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河颂教案

2024-04-15

5黄河颂教案(精选9篇)

篇1:5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分析歌曲不同的音乐风格,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了解作品思想内容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理解作品的审美音乐价值和社会价值。

2、能力目标:用听、唱、议等方法欣赏作品,能比较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能够对历史题材的民族音乐感兴趣,在欣赏和演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感情。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研讨、交流《黄河颂》的艺术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感受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提高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先演奏一首钢琴曲献给大家,请欣赏。

1、大家知道我刚才弹的是什么乐曲么?(黄河协奏曲第二乐章《黄河颂》)

2、很好,那么同学们对黄河了解多少呢?请大家发言。

A、黄河协奏曲共分四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殷承宗改编。B、乐曲材料源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二、欣赏《黄河颂》:

1、首先大家先看看这几幅图片,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壶口瀑布(山西省),河套平原(内蒙古省)。黄河的全长多少,流经几个省份。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2、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对黄河有过文学绘画艺术的写真,例如李白的一句千古绝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我们近代现代的艺术家则用音符的形式来抒发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A、(幻灯出示作者冼星海照片)大家认识这是谁么?

B、那么大家谁知道冼星海的生平和一些作品?

3、好的,我们今天要了解欣赏的内容就是冼星海的《黄河颂》。

4、接下来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播放)听过之后什么感受呢?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滋润了华夏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伟大的党开辟了祖国的崭新的一页,让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歌颂黄河,振兴华夏,保卫全中国!

篇2:5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a、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在朗读在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b、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图片,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来熟悉课文,通过合作探究,来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意志。【教学方法】:尝试、朗读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展示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黄河。

2、让学生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激起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不同角度,不同地域的黄河,加深对黄河的认识。

(二)、过程:

1、介绍写作背景与作者。

背景介绍: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2、出示生字,让学生注音,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澎湃()()

气魄()高山之巅()狂澜()哺育()浊流()屏障()

3、朗读课文。要求,通过范读、自读、齐读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容。

4、整体感知课文,通过结组讨论,教师指导,让学生明确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结构,并初步了解课文中心。

(1)、本课题目《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作者思路是“序曲—主体—尾声”请结合诗歌判断一下。

(3)这首歌词的一、三节是首尾呼应,但两段文字的着眼点一样吗?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颂黄河

(4)赏析、探究:

1、歌词部分并没有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统领到哪?

这些句子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认为是从哪些角度写的,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近镜头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俯瞰全景 “望”统领 从昆仑山下奔

向黄河之边;纵向描写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横向展开

2、“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是哪句话? 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黄河的自然特点

黄河的地理特征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摇篮 养育

黄河的历史贡献 屏障 保卫 臂膀 激励

4、诗人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是怎样理解的?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

5、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 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气概。

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拓展练习:

篇3:5黄河颂教案

在备课时,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 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 努力发现课文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 用简洁的语言写进教学目标中, 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人教版中的大部分课文思想性明显, 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确立。但是也有一部分以审美为目的、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如朱自清的《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这类作品的思想性不明显, 只是一种审美过程、一种审美教育、一种积极健康感情的抒发。在发掘这类作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 就应该考虑其特点, 将思维的触须伸向深层次, 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朱自清的《春》是以审美为目的的,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可以这样确立: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和谐”的人与自然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可以确立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而郑振铎的《猫》, 则应培养学生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目标一旦确立, 就要考虑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渗透,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某种程度的心灵感应。语文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政治课不一样, 政治课的要求是正面的, 而语文课则是隐蔽的, 是一种渗透, 即寓教于文, 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把语文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成政治课, 那么, 学生的知识掌握不了, 能力培养不出, 语文教学必将走进一个死胡同。

怎样才能有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笔者认为, 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 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渗透。本文以《黄河颂》的教学为例, 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一、在新课导入时渗透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 不管使用什么方法, 都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 教学七年级下学期第六课《黄河颂》时, 从黄河的精神导入,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化。教师可以从黄河的历史、古今诗人描写黄河的诗句说起, 启发学生思考, 联系黄河的历史谈谈人们为什么要赞美黄河?通过图片欣赏, 让学生了解黄河, 了解黄河的精神。“同学们, 你们也一定喜欢黄河吧?”此时一句启发性的提问, 既结束了知识的传授, 又开启了对学生思想灵魂熏陶的序幕, 接着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继续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 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哺育了中华儿女。黄河惊涛澎湃, 具有恢宏的气势, 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 象征着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 我国一位诗人来到了黄河岸边, 看到这一奇景, 感慨不已, 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 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不但要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还要培养一种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只要创设好导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在导入部分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就正式开启了。

