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水作文叙事作文

2024-04-08

惜水作文叙事作文(通用12篇)

篇1:惜水作文叙事作文

惜水作文叙事作文

水,十分珍贵,它使大地生机勃勃,给人们解渴,供人们干许多事,所以,请惜水!

水滋润了大地,你看,这是片干旱地区,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下雨了,大家都纷纷跪下,祈求上苍下雨。终于,上苍被感动了,把水“送”给了人们。这天傍晚,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响起“轰隆隆”的雷声,大家都乐开了花,异口同声地说道:“要下雨了,大家快回家拿盆来接吧!”

说罢,一个个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跑回了家,又迅速赶来,所有人都手上都拿着盆。“哗啦啦——”大雨如注,大家边拿盆接,边埋头喝几口,有的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吁吁,有的怕一会儿雨停了,接不到,还在拼命地跑,有的已经接了好几盆了,还不满足,又拿了几个桶……最后,雨终于停了,大家都把自己接的水抬回了家。后来,人们去各处买植物,挖通河流……这里被人们的勤劳汗水打造成美丽宜人的风景区。

水供人们解渴、洗澡。你瞧,这边小区停了水,而现在又正值夏天,人们每天大汗淋漓地回来找水喝,可现在停了水,人们十分着急。组委会发发送通知:请大家都来领水,儿童两桶大人五桶,地址小区门口。

大家一看到通知,迫不及待地去小区门口,可有人为了得到更多的.水,竟动手抢了起来。到最后,全小区还有一半的人没领到水呢,没办法,组委会只好让到家去附近的河找水,用容器装了送回来再排队发水。大家听了都唉声叹气的去找水了,后来,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终于让全小区的人有了水,他们都高兴地回了家。经过组委会维修人员的努力,人们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

水,还有许多更大的作用,它帮助了人们,帮助了植物,帮助了世间万物,所以,请珍惜水。

老师点评:全文由两个片段组成,用笔均匀,将“水构成美丽小区”和“停水的忙碌”书写地详尽流畅,一正一反,契合主旨。

篇2:惜水作文叙事作文

我希望设立一个惜水节。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区严重缺水。因缺水使生活变得很不方便。

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业,突然想上厕所,我刚刚走到卫生间门口,就看见表妹也在卫生间。“表妹在干什么?”哦,原来是刚刚上完厕所在洗手呢!我又发现表妹边洗手边把水龙头开着玩耍。看到表妹还在那洗手,我便上前去阻止表妹那样做,并且教她怎样正确的洗手。

大家想想看,如果每个人一天浪费一滴水,全国13亿人一天就浪费十三亿滴水,那将是几吨水。大家再反过来想想看,如果每个人一天节约一滴水,全国13亿人一天就会节约13亿滴水。要是把这这些水聚集在一起,可以解决一个城市的紧缺用水,这是多么伟大而美好的事情啊!

你们知道吗?水对我们人类和其它生物有多大的用处吗?有些城市因为没有水,已经渴死了,有些天地因为没有水,已经变成沙漠了。

篇3:作文教学应重视叙事策略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一直以来是我国广大学者和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但多年来作文教学方法依然很传统, 教学理论陈旧, 实际指导作用很小, 教学效果不明显。加上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再学习的机会很少, 对新的文艺理论学习甚是缺乏, 使得当下作文教学和西方新文艺理论结合甚微, 对西方文艺理论开发甚少, 使一些适应作文教学的西方文艺理论在基础写作中未受到重视。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这些年来虽然在不断改革, 但在作文教学方法上却很少改革, 作文教学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我们的作文教学探究内容虽然十分庞杂, 但缺乏开拓、创新。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里说“章有章法, 句有句法, 字有字法”, 可我们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是章法有余, 而句法、字法不足。作文教学的理论看似汗牛充栋, 但实质单一:只注重作文文采及模式化的东西。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华丽的辞藻, 运用排比, 运用“三段”论;或强调“532”式作文模式, 即一篇文章不少于五个自然段, 不少于三种修辞, 不少于两句名言;写议论文虽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等大框架, 但都只是从宏观上把握, 到怎样提出问题, 怎样分析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 怎样引论—本论—结论具体而微的语言层探讨就很少了。这些看似经典, 实则很大、很空、很虚, 学生具体动手时可操作性很差;传统作文教学是从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这个路子走下来的, 在文体上、结构上、立意上强化训练, 但在语言理论上很少下工夫, 在句法上、表述方式上、话语技巧上研究很少, 在微观上把握十分薄弱。可见传统的作文教学研究与中小学生写作实际是有些脱节的, 有点儿舍本逐末。可学生作文最终要落实到语言运用上去, 所以, 作文教学急需开辟新天地, 急需重视叙事策略这样的新理论。

