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叙事作文

2024-04-11

挑战叙事作文(精选14篇)

篇1:挑战叙事作文

“明天是星期天,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我高兴地钻进被子。奶奶突然惊叫起来:“‘生活与数学’的复赛是不是在明天啊?”“我不去,明天要睡到中午!”

一阵公鸡的叫声把我惊醒,这是我极不情愿听到的手机铃声,我捂着耳朵又睡了。“快快,早饭都做好了。”奶奶掀开了我的被子。

无奈的我吃了点东西,只得“随军出征”了。我背着个大书包比赛后还得去“学而思”上两个半小时的课,背包里塞的全是课本,冒雨赴考场。

一路上,我想起詹雅婷问我的问题,“人的天敌是谁?”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自己。”其实这个答案是我阅读《对手,你好》得到的启示。文章告诉我,战胜自我是最艰难的选择。我又想起了去年“华杯赛”的初赛,只有50分,虽入围决赛,但和班上其他同学比,就差远了。爸爸对我说:“别人学了奥数,你也学了奥数,为什么你不如别人?”这个学期我到了“学而思”学习,这个班居然有五、六个“牛娃”,初赛都是一百分。我问他们:“你们怎么这么厉害?”他们回答道:“我们学得早,练习做了很多。”这时我明白了,我的题目做少了。

于是我挤出了许多的时间,用来做奥数题,有些容易的题一看就明白了,难的题做多了,也变得容易了。“华杯”决赛居然打了39分,得了三等奖,我明白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就能进步。

今天,我满怀信心走进考场,因为我知道我这段时间的努力不会白费的。

篇2:挑战叙事作文

在某一年的暑假,爸爸帮我报名参加“泳渡汉水”这项艰难的挑战。一开始,我以为爸爸只是随便说说的而已,但当我看到爸爸那坚定的眼神,便知道他是认真的。我想也不想就拒绝了,但在爸妈和其它家人的支持下,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可能会游完全程的,虽然我曾上过游泳课,但泳渡汉水河可是足足有五公里远呢!我得下足功夫练习了。就在我勤练游泳的几个月后,日子逐渐来临。

在泳渡汉水河的这一天,现场来了数千名人士,穿着泳装,蓄势待发。时间一到,大家纷纷下水。当我的脚碰到水时,不自觉地叫了一声:“好冷!”没办法,事到如今也只好赶鸭子上架了。刚开始,我和爸爸奋力的游,几乎是火力全开,但游到一半时,我开始觉得有些头晕、不舒服,同时我也看到许多失温的人被送上了救难船。但我不想这么快就放弃了,况且爸爸也一直陪在我身边一直帮我加油打气,所以我决定继续游,不到终点绝不放弃。

篇3:作文教学应重视叙事策略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一直以来是我国广大学者和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但多年来作文教学方法依然很传统, 教学理论陈旧, 实际指导作用很小, 教学效果不明显。加上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再学习的机会很少, 对新的文艺理论学习甚是缺乏, 使得当下作文教学和西方新文艺理论结合甚微, 对西方文艺理论开发甚少, 使一些适应作文教学的西方文艺理论在基础写作中未受到重视。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这些年来虽然在不断改革, 但在作文教学方法上却很少改革, 作文教学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我们的作文教学探究内容虽然十分庞杂, 但缺乏开拓、创新。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里说“章有章法, 句有句法, 字有字法”, 可我们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是章法有余, 而句法、字法不足。作文教学的理论看似汗牛充栋, 但实质单一:只注重作文文采及模式化的东西。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华丽的辞藻, 运用排比, 运用“三段”论;或强调“532”式作文模式, 即一篇文章不少于五个自然段, 不少于三种修辞, 不少于两句名言;写议论文虽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等大框架, 但都只是从宏观上把握, 到怎样提出问题, 怎样分析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 怎样引论—本论—结论具体而微的语言层探讨就很少了。这些看似经典, 实则很大、很空、很虚, 学生具体动手时可操作性很差;传统作文教学是从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这个路子走下来的, 在文体上、结构上、立意上强化训练, 但在语言理论上很少下工夫, 在句法上、表述方式上、话语技巧上研究很少, 在微观上把握十分薄弱。可见传统的作文教学研究与中小学生写作实际是有些脱节的, 有点儿舍本逐末。可学生作文最终要落实到语言运用上去, 所以, 作文教学急需开辟新天地, 急需重视叙事策略这样的新理论。

在新课程改革中, 高中选修课本已涉及到叙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在第一单元话题部分专门介绍了叙述 (即叙事) , 它分为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四块 (见2007版P7-10) 。这说明叙事策略是中小学教学应研究的理论, 是作文教学应注意开发的领域。

限于篇幅, 下面我们选取叙述角度、叙述人称浅析一下叙事策略对作文教学的启发作用。

一. 叙事视角与作文教学

“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 或一个文本, 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 (杨义:《中国叙事学》, 人民出版社, 2009版, 第197页) ;叙事“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 或者说, 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胡亚敏:《叙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版, 第19页) 。叙事视角不同, 作者对同一件事的写法不同, 作品的结构和情趣不同, 读者的感觉不同, 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也不同。

叙事视角分为:一、非聚焦型;二、内聚焦型;三、外聚焦型。

非聚焦是无所不知的视角, 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角度叙事, 具有“上帝的眼睛”, 是先知, 对所有的事情了如指掌, 能从任何角度观察, 能任意从一个人物转向另一个人物, 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叙事者可以观察到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任何一件事的发展趋势、发展结果。叙事者既说又看, 可以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

内聚焦是指“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 (主人公或见证人) 的感官去看、去听, 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的活动, 而对其他人物则像旁观者那样, 仅凭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 (胡亚敏:《叙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版, 第27页) 。

外聚焦则是指叙事者置身于人物之外, 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 而排斥提供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人物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

在叙事视角的三种类型中, 中小学作文对非聚焦运用得最广泛。他们在叙事过程中往往是既写说又写看, 从所有角度来观察、理解事件, 完全是全知全能, 任意从一个人物转向另外一个人物, 从一个角度转向另外一个角度。对于内聚焦的运用也较多, 往往是自传性的、内省性的。外聚焦型则运用的最少, 由于能力问题学生对客观叙事视角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捉襟见肘。

