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2024-05-10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精选6篇)

篇1: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目标:

1、理解和掌握支持备课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系统理论,转变备课观念;

2、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原则,树立正确的教学设计理念;

3、明确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其为指导,诊断和解决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备课的理论支持 要点:

1、备课的学习理论支持

2、备课的教学理论支持

3、备课的系统理论支持

(一)备课的学习理论支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l 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

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 l 基本原则:

小步子:学习内容分成细小的单元

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反应,保持学习动机 及时强化:学生及时知道反应是否正确

自定步调: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 低错误: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尽可能反应正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l 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l 在教学设计上的要求

教学目标——自我实现:实现自我的需要,是促使人发展的最大内驱力 教学过程——自由发展: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好,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要学好,必须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

教学原则——真诚、信任和理解: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情感对待学生;充分信任、足够相信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非指导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越小,教学的效果越好;学习的发起,以来于教师和学生彼此关系中的某些态度

(二)备课的教学理论支持 “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l 其一,教师应抓住学科的基本结构进行教学,这是关键。

其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是怎样掌握知识的。l 特征:

——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强调直觉思维: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主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

——强调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

——强调信息提取: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对他们加以组织的信息记忆深刻,从而产生最佳记忆效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l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l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属性): “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 ——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同化;顺应)

——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会完全一样,需要通过“协商”达成共识

——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者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l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提供者 ——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的方式

——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师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 ——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 ——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

(三)备课的系统理论支持 系统论以系统为对象,考察和研究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采用最优化方法求得系统的最佳化结果。站的高看的远。

l 教学可以看做系统,教学系统是有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组成的。

l 教学设计本身也是系统。运用系统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四条原则: ——整体性原则:

——结构功能原则: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不同,要素不同,可以获得相同的功能;同一结构,可能有多种功能

——目的性原则:一切方法、手段等都为目标服务

——最优化原则: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使系统实现最理想的目标 l 教学是一个“生命”系统: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余文森 l 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

——教材:强调教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 ——教学: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

l 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为学设计教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给生成提供时间和空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由学而教(调适预设)

l 以发展为目的,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要点:

1、教学设计的概念

2、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l 教学设计是为学生而实施的设计——教为学服务的教育观念

l 教学设计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以科学理论为支撑

l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科学的计划性、有序的系统性——创造性智慧

l 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修正方案和再实施的认识深化过程和实践活动——注重反思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

l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的主动的发展为出发点

l 根据教学系统的特点(“生命”系统)和教学设计的特点(系统性、理论依附性、灵活性和具体性)进行设计 l 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实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个性的发展 ——体现数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教学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强调发展性评价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要点:

1、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

(1)从感性到理性:动手操作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

(2)从好奇到好学:探索研究教学的一般步骤是:创设情境——确定探究计划与方案——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得出结论。2.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

(1)倾听与表达——基于主题对话的教学设计,基本模式:先确定对话主题,再进行主题交流,最后形成共识。

(2)分工与协作——基于小组合作的教学设计,关注问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发挥小组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指根据学生状况、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而选择的课堂教学目标,涉及到教学特点、教学规律和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建议采取的策略等。

教案反思与研究

目标:

1、能够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系统理论及《课程标准》等的指导下反思备课实践,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2、理解教学的中设计(课堂生成)和后设计(课后反思)的重要性,掌握教学的中设计和后设计的主要策略和基本方法;

3、明确说课的意义,掌握说课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一、教学前设计与课前反思 要点:

1、课前反思的作用

2、课前反思的内容

3、课前反思的形式

(一)课前反思的作用

课前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的反思。具有前瞻性。

与他人比,进行吸收和内化,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预测和分析能力

反复阅读,深思熟虑,进行查缺补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凭着自己的理解,备第一次课。第二次,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的特色。上课和设想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会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不断区别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困难,对设想进行调整,再备第三次课。”——于漪

(二)课前反思的内容

课前反思要求教师备课时思考如何设计教学环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

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的再确定

——教学内容的补充、舍弃,重点突出 ——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调换、优化 ——教学过程的调整

——充分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 ——教学条件的检查与改变 ……

(三)课前反思的形式 个人反思,批判性修改

——研究参考资料

——熟悉教案,及时修改

同伴互助,合作性修改 ——课前说课 ——“无生”上课

获取专业支持,启发性修改

——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或优质课教学录像等 ——网络教研:博客、论坛、专业备课室……

二、教学中设计与课中反思 要点:

1、课中反思的作用

2、课中反思的内容

3、课中反思的手段与方法

(一)课中反思的作用

课中反思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反思。具有监控性。

有利于调控课堂,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有助于提高教师驾驭课堂和应变的能力

课前的“预设备课”只是准备上课,是预备性行为,到了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师生、生生交往,教学过程定有变化,教案理应改变,变是必然的。绝不能上课拿着预设教案照本宣科地背诵。

