判的全过程,是全方位、多角度和立体的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不是被动的依照法律履行法律的消极监督权力,而是充分与各项社会活动以及人民群众的各项管理国家的权力行使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检察院可以依照法律,主动调查各类执法、司法活动中有可能违背法律规定、触犯法律基本精神的各类行为,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检察监督权;二是人民检察院的各项职能活动与公民行使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息息相关,人民检察院是保障人民群众各项基本权利的正常行使,而不是与人民群众的行使权力活动隔离;三是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的法律职权,本身是对于相关当事人的法律教育与法制宣传,同时通过人民检察院办理各类案件,从而对于国家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间接地向不特定的多数群众宣示法律的基本精神,重申法律的各项禁止性或者否定性条款,以及预示着对于相关社会行为将会给公民带来的法律后果或者法律制裁。各级检察机关本身即是法律监督机关,通过检察机关的日常活动,可以更好地结合法治实践,对于全体公民进行普遍、细致、深入的法治宣传和教育,从而为社会主义法治舆论环境产生积极和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检察机关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的“守护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者,而且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力量。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广泛地参与国家的政权运行,与执法、司法机关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可以感受到整个社会法制建设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执行情况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第一手反馈情况,特别是通过人民群众向人民检察院的各种申诉和呼声,可以准确把握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检察机关将法律监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法律运行中的问题,可以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法律解释与法律修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自己职责范围内相关法律运行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国家的法定程序,推动整个法治建设的改革和进步。

三、检察机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要方式

(一)通过履行犯罪追诉职能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作为行使国家法律监督权的重要机关,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国家追诉职能。检察机关必须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要依法履行好指控犯罪职责,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要依法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犯罪活动;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侵害学前儿童和师生安全的犯罪活动,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要积极参与正在开展的严打整治行动,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影响政权稳固和社会治安的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犯罪、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国家公诉职能是维护整个社会主义法制正常运行和人民群众民主、自由权利的重要保障,不仅要打击危害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各类危害社会主义和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同时要随时处理人民内部各类触犯刑法的严重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将公诉职能作为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强化职能,推进内部体制机制建设,保障公诉行为的公正高效行使。检察机关担负着指控犯罪与诉讼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死刑执行监督)的职能,既处在同犯罪直接较量的第一线,又处于诉讼监督的第一线;既是侦查程序的审查把关者,又是审判程序的启动者和诉讼程序的纠错匡正者,对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保证法律在诉讼中得到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7\]。因此,检察机关为更好地行使公诉职能,应该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 贯彻中央提出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正视敌对势力与人民内部矛盾的区别。对于各类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要充分体现刑罚的宽恤精神,尽量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营造社会和谐秩序。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实施的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等犯罪行为,维护国家安全,依法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三股势力”的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严厉打击杀人、抢劫、绑架、强奸、黑社会犯罪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和黄赌毒等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上下级领导关系体制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通过对重要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案件的指导,健全重大案件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挂牌督办等工作制度,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8\]。

2. 推进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综合配套改革。检察官行使国家追诉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维护法治权威与尊严,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监督行为,这种监督的目的是通过对于犯罪的准确追诉与对于无罪者免受国家权力侵犯来实现的。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囿于对于宪法规定的检察机关上级领导下级制度的片面理解,造成了检察官基于对于法律的忠诚,独立行使检察权变成了履行检察院系统行政命令的工具性行为,造成了国家追诉权受到了各方面的制约,影响了检察权的公正与权威。有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检察制度的成功经验,实行主诉检察官制度\[9\]。而实行主诉检察官制度改革,可改变过去的公诉权由检察机关按照行政科层制由上级分配给下级行使的弊端。由公诉部门的主要检察官担任主诉检察官,同时配以适量的辅助官员,使主诉检察官成为相对独立的检控官署,保证检察官依照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主诉检察官制度实施,可以使检察官站在超脱的立场上,完全依照法律和正义精神独立行使国家追诉权和监督权,可以有效避免检察长决定一切而又不对具体的国家追诉行为负责的弊端,从而凸显检察权的权威性。为此,对于公诉人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追诉权的独立行使,赋予主诉检察官对一般起诉业务问题(如提起公诉)的决定权和重大业务事项的建议权;二是检察机关内部管理扁平化,即在检察长和检察官之间不再设置过多的行政中间机构,检察官有权独立作出决定,检察权行使唯一的依据就是法律,检察官接受检察长监督和社会监督;三是检察官的任命,采取更加严格的选拔方式,并且实现检察官的巡回检察制度,在最高检察院与地方检察院之间设立巡回检察庭,代替目前检察院过于地方化和行政分割的管理体制。