另外, 叙事者为了某种需要而采取非常视角。所谓正常视角、非常视角是从作品和生活的真实吻合度来划分的。“正常视角, 指的是叙述者的选择和确定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形”, “非正常视角, 指叙事者的选择和确定不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 具有某种荒诞的色彩” (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版, 第178页、第181页) 。非常视角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我”是人还是物, 是活人还是死人等, 这在中外作家的作品中都很多。如方方《风景》的叙事者“我”就是一个死了的小孩, 而我们都清楚任何作品在创作时作者都不可能是一个死了的小孩。叙事者变异的也很多, 如被选入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卡夫卡的《变形记》,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等, 作者全是在用动物的眼光来观察、反映社会问题。

对于非常视角, 近些年来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如众所周知的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作者以三国故事为基础, 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又如2009高考湖北满分作文《站在我家的门口》, 作者通过“我”和狗、猪的对话, 以寓言的形式, 以黑色幽默小说的荒诞写法, 拷问当下的‘人性’, 说明在现代文明进程中, 人受到各种欲望的挤压, 从而丧失了本应属于‘我’的所有东西, 以至要请狗来帮, 请猪来拯救“忠诚”“勇敢”等。

可见, 作文一开始就有叙事视角选择的问题, 叙事视角不同决定立意的优劣, 决定作文的吸引力大小, 决定分数的多少。我们要通过叙事视角的写作训练教会学生比较不同叙事视角的优劣, 发挥各类叙事视角的优势, 写出好作文来。

二. 叙事人称与作文教学

叙事人称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分类法是最容易让中小学生理解、接受的, 也是最实用的。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 第二人称“你”是属于听话人, 而第三人称“他”是属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认为的人。第二人称叙事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少运用。

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区别在于与作品塑造的世界的距离不同。第一人称叙事者站在作品塑造的世界里, 是作品世界的一个人物, 叙事动机是切身的, 是植根于第一人称现实经验和情感需要的。“我”在作品中可以自定年龄、身份、地位等。第三人称叙事者一般是站在作品塑造的世界外, 从作品外观察作品世界里的人物, 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事后叙述, 叙事者不想沾上自我暴露的嫌疑, 不想让作品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拉上关系。

2010年高考北京卷影响最广泛的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这是一篇经典的站在第一人称叙事的“穿越型”文章。

1.全文站在第一人称的叙事者角度来与墨子对话, 采用的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文章仿佛是一个真实的特写, 给人亲身经历的感觉, 作品中“我”好像就在现场, 是一个目击者或参与者, 让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2.作者运用寄信与墨子的这种外在形式, 将古典素材巧妙地融在“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的思想之中,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因为采用书信体和自传体会很自然地使用第一人称叙事, 从而给人亲身经历的感觉, 引起读者共鸣。

3.对墨子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拉近了“我”和墨子的距离, 让人觉得“我”和墨子在促膝而谈, 在话家常。

其实以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写作在历年高考作文中比比皆是, 比如2009年湖北卷“站在__________门口”为题作文, 以“我”为叙事者的作文不计其数;20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为题作文, 其中写自己的更是大有人在。可以说, 以“我”为叙事者的作文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体现是最多的。

同样, 2010年高考北京卷另外一篇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站在第三人称叙事, 是一篇描写孔子一生的速写, 全篇抛开空格字数还不到700字, 是典型的第三人称叙事模式“他”的眼光在讲述, 叙事者高高在上, 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从出生到去世一生了如指掌, 对孔子的一生经历是全知的。文章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事后叙述, 看上去很客观。它和上面一篇的“现在进行时”叙述刚好相反。可是恰好是这种客观的叙述、不动声色的第三人称叙事加深了孔子的悲剧感, 让孔子的纯真、高洁和命运的残酷形成对比。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叙事人称的研究对作文教学有很多可行性的指导。

1.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具体的、有意识的按叙事人称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对叙事人称的运用训练, 让学生知道作文中平常最常见的“我”的写作和“他”的写作是有理论可探究的, 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更加清醒、更加理智。

2.学会根据写作目的和写作实际的需要来确定作文的叙事人称。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来叙事的特点及表达效果让学生清晰认识到作文人称的选择并不是凭感觉确定的。当确定用第一人称叙事时那是想让文章更具现场感, 当选取第三人称叙事时则是为了更自由、更全面的叙述。

篇4:我来挑战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这么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家】

我也曾在旧居烧信

张执浩 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

家具已经搬清。书房地板的角落里只剩下一堆书信需要处理。一只废弃的瓷盆,一只打火机,一个在斑驳的墙壁上来回晃动的身影……这样的场景总是出现在搬家前夕的最后一幕。我也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时刻,一如达明一派歌中所唱:那个下午我在旧居烧信,只不过,“下午”往往会被我挪到子夜时分。

在我新居书房的暗阁楼上,有一只小木箱,里面装有上百封我一直没有舍得烧掉的信件。搬家以后,我再也没有打开过它。这些信件逃离了化为灰烬的命运,然后静静地躺进了小木箱里,而那些被折叠起来的文字却没有睡去,它们依然沉浸在过往的时光里,在喜悦与悲伤、希望与失落交织的时光现场里辗转反侧。而在这所有幸存下来的信件中,有一封短笺让我格外珍视,信中只有一行字:“张执浩:你在哪里?”这是作家邓一光当年给我的一封信,由于收信人地址不够详细,由于我默默无闻,这封信从汉口出发,经过二十多天的漫游后才抵达武昌,及至我打开它时,已经是我在见到写信人之后的某天了。也就是从这封信开始,我与老邓有了长达多年的友谊。后来,我把这种友谊转化成了对更年轻的、更默默无闻的文学兄弟的寻找,而这时,书信已经过时,手机短信和网络成了我们相约相聚的主要工具。

同样是在这间书房里,在书桌左下角还有一只小木箱,里面装有无数的电线、插座、胶带,以及扳手起子等器具,五只被我淘汰的手机混迹其中,蒙灰的显示屏,锈迹点点的按键……我早已不记得曾用哪部手机给谁打过电话,也忘了所有短信的内容,它们之所以还能幸存在我的身边,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它们。