到了课上,课上的现场设计与修改均是教师思考后教学实践,不可能、没时间、也没必要现场动笔写修改的设计,一心就是如何教好学生。

“预设备课”到了课堂出现的意料之外,正是现设备课的关注点、着眼点。对于这意料之外,应看成是可贵的资源,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盼望出现的生成资源。既不要害怕避开,也不要草草了事,而要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解决它。现场精心修改教案,作好“现设备课”。——赵景瑞

(二)课中反思的内容

课中反思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实际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以及出乎意料的事件等情况,积极进行反思,查找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进行及时的课堂调控

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内容是否偏离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是否促进有效学习

教学节奏是否符合学习心理

出乎意料的事件是否是生成的资源 ……

(三)课中反思的手段和方法

手段:观察,谈话,考查,作业,操作 方法:

有的放矢:根据教学目标调控,确保“底线”

因势利导:

——根据学生疑难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针对课堂“意外”情况重新组织教学活动

因“错”制宜:根据学生的错误和普遍性问题,及时补充、补救

因材施教:《有效备课——初中数学》

三、教学后设计与课后反思 要点:

1、课后反思的作用

2、课后反思的内容

3、课后反思的形式

4、课后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后反思的作用

课后反思即在教学结束之后进行的反思。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有助于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不断地丰富教学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二)课后反思的内容

课后反思要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还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从宏观层面讲,教学反思要考虑教学行为本身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及隐藏在行为背后的观念(教学理念)。

从微观层面上讲,包括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管理,媒体的配置与使用等

(三)课后反思的形式(《有效备课——初中数学》l 教学随笔

教学日志

教学案例

教学叙事 教学课例

行动研究

(四)课后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自我控制,请他人监督,与学生协作,观看录像

方法:记录成功的经验,书写学生的创新,捕捉教学机智,总结失败的原因,尝试“再教设计”

四、说课与教案反思

要点:

1、说课的意义

2、说课的内容

3、说课的要求

4、说课的评价

说课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利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得失,并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与听课人员相互交流、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

(一)说课的意义

说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研讨形式,是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一项常规性内容,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课前说课,能够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进行修改,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通过课后说课,对课堂教学中好的做法进行提炼和升华,以推广应用。说课能够在课堂之外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和负效问题,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成为教学设计失误的实验品和牺牲品。

(二)说课的内容

“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教材,目标,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等

(三)说课的要求

讲究方法,吸引注意

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联系实际,说深说透

(四)说课的评价

做好有关准备:熟悉内容,了解条件,掌握标准及时、客观、互动(对话式“谈课”)

时间:2011.10.7 地点:教学楼北四楼办公室

内容:学习《有效学业评价——练习测试命题问题诊断与指导》 话题一:初中数学练习与测试命题的基本理论

1、命题的基础知识(1)命题的界定与功能(2)命题的构成(3)常见题型

2、命题的基本方法(1)选用(2)组题(3)仿编(4)改编(5)新编

3、命题的基本原则(1)人文性原则(2)差异性原则(3)趣味性原则(4)应用性原则(5)学科性原则(6)导向性原则

4、新课程背景下命题的新要求

(1)新形势对教师提高命题技能的新要求(2)新理论对教师提升命题质量的新要求

二、各位组员谈集体学习的感受

篇2: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本堂课程的主题是问题诊断与解决问题,有比较高的实用性,我平时的工作正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为期两天的课堂学习,有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学会探寻工作问题的根源,而不仅是关注问题表象。

在平时的工作中,因为自己的工作经验不足,思考不够深入,看问题总是浮于表面。正确响应问题的方式应该是: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可能的解决办法?如何解决?阻碍问题意识最大的敌人就是:差不多、没关系、没办法、好面子、官本位。

例如在串货号的问题中,以前总是机械的统计数据,汇报数据,至于串货号的原因,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是没有认真考虑过的,认为串货号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换条码是一个纯人工的作业,有人工参与一定不可避免的会有错误产生。这种错误的观念一直到今年才有变化,串货号的货品有自制产品和外协产品,自制产品是仓库条码组的员工自行穿挂,通常错误也比较多,再进一步思考原因有:

1、自制产品基本为西服、大衣,该类货品颜色款式区分不大,员工不易从外观区分不同货号货品;

2、现有系统中,车间和仓库交接只能核对总数,不能核对细节;