在新课程改革中, 高中选修课本已涉及到叙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在第一单元话题部分专门介绍了叙述 (即叙事) , 它分为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四块 (见2007版P7-10) 。这说明叙事策略是中小学教学应研究的理论, 是作文教学应注意开发的领域。

限于篇幅, 下面我们选取叙述角度、叙述人称浅析一下叙事策略对作文教学的启发作用。

一. 叙事视角与作文教学

“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 或一个文本, 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 (杨义:《中国叙事学》, 人民出版社, 2009版, 第197页) ;叙事“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 或者说, 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胡亚敏:《叙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版, 第19页) 。叙事视角不同, 作者对同一件事的写法不同, 作品的结构和情趣不同, 读者的感觉不同, 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也不同。

叙事视角分为:一、非聚焦型;二、内聚焦型;三、外聚焦型。

非聚焦是无所不知的视角, 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角度叙事, 具有“上帝的眼睛”, 是先知, 对所有的事情了如指掌, 能从任何角度观察, 能任意从一个人物转向另一个人物, 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叙事者可以观察到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任何一件事的发展趋势、发展结果。叙事者既说又看, 可以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

内聚焦是指“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 (主人公或见证人) 的感官去看、去听, 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的活动, 而对其他人物则像旁观者那样, 仅凭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 (胡亚敏:《叙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版, 第27页) 。

外聚焦则是指叙事者置身于人物之外, 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 而排斥提供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人物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

在叙事视角的三种类型中, 中小学作文对非聚焦运用得最广泛。他们在叙事过程中往往是既写说又写看, 从所有角度来观察、理解事件, 完全是全知全能, 任意从一个人物转向另外一个人物, 从一个角度转向另外一个角度。对于内聚焦的运用也较多, 往往是自传性的、内省性的。外聚焦型则运用的最少, 由于能力问题学生对客观叙事视角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捉襟见肘。

另外, 叙事者为了某种需要而采取非常视角。所谓正常视角、非常视角是从作品和生活的真实吻合度来划分的。“正常视角, 指的是叙述者的选择和确定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形”, “非正常视角, 指叙事者的选择和确定不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 具有某种荒诞的色彩” (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版, 第178页、第181页) 。非常视角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我”是人还是物, 是活人还是死人等, 这在中外作家的作品中都很多。如方方《风景》的叙事者“我”就是一个死了的小孩, 而我们都清楚任何作品在创作时作者都不可能是一个死了的小孩。叙事者变异的也很多, 如被选入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卡夫卡的《变形记》,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等, 作者全是在用动物的眼光来观察、反映社会问题。

对于非常视角, 近些年来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如众所周知的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作者以三国故事为基础, 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又如2009高考湖北满分作文《站在我家的门口》, 作者通过“我”和狗、猪的对话, 以寓言的形式, 以黑色幽默小说的荒诞写法, 拷问当下的‘人性’, 说明在现代文明进程中, 人受到各种欲望的挤压, 从而丧失了本应属于‘我’的所有东西, 以至要请狗来帮, 请猪来拯救“忠诚”“勇敢”等。

可见, 作文一开始就有叙事视角选择的问题, 叙事视角不同决定立意的优劣, 决定作文的吸引力大小, 决定分数的多少。我们要通过叙事视角的写作训练教会学生比较不同叙事视角的优劣, 发挥各类叙事视角的优势, 写出好作文来。

二. 叙事人称与作文教学

叙事人称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分类法是最容易让中小学生理解、接受的, 也是最实用的。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 第二人称“你”是属于听话人, 而第三人称“他”是属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认为的人。第二人称叙事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少运用。

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区别在于与作品塑造的世界的距离不同。第一人称叙事者站在作品塑造的世界里, 是作品世界的一个人物, 叙事动机是切身的, 是植根于第一人称现实经验和情感需要的。“我”在作品中可以自定年龄、身份、地位等。第三人称叙事者一般是站在作品塑造的世界外, 从作品外观察作品世界里的人物, 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事后叙述, 叙事者不想沾上自我暴露的嫌疑, 不想让作品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拉上关系。

