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轨道行业研究

2024-05-22

中国轨道行业研究(精选6篇)

篇1:中国轨道行业研究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09-06-10 新闻来源:佐佑顾问

[center]前 言[/center]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公众生活水平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广州等多个核心城市陆续建造和开通地铁,掀起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潮。在组织与人力资源领域,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也有一定的探索和积累,同时面临着很多难题。

同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虽然外部环境、治理结构和经营模式有所不同,但行业现状有不少共性,行业发展也有趋同点。先行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来者参考和借鉴。为此,佐佑在行业研究和咨询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当前的管理难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center]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特点[/center]

一、理解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

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23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已初具规模。其中,11个城市建成轨道交通系统并投入运营,12个城市在建,另有10多个城市正在规划、申报轨道交通项目。总体来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如下特点:

1.系统工程,艰巨任务

城市轨道交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专业庞杂、社会参与程度高,且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所需建设周期长。同时,由于肩负城市建设开发和服务公众的使命,关系到城市形象和民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任务承载了更沉重的责任。政府往往既要求尽可能压缩工期,又要求确保生产和资金安全。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来说,不仅要高效完成系统难度很高的工程任务,还要杜绝“难以杜绝”的安全问题,并承受由此带来的社会压力,可谓难上加难。

2.双重属性,重在平衡

作为公用事业型的企业组织,必须在各个层面平衡好公用性和企业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工程建设和运营牵涉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大都围绕相关资源的商业化,开展广告服务、地产开发、物业租赁等业务,经济效益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自主的追求目标。

3.政府投资,特殊国企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投资巨大、回报期长,部分城市尝试采用BT、BOT、BDOT等模式,但大部分城市仍以政府为投资监管主体,政府会高度关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作情况。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较为密切,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受制于政府的监管方式和支持力度。此外,作为政府直接投资的特殊国企,管理上通常沿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部分人员直接来自政府部门,有一定程度的“机关”意识,如强调风险管控、权力制衡,担

心拉开差距会破坏和谐等。

4.环境欠佳,人才稀缺

国内企业大都采取设计施工总承包、设计总体总包等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小业主、大社会”的建设组织模式。但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或合作模式尚不成熟;外包机构的能力、经验或投入情况,也不能完全胜任或适应其角色定位。此外,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纷纷上马,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工程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人才相对稀缺。这都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工期和质量。

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质,以及中国的体制背景和市场环境,决定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如下显著特点:

1.特殊的使命:服务和安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需要实现艺术性的平衡,但在不同时期可有所侧重。

2.特殊的生存环境: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较多,政府、社会公众、各级政府部门、合作者、外包商、员工;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好坏,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3.特殊的组织运营模式:典型的“小组织、大运营”模式,即企业本身人员规模不大,但外协性和内合性都很强,与外部机构的协作以及内部部门间的协作都很多。

这三个特点,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也提供了有益启示。组织模式上,实现“流程化组织、精细化运营”;队伍建设上,注重综合型、高素能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管理机制上,注重评价的多维性、体现出企业定位和价值导向;文化上,倡导大局、奉献和协作——这可理解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应然状态和目标方向。

[center]第二部分 成功经验和管理难题[/center]

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成功经验

在中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时空里,在利益相关者多元且影响重大的利益格局中,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所走的路充满艰辛和坎坷。尤其是在建设期,任务重、风险大,资金、人员投入大却没有收入。

总结国内行业发展经验,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我们认为,建设期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运作管理方面,需把握如下几个关键点:

1.高度重视安全管理

进度、投资、安全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三大核心。在进度和质量得以把控的基础上,保证生产安全和投资安全是重中之重。要赋予安全部门职权,加强人员配置,强化安全管理职能。

同时,必须注重安全管控与流程效率之间的平衡。以投资安全为例,既要通过权限设定、流程审批等实施严格管控,还应保证对一线建设的支持作用,防止过分管控而消耗效率。

2.努力创造有利环境

有利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阶段至关重要。不仅要获得政府高层领导的关注、信任和支持,还要与政府所属各部门和单位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获得有效的支持和配合。有意识地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协调及关系维护,同时通过优良的工程业绩和内部管理争取政府的信任,这是该阶段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工作重点。

3.合理调配有限资源

建设期各项资源投入巨大,如何有效地调配有限的资源,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心。

时间角度,从工程开工到投入运营,可划分为建设筹备、单线建设、多线建设及运营筹备、运营等阶段。企业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前瞻性考虑资源调配问题,如建设筹备期如何向建设高峰期过渡、建设期如何向运营期(或建设运营并存)过渡,等等。

空间角度,企业资源的调配涉及组织架构设计和人员规划等内部管理工作,这需要提升管理者和职能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较为先进的管理体系。

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管理的共性难题

聚焦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内部管理领域,我们总结出建设期可能遇到的管理现象和难题。若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对建设任务的完成产生不利影响,并进一步制约企业发展。

(一)协调难,效率低

现象举例:部门间经常推诿扯皮,信任、协作少,监督、制衡多;遇到问题层层上报,直到集体决策;用行政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决策流程长、工作效率低„„

