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地理的教案

2024-05-01

滔滔黄河地理的教案(共7篇)

篇1:滔滔黄河地理的教案

滔滔黄河地理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2. 内容分析:“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指的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黄河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外流河、内流河、滚滚长江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解决的中点的根本问题是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二、教学目标与分析

1. 教学目标: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2.教学目标分析:

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指的就是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目的就是要理解黄河上游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支流多,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的原因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差。要解决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就要知道下游是华北平原,,其中关键是充分利用黄河“地上河”动画演示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地上河”的教学中(指出工具使用在哪里),准备使用幻灯片(提出用什么工具)。因为使用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接受。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 一碗水,半碗沙指的是什么河流?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新课。

问题:复习分析一条河流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滚滚长江》,预习滔滔黄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识黄河

问题一:读“黄河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各小组充分讨论后,并填绘在板图上。

设计意图:了解黄河的概况,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盎然。

例1 .自 山,注入 ,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是

和 ,分别位于 自治区和 省。

变式练习黄河中游的两大支流是( )

A.湟水、洮河 B.汾河、渭河 C. 湟水、渭水 D. 洮河、汾河

师生活动: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2)主要的支流

(3)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

(4)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

第二:颂黄河

问题二:上中下游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是什么?(跨过的地形区、阶梯的交界处)“黄河流域水系图”,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有些什么功劳呢?

设计意图:采用发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题2位于河上游最大的水电站是( )

变式练习: 黄河流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

师生活动:

(1)观察在黄河上游中游各有那些水电或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各位于哪个省?

(2)著名旅游景点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黄河那一段?

(3)找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还有华北平原,他们是由谁塑造的?

第三:忧黄河

问题三:阅读教材50页的“河水一石,其泥六斗”、51页的“黄河凌汛”、“黄河断流”并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黄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题3:黄河中游流经 高原,是我国 严重的地区;黄河下游地区,河床逐渐增高,成为“ ”。

变式练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俗语反映了黄河的哪种水文特征( )

A.水量大 B.含沙量大 C.有凌汛 D.汛期短

(1) 黄河忧患在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2) 说一说造成黄河忧患不断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

(3) 地上河的成因是什么?

(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救黄河

问题四:假如你是“黄河治理委员会”的专家,你认为治理黄河应采取什么措施?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具体的社会生活角色,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使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题4:下列治理黄河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上、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B.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提

C.在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 D.在下游干流上修建水库

变式练习:治沙和防洪并举的治理黄河的手段是( )

A.植树造林 B.加固大堤 C.修筑梯田 D.修建水库

师生活动:(1)黄河之害在于什么?究其根源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治黄的关键是什么?治理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2)仅在黄河中游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就能万全防止黄河下游洪水泛滥和泥沙淤积吗?还应采取哪些办法或措施才可能根治黄河呢?

(3)S河凌汛是怎么样形成的?危害在哪里?应该怎么治理?

(4)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出现断流?(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应该怎么治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程学习了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篇2:滔滔黄河地理的教案

活动一:

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评价、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

活动二(分组讨论):

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评价、反思: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三:

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

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平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能力。

课后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篇3: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黄河上的应用

通过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各级治黄机构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等硬件环境,且在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比如研发并投入应用了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黄河涵闸远程监控系统等软件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对黄河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应用的深入,新的需求不断涌现,特别在黄河防汛、数字工管等应用领域对新技术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目前主要问题:一是原有系统的使用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即部门之间,应用系统之间,基础地理信息不能共享,重复建设;二是整个黄河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没有统一应用支撑开发平台,开发平台不一致,维护成本高。需要有一种成熟的平台来综合现有的系统,整合现有的系统资源。

因此我们要建立基于网络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支撑平台,实现了目前各应用系统可利用该平台统一的开放的数据和二次开发接口,通过网络,在共享的地理信息基础上,叠加各部门的应用数据,对现有的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并研发新的应用系统。

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选型

Skyline软件是利用航空影像、卫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其它的2D或3D信息源,包括GIS数据集等创建的一个交互式环境。它能够允许用户快速的融合数据、更新数据库,并且有效地支持大型数据库和实时信息流通讯技术,此系统还能够快速和实时地展现给用户3D地理空间影像。Terra Suite是独立于硬件之外、多平台、多功能一套软件系统。软件产品体系完全。它具备如下特点:

1、灵活的三维交互式浏览功能;

2、多级分辨率影像无缝分级显示;

3、海量数据流量管理方式,可真正实现海量数据的最优化管理;

4、可实现2D/3D图形联动,鹰眼查询;

5、强大的三维建模功能,编辑、修改方便;

6、多源数据的集成,可直接读取Oracle/SQL Server/Access数据库;

7、全组件式软件系统,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软件服务方案;

8、可网络发布,是真正的网络三维GIS系统;