从漫游的书信到快捷的短信,让一个人在两者之间作出取舍并不容易。

我在这两只小木箱之间写作,确切地说,我伏在书桌上,用电脑写作,却又时不时地拿起一支笔,在一张烟盒纸板上匆匆写下几个字。这时,有人发来短信,问我晚上可否一聚。我说好。而当我回复了这条信息后,才蓦然想起:为什么我居然没有片刻的犹豫?这才是我们在欢呼的同时却又忧心忡忡的原因。

精彩点评:这是一篇构思精巧、内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充分体现“形散神聚”的特征。“我也曾在旧居烧信”,文题犹如一美丽多情姑娘的秋波闪动的眼睛,既紧扣所供材料的核心话题,又具有引人入胜的强大诱惑力。作者为何偏偏提及他“烧信”?携带此悬念走进文中,才明白是要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地牵引出“逃离了化为灰烬命运”的作家邓一光当年“寻找”他的一封短笺,寄寓对传统书信“漫游”的苦恼。继而文章宕开笔墨,叙写“手机短信和网络是我们相约相聚的主要工具”,流露出对现代短信的喜爱。然后综述“我在这两只小木箱之间写作”的情景,表达对二者难作取舍的彷徨心情;并以回人短信“居然没有片刻的犹豫”的细节,含蓄点明现代短信的弊端:节奏之快,不容咀嚼。“欢呼的同时却又忧心忡忡”,辩证的眼光十分敏锐,结尾如一扇小窗微启,透出厚重的主旨发人深思。

全篇既以时间为序呈纵式展开文脉,又以变化为线由分而总构建框架,开合自然,布局严谨。叙事点面结合,正侧兼顾,疏密有致。语言文质两备,以简驭繁、化静为动的炼字功夫臻于炉火纯青。自然而不乏蕴藉,质朴而更兼文雅。(颜文豪)

【教师】

当杜少陵遇见余光中

付敢泽 湖北省胡场第二中学

2013年春天某日。成都郊外,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碧树林中,黄鹂和悦鸣啭;繁花丛里,蜂蝶翩跹戏舞。风清日丽的草坪上,当年草堂依旧,一派古色古香。两位绝代诗人盛情相约,穿越长长的时空隧道聚会其间。那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着一袭青灰长衫者,乃唐时之杜少陵;那面容清癯、精神矍铄,穿一身白净西装者,为当代的余光中。在一阵“杜老”“余公”的寒喧声中,二人相向就坐,含笑促膝晤谈。

“杜老,湖北曾将您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引来作为高考作文试题,让考生平章变与守,辩析利和弊。敢问您流落剑南之际,吟哦此句,是何感受?”余公开门见山。

“唉!往事不堪回首啊!”杜老喟然长叹,犹自貌若甚戚,“安史之乱,国破君亡。我亦背井离乡,飘泊西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邮路早被战火残酷割断,那日喜收一封托寄家书,见字如晤亲人,我分明遥望到‘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妻子,真切感受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风景,由是顿生‘家书抵万金’之叹。”

“是啊,我小时候,父母兄弟也是‘辞家散作九秋蓬’,关山阻隔,难得一聚,亲情的牵挂全凭一纸邮书。每接母亲一信,我都恻然伤情。尔后便咏出‘乡情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为今日学子们所传诵。”余公共鸣强烈,感慨无限。

杜老久久默然。

“现在变了。‘雁寄云书,鱼传尺素’成为了永诀,人们不复‘书被催成墨未浓’,也难得‘行人临发又开封’,杜老知否?”余公转过话题。

“何以生变?愿闻其详。”杜老一脸惊诧。

“电子信箱、手机短信、可视电话,让人们远隔天涯也如近在咫尺。且看键盘轻轻敲打,信息纷纷输出,飞越万水千山,传达五湖四海,扑入对方眼帘——”余公情不自禁,展开诗情画意的描述,“那是两地分居的情思,那是一心永系的盟誓,那是成功共享的甜蜜,那是患难同担的悲凄……”

nlc202309031619

“呀呀,真个福音空前,神奇了得!一机在手,谁还‘嗟我怀人,望断天涯路’?”杜老不待余公言毕,抢过话音,赞不绝口。

“可是,有人指斥它们失去了扑鼻的墨香、熟眼的字迹,太过冷冰,大声疾呼要回归本真,重拾温情。杜老以为然否?”余公眼中掠过一丝怅惘。

杜老沉吟片刻,继而频频摇头,一番慷慨陈词:“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不利弊相参,得失并存。但须权大小,衡主次,乃作取舍。昔者赵人养有一猫,此猫除鼠患而兼偷食鸡。其子动议欲驱逐之。赵人则以利大于弊而未许。而今书信往来,传统方式亲切,现代手段便捷,利弊得失,孰大孰小,岂非一目了然?试使我于浪迹江湖的岁月,常有手机短信相伴,又焉能对一纸家书发‘抵万金’之感!”言罢奋袂而起。

“杜老见地高明,令我茅塞顿开。”余公深为杜老倾心吐胆而心悦诚服,迅即站起相搀。于是两双极擅拨动世人情思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天生万物岂无常,取舍尤须放眼量。螳臂当车何足恤,人间正道是沧桑。”余公即席口占一绝,杜老颔首相视大笑。

——那两尊坚如磐石的身影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镜头里。

精彩点评:作者似乎怕落窠臼,步人后尘,有意避开常见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的模块,而选择独特的“故事新编”形式来演绎题目,倾心打造,展示创意。

文章构思新颖,别具一格,巧用荒诞变形的手法,突破时空的制约,置杜少陵和余光中于成都草堂,让他们围绕“家书”促膝晤谈,评论科技利弊,从而反映出这一深刻主旨:对于事物的取舍须权衡利弊得失的大小,变格乃是人间的正常规律。

