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赵氏孤儿》 教案

2024-04-23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赵氏孤儿》 教案(精选5篇)

篇1:【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赵氏孤儿》 教案

百度文库

《赵氏孤儿》

教案

学习目标

1.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3.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4.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5.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义”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

6.挖掘文本潜在信息,大胆联想、想象,丰富文本内涵。

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诛

族 出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于 而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主谓倒装、省略句 状语后置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7.认识“义”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

8.大胆联想、想象,丰富文本内涵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义”的认识

解读文本

一.关于《赵世家》

《赵世家》以赵氏的兴起,展示了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的史实及战国时赵氏由盛而衰、最终被秦国灭亡的历史变化。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世家》记述了赵氏家族在与晋国公卿的权利角逐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特别突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权谋与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崇尚贤人政治,提倡举贤任能,抒发一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无限兴亡之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赞扬赵武灵王的大胆改革,其二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二.《赵氏孤儿》故事梗概

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遂设奸计杀死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商议:一个杀身成仁,一个抚养赵朔的遗腹子,他们设法得到别人家的一个婴儿,骗过了搜寻孤儿的屠岸贾的军队,公孙杵臼被杀死,程婴和赵氏孤儿隐藏在深山。十五年后晋景公才因病立赵氏孤儿,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到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后,程婴完成任务,自杀身亡。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三.重点透视

(一)语言积累

1.通假字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同“腰”

韩厥告赵朔趣亡

通“促”,赶紧

而朔妇免身

通“娩”,分娩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同“现”,显现

2.古今异义

至于成公,世有立功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一词多义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表修饰关系(连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表顺承关系(连词)

而贾为司寇

(承接关系连词)

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

(并列关系)

臣有大事而君不闻

(转折连词)

若幸而男

(修饰关系连词)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的,结构助词

召而匿之宫中

他(代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是,表判断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就(副词)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却(副词)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在(介词)

及至于景公

到(介词)

以致赵盾

用(介词)

以臣弑君

凭借„„身份(介词)

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依照(介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

认为(动词)

韩厥具以实告

把(动词)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来(目的连词)

然亦君之咎

但是(转折关系连词)

非然,孰敢作难

这样(代词)

请诛之

请求(动词)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请命(动词)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请允许自己做„„(表敬副词)

今诸君将诛其後

他的(代词)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这(代词)

其赵氏乎

恐怕(表推测语气副词)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确实(副词)

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复索之 一定(副词)

若幸而男,吾奉之

如果(连词)

即不灭若无声

你(代词)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出门(动词)

程婴出

告发(动词)

立孤与死孰难

跟(介词)

谁能与我千金

给(动词)

遂杀杵臼与孤儿

和(连词)

及索,儿竟无声

等到(介词)

及周天子,皆有明德

到(动词)

子强为其难者

做(动词)

为之祭邑

给(介词)

及赵武冠,为成人

成为(动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

认为(动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本来(副词)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

坚决(形容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

所以(连词)

复故位

旧的(形容词)

拊手且歌

并且(并列关系连词)

后必且复索之

将要(副词)

4.常见实词

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铲除(动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用龟甲占卜时的裂纹(名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断绝

然亦君之咎

过错(名词)

乃治灵公之贼

凶手(名词)

以致赵盾

罗织罪名(动词)

妄诛谓之乱

随意(形容词)

妄诛谓之乱

混乱(形容词)

朔死不恨

遗憾(动词)

皆灭其族

家族(名词)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走公宫匿

跑(动词)

若幸而男

幸运(形容词)

赵氏先君遇子厚

对待(动词)

赵氏先君遇子厚

优厚(形容词)

子强为其难者

尽力(形容词)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

背着(动词)

谬谓诸将军曰

哄骗(动词)

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军队(名词)

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延续(动词)

而叔带去周适晋

离开

而叔带去周适晋

到„„去

矫以君命

假托(动词)

事先君文侯

侍奉(动词)

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

拜见(动词)

及赵武冠,为成人

行加冠礼(动词)

程婴乃辞诸大夫

告别(动词)