二、在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时融入

在教授《黄河颂》时,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课前应简要介绍作者光未然的基本情况及当时所处的背景:1938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创造艺术形象, 反映现实斗争, 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是当时许多进步作家和艺术家的心愿。1938年9月, 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小分队来到了黄河, 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 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 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大合唱》。通过这个简介, 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激发。

三、在整体感知中渗透

《黄河颂》的教学是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就要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陶冶情感。教师首先进行范读, 再由学生自由诵读, 或者让学生集体朗读、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 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 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四、在探究中渗透

在《黄河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自主探究的问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 其中哪个字是题眼?从这个字可以读出一种什么情感? (2)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着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3) 现在是和平年代了, 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后, 教师再加以点拨: (1) “颂”字是关键, 歌颂黄河就是在歌颂中华民族, 从这个字可以读出一种爱国情感。 (2)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3) 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 但我们面对的压力和困难并不少, 我们要继续发扬“黄河精神”, 使我们的国家更强大。

五、在课堂拓展中渗透

在《黄河颂》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长江之歌》来比较阅读,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可以展示《长江之歌》的歌词, 播放歌曲, 让学生进行比较, 畅谈感受。《黄河颂》歌颂了黄河精神, 其实就是在歌颂我们的民族精神;《长江之歌》抒发了对长江的赞美之情。通过比较, 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六、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一堂课的小结, 不应该只把它看作教学内容的扼要回顾, 还应该延伸一步,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在《黄河颂》的小结中可以这样渗透:“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体会到, 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黄河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我们只有努力学习, 掌握本领, 才能使祖国富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 应当为民族自豪, 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 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 团结奋斗, 振兴中华, 为我们的国家繁荣发展而奉献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渗透顺理成章, 思想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总之, 语文学科是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 作为语文教师, 只要用心发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 就会使语文教学更生动, 更富有内涵, 还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知识链接:

篇4:《黄河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内心有家国意识。

2.通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诵读课、自读课

【具体环节】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黄河,每天从我们的身边静静流过,无声无息,但她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尊重他,因为她厚重,她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人们敬畏他,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与黄河有关的歌曲,大家用心聆听,听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出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巧妙而幽默地让音乐课代表和历史课代表回答,以缓解刚开课时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背景介绍,带入情境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至大西北黄河岸边,壶口瀑布的巨浪滔天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于是,他挥笔写下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后,心潮澎湃。于是两人合作,一个作词、一个谱曲,连续创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激情诵读,唤起欲望

从题目上看,关键词是哪一个?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呢?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听我朗读课文,你们的工作:

1.疏通字词,掌握节奏,体会情感。(即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

2.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

老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多媒体精心选裁的画面、旋律与文本内容相一致,与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诵相得益彰。预设朗诵结束,听课师生应该自发的热烈鼓掌。)

如有掌声,即兴采访学生听后感。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要读好诗歌该注意什么。

明确:要做到感情充沛,就要把握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关键字词的重读。

四、文本分析,诵读贯穿

(一)朗诵词分析:

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朗诵词部分,谈谈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朗诵这一部分?

抓关键词、句重读。

明确:“伟大而又坚强”是中心句,关键句,要重读,加强语气,读出昂扬斗志,慷慨激情,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作用:铺垫、总起、引领下文。

学生齐读,体会作用,希望读到关键词句时加强语气。

(二)歌词分析:

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处理这部分的朗读?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展示。(ppt中已把歌词部分划分开四小节)

提示:描绘黄河状貌的抓体现气势的关键词;歌颂黄河精神的根据内容抓语气语调(即三处“啊,黄河”读时情感处理有何不同)。

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展示。

明确展示要求:可选取某一小节分析,小组先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诵,再由代表分析如何处理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小组展示,老师引导。

明确:第一小节关键词:望、奔、掀、结、奔、劈等动词,要读出黄河气势。如“奔”字读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第二、三、四小节,以读促讲,以读明文,在读中明确情感基调,在读中明确内容结构:

历史贡献: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深情舒缓

地理特征: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坚定有力

自然特点:臂膀——恩泽、激励了中华民族——激昂高亢

1.读出黄河的特点

2.自然得出内容结构(形态的描绘、精神的赞美)

(三)小结:

结合本节课你们的朗读体会与经验,自己总结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投入自己的感情;了解创作背景;读好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诗歌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配乐、加入动作、表情、手势、分角色……

(四)分角色齐读:

朗诵词,老师读;第一小节,某个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五、延伸拓展,学会爱国

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这种黄河豪情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唤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爱国激情,激励着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付出青春、付出生命而无怨无悔。而今天,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么做,才是爱国呢?

