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

2024-05-04

小康(精选6篇)

篇1: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题内容

小康社会的提出

小康社会的含义

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

小康社会的翻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小康社会为什么还不是小康家庭

我们所说的“小康”还不是富裕,不是想象中的“家家有别墅,户户有轿车”,也不是家家达小康,人人达小康,而是以县为单位达到整体小康水平,是解决温饱之后的一种生活状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小康

人的生活状态一般分为贫穷、温饱、小康、富裕四种。我们所说的“小康”还不是富裕,不是想象中的“家家有别墅,户户有轿车”,也不是家家达小康,人人达小康,而是以县为单位达到整体小康水平,是解决温饱之后的一种生活状态。小康社会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通俗的讲,所谓小康就是吃穿不愁、住房宽敝、出行方便、环境整洁、医疗便捷。

二、为什么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为那时我国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城镇也还有一批人口生活在最低保证线以下。所以,我们要建成一个“全面小康”社会。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劳有所得、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到建成一个不含水分、实实在在、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的全面小康社会。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个不能代替”

◆1.不能以省的总体小康代替县建成小康,坚持多数城乡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

◆2.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坚持多数老百姓认可的小康实际成果;

◆3.不能以简单指标数代替直观感受。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个不能少”

◆一个县不能少

◆一个民族不能少

◆一个乡镇不能少

六、同步小康创建达标评估标准

✦“三个核心指标“达标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1400元;2.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7000元;3.环境质量指数。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8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城镇污水处理率≥85%、城乡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50%。✦“三个前置指标“达标1.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发生率须小于3%;2.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幅度ΔEI。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幅度ΔEI须大于或等于-5;3.县级环保部门能力建设。县级环保部门能力建设达到西部地区三级站标准。

✦ 以县为单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或超过90%以上

七、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应该做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人人参与建小康,建好小康为人人”。因此,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小康建设。

✦党员带头。全县党员同志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时刻做好群众的表率,带头发展、带领群众发展带头增收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增收致富,我们就一定能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示范带动。全县广大致富能手也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持续增收致富的道路。

✦全民参与。古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只要我们点燃心中的激情,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积极为小康创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力量拧成一股绳,就定能够实现我们的小康创建目标。比如一要大力发展生产;二要遵纪守法;三要邻里和睦相处;四要讲究环境卫生;五要重视文化教育;六要保护环境;七要知恩图报;八要积极参与小康创建。

什么是“全面”的小康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国经历着飞速发展,又不得不面对众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例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等。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讲话,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与瓶颈,而只有解决这些短板和瓶颈,才能做到全面。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维度不仅仅是经济、政治,也包括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各项事业均衡发展的小康。

怎样建成全面小康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时这样讲道。

面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全体中国人民将如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来完成?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各级党委和政府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从创新理念下的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到协调理念下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从绿色理念下的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到开放理念下的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再到共享理念下的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五大理念指引下,“十三五”规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了蓝图,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方式。

篇2:小康

小康,一般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物质生活状况,主要内容为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条件;二是生活环境状况,主要指空气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拥挤以及水质和绿化状况;三是社会环境状况,主要内容是社会秩序与安全感、社会道德风尚等状况。

到2000年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以“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则是实现基本现代化。

小康社会分为全面小康社会和不全面小康社会两个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立在总体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的,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近的过程。是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总体到达小康水平,这是就全国基本面和平均数来说的。一些地区、一些乡村、一些居民群体的生活现在并末达到小康水平,有的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不全面,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另外,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有很大距离,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也还很突出。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还很大。

而全面小康社会,是相对于不全面小康社会即总体小康水平而言的。由此看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区别的。

一、总体小康是刚跨进小康的门槛,而全面小康则是更高水平的小康。

二、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

高外,还注重精神生活,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总体小康是极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则全面缩小地区、城乡和各阶层之间的差距。

尤其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所以全面小康社会和总体小康水平的主要矛盾也是有区别的。农村和农民是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重点;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我国需加紧发展西部地区;从科教水平来看,我国则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从何生态环境来看,可持续发展是重点;从宏观调控来看,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重点。