2010年高考北京卷影响最广泛的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这是一篇经典的站在第一人称叙事的“穿越型”文章。

1.全文站在第一人称的叙事者角度来与墨子对话, 采用的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文章仿佛是一个真实的特写, 给人亲身经历的感觉, 作品中“我”好像就在现场, 是一个目击者或参与者, 让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2.作者运用寄信与墨子的这种外在形式, 将古典素材巧妙地融在“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的思想之中,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因为采用书信体和自传体会很自然地使用第一人称叙事, 从而给人亲身经历的感觉, 引起读者共鸣。

3.对墨子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拉近了“我”和墨子的距离, 让人觉得“我”和墨子在促膝而谈, 在话家常。

其实以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写作在历年高考作文中比比皆是, 比如2009年湖北卷“站在__________门口”为题作文, 以“我”为叙事者的作文不计其数;20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为题作文, 其中写自己的更是大有人在。可以说, 以“我”为叙事者的作文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体现是最多的。

同样, 2010年高考北京卷另外一篇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站在第三人称叙事, 是一篇描写孔子一生的速写, 全篇抛开空格字数还不到700字, 是典型的第三人称叙事模式“他”的眼光在讲述, 叙事者高高在上, 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从出生到去世一生了如指掌, 对孔子的一生经历是全知的。文章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事后叙述, 看上去很客观。它和上面一篇的“现在进行时”叙述刚好相反。可是恰好是这种客观的叙述、不动声色的第三人称叙事加深了孔子的悲剧感, 让孔子的纯真、高洁和命运的残酷形成对比。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叙事人称的研究对作文教学有很多可行性的指导。

1.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具体的、有意识的按叙事人称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对叙事人称的运用训练, 让学生知道作文中平常最常见的“我”的写作和“他”的写作是有理论可探究的, 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更加清醒、更加理智。

2.学会根据写作目的和写作实际的需要来确定作文的叙事人称。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来叙事的特点及表达效果让学生清晰认识到作文人称的选择并不是凭感觉确定的。当确定用第一人称叙事时那是想让文章更具现场感, 当选取第三人称叙事时则是为了更自由、更全面的叙述。

篇4:惜水爱水节水作文

我们五(1)班的假日小队就体验“6小时无水体验”。从早晨8点开始,五(1)班所有参加活动的成员便开始“禁水”,开始了各自的无水体验:渴了不能喝水,手脏了不能洗,午饭后不能清洗碗筷等……6个小时终于熬过去了!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来到饮水机跟前接起水来,只见大家手握水杯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地大口喝水。哇!水的味道太好了!俞静宇同学伸出黑乎乎的双手,说:“才两节课,我的手就这么黑了,不能洗,做作业都把本子弄脏了。要是没有水,可怎么办呀?”张翔宇同学说:“体育活动后我好渴,感觉都要渴死了”……通过这次“体验”,让同学们深切体味到水真的是生命之源!

下午,在辅导员老师的积极准备和组织下,我们开展了“爱水护水节水?共建美好家园”的主题班会,同学积极参与,纷纷讨论,讨论后个小组成员踊跃冲到讲台前跟大家

同学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爱水护水节约用水的习惯。如:用水注重控制好水龙头开关的大小,不用时立即关紧水龙头,不浪费一滴水;充分利用水资源,做到一水多用;注意不要乱扔垃圾、废电池等污染物,以保护水环境;见到有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及时制止并向相关部门举报;发现有漏水现象的水管或水龙头,及时向有关老师报告;宣传节约用水,做到身体力行,带动身边的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节约用水。

篇5:爱水惜水护水作文

老爸常对我们说:“爱水是美德,护水是品质,节水是责任,做到这些,能延长一个人的寿命!”他之所以会对我说这些,是因为这其中的两个小故事,关于我的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上完厕所,忘关水龙头。

有一次,由于电视里精彩的节目吸引人,我匆匆忙忙地上完厕所,洗完手,就跑到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起电视来。

这时爸爸正在看报,他听到“哗哗”的声音,以为是下雨了,走出们一看,没有啊。可是,声音从哪里传来的呢?他望了望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忽然,他像想起了什么似的,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向厕所,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爸爸像一阵风似的,从我身边掠过。我好奇地跟过去,来到厕所前,你猜我看见什么?天啊,厕所里一片汪洋,这时我才想起自己忘了关水龙头了。这下好了,肯定会被臭骂一顿的,我默默地想到。爸爸好像看穿我在想什么,严肃地看着我。