5.常见虚词

赵将世益衰

更加(副词)

将作难

将要(副词)

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虽然(转折连词)

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仍然(副词)

胡不死

为什么(代词)

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

这(代词)

即女也,吾徐死耳

假如(连词)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不久

及索,儿竟无声

竟然(副词)

後必且复索之

将要(副词)

後必且复索之

再(副词)

纵不能立

纵使(假设连词)

独杀杵臼可也

只(副词)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确实(副词)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依靠(介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没有(副词)

6.词类活用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为„„占卜(为动用法)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为„„哀伤(为动用法)

赵史援占之

为„„占卜(为动用法)

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使„„立(使动用法)

昔下宫之难不能死

使„„活(使动用法)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使„„活(使动用法)

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

使„„受苦(使动用法)

若幸而男,吾奉之

生男(名词活用作动词)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衣以文葆

穿上,裹上(名动)

兆绝而後好

显示吉利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7.特殊句式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状语后置)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状语后置)

衣以文葆

(状语后置)

夫人置儿绔中

(省略句)

匿山中

(省略句)

纵不能立

(省略句)

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省略句)

召而匿之宫中

(省略句)

赵朔妻,成公姊

(判断句)

小人哉程婴

(主谓倒装)

(二)研讨探究

1.筛选整合信息,列出结构提纲

提示:

叔带托梦,昭示厄运

屠岸作难,灭赵九族

公孙献身,程婴救孤

景公占卜,谋立赵孤

赵孤成人,程婴成仁

2.公孙、程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

忍辱负重,舍身报恩

勇敢无畏,义字当先

3.《赵氏孤儿》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提示:

作者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挞了邪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集中体现了对士林阶层中能在生死关头有所选择的英雄的敬重。

4.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是《史记》惯用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提示:

①与屠岸贾正义和邪恶的冲突

②公孙成仁和程婴立孤的冲突

③程婴成仁的内心冲突

(三)拓展延伸

1.《赵氏孤儿》是中国最早流传到欧洲的戏曲作品,德国作家歌德、法国文豪伏尔泰都对此进行过改编。为什么它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提示:

《赵氏孤儿》中的忠奸斗争、家庭仇恨实际上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程婴救孤不仅仅是一个复仇的种子而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善与恶面前的整体态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度。在程婴这个弱小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生死观及生命意识的张扬,是民族精神、人格力量、理性光辉的统一与弘扬。程婴的作为又类似于西方的骑士。他充满了悲剧与戏剧色彩的传奇人生,既淋漓尽致的演绎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君臣、忠义的理念,又与西方社会追求的骑士精神契合,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认可和追求。

2.结合文本发挥想象,以《深山藏孤》为题,写一篇短文

方法指导

1.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2.结合注释初步翻译

3.概括段意揭示中心

4.了解传主经历性格

5.表达方式把握语言

6.找出通假古今异义

7.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8.常见虚词特殊句式

9.做成卡片及时翻看

10.适当练习延伸拓展

11.背诵鉴赏经典片断

百度文库

篇2:【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赵氏孤儿》 教案

《晁错》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治 征 善 疾 恨 便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乃 因 以 为 然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 【学习难点】刻画人物的手法 【解读文本】

一、晁错生平

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时,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错将他处死。大约在任博士期间,他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指出:一个君主之所以能够建立留传后世的功业,关键就在于通晓“术数”,即治国的方法和策略。他认为,君主必须懂得怎样统驭臣下,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下面的奏报,而不受欺骗和蒙蔽;懂得怎样使万民生活得安定并且得利,那么海内就一定服从;懂得怎样使臣、子以忠孝事上,那么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多次上书给汉文帝,提出抗御匈奴的方略,汉文帝很赏识他的才学,采纳了其中很多建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命令朝廷各部门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也应一些大臣的推荐应策。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对策为第一。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就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