篇3:特色养殖奔小康

走进徐家庄乡鸭子峪林场, 只见工人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清理卫生、割草、拌料、喂食、动物检疫……全部按照现代养殖模式井然有序的进行着。看到这一切, 我为山区近几年的发展所震惊, 听着养殖场员工的介绍, 我被徐家庄乡党委政府“处处为民着想, 事事以民为先”的公仆责任意识所感动。

鸭子峪林场特色养殖基地, 其前身为村民自己建成的养殖波尔山羊的地方, 但是因为农民知识水平较低, 购销信息闭塞, 波尔山羊养殖项目草草收场。

新一届乡党政领导班子考虑到农民养殖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后, 安排农技人员查阅资料、外出考察项目、与农户积极联系帮养殖户从吉林长白山引进了梅花鹿繁育项目。为了能让养殖户养鹿致富, 乡党政领导又与上海、北京等地客户达成常年供给协议, 帮助养殖户成立了“山里旺畜禽养殖合作社”, 形成了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基地+农户的养殖购销模式。

张继春是该乡北徐家庄村的养鹿大户, 2008年, 他在乡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开始尝试养鹿。经过2年的发展, 他的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 现有成年梅花鹿38头, 按照每头成年雄鹿一年可以割1.5公斤鹿茸来算, 每头鹿一年就会带来7500元的收入, 还有割鹿茸时, 用鹿血泡制的鹿血酒及其他一些副产品, 每头鹿一年就给他带来8000元左右的收入。2年来, 供不应求的市场行情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也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鹿王”。

张继春养鹿发了, 这一消息顿时在乡里乡外传开。刚从新疆炮兵旅复原回家的贾庄村张明君听到这一消息后, 也积极与张继春取得联系, 在乡农技人员的大力帮助下, 现在他的养殖场也初具规模, 不仅有鹿, 还有最近市场上脱销的野猪、毛驴等。张明君成为该乡复转军人创业致富的典范。

篇4:小康

时至今日,“十三五”规划已经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进行审议,作为迈向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关键五年,这一规划方案备受海内外关注。

然而,当我们在翻阅有关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关标准时却惊讶地发现:我们已经小康了?

“数据小康”

我们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大基本标准,与2014年和近期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如下: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D00美元——目前,这一数据已经远远超过,2014年已达到7485美元;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一目前已达标并且超出1万元左右;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D00元——2014年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92元,因此也已达标;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年来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有下降,目前两者都低于3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一尽管在过去数年里,中国多个主要城市的房价节节攀升,但是这一指标仍在2012年时就已完成;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目前也已达标,当前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54.77%: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率下跌其实体现出产业发展的变化:

八是大学入学率20%——如今远远超过,达74.3%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部分东部发达地区已超过4人,但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待提高;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低保覆盖已基本完成。

从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经济增长还是国民生活,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成就,“全面小康”的十大基本标准中已有八项达标并且超额完成。可无论是百姓心里还是决策层的脑中,“数据小康”和“全面小康”似乎总是差了些什么,差在哪呢?

民生平衡的小康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份在贫苦地区调研时明确指出,这就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特别关心,同时也体现出总书记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困难所在的深刻认识。

事实上,中共十八大上已经对人均GDP和居民人均收入定下了新的目标:到2020年时两项指标较2010时翻一番。按此计算,到2020年时农村居民纯人均收入应为1.18万元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接近4万元:而人均GDP的目标也要达到9200美元以上,也就是进入“一万美元”区间。

从当前情况来看,尽管农村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接近十八大所定下的目标,而且增速高于城镇人口,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部分中西部、西南部地区的仍处于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欠完善的现实依然存在。

身为“十三五”规划编制专家委员之一的迟福林曾公开表示,今后应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设施基本完备,作为衡量省、市、区是否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未来应更加突出民生保障,逐渐使政府从经济运行的第一线抽身出来,切实成为公共事业的推进者。

蓝天白云的小康

“举头望明月,低头吸雾霾”,华北等国内多地区民众深受空气污染的困扰。众多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指标当中,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最难用单一标准来衡量的。

“我们已经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13年两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这样说道。

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逐渐下降,高层对节能减排的决心更是多次彰显。

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今年9月10日表示,“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任务、制度等,全面体现到“十三五”有关规划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与“十三五”规划的深度融合。

9月14日,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毕俊生透露,为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工信部将尽快编制出台“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1+X”方案中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