心中有家、有校、才有国,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布置

1.回家后给父母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请家长在书上签注听后感言;

篇5:《黄河颂》教案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篇6:黄河颂教案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诵读感悟

1.播放《黄河颂》的录音。

2.再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求尽力揣摩,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其中一节,学生品评:请学生给老师做个点评,要求说出教师读的优点和欠缺之处。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4.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大声朗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展示学生诵读成果。找3~4名同学读,学生互相品评、交流。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并作重音、停顿指导。

6.你认为谁读的哪一段最好,为什么?(交流)找出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大家模仿他的感情和基调在小组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豪迈、激昂的情调和诗人的爱国情感。

7.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齐读本诗。

三、研讨诗歌内容

1.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

2.小组交流: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得出答案)

4.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满怀着对先人的无比崇敬和对祖国山河的无上热爱。再来颂读诗歌。

四、拓展延伸

1.欣赏《黄河大合唱》,交流你所获得的感悟,并写下来。

2.搜集描绘黄河的图片、文章、诗词、乐曲,欣赏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者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读课文内容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质疑,使学生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动起来,成为课堂钻研知识、领悟情感的主体。

篇7:《黄河颂》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字词,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关键词句,把握诗歌语言特点,深入理解诗歌。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黄河颂

导入语: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大举入侵,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带着他的演出小分队行进在黄河岸边,到达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伟大而又坚强的战士使诗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心中的赞歌,这就是——《黄河颂》。

(放视频配乐朗读)一、一读:望黄河之气势(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

黄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所得到的这份自然的恩赐,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黄河她浩瀚壮阔,奔腾澎湃,所以,我们在朗诵这首赞歌的时候,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慷慨激昂的、豪迈的)

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老师来给大家做示范朗读。

高山之巅(diān)奔(bèn)向东南 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九曲(qū)连环 屏障(ping zhàng)谢谢同学们的掌声。看来大家都认为老师读得很好,我是带着一种感恩与崇敬的心情去读的,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华夏民族。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读课文。

全班齐读。把黄河的怒吼、冲刷咆哮、犹如万马奔腾、虎啸山涧的气势读出

/ 3

来。(10分钟)二、二读:颂民族之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黄河母亲从不愿看障碍、丑陋、鄙俗、虚伪,她从不愿看谎言、欺骗、污垢、虚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杀戮,她用自己冷的血、热的泪诠释了什么是民族气节!

(播放日本侵华的纪录片和抗日战争纪录片)

男生读朗诵词部分,全体同学读歌词部分。

同学们思考,用几个词语形容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伟大坚强、士可杀不可辱等)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我们民族气节的源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民族气节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是民族气节的升华。经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气节和信念,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17分钟)三、三读:学古今之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专指正直、豪迈的))

再次朗读课文:朗诵词由一位男生来读,描绘黄河的部分由全体男生来读,第一层“啊,黄河”由所有女生读,第二层由所有男生读,后面的部分大家一起完成。

思考: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同学们,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中华民族!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瓜瓞绵延,永无止境。这也再次解释了诗人光未然为什么在危急关头选择向着黄河发出最崇敬的赞歌。

今天,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中华民族,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走向世界。作为一名育才学子的你,面对着黄河母亲和伟大坚强的祖国,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和志向?拿出笔来写一写吧。(35分钟)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2 / 3

这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愤慨。作曲家黄沾和作词家王福龄在这种情况下共同创作了一首歌曲,歌声一下子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这首歌就是——《我的中国心》!

(播放《我的中国心》)

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披荆斩棘,经历过无数苦难与抗争。

希望同学们能够传承黄河母亲的精神,勇往直前,今朝风起处,如能自在远洋,他日绝尘时,定当洒脱不凡!