(二)通过对侦查和审判的监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重要体现,就是通过对于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司法活动实施监督,确保任何人非依照法律不受逮捕和其他强制措施侵害,不受不公正审判的刑事后果,公民合法财产不受非法侵犯,以充分保护公民基本的人权。

1. 严格审查公安机关侦查行为。检察机关根据《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享有对于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活动的司法监督职责,但是如何将检察机关的刑事侦查监督权落到实处,保证社会主义刑事司法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是当前刑事司法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些领域检察监督权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在西方法治完善的国家,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检察官享有对于侦查行为的指导、监督的重要职权,警察的司法行为受到检察官的领导和指挥,确保刑事司法活动的公正性。为此,当前的刑事侦查监督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检察官与刑事司法警察的职务协调机制。由于目前检察院与公安机关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检察官无权对于公安机关的司法警员实施直接的指挥与监督,应该尝试建立检察官与司法警察之间直接联系的侦查监督体制。根据大陆法系经验,检察官在侦查过程中不仅享有警察的全部权力,而且还享有警察所没有的特殊权力,如强制证人到场作证、延长拘捕期限、紧急情况下授权警察进行强制侦查、指挥警察进行必要的侦查和补充侦查等。此外,警察在着手侦查时特别是发现重大犯罪嫌疑人或者已经拘捕犯罪嫌疑人时,必须及时向检察官报告,然后根据检察官的指示继续侦查。警察侦查终结的案件,原则上必须移送检察官处理,警察个人无权直接作出处理\[7\]。通过刑事司法改革,扩大检察官的职权,建立运转顺畅,权力透明与执法公正的刑事侦查机制。

二是检察官享有对于司法警察业务活动的奖惩的建议权,并在一定阶段将刑事司法警察从警察系统独立,受检察院与公安机关双重领导。由于当前从事刑事司法的警政人员受到公安系统化管理,难以做到专业化管理,许多基层司法警察人员均是临时抽调,难以确保刑事侦查警察职业化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刑事司法警察体制的改革,在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将从事刑事司法的警察独立出来单独管理,并接受检察官的双重领导,在检察官的统一监督和协调下,完成刑事司法活动的重要任务。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改革,可以避免当前刑事司法警察力量运用的无序和浪费。

2. 严格执行审判监督规定。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有权对于人民法院的司法裁判行为行使监督权,以促进司法审判活动的公平公正。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主要集中在刑事审判活动中,对于民事、行政等诉讼活动的检察监督相对薄弱,还有许多制度性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中,需要加强检察机关对于审判活动全方位的监督,充分发挥检察监督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首先是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民事、行政以及刑事审判监督的地位和角色。检察机关不是司法裁判者,只是代表国家,从中立立场对于诉讼过程的程序正当性和是否违反法律进行监督。因此,检察机关始终是法律监督者,是人民权益的维护者,是国家利益的最直接代表者,通过诉讼程序履行法律监督的使命。其次,检察机关应该通过行使监督职权,将诉讼活动的程序公正性与诉讼实质结果的公平性结合起来,不偏废于某一方面。再次,检察机关应当兼顾司法监督与权益保障双重任务,检察机关参与各种审判监督活动,最终目的是维护人民各项合法权益,比如在民事诉讼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根据法院的邀请,或者根据有关社会组织、团体的请求,积极参与民事诉讼。在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应当利用其公权力的法律资源,保护诉讼者的弱势群体,确保诉讼当事人双方诉讼地位的实质性平衡”\[8\]。最后,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的活动,实际上是参与社会对于法律的重新评价和认识,是接受社会对于法律普遍价值和规范选择的一个互动过程,因此,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的决定,应该更多的吸收社会公众和媒体对于诉讼案件的意见和建议,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由公共舆论中形成的公共意见“所具有的影响,当然是一种可以起举足轻重作用的经验变量”\[9\]。因此,检察机关应该将公众舆论中形成的代表性的舆论以法律监督的程序行使进入诉讼过程,从而充分体现法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三)直接侦查职务犯罪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根据我国《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以下四类案件享有立案侦查的权力:一是贪污贿赂案件;二是渎职犯罪案件;三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案件;四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需要由人民检察院侦查,经省级人民检察院决定的案件。从检察院的自行侦查案件的性质来说,主要是与公务员执行职务有关的犯罪活动,即通常所说的贪污、贿赂和渎职等类型案件。通过加强检察院行使的职务犯罪案件侦查权和起诉权,可以实现对国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情况的刚性监督,从而保障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能够得到实质性的体现和支撑\[10\]。通过加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的机制和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可以对于一切违反法律规定的各类公职腐败犯罪进行严厉打击,有效维护国家机关干部的公务活动的公正性和廉洁性,清除少数利用人民赋予的国家权力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各类腐败行为,为社会主义法治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和公正性,体现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通过司法解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享有除法律规定的监督职权外,最高人民检察院还可以行使法律监督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针对有关法律的具体适用问题进行解释的法律解释权。依法对适用法律问题作出司法解释,是法律赋予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神圣职责,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全国各级检察院正确掌握立法原意,规范检察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11\]。检察机关通过单独行使司法解释权,也可以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其他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制定关于适用相关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来行使司法解释权。检察机关的司法解释,可以有效解决在行使广泛的法律监督权的过程中,确保监督措施、监督机制和监督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可以提高法律监督的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平,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将法律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全国统一的适用规定,以确保法治在全国的统一和普遍执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立法具有的滞后性、抽象性和法律本身的矛盾,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行提供统一性、规范性的保障。