9、软件开发简单,可用VB/VC/Delphi等标准语言进行系统开发。

一个成熟的商品化平台,系统的稳定性、集成性和可扩展性好。

三、功能说明

1、数据层

数据层由各业务系统数据库、空间数据库(DOM、DEM、DLG、DRG、3DModel)、元数据、用户数据等组成。数据层支持集中与分布式两种模式。建成了共享信息资源平台,能够使用户打破地理区域的界限,保证信息的唯一性和正确性,减少了信息的重复录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平台层

平台层由应用服务支撑平台组成。应用服务支撑平台由两类不同的成分组成,一类是平台基础设施,如平台资源管理器和平台资源生成服务。它们是平台资源的基本管理与维护成份,是平台存在的基础;另一类是应用服务支撑设施,如公共服务、应用支撑服务和扩充服务。

3、应用层

在平台层的基础上,对应用系统进行集成,在一个控制与集中维护平台进行系统维护,使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有效、连续地对系统进行维护与调整。目前集成的系统主要有防洪预案管理系统、工情险情会商系统、实时水情雨情查询系统、远程涵闸视频系统等应用系统。

4、表示层

通过统一工作平台进行日常工作的用户通过单点登陆进入符合各自权限的业务系统,人机交互界面采用一致的风格,不同系统在后台复杂的处理过程和差异被统一工作平台完全屏蔽。

四、建设目标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大型数据库管理软件为系统软件支持平台,以小型机和高档微型计算机为硬件支持平台,以黄委会专线网络为网络通信平台,以防洪预案管理中所涉及的信息(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为信息资源,实现防汛信息共享与联动,作为有效进行防洪预案管理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1、规范化建立数字黄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三维)网络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在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指导下建立数字黄河地理信息数据库,将目前已拥有的基础地理高程数据、遥感影像、矢量信息转入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来规划、协调、组织、采集数字黄河各类信息,以保障推动和促进系统的应用,提高信息应用技术水平。

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三维)网络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各专业应用系统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2、建立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在建立数字黄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数字黄河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基础图形库、图像库和数字黄河专业地理信息库的建立、修改、更新及查询检索与分析,为专业信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立数字黄河管理集成调度中心。利用上述两个系统,将GPS定位系统、通信系统和视频系统集成,建立数字黄河管理集成调度中心,以方便防汛管理和调度。

4、建立专业应用系统。以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结合防汛业务职能的业务要求,建立初步的专业应用系统。

五、结语

基于Skyline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建立基于网络的黄河应用服务支撑平台,实现整个系统在操作应用中的实时性、交互性和可视性,为防汛工作提供可靠、及时、高效、科学的指挥管理决策支持。

整合现有黄河的海量数据,在Skyline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中实现对这些海量数据基于Oracle数据库的管理和查询。在此基础上,实现黄河各系统基于海量数据的应用。真正实现黄河流域的数字化、信息化,对“数字黄河”建设起到强有力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摘要: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航空影像、卫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其它的2D或3D信息源,包括GIS数据集等创建的一个交互式环境,本文以Skyline软件为基础平台,探索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黄河上的应用,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益。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黄河,应用

参考文献

[1]“数字黄河”工程规划[R].黄河水利委员会,2001.

[2]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化成果管理办法[R].黄河水利委员会,2003.

[3]“数字防汛”需求分析报告.[R].黄河水利委员会,2002.

[4]黄河水利委员会基础地理信息标准[S].黄河水利委员会,1998.

[5]遥感概论编写组.遥感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4:滔滔黄河教学案例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年级专业:10级地理科学

姓名:xxx 学号:1010010100xx 课程分析:

《滔滔黄河》简要介绍了黄河的概况,然后分析其影响、作用。黄河对经济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利弊共存;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本课内容较多,不宜过多地扩展,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重点分析“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学情分析:

学生旅游较多,地理知识较丰富,很多同学去过黄河壶口瀑布及黄河流域,语文课上也多次接触关于黄河的诗、词、文章,如果引导得法,同学们应该是有很多话可说的,课堂上完全可以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对于母亲河的奉献,估计同学们能较完整地归纳出来,但是黄河的危害,可能同学们分析的不够透彻,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并根

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中所提供的《黄河流域》图片,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让学生深入分析、动脑思考,利用图文资料,就可以清晰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教师适当补充一些音像资料,增强真实感,效果会更好。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请大家欣赏一段乐曲(配录像),思考:这是哪部乐曲? 奔腾的黄河水,激荡的音乐,使学生立刻兴奋起来,他们齐声高呼:是《黄河大合唱》。

“哪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您收集的有关黄河的诗句?”