原因分析:轨道交通工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多个专业甚至多个机构密切合作完成,而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实际特点,增加了组织协调的难度:

1.在工期紧、任务重的现实条件下,“三边”(边申报、边设计、边施工)成为常态。

2.作为投资巨大、监管严密的对象,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常以相互监督和制衡为手段进行风险控制,这在工作分工、部门设置、授权等方面都有体现。

3.在建设任务重、建设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对职能分工、流程设计考虑不足,或没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在无谓的磨合中丧失了效率。

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有些是有意为之,有些是考虑不周,但都导致企业内部协调难、效率低。这一方面直接影响建设进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另一方面会损害人员的积极性、责任

感和归属感,不利于组织建设和长远发展。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平衡风险管控和效率提升。该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涉及企业的组织模式、流程体系、责任体系及文化氛围等。

(二)激励少,发展难

现象举例:员工抱怨薪酬少,付出与收入不对等;员工积极性不高,不愿主动承担责任;企业很难招到业内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够„„

原因分析:员工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利益相关者,如何激励员工是企业运营发展的关键,但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员工满意度普遍不高。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激励不足的问题:

1.薪酬总额的现实限制。作为政府投资的国企,尤其是在建设期,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费用包括薪酬总额,政府会严格加以控制。

2.相同数额,发法不同,激励效果有异。一种现象是“公司花了钱、员工没感觉”,企业人均支出不少,员工却抱怨工资低。追究下来,虽然工资表上的数额不多,但各种名义的奖金、福利加起来不是小数。另一种现象是“与外面比不低、与内部比不公平”,与当地水平比薪水不低,但关键岗位、业绩优秀的员工总是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平均主义”,做不同事的人、不同能力的人之间,没有体现足够的薪酬差距,从而产生了不公平感。

3.激励手段单一,激励等同于薪酬。经过对多家企业的全员调研,我们发现,吸引员工的不仅仅是薪酬,员工对改革的期望也不仅仅是工资改革。员工的需求存在多样性,价值导向是多维度的,特别是年轻的高素能人才,更关心职业发展和学习提升。企业文化也是影响人员去留和工作状态的重要因素。企业应深入研究员工需求,采取组合式激励。

(三)人员多,人才少

现象举例:各个部门都伸手要人,人员数量没有依据;要人的时候招不来,招到以后无法立即上手;职称高、学历高,但工作能力一般;人多,但事做得不理想,总感觉缺人„„

原因分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间不长,项目管理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不足,而投入建设的城市日益增多,人才特别是高端的成熟人才势必相对紧缺。

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系统性和专业度。如: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到位,人员招聘没有通盘策划,人才没有提前储备;人员素质能力标准没有建立,选来的人与岗位要求不符;招聘只注重人的数量,没有关注人的能力层次和结构,等等。

还有配套机制的原因,如激励机制没有到位,薪酬不具吸引力,发展空间有限,等等。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不仅要高效地选对人,还要用好人、培养人、留住人,这才是走出人才困境之道。

[center]第三部分 针对管理难题的解决思路[/center]

根据以上对共性管理难题的判断,结合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现状,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一、变革组织模式,优化工作流程,重塑企业文化

解决“协调难,效率低”难题的先决条件,在于领导班子能够达成共识,认识到效率的重要性,认同协作大于制衡的道理,其核心是风险管控和运作效率的平衡问题。

1.变革组织模式:建设初期,以工程建设为核心,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的架构。随着建设任务不断推进,部门间的协调量增加、协调难度增大,这种模式逐步不适应组织发展。

纵观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组织模式演进,大部门制、适当授权、落实责任、强化执行是一般趋势和共性做法。施行大部门制需要配套条件,组织模式的变革也需要选择时机和节奏,采取怎样的方式、步骤,在什么阶段、节点调整,需结合企业具体实际而定。

2.优化工作流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小组织、大运营”的特点,决定了流程的重要性。明确职责划分、优化流程,有助于协调部门间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改善各级管理者陷于部门间协调、难以顾及内部管理的问题。除了流程图、制度、表格之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流程管理体系。流程优化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3.重塑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最好的指挥棒、凝结剂和协调器。推动组织变革和流程优化,必须重塑企业文化。最关键的是,明晰企业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并在全体人员和各部门之间达成共识。此外,企业文化还是吸引、激励人才的有效方式,直接影响人员的工作状态。

二、改进岗位体系,完善薪酬体系,建立全面激励机制

“激励少,发展难”问题的解决,是轨道交通企业完成“非常”任务的有力保证。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达到激励人员的效果,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薪酬改革:即改革“机关式”的工资制度,建立“价值导向、以岗定薪、能高能低”的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体系。设计要点如下:

分类管理,明确策略:在岗位分类分层的基础上,从岗位价值、岗位弹性、人才稀缺度等维度,分析确定企业薪酬策略,包括市场定位、薪酬组合、薪酬结构等。

导向价值,以岗定薪:以岗位价值作为确定薪酬的主要依据,选取岗位影响、工作风险、决策范围等要素进行岗位价值评估,适当拉开不同岗位及不同岗位层级的薪酬差距。

规范结构,适度浮动:优化或简化薪酬结构,明确计薪要素,使隐性收入显性化;同时,将薪酬与绩效挂钩,适度浮动,增强激励的有效性。

宽带薪酬,双条通道:设计相对宽幅的薪酬区间,形成薪等、级、点框架,将收入与人的能力、绩效挂钩;同时,拓宽专业岗位的薪酬空间,与部分管理岗位的薪酬区间相重叠,以吸引、激励和保留专业人才。