全篇以一“变”字为线,呈逐层深入的纵式展开文脉。首先简笔勾勒美好自然环境,闪亮推出两位主要人物,让他们于温馨的气氛中晤谈。然后分三个层次展示对话内容:第一层写传统书信“见字如晤”的亲切感,第二层写现代短信 “天涯咫尺”的快捷性,第三层写现代短信利大于弊,不可舍弃。最后以余公口占一绝绾结,点明主旨。思路明晰,结构严谨,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分析问题,一分为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逻辑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由于所选人物是古今诗坛的两位巨擘,故而行文中明引和暗引了不少相关诗句,显得文采斐然,使人佩服作者积淀之深。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以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当我们直面文题而手足难措的时候,能否从本文得到此另辟蹊径的启示?(颜文豪)

【学生】

让翰墨馨香萦绕心间

熊典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18)班

我喜欢流连于学校邮局的小方桌旁,在为数不多的信件里翻找属于我的那一份远方思念。一封封形态各异的信封划过我的指尖,仿佛还带有寄信人冬阳般的温暖。寄信时,新粘好的信封轻轻塞进邮筒,信撞击邮筒时“咚”的一声脆响,在心间缭绕许久都不能散去。半晌,还让人沉浸于诗一般的欣喜与感动。

如今,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写信的人自然也随之清闲了不少。更多的人习惯于一个短信,一封电邮,一份传真……分秒之间对方已经知晓,这是何等的方便啊!然而当我们面对着一成不变的宋体字,面对着节假日收到的复制粘贴的祝福时,我们又可曾怀念过曾经的翰墨馨香?曾经的见字如面,到如今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啊,当时一封家书是怎样的珍贵,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如今,“家书”只是几个按钮的举手之劳,不再被人像当年一样地珍惜了。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里描绘的场景,又叫我们如何想象呢?作者泪眼婆娑,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寥寥数语,让马儿载回魂牵梦绕的家乡。

这些昨日的诗句是那样厚重,不经意间又把我们的思绪拽回了曾经的感动。于是便有人唾弃科技,认为是科技让我们丧失了这如梦一般的唯美和芬芳。其实,如果我们发觉属于自己的梦幻与诗意被遗忘,被搁置在记忆的一角,应该承担责任的不是科技,而是我们自己。

核能是被用于发电,还是用于原子弹和战争,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科技本是无罪的,它只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认识社会的机会。就像一块垫脚石,如果被放到了错误的地方,就会成为路人的绊脚石。

古有蔡伦造纸,把知识的辉光带进每一户人家;今有乔布斯,方便了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们;中有侯德榜制碱,带动世界制碱工业发展;外有爱迪生,点亮了地球每一个角落……

因此,只要我们的心灵如往时一样澄澈,永远被翰墨馨香萦绕,就没有什么能改变我们的世界。科技?只不过是蓝天上最美的那朵云彩,让世界的感动与祝福汇集一堂。

让翰墨馨香萦绕心间吧!到时,科技发展是利还是弊,也就不言而喻了。

精彩点评:“让翰墨馨香萦绕心间”,文题富于诗情画意,不仅给这篇议论散文佩戴上文采的华冠,具有先声夺人的效应,更亮出它的中心论点,蕴含一股警策力量。

文章首先由描述“我”于学校邮局收寄传统书信的感受发端,“冬阳般的温暖”和“诗一般的欣喜与感动”,将“翰墨馨香”渲染得浓郁扑鼻。继而叙写现代短信的利弊:虽有“分秒之间对方已经知晓”的方便,但又失去了“见字如面”的本来意义;而且,由于“是几个按钮的举手之劳”,因而“不再被人像当年一样地珍惜”。视角辩证,发掘深邃。然后批驳有人“唾弃科技,认为是科技让我们丧失了这如梦一般的唯美和芬芳”的错误观点,得出“只要我们的心灵如往时一样澄澈,永远被翰墨馨香萦绕,就没有什么能改变我们的世界”的结论。类比恰切,举例典型。最后点明题目,绾结全文,有如豹尾一击,戛然而止。

立意深刻,见解独到,避开客观,着眼主观分析科技利弊,实属难能可贵。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佐证观点,可见积累厚实。议论形象,纵横捭阖,将文学色彩涂抹于字里行间,颇具艺术魅力。(颜文豪)

【阅读启迪】

厚积薄发 刻意创新

颜文豪 湖北省仙桃市教科院院长 特级教师

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以材料形式命题,具备开放性的同时,也强调思辨性;留给考生发挥的空间很大,但所蕴含的思维深度非浅,因此入手容易出彩难。读罢以上三文,感觉它们立意深刻、材料丰富、文采斐然,迸射出创新的绚烂火花夺人眼目。如何才能使我们的作文达到如此境界?我想途径固然有多种,但最关键的还是“厚积薄发”。

荀子《劝学篇》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所以我们平日从生活里、从阅读中尤其须要注重“积累”二字。积累思想,使文章言之具识;积累素材,使文章言之有物,积累技法,使文章言之见巧,积累语言,使文章言之出彩。试想上述三文作者没有这些积累,要想笔下流光溢彩,粲然可观,只能是井底捞月,镜里摘花。

让我们背起积累的行囊出发!

篇5:挑战极限叙事作文

2年前吧,我还是个四年级的学生的时候,羽毛球勉勉强强还算可以,星期六打单打,我不幸和队中的一个高手幕远光打,老爸老妈鼓励我说我会赢,我却摇头叹息,此仗必败也!此人的水平比我高多了,那把明晃晃的擎天剑在我面前,我是否该退缩,就这样认命?还是说……战!还没有等我想好这个问题,比赛就开始了,一开始由于我并没有提起精神,所以败了一局,但却已经是汗如雨下,乘着喘息的空儿看看老爸,面色阴沉,看来对这个结局很失望,我不禁一阵,心道:“无论如何,不能败!纵容前面是火海,我闯定了!”念头一出,精神大振,全力攻守,那把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剑在我的奋勇下似乎动荡了。分数一分分拉进,最后……终于到了最后,最关键的时候:13:14,只要我在赢一分,就可以加分,这个时候就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能打到这个程度,双方已经是神疲力倦,此时此刻,只要有一方撑下去,就是胜利者!我这样想着,体力和力气不断从不知名的地方涌了过来,我……终于要战这也许是最后的球了!一上场,我一个杀球扣了过去,步伐似乎比以前灵活多了,磋球也厉害多了,最后,幕远光一个不小心,输了一球,这一球,这决定命运的一球,我赢了!我立刻跳了起来,叫了声好,这声音竟是那么大!接着……仰天长啸!这无限的喜悦冲上心头,我简直快发疯了!这时候,我看了一下座位席,黄教练微笑点头,而老爸原来紧绷着的脸也闪过一丝悦色。

