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与改进工作报告

2024-04-11

诊断与改进工作报告(共6篇)

篇1:诊断与改进工作报告

学校德育工作的诊断与改进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学校,近二、三年来组织教师加强学习,并通 过教育实践、认识到学校工作应以德育为首,教师本着“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与身心成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培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我校以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内容为中心,提出“五讲”教育,即“讲思德,学会做人;讲文明,规范行为;讲理想,勤奋学习;讲安全,遵纪守法;讲卫生,健康心理。”还提出“养成十个好习惯”、“课堂常规八条”等要求,要求教师通过晨会、班会、思品课教育,并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宣传栏、黑板报的展示,校外辅导员作专题宣讲,结合节日,中心工作,形式要求,参与各类竞赛等开展有关活动和组织社会实践,并通过制定班级公约,班主任工作制度与职责及做好家长工作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逐步的养成,法制意识、安全观念有了增强,防病保健,环保意识,个人卫生开始重视,学习风气正在不断的好转,从整体上看,学生的思想道德是健康的。但由于学生流动性较大,大部分学生缺少接受,稳定、系统、持续思想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敲诈、打架斗殴等丑恶现象的影响;媒体网吧、文化娱乐场所中各种形式不健康文化的传播;以及有的家长本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与不良行为或受到不当的家庭教育,给部分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道德品质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如何学会做人方面,缺乏自信,言行表现不一致。

2、理想信念有偏差,心中无远大志向。对读书报无所谓态度,成绩上不去。

3、文明礼貌欠缺,行为规范不当。校内外的表现反差大,行为习惯的养成发展不平衡。

4、法制观念还不强,在行为的选择与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混乱,心理素质脆弱、自控能力差、好冲动、好斗。

这些问题,学校教师必须引起重视。必须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不怕反复,要下功夫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形式,促使他们转化,是我们肩负的不容推卸的责任。

二、反思与分析

反思我校德育工作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虽然建立了思德教育的管理机制,成立了学校思德教育领导小组,但对思德教育的目的、要求内容、时间、安排、措施还得不到更全面的落实,教师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还没有真正的完全体现,教师对思德教育的责任心还不强,积极性还不高。

2、近两年来,随着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学校师资素质比原来有所改观,但部分教师对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还未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不力。对教书育人,重在育人的责任认识不足。“打工者”的心态还未彻底的消除,势必影响工作积极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不够重视、全面。重智轻德的思想忽略了开展必要的教育活动,强调所谓为了学生安全,搞封闭式管理,搞圈养。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有进一步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推动学校思德教育的开展。

3、学校还没有充分的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教育,努力构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对家长工作上存在四少:上门家访少;平时沟通少;指导家长改变不当家庭教育方法少;请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意见建议少。只有当学生在校(或校外)发生某种不良行为时或在学习上、纪律上有问题时,才会想到联系家长。这种就事论事的做法,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落实好“三结合”教育网络是学校急需要抓紧做好的一项工作。

4、在进行对学生思德教育的同时,对部分行偏生的教育疏导工作做的还不够全面,教师平时与他们少沟通,少谈心,没有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求,甚至于对个别行偏生还存在偏见,缺乏“爱心”及教育疏导的“耐心”和“信心”,当他们犯错误时,教育方式简单化,批评教育大于疏导教育,事情过后,后续 教育没有跟上。当他们进步时没有及时激励。其实行偏生的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是比较复杂的,转化他们不可能寄希望通过一二次的教育就能奏效的,反复性大是个难点,但只要发挥“三结合”教育作用,共帮教,教师从“爱生”出发,反复的强化监督教育,促使他转化,是完全可能的。

5、由于大多数的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的精力大多花在自己的职业和打工上,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对孩子的关爱、监护、管教显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理

有的家长自身有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行为,如酗酒、打架、赌博等,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这些都给学校思德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必须坚持做好家长工作,进行双方交流教育孩子。

三、整改与措施

(一)加强思德教育建设,提高思德教育质量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组织教师学习,提高依法治教,依德治教的意识和能力。继续学习《两纲》教育内容,《八荣八耻》教育内容,《中小学生守则》内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充实思想教育的内容,明确思德教育的要求,增强教师加强对学生思德教育的政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

2、加强学校德育骨干队伍建设 首先要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思德教育的主要力量,要从班主任中挑选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组成一支学校思德教育的骨干队伍,带头和推进其他教师发挥德育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认真上好晨会、主题班会、思想社会等课,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各类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和社会实践接受教育。

3、加强德育渗透建设提高思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各任课老师都要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是德育的载体,是对学生思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从而通过学科教学,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接受了思德教育。

4、加强少先队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健全配备各中队的辅导员,开展中队的活动,使队员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在活动中多锻炼和提高队干部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使队组织成为学校思德教育的抓手。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及时展示宣传思德教育的图片资料,组织学生阅读有关图书,观看有关录像,校园里布置固定的图文并茂的壁画标语,以“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为动力,营造有利于思德教育舆论与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强化思德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强化学生道德规范教育从规范行为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以《中小学生守则》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逐条解读,提出要求、做法。组织学生背诵守则,鼓励学生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2、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周一国旗下讲话制度,结合重大节日,传统节日,历史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思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3、强化民族精神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通过组织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珍爱生命教育中,应使学生懂得“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去。教育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加强生命教育,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观念和能力,做到心理健康。