制度管理,薪酬可控:建立定薪、调薪等程序和办法,结合岗位、编制等管理制度,打通员工的薪酬发展通道,使薪酬管理有据可依;同时,结合企业的绩效考核和业绩管理机制,使薪酬总额处于受控状态。

2.全面激励:对那些年富力强的高素能人才,除了薪资和奖金之外,还应侧重于职业发展和培训培养。职业发展体系的完善,一方面是搭建多条发展通道,如“技术-管理双通道”,使不适合做管理者的技术人员在专业通道上获得发展;另一方面是健全岗位管理(晋升、轮岗等)制度,使人才得到成长并脱颖而出。

三、科学规划和储备人才,完善人才选拔及调配机制

“人员多,人才少”问题的解决,从加强“选”、“用”、“育”、“留”四个环节来实现。这里着重讲“选人”和“用人”,包括规划和储备人才、完善人才选拔及调配机制。

1.规划和储备人才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人才需求有明显的阶段性,加上行业人才供不应求,企业必须前瞻性地规划和储备人才,分步骤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人才,以缓解短期与长期的人才紧缺状况。人才的规划和储备,不仅要关注数量问题,更要关注素质、层次、类型等结构问题;不仅着眼于一两年的生产计划,还要支持企业中长期发展,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选对人,首先要明确人才标准。在建设期,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需要的是综合型、高素能人才——兼具技术才能和管理能力,兼具内部管理能力和外部协调能力。因此,对岗位的任职条件,要做综合性界定——从学历、职称、工作经验等硬件,到技能、素质等软件。其次,要用心策划和组织招聘。“选对人”,对于“用好人”和“留住人”事半功倍;应从“用好人”和“留住人”的角度,思考如何“选对人”和“招到人”。招到人,要做很多功课,如设计素质模型,优选招聘渠道,应用测评工具,等等。

3.完善人员调配机制

完善人员调配机制,意在把内部人力资源盘活,把人才用好。在业务类人员调配方面,建设期的重点是,解决专业人才归口管理和分线、分部门、分阶段的问题;进入运营期,重点在于怎么把人调配到不同的运营和资源岗位。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要有专职的调配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人员管理和岗位管理等相关制度。

纵观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发展历程,及时、妥善处理以上难题,是企业高效运营的关键所在。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难题,一是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既强调系统性,又要找准切入点。以上所述管理难题及解决思路,是基于有限经验的分析和判断,很难切合各家企业之实际,唯愿有所启发和共鸣。

篇2:中国轨道行业研究

联系购买电话:010-82863480 公司名称:佐思信息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苏州街18号院长远天地大厦A2座 1008-1室(100080)

2011年中国轨道交通空调行业研究报告

摘要

近年来,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迅猛。截止2010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9.1万公里,较2009年增加4,986公里;其中,已经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也已经达到8,358公里。

2010年底,中国已建成城轨地铁的城市有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共48条城轨地铁线路,通车里程达到1,356公里。轨道交通线的延伸,加大了对轨道交通车辆的需求,如铁路客车的产量从2004年的1,709辆上升到2010年7,450辆。

轨道交通空调的需求量也从2007年的67,800套增长到2010年

136,800套,年均增长率达到26.4%。其中来自客车的需求占76%,地铁及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约占20%。

由于存在着技术壁垒和强大的配套粘性,轨道交通空调市场相对较为封闭,中国总共不超过10家厂商生产此类空调。前五强的市场总份额超过

90%,分别是石家庄国祥、广州中车、上海法维莱、江苏新誉以及无锡金鑫美莱克。

石家庄国祥是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空调设备供应商,其同时向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提供地铁、轻轨和普通、高速列车空调设备。

广州中车是铁道部机车车辆空调的定点生产厂家,也是地铁、轻轨车辆空调系统配套厂家之一。

上海法维莱是德国法维莱和上海电气合资设立的一家轨道交通设备供应商,同时向国内外轨道车辆厂商提供设备。

江苏新誉在技术上和阿尔斯通、西门子等公司合作,且客户群稳定。虽然在轨道交通空调市场份额不大,但是有比较稳定的增长趋势。

金鑫美莱克是美莱克西班牙公司和无锡金鑫集团在中国成立的控股合资公司,从事地铁、轻轨等车载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制造。