“哼,加两分,还没有完!”这句话如晴天霹雳打在我心中,可恶!我竟然忘记了?!刚刚那一球我尽了全力,感觉已经用完了所以的力气,身体已经到了最不好的状态,体力也差不多用完了,小腹隐隐做痛。

似乎,世界都没有了声音,是那样的宁静!这时候,又有了一丝声音:“为之奈何?”是我的!是啊,为之奈何?如何是好?赌上一把,拼了?还是说……不尽全力……?不尽全力有什么好玩!尽全力!最终我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天不由人,就在最后16:16之时,汗水在我脸上流淌,一滴小小的……但是对于我却不是小小的……滴进了我的眼睛!我立刻分神,入狼入虎的杀球接踵而至,我没有接住,我输……了!我苦笑摇头,似乎对这个结果早已经知道。可是,如果我就此认命,也许连拿5分都是问题,虽然我输了,但是,这个极限,我跨了过去!我依旧胜利了!

这件事已经过了很久了,现在想起来,虽然有点惋惜,却也有点自豪。

挑战极限,不在于对方,只在于自己!人生坎坷太多了,没有人的路一生平坦,所以每当那万丈长剑摆在你眼前,杀向你时,你不能懦弱,不能坐以待毙,只有……战!只有反抗!只有挑战极限,只有掌握命运之轮,这命运之轮将在你的手中运转!

篇6:初三叙事作文:挑战

我手上的这个山核桃呈不规则的圆形像个褐色的小篮球,顶部有一个尖尖的刺,非常扎人。山核桃表面很粗糙像一个个小疙瘩,褐色的外壳特别坚硬,敲一下,声音很清脆。加工过后,山核桃的顶部被一分为二,形成了一条裂缝,深浅不同,粗细各异。

山核桃的味道特别香,拿到鼻子边,一股诱人的奶香扑面而来,可是现在还不能吃啊。我心里真苦啊:“人生最大的苦恼之一就是一样好吃的在你面前,可你却不能吃啊”终于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的把两片指甲插进那到裂缝里“咔嚓”一声脆响“山核桃原来这么简单就能剥开呀”可现实往往和想的不一样。开始还很顺利,可是后来凹进去的地方就咬不到了。我想尽办法还是不行,看来我只能用江湖上祖传黄家绝招----“钢铁牙”。一下子核和山核桃肉同归于尽,全都粉身碎骨。“哎呀又不行了,这下怎么吃呀”我分不清山核桃肉和核了。核桃这时好像轻微动了下,似乎在说“哼,想吃我,没那么容易!再过个几百年吧!”我蛤蟆剥皮一心不死,灵机一动,又有办法了。“别以为我分不清,看我用大绝招来消灭你!”我一下子把所有的都吞进了嘴巴里,用舌头来分清楚,这下就好吃了。接下来剩下的我依样画葫芦,轻松搞定,我明白了剥吃山核桃要先努力才会吃得有滋味,所以要“先苦后甜”。

篇7:初三叙事作文:挑战

烈日的风“呼呼”地吹过我耳边,吹起一阵毛骨悚然。抬头,炽热的阳光照得我睁不开眼,但在那一束刺目的光中,我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危不可攀的壮大“身躯”DD跳楼机。一阵声音回响在我空落落的脑海中DD“攀上去,就证明你不是胆小鬼。”可四肢还是违背了大脑的意愿,它们笃信凿凿:攀上去了,你便有粉身碎骨的恐惧。大脑与四肢持久对峙着。上去吧,证明你不恐高。不,不行,你一直都恐高的,这是怎么都战胜不了的。

哥哥咄咄逼人的声音亮了起来,他戏谑一般地看着我,缓缓地说:“你不是跟我说你不恐高吗?那么上去啊。”这是一道逼人进退维谷的“圣旨”,我意识自己别无选择。之前我胸有成竹地告诉哥哥我已经不恐高了,现在进退两难的我不得不为当初信誓旦旦做出代价。这个代价便是DD抛下十多年“恐高症”去挑战前所未敢尝试的100米跳楼机。

“嗡嗡嗡嗡”我的大脑一片混乱,脚却不由自主地向前迈去,沉重而缓慢,我所走的每一步都得为自己的选择做诠释。鞭策我向前的都是一个声音DD“你不能怕啊!加油!”。我顾不上内心的慌乱径直走向跳楼机,踟蹰犹豫又装作从容镇定地坐上其中一个位置。工作人员迅速为我扣上安全带,它们是安全的保障,但在我看来,它们的保护力轻如鸿毛。我的双腿不断地打哆嗦,心脏仿佛即将跳出来,我努力让自己冷静,渐渐,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心静得一片弦音,连我也怀疑它是不是恐惧得失去了生命力。几秒前,我恨不得丢下我的面子我的自信落荒而逃,但此刻,我已经慌乱到镇定,恐惧到平和,如此错综复杂。

篇8:写好叙事作文四步曲

(1) 主题明确。有了主题以后, 进而才能依据文章中心来选材, 选取恰当的事例。例如, 四年级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 作者把赞扬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作为主题, 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 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 才察觉母亲的身体竟然那么轻, 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 心里很难过, 也很愧疚。于是, 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 “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课文重点叙述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对话, 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这里却是举轻若重, 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从内心深处涌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2) 条理清楚。记叙一件事情, 在选定材料以后, 要把材料排排队, 确定先写什么, 后说什么, 一层意思说完了, 再说另一层意思, 使文章条理清楚, 错落有致。我们可以细心揣摩课文《大江保卫战》的写法。这是一篇通讯, 背景广阔, 人物众多, 充满战斗气息, 既是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的真实写照, 也是沿江整个抗洪战斗的缩影。第二段着重写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 四百多名官兵齐心协力, 打了一场保卫大堤的大决战, 惊心动魄, 气贯长虹;接着以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作为过渡, 在第四段突出连长黄晓文的典型事迹, 写一个人, 代表的却是整体, 反映了整个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这样点面结合, 既有整体的鸟瞰, 又有个体的特写, 能全面具体反映事情的真相, 生动表现出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