3、员工责任心欠缺,没有正负激励,对于差错根源的产生没有追究,没有处罚。

在经过部门的领导的指导后,现在对于每次的串货号差错,都尽力追踪到问题产生的源头,对于无法查明源头的问题,也及时报备到负责主管,引起主管重视,在平时工作加强监督和宣导工作,加强员工责任感。对于现在车间和仓库交接的系统的缺陷,也要积极建议是否可以加以升级改进,纠正人工入库偏差。

发现问题的最终目的不是问题本身,而且如何避免问题的再次产生,所以必须要追究问题的根源才能拿出解决对策。

二、科学管理:掌握问题分析的工具和方法。

运用科学、优选的对比法找出问题最可能的原因与机会,经由事实分析找到原因,然后在事实基础上审核可能的原因。首先所关注的问题与观察到的事实是什么?再全面辨识及发掘可能的原因,并比较诊断事实每一个可靠的原因,最后选择最可能的原因。

老师在这里介绍了一个比较实用的工具就是因果链,即以鱼骨图的形式,先界定问题产生的所有原因类别,再各个原因类别内穷举各要因,最终确认大、中、小要因,确定解决策略。

在确定原因的阶段,原因的再分析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盲目确定原因只能是与良策背道而驰,在不明确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原因再分析才能正确界定原因。

老师在举例环节,有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实例:问题是,在“十一”期间,售后服务部货品返修周期过长,引起门店不满。在原因分析中,有一条是品控部对于产品生产质量把控不严,导致产品返修率增高。

如果原因是产品质量问题,则返修率高应该持续在整个销售季节,在特定的“十一”国庆环境中,最主要的矛盾应该是工厂放假,导致返修时间延长,那么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则不是引起门店不满的要因。

如果在原因分析中,没有正确确定引起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科学管理:掌握运用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有效手段。

高效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步骤:

1、明确问题产生;

2、产生可选方案;

3、评估可选方案;

4、做出决策/选择方案;

5、实施方案;

6、事后评估。

头脑风暴方法是日常工作中常用和有效的问题解决工具,头脑风暴法要遵从一定的原则:

1、提倡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任意思考;

2、禁止批评和评论,也不要自谦;

3、目标集中,追求设想数量,越多越好;

4、鼓励巧妙地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设想;

5、与会人员一律平等,各种设想全部记录下来;

6、主张独立思考,不允许私下交谈干扰别人思维;

7、不强调个人成绩,以小组的整体利益为重。

我们部门也多次采用头脑风暴法解决问题,在我参与的几次头脑风暴中,有些是不太成功,主要有几个原则没有遵守:参与人员没有独立思考,容易人云亦云;批评评论他人的设想;主持人没有激发参与人员的积极思考性,导致没有达到设想数量。而且主持、书记、设想的数量也没有事前明确规定,过程和结果都不是很理想。

头脑风暴法不是一群人开大会,要遵循科学的原则,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心得体会

问题的发生不是最糟糕的,发现不了问题,或者发现问题不去解决才是最可怕的,我们不能以“那不是我的问题”“那不可能解决”“我也没办法” 等消极的想法回避问题,必须养成问题意识和改善意识。

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因果链,原因界定和原因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找出原因,头脑风暴法则是常用的产生问题解决方案的方法。

日常工作积累经验,培训课程教会科学方法,两者的合理结合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能。

杨聪

篇3: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一、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备课组活动形式简单,内容单一。备课组活动主要是为了集合各年级语文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实现教学成果的交流。但是很多学校的语文备课组形式简单,仅仅是将各年级语文教师集中到一起进行语文教学的备课活动,备课活动的内容也没有涉及与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相关的备课交流,另外,科学合理的语文备课组活动应该将学生也容纳进来,但是由于学校的语文备课组活动仅限老师参加,在活动形式上并未起到新的改善效果,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交流,使教师不能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需求。

2.备课组活动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一个完善科学的备课组活动制度,更有利于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的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备课组活动中不会出现违规行为,但是,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才能更加激励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认真表现,将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置于相关的制度管理之中。虽然有的学校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并没有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执行,甚至到最后已经流于形式。

3.合作与竞争机制有待改善。中学语文备课组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老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现在的教学竞争激烈,教师的职称评定也与相关教学成果直接挂钩,导致备课组的教师活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活动初衷,老师之间不是在真正的进行经验交流,而是相互防范,保留自己认为优秀的教学经验,从而使备课组活动名存实亡。并且,在语文备课活动中,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经常把自己的教学位置视为备课组中的权威,很少听别人的建议,也不支持青年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导致备课组活动的交流受阻,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规范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的策略分析