4、强化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自觉遵纪守法,法制教育可以规范学生的思想言行,培养健康的人格,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以法制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请校外辅导员作法制宣讲、交通安全讲座,开展防火逃生演练,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抓紧对行偏生的教育,消除学生案发率。

5、强化远大理想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把个人成长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建设效力。

(三)完善思想教育的机制,保证思德教育工作落实。

1、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在学校德育管理中,重要的是思德的思想管理,学校要成立思德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德育主任、班主任代表五人组成,负责学校开展思德教育的工作,定期开会研究,进行部署和落实思德教育的内容、时间、措施,保证思德教育持续有序地开展。

2、完善检查、评估、考核的机制,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应按班主任工作制度和职责加强对学生的思德教育。要求科任教师在思德教育中主动与班主任的配合,开展活动、学科渗透等工作,学校应经常进行检查、督促、指导。期末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应对教师的思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考核。

3、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机制。“三结合”育人机制的建立,除对全体学生加强思德教育外,重点要抓好对部分行偏生的教育,学校要主动做好家长工作,主动联系社会有关部门,聘请校外辅导员,平时多联系、沟通。学校要主动向校外辅导员反映部分学生校内外的思德表现,以便他们作讲座时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收到较好效果,促使行偏生转化、上进。

4、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在加强思德教育过程中,学生有良好表现和进步的,特别是行偏生有转化的,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发扬。要建立激励表彰制度,学期末学校要评选“思德教育先进教师”“优秀班队干部”“优秀学生(或队员)”“行为规范标兵”等,以发扬先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奋发向上,提高思德素质,形成文明和谐,勤奋学习的校园氛围。使学生成为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少年,好的小公民。把学校办成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乐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德育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养成教育,最基本的素质是文明素质。小学德育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我们每位教师都是工程师,我相信在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下这项德育工程会越做越好,越做越扎实。

2012年11月29日

篇2:诊断与改进工作报告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指导,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学校作为内部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我校自主诊改、教育厅抽样复核、利益相关方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我校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1、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改为手段,推动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2、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3、形成现代质量文化,借鉴国内外先进职教理念及质量标准,服务需求,以人为本,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完善以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水平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文化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组织保障

1、成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机构,加强对诊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2、注重问题导向,将人才培养工作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作为学校诊改工作机构的着力点,重点分析和解决。

3、建立健全诊改运行机制,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形成质量监测、反馈与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

四、工作举措

1、培训动员、提高认识:

采取以内培为主、外培为辅、以外促内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诊改培训。一是召开学校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会、全校教师大会、全校教职工大会,二是选派有关人员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诊改专题培训会,就贯彻落实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有关诊改工作精神,推动我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自主建立适应本校的质量保障体系

工作的认识,树立现代质量文化观。

2、组织学习、统一思想:

以各院部、各职能部门为单位组织学习,以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重点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将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诊改文件打印成册,人手一份。

3、专家讲座、学习交流:

邀请诊改专家举行专题讲座,解读有关诊改政策、质量标准、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等,领会现代教育质量文化精神实质;组织校内骨干到试点高职院校考察学习,通过学习交流,领会精神、明确目标、提升层次。

4、开辟专栏、信息公开:

在校园网和校报开辟“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专栏,集中发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诊改工作相关政策及我校诊改工作动态信息,加大诊改宣传报道力度,营造良好的诊改氛围。

5、建立制度、完善体系:

建立武昌职院常态化、周期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在不低于《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

案(试行)》要求的基础上,补充有利于我校特色发展的诊改内容,制定《武昌职院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手册。

6、优化系统、健全平台:

采用基于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研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方式,优化适合武昌职院自身发展的状态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健全状态数据管理平台,实行源头即时采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提高诊改信息的准确性。

7、诊改运行、效果检验:

按照《湖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表》确定的7个诊断项目、36个诊断要素、90个诊断点的要求,进行诊改运行,做好运行记录,特别强调对诊改过程中原始资料的积累和对运行过程的全程监控,对特色和创新点及时总结、提炼、推广,对问题和不足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使诊改效果真正起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五、实施方案

1、广泛培训动员:

学校先后召开了暑期中层干部会(2016年8月24日)、开学第一天教师培训会(2016年8月31日)、国庆节前(2016年9月29日)以“适应新形势 迎接新挑战 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的教学工作会,在这三次会议上,校长马必学教授、副校长李家瑞教授分别就如何做好我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在学校各层面广泛动员、详细解读诊改文件、进行诊改工作部署。

2、成立教学诊改专门机构:

为保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发文(武昌职院行【2016】44号),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名单如下: 组 长:马必学 谢 民 副组长:李家瑞