从数十年来的社会发展来看,“小康”是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和赋予新内涵的动态目标,不仅是收入的提高和产能的提升,而且还是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幸福感平衡共进的发展规划。

篇5:小康之年话小康优秀作文

————题记

一天,我在看新闻联播电视里传来已开十七大会议的画面。我知道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做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可是,小康生活是什么?为什么要向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索。

当我漫步在大街上,看到了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使我想起了一句话“要想富,多修路”;再看,两旁的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商店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街道的清洁保持也比以前好多了。在城市广场,在道路两旁,在每个社区,都能看到四季花开,闻到怡人馨香,听到呢喃鸟语;更可喜的是:不知不觉间,城市的主要街道两旁已经立起了许多宣传城市文明各项政策法规的阅读亭,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亮点。

记得去年暑假,父母带着我回姥姥家。一路观望,车窗外的变化可真大啊!先前的荒芜野地,如今新楼林立。到了姥姥家,这里的变化让我惊呆了,原来村里的泥泞小路,现在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土坯房地变成了楼房,一排排整齐地镶嵌在碧绿的麦田旁。我迫不及地冲进屋里,厨房里飘出阵阵的香气。姥姥正在厨房为我做最爱吃的葵花饼,见我们来,姥姥欢喜极了,一滴滴泪水悄悄地滑落下来。就在那一瞬间,我的心被触动了,我跑过去紧紧的抱住了姥姥,姥姥抚摸着我的额头。那一刻我觉的幸福极了……我洗净了手,帮着姥姥一起干活。就在姥姥的双手不停地揉搓面团的时候,我问姥姥,您说小康的生活是什么样啊?姥姥用带着面的手指在我的额头上轻轻地点了一下,笑着说“傻孩子,现在就是小康生活”!

望着锅里金黄的葵花饼,我突然记起姥爷说过的话:“三年困难时期,别说满桌的大鱼大肉,就连葵花都吃不上。当年很多人爬到树上揪一把树叶就往嘴里填……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推行包产到户的政策,全家人才第一次放开肚皮,吃了饱饭。姥姥放下种的葵花饼,深有感触地说:“如今过上了小康日子,咱们家现在什么也不愁了。” 是啊,小康生活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麦收季节又到了,可在外面打工的舅舅迟迟未归。

“姥姥,13多亩麦子!咱几个人咋收?”真是的,舅舅不不回来,我担心地问姥姥,姥姥却笑而无语。走,咱去收村东那亩!姥姥收拾好,姨夫就开着机动三轮车驶向村东。远远望去,金黄的麦田里没有了烈日下男女老少齐挥镰的情景,只有几台收割机忙碌。“人都到哪去了?”走近一看,人们正在树荫下说笑,多是老人,妇女,孩子,旁边停着一辆三轮车。

“桐桐”快过来帮忙!顺着看,我姥姥那块收完了,几辆三轮车开到收割机前,麦子从收割机的肚子,流进车厢……麦收变了,往年3亩麦从割、拉、压到入仓得几天,现在个把小时就搞定了!这时我才明白姥姥为啥不担心。

科技改变了农村生活,乡亲们踏上了小康之路,如此幸福,快乐……

篇6:小康

统计数据与直观感受有机统一。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看统计数据,更要看老百姓的切身体会。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两个不足:其一,运用的统计方法不科学,得出的统计数据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发展实际。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地方各级政府的发展积极性需要保护,但不必讳言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着统计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衍生出下级政府在上级政府面前高估发展成绩、低估甚至掩盖社会发展“短腿”问题的倾向。其二,统计数据难以考量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程度,难以分析出处于平均数以下人群的实际生活状态,也难以体现出大多数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感受和认可程度。因此,一定要以大多数老百姓认可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际成果为标准,不能完全以统计数据代替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夯实统计核算的基础,改善老百姓的直观感受,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此,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以及考核一个地方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既应在完善统计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扩大统计覆盖面,增强数据科学性,体现整体真实性;又应在了解和掌握大多数老百姓认可程度与直观感受上下功夫。可以通过对处于平均数以下人群实际生活状况的分析、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召开群众座谈会、走访困难户、进行网络与媒体调查统计等方法,多途径、宽视野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