正文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轨道交通空调行业现状

1.1 产品定义及分类

1.1.1 铁路客车空调机组系列

1.1.2 机车司机室空调机组系列

1.1.3 轻轨车辆客室空调机组系列

1.1.4 地铁车辆客室空调机组系列

1.1.5 其它车辆空调机组系列

1.2行业发展现状

1.3 行业政策及行业标准分析

1.4 产品及技术发展分析

第二章 2009年中国轨道交通空调市场状况

2.1 产量分析

2.2 需求分析

2.3 供需分析

2.4 竞争格局分析

第三章 2010年中国轨道交通空调相关行业发展分析

3.1铁路及地铁行业发展

3.2 车辆行业发展

第四章 中国轨道交通空调主要厂商

4.1石家庄国祥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4.1.1 企业基本情况

4.1.2 产品及市场份额

4.1.3 经营分析

4.1.4 竞争优势

4.2上海法维莱轨道交通车辆设备有限公司

4.2.1 企业基本情况

4.2.2 产品及市场份额

4.2.3 经营分析

4.2.4 竞争优势

4.3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4.3.1 企业基本情况

4.3.2 产品及市场份额

4.3.3 经营分析

4.3.4 竞争优势

4.4江苏新誉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4.4.1 企业基本情况

4.4.2 产品及市场份额

4.4.3 经营分析

4.4.4 竞争优势

4.5金鑫美莱克空调系统(无锡)有限公司

4.5.1 企业基本情况

4.5.2 产品及市场份额

4.5.3 经营分析

4.5.4 竞争优势

第五章 2010-2012年中国轨道交通空调未来发展预测

5.1 市场规模预测

5.2 产品及技术发展预测

5.3 竞争格局发展预测

部分图表目录

表:25T 型客车用空调机组对通风量和机外静压的要求

表:2010年主要国内轨道交通空调厂商产能状况

图:2004-2010年中国铁路机车产量变化走势(台)

图:2004-2010年中国铁路客车产量变化走势(辆)

图:2007-2010年中国铁路动车组产量变化走势(列)

图:2004-2010年中国城轨地铁产量变化走势(辆)

图:2010年中国轨道交通空调市场需求分布(套)

表:2007-2010年中国轨道交通空调供需表(套)

图:主要国内轨道交通空调厂商市场份额(套)

表:主要国内轨道交通空调厂商及其合作伙伴

图:2006-2011年中国铁路总换算周转量(单位:十亿吨公里)图:2006-2011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变化(单位:公里)

表:2010年中国已建成地铁城市通车里程(单位:公里)

表:中国29个已获批建设地铁城轨城市规划里程(单位:公里)图:2009-2020年中国地铁城轨通车里程预测(单位:公里)图:2005-2010年中国铁路机车保有量(单位:台,%)

图:2010年中国新造铁路机车市场结构(单位:台)

图:2010-2020年中国地铁车辆市场保有量预测(单位:辆)图:2005-2010年中国铁路客车保有量(台)

图:2011-2015年中国动车组市场需求预测(单位:节)

表:国祥轻轨用空调列表

表:国祥地铁车辆客室空调机组系列

表:国祥地铁车辆司机室空调机组系列

表:国祥铁路客车空调机组系列

表:国祥机车司机室空调机组系列

表:国祥高速列车空调机组系列

表:国祥其他车辆空调机组系列

图:2006-2010年石家庄国祥经营数据统计(百万元)

图:2004-2010上海法维莱经营数据统计(百万元)

表: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铁路客车空调机组

表: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铁路客车(双层)空调机组 表: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铁路客车分体空调机组 表: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铁路机车空调机组

表: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城市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 表: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青藏铁路车辆空调机组

表: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铁路发电车,行李车空调机组 图:2004-2010年广州中车经营数据统计(百万元)

图:江苏新誉空调系统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

图:江苏信誉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合作伙伴

表:金鑫美莱克业绩清单

篇3:中国轨道行业研究

近几年, 轨道交通行业迅猛发展, 对轨道交通勘测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维护与应急救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地面监测与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 是利用地面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的快速机动, 云下低空飞行, 影像分辨率高, 使用成本低的优势, 成为各种领域俯瞰、巡检、抢险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城市轨道交通还是高速铁路, 无论是铁路建设还是运营管理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 无人机的发展历程

无人机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世界上第一台无人机于1917年英国人研制[1], 至今已经历着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无人机最早应用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 作为实验战列舰上的火炮对飞机的攻击效果。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军队大量应用无人靶机, 在太平洋战争中对日军目标进行轰炸, 同时使用无人靶机应用训练防空炮手[2]。到20世纪中期作为执行战争压制敌防空、遮断、战斗损失评估、战区导弹防御以及超高空攻击的主要任务[3]。随着技术进一步的提高, 到20世纪90年代, 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性更广, 优越性更强, 无线卫星通信一体化无线操作, 使之无人机的发展尤为成熟。发展无人机在远程遥控里程、续航时间、飞行安全上相比以前具有更大的突破。

2 无人机在民用行业的应用

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生成数据影响更清晰化、续航时间更长久化、操作更简单化等特点, 使得无人机的应用普遍化[4]。近几年, 无人机在测绘地理信息、农林渔矿业、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事故救援、油气传输管道、气象探险、海洋监测、科学实验和文化体育等各领域应用作航拍影像分析的首选工具, 被普遍认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在水域动态监测方面, 无人机能及时地查清研究范围内的水域变化情况, 对水域利用状况和水域权属界线等进行方面的变更调查, 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在防汛抗旱方面, 无人机能克服交通等不利因素, 快速到达指定位置, 通过快速、及时、准确收集到应急信息, 以及多种方式进行高效的沟通, 为领导提供准确、科学的决策信息[5]。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利用无人机低空遥感快速实施, 高分辨率数据的特点, 提供宏观的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 防止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在电力行业无人机可参与电网的巡检排查, 代替高空人工排查。在管道抢险应急维修作业中, 无人机拍摄遥感影像, 观测管道破坏程度, 对事故现场及时监控制作可佳的抢险方案[6]。总之, 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 操作应用性强。