成 员:李继文 叶 丹 王 晶 张成华 李 利 陈洪波

吴元佑 余 浩 姚建永 吴 立 黄小法 蒋沧如

李 龙 谢 苏 梅传声 李卫光 柴福洪 谭细龙

张 衡 李 婷 张新建 王 勇 张业明 程彩丽

熊学松 陈 伟 付林军 史习兵

(2)诊改工作办公室:负责学校日常诊改工作的组织、协调、安排、检查及主要诊改指标的落实,名单如下: 主 任:李 利 张成华 副 主 任:陈洪波 王伶俐

成 员:桑 燚 余亚娟 李丽琼 田玉琼 责任单位:校 办 各院部

(3)6个专项诊改工作小组:承担具体的工作职责及主要诊改指标,名单如下: ①专业、课程建设组:

分管领导:李家瑞 组 长:王伶俐

成 员:龚家才 李卫光 吴 立 黄小法 朱乃龙 张 诚

李 丹 向 冲 李 龙 凡 鸿 谢 璐 毛亚梅 责任单位:教务处 图书信息中心 各院部 ②师资队伍建设组: 分管领导:叶 丹 组 长:李 婷

成 员:王惠贤 桑 玲 宁雪萍

责任单位:人事处 教务处 科研处 各院部 ③教学条件保障与建设组: 分管领导: 李家瑞 叶 丹 组 长: 张业明

成 员: 王 勇 熊学松 史习兵

责任单位: 图书信息中心 财务处 校产与后勤管理处 后勤集团④学生全面发展及社会评价组: 分管领导:李继文 王 晶 组 长:张新建

成 员:徐 芳 黄 倩 毛三艳 任 娟 储英华 蒋 敏

彭 静 项 勇 郑 洁 郑丽萍 郑文婷 责任单位:学工处 招生就业处 团委 宣传部 各院部 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监督检查组:

分管领导: 李继文 组 长: 陈洪波

成 员: 何海清 吴 琦

责任单位:质量管理与工作督查处 各院部 ⑥信息宣传组: 分管领导: 谢 民 组 长: 李卫光

成 员: 李 伟 王 婧 刘 俊 责任单位: 宣传部 各院部

3、制定《关于适应新形势 迎接新挑战 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若干决定和意见》:

为加快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及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学校用两天时间,专门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二级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参加了会议,马必学校长就进一步加快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做专题报告,全体与会代表经过讨论,统一认识,一致通过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若干决定和意见》(武昌职院行【2016】49号),该《决定和意见》明确了我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任务、改革与创新举措、组织保障、推进计划等,突出了教学改革创新与整改工作的内涵、目标、方针、任务和主要措施、工作思路、工作进度与安排等相关内容,为做好我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编印文件、组织学习:

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汇总,编印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文件汇编”,人手一册,组织全校教职员工以集中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领会精神、掌握要领。

5、召开推进会、确定教学诊改任务分解:

学校于2016年10月8日、10月28日先后召开由诊改工作办公室、6个专项诊改工作小组全体成员参加的“专项诊改工作推进会”,按照各院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属性,制定《武昌职业学院诊断改进任务分解表》(见附件),对“武昌职业学院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中的7个诊断项目、36个诊断要素、90个诊断点的内容,明确职责、逐一分解和细化,做到每一个诊断项目和诊断要素都有责任部门负责落实和实施,《诊断改进任务分解表》将36个诊断要素和90个诊断点分解到所有二级学院(部)、所有职能部门。

6、开辟诊断与改进专栏:

学校宣传部已在校园网和校报上醒目位置,开辟“武昌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专栏,及时发布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诊断与改进最新信息、兄弟院校相关动态、我校教学诊改工作进展情况等,以指导和推动学校诊改工作顺利进行。

7、加强专业建设:

(1)制定(修订)学校及二级院部“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建设目标等;

(2)制定(修订)校级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内涵及标准;

(3)启动第一批校级优质专业(10个)、特色专业(5个)、品牌专业(2个)评选工作;

(4)加快工业机器人技术、高档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建设;

(5)制定各二级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实施方案》。

8、加强课程建设:

(1)制定(修订)各专业“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目标等;

(2)制定(修订)各专业优质课程、核心课程、普通课程建设内涵及标准;

(3)明确和强化每个专业5门左右核心课程建设目标及任务;(4)启动第一批校级优质课程(含核心课程)评选工作;(5)举办校内微课、信息化教学大赛,制作若干门慕课。

9、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制定(修订)学校、各二级院部“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目标等;

(2)制定(修订)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

干教师、普通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及管理办法;

(3)制定专任教师挂职锻炼、教育教学培训有关规定及办法;(4)制定(修订)兼职教师管理、使用及兼职教师库建设制度;(5)修订教学管理队伍考核及管理办法;

(6)编印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工作手册;(7)根据各专业现状及需求,2016年~2017年,引进专任教师50名左右,其条件应符合(武昌职院行【2016】49号)的要求;

(8)按照不低于1:40的比例,充实各专业兼职教师库数量。

10、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1)制定《三学期制实施方案》;(2)制定《现代书院制实施方案》;(3)制定《全面推行学分制实施方案》(4)完善《学生学籍学分手册》;(5)修订选课制实施方案;

(6)修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行弹性学制;(7)修订学生免修、免听、间断听课制度实施方案。

11、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及校企深度融合:

(1)制定“十三五”各二级学院“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基础建设规划”;

(2)制定“十三五”学校各专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3)修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及规定;(4)制定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及管理办法;

