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小康实施方案

2024-04-19

和谐小康实施方案(共8篇)

篇1:和谐小康实施方案

开展“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的

实 施 方 案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全连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科学的良好氛围,加强我连职工队伍建设,推动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促进我连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工作整体合力。

师团党委开展的“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是团党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群众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创新性和艰巨性。我连成立了以指导员为组长创建“和谐小康家庭”的领导小组,全连干部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发挥作用。

二、开展“创建活动”的评选条件

创建活动主要指在连队正式职工家庭和在连队承包土地的非职工家庭以及常住在连队的家庭开展活动。评选“和谐小康家庭”的基本条件是:

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兵团,遵纪守法,乐于奉献。勤劳致富:爱岗敬业,技能良好,生活富裕,率先小康。家风文明:家庭和睦,文明礼貌,优生优育,诚实守信。和谐平安:邻里友爱,团结互助,热心公益,家庭平安。环境良好:室内清洁,家庭绿化,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根据团评选条件,结合连队实际情况,特制定出创建活动的评选标准,组织好职工积极参加活动。

三、开展“创建活动”评选的基本程序及奖惩办法

(一)、评选的基本程序:以职工家庭自查为基础,并在职工家庭中建立家庭墙账。具体程序是:

1、职工家庭对照创建“和谐小康家庭”标准自我申报,写明申报的理由及达到的标准。

2、边队党支部审核

3、召开职工大会评议,带领职工观摩现场。

4、进行张榜公布

5、一周后召开职工大会票决达85%以上者,由单位党支部上报团“和谐小康家庭”他建领导小组。

篇2:和谐小康实施方案

一、建设范围

绿色小康村建设工作是以行政村为单位,以村域范围内中心村庄、自然村庄、居民点为重点,并将村域范围内的山、水、田、路、渠纳入范围,进行统一实施。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主题,以绿化、美化和生态安全为切入点,把植树造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建设、环境改选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产业,壮大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努力实现“村村绿”、“村村美”和“村村富”,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兼顾经济。以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建设结构合理、乔灌花划科学配置的村庄绿化体系。把绿化美化与发展林业经济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隙地发展

“小花园”、“小果园”、“小竹林”等,促进农民致富,鼓励和支持发展庭院林业经济。

(2)整体协调,分类指导。村庄绿化要体现整体和统筹发展观念,要与城镇建设、村庄布局及其它新农村建设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力求村庄绿化总体协调。同时结合我乡实际,要根据不同村庄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特色,进入分类指导。按照建立和完善以林木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体系要求,既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也要布局合理、系统完整。要立足实际,科学确定绿化发展目标,一步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提高。

(3)保护为先,造改结合。严格保护好古树名木、环村林带、村片林等原有绿化成果,保护、发掘、继承各地村庄地特色,充分展示乡村风光。坚持改造与新建结合,尤其要注意保护乡村古树名木和乡土绿化树种,不毁绿造绿。要充分利用村庄土地资源和绿化空间,见缝插绿,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

(4)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在村庄绿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政府主导作用,一方面要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实现绿起来与富起来、美起来相结合。围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制

定村规民约和绿化制度,大力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绿化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目标任务

。绿色小康村主要以“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岗坡林果化、庭院花园化”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立起以森林和林木为主体的生态防护体系,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主要任务:

1、村庄绿化:和谐村村庄绿化覆盖率必须达到80%以上。

2、行政村区域绿化:村域内宜林荒滩荒地绿化率达到95%以上;道路、河道绿化地段绿化率9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90%以上,网格面积不大于300亩。

3、庭院绿化:80%以上的农户庭院要实现绿化,每个农户栽植乔木树种10株以上,经济林或观赏木5株以上。

4、义务植树:群众绿化意识强,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以上。

篇3:和谐小康实施方案

关键词:小康社会,湖南省,区域体育,和谐发展

引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出的向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湖南省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的要求,在目标设计、战略规划、整体推进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体育作为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范畴与小康社会建设紧密相关,不可分割,且发展体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湖南省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必然对湖南省体育事业赋予新的内涵,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小康社会建设对体育发展的这种内在要求将从政策和制度上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样,体育的发展也将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承担不可低估的作用,它通过满足人们自身精神、心理与生理的需要,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体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也将影响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说:小康社会建设与体育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1 湖南省区域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区域体育的概念