3 无人机在轨道交通行业领域中的应用

无人机形式多样, 从原始的军用无旋翼逐渐发展成多旋翼样式, 相比传统无人机而言, 多旋翼无人机灵活性更高, 360°高清旋转摄像拍照功能, 视觉更自由化。无人机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之中, 能够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可靠、高时效性的铁路工程信息数据, 弥补人工踏勘不足, 提高工作效率[7]。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1 线路勘测与设计

传统的线路勘测设计, 仅仅依靠人工高空俯瞰, 在纸质地图上作业, 对于具体线路设计勘测方面数据不明确, 数据来源单一, 时效性差。各种特殊地段不能准确的判定, 危险线路不能及时排查, 例如沼泽区域、高山深谷区域和湖泊区域等。利用无人机的快速机动、随时悬停的特点, 针对不同地势地域、不同河道等线路选择与设计问题, 将无人机采集到的高清图像进行数据化分析, 可以全面了解该地域的水文、地理、地形等信息, 为线路的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通过无人机的影像拍摄系统, 在考察任务区域定点拍摄, 通过不同高度的飞行, 前后对比进行拼图裁剪, 以此提供可靠的空间地理数据, 为线路的勘测设计选择制定可行方案。无人机代替人工勘察的方式, 大大减少勘测的成本, 以及勘测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避免了人工数据来源的单一、时效性差等问题。美国JLP公司使用e Bee RTK无人机对, 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对人口密集, 交通繁忙的洛杉矶至阿纳海姆市的铁路廊道进行勘测, 采用无人机测绘, 耗时是传统测绘技术的1/4, 费用只有载人航空测绘的一半。尼日尔为指定铁路线网规划, 首次利用无人机在500 m海拔高度实施空中线路勘测地形勘测。对大面积的深山、冰田和湖泊等人工难以甚至无法到达的地区, 进行超低空、超视距、低速度自动巡航, 有效地达到线路勘测设计目的。大秦铁路勘测过程中, 使用无人机航空测绘的图像进行选线分析, 最终选取桑干河谷方案, 使得线路运营里程缩短, 农田占地面积减少[8]。青海省测绘勘测局使用无人机对库 (库尔勒) 格 (尔木) 铁路先期开工段勘测工作, 获取30 km2*0.07 m高分辨率影像2 500余张, 总行程3 000 km, 这是青海省首次在铁路线路工程勘测中使用低空无人机遥感系统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 也是首次在高原沙漠、戈壁弱纹理地区成功进行影像匹配和3D产品的制作。

3.2 施工与监理

在施工监理方面, 利用无人机提前采集施工现场的地形、道路和周围环境等情况, 便于施工人员熟悉现场, 保证设备顺利入场, 从而尽快开展施工。无人机也可对施工细节进行判别, 纠正工序错乱、区域段人工的分配不均、工程器械货物堆积无序、施工中人员违章作业等问题, 及时掌握施工进度情况。而对于工程质量要求更高的桥梁部分, 人工排查作业面狭窄, 工作量过大, 无人机的高空悬停, 高像素专业摄像拍照等特点, 对高架桥在施工中因不同时间段所引起的不同问题进行分析, 也可提前判断可施工性以及恶劣天气带来的风险情况。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公司使用无人机, 在娄邵线进行了无人机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飞行测试研究, 检测铁路工程施工、建材准备情况、规划建材运输和施工路线, 及时调运材料, 降低公众干扰, 保证施工进度[9]。中铁四局瑞 (昌) 九 (江) 铁路RJZQ-2标项目 (五公司) 、中铁十一局安 (顺) 六 (盘水) 铁路项目部、中铁二十一局二公司干武二线、中铁上海局五公司徐盐铁路站前Ⅵ标工程项目、中铁十五局集团城轨公司郑州轨道交通5号线1标西沙明挖工区、中铁一局五公司成昆铁路永仁至广通段扩能工程蜻蛉河双线特大桥均使用无人机对施工进行监管。此外, 无人机还可以直接参与施工项目, 以提高施工效率, 减少施工成本以及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作用。例如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在银西高铁施工过程中, 首度利用六旋翼无人机放线, 完成铁路电网的施工建设,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据印度报业托拉斯 (PTI) 新闻发布机构报道, 使用无人机进行约170个铁路项目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问题得到良好的应用成效, 极大地节约了人工监理的成本。