1.优化备课组的内容与形式。传统的语文备课组活动主要是将各年级语文教师集中到一起进行备课办公活动,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备课活动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语文备课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集中办公模式,应该将备课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丰富语文备课组的活动,比如,集中语文教师听取学校的优质课程,积极组织青年教师试听老教师的语文教学课程,深度挖掘新进教师的教学潜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模范作用,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组织研讨会议、开展校外或本校培训等形式,努力丰富语文备课组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2.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语文备课组活动中,缺乏合理的规章制度将影响备课组活动的整体积极性,所以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督促改进。比如,在备课组活动中实行签到制度,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备课组活动的必须有提前请假的证明,在进行研讨会议是不能看其他书籍以及聊天玩游戏等,另外,为了激发教师参加备课组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将年终考核与平时的备课组活动表现相关联,促进语文备课组教师在活动中主动发表意见,为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3.建立学习型备课组,协调组员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竞争不应该成为语文备课组成员的主要目的,应该通过建立学习型备课组,号召所有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学习,不断鼓励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并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形成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语文备课组内的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教学教研成果。

篇4: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一、什么内容要“少讲”,什么内容要“多讲”

课堂上的“少讲”、“多讲”,不可千篇一律,应与诸多因素有关. 对于学生自学或通过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通常不讲或少讲;对于学生比较纠结、特别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引导、支持,不但要讲,而且一定要讲明白、讲透彻.

备“线段基本事实的应用”. 打开中国地图让学生指出飞机飞行两个城市的距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事实应用中,经历体验建构,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帮助.

补充挑战题:

题1:如图1,一只蚂蚁从矩形的一个顶点A爬到另一个顶点C吃糖果,请给蚂蚁指出一条爬行最短的路径.

题2:如图2所示的正方体ABCD-EFGH中,在点A处有一只蚂蚁,在点G处放有一颗糖,蚂蚁怎样从正方体表面爬行,才能最短路程到达顶点G?

【设计意图】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衔接,补充了一道运用正方体展开图与线段基本事实解决的综合问题2. 这道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对于几何刚起步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起点高、跨度大,为了降低难度,设置了阶梯题1. 用题1作铺垫,学生容易联想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化解难点,正方体中含有点A、点G的两个面可有3种不同形式展开到同一个平面,如图3,化归为题1解决. 画三个看似一样的侧面展开图,这里不是多讲、重复. 突现的意图主要有四:一是追求教材的科学性,让学生增强思辨性和探究性;二是为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着想,若将“正方体”改成“长方体”,六个面不全相等,则必须要全面考虑按主侧、主俯、侧俯三种形式展开的侧面图,运用勾股定理分别计算,通过比较三者的大小作出判断;三是教育均衡不是指把好学生的成绩拉下来,相反,要想方设法让他们的思维含量更高,增加优等生值得思考的问题,实现教育均衡的取向价值;四是现在的多讲,就是为了将来的少讲. 教师的教学要使学困生和优等生都能“跳一跳,触得到”,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走极端:一种是生搬教材、照本宣科;另一种是随意“改编”教材,造成教学内容、要求偏离学习目标,导致教学低效.

根据学生的需求,该讲则讲. 核心知识、重要问题,需要舍得花时间,把问题给学生讲清楚. 例如,已知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线段AB=a,线段BC=b(a>b),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则线段MN的长是( ).

A.0. 5aB.0.5b

C.0.5(a-b)D.随点C位置而变化

要分两种情况画图、求解,通过结果让学生知道MN的长只与线段AB的长有关,而与点C的位置无关.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该题的理解,采用变式训练. 把原题改一个字母,将“点M是线段AC的中点”改为“点M是线段AB的中点”,问结果还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要帮助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小结这一改迥然不同的本质所在,同时,这个问题待讲到6.2角时,方法、结论可以对称运用到角中.

二、什么内容讲“方法”,什么内容讲“技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 恰当的数学技巧有助于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所以技巧是重要的,方法是必要的,思想与技巧同存.

引导学生探究直线基本事实.

已知点A,B. 探究1:过点A可以画几条直线?探究2:过A,B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拓展探究:过同一平面上三点A,B,C中的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几条?

【设计意图】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这学生容易探究得到. 所以,在此基础上很有必要挑战,在同一平面上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让学生从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归纳、反思中,体验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内涵,同时学生的漏解,反过来加深学生对“三点共线”的理解,让学生依据一定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对直线的基本事实形成较为深刻的认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学习几何,当题中没有给出几何图形时,我们必须根据题意,分析问题,补出图形,若画出的图形不唯一,则必须大胆提出问题,按同一标准补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图形,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然后,逐一分类解决问题.

由“两基”增加到“四基”,突出了基本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本原、精髓、灵魂,它能体现一个中心,集中反映一个问题的内在本质.