(5)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校校合作资源库及合作基地;(6)学校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二级学院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组”,制定相关工作机构章程、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

(7)推动每个专业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

(8)确保实践教学“三率”落实:实践教学开出率100%、实训设备使用率100%、实验设施完好率95%以上。

12、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1)撰写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年度质量报告;

(2)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补充规定》;(3)制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方案》;(4)全面实施《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

(5)定期发布《武昌职院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指南》,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13、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

(1)制定《智慧化校园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含不低于1000M带宽的校园网络);

(2)优化学校状态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健全状态数据管理平台,完成“武昌职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14、邀请专家举办教学诊改专题讲座:

邀请省内外诊改专家举行专题讲座,解读有关诊改政策、质量标

准、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等。

15、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充实、完善2015~2016级学校各专业(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认真总结近两年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和实施情况。

16、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

抓紧建立《武昌职院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

17、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试运行:

按照《湖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表》的要求,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在学校有关二级学院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试运行,对运行情况做好记录,同时,撰写学校、校内职能部门、院(部)的年度自我诊改报告。

18、教学诊断与改进全面运行:

篇3: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诊改,原则,工作思路与实现路径

2015年6月,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教职成厅[2015]2号) , 明确将“试行专业诊断与改进”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重要任务之一。同年12月底,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出台“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试行) 》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 ” (以下简称指导方案) 。指导方案中的五个诊改项目之一“专业质量保证”, 进一步细化了专业诊断与改进 (以下简称专业诊改) 的诊断要素和诊断点。两个部级文件的出台, 在政策导向上明确了“十三五”期间高职专业评价的顶层设计、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 专业诊改因此成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核心内容之一, 标志着高职专业评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一、对专业诊改工作的认识

(一) 从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新一轮评估工作的联系分析。

高职院校新一轮评估的工作原则是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估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方针, 各评估项目最终落脚在“重在建设”, 评估价值聚焦在促进高职院校改革与建设上。有专家指出, 新一轮评估工作原则是“评动不评静, 评软不评硬, 只诊断、不开方, 评估不再区分等级, 分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 由院校自身根据评估结论进行整改”。评估工作自上而下, 体现出纵向管理主义色彩。

教职成厅[2015]2号则明确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定位于“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16字方针, 诊断与改进价值聚焦在“重在改进”, 即持续改进, 不断提高。从诊断与改进导向来看, 16字方针体现出“既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 又要同步制定、落实整改措施, 以促进诊断项目持续改进的价值倾向。诊改工作由此成为高职院校自我诊断、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主动愿望, 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 鲜明地体现了诊改工作的校本化、人性化和个性化色彩。

(二) 从专业评估发展分析。

专业评估大体上经历了专业认证、专业建设水平评估、重点特色品牌专业遴选与验收等几个阶段。在高职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专业建设指标中。自2008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运行以来, 专业一直是状态数据平台的重要关注指标, 且数据指标项目不断得以丰富完善, 成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掌握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自2009年以来, 教育部、财政部将重点建设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的重点之一;2011年, 教育部全面启动高职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 可视为专业评估的信息化平台。

当前, 专业诊改强调“支持对企业有较大影响力的部分行业牵头, 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 设计诊断项目, 以院校自愿为原则, 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 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 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则可视为高职专业评估从“要评我”转变到“我要评”的新阶段。

二、专业诊改的工作原则

(一) 问题导向。

专业诊改, 既不是专业建设水平评估, 又不是遴选优秀、特色或品牌专业。既然是诊断, 就要通过数据分析和深入细致的勘察, 以发现专业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负面清单为第一原则。无论是学校层面、教学单位还是专业自身, 禁忌只谈优势不谈劣势、只谈成绩回避问题、夸大成绩缩小问题, 既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 更要避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局面, 专业主管单位应敢于自我揭短、自我暴露并正视存在的问题。

(二) 持续改进、发展取向。

持续改进是专业诊改的最终落脚点, 发展取向则是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价值体现。对于诊断发现的问题, 评价主客体之间应结合专业发展现状, 平等协商, 准确定位专业“最近发展区”, 商定“跳一跳, 够得着”的个性化发展目标, 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强化落实, 形成专业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 最终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学校层面管理者禁忌将专业诊改发现的问题作为部门年度考核的依据, 以免挫伤专业诊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专业诊改中的量性评价是以测量、统计为主要手段, 将诊改工作分解成一系列具体、可测量的指标, 通过设计多层次评价量表, 对量表数据进行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处理测算, 以此反映专业建设绩效。质性评价则强调对专业作全面、深入、细致、真实的观察, 关注专业的特性与发展趋势, 使专业诊改更具个性化和真实性。高职院校专业诊改应以量性评价为主, 辅以必要的质性评价, 两者有益结合, 良性互补, 实现诊改工作的科学化、公平化和客观化。

(四) 数据分析与专业剖析相结合。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第三方评价数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职能部门统计数据等, 对与专业相关的数据指标进行归类梳理。结合指导方案要求, 制定符合学校“自我保证”实际的专业诊改指标体系。通过源头采集、多级审核, 确保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为专业制定最近发展目标和改进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学校层面还应成立专业诊改专家委员会 (工作组) , 组织开展专业剖析工作, 通过定量、定性分析, 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专业诊改的技术思维