他把家里人全部叫道一起,对着我和大家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知道吗?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何况是浪费水,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全球约11亿人喝不上干净水,每个国家每个地方,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因喝不上水而死亡。一些缺水严重的地方,那里的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孩子喝上一口纯净水,洗一个澡,然而都不能实现。虽然我们现在有水,但水资源有限,不能浪费。”说到这,爸爸叹了一口气说,又说,“其实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四百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严重缺水的有一百多个。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爸爸,我只错了,我再也不浪费水了”,我后悔地说。爸爸听了我的话后,欣慰地摸着我的头。

篇6:节水惜水作文600字

虽然地球上70?面积覆盖着水,但只有2.5?的水是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淡水,所以水资源实际上是处于危机状态。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人正缺水,11亿人未用上安全饮用水,联合国警告说,到2025年,世界将近一半人口会生活在缺水地区。所以现在我们一定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把洗脸水用来拖地,用洗碗水来冲马桶,淘米水用来浇花……,这样我们一天能省下多少水?一年呢?世界上所有人一天省一桶水,一年下来节省下来的水可以大得惊人!!让我们节水,给缺水的人们一线希望。

我们人类的生活缺不了水,如果没有水,我们不能烧水做饭,不能洗脸刷牙。植物没有水,花草树木就会干枯,这样地球就会没有氧气,动物也缺不了水,没有水,动物会喝不到一点水而渴死。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多可怕呀,河流,井水,大海都干枯,土地干裂了,到处都是沙漠,大地没有氧气,没有生命。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美好,溪水,河水“哗哗”流动着,唱着歌。我们每天起床喝了新鲜的牛奶去上学,在学校里学习,运动,渴了就喝口水,放学回来洗个热水澡,接着吃美味的饭菜,我们什么也不用担心。动物跑着,跳着,结伴游戏,喝水,并到大树下乘凉,植物快乐地成长,每天喝着露水,晒着太阳,大地显得生机勃勃。

篇7:写好叙事作文四步曲

(1) 主题明确。有了主题以后, 进而才能依据文章中心来选材, 选取恰当的事例。例如, 四年级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 作者把赞扬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作为主题, 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 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 才察觉母亲的身体竟然那么轻, 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 心里很难过, 也很愧疚。于是, 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 “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课文重点叙述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对话, 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这里却是举轻若重, 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从内心深处涌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2) 条理清楚。记叙一件事情, 在选定材料以后, 要把材料排排队, 确定先写什么, 后说什么, 一层意思说完了, 再说另一层意思, 使文章条理清楚, 错落有致。我们可以细心揣摩课文《大江保卫战》的写法。这是一篇通讯, 背景广阔, 人物众多, 充满战斗气息, 既是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的真实写照, 也是沿江整个抗洪战斗的缩影。第二段着重写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 四百多名官兵齐心协力, 打了一场保卫大堤的大决战, 惊心动魄, 气贯长虹;接着以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作为过渡, 在第四段突出连长黄晓文的典型事迹, 写一个人, 代表的却是整体, 反映了整个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这样点面结合, 既有整体的鸟瞰, 又有个体的特写, 能全面具体反映事情的真相, 生动表现出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

(3) 要素具备。叙事, 还必须注意事情的完整性。当然, 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六要素, 只要能保持故事的完整性, 把有关情况交代清楚就行了。例如, 《第一次抱母亲》中, 写母亲病了, 住在医院里, 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我”为了配合护士换洗母亲的床单, 而自然地抱起母亲, 接着与母亲、护士的系列对话, 情感发轫, 突发奇想, 抱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很感动, 静静地流下两行热泪。这个故事中, 具备了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但却没有具体的时间, 然而, 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篇8:惜水初中诗歌

水,生命之源

它在地球的身体里流动着

滋养着万物生灵

创造了五彩斑斓的世界

水,有时候很平静

温柔的把自己化成一面镜子

装进蓝色的天,白色的.云

和孩子们稚嫩的脸

水,有时候很欢快

在小溪中唱起动听的歌儿

愉快地奔向想去的地方

溶入大海宽广的胸膛

水,有时候很凶猛

凶涌,无情的吞食村庄

毫不留情的夺走人们宝贵的生命

使幸存的人民遇难

水,人们不可缺少的东西

但是是现在

人们不断地浪费,污染

环境受到破坏

被拧开的水龙头哭泣着

原本清澈见底的江河变得浑浊了

现在

人们在保护身边的环境

节约用水

篇9:惜水作文叙事作文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给街道、店主派发宣传单。我们要让每位公民懂得水是生命之源,应该节约每一滴水。”四(1)班长介绍。