学生回答的非常多,有描写黄河壮观的,有赞颂母亲河伟大的,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

(点评:学生积极寻找有关资料,参与开发课程资源,老师决不 包办代替。)

教师引入新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黄河,了解母亲河的奉献与烦恼。

二、探索观察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打出幻灯片:《黄河流域图》与《中国地形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概括:黄河的基本概况与流程的主要地区。图片和文字的交替使用,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简直是进行了一次模拟旅游,这次旅游的收获是:知道了黄河是我国的的第二长河,发源地是巴颜喀拉山北麓,黄河流经的地区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00多千米,注人海洋是渤海。这样,可以建立黄河流域的整体感。

然后在《黄河流域图》上,找出河口、桃花峪,思考以下问题:

1、黄河的上、中、下游呈如何划分的?

2、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哪些?这些支流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

为什么下游无支流?

(点评:以上问题在图片中很容易找出答案,可不用过多花费时间。)

黄河的不同河段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色各异的名胜。出示教材提供的景观图片,结合文字描述,请同学讲解。

(点评:诱导学生通过景观图片,挖掘其蕴藏的丰富的信息。老师再加以补充,如:“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由来,为下面归纳母亲河的奉献作铺垫。)

投影黄河流域几大平原的图片,播放《引黄灌溉》的录像,诱导思考:黄河对经济生产,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分小组讨论,同学回答,老师提炼。

(点评:直观的图片录像,增强了同学的感性认识,使问题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母亲河的奉献集中在三点,即塑造肥沃的良田、引黄灌溉,提供丰富的水能。)

教师引导:

母亲河哺育了亿万华夏儿女,但是母亲河也存在着危机。?

(二)局部探讨,找出共性

黄河有什么危机呢?请同学们收集小资料说明。

其中有这样一则新闻:2003年秋天,黄河中下游洪水泛滥。国庆节这一天,温家宝总理亲临陕西一带指挥防洪抢险,慰问灾民,这次黄河秋汛是历史罕见的,带来的损失较大。利用学生收集的新闻,老师很自然地过渡到下列问题:

为什么黄河的中下游泥沙很多,下游防洪困难很大?

播放录像《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学生归纳原因。

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黄河?(图片说明)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母亲河?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有的学生回答他家不住在黄河附近,没办法保护母亲河,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师应该做正面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不乱丢垃圾、不往江河湖泊倒垃圾、保护环境、宣传环保等,这些其实也是保护母亲河的行动。)(点评: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远及近,最后落实到学生的责任问题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延伸拓展

1、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分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学生们纷纷响应,各抒己见,但是答案基本上集中于本课讲到的内容。

有的同学认为黄河完全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老师应积极引导:黄河确实在不同的时期曾发生过程度不同的水灾,但是她的奉献远远大于她的危害,可以适当举例说明,如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养育了中华儿女、西部大开发的美好前景。黄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价值,教师可以用图片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说明,如:原始人类的出现、古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分布、炎黄子孙说法的由来。这样,就可以充分完整的说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点评:从上面的局部探讨转向综合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黄河的奉献与危害。我们鼓励学生充分认识母亲河的奉献,但是黄河带来的危害也不应该忽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是这节课的重点,着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底版。学生的某些见解可能会欠成熟,但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却大大地增强了,思维也变得开阔了。)

2、看录像《黄河的介绍》,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规划一

下:几十年后,黄河中上游地区会是怎样的一幅壮丽的蓝图。

(点评:理论联系实际,由课本教材过渡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责任感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结束语

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母亲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母亲河也受到创伤。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母亲河将带领中华儿女描绘出更美丽壮观的蓝图。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较丰富,容量较大,问题的设计有梯度,有难度,还是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本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有了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味道,感悟到一些诱思探究的精髓。教授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分析问题,辩正地看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如果仅用课本的内容,恐怕难以让学生能完全领会教授的意图,所以我用了较多的图片,相关的录像,较直观地引导学生进入情景,问题的解决就简单多了。关于黄河诗、词、文章的收集,2003年秋汛新闻的收集,黄河的危机等资料的搜集,本人则完全交由学生完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基本按照“总——分——总”的格局的来设计,先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再分析母亲河的奉献、危机;母亲河的未来。最后放手发动学生讨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还是一条害河?”从全局正确地、全面地分析、评价黄河。较好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篇5:地理黄河教案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泥沙多)

结合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篇6:滔滔黄河地理的教案

中馆驿中心学校 张学文

一、教材分析

内容选自星球地图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课简要介绍母亲河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功绩、黄河的忧患及形成原因、黄河的治理等方面知识。

二、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1)黄河的源流概况

(2)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3)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增进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母亲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母亲河现状的思考

四、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是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时候,针对学生特点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黄河》的历史、地理资料,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积极拓展。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河流域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分别收集黄河流域的图片和文字

(二)导入新课

教师让各组分别展示黄河流域相关图片,让学生欣赏黄河流域景观风采,教师略作讲解,把大家带入轻松的课堂。

(三)展示黄河流域地图,让学生了解其概况

1、教师设问:

(1)黄河发源地、入海口,上、中、下游的分界线各是什么?(2)黄河流经哪几个省、自治区?(3)黄河流经哪些地形区?