例如,一条公路上有相距180km的A,B两个村庄,从A村出发的一辆汽车的速度为54km/h,从B村出发的一辆汽车的速度为36km/h. 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距45km?讲好后,将题稍改,将原题中“相距180km、相向而行”改为“相距18km、同向而行”,其余不变. 原题是行程中的相遇问题,需考虑的是相遇前、还是相遇后两车相距45km. 改编后变为行程中的追及问题,需考虑是快车、还是慢车在前. 这里情形不确定,必须分情况讨论. 原题分类(相遇前、后)标准呈显性,改编题分类(快慢车前、后)标准呈隐性. 对优等生,还可以考虑两车行驶几小时后,其中一辆汽车进入服务区C休息20分钟,就会变得更精彩,一要考虑是相遇前进入服务区还是相遇后;二要考虑计算汽车行驶的路程时,要不要减去停留时间. 在这里,既运用了方法,又运用了技巧,是方法与技巧的集中体现,不可单一,如只用技巧,相遇问题有结论,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行驶路程,很容易在时间上出错;必须用方法对技巧作出科学合理的诠释.

三、什么内容重“过程”,什么内容重“结果”

生活中需要查询某一结果,若是单一或间断时间相当长,则是重结果;若是经常性地需要知道某一事件的结果,则必须掌握获得这一事件结果的过程. 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结果的教育、间接经验的教育,培养潜能、直接经验的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过程的教育.

例如图4,点B,C在线段AD上.

(1)图中以A为一个端点的线段有哪些?以B为一个端点的线段有哪些?请你分别表示出来.

(2)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是哪几条?

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数出共有多少条线段的?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 有许多问题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通过获得结果的过程的比较,才能区分对问题本质理解的不同方法,有好与更好之选.

方法1分别从左向右依次以A,B,C为端点数出3,2,1后,再求和.在线段AD上增加一个点,共有几条线段?为什么? 在线段AD上有n个点(包括线段的两个端点),共有几条线段?

方法2如何在图中数出以点A为一个端点的线段数?以点B为一个端点?线段总数?图中共有4个点A,B,C,D,除了点A外,还有3个点B,C,D,这样,点A与另外3个点分别组成3条线段,所以,以点A为一个端点的线段有3条.同理,以点B为一个端点的线段也是3条. 以一个点为端点的线段有3条,4个点共有3×4=12条.因为线段AB与线段BA是同一条线段,每条线段都重复计算了一次,所以,图中线段共有6条.在线段AD上有n个点(包括线段的两个端点),共有■条线段.

endprint

拓展应用:n名同学聚会,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一共握手■次.

两种方法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形成知识“数线段”结果的过程,这种“数”的过程却是思维的制高点,因为这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抽象与演绎,更需要此基础上的数学直观、合情推理和数学活动经验. 方法1总结的结果学生易推导、理解,不便计算;方法2推导的结果科学、严谨,便于计算.同时,又进行了“多题一法”的学法指导,对于内涵相同的一类题目,淡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本质,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运用自如.说实话,尝试过的人都会说好:“就是想错也错不了. ”“过程”到“结果”“路径”有多个的“一题多解”,需要对解题方法进行优选,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某一种或某一类.

四、什么内容需“预设”,什么内容望“生成”

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预设下的生成更有助于完善预设的不足. 通常对提出的问题追问一个“为什么”,希望有生成来促进学习目标的完美实现.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预设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成能否回到设计的原点或重新设计的框架上. 并非预设了都需要或有生成,所以提问“为什么”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中送炭;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上加霜.

如在出示如图5,到小树有三条路径让小兔选择时,聪明的小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路径②. 这时教者就不适宜追问“为什么”. 有时对预设追加“为什么”有精彩生成,如果为了生成而生成,就是变相的预设. 这种人造的生成,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例如,判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一次函数,“为什么y=-x2+(x+2)(x-1)+2可以先化简再判别,而y=■不可以?”这追问能帮助学生解决知识性和策略性障碍,使知识举一反三,学生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引导过当也会降低对一个生成问题的探究价值.

又如学会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

如图6,给出了大家熟悉的三角形,问图中有几条线段,请给线段取名字.估计学生难以用语言清晰地区分,准确说出线段的名字,仅从位置关系分辨出左、右、横;或斜、平. 应如何取一个简单明了的名字?激励学生带着阅读要求,给线段取名字,合作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问.