(一)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 现已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其中S为优势 (strength) 、W为劣势 (weakness) 、O为机会 (opportunity) 、T为威胁 (threats) 。通过对组织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借鉴SWOT分析法, 我们不妨将专业比做一个企业, 设计全面、科学、可测量的指标体系, 通过数据分析、专业剖析、实地考察, 综合衡量专业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 进而开展质量改进活动。

(二) PDCA质量循环。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 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PDCA指Plan (计划) 、Do (执行) 、Check (检查) 和Act (行动) , 具体而言就是制订计划、执行计划、过程监控 (问题反馈) 、落实改进行动。每一次改进行动的结束, 即意味着新的计划或目标的产生, 组织由此进入新一轮的PDCA质量循环, 周而复始。值得指出的是, 每一轮新的计划 (目标) 的产生, 都比原先计划 (目标) 提高了一个层次。因此, PDCA循环实际上是质量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专业诊改本身可以理解为一个大的PDCA质量循环, 其中每一个最近发展目标或数据指标的提升都可以理解为一个小的质量循环, 大环套小环, 每一次诊断与改进都是一次质量提升。

(三) 六何分析法。

六何分析法是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的一般工作思考方法, 即What (做什么) , Why (为什么做) , Who (责任者) , When (何时做) , Where (岗位、工作地点) 和How (如何开展工作) 。围绕5W1H制订工作方案, 有助于明确工作思路、职责和要求, 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应用在专业诊改工作中, 应明确以下要点:

What:明确工作任务和对象, 包括专业诊断要素、诊断点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数据信息采集、专业剖析、专业诊改报告撰写等。

Why:明确工作目标, 包括上级文件学习、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等。

Who:成立专业诊改组织机构, 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分工和责任人。

When:制定专业诊改工作进程, 明确PDCA质量循环工作周期。

Where:明确具体组织实施专业诊改的部门、岗位。

How:明确专业诊改的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统计方法、反馈机制等。

四、专业诊改的工作思路与实现路径

(一) 院校主体, 多方参与。

按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工作方针, 在专业诊改组织工作中应成立以学校为主体, 企业、行业、第三方机构广泛参与的组织体系。在学校层面, 专业诊改工作一般应成立包含分管校领导、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人、专业带头人 (负责人) 、教师、学生、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成员在内的工作组织。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在专业诊断指标数据采集方面, 教职工还应全员参与。多方参与尤其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的参与, 是确保专业诊断数据真实、可信、客观的有力保证, 院校开展工作时既要避免把自我保证理解为“自说自话”, 更不能把诊断与改进工作当做例行公事。

(二) 分类评价, 多层标准。

专业诊改必须参照一定的质量标准。高职院校专业各具特色, 即使在同一所院校存在文科与工科类专业、优势专业与普通专业、传统专业与新开设专业、国家级、省级重点 (特色、品牌) 专业与校级专业在建设水平和特色方面的差异, 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专业, 显然不够合理。因此在标准制定上应体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标准、校内标准等层次和类的区别, 以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个性化和发展性, 只有如此, 才能制定“跳一跳, 够得着”的最近发展目标, 使改进工作更切实可行。

(三) 多元诊断, 多维呈现。

多元诊断主要体现在专业诊断指标体系设计中, 实质上是对专业进行全面、全要素的诊断。指标体系设计是专业诊改工作的核心任务, 应包含质性指标和量性指标, 明确各个指标的即时状态、最近发展目标、可参照的标准依据及数据来源。多维呈现指专业诊断指标改进状态的呈现方式, 应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处理、诊断分析, 采用数据表升降符号标记、数据对比曲线图、柱状图、雷达图等多种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 对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实现预警功能。

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第三方评价报告、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中与专业相关的数据指标和专业剖析工作要求, 笔者认为, 专业诊改指标体系至少应包含以下要素。

1. 专业设置基本条件。

专业设置应对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的通知 (教发[2004]2号) 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教高[2004]4号) 文件, 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 专业名称、标示代码应与《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 专业目录》相一致, 并获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或审批。

(2) 应具备包含就业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等内容的专业设置可行性调研报告, 并制定有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规划、规章制度等文件。

(3) 应具有符合高等教育规律、职业教育规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学资源 (库) 。

(4) 应具有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需的师资队伍和教辅人员, 包括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一定数量的专任教师 (生师比应符合1:18的合格标准) 、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辅导员 (辅导员数量与专业学生数一般应达到1:200) 等, 其中专任教师还应重点关注职称、学历 (学位) 年龄结构和双师型教师比例。

(5) 应具备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需的建设经费、校内实践基地 (重点关注基地数量、设备总值、工位数、学年使用频率等)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学场所 (生均值应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相关规定) 等基本条件。

2. 专业影响力。

专业影响力侧重诊断专业在国际、国内、省内、校内的影响程度、示范水平和辐射能力, 一般以质性指标为主。国际影响力主要关注: (1) 专业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比例; (2) 国际留学生数; (3) 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4) 国际通用教材引进与使用情况。国内、省内、校内影响力重点关注: (1) 专业是否为国家级、省级重点、校级 (品牌、特色专业) ; (2) 专业课程 (教学资源) 是否为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 (资源库) ; (3) 专业教学所使用教材在国内、省内、校内建设水平。