日前,连江县上山小学利用第20届“世界水日” 为契机,开展“爱水、惜水、节水,从我做起”主题活动。中年级师生走上村居、街道,开展“珍惜每一滴水”、“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向路过的行人、店主派发宣传单,倡导大家节约用水。一位村民刘师傅说:“通过学生的宣传,我们知道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今后要养成惜水、节水的好习惯。”

该校高年级中队同学观看供水厂的视频,通过视频让同学们了解自来水是怎样来的,并收集节水妙招,普及节水常识,从而懂得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自觉保护和节约每一滴水。低年级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世界水日的由来,使他们懂得节约用水从日常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校长表示,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不仅增强了小学生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还进一步加深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

篇10:小学含真诗社爱水惜水诗歌

清水流

五(1)金伊琳

碧水蓝天映美景,花香鸟语草如茵。

清水潺潺流不尽,生命和谐暖人心。

惜水

五(3)周沁月

人人惊羡花开美,哪知开花需要谁。

千浇万灌才绽放,爱护花草先爱水。

水——生命之源

六(3)包佳璐

墨黑湖水鱼儿泣,工业污染垃圾飘。

美好环境共营造,幸福生活乐陶陶。

爱水

四(3)王夏梓逸

小溪欢快唱着歌,掀起银珠一颗颗。

大家都来爱护水,鱼儿快乐柳婀娜。

六(2)黄翊凡

奔流过大地,无处不徘徊。

水流潺潺去,他日何时还?

环境保护

四(1)邵柯慧

小河清清水,两岸柳成荫。

环境齐保护,家园美如春。

保护环境

四(2)邵梦珂

池塘垃圾漂,小鱼吐泡泡。

众人一起捞,从此环境好。

爱水

五(2)王钦

节约水资源,保护好河川。

肆意去破坏,子孙更忧烦。

保护水资源

五(3)金婷婷

垃圾漂河道,鱼儿无处逃。

篇11:《颜氏家训》对叙事作文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切实, 语言流畅, 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 其影响不应止于家庭伦理教育, 其文风对学生学写叙事具有切实的指导价值。

“平而不诡”, 这里的“平”应为“平常”之意“, 不诡”意为“不奇异”。“平常而不奇异”, 告诉了我们叙事作文应该“写什么”, 即写平常而不奇异之事, 写自己亲身经历之事, 写自己真实的生活。《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常用自己经历之事身边周遭之事教育孩子, 如《序致》篇中写自己“便丁茶蓼”之后“肆欲轻言, 不修边幅。年十八九, 少知砥砺, 习若自然, 卒难洗荡”之事, 《慕贤》篇中“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 恃侃一人安之”之事, 《文章》篇中“近在并州, 有一士族, 好为可笑诗赋”之事等。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之事, 真实有说服力。

诚然, 现在的学生人生阅历简单, 生活积累薄弱, 但每天都有发生在自己或周边人身上的事, 这些有限的生活积累就应成为学生写作的第一资源。叙事作文应为真实作文, 写真实生活, 抒真实情感, 淌真实思想。

叙事作文在内容上一要写平常之真事, 二要写源于真实的事。20世纪30年代日本兴起的“日常生活作文”运动中提出的“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等, 十分重视作者的看法、想法、感情、行动的真实, 和自然、人、社会、文化中的意义、价值、美、规律性等内在真实和外在真实的统一;1942年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 脱离生活, 写作就无从谈起”, 一切写作的材料“是生活里原有的”等观点, 至今, 对于学生写作仍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启示。

学生或许会抱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好风景永远在远方”, 其实“三点一线”的生活虽然单调, 但并不缺少素材, 校园内有班级集体生活, 学习中的“细节决定成败”, 餐厅宿舍的“绿色生活”, 学校老师、家庭父母的“忧与爱”等, 都是自己的生活, 学生特质的生活, 都可以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蝶》取材平常, 写了一件极简单的事情:“大伟”父亲在高考前夜为孩子理床铺洗脏衣切西瓜, 是很多住宿的学生经历过且极易忽视的小事, 而这位考生化繁为简, 把大伟父亲的举动比作“探险者的行为”, 将“我”内心的变化比作“蝴蝶飞向更深处”, 切题而又深刻。