(3) 要素具备。叙事, 还必须注意事情的完整性。当然, 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六要素, 只要能保持故事的完整性, 把有关情况交代清楚就行了。例如, 《第一次抱母亲》中, 写母亲病了, 住在医院里, 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我”为了配合护士换洗母亲的床单, 而自然地抱起母亲, 接着与母亲、护士的系列对话, 情感发轫, 突发奇想, 抱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很感动, 静静地流下两行热泪。这个故事中, 具备了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但却没有具体的时间, 然而, 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篇9:作文教学叙事

一个人的语言发展是先学会口头语言,然后才学会书面语言。不会说,又谈何写呢?于是,我布置了“三分钟演讲”的活动。演讲的内容不限,自己写的或者课外有益读物的内容都可以。在学生们演讲的过程中,要求他们语言要流畅,表情要丰富,感情要真挚,同时针对学生们演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评价,对讲的优秀或有进步的同学给予奖励。

二、积累素材,多读书丰富写作效果

写文章是靠平时的积累。要想把作文写好必须要在多读、多看、多思、多练上下功夫。没有平素点点滴滴的词汇、语段及生活真实的感受是绝对写不出好的作文来的。因此,我要求同学们每天在早课前抄写一些好词佳句。为了便于记忆,按写人、写景、写物的类别进行各种竞赛活动,如“词汇大赛”“语段速写”“成语接龙”等。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写真情实感,激发表达欲望

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如在一次“跳大绳比赛”中,一名同学这样描写跳绳比赛活动场面:“比赛开始了,只见摇大绳的两名同学,用力晃动着手臂,随着大绳的起伏,时而弓着腰,时而踮起脚,把大绳摇到最大空间,生怕绳子碰到中间跳绳的同学。只见绳子掠过中间跳绳的同学的头顶,擦过地面,发出‘叭叭’的响声。围观的同学们紧张地,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不由自主地随着绳子有节奏的响声数起数来了。”还有一名同学这样写了结尾:“我们班终于取得了冠军!胜利了!当我们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激动得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

篇10:关于勇气的叙事作文:勇气挑战

传递信息是每小队建设一个信息渠道(创建自己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是手势等等),选出信息发送员与信息接收员。信息接收员站在20米之外,不可以说话,信息发送员要将山鹰给的信息告知接收员,再由接收员向山鹰汇报,对了此小队就可出发。

我们先讨论了3分钟,我是发送员,蓝山是接收员。我们制定了东西、地点的手势,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势都记不清了。(总之很多)

第一轮山鹰给我们四个小队的信息分别是苹果、香蕉、葡萄、西瓜。我懵了,我本以为会是一项指令,没想到是物件。

我尽量表达出西瓜的特征:嗯,又大又圆,我单臂伸开以右肩为圆心画了个大大的圆;绿色的,我踩了踩草地;里面红,我高举手臂,指指袖子上的红;可以吃,我用手做刀,在空中砍了几下,做捧起什么的样子,嘴一张一合。说实话,我很没底。

蓝山比了3次“我看不懂”的手势,这下好了,我没招儿了。

又经过几轮比赛,我们小队第三个出发(还好,不是垫底的),进入下一个环节——定向越野!超人向我们介绍了定向标——一个类似某些东西的东西(对不起,描述不出来),只要有定向标,就说明你选择的路线没错。

第3、2小队已经远去了,我们得加油跟上!

我们一路小跑,可惜到终点前没能追上。接下来是我们挑战的最后一个项目——穿越封锁线。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智力小游戏,给你一张大约数学教科书那般大的纸,要求不破坏外形,所有队员整个人穿过去。

不讲本小队的了,搞不定。成功的是二小队,他们把纸张撕成大大的一个环,没有断,一个接一个钻过,太崇拜他们了!

篇11:鸡蛋保护器挑战赛叙事作文

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节”马上就要开始了。科学老师宣布了几个挑战赛项目和规则,要求大家自由选择,积极备战!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挑选项目,而我对“鸡蛋保护器”很感兴趣,准备参加。

回家后,我东找找西翻翻,想着如何用最轻的材料保护鸡蛋,还要从三楼落下不破损,这可真是“世纪大难题”呀!用铁盒子做外壳肯定不会破,但是有些重:用布袋子比较轻,但是鸡蛋容易破。怎么办呢?这时,我看见书架上的“雪人”玩偶,灵光一闪,哈哈!就它了。这个“雪人”是塑料泡沫做的,很轻很结实。

我剪下它的“圆肚子”切成两半,掏空中间的部分,大小刚好可以放下一个鸡蛋,再合起来用皮筋固定,它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可谁也不知道它内有“乾坤”。我使劲向上抛,“雪球”“砰”一声落在地上,还弹跳了几下,打开一看鸡蛋完好无损。因为还要比谁的.保护器下降的慢,所以我又找了一个很大的塑料袋,绑住四个角做成降落伞,一个完美的“鸡蛋保护器”就做成了。老师看后说非常不错,我可以代表班级参赛喽!

比赛的时候,全部选手带着作品聚集在教学楼三楼,按照编号依次称重,再由老师从护栏边扔下去,楼下老师负责计时并记录。我看见有的保护器太重,一下就掉在地上;有的不结实,鸡蛋都碎了;有的降落伞太小,控制不了速度;还有的用气球当降落伞,完全不起作用。而我的降落伞比较大,在空中晃悠了好几秒才落地,最后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篇12:挑战叙事作文

人生中一定会有许多困难。你们如果遇到困难,能突破自己吗?你有突破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心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写的《游山西村》中的诗句。这不只是告诉我们作者所看到的诗情画意,怎么读来这首诗的目的,更是要让我们知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坚持到底,就能成功。这首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并且让我终生受益。

