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通络方

2024-05-04

温经通络方(精选四篇)

温经通络方 篇1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60例患者, 这些患者的病症基本为:泌汗异常、肢体麻木、疼痛、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等等。诊断为糖尿病的时间为2个月~20年, 平均5年, 合并周围神经病变3个月~4年, 平均3年, 其中男4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40岁。把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的基本病症、年龄、性别等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 治疗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对照组30例, 男15例, 女1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控制饮食与运动疗法的基础上, 配合降糖药物的综合治疗, 例如注射胰岛素, 主要目的是, 控制患者体内的糖分。血糖得到基本控制以后,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 治疗组:采用温经通络散进行熏洗, 其药方的主要成分是:红花、当归、桂枝、川牛膝、桃仁分别25 g, 丁香、花椒分别6 g, 鸡血藤25 g。熏洗方法:加4500 ml水将药进行煎熬, 把患肢放在药液接受熏汽, 然后等到药水放置温度为30℃~40℃时, 用药液熏洗患肢, 时间一个小时, 在熏洗过程中, 要注意药液的温度, 当它冷却时, 加入新煎好的药液, 保持温度。1次/d, 15 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注射150 mg维生素B1, 400 μg维生素B12, 1次/d, 15 d为一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病症全部消失、身体康复效果明显, 膝跟腱反射效果明显或恢复健康, 触觉、振动觉检查效果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 神经电生理SCV以及MCV比以前增加了6 m/s;有效:患者病症情况好转, 有所减轻, 身体康复效果具有一定效果, 自觉症状有所好转, 神经电生理SCV以及MCV比以前增加了4 m/s;无效:身体没有得到康复, 体征基本没变, 辅助检查无效果, 显效+有效=总有效。

2.2 结果

治疗组30例患者,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以后, 15例属于显效, 占50%;12例属于有效, 占40%;3例属于无效, 占10%;总有效率为90%。其中, 有3例患者体重减轻1.8~3kg, 占10%;18例体重减轻3~5 kg, 占60%;8例体重减轻5~8 kg, 占26.7%, 1体重减轻8kg以上, 占3.3%。对照组30例患者,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以后, 8例属于显效, 占26.7%;14例属于有效, 占46.6%;8例属于无效, 占26.7%;总有效率73.3%。体重情况与治疗组大体一致[1]。

3 讨论

治疗之前, 医生要向患者讲解清楚温经通络熏洗的一些基本常识, 使患者没有后顾之忧, 快速地投入到治疗之中。熏洗的药液温度一定要调配得当, 如果温度太高, 容易伤害皮肤, 如果温度太低, 就会降低药效, 在治疗期间, 医护人员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特别注意药液的温度控制, 使其保持最佳温度, 防止温度过高伤害患者。在治疗期间, 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的糖尿病护理知识, 使患者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 并且配合医生的治疗, 有效控制体内的血糖。在这一基础上, 我们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点要制定合理的护理对策, 例如注意肢体的保暖、穿舒服鞋袜等等。普遍认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机体气血不足造成的, 病变的位置在血脉, 而治疗该病变的重点是, 加强肢体血液的循环, 不仅要重视内部的治疗, 也要注意外部的治疗, 坚持内外结合治疗方法, 温经通络熏洗的药方中有核仁、当归以及红花, 这些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花椒、桂皮鸡血藤等具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中医疗法中, 外治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采用不同种类的药物或是针灸、用针孔窍等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都有显著疗效。熏洗的治疗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 熏洗疗法主要是利用热能的效用使皮肤接受药物的药力, 加强药物的吸收能力, 进而随着血液扩散至全身, 以发挥药效。

采用温经通络的熏洗方法对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疗效, 有助于药力的深入患者肢体的内部, 可以起到温经通络和活血化瘀的作用。这一治疗方法, 操作非常简单, 效果明显, 临床表现良好, 非常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采用温经通络熏洗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观察其疗效是否显著。方法 将60例糖尿病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患者依然要服用降血糖的药物或是注射胰岛素控制体内血糖。治疗组30例患者采用温经通络熏洗方治疗, 对照组30例患者注射维生素B1、B12治疗。结果 治疗组成功治愈率达到90%, 对照组为70%, 因此, 这两组具有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温经通络熏洗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疗效, 并且治疗方法简单, 患者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温经通络法在痹痛证中的应用体会 篇2