3. 专业适应力。

专业适应力是诊断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 主要从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学生就业质量三个方面来衡量。专业招生方面应关注: (1) 多样化招生方式; (2) 招生计划完成率; (3) 学生实际报到率。专业培养过程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及受教育者成长发展需求。学生就业质量应关注: (1) 在校期间获取符合专业面向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2) 顶岗实习对口率; (3) 毕业率; (4) 初次就业率; (5) 年终就业率; (6) 对口就业率; (7) 起薪线; (8) 转岗率; (9) 升迁率; (10) 区域内外就业分布情况。

4. 专业校企合作水平。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 专业校企合作水平是衡量专业适应“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个对接要求的主要指标。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专业校企合作水平重点关注: (1) 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数; (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 (3) 合作企业数; (4) 订单培养数; (5)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 (6)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数; (7) 企业支持兼职教师数; (8) 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情况; (9) 接受企业捐赠设备值; (10) 为企业培训员工数。

5. 专业满意度。

专业满意度是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举办方、行业企业、学校、受教育者等利益相关方需要的重要指标, 主要应通过组织在校生和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途径获取数据, 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至少应包含: (1) 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2)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 (3) 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程满意度; (4) 毕业生对专业教学满意度; (5) 毕业生对专业教师满意度; (6) 在校生专业学习状况和满意度。

调查可由学校自行组织和委托第三方机构跟踪调查并持续进行, 一般采用连续三年数据作为对比参照, 以保证调查数据的连续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6. 专业社会服务水平。

社会服务水平关注专业面向行业企业、区域社会、社区等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以下指标应纳入诊断范围: (1) 专业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项目数与到账经费额度; (2) 专业教师专利申报与成果转化数量; (3) 专业对外技术服务年收入; (4) 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技术培训人次; (5) 与专业相关的校外职业技能鉴定人次; (6) 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或技术攻关情况。

(四) 问题剖析, 持续改进。

专业诊改应对照多层次质量标准, 依托校本数据和第三方调查数据分析和对比, 罗列问题清单, 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内外部原因, 识别可控因素, 瞄准最近发展目标, 逐条制定具体、可监测的改进措施。学校质量管理部门应针对专业制定的改进措施, 实时跟进, 加强改进过程管理、监控、指导和服务, 为专业持续改进和质量循环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五、结语

专业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社会功能和彰显院校特色的核心载体, 专业诊改因此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核心工作, 对于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具有“推进器”的功能。笔者依据自身一线工作实践, 提出以上观点和思路, 抛砖引玉, 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以期不断改进完善, 文中部分观点如有不足之处, 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教职成厅[2015]2号) .

[2]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试行) 》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 .

[3]朱丽, 赵汉华.质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 2003 (6) :23.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的通知 (教发[2004]2号)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教高[2004]4号) .

[6]麦可思报告-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 (2015) (六年版) .

篇4: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关键词:中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23-03

自2009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发布了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除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提高人才质量等纲领性文件外,对学校管理包括中职学校设置和管理、专业设置和教师标准、专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德育和文化基础课程开设、班主任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也做了较具体的规范。

2014年教育部在选取广东、重庆和河南三省市各10所中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测评试点后,经多方研讨,推出了《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旨在对教育部发布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相关制度进行检验。对中职学校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广东作为先行先试省份,在2014年选取了清远、东莞、惠州三市共10所不同类型中职学校试点后,接着又选取了广州商贸旅游职业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参与教育部九个省、市新一轮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这是在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作为办学主体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教学工作,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举措。笔者有幸参与了部、省的相关试点培训工作,下面结合我省实际,从对诊改的认识、诊改的意义、内容和关建点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深刻理解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涵

开展诊改,要以现代质量文化为指引,树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靠自身保障,质量的保障需要“人人重视、人人创造、人人享受”的思想。

(一)诊改的含义和任务

诊改,是诊断与改进。所谓诊断,按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最早将诊断原理运用于社会科学作为内部管理重要手段的是企业。本世纪前后,诊断作为一个重要理念,逐渐引入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引领学校构建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希望通过诊改,引导中职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从而推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评估,即评价、估量、测算。测重事后,是对已完成工作的评价评估,是评判已完成的工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的一种手段。比较教育部即将实施的诊改方案与以往的评估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的不同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诊改更注重从学校内部需求出发,制定专业建设目标,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诊改方案体现出来的专家进场抽样查核的形式,也与评估有较大的区别,将更注重专业剖析和与学校教师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专家进校分前、中、后三个阶段,进校前先登陆学校数据平台,分析数据,查核学校自检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专家进校时,通过与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和教师不同层面的访谈,剖析专业和听课,进一步把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校方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指导学校教学工作;学校根据专家把脉建议进行整改一段时间后,专家再次进场复核学校对存在问题改进的情况并与学校共同查找存在的问题,依此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更高的高度。