(江苏省委党校 孙南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渗透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的关键要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更加繁荣”,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我国现阶段,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国家强大切实建立在人民富裕和谐的基础上,实现“民富”和“国强”有机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范文网】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包心鉴)努力做到三个有机统一年前,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我国要实现小康的重要构想。从提出小康、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系统,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通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应努力做到三个有机统一。

整体达标与局部达标有机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目标的考核固然重

要,但整体目标一定要建立在局部目标的有机集成基础之上。整体目标一般难以囊括整体内各局部的结构特征,也难以衡量一定行政区域内城乡间、地区间统筹发展的进度和水平。因此,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着力杜绝为了指标达标而达标的做法,消除虽达到了整体目标但局部结构扭曲程度扩大的现象。就省域而言,应以县为单位来衡量是否达到全面小康水平,而不能以全省总体达标来代替各县全部达标,也不能以城市达标来掩盖农村的差距。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应充分发挥“局部”的能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发展。一方面,高度重视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往往取决于先发展地区通过市场手段对后发展地区带动能力的大小。在培育和增强经济发达地区自身发展能力的同时,应重视培育和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带动能力,促进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城市是生产要素流动活跃和现代产业集聚地区,对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所以,应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致富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有机统一。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含民主政治、科教文化、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等内容。因此,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不仅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还包括城镇化率、住房状况、科教投入、绿化覆盖率、环境保护、

生态修复等其他指标。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成要素,彼此不可替代。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较,可以直接感受且容易观测;其他指标一般不容易定量这篇文章来自[范文大全]***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观测,也缺乏有效的参照标准。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地方确定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约束性的经济指标居多,而约束性的其他指标较少。其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要求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相互作用、不可偏废。当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的辩证关系,着力防范和克服重经济指标、轻其他指标的倾向,不能出现只顾短期经济目标实现、不顾积累长期发展后劲的做法,不能出现强调经济指标、模糊其他指标的考核导向。与此同时,应考虑不同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差异,因地制宜地确定全面小康指标考核体系,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差别化考核,培育和壮大主体功能区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不同地区科学发展,切忌一刀切、齐步走。

统计数据与直观感受有机统一。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看统计数据,更要看老百姓的切身体会。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两个不足:其一,运用的统计方法不科学,得出的统计数据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发展实际。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地方各级政府的发展积极性需要保护,但不必讳言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着统计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衍生出下级政府在上级政府面前高估发展成绩、低估甚至掩盖社会发展“短腿”问题的倾向。其二,统计数据难以考量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程度,难以分析出处于平均数以下人群的实际生活状态,也难以体现出大多数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感受和认可程度。因此,一定要以大多数老百姓认可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际成果为标准,不能完全以统计数据代替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夯实统计核算的基础,改善老百姓的直观感受,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此,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以及考核一个地方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既应在完善统计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扩大统计覆盖面,增强数据科学性,体现整体真实性;又应在了解和掌握大多数老百姓认可程度与直观感受上下功夫。可以通过对处于平均数以下人群实际生活状况的分析、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召开群众座谈会、走访困难户、进行网络与媒体调查统计等方法,多途径、宽视野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本文来自[范文大全(江苏省委党校 孙南萌)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30年,是不断深化改革的30年,是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30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富有活力、坚强有力的经济体制作保障。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来的,总体达到小康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上世纪末实现的。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之时,也必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之日。对此,邓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方面,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些年来,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比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扩大居民收入的比重,鼓励居民通过多种途径增收致富,取消和打击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逐步改变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成本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环境污染补偿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改变政府错位、越位、缺位的状况,把市场和社会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和社会,把政府该管的管住管好。这些重要改革,都需要政府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才能顺利推进。另一方面,把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使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改革是一场革命,既要始终坚持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要不断冲破各种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在改革越来越触及深层次矛盾的情况下,尤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敢想敢干、敢破敢立,统筹兼顾、善于协调,既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又遏制消极因素,并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比如,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改变一些地方过度维护投资者利益而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够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努力实现社会发展、就业充分、劳有所得;改革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状况,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努力实现住有所居;改革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改变教育发展不均衡、看病难看病贵、养儿防老的状况,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上一篇:制冷与低温暑假实习报告下一篇:《逍遥游》课件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