西汉的诸侯王问题由来已久,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子侄幼弱,便大封同姓王以镇抚天下,齐国有七十余城,吴国有五十余城,楚国有四十余城,几乎占了天下一半。而且这些诸侯王可以自己设置官署,自己建立军队,国内的租税也都归自己,如同周朝天子下面的诸侯国一样。当初的设想是假如遇到外敌或是朝中有奸臣作乱,这些诸侯王便可以带领自己的部队入京勤王。可是后来这些祸患消失了,诸侯王的势力反倒对汉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最大威胁。汉文帝时,已经有诸侯王反叛,虽然马上就平息了,但先兆已见。所以贾谊当时在一篇奏疏中就痛陈利弊,要求汉文帝及早解决,方法是“众建诸侯而削弱之”,也就是把大的诸侯国分成若干小的诸侯国,分给诸侯王嫡子嫡孙以外的子孙,如果子孙没有这些,就先把未封的国土空着,这样中央不侵夺各诸侯王的一寸土地,而诸侯王的势力却无形中被削弱了。

应该说贾谊既有先见之明,方法也很正确,可惜汉文帝认为自己的政权还不够稳固,所以厚施仁惠结天下人心,不愿因削藩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一直搁置未办。后来武帝时,主父偃把贾谊的这套方法加以完善,就成了“推恩令”。而武帝终于借此解决了诸侯问题。晁错在诸侯王问题上的看法是和贾谊不谋而合的,他继贾谊之后,再次提出削藩,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爰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则持反对态度。汉文帝见反对的大臣太多,且大多是掌握实权的人物,便没有采纳。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汉文帝死,太子刘启继位,称汉景帝。晁错因受景帝宠信,先是被任命为内史,主管首都长安的行政管理工作。晁错多次请求景帝单独召见自己,和景帝商议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幸超过九卿。晁错仰仗景帝的宠幸把法令制度该改的都改了一遍。这自然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可是这些人看晁错正独邀主宠,无人敢于发难。不久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他便在此时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凡诸侯有罪过的削其支郡。凡是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错的,因此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部。随后晁错又修改了关于诸侯王的法令三十条。诸侯王都喧哗起来,联合在一起准备武力抗拒削藩,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使晁错被处死。

晁错针对当时匈奴不断侵扰西汉边境的情况,在人口问题上最重要的主张是移民戍边。他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地,既可以对他们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节约朝廷开支,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为了使内地居民愿意到边地去,去后又能“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他制定了多条有利于移民的政策。

移民戍边,在晁错以前虽然早已实行,但大多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而他不但第一次提出要用经济措施来鼓励移民,同时对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命安全又考虑得这么周到、具体,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其次,他主张把人口迁往边地,固然主要从军事的目的出发。而不是从人口的合理分布出发,但因他第一个从理论上对移民戍边进行了阐述,这对后代一些封建思想家主张把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往宽旷地区,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语言积累(可做成卡片)1.通假字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由此与错有卻 诸侯皆諠哗 吴楚罢不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2.古今异义词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诏以为太子舍人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因上便宜事 3.常见实词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天下无治《尚书》者 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公言善,吾亦恨之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力未有以伤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丞相谢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诸侯皆諠哗,疾晁错 吾去公归矣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内杜忠臣之口 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4.常见虚词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上初即位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吴楚七国果反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6.词类活用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太子善错计策 别疏人骨肉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吾当先斩以闻 内杜忠臣之口 外为诸侯报仇 错乃穿两门南出 7.特殊句式

晁错者,颖川人也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晁错》教案

(二)【学习目标】

1.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借助烘托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学习重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法指导】

一、整体概括

1.第一自然段:交代出身。

2.第二自然段:概括性格特点,记叙简历。①晁错的性格对他的工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3.第三自然段:继续记叙晁错的境遇,记叙重点事件。①晁错的境遇带来什么影响?

②丞相申屠嘉的嫉妒陷害的程度和结果是什么?

4、第四自然段:记叙重要事件,交代晁错招致的恶果。①他提出什么措施?有什么不足?

②产生了什么影响?怎样写影响的危害程度?后果是什么?