区域体育,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划内或多个衔接在一起、共性比较突出的行政区划联合成的广义区域的体育。如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组成的长株潭体育圈;张家界、怀化、自治州组成的湘西体育圈。由于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体育人群的不相同,不同区域的体育发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2 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水平

全运会向来被认为是国内的“奥运会”,它是国内竞技体育水平的最高体现,也是各省、市、州竞技体育实力的大比拼。因此受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格外重视,从参赛人员到后勤保障无不尽其极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全运会金牌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的体现。湖南省在历届全运会中的金牌数及排名(见表1),从表1中分析可知,湖南省竞技体育实力在全国各省市中属于中上水平,徘徊在第一(金牌榜的前六名为第一集团)、第二集团之间。第七、第八、第九届全运会中湖南省金牌数还挤进了全国前十,湖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状态。尤其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湖南健儿的优异成绩为湖南省竞技体育创造一个里程碑。之后这两届全运会中湖南省的金牌榜排名有所下滑,这表明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开始走下坡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种局面出现与湖南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有关机构的决策和领导有一定的联系。

1.3 湖南省内各地区的竞技体育发展状况

湖南省省运会作为省内竞技体育展现的最高平台,同样受到全省各市州的极其重视。它不但是各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大比拼,也是各地区全面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省运会中各地区的金牌数及排名能够反映该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我们以湖南省第十届省运会为例,各地区的金牌数及排名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湖南省省运会中金牌数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几个大城市中,也就是说经济实力强的地区其竞技体育实力相对也较强。表明区域体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湖南省第十届省运会中金牌榜排在前两位的长沙、株洲两个地区所获得的金牌数占整个金牌总数的40%。且从金牌数上分析,排名第三的衡阳获得的金牌数为77.25,与第二的株洲的金牌数181.75相差悬殊,形成一个“断层”,也就意味着湖南省各区域的竞技体育发展极为不平衡,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省会长沙和工业城市的株洲基本上占据了湖南省竞技体育的半壁江山,两地区的金牌数与其他地区金牌数相差甚远。而且即使在长沙和株洲两大金牌大户中金牌数也存在巨大的差异,竞技体育实力相差很明显,基本上形成了长沙市体育在湖南省竞技体育中“一时独秀”的尴尬局面。所以,湖南省各区域的竞技体育的发展不平衡,差异显著。

注:数据来源于湖南省体育局网站

1.4 湖南省竞技体育中各项目的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湖南省竞技体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湖南省体育运动管理决策机构在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湖南省实际提出了“一手抓金牌,一手抓建设”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优先发展“女、小、轻、巧、水”项目的五字方针,分别确立了体操、跳水、举重、网球、羽毛球、田径、摔跤、射击等为湖南省的精品工程项目。这一战略的提出使湖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在这一时代里,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8名参赛运动员夺得7枚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创造了湖南省竞技体育最辉煌的一刻。但是这一战略只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随着事情的发展其缺陷性也随之暴露出来。它引导着湖南省竞技体育朝着精品工程项目发展,而忽视了其他项目的发展。例如在湖南省第十届省运会中,整个比赛的金牌设置总数是652枚,其中湖南省精品工程项目的金牌数所占比例在50%以上:其中体操、举重各设70枚金牌,羽毛球36枚,摔跤46枚,射击56枚,游泳66枚,柔道28枚,体现了向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倾斜的原则。若长期实施这种发展战略模式,将会把一些在省内开展不好、夺金希望又不大的项目推向发展边缘,甚至消失。最终形成湖南省竞技体育项目单一、夺金面窄的局面,这种项目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将会影向湖南省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甚至阻碍其发展。