(五)通过推动法治改革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作为法治原则和法律精神的监护人,负有对于维护整个法治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所有职权都具有法律监督的性质\[12\]。作为检察机关本身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法律执行上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和引导公众舆论和人民群众对于法律规范本身的改革需要,将人民群众的法治诉求与法律本身的真正精神,通过向立法机关提出法律制定和修改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法治本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比如,对于山西等部分地区出现的强迫少数公民进行奴役性劳动的违法行为,建议修改我国刑法,对于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加以严厉打击,以维护我国公民的基本人权,更好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检察机关在广泛的法律监督中,可以更多地与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公民和法人等不同的法律主体进行接触,可以广泛地汇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于法律修改、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公共领域的信号传导机制,检察机关可以更好地听取民意和民声,充当法律运行过程中的舆论传送带,将合理的人民舆论向国家的立法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传递,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法律在社会中的法治化和合理化运行,实现从应然之正义向实然之正义的法治精神的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建制化的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每日电讯20121116(1).

\[2\]胡锦涛.推进依法行政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EB/OL\].(20110330)\[20140210\].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4270221.html.

\[3\]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J\].法学,2000(2):1417.

\[4\]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2(2):319.

\[5\]龙宗智.论检察权的性质与检察机关的改革\[J\].法学,1999(10):27.

\[6\]朱孝清.充分发挥公诉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J\].人民检察,2010(14):614.

\[7\]张平,张明友.侦查监督权能配置之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10):5359.

\[8\]汤维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的定位及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1):6674.

\[9\]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59.

\[10\]陈卫东.论法治理念下的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J\].人民检察,2005(13):1619.

\[11\]陈国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权应当保留\[J\].中国律师,2000(7):1012.

\[12\]王磊.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适当分离机制下的职务犯罪侦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395.

篇5: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摘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七十多年过去了,光阴荏苒,世事变迁,但长征精神获得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它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的记忆和血脉之中,成为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矢志向前。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我们求学之路上,肯定会遇到艰辛困苦我们要继承这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抵制一切困难,劈波斩浪,最后抵达我们向往的人生最高点。

【关键字】长征精神、长征的历史、时代意义及价值、大学生的启示、弘扬长征精神

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恒。”在长征这一历史中,属于今天和未来的,就是长征精神。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虽是被迫的,但客观上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波澜壮阔的长征,孕育了震撼人心的长征精神。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长征精神,是人类历史上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是永不熄灭的灯塔,辉映着人类思想的星空。

长征的胜利,是理想和信念的胜利。万里长征,不但战争残酷,而且自然环境更为恶劣,红军所经历的各种磨难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而支撑红军指战员把生死置之度外,前赴后继的力量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就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跟着党革命到底的执着信念。现如今正是是我国和平和建设时期,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红军的长征精神也同样能带给我们当代大学生一些启发,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二、长征的历史背景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2013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一切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三、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及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总之,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

(二)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继承红军传统,学习长征精神”,“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号召力的鼓动口号。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的精神。总之,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让人“振奋燃烧”的价值。

(三)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对于用长征精神教育人培养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2013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长征精神对大学生的启示

(一)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当年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重重高山,穿过人迹罕至、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越的条条江河,吃草根,咽树皮,忍饥受冻,历经艰辛,最终胜利会师,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向上,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它正确揭示了人与集体、社会以至人类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合理实现途径,从而使人们的信仰实现了由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在攻占敌人阵地时,战士们抢着当先锋,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一碗稀粥战士们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吃下去。在困难和生死面前,红军战士表现出了博大的阶级友爱之情,集体主义利益至上的崇高品质。