5、第五自然段:交代杀晁错的作用和影响,揭示历史人物的悲剧意义。无助局面的改变,带来了遗憾,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

二、研讨探究

1、《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滨城区二中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

导学案编号:1 编写人:李爱荣 班级: 姓名:

2.、晁错最后落得腰斩东市的结果,原因有哪些?

3.、司马迁塑造的晁错这个形象,性格鲜明,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三、拓展延伸

司马迁说,晁错擅权,“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苏轼《晁错论》中也说,以七国之强,而晁错要立即削弱它们,是为了沽名钓誉。你如何评价晁错的所作所为?你认为一位政治家要想改革时弊,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结局比较圆满?

篇3:【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赵氏孤儿》 教案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学习, 积累文化常识, 梳理、巩固、拓宽文言阅读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通过解读《史记》, 增强学生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 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

理解把握作品内容, 汲取人生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认识其中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拓展文化视野。

二、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材整合

整个课程的学时可以安排如下。

由于这一选修模块的教学只有10 周时间 (40个学时) , 因此可精选其中的重点名篇进行课堂选讲。有些专题, 文本可以相互打通来教学, 如《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关系密切, 故可放在一起进行研读。

在教材的教学实施流程中, 建议教师从第三专题开始教学, 教学完成三、四、五、六专题内容后, 再来实施第一专题的教学并依次完成第二、七、八专题的教学。

三、苏教版《〈史记〉选读》各章节侧重点

三、四、五、六专题是《〈史记〉选读》的重点,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更加详细和周密。

第三专题的重点是在了解刘邦、李广两位历史人物时, 要时刻关注《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春秋笔法。

第四专题在教学中应突出“文化”研读的色彩, 重点探讨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理想追求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专题是对《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的学习, 本专题教师在分析司马迁刻画人物的诸多细节艺术的同时, 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并体会司马迁两种不同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一是选取某一人物生平中的一次重大事件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一是通过人物生平全过程的交代以刻画人物, 前者如《刺客列传》, 后者以《项羽本纪》为代表。

第六专题是对《史记》叙事艺术的学习,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史记》叙事的形式、章法、人物刻画中的叙事、叙事中的情感表达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梳理, 可以在本专题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

第二专题是《史记》的体例, 这一部分不是《〈史记〉选读》的重点,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整体了解一下全书的体例, 有个感性的认知即可, 因此如果课时紧张, 也可以把本专题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学。

第七专题是关于《史记》的影响, 严格意义上讲这已不是《〈史记〉选读》的内容, 教参上也不主张把这一部分放在课堂上学习, 但是从文化论著选读的目的出发, 我们还是建议教师用2个学时来组织教学, 不是讲解教科书呈现的内容, 而是组织学生分若干专题小组在课外大量查阅《史记》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写成调研报告并分别在班级中交流共享。

第八专题应是我们学习《〈史记〉选读》后的成果展示, 它应是学生用现代眼光去关照优秀传统文化后的一个结论, 也是现实与历史的一种理性对接, 这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大有益处, 因此建议用2个学时去处理。

四、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

如《太史公自序》等文史知识复杂的, 可由教师讲授。《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可由学习小组共同设计教案, 选出最佳教案, 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2.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 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 提出疑难问题, 通过对话、探究, 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欣赏音像资料教学法。

通过音像资料, 赏析《史记》中的影视片断。如让学生欣赏《霸王别姬》、《西楚霸王》、《英雄》等音像作品, 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史记》原文的异同, 品评其优劣。

五、苏教版《〈史记〉选读》评价方式

篇4:【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赵氏孤儿》 教案

>选读》 ”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解题: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词句。质疑。补充注释: 学习1-4节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

①玄孙:孙之孙为玄孙。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视鲧之

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①鸿水:即洪水,大水。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襄:上漫,淹没。陵:大土山。③负命:违背天命。毁族:毁败同族的人。④等:相同,一样。这里是比较的意思。贤:好,强。⑤登:升,提升。⑥摄行:代理执行。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⑨殛:通“极”,流放远方。以:而。⑩诛:惩罚。是:对,正确。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③嗟:叹词。④女(rǔ,汝):你。⑤维:句首语气词。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勉:勉力,努力。⑥拜:行敬礼。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拜礼中最恭敬的。⑦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①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劳苦。②律:音律。③度:尺度。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译文参照王说。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一)自学5-8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2、划出古今异义的有关双音词语。