2 小康社会建设对湖南省区域体育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湖南省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体育的发展又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促进体育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体育结构。而体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始终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形式、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加快了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拉动了大众体育消费,从而促进各地区体育的发展。随着湖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从而使人们的收入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使人们更加追求需求性消费和精神享受,力求全面开拓人的体能和智能,对健康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对体育运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然而人们不管是参加哪种社会体育活动,客观上都要求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例如:散步就必须有公共的广场和道路;要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就必须有相应的场地场馆;要求看足球等体育比赛,就必须有相应的球场和俱乐部。这种物质条件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消费,另外人们参加各种大众体育文化活动,就需要购买体育用品和器材,这也是一种体育消费。此外,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社会余暇时间大幅度增加,城市居民在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健康的认识越全面。研究表明:城市经济发展快,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中,余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体育休闲是余暇活动的首选。因此,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促进各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推动大众体育消费,从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3 小康社会建设中湖南省区域体育和谐发展的策略

3.1 开展“体育扶贫”,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各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

湖南省拥有14个市(州),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别巨大,经济基础与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区域体育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受经济基础、自然环境、区位态势、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形成了一个东部发展较快,中部较为沉寂,西部相对落后的局面。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体育的发展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湖南省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差异性使得其各区域的体育发展在城乡、区域、阶层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如长沙市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中心,拥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为其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使其体育的发展与湖南省其它市州成一个“断层”状态,从而导致长沙的体育在湖南省竞技体育中“一枝独秀”的不平衡的尴尬局面。因此,湖南省竞技体育要想进行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就必须积极实施“体育扶贫”工程,对目前体育活动开展较差、竞技体育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应该进行一定的“扶贫”工作,如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大力度对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经常开展体育活动。从而借以缩小城乡、区域、阶层之间体育发展的差距,最终达到消除不同区域之间体育发展的差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战略部署,并把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其目的在于“以人为本”,让经济落后地区也享受到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而小康社会建设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把“统筹思想”贯彻到湖南省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之中,以保障各地区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湖南省区域体育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经济、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把统筹区域战略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才能实现各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

3.2 采用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体育发展模式,促进各区域体育的和谐发展

非均衡协调发展是指各地区体育的总体发展保持相对平衡和协调,同时承认客观存在发展差异,即将有限的资金、技术、资源比较集中地投入到体育发展状况比较好的几个区域,然后支持和带动其它体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各地区,使其总体水平快速、持续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与小康社会建设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战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小康社会建设中湖南省区域体育的发展应该与小康社社会发展战略同步,采用“以点带面”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而且这种类似的发展模式在湖南省体育发展中已经有成功的范例。如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精品工程项目”,即首先集中精力发展湖南省的优势项目,然后再发展其它项目。这一战略的提出使当时竞技体育水平发展较低的湖南省迅速的改变了这种局面,湖南省竞技体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全运会中湖南省的金牌数连续三届挤进前十,尤其是在2000悉尼奥运会中,8名参赛运动员夺得7枚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金牌数、奖牌数、总分数均列全国各省市之首,创造了竞技体育的“湖南体育现象”,为湖南体育树立了一座丰碑。事实说明,这种发展战略模式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因此,湖南省区域体育的发展有必要采取这种发展战略模式。既要承认客观存在的发展差异,把有限的资金、技术、资源比较集中地投入到体育发展状况比较好的几个区域,使其优先发展,又要保持各区域间总体发展的相对平衡和协调,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区域体育的和谐发展。