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2013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正确看待金钱问题。金钱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金钱获得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价值的完全实现。大学生不应当将获得金钱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否则,就会失去理智,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三)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经验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2]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奋斗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3]。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2013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我们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加强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长征之初,由于敌军散布的谣言以及群众的不了解,当他们看到红军路过时,有的纷纷逃入深山,有的闭门不出,有的甚至存在敌对情绪。面对这种情况,红军一方面对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用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纠正他们对我军的误解。另一方面,红军也以自身的行动向群众展示了自己是一支“正义之师”,是同群众心连心,代表他们利益的军队。他们对待群众亲密友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群众组织生产、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信仰,更有刘伯承与彝族的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感人事迹。正是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打动了沿途的群众,他们最终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红军的支持和爱戴。红军也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最终克服困难,胜利会师。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弘扬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在社会角色扮演中以身作则,坚持务实长征精神的内涵,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新时代下的社会道德建设为之不懈努力,贡献出一份力量,从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篇6: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摘要】:中国与世界各国接触时,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文化冲击,而我们在物流纷飞的时代,开始不能坚守我们的优良文化精神。虽然不怎么喜欢日本和韩国,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的,他们有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情,这点我们正在慢慢丢失。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文化潮流的时代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那就要了解什么是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更要知道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关键词】:民族精神;弘扬;文化冲击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接轨,各国的文化接踵而来,让国人不知所措。在西方文化、日本和韩国的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国人渐渐丢失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品质。现在中国人已没有什么精神信仰,只剩金钱至上,关心自身不在乎外界的事物,道德慢慢地丧失。反而韩国、日本曾经向我们学习文化,却能保留我国的一些文化,他们有很强的民族感和爱国情,可是我们呢,中国优秀文化都丢失了,韩国还把端午文化给夺去。现在的中国不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关心西方节日。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更应重视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感和爱国情。不让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他们,当代大学生要了解民族精神才能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一 什么是民族精神

党的十七大中华民族精神被阐释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团结统一——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中足以看见中国人的团结精神,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不猥琐,不妥协,团结一致就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爱好和平——虽然当今世界,和平是大的环境,但是在世界许多地方还是有很多战争、**,不和平的事情常有发生,在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去维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在经过近百年的**之后,人们更加珍惜这和平;

勤劳勇敢——从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在的快速先进发展上来看,中华民族无愧于一个勤劳的民族,各项发明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让我们拥有一份宝贵的遗产即是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在经过百年的近代摧残后,我们能够不畏惧困难,坚强奋斗,在21世纪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国民生产宗旨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时代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而其核心——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凝聚民心、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内在要求,必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因此,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不容忽视!

二 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首先,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国;

其次,我想作为一个人,如果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深刻的内涵,那么如何也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同样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能在世界人民面前扬眉吐气。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千百年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无论何时弘扬民族精神都很重要。

民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 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需从各个方面做起。其一,要培养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理解,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首先是要睁开雪亮的眼睛观察外界民族的发展,以博大的胸襟正确对待外来民族精神,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善于吸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外来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之中。假如我们大学生对别的国家民族文明和制度没有平等的认同、宽容,而是以一种狭窄的视野藐视地球上其他文明的存在,其发展的情景只能是夜郎自大的封闭。我们不能忘怀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耻辱和痛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于清王朝的故步自封,只局限于看自身国内的发展,眼光没有放远,那是赶不上先进发达的国家与民族的,民族精神更不能唤起。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基础上,去分析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与人类发展整体的命运,与整个地球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我们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从人类共同发展的趋势中前进。其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永远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倡导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确立远大志向和理想信念。其三,做到自立自强、坚强刚毅、宽厚待人、积极进取、通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和习惯。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就应该是:适应国内形势发展要求,落实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相统一,结合文化特点,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中学生的成长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的目标则在于:领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知道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内容是:重点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要有诚信尚德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尊师重道德精神等。其四,在校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服务三项活动,将民族精神切切实实贯彻到实践行动中。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表现。它吸取了中华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源泉。它彪炳千秋,又与时俱进;它烨烨生辉,充满活力。

中华民族精神延续、发展到今天,已是几经沧桑,历尽风雨。然而它自强不息的向上进取精神仍在,继往开来的创造精神仍在。中华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将以新的姿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吸收容纳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今天的大学生,站在时代要求的前列,将是有希望挑起祖国大旗的“脊梁”。民族振兴的重任落在我们大学生这一代人的身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潮流中,我们努力高扬民族精神,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坚定的步伐将在祖国灿烂的曙光中响起!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学艺术等各种手段,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民族的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同心同德地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1] 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 科学社会主义》 2007年 第02期

上一篇: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下一篇:王子与乞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