板书: 黄河颂

光未然

朗诵词:伟大坚强(精神)

歌词: 望

篇8:山东黄河5次调水调沙情况分析

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分析

1 调水调沙情况与效果

1.1 调水调沙情况

为优化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方案,冲刷黄河下游河道,提高河道排洪能力[1],2002~2006年黄河防总利用小浪底水库连续进行了5次调水调沙。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水库共下泄水量199亿m3,黄河下游共冲刷泥沙3.56亿t。小浪底水库最高蓄水位254.05 m、相应蓄量62.29亿m3(2006年6月10日),最大下泄流量为4 200 m3/s(2006年6月26日),下泄水流最大含沙量156 g/m3(2003年9月8日6时),最小为0。期间,花园口站水量183亿m3,沙量1.83亿t;进入山东高村站的水量174亿m3,沙量2.47亿t;通过利津站的水量163亿m3,沙量3.30亿t。山东河道共冲刷泥沙0.913亿t(包括引沙量)。

1.2 调水调沙效果

(1)冲刷了下游河道,增大了主槽排洪能力。

自2002年7月黄河进行首次调水调沙试验以来,连续成功进行了5次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得到了全线冲刷。黄河下游共冲刷泥沙3.56亿t,其中山东河道冲刷沙量0.913亿t,经过5次调水调沙及2003年秋汛洪水长时间冲刷,山东省河道过洪能力明显增大,同流量水位不断下降。0.3万m3/s同流量水位2006年汛后与2002年汛后相比,花园口至利津各站平均降低0.88 m,其中高村站降低最多为1.26 m,利津站降低最少为0.64 m[2]。

(2)提高了平滩流量,减少了漫滩损失。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发生了明显冲刷,主槽过洪能力明显提高,同流量水位降低,漫滩流量由2002年的最小1 800 m3/s左右(菏泽部分河段)提高至目前的3 500 m3/s左右。2006年调水调沙期间,山东黄河河道通过3 750~3 900 m3/s的流量,黄河老滩无一进水漫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3]。

(3)稳定了河势,下游河势正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经过5次的调水调沙,山东河道出现平槽流量的时间明显延长,水流造床能力增强,河道逐年变得顺直,并趋于稳定,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小水状态下形成的歧形河势流路逐步调整过来,多数工程上首座弯、塌滩的不利局面得到明显改善。

(4)减少了工程出险次数,节约了大量投资。

调水调沙规顺了河槽,稳定了河势,避免了工程出险,2005~2006年工程没有出现较大险情,2006年山东黄河工程出险次数与抢险用石仅为2002年的1/4,工程险情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5次调水调沙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1 河口河段冲刷效果相对较差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形态、行洪条件不同,不同河段冲刷效果也不同。据统计,2001年汛后至2005年汛后,高村至汊3断面年均冲刷0.15 m,其中高村-孙口河段年均冲刷0.13 m,孙口-艾山河段年均冲刷0.13 m,艾山-泺口河段年均冲刷0.22 m,泺口-利津河段年均冲刷0.19 m,利津-CS7(西河口)河段年均冲刷0.14 m,CS7-汊3河段年均冲刷0.09 m。从以上河段冲淤情况来看,CS7-汊3河段冲刷量最少。主要由于河口河段地处黄河最下游,受海洋动力影响较大,且河道比降趋缓,水流动能降低,对河道的冲刷力较弱[4]。

2.2 随着下游河床的粗沙化,调水调沙冲刷效果减弱

经过5次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冲刷,大量细沙输送入海,粗沙仍大量沉积在河床中,今后同样条件下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的冲刷效果将趋于减弱。2006年高村至利津河段主要水文站3 000 m3/s同流量水位,调水调沙初期与末期相比,平均抬高了0.17 m,其中艾山、泺口、利津站分别抬高了0.22 m、0.20 m、0.22 m。

2.3 调水调沙运用的时间和来水量受到限制

小浪底等中游水库水位必须于6月底前降至汛限水位以下,现存水量必须放出,山东沿黄滩区小麦收割一般在6月中旬,为避免淹没滩区群众的小麦,调水调沙一般应在小麦收割以后,才能取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调水调沙的时间一般安排在麦后至汛前(6月16~30日)这半个月时间。就流量而言,流量越大冲刷效果相对越好,但流量越大越容易引起漫滩,且大流量所需的水量也较多,有时水库蓄水少达不到要求。近年来,上中游来水量减少,流域用水量急剧增加,黄河能够用于调水调沙的水量减少,进而影响到调水调沙的时间、流量以至最后的冲刷效果。