比如我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小困难,当我参加女子八百米跑步时,我的对手都是每个班级里的精英选手,我想我肯定会输定了。我就想:算了吧,都知道反正自己要输了,就故意慢点吧。这时我突然听到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在为我加油鼓劲,我就立即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比赛,让自己返回以前参赛时的自信,我不能放弃!在我的努力下,我虽然没有拿到自己希望的成绩,但我突破了自己,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一定要战胜自己,不要泄气!不要因为小困难而放弃。只要努力去做,你当时的失败,其实也是另一种成功。

篇13:《颜氏家训》对叙事作文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切实, 语言流畅, 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 其影响不应止于家庭伦理教育, 其文风对学生学写叙事具有切实的指导价值。

“平而不诡”, 这里的“平”应为“平常”之意“, 不诡”意为“不奇异”。“平常而不奇异”, 告诉了我们叙事作文应该“写什么”, 即写平常而不奇异之事, 写自己亲身经历之事, 写自己真实的生活。《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常用自己经历之事身边周遭之事教育孩子, 如《序致》篇中写自己“便丁茶蓼”之后“肆欲轻言, 不修边幅。年十八九, 少知砥砺, 习若自然, 卒难洗荡”之事, 《慕贤》篇中“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 恃侃一人安之”之事, 《文章》篇中“近在并州, 有一士族, 好为可笑诗赋”之事等。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之事, 真实有说服力。

诚然, 现在的学生人生阅历简单, 生活积累薄弱, 但每天都有发生在自己或周边人身上的事, 这些有限的生活积累就应成为学生写作的第一资源。叙事作文应为真实作文, 写真实生活, 抒真实情感, 淌真实思想。

叙事作文在内容上一要写平常之真事, 二要写源于真实的事。20世纪30年代日本兴起的“日常生活作文”运动中提出的“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等, 十分重视作者的看法、想法、感情、行动的真实, 和自然、人、社会、文化中的意义、价值、美、规律性等内在真实和外在真实的统一;1942年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 脱离生活, 写作就无从谈起”, 一切写作的材料“是生活里原有的”等观点, 至今, 对于学生写作仍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启示。

学生或许会抱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好风景永远在远方”, 其实“三点一线”的生活虽然单调, 但并不缺少素材, 校园内有班级集体生活, 学习中的“细节决定成败”, 餐厅宿舍的“绿色生活”, 学校老师、家庭父母的“忧与爱”等, 都是自己的生活, 学生特质的生活, 都可以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蝶》取材平常, 写了一件极简单的事情:“大伟”父亲在高考前夜为孩子理床铺洗脏衣切西瓜, 是很多住宿的学生经历过且极易忽视的小事, 而这位考生化繁为简, 把大伟父亲的举动比作“探险者的行为”, 将“我”内心的变化比作“蝴蝶飞向更深处”, 切题而又深刻。

在写作指导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的题材或者以其为蓝本进行适度加工, 能够使学生明白写作活动中题材的源头在哪里、艺术加工的底线是什么, 从而培养去伪存真的写作态度, 促使他们将写作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另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件小事》, 为表现“细节决定成败”的主题, 写了一件发生在高考考场关于“一只蜘蛛”的小事, 我想这件事发生在高考考场上是虚构的, 但我也相信, 这一定在他之前的学习生活中发生过, 他巧妙地以之前发生过的事为蓝本进行了再加工, 既贴合材料, 置位于高考考场又给人一种置身考场的紧张感, 令人又笑又叹, 感叹这位考生的机智与妙思。

“质而明”, 这里的“质”应为“朴实不虚浮”之意, “明”应为“明晓不晦涩”之意;“详而要”, 这里的“详”应为“详尽”之意, “要”应为“概括”之意。这两点则告诉我们叙事作文应该“怎么写”。《颜氏家训》之《教子》篇云“齐朝有一士大夫, 尝谓吾曰:‘我有一儿, 年已十七, 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 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 无不宠爱, 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 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亦不愿汝曹为之。”语言朴实, 但士大夫的功利心态跃然纸上, 而颜之推“俯而不答”, 鲜明态度已然表露。

诚然, 叙事作文还是质朴一点为好。鲁迅先生曾指出, “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乃作文之秘诀。《颜氏家训》的为文风格也告诉我们这一点。

叙事作文在写法上一要凸显质朴本色, 强调“有力表达”, 二要感悟生活“常”景, 咀嚼生活韵味。李白说:“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苏轼说:“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中唐时期发起的古文运动, 反对绮靡文风的时候, 则明确提出文道并举、以道为重的主张。可以说, 重神遗形、重内轻外的审美价值取向, 不仅是中国文学, 亦是中国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共识。再看美国的SAT作文, 也极力主张质朴的文风, 走的是一条返璞归真之路, 强调作文的“有力表达”。重视线索的清晰连贯, 而不是文字本身的诗情画意。多年担任江苏高考语文阅卷专家的何永康教授也主张学生写“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文风质 朴的文章。

以质朴本色有力表达情感、思想, 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寻觅写作内容, 按生活本来面貌去写, 用朴实的语言去表达, 用真情去打动人。2013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纸梯》, 全文语言质朴, “那个对母亲说‘如果你生个儿子, 我们爷俩保护你, 如果你生个女儿, 我保护你们娘俩’的男人”, 凸显了高大的负责任的父亲形象, “你曾经那么英俊”, 就像面对着父亲时舌尖滑落的低语。行文的自然和口语化创作保证了父女感情被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 丝毫没有失真。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如何把平常之生活, 写得有韵味, 这是要思考的。高中作文毕竟不同于小学初中作文, 不能简单地叙事, 而要挖掘生活的深度。

感悟生活“常”景, 要关注生活中的细小点。学生要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细节, 捕捉能使自己内心有所感悟和震颤的细微点, 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如有学生写到“高一开学时, 一位学生的妈妈帮他拎包上宿舍三楼, 手上被绳子勒出了一道紫痕”。这“一道紫痕”就是细微处, 就是生活的细节, 如能把握与咀嚼, 就能写出“紫痕韵”, 写出人情冷暖。就如《项脊轩志》中的娘“以指叩门扉”大母“以手阖门”的细节, 平常而有味, 事细而情深。