二、实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意义

质量的提升一般靠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而形成动力机制的压力一般可分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个部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需要强化以督导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外部评价,形成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建构机制、强化激励,形成中职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内在压力。对中职学校而言,这两种压力目前呈现不平衡状态,以评估为形式的外部评价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学校内部促进质量提升的思路、举措却一直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也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模式。

(一)诊改是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的重大调整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管办评分离”要求利益相关方或第三方组织教育教学评估。这种评估,是对质量成果的阶段性评估。评估的结论不受管理方和办学方主观意愿的影响,评估的实施主体也不直接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劣负责,更没有帮助学校改进的法定义务。那么,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方,如何在办学过程中保质量、找差距,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需要探索新的质量管理模式。诊改的应运而生,将教育行政部门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通过抽样复核等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指导。

(二)诊改是从规模到质量转变的突破口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新世纪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中职教育走过了十几年快速发展期,办学规模达到了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基本持平。随着规模的扩大,师资、设备设施等人才培养必备的条件跟不上,教学质量难保证成为普遍问题。质量持续提升只有学校管理者单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只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

(三)诊改是提升教学工作地位的体现

从理论上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教学而展开。但事实上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成为分管教学副校长的个人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没有门槛的注册入学制度,使学生选择中职空间大了,一把手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招生上;二是不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实训条件与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校长为了经费多方奔波;三是教学工作是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其质量高低相对来说是隐性的,短时间内对提高学校知名度作用不大。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激励学校关注教学工作,必将稳定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三、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包含了6大项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学校在自诊过程中,主要应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理念与思路的自诊

主要包括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学校的办学思路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要诊断学校实际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吻合程度,学校依据区域需要、学校优势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势定位状况,学校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人文修养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状况。

(二)教学工作状态的自诊

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与实践。通过招生专业的数量和结构、各专业在校生数量分布和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诊断专业建设状态;通过已制定课程标准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数、规划教材使用比等核查课程建设状态;通过校领导听课、深入实践教学场所人均次数、评教、学生迟到、缺课率等诊断点考核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状态。

(三)师资队伍建设状态的自诊

主要从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两个方面。除诊断专兼职教师的数量、结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外,更加注重专职教师的培训、企业实践和教师教科研、社会服务成果,兼职教师在专业配置中的数量和承担校内实践教学等工作。

(四)资源建设状态的自诊

包括教学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两个方面。教学投入侧重于诊断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比和教科研经费、教学改革经费预算等;教学资源中关注纸质和电子图书外,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级、类型和数量也是重要诊断项。

(五)制度建设与运行状态的自诊

包括校企合作、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与运行和质量监控状态三个要素。校企合作主要关注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企业捐赠、输送兼职教师数量、接受教师企业实践和校企研发成果等情况;学校管理制度除要求学校章程、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外,还关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依法办学情况和校园安全卫生等;质量监控主要观测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质量年度报告、督导工作和评教覆盖面等。

(六)需求反馈的自诊

主要从学生、用人单位和地市级以上评审项目结果、学生职业能力鉴定和技能比赛结果等方面观测。用人单位反馈方面更注重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转岗率、升迁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

这些诊断点的依据,是2009年以来教育部颁发的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系列规范性文件,是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的最低要求,其中“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占比、校舍建设面积和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等5项指标必须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诊改是真正落实教育教学质量的学校主体地位,构建“我的学校我负责”的治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四、 中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改的关键点

作为首批试点省份,我省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诊改工作,从省级层面创建省级数据管理平台、制定诊改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省级诊改专家库、培训专家队伍等方面,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引导工作。我省有700多所中职学校,单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抽查复核,工作量很大,势必有不到之处,也有悖于开展诊改工作的初衷。因此,作为质量提升主体的中职学校,应该将诊改作为学校内部保质量的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关键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实现质量是立校之本的回归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工匠精神”的提出促使职业学校进一步树立质量战略思想,要搞好诊改工作,关键是中职学校自上而下观念的转变:从教育行政部门要查核学校转变为学校自查监控,从外部评价转变为内部质量提升需要。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要有“不抓教学的校长就不是好校长,不抓质量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的思想,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立身的观念,在其位谋其职。学校如何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校长和管理人员起着关键的带头作用。

(二)做好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长期以来,学校在各种评估中更侧重硬件的建设,对教学质量的衡量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诊改,学校要建立校本化教学诊改制度,通过明确诊改的目标、原则、时间、路径和要求,明确诊改的具体内容,建立诊改机制,并将其列入质量保证体系中,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落到实处,作为常态化周期性工作来抓。

(三)建立教学诊改队伍,实现全员参与

质量持续提升只有学校管理者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诊改平台数据源头采集的实施势必要求中职学校全员参与,只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建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建好平台数据采集和管理、校本诊断专家和依据诊断结论进行改进的教学管理队伍,是诊改的前提,也是保证教学诊改成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2016-04-07

[2] 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教育研究,2015(6)

篇5:诊断与改进工作报告

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既是深化落实《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通知”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原因、内容和流程设计,为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指明了方向。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容,“通知”明确了10大要素。一是办学方向,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二是办学定位,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三是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四是专业设置与条件,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五是教师队伍与建设,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条件;六是课程体系与改革,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抓手;七是课堂教学与实践,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八是学校管理与制度,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保证;九是校企合作和创新,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十是质量监控与成效,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