3.3 打造湖南省区域体育的“先导区”———长株潭体育圈

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飞速推进,长株潭经济圈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湖南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区域,也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先导区”。通过长株潭经济圈的快速发展辐射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发展战略。研究表明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那么湖南省体育的发展是不是也可以采取这种发展模式呢?笔者认为其可行性很强———首先,湖南省目前的体育发展状况是长沙“一枝独秀”,而其它地区发展整体比较落后的一种不平衡状态的。长沙市地区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等体育资源、体育人力资源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比湖南省其它城市优越很多。而由于长株潭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3市之间各领域的交流不断增多,体育亦不例外。正因为这样,长沙市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等体育资源和体育人力资源可以很好地与株洲、湘潭两市进行交流和共享;其次,从地域上分析长沙、株洲、湘潭由湘江环绕成一个三角形,陆路交通、水路交通都十分便利,空间上三市之间的距离50公里左右,这些“地利”条件都为三市之间的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在三市之间的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优秀人才的交流和互换,来促进长株潭体育圈的快速发展,最终把长株潭体育圈打造成湖南省区域体育发展的“先导区”。然后再发挥“先导区”的示范作用、渗透作用以及有效发挥“联动机制”的整合功能,并通过辐射效应带动湖南省其它地区体育的发展,从而使整个湖南省区域体育得到和谐的发展。

4 结语

湖南省的体育事业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全运会中连续三届金牌数挤进全国前十,但是近两届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有所下滑,笔者认为其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联;研究表明,湖南省各地区的体育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长沙体育在湖南省竞技体育中“一枝独秀”的尴尬局面。怎样改变这种状况,怎样使区域间体育得到和谐发展。笔者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要积极开展“体育扶贫”,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各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其次要采用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体育发展模式,促进各区域体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珍,魏争光,王金艳.西部小康社会建设与区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

[2]林向阳.我国区域体育协调与共同发展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2-44.

[3]范英.湖南省竞技体育现状和发展对策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8(1):47-49.

[4]周红妹,陈一曦,林向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省域体育发展战略[J].福建体育科技,2008(2):1-4.

[5]席永.我国休闲体育区域发展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434-436.

[6]周红妹,陈一曦林,向阳.我国区域竞技体育资源现状与效益的比较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101-105.

篇4:和谐小康实施方案

一、产业发展势头旺

丰城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作为突出的重点,把开发富硒农产品和高产油茶产业作为切入点,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圣迪乐村、华英鸭、珠海农丰、上海御润坊、浙江森禾、台湾广春等农业龙头企业,与洪塘、泉南、茫塘等试点村帮扶结对,创建以试点村村民为主体的养殖基地,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切实保证了农民快速增收。

二、村庄整治规格高

丰城市把新农村建设“六改四普及”与突出江南农村民居特色相结合,通过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建设,打造出一批具有江南民居风格的精品村,如小港的地埂村,尚庄的新塘村、洪塘村,梅林的皮家村,隍城的陈家村、董家泉南村、茫塘村等,吸引了内蒙古、湖南等省内外人员前来参观。

三、新型文化特色显

丰城市选派年轻干部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各试点村担任村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新农村文化“一村一品”建设。结合旧村祠堂改造,大力创办“农村新型祠堂文化”和“农家书屋”,极大地丰富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如隍城镇清溪村委会李家组每年举办一次“梅烛”乡土文艺活动,吸引了周边上万群众参加,已成为当地有名的一大文化品牌。

篇5:和谐小康实施方案

行)

最后修改时间:2008-09-26 浏览次数:88

师市“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实施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兵团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作出的开展“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以下简称“创建活动”)的部署,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在兵团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动“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师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相关部门协作,工青妇具体负责,职工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三条 “创建活动”纳入师市对各团(场、处)、企事业单位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落实责任,努力使“创建活动”成为师市统一、上下联动、富有特色、职工认同、影响广泛的屯垦戍边新型家庭建设品牌。

第二章 和谐小康家庭评比标准及责任部门

第四条 和谐小康家庭评比的具体标准:

(一)守法之家:爱祖国、爱兵团、遵法纪,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参与兵团、师市和团(场、处)企事业改革,理解支持改革,关心师市和团(场、处)企事业发展,主动为师市和团(场、处)企事业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牵头部门:工会

配合部门:宣传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研室、国资委、司法局

(二)诚信之家:自觉履行劳动合同、承包合同、农产品订单收购合同,做到守时、守约、守信,借贷款或物按时归还,无倒卖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现象,无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行为,无传播虚假政策及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家庭成员获得A、AA或AAA级诚信职工称号。