感悟生活“常”景, 要强化生活中的动情点。日常生活中, 不少学生对人世间的友爱视而不见, 对父母的呵护心安理得, 对师友的培养泰然视之, 常常令我们感叹, 现在的学生怎么不容易被感动了, 生活中的凡人善举在其心海里已泛不起点点涟漪。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是否可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动情点, 让学生从平常生活中抓住事情的触发点, 化腐朽为神奇。上文中提到的《纸梯》写到“你陪我去购买寄宿用的衣物。结账时发现少拿了一件东西, 于是叫你守着购物车排队等着。回来时, 发现你竟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伏着购物车睡着了。侧仰着头, 轻声地打着鼾。往返拿趟东西只不过三分钟而已, 你竟已如此疲惫, 那一刻, 我久久站在你身边, 凝望着你, 不忍将你叫醒, 嘈杂的超市在我心里突然也寂静了”。因疲惫而睡着, 打着鼾, 这是动情点。而上文提到的“一道紫痕”既是生活的细节, 也是生活的动情点。

篇14:挑战叙事作文

1.通过品尝一些食品,培养学生五官并用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引导他们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2.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描写,在表达时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想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

3.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并体验快乐,将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的意识。

课前准备

秀逗、榴莲糖、芥末花生、竹炭花生等食品。

教学过程

一、 对话——激发参与热情

师:刚才在课前,同学们提到了自己所喜爱的美食,它们那独特的味道总是令人念念不忘。提到“味”字,你们想到了哪些熟悉的味道?(学生自由发言)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舌尖上的挑战,去品味这种种滋味。

二、 聚焦——巧妙引导表达

1.今天的活动是观察。(板书:观察)现在,讲台上有三个盒子,分别装着三种不同的食品,谁愿意上来品尝?

2.我们先来看看品尝的要求:

(1)在舌尖上停留十五秒钟以上。

(2)面对大家不说话,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达你的感受。

3.请三名同学上台品尝,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板书:表情、动作)

4.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他们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中,教师适时点拨、提示观察者和品尝者,如:

(1)瞧,他的眉头紧皱着,再看看他的小眼睛……

(2)我想,食品的味道应该是有变化的,你们能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

5.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能抓住其中一位同学的表现用一段话说一说吗?

只见 同学 ,看到他这副模样,我 。

三、 挑战——感悟心灵五味

1.看了他们的表现,同学们肯定更加好奇了。下面我们就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体验。(板书:体验)请仔细听清楚体验的要求:充分调动你的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耳朵听。(板书:看、闻、摸、听)

(学习小组长领取食品,学生每人选择一种进行体验。)

2.想必大家已经口水直流了,那好,我们就按照品尝要求来尝一尝这些食品。(板书:尝)

(师语言引导:用手指捏一两个豆子,轻轻放在舌尖上,让独特的味道在舌尖上多停留一会儿……现在,大家都有了非同寻常的感受,除了舌头和鼻子,我们还要用自己的心去品味,品味这舌尖上奇妙的旋律……)

3.这小小的豆子(糖果)蹦入你们嘴里的那一瞬间,你们有什么感觉?

小练笔:小小的豆子(糖果)蹦入我嘴里的那一瞬间,我 。再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 。

4.展示学生的习作:小作者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5.师引导评议:评价别人的习作,首先要学会欣赏他的闪光点。你们觉得这个片段哪里最闪光?小作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还想使自己的作文更精彩,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四、 拟题——提升写作要求

1.(出示图片)同学们所品尝的这些食品其实就是平常超市出售的一些食品。大家可能吃过,但没有仔细品味过。今天大家不但品出了它们的独特风味,还“品”出了绝妙的作文。

2.看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感悟,生活中处处有作文题材。如果你们要把这件事完整地写下来,你们打算给自己的作文拟个什么题目?

3.下一节课请同学们根据习作要求,给作文起个新颖别致的题目,然后写下来。

习作要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今天这件事完整、清楚地写下来,尽量把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写具体。同时,不要忘了给自己的作文起一个新颖有趣的题目。

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本节习作指导课遵循课标的理念,活动内容源自生活,活动形式新颖有趣,活动指导多维立体。学生积极参与,获得直接经验,抒写真情实感。

1.放大镜式的表演、观察,培养了学生积累素材的意识。吃零食对孩子来说是每天都在上演的事情,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事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他们早已熟视无睹,所以极少有孩子将它们写进作文或日记中。我们的孩子善于写大事,不善于写小事,吃零食这样的生活小事是随意的、短暂的、粗糙的、模糊的,他们更加不会留意。在“观察”这一环节中,教者安排了“尝给别人看”、“看别人尝”的活动,犹如一面放大镜,放大了学生吃零食的表情、动作,并适时点拨、提醒学生怎样观察,要观察什么,这样学生有东西可看,也就有内容可写了。这样的训练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使用,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能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2.慢镜头式的体验,丰富了内心世界。成功的作文需要好的语言来建构,怎样的语言才称得上是好的语言?我认为它首先应该是真实的语言,应该来自人的内心世界,来自人的情感体验。在“体验”这一环节中,教者将吃零食的过程放慢,引导学生仔细地看、闻、摸、听,最后用心品尝、感悟、回味。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获得了真实而具体、持久而细腻的心理感受。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积淀在脑海中的语言被激活了,自然而然地涌出了许多词句,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3.掘井式的引导,渗透了写作技巧。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观察到初步体验再到品尝,思路清晰,训练重点突出,活动指导与作文指导始终相依相随,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如掘井一样,围绕一个目标往深处推进,越往深处水越清越甜。整节课中,教者没有一次以直接告知的方式告诉学生该写什么,该怎样写,学生却在老师的步步引领下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几次执教的效果来看,学生的习作都比较成功,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少了空洞虚假的流水账;多了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少了矫情造作的抒情和议论。在谋篇布局方面,学生各有不同,有的按部就班地将三个环节写得很丰满;有的合理取舍,详略得当;有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有的以文题为线索展开叙述;有的在结尾处写出了人生感悟……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同样的教案预设,面对不同的学生,每次教学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有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表现得还不够充分,缺少对学生表达的深入引导和评价;有时教师事必躬亲,教学越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但是如果能适当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我相信课堂会更精彩。

上一篇:复印病例申请书下一篇:主题婚礼【一片森情碧成姻】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