再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P.147最上一段.类比线段,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知道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的注意点;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小组合作解决自学疑问:为什么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时,一般都要在字母前注明是什么“线”?为什么表示线段、直线的两个大写字母可以交换位置,而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绝不能交换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数学四年级就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它们各有几个端点、是否可以延伸与度量,初步知道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对线段表示法进行合理讲解,使学生对线段的表示法有一定的系统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 在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了相当的积累,理性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后,推广并验证线段上有n个点表示线段的方法;在学会了线段的表示方法后,让学生类比联想给射线、直线取名. 类比联想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可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生成可遇而不可求,一切随“缘”而来. 在探索“过同一平面上三点A,B,C中的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一条”时,学生生成了问题“过两点画直线,怎么又一条直线经过三点?”教师需要站在学生旁慢慢地等待,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释疑.

在“小结与思考”环节.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过的线段、射线、直线的各自表示方法,以及线段、直线的两个基本事实.

1. 通过填表1,从图形、延伸性、能否度量中,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之间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2. 参照表1审查一下,我们已经对“线”知道了什么?学生口述(生成),老师整理(预设).

3. 看图、说图、画图比赛. 比赛规则:同桌两人,一人面向屏幕,另一人反向. 看屏幕的人说图形给反向的人听,反向的人在纸上画出大致图形,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既对又快. 完成了图7,交换位置再完成图8.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打破常规(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请与大家分享),创造性地运用预设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预设填表帮助学生重拾回忆,构建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通过提出注意点的方式,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易犯错误的地方,是对重点、难点的又一次“洗礼”. 通过比赛的形式,训练学生根据文字语言画出图形. 开放的课堂,五彩缤纷,赋予了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学习激情. 由文字语言向图形语言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脑对符号信息加工、整理的过程,是一次经过大脑深层次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创新,很受学生欢迎. 把学生较快领进最近发展区,有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真情流露,形成新知生成树,导入更新发展区,圆满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开创了另类课堂小结的风景.

endprint

拓展应用:n名同学聚会,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一共握手■次.

两种方法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形成知识“数线段”结果的过程,这种“数”的过程却是思维的制高点,因为这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抽象与演绎,更需要此基础上的数学直观、合情推理和数学活动经验. 方法1总结的结果学生易推导、理解,不便计算;方法2推导的结果科学、严谨,便于计算.同时,又进行了“多题一法”的学法指导,对于内涵相同的一类题目,淡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本质,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运用自如.说实话,尝试过的人都会说好:“就是想错也错不了. ”“过程”到“结果”“路径”有多个的“一题多解”,需要对解题方法进行优选,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某一种或某一类.

四、什么内容需“预设”,什么内容望“生成”

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预设下的生成更有助于完善预设的不足. 通常对提出的问题追问一个“为什么”,希望有生成来促进学习目标的完美实现.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预设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成能否回到设计的原点或重新设计的框架上. 并非预设了都需要或有生成,所以提问“为什么”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中送炭;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上加霜.

如在出示如图5,到小树有三条路径让小兔选择时,聪明的小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路径②. 这时教者就不适宜追问“为什么”. 有时对预设追加“为什么”有精彩生成,如果为了生成而生成,就是变相的预设. 这种人造的生成,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例如,判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一次函数,“为什么y=-x2+(x+2)(x-1)+2可以先化简再判别,而y=■不可以?”这追问能帮助学生解决知识性和策略性障碍,使知识举一反三,学生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引导过当也会降低对一个生成问题的探究价值.

又如学会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

如图6,给出了大家熟悉的三角形,问图中有几条线段,请给线段取名字.估计学生难以用语言清晰地区分,准确说出线段的名字,仅从位置关系分辨出左、右、横;或斜、平. 应如何取一个简单明了的名字?激励学生带着阅读要求,给线段取名字,合作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问.

再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P.147最上一段.类比线段,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知道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的注意点;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小组合作解决自学疑问:为什么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时,一般都要在字母前注明是什么“线”?为什么表示线段、直线的两个大写字母可以交换位置,而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绝不能交换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数学四年级就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它们各有几个端点、是否可以延伸与度量,初步知道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对线段表示法进行合理讲解,使学生对线段的表示法有一定的系统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 在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了相当的积累,理性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后,推广并验证线段上有n个点表示线段的方法;在学会了线段的表示方法后,让学生类比联想给射线、直线取名. 类比联想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可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生成可遇而不可求,一切随“缘”而来. 在探索“过同一平面上三点A,B,C中的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一条”时,学生生成了问题“过两点画直线,怎么又一条直线经过三点?”教师需要站在学生旁慢慢地等待,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释疑.

在“小结与思考”环节.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过的线段、射线、直线的各自表示方法,以及线段、直线的两个基本事实.

1. 通过填表1,从图形、延伸性、能否度量中,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之间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2. 参照表1审查一下,我们已经对“线”知道了什么?学生口述(生成),老师整理(预设).