(一)诊断与改进须完成的五项任务 1.理顺工作机制

“通知”要求依据一个方针,建构包括三项具体内容的工作机制。一个方针就是“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三项内容就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工作机制就职业院校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2.落实主体责任

“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切实履行好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为此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主体责任的落实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为主体责任的落实奠定工作基础;三是构建校内“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为主体责任的落实奠定组织基础。3.分类指导推进

“通知”从提高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出发,分别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各自的诊断重点。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因为统一的国家层面上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具体措施尚属首次,故其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重点是保证学校的“三个基本”,即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可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任务,确立不同层面的诊断重点,一是保证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二是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4.数据支撑系统

为提高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建构技术基础;二是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建构工作基础;三是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建构动力基础。5.试行专业诊改

由于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涉及面比较广,且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特质要求,故“通知”提出试行要求,鼓励相关行业与院校联手进行试点,同时对试行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求由对企业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牵头;二是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三是以院校自愿为原则,不强求所有职业院校都参加;四是要求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的方式,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五是形成倒逼机制,即职业院校依据社会对其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

(二)诊断与改进的三项工作要求 1.完善组织保证

为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落到实处,“通知”要求建构部、省两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一是部级专家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研制指导方案、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另外还负责教育部委托的相关工作;二是省级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本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2.加强省级统筹

“通知”明确提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主体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其工作职责主要是三点。一是制定本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二是根据教育部总体指导方案制定本省(区、市)工作方案、细则和实施规划;三是组织和检查本省区域内职业院校诊断后的改进情况。另外,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众多,而且办学情况比较复杂,故“通知”提出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3.确保公开透明 为保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能取得实效,在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知”提出加强管理的要求。一是要求相关组织机构、职业院校和专家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自觉遵守工作规则规程,规范工作行为;二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信息公告制度,要求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将相关政策、文件、方案、标准、程序以及结论等均在适当范围内公开,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职业院校如何积极参与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新形势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举措,是职业院校建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制度的新尝试。职业院校是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主体,良好的顶层制度设计能否得到贯彻,意图能否得到实现,效果能否得到体现,处于一线的职业院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职业院校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认知、态度和实践情况,决定了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制度能否得到落实以及落实的程度,理性的职业院校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 认真学习深刻认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对促进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 更新理念牢固建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就是理想与现实、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第三 夯实基础建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校本制度和工作机制。第四 培养队伍夯实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人力基础,队伍是教学工作诊断的前提,也是教学工作诊断能够取得成效的保证。职业院校只有做好上述四方面工作,才能使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做到常态化和周期性,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诊断与改进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篇6:诊断与改进工作报告

正确认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林

宇抓质量、抓内涵是职业教育战线永恒主题和核心任务,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背景

推进诊断与改进是适应国家“管办评分离”要求、改进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诊断与改进与学校的质量密不可分,自2004年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了两轮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从评估效果看,两轮评估对引导高职院校规范办学,改善办学条件,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新要求,在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教育部不允许搞评估,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还要不要抓质量,要不要对质量负责,如何去抓质量,成为一度摆在我们面前很不好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在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对质量管理进行新的思考,新的设计。推进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构建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我们筹备了很久,也研究了很久,筹备很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对业务负责,抓战线质量的一种考虑。研究了很久是因为我们国家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对于我们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定位这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们对于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它要解决什么问题,什么形式去开展,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建立一个“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当评估作为一种权力从管和办分离出去之后,我们“管和办”依然要在我们内部建立一套自主保证质量的机制,这就是我们设计诊改制度的最简单的初衷。诊改制度的设计,从行政来说,这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手段;对学校来说,是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的一种方式;从更高层面来说,是管办评分离政策背景下职教系统保证质量的一项制度安排。

二、正确认识诊改与评估的区别诊改和评估的区别很明显。首先是内外不同,诊改本身是我们教育内部自我保证的一种机制和相应的工作,诊改不是从外面评价我们的质量,诊改关注的重点不在于质量本身,而在于我们学校保障质量的能力和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评估、评价在管办评分离之后,是从教育外面看教育,对于教育的绝对质量给出价值判断的话,那么我们的诊改、复核就是对学校自我保证质量能力的一种判断,这是诊改和评估的一个重要区别。其次是动力不同,评估是自上而下(标准由上级制定),由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学校被动接受;诊改是自下而上(地方、学校均可根据自身定位和需要修订补充指标),学校是组织实施的主体,反映学校需求。第三是目的不同,评估是为了贯彻国家推行的质量标准(对上级要求的质量本身的评价);诊改是使学校工作符合自身的定位和目标(对保证质量能力的考察)。第四是主体不同,评估由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从管办以外评价质量;诊改由管理部门规划、学校自主实施,从管办内部保证质量。第五是结论形成不同,评估以学校工作相对指标体系的满足程度作为结论依据;诊改以学校自主诊断与专家复核的吻合度作为结论依据。第六是效果不同,评估通过做出价值判断对学校进行分级;诊改通过检验对象自主保证质量的能力完善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与目前的评估应是内外配合、分工合作的关系。

上一篇:电梯维修保养协议下一篇:白花刺参中两个新三萜皂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