(4)黄河所处的干湿地区有哪些?

2、学生抢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展示课件(上游刘家峡等水电站及宁夏、河套平原等景观),讨论“母亲河”的奉献

1.教师设问:黄河为什么有“母亲河”之称?

2.学生讨论分析黄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影响(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3.师生归结:

(1)冲积形成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并成为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使中华民族沿河而居,得以繁衍生息)。

(2)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等水电站)(3)引黄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被誉为“塞上江南”)

(五)展示黄土高原及黄河下游景观、分析黄河的危害及成因。

讨论:1.黄河为什么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2.“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

3.“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直观演示,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对黄河的忧患意识)

(六)探讨黄河的治理

1.学生讨论畅谈保护母亲河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2.师生归纳

(七)布置作业

篇7:滔滔黄河地理的教案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任何教学都是以有效性为目的, 摒弃有效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那么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准备, 在头脑中或书面形成一个计划, 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运用地图和资料, 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我制定了《黄河的治理》的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地图能够说出黄河的河源概况;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忧患, 提出解决的方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 结合相关数据, 能够归纳黄河存在的忧患, 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善于发现地理问题, 运用相关信息, 提出解决黄河忧患的方案;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地理的体会,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作出的贡献, 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对黄河忧患的原因分析, 认识到黄河的现状和危害, 增强学生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二、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 教师就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 我们要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呢?

1. 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在我们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时, 必然要用到地图, 这是我们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的差异性。地图也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黄河的治理》这节课的教学中, 我使用了黄河流域水系图、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地上河”示意图以及若干幅景观图, 不同类型地图的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例如在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时要求学生分析:黄河在流经哪个地段后, 产生的泥沙最多?为什么?这就需要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 还要根据黄河河段流经地形区的特点分析原因。每一幅地图中所包含的地理信息是非常多的, 如果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地图的阅读, 就可以传递给学生更多的地理信息, 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2.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 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学生熟悉的内容,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更好地融入地理课堂, 从而达到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 情境导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黄河的治理》一节中, 我们可以用猜谜的方式导入:中华母娘, 发源天堂, 形状像“几”, 渤海入洋。 (打一河流) 。这样的导入方式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用录像的视频效果导入, 播放雄壮的黄河录像,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就是孕育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 才能真正有效。而精彩的课堂导入,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2) 自主探究,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的活动属于外因,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内因, 教师的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因此,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 学生是主体, 成功的教学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黄河的治理》中让学生自主探究黄河的忧患, 结合中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 归纳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自己归纳, 从“学会”到“会学”,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发挥。

(3) 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形式, 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 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在《黄河的治理》这节课中, 在研究黄河在不同河段存在的忧患时, 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 认识不同的河段, 然后小组合作分析存在的问题, 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小组再选择适当的展示方法, 把小组研究的成果在班级进行展示。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新课程最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哪一种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呢?不同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最多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模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差异, 有些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合作, 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怎样才能既达到了教学目标,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 教师必须在课后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要预设可能出现的状况, 要把学生可能在合作中产生的问题考虑得尽可能齐全, 这样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特点、知识的储备、能力的强弱、性别以及学习的态度等, 这样在进行小组合作时组员之间就可以优势互补,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黄河的治理》这节课中, 对于黄河各段存在的忧患, 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探讨, 教师必须要先做好准备工作, 例如有关中国的地形和气候的相关知识需要让学生了解, 这仍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以问题的方式让各小组进行抢答,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复习了相关知识, 为小组研究分析原因做好铺垫。

三、评价方式的确定

1. 评价方式与学习目标相匹配

不同的评价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如纸笔测试往往很难用来评价技能学习目标, 因此教师必须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在《黄河的治理》三维目标中的技能目标有一个是根据地图能够说出黄河的河源概况, 要让学生达到这个技能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图。在讲解完黄河的河源概况后, 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让学生读“黄河的水系图”, 让学生读图、指图, 分别说出有关黄河的河源概况。在学完整个内容后, 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想, 这种交流式评价, 可以推断学生掌握的程度;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他们的感想。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是自己的优点,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2. 评价方式融合于整个学习活动中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结果的评价, 而对于过程性的评价比较少。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学习活动为依托, 在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 评价要自然地镶嵌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黄河的治理》的整节课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读图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 在每一个活动后, 评价要及时, 例如在自主探究黄河各段存在的忧患时, 就需要学生发现问题, 这时的评价就要考察学生提出问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房地产品牌策略方案下一篇:干部竞聘演讲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