在写作指导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的题材或者以其为蓝本进行适度加工, 能够使学生明白写作活动中题材的源头在哪里、艺术加工的底线是什么, 从而培养去伪存真的写作态度, 促使他们将写作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另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件小事》, 为表现“细节决定成败”的主题, 写了一件发生在高考考场关于“一只蜘蛛”的小事, 我想这件事发生在高考考场上是虚构的, 但我也相信, 这一定在他之前的学习生活中发生过, 他巧妙地以之前发生过的事为蓝本进行了再加工, 既贴合材料, 置位于高考考场又给人一种置身考场的紧张感, 令人又笑又叹, 感叹这位考生的机智与妙思。

“质而明”, 这里的“质”应为“朴实不虚浮”之意, “明”应为“明晓不晦涩”之意;“详而要”, 这里的“详”应为“详尽”之意, “要”应为“概括”之意。这两点则告诉我们叙事作文应该“怎么写”。《颜氏家训》之《教子》篇云“齐朝有一士大夫, 尝谓吾曰:‘我有一儿, 年已十七, 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 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 无不宠爱, 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 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亦不愿汝曹为之。”语言朴实, 但士大夫的功利心态跃然纸上, 而颜之推“俯而不答”, 鲜明态度已然表露。

诚然, 叙事作文还是质朴一点为好。鲁迅先生曾指出, “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乃作文之秘诀。《颜氏家训》的为文风格也告诉我们这一点。

叙事作文在写法上一要凸显质朴本色, 强调“有力表达”, 二要感悟生活“常”景, 咀嚼生活韵味。李白说:“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苏轼说:“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中唐时期发起的古文运动, 反对绮靡文风的时候, 则明确提出文道并举、以道为重的主张。可以说, 重神遗形、重内轻外的审美价值取向, 不仅是中国文学, 亦是中国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共识。再看美国的SAT作文, 也极力主张质朴的文风, 走的是一条返璞归真之路, 强调作文的“有力表达”。重视线索的清晰连贯, 而不是文字本身的诗情画意。多年担任江苏高考语文阅卷专家的何永康教授也主张学生写“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文风质 朴的文章。

以质朴本色有力表达情感、思想, 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寻觅写作内容, 按生活本来面貌去写, 用朴实的语言去表达, 用真情去打动人。2013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纸梯》, 全文语言质朴, “那个对母亲说‘如果你生个儿子, 我们爷俩保护你, 如果你生个女儿, 我保护你们娘俩’的男人”, 凸显了高大的负责任的父亲形象, “你曾经那么英俊”, 就像面对着父亲时舌尖滑落的低语。行文的自然和口语化创作保证了父女感情被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 丝毫没有失真。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如何把平常之生活, 写得有韵味, 这是要思考的。高中作文毕竟不同于小学初中作文, 不能简单地叙事, 而要挖掘生活的深度。

感悟生活“常”景, 要关注生活中的细小点。学生要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细节, 捕捉能使自己内心有所感悟和震颤的细微点, 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如有学生写到“高一开学时, 一位学生的妈妈帮他拎包上宿舍三楼, 手上被绳子勒出了一道紫痕”。这“一道紫痕”就是细微处, 就是生活的细节, 如能把握与咀嚼, 就能写出“紫痕韵”, 写出人情冷暖。就如《项脊轩志》中的娘“以指叩门扉”大母“以手阖门”的细节, 平常而有味, 事细而情深。

感悟生活“常”景, 要强化生活中的动情点。日常生活中, 不少学生对人世间的友爱视而不见, 对父母的呵护心安理得, 对师友的培养泰然视之, 常常令我们感叹, 现在的学生怎么不容易被感动了, 生活中的凡人善举在其心海里已泛不起点点涟漪。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是否可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动情点, 让学生从平常生活中抓住事情的触发点, 化腐朽为神奇。上文中提到的《纸梯》写到“你陪我去购买寄宿用的衣物。结账时发现少拿了一件东西, 于是叫你守着购物车排队等着。回来时, 发现你竟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伏着购物车睡着了。侧仰着头, 轻声地打着鼾。往返拿趟东西只不过三分钟而已, 你竟已如此疲惫, 那一刻, 我久久站在你身边, 凝望着你, 不忍将你叫醒, 嘈杂的超市在我心里突然也寂静了”。因疲惫而睡着, 打着鼾, 这是动情点。而上文提到的“一道紫痕”既是生活的细节, 也是生活的动情点。