3. 看图、说图、画图比赛. 比赛规则:同桌两人,一人面向屏幕,另一人反向. 看屏幕的人说图形给反向的人听,反向的人在纸上画出大致图形,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既对又快. 完成了图7,交换位置再完成图8.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打破常规(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请与大家分享),创造性地运用预设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预设填表帮助学生重拾回忆,构建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通过提出注意点的方式,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易犯错误的地方,是对重点、难点的又一次“洗礼”. 通过比赛的形式,训练学生根据文字语言画出图形. 开放的课堂,五彩缤纷,赋予了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学习激情. 由文字语言向图形语言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脑对符号信息加工、整理的过程,是一次经过大脑深层次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创新,很受学生欢迎. 把学生较快领进最近发展区,有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真情流露,形成新知生成树,导入更新发展区,圆满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开创了另类课堂小结的风景.

endprint

拓展应用:n名同学聚会,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一共握手■次.

两种方法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形成知识“数线段”结果的过程,这种“数”的过程却是思维的制高点,因为这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抽象与演绎,更需要此基础上的数学直观、合情推理和数学活动经验. 方法1总结的结果学生易推导、理解,不便计算;方法2推导的结果科学、严谨,便于计算.同时,又进行了“多题一法”的学法指导,对于内涵相同的一类题目,淡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本质,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运用自如.说实话,尝试过的人都会说好:“就是想错也错不了. ”“过程”到“结果”“路径”有多个的“一题多解”,需要对解题方法进行优选,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某一种或某一类.

四、什么内容需“预设”,什么内容望“生成”

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预设下的生成更有助于完善预设的不足. 通常对提出的问题追问一个“为什么”,希望有生成来促进学习目标的完美实现.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预设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成能否回到设计的原点或重新设计的框架上. 并非预设了都需要或有生成,所以提问“为什么”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中送炭;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上加霜.

如在出示如图5,到小树有三条路径让小兔选择时,聪明的小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路径②. 这时教者就不适宜追问“为什么”. 有时对预设追加“为什么”有精彩生成,如果为了生成而生成,就是变相的预设. 这种人造的生成,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例如,判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一次函数,“为什么y=-x2+(x+2)(x-1)+2可以先化简再判别,而y=■不可以?”这追问能帮助学生解决知识性和策略性障碍,使知识举一反三,学生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引导过当也会降低对一个生成问题的探究价值.

又如学会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

如图6,给出了大家熟悉的三角形,问图中有几条线段,请给线段取名字.估计学生难以用语言清晰地区分,准确说出线段的名字,仅从位置关系分辨出左、右、横;或斜、平. 应如何取一个简单明了的名字?激励学生带着阅读要求,给线段取名字,合作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问.

再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P.147最上一段.类比线段,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知道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的注意点;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小组合作解决自学疑问:为什么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时,一般都要在字母前注明是什么“线”?为什么表示线段、直线的两个大写字母可以交换位置,而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绝不能交换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数学四年级就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它们各有几个端点、是否可以延伸与度量,初步知道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对线段表示法进行合理讲解,使学生对线段的表示法有一定的系统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 在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了相当的积累,理性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后,推广并验证线段上有n个点表示线段的方法;在学会了线段的表示方法后,让学生类比联想给射线、直线取名. 类比联想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可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生成可遇而不可求,一切随“缘”而来. 在探索“过同一平面上三点A,B,C中的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一条”时,学生生成了问题“过两点画直线,怎么又一条直线经过三点?”教师需要站在学生旁慢慢地等待,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释疑.

在“小结与思考”环节.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过的线段、射线、直线的各自表示方法,以及线段、直线的两个基本事实.

1. 通过填表1,从图形、延伸性、能否度量中,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之间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2. 参照表1审查一下,我们已经对“线”知道了什么?学生口述(生成),老师整理(预设).

3. 看图、说图、画图比赛. 比赛规则:同桌两人,一人面向屏幕,另一人反向. 看屏幕的人说图形给反向的人听,反向的人在纸上画出大致图形,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既对又快. 完成了图7,交换位置再完成图8.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打破常规(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请与大家分享),创造性地运用预设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预设填表帮助学生重拾回忆,构建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通过提出注意点的方式,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易犯错误的地方,是对重点、难点的又一次“洗礼”. 通过比赛的形式,训练学生根据文字语言画出图形. 开放的课堂,五彩缤纷,赋予了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学习激情. 由文字语言向图形语言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脑对符号信息加工、整理的过程,是一次经过大脑深层次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创新,很受学生欢迎. 把学生较快领进最近发展区,有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真情流露,形成新知生成树,导入更新发展区,圆满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开创了另类课堂小结的风景.