痹痛一证,古即有之,多属现代医学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脉管炎、冠心病、动脉硬化症、骨质增生病等范畴,临床极为多见。因其发病率高,对患者的体质、功能影响较大,变证兼症又较多,笔者应用温经通络法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温阳活络通胸痹

本法适用于胸阳不振,瘀血阻络之胸痹,胸闷时痛,畏寒肢冷,心悸气短,舌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有结代,治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法。多见于老年性冠心病,常用药物有附子、川芎、黄芪、党参、丹参、桃仁、麦冬、陈皮、栝蒌、炙甘草。

胸痹乃胸阳失运,心脉痹阻所致,而年老者阳气已虚,故当以温阳益气治本,活血通络祛邪,是故临证施治,甚忌伤阳损气,以避邪恋不去之弊,临床亦常用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丸、心宝、丹参片之类。

温经活络疗脉痹

本法适用于虚寒性脉痹,下肢痠胀冷痛,喜暖畏寒,甚则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肢节坏死、脱落、舌暗,脉沉缓。治以温经活络,散寒止痛法,常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下肢动脉硬化症等,常用药物有附子、细辛、桂枝、牛膝、川椒、乳香、红花、熟地、鸡血藤、海风藤、地龙、炙甘草。

温肾通瘀克骨痹

本法适用于肾虚血瘀型骨痹,腰膝痠痛,头晕目眩,逢寒易作,遇劳则重,喜寒喜按,甚则功能受限,舌淡暗,脉沉弦,治以温补肝肾,活血化瘀,多见于老年性骨质增生病。常用药物有杜仲、川断、牛膝、补骨脂、天麻、陈皮、威灵仙、附子、炒白芍、炙甘草。

骨痹多由肝肾不足、瘀痰阻络而致,故临证常用温补合通络之法,亦常选用壮骨关节丸、金匮肾气丸、腰肾膏等药物。

温经通络除痛痹

本法适用于寒邪盛阳气虚之痛痹,四肢关节疼痛,形寒肢冷,甚则关节畸形,功能障碍,舌淡,脉沉紧,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法,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氏病等,常用药物有附子、细辛、地龙、全蝎、秦艽、防风、麻黄、海风藤、鸡血藤、乳香、当归、炙甘草。

痛痹乃寒凝经络、气血不畅所致,故治疗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法,临证亦常用雷公藤片,尪痹冲剂、复方马錢子注射液,手法配合药离子超声波等治疗。

讨论

温经通络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来我院就诊的94例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5例, 女性49例;年龄介于50~85岁之间, 平均 (中位) 年龄63岁;病程介于6~20年, 平均 (中位) 病程9年。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 且符合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 (1) 具有肢体感觉异常伴有麻木, 疼痛觉敏感, 针刺感、蚁行感、烧灼感和末端束缚感的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结果: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触觉温度觉减退, 膝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排除非糖尿病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变。

1.3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措施: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 给予合理的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处方。根据病情, 选择适宜的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要强调个体化治疗, 使FPG在7.0mmol/L以下, 餐后2hPG在11.1mmol/L以下, HbA1c在7%以下。

温经通络方:桂枝30g, 细辛30g, 忍冬藤60g, 丹参30g, 当归20g, 红花20g, 川芎20g, 白芷20g。上方加水适量熬2次, 取汁共3000mL, 和药渣一起浸泡、擦浴四肢 (双下肢膝以下、双手、腕) 40min, 1次/d, 1个疗程20d, 治疗1~2个疗程。注意药温适宜, 防止皮肤温度觉减退而引起皮肤烫伤。

1.4 疗效判断标准

疗程结束后, 按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疗效判定标准。3个疗效等级的判定标准为: (1) 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基本消失, 肌电图恢复正常, 浅感觉及腱反射改善或恢复, 判定为显效。 (2) 有效:症状减轻,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快, 浅感觉及肌腱反射好转, 判定为有效。 (3) 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肌电图无改善, 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病人总数×100%。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疗程结束后, 按1.4项下的标准判定疗效。其中, 显效45例, 有效42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2.6%。