篇12:惜水作文叙事作文

一、 抓住对比点, 找出材料的倾向性。

叙事性材料, 我们往往会发现材料有前后对比的地方, 而这个对比, 往往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表明观点倾向性的地方, 因此对于这类材料, 要从对比的地方切入, 可以迅速地把握材料的思想观点。

如2014年辽宁卷:夜晚, 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 大街通明, 霓虹闪耀, 真美。男孩说, 要是没有电, 没有现代科技, 没有高楼林立, 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 又沉思摇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 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 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 看月亮出生天汉灿烂, 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这里孙子和爷爷的观点是相对的, 我们可以找出祖孙观点相对立的地方, 孙子赞美现代科技带来的美丽生活, 包括都市生活之美、现代科技之美、经济繁荣之美, 而忽视了现代科技也带给人们负面的影响, 如雾霾等环境污染;而爷爷则强调往昔的没有污染的绿色自然的生活状态, 包括自然美、古朴美、原始美、田园美、山野美, 但忽视了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这样可以看出材料的倾向性, 命题人可以强调我们不能只关注现代科技生活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 更要关注环境的保护。一句话, 科技进步要与环境保护同步。这样可以拟出如下的题目“真正的美景”、“灯火难掩星光”、“抬头看看天”、“仰望灿烂星空”等关注自然与环境之美的题目。

另外, 有的材料的对比点不一定是对比关系, 还可能是矛盾关系、转折关系等, 但只要我们注意抓住这些前后相反、相对的关系, 就可以快速地发现材料的含义。

二、 抓住总结点, 关注材料的整体性。

叙述性材料后往往有一个总结性的语句, 这个语句常常概括了材料的主要意思, 有的则突出了材料的主旨。抓住总结句, 由总结句入手提炼观点, 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

如2014年湖南卷: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 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 一干就是八年, 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率领村民奋发图强, 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的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 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 风景就在哪里。”

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心在哪里, 风景就在哪里”是总结句, 弄清这句话的意思, 就把握了材料的含义了。这句话中的“心”的含义是“理想”、“追求”、“守望”等, “风景”的含义是“成功”、“事业”等, 这句话的含义是人只有坚守理想信念, 才能取得成功。由此可以提炼出“信念成就梦想”、“遵循本心, 实现生命的绽放”、“扎牢梦想的根, 开出现实的花”、“守望铸就成功”、“不忘初心, 谋事在人”等观点或作文题目。

总之, 学生如果能抓住材料中的总结性语句, 并正确理解, 就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了材料的含义了。

三、抓住重复点, 找出材料的共性。

一个叙事的材料, 为了突出某个方面的倾向性, 总要有意或无意地重复某个词或某句话。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前后的内容在反复重复着某个观点。

如2014年重庆卷: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 找到一处房屋, 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 看究竟合适不合适, 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 将要签合同时, 却发生了一点意外: 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 老人说:“不要紧, 你又不是故意的, 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 老人来了, 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 ”游客回答说, 己装进垃圾袋, 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 打开垃圾袋看过后, 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 我不再把房子租給你了。”

然后, 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 放入另一个垃圾袋, 写上:“玻璃碎片, 危险! ”

从老人的角度看, 一开始“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 看究竟合适不合适, 再作决定”, 说明老人不功利, 重人品, 能从他人的角度着想。当游客告诉老人“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 老人说“不要紧, 你又不是故意的”, 老人没有要游客赔偿, 说明了老人能从他人的角度着想, 也说明了老人的宽容, 同时老人还决定将房子租给游客, 这里还是重复老人不功利, 重人品。最后老人发现游客把玻璃碎片装进垃圾袋, 放在门外, 老人决定不租房子给游客, 再次强调了老人的不功利, 同时“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 放入另一个垃圾袋, 写上:‘玻璃碎片, 危险! ’”说明老人从他人角度着想, 老人的细心等, 这还是重复着老人的人品。

所以材料反复强调的是老人不功利, 重人品, 从他人的角度着想。可以围绕这个来确定文章的题目, 如“关爱与责任”、“居彼位想彼想”、“多一点人文关怀”、“心灵的伟大与细腻”等题目。

上一篇:国之源师库网师库教案所有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下一篇:马场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