3.3 运营巡检

无人机运营巡检在轨道的应用有效地代替了传统巡检手段的不准确性、不及时性。目前对铁路线路的检测方式是采用固定检测和移动检测相结合的综合检测技术, 在设置固定检测装置的同时, 通过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对轨道、接触网和通信信号等实施定期综合检测。根据检测结果, 分析基础设施对高速列车运行性能的影响, 预测基础设施损伤规律, 指导养护维修。但是, 使用检测车或者固定检测装置, 无法全面细致地检测出铁路周边环境, 尤其是不良地质路段或者大跨度桥梁。使用无人机对铁路进行运营巡检, 一是可以有效排查潜在的危险, 例如隧道、路堑地带的危石, 被盗窃的铁路电缆, 维修作业结束后遗留在现场的物品等等, 有效避免了由于传统的排查手段不容易查出的死角, 同时还大大减少了前期工作量。二是可以免除职工高强度巡查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 例如工务部门的攀岩作业, 供电部门的接触网攀登等等, 有效确保广大铁路职工的人身劳动安全。三是提升巡检作业效率, 又能激发职工创新作业意识。例如桂林高铁工务段仅用13 d就顺利完成了桥隧设备秋检秋鉴和36座隧道进出口边仰坡、114座桥梁的影像资料收集工作。而传统的巡检, 至少要好几个月。

目前, 国外很多铁路公司使用无人机对铁路进行巡检。美国BNSF公司使用波音子公司Insitu公司出品的Scan Eagle无人机对铁路与铁道设施进行安全检测, 拍摄的图像视频可生成生成3D画面, 并用来检查分析铁路存在的问题。法国铁路近年来开始使用无人机对线路、桥隧、车站、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一些维修人员难以进入的区域进行检测监测。日本铁道综研所开发了“利用激光和无人机的落石危险度评价系统”, 通过无人机航拍来获取被测岩体的形状和裂纹信息, 可以有效确定有落石危险的岩体。国内一些铁路站段也开始使用无人机进行运营巡检。据报道, 沈阳供电段使用无人机巡检供电线路;阎良工务段、桂林高铁工务段、贵阳工务段、南昌西高铁工务段等使用无人机排查铁路沿线的危险岩石。

3.4 应急救援

传统的救援不及时性、不规范性、盲目性这一直是救援人员困惑的问题。工作人员密集, 普通的救援存在各种局限性, 参与救援设备不能及时地到达指定场地, 指挥人员了解事故地不及时发现问题。但是通过无人机在救援现场领空的飞行, 俯瞰事故现场整体毁伤情况及周围交通情况, 方便指挥人员及时了解现场情况, 指挥部通过无人机飞行将现场情况图像传输到指挥中心, 及时地制定其最佳的救援方案, 对指挥救援决策有重要作用[10], 并了解人员以及特定区域设备毁伤情况。熊本地震发生后, 日本铁路派出无人机, 在震区南阿苏铁路线上的白川一桥上空进行调查, 这是日本铁路首次利用无人机对地震受灾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印度铁路也在事故发生后使用无人机评估地面情况。

4 结语

无人机应用于轨道交通行业, 这是一项成本低廉、快速有效的新型检测设备。能实现定点定位、定点判断、定点发现, 并能够快速提供空间信息及监测部位和轨道施工建设中的一些信息。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 不管是线路的勘设计还是施工的监理, 不管是线路的运营巡检还是参与应用救援都有着显著的特点, 为快速效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极大地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摘要:首先阐述无人机的发展历程, 然后提出无人机在轨道交通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希望为无人机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无人机,轨道交通,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小椿.无人机问世之处[J].航空知识, 2001 (2) :30-32.

[2]宋子善, 沈为群.无人直升机综合飞行控制系统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999.25 (3) :280-283.

[3]焦国力.浅谈无人机的发展与变迁[J].航空知识, 2003 (2) :41-43.

[4]秦博、王蕾.无人机发展综述[J].航空知识, 2002 (8) :4-10.

[5]孙锋.建设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我国国防工作中[J].中国水利, 2007 (7) :60-60.

[6]康煜, 武斌.无人机在油气长输管道中的应用[J].当代化工, 2015 (8) :44-47.

[7]李营, 张峰, 肖如林, 等.无人机影像高铁竣工环保验收信息分类体系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 2011, 7 (7) :106-111.

[8]景瑞.低空无人机航测技术在铁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J].华北国土资源, 2016 (1) :65-66.

[9]胡安富, 张万全, 李顺成.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J].通信电源技术, 2016, 33 (4) :246-249.

篇4:中国轨道行业研究

【关键词】轨道交通;实训基地;运行策略

1.引言

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技术装备水平正在不断提高,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是培养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为专业人才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机会的重要平台。建设包括教学、技能训练、资格鉴定、师资培养、职业研发、技术服务、国际交流等多功能一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是目前高职教育重要的建设任务之一[1]。