2.2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 65岁, 糖尿病史10余年, 伴四肢末端麻木, 疼痛, 发冷2个月以上, 来我院就诊。辅助检查结果:FPG和餐后2hPG分别为16.8和25mmol/L, HbA1c为11%;双下肢肌电图检查表明为神经传导减慢。临床诊断结果:2型糖尿病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措施及其经过和结果:给予患者糖尿病饮食, 健康教育, 适宜体育锻炼, 胰岛素优必林30R早18U, 晚16U, 皮下餐前30min注射, 监测4点血糖以合理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同时, 予以温经通络方外用:忍冬藤60g, 桂枝30g, 细辛30g, 丹参30g, 当归20g, 川芎20g, 红花20g, 白芷20g, 煎汤浸泡擦浴四肢, 治疗1个疗程后查体表明, 四肢麻木和疼痛消失, 四肢温暖如常;测FPG和餐后2hPG分别在 (5.0~7.0) 和 (7.5~9.5) mmol/L之间, HbA1c为6.9%, 肌电图正常, 表明病情好转。继续糖尿病西医基础治疗, 随访18月, 四肢感觉异常未再复发。

3 讨论

目前, 现代医学尚未完全明了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可能与糖尿病所致山梨醇、肌醇等多元醇代谢旁路的开放和周围神经的微血管病变有关[4], 可出现斑块状脱髓鞘变性甚或轴索变性等病理变化, 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高血糖有关。表现为感觉异常伴麻木, 针刺感, 痛觉过敏, 肌力减弱或肌萎缩和瘫痪;单一颅神经损害;胃肠功能紊乱等自主神经损害[5]。由于临床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 一般将血糖控制、机体代谢的调节、微循环的改善以及抗氧化、神经营养因子的补充和使用免疫抑制剂作为治疗方法, 以期达到纠正神经缺血缺氧和恢复神经传导功能的目的, 但疗效均不理想, 是临床医学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气血津液痛证之“消渴”范畴, 其并发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属经络肢体痛证之“痹证”范畴, 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 气阴两伤, 病久由经络, 络脉瘀阻。阳气运达之所为四肢, 久病有“手足麻木, 肢凉如冰”之阳气衰微之证, 以致四肢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发冷、束缚等异常感觉的出现。

中医认为, 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特点为络脉瘀阻, 阳虚寒凝, 不通则痛。采用温经通络方, 以桂枝、细辛温阳通络和营为君, 温通四肢末端经络, 阳气布达, 血脉畅行, 再以忍冬藤走窜入络, 搜风祛瘀毒, 缓解筋骨疼痛为臣, 佐以丹参、川芎、红花、当归、白芷等药物, 活血通络, 祛风止痛, 白芷开皮肤诸窍, 局部浸泡, 擦浴, 通过诸药作用以及热浴助效, 共奏温通经脉, 活血止痛之功。药物外用, 遵医率较高, 便于操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要重视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防制。血糖控制达标是防止该并发症发生的关键。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治疗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变的特异疗法, 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逆转早期、轻症的周围神经病变或使其消失, 可以缓解或延缓重症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控制血脂和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周动脉病变;神经功能的恢复、血液循环的改善、使用维生素类和对症止痛药物, 可以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以上防制措施的实施, 必须在内分泌和神经科医师的协作指导下完成。

参考文献

[1]李德朝, 寿红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06, 10 (24) :53.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44-9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

[4]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65.