篇5: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定稿)

【案 例】

《一夜的工作》第4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理解时一学生提问:“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马上争论起来,有的说多了,有的说没有多,课堂热闹得很。不知何故,老师马上煞住话题:“多也好,少也好,反正花生米很少,说明总理生活简朴。”

既然老师作了裁决,学生心有不解,也只能作罢。

【诊断分析】

上述案例,使我们感受到了学生语言解读中的差异,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犹如昙花一现,并未得到有效的运用,实在可惜。

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出现的差异,很有价值,可是教师错失了差异运用的契机。这一问题解决了,无论总理的生活简朴,还是语言的准确描述,都可给学生明晰的概念。更何况,抓住这一契机引导细读深究,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呢。

当然,契机的丧失,可能是教者本身对教材理解的含糊,或许是教师对差异本身的轻视。如果是前者,教者可快速思维,沉着应战,如短时间内难以寻求满意答案,完全可把皮球踢给学生,让学生为老师救驾。其间,教师则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明晰。如果是后者,就有个对教材本身理解和运用的问题。如果能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课堂,就可敏锐地捕捉差异为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随即把问题抛给学生: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请大家细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出答案?经过阅读交流,学生定能明晰:花生米是增加了,因为工作人员准备的是两杯绿茶,句中的“好像”对此也作了暗示。说好像没有增加,是说花生米实在太少了。可见,总理往常的花生米就更少了。此刻,再通过“繁重的工作”与“简单的晚餐”的比较,让学生叙谈感受,这就能形成情感感受与语言发展融合的境界。可见,要保证差异资源的捕捉和运用,深入钻研教材是前提,认识差异价值是关键。

【矫正策略】

一、研究学生,正视差异。

要使差异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须认真研究学生,研究共性,分析个性,从其认知心理、个性品质、知识基础等诸方面把握他们之间的差异。常见的此类差异有:知识基础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

二、研究教材,创设差异。

在研究学生差异的同时,还须把握学生与教材的联结点,对学生差异在语言解读中的反映做些预测,做好选用准备;还要根据学生差异和教学需要,主动创设差异。常见的此类差异有:语义理解的差异、情感感悟的差异和语言品味的差异。

三、运用差异,促进生成。

有了学生本身解读中可能出现的差异,有了教师预设中创设的差异,该怎样让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呢?

l.引导争辩,促进生成。既然存在差异,就可以存在矛盾;有了矛盾,就可以产生争论。可见,运用争辩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深刻感悟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可凸显差异,挑起矛盾,引导争辩,让学生在争辩中求得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全面理解、深刻理解。

2.唤起积累,促进生成。差异运用,不能追求学生的统一认识和同一理解,而是要求得个性理解和合理理解。因此,教学中,要通过点拨,唤醒学生知识的、生活的积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理解,使语言丰富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体现出他们解读语言的个性和独特。

篇6: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渭南市实验初中 雷艳丽

最近,认真阅读了谭兴茂主编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一书,我不敢说收获很多,因为很多东西是很难一下子吸收的,但是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的诠释,让我读完不禁眼前一亮,为之震撼,不能说找到了自己的课堂存在着的问题全部的解决方法,但至少可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少走点弯路。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一书共有十四个问题,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按照现场写真、问题诊断、理论点拨、解决策略、成功案例、资源拓展六部分组成。

这本书里有着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有着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阐述,学生主体意识的的关注,有着对文本处理、教学技艺、课堂评价、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提炼等的思考,有着对课堂生成的关注,课后作业的布置的点拨。这本书凝聚着专家和骨干教师们对课堂问题会诊后的处理智慧,给我们的课堂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给我们指点了迷津,探讨了教学的方向。

结合我们最近研究的课题,我重点研读了以下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助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阅读到“如何培养学生自助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是无比的兴奋,因为作文批改历来就是作文教学的难点,我们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精批细改,结果却是学生对老师的修改不领情,作文水平也没有因为教师的一片苦心而真正提高。从阅读中我了解到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自我修改和相互批改,也就是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忽视了,从而阻止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解决策略中提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

1、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2、教师给予指导,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

3、拟定批改标准;

4、提供修改范例;

5、交给方法,培养习惯。学生修改作文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修改角度,成功案例又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对于本章的阅读让我对作文批改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样探讨的是学生自助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还欠缺,学生缺少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提问的好习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不愿提出问题,二是学生提不出有效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唯我独尊”的教学风格所致。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必要的机会和条件。二是学生缺少必要的提问经验和技巧。从书中我了解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此问题: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我认为这一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激情。

2、要鼓励学生深入的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的问题得到老师的赞许,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是一种帮助。

3、教学生会生疑。我想这可能就是“有疑”才“有得”吧。

在阅读过程中我想到了我校成功推广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

上一篇:环境科学概论总结下一篇:五年级元宵节吃汤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