公共实训基地在我国起步较晚,轨道交通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正处于萌芽阶段,它的科学发展、内涵深化应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企业各方面的优势,值得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2. 轨道交通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2.1明确建设思路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发展主要可以以三个阶段进行划分,第一个阶段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第三阶段是为全面提高职业能力建设为主。我国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上的理念不断深化,己基本和世界高职教育先进理念接轨。我国现有公共实训基地有的是依托学校建立,但运作时有时会导致实训基地封闭,影响校企共享功能的充分发挥。我内更多的公共实训基地是建立在工业园区内的,这些基地更大程度上方便了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和技能提升,也较为方便的用于学校实训。但轨道交通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情况不同,轨道交通行业特别是铁路企业分布固定,对于铁道机车专业来说,机务段是该专业对应的企业,机务段在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上与制造等行业企业明显不同,其主要任务是保证铁路运输任务的顺利进行,这使其无法投入更多在运行公共实训基地上。所以,轨道交通行业的公共实训基地应该是有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但应当建在学校内,由学校起到主导运行工作,使其便于学校教学实训,也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职工培训压力,满足职工培训要求。

2.2确定建设目标

依托我校铁道机车专业创新型实训基地硬件条件,面向辽宁省轨道交通行业建设铁道机车专业公共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是依据铁道机车检修、运用部门与装备制造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建设的铁道机车专业具有模拟教学产品的模拟生产实训基地。该基地融合企业的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依据铁路机务段的运用、检修等车间和机械钳工、电气钳工、制动钳工等专业岗位建设标准,建有和谐电3B型交流电传动机车模拟仿真实训中心、和谐电3B型交流电传动机车交互式演练实训中心、LKJ-2000型监控装置仿真实训室、电力机车高低压实训室、内燃机车控制实训室和机车检修整备实训基地,是具有机车驾驶操作、机车检修、机车检查保养、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与维修等模拟教学产品的模拟生产实训基地。该基地实现学生专业实训、职工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能够满足企业对机车乘务员的技能要求,缩短学生入职后岗前培训的时间,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该基地也是锻炼和培养铁道机车专业教学队伍的基地,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基地教学、项目开发与技术改造,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效、多元的技术服务与支持。

2.3制定保障措施

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支撑成立项目建设小组,负责建设与实施,制定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实行项目建设负责人制度,明确各级项目负责人的职责,建设情况与工作业绩挂钩,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为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建立项目绩效考评制度,按照“科学论证、专家评审、项目预算、绩效考评”的程序加强管理,建立分项目绩效考核和整体绩效考核两级考评制度,使项目建设高标准、合规范。建立项目建设激励机制,按照项目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奖惩,充分调动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建设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按照《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细则,强化资金的使用管理。

3.轨道交通行业公共实训基地运行策略

3.1建立组织机构

建立公共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委员会。基地运行管理委员会应由学校、企业、其他利益相关方等多方参与,建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运作保障基地的正常有序运行。基地运行管理委员会在业务上应接受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相关部门的指导。在充分协商协调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其它利益相关方应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合作期间的权利、责任以及义务[2,3]。

3.2建立管理制度

在建立运行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第一,要确保公共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序进行。以岗位标准为基准,校企双方依据企业生产技术、作业流程和质量检验标准,制订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实训标准,实行教学的标准化、企业化管理。第二,要保障企业的利益,确保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推动学校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培训,承担企业相关的技术研发任务。校企双方要根据企业生产和员工培训计划,共同制订相关的公共实训基地职工培训计划。第三,建立弹性管理制度。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

3.3建立监控考核机制

建立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监控考核机制。第一,要建立实训指导教师任用、培养、管理、考核制度,对实训指导教师的考核,从学校来讲,主要考核其指导学生的质量,从企业来讲,主要考核其员工培训质量。第二,要建立学生实训质量评价制度和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考核,要以学生到岗率、教师评学、企业评学作为主要依据,从学校来讲,主要考核其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从企业来讲,主要考核其定岗实习情况。

3.4建立反馈激励机制

建立反馈和激励机制,制定反馈管理制度和激励管理办法。及时听取用人单位、企业专家的反馈意见,听取学生、家长、职工的意见,将其作为不断改进实训基地的教学与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另外,对在运行公共实训基地过程中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人员进行表彰。

4. 结束语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高职办学中的关键因素。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顺应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规律,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瓶颈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对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轨道交通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通过对公共实训基地这一新型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组织形式的研究,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更好地为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的辐射作用;二是通过对公共实训基地发展模式的研究,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有机整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资源效应;三是通过对公共实训基地功能定位的研究,促进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技能型人才搭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四是通过对公共实训基地运行研究,变消耗型为可持续发展型,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2]张宝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区域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之我见[J].职业技术,2014,(09).

篇5:中国轨道行业研究

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编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一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三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铁路运输需求不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这些都对轨道交通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预计未来轨道交通行业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相关产业链规模将达到万亿元。

在轨道交通行业大力发展背景下,多个相关产业迎来发展机遇。产业链依次受益的行业分别为:基建施工、工程机械、基建配套设备、机车车辆及其配件、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但最看好的,是处在产业链时序末端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设备行业。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时,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认真总结企业“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梳理分析企业在市场开发、业务发展、投资布局、管理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所提高,在品牌管理、资本运作、人才建设等方面是否有所发展,主要还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对企业“十二五”发展情况形成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

其次,编制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无疑将迎来快速增长,但是期间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企业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企业应做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准确编写“十三五”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企业现状及发展环境:企业基本情况(概况、组织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资源状况、主要经济指标、业务构成、权属企业构成及效益);企业发展环境分析(宏观环境、行业、市场与竞争对手等);企业竞争力分析等。