温经通络方 篇4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05~2012-12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损伤肌张力增高 (Ashworth评分[1]Ⅰ级以上) 的病人, 均经头颅CT确诊, 共9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8例, 男30例, 女18例;年龄26~62岁, 平均 (35.00±2.33) 岁。对照组48例, 男33例, 女15例;年龄30~60岁, 平均 (38.00±3.01)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降颅压、扩血管营养脑神经、支持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经通络散 (药物组成:艾叶10g、伸筋草15g、独活10g、五加皮10g、花椒5g、白芷10g、海桐皮10g、枳壳10g、紫苏10g、桂枝10g) 1包, 根据熏洗部位大小放入合适的盛放容器中, 倒入90℃以上的开水2000ml左右, 加盖浸泡5分钟, 打开盖子, 测水温降至70℃左右时, 将双足置于药液上方开始熏蒸, 降至40~45℃左右时将双足置于药液中开始浸泡;同时边浸泡边对双足太冲、三阴交、涌泉、阳陵泉等腧穴进行穴位按摩刺激, 力度适中, 每穴1~2分钟, 整个熏洗过程时间20~30分钟, 每日2次, 两周为1疗程, 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注意事项:穴位按摩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执行:浸泡时按压阳陵泉及三阴交穴, 浸泡后擦干双足再按压太冲及涌泉穴;严格控制好水温, 防止足部烫伤;冬天控制好室温, 防止身体受凉;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 如出现面色苍白、虚汗、病人烦躁等情况时应及时停止治疗, 并请医生作相应处理。

2.2 疗效评定方法

所有患者均分别于入院后72小时内及治疗28天后按评定标准进行肌张力评分, 采用国际通用的Ashworth分级标准[1]。0级 (0分) , 无肌张力增高;Ⅰ级 (1分) , 肌张力轻度增加,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 在关节活动范围 (ROM) 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放松;Ⅰ+级 (1.5分) , 肌张力轻度增加, 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 然后在ROM的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Ⅱ级 (2分) ,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 通过ROM的大部分时, 肌张力明显增加, 但受累部分仍能容易地移动;Ⅲ级 (3分) , 肌张力严重增高, 被动运动困难;Ⅳ级 (4分) , 强直,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强直状态而不能动。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 数据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肌张力增高是锥体束及伴随锥体束下行的锥体外束纤维对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的抑制减弱或消失, 由于运动神经元的损害, 使脊髓水平的反射从抑制状态释放出来, 产生肌张力亢进状态[2]。是神经网络损伤后失协调或 (和) 过度代偿的结果, 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致残的重要原因。现临床上降低肌张力主要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口服抗痉挛药物、鞘内持续注射抗痉挛药物, 肉毒素注射, 外科手术治疗等。中医学认为肌张力增高属“痉证”范畴, 病因病机主要为外伤瘀血内阻, 新血不生, 进而闭阻脉络, 血不养筋, 枢机不利而致筋脉拘急所致。正如《景岳全书.痉证》篇说:“愚谓痉之为病, ……其病在筋脉, 筋脉拘急所以反张[3]。”肝主筋, 脾土可营肝木, 故本病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故治当温中健脾、祛风止痉、温经通络。温经通络散中以花椒、枳壳、紫苏温中理气健脾;伸筋草、独活、海桐皮、白芷、五加皮祛风止痉、通络止痛;艾叶、桂枝温经通络。中药熏洗治疗通过热效应可扩张毛细血管, 加热皮温, 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缓解肌紧张状态, 降低肌张力的作用。同时在熏洗的过程中, 水的温热作用能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充足, 药物通过皮肤毛孔吸收, 经络传递, 直达病所。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 有调整气血、祛风止痛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 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 除健脾和胃外, 也可调肝舒筋;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 具有疏通肝气, 镇静止痛作用: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筋会穴, 为筋气汇聚之处, 有舒筋壮筋之效, 是治疗下肢筋病要穴。诸穴合用, 共奏调理脾胃、祛风解痉、舒筋活络之效。足部穴位按摩具有可解除肌肉痉挛, 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与中药足浴具有协同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 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中药熏洗联合穴位刺激能有效缓解脑损伤后肌张力增高, 促进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 对于今后日常生活改善及降低残疾率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熏洗操作简便, 药物吸收快, 患者可接受性高, 临床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1.

[2]巩凤梅, 谭乐成, 栾贻红, 等, 铍针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强疗效观察.上海针灸临床杂志, 2011, 27 (7) :14.

上一篇:中水回用技术与工艺下一篇:新时期新形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