3、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4、找出2-3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二)试分析禹的形象。

第二教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出所有的通假字。(见教材)

2、划出古今异义的双音词语。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左准绳 右规矩 中国赐土姓

3、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南面朝天

4、找出2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以告成功于天下 帝舜荐禹于天下

二、学习4-8节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③定:指测定。④伤:悲伤。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⑦致:送达,表达。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13)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

(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17)陂(bēi,卑):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豬、豬野九个湖泊。(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21)均:使均衡。(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奥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涤原④,九泽既陂,四海会同⑤。六府甚⑥,众土交正⑦,致慎财赋⑧,咸则三壤成赋⑨。中国赐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为统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这句是总说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体分说。

②四奥:四方之内。奥,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③刊旅:开通了道路。刊,除。这里是开的意思。④涤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⑤四海会同:全国统一,诸侯都来朝会归服。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资,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财货处,仓库。

⑦众土:各方土地。交:都。正:定,这里指定等级。⑧致慎财赋:意思是对于交纳贡品、赋税认真谨慎。

⑨咸:都。则:标准、准则,这里是以为标准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种等级的土壤。⑩中国:指九州之中。赐土姓:指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11)祗(zhī,支):恭敬。台:同“以”。(依《尚书易解》说)(12)距:同“拒”,违抗,违背。朕:我。行:行为,这里指各种措施。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②。于是帝锡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暨:及,到。②讫:同“迄”,至,到。③锡:同“赐”。玄圭:黑色的玉圭。《正义》曰:“玄,水色。以禹理水有功,故锡玄圭,多以表显之。”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②。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国号曰夏后,姓姒氏④。①嗣:帝位继承人。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临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见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这里的“姓姒氏”就是以姒为姓。

三、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 思考: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赞赏禹:“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太史公自序》);“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河渠书》)。阅读了本文,了解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根据他的行为事迹,概括他的高尚品质。从全文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括:

1、为人;

2、治水;

3、辞避。

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面队唐尧、虞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洪水灾难中解救出来的局面。面对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并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励精图治、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最终获得成功,使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盛世太平图。(开头已作了介绍,这里在学习了全文的基础上再呼应开头所说)本文主要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反映了古人理想中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作者怀着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诉说了夏禹的业绩和伟大奉献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四、写作特点

(1)叙事系统全面,详略得当,体现出高超的驾驭历史内容的能力。

(2)写人叙事,善于渲染、铺陈,将人物置于特定背景之下来刻画,而且字里行间倾注情感,爱憎分明,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篇5:【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赵氏孤儿》 教案

修《<史记>选读》 ” [教学目的] 1.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 1.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教学设想] 1.课文内容比较长,为了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教师要分散重点难点。2.注重基础的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学,以便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3.文章中屈原有着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文学才华,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4.在文言文学习中,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并且要做到融会贯通。5.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屈原,更集中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建立自己 的文言文知识体系。[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自学、点拨。[教学内容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解题、初读课文、学习课文1——3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屈原作品名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渔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导入。二.解题。1.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2.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3.屈原思想的内核

1.正直与爱国政治理想 :美政

民本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诗人形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奇服„„高驰„„食玉英;(唯美情结)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

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三.检查预习情况。1.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草稿 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商于()既咎()眷()顾 被()发 渔父()憔()悴()哺()育 啜()泣 罹()难()四.听课文录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强调重点。五.学习1——3段。

1.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2.教师指点重点词语及句子。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 —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3.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板书: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进谗被疏远

“谗”、“硫”、幽怨,统率全文纲领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五.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1.复习《离骚》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中谗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嬃,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京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

2.疏通文意和难句。

----“人穷则反本,放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但”四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卜“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明确: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馆小人所容。”

----“自疏摆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明确:“自流’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上一篇:初三历史教学总结下一篇:量一量 比一比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