2)企业发展战略:战略定位与战略描述;业务战略;职能战略。3)企业发展规划目标:远景规划目标;五年发展规划目标,如总体目标、组织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目标、业务发展目标、产权结构调整目标、科技创新目标、人力资源目标等。

4)战略实施路径与执行计划:体制机制改革计划、组织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计划、业务发展与结构调整计划、投融资和资本运作计划、研发计划、国际化经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企业文化建设计划、其他计划等。

5)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围绕发展战略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编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规划。

第三,在产业链布局上做好文章。

从产业发展上看,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物资产(关键性设备)、无形资产(设计咨询服务等)等环节的企业发展效益较差,导致轨道交通建设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应全面分析自身在产业链的位置,找出可能存在的发展机遇。企业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怎样利用目前的资源、能力、渠道等,进行产业链拓展和延伸,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摆在每个轨道交通行业企业面前的一道大课题,解决好了,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第四,重点考量企业在资本运作上的途径。

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想要获得飞跃式发展,要想真正实现自主研发、国产化,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应努力拓宽引资合作渠道,大力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包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厂房、场地、闲置资产,利用企业特有的“实力品牌”和潜在的内部市场优势,引进有实力、有资金、有技术的商家进入,分享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蛋糕,同时企业也在与外部资金的合作中积蓄自身的能力,获得快速成长。

总之,企业战略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规划相一致,相应进行编制。通过企业层级的“十三五”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能够明确企业发展战略,抓住国家产业振兴的有利时机,进行战略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决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篇6:中国彩电行业研究咨询报告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章 彩电行业概况

第一节 彩电的基本情况

一、彩电分类

二、彩电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彩电业对我国制造业意义

第三节 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二、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分析

三、我国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四、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预测

第二章 彩电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彩电市场状况

一、彩色电视发展现状分析

二、彩电产业转型加速

三、彩电行业发展分析

四、自主创新引领我国彩电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彩电行业变化情况

一、影响行业发展因素

二、彩电行业三年内完成结构调整

第三章 彩电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彩电市场发展分析

一、中国彩电市场发展现状

二、彩电市场用液晶显示屏主流规范出台

三、全球化之路逼迫中国彩电进行深层变革

四、国产品牌仍是彩电市场主力军

第二节 国产彩电与外资彩电状况

一、国产彩电以价值战对抗外资价格战

二、外资品牌低价冲击彩电市场

第三节 彩电市场需求分析

第四节 彩电企业发展分析

一、国内彩电企业盈利分析

二、彩电企业直面资源整合大考验

三、中国彩电企业力破专利费反倾销阴影

第五节 中国彩电品牌发展分析

第四章 彩电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 彩色电视机产品产量

一、彩色电视机产量分析

二、家用影视设备制造经济运行分析

三、彩电分区域销售情况

第二节 彩电进出口统计

第五章 彩电相关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彩色显象管市场分析

第二节平板显示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 液晶面板市场分析

一、全球液晶面板市场分析

二、我国液晶面板技术现状

三、液晶电视应用下的玻璃基板现况

四、液晶面板欲借税率调整打通产业链

五、液晶面板生产设备投资预测

第六章 彩电细分市场分析

第一节 背投电视市场分析

一、背投电视发展现状

二、背投电视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第二节 CRT彩电市场分析

第三节 液晶电视市场分析

第四节平板电视市场分析

一、平板电视终端市场分析

二、中国平板电视产业进入整合时代

三、平板电视消费全面推向高清时代

四、平板电视销量预测

第五节 等离子电视市场分析

一、等离子电视行业发展现状

二、国内等离子电视产业规模预测

三、等离子电视市场发展预测

第六节 数字电视市场分析

一、数字电视加速推进

二、奥运助推数字电视发展

三、数字电视发展趋势展望

四、中国数字有线电视用户预测

第七章 彩电市场竞争分析

第一节 彩电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一、中国彩电市场竞争现状

二、竞争天平偏向国产彩电

三、节 能降耗成为平板彩电竞争的新焦点

第二节 彩电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国内彩电市场格局分析

二、彩电业政策与技术竞争分析

第三节 本土彩电与外资彩电竞争

第四节 彩电企业竞争分析

第八章 彩电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长虹

第二节 康佳集团

第三节 TCL

第四节 海信集团

第五节 海尔集团

第六节 厦华

第七节 创维集团

第八节 三星

第九节 松下

第十节 索尼

第九章 彩电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节 彩电行业营销策略分析

第二节 我国彩电企业营销策略及战略创新

一、企业战略概念

二、我国彩电企业营销策略的SWOT分析

第三节 彩电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第四节 中外彩电战略分析

一、洋品牌彩电中国战略大调整

二、国产彩电尚需掌握核心技术

第十章 彩电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彩电行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彩电市场走向分析

一、彩电销售量预测

二、全球彩电行业流行趋势

第十一章 彩电行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 彩电业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彩电行业面临挑战分析

二、彩电业面临机遇分析

第二节 彩电行业投资分析

一、IPS硬屏技术液晶电视成为彩电行业新宠

上一篇:回忆我们小时候下一篇:华西村一日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