2.4 调水调沙与引黄供水存在一定矛盾

调水调沙期间,正值下游需水较多的时期,下游用水量很大,尤其是山东省经常发生严重干旱,若禁止引水,不但会加重干旱损失,不利于沿黄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易造成河务部门与当地政府、群众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到工程建设、防汛等工作。

3 对调水调沙的建议

(1)持之以恒地开展调水调沙。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试验,黄委总结出了治理黄河泥沙的主要措施是“拦、排、放、调、挖”。事实已经证明调水调沙是一项很好的治理黄河的措施,必须充分发挥小浪底等水库的作用,每年汛前进行一次调水调沙,以尽快改善河道形态,塑造中水河槽,提高排洪能力[5]。

(2)在河口及过洪能力较小的卡口河段实施挖河、扰沙等疏浚措施加以配合。河口是下游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口的淤积延伸,河道纵比降减小,将造成溯源淤积。因此,为增大下游河道的冲刷效果,应在河口尤其是西河口以下及过洪能力较小的卡口河段实施挖河、扰沙等疏浚措施,以达到更好的冲刷效果。一是与挖河疏浚、机淤固堤相结合,将难以冲刷的粗沙挖走;二是加大泥沙扰动河段的范围,特别在瓶颈河段和河口河段增加扰动船只;三是随着河床的下切,河床越来越难以冲刷,在难以冲刷的河段采用深层爆破的手段,增加水流的含沙量。

(3)全河协调水量,满足调水调沙的需要。调水调沙受水库蓄水量影响很大,应实行全河水量的统一调度。一是在后汛期据情多蓄黄河水;二是综合考虑上中下游来水、用水和水库蓄水情况,实行全河统一调度,满足调水调沙水量需要;三是充分发挥汶河来水的冲刷作用;四是据情考虑下游引水,在下游雨水正常年份,控制调水调沙期间的引黄水量。但下游旱情较严重时,要照顾下游两岸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4)提前预泄冲刷河道,正式实施时尽可能增大流量,以增大挟沙力,提高冲刷效果。为使河道过流顺畅,应逐步加大下泄流量。正式调水调沙前,小浪底水库以2 500 m3/s左右下泄,以规顺水流,随后逐步加大流量至3 000、3 500 m3/s;待稳定几天,经观测、分析不会发生漫滩时,可视情再增大下泄流量。每年调水调沙时可视情增大下泄流量,达到逐步增大河道排洪能力、塑造中水河槽的目的。

(5)对汛期黄河中游出现的高含沙洪水,小浪底水库可适当加大泄量,以避免下游河道大量淤积。黄河中游易发生高含沙洪水,为减轻小浪底水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对高含沙洪水不拦蓄。但高含沙洪水易造成下游河道的大量淤积。在排泄高含沙洪水的同时和随后一段时间内,小浪底水库要相应补水,适当增大下泄流量,以增大水流挟沙能力,多排沙入海,减少下游河道淤积。同时,也可有计划地利用高含沙洪水淤填堤沟河,以减少主河槽淤积,消除防洪隐患。

(6)提前做好防汛准备工作。 黄河汛期从7月1日开始,要求各项防汛准备工作于6月底前全部完成。调水调沙一般于6月中旬开始,这就相应提前了黄河汛期的工作,要求各项防汛准备工作于6月15日前完成,尤其是防止漫滩的有关工作。调水调沙期间要加强对低滩区的防护,避免漫滩分流。

参考文献

[1]李国英.基于空间尺度的黄河调水调沙[J].人民黄河,2004,26(2):1-4.

[2]赵华侠,陈建国.洪水期水库调水调沙与黄河下游河道排沙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1997,28(11):33-37.

[3]尚俊生,单玉兰,周瑞清.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对下游河道行洪规律的影响[J].中国水利,2005,(9):51-53.

[4]郑玉成,王宗波.黄河前3次调水调沙试验对河口区段的影响[J].人民黄河,2006,28(2):24-28.

篇9:《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5黄河颂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教案04-22

黄河颂范文05-23

6黄河颂04-20

黄河颂教学反思04-30

《黄河颂》课堂实录04-20

欣赏曲黄河颂04-20

黄河颂1范文05-15

黄河颂节奏范文05-19

黄河颂课文范文05-19

黄河颂原文范文05-19

上一篇:长效办工作职责下一篇:硕士论文摘要写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