牵头部门:宣传部

配合部门:政法委、司法局、政研室、财务局

(三)勤劳之家:农业单位的职工家庭,能够科学管理好承包经营田,发展庭院经济有成效,成为本单位实用技术带头人或种植、养殖示范户;非农业单位的职工家庭,能够立足岗位,扎实工作,成绩突出。农牧工家庭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师市当年指标的20%以上,人均住房面积在28平方米以上,人均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占12%,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低于50%。

牵头部门:农业局

配合部门:国资委、建设局、宣传部、工会、团委

(四)学习之家:家庭学习氛围浓厚,能够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

种信息,积极参加“四学”(学政治、学科技、学法律、学军事)和科学之冬、全民读书月等活动。职工家庭成员积极参加“绿色证书”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绿色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做到“精一会二懂三”;干部积极参加职称及其他各类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职称资格证书和结业证书。干部家庭达到具备一个书架、订阅一份报刊、收藏100册书籍“三个一”标准。

牵头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配合部门:组织部、宣传部、科技局、教育局、工会

(五)文明之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反对邪教和迷信,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家庭成员待人谦和礼让,落实节育措施积极,无违反计划生育、子女辍学等现象。

牵头部门:宣传部

配合部门:政法委、计生委、教育局、妇联

(六)和睦之家: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互谅互爱,共同进步,乐观向上,崇尚科学,遵纪守法,遵守公德。积极参加连队、社区及团场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营造“求乐、求健、求美”的和谐家庭文化氛围。牵头部门:妇联

配合部门:宣传部、民政局、工会、团委

(七)爱心之家:邻里团结,互帮互助,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无打架斗殴、吵嘴闹事等纠纷发生;热心公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家庭成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心资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

牵头部门:工会

配合部门:政法委、民政局、妇联、团委

(八)平安之家:家庭中没有“黄赌毒”现象,无虐待老人、妇女、儿童等行为,积极参与并做好防火、防爆、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各种安全预防,维护公共安全,做好家庭的“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诈骗”等防范工作,实现家庭“无毒品、无赌博、无暴力、无邪教”。

牵头部门:政法委

配合部门:妇联、教育局、组织部、卫生局

(九)卫生之家:积极参加单位净化、绿化、美化、香化、亮化活动;家庭成员能摒弃各种陋习,学习各种健康知识,个人卫生状况良好,保持家庭院落整洁有序。

牵头部门:卫生局

配合部门:宣传部、建设局、妇联、团委

(十)环保之家:勤俭节约,科学治家,理性消费;保护生态,节能减排,绿化家园,美化环境,从家庭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牵头部门:建设(环保)局

配合部门:卫生局、宣传部、工会、妇联

第三章 评比对象和范围

第五条 团场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家庭、团场参加土地租赁经营的家庭、被企事业单位录用一年以上的合同工家庭。

第六条 师市所属社区的常住家庭。

第七条 夫妻双方在同一单位工作的按户评比;不在同一单位的,由职工家庭居住的连队(社区)负责评比,单身职工不在评比之例。

第四章 评比程序

第八条 团(场、处)“和谐小康家庭”从连队“和谐小康家庭”中按一定比例产生,师市“和谐小康家庭” 按一定比例从团(场、处)“和谐小康家庭”中产生。

企事业单位可直接评选本级“和谐小康家庭”。

第九条 师市“和谐小康家庭”由各团场处企事业单位具体组织考核初评、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张榜公示一周,无异议方可报师市审批。

第十条 师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上报的典型材料,进行筛选,必要时进行抽查,评比出师市级“和谐小康家庭”。

第十一条 各团(场、处)、企事业单位可按照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实施办法。

第五章 表彰与奖励

第十二条 “和谐小康家庭”实行动态和分级管理,连队(社区)级“和谐小康家庭”半年评比检查一次,每年评选一次;团(场、处)、企事业级“和谐小康家庭”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师市级“和谐小康家庭”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

第十三条 师市、团(场、处)、企事业单位“和谐小康家庭”评比表彰费用应列入财务预算,由各级行政支出。

第十四条 “和谐小康家庭”实行挂牌制,获多个级别荣誉称号的家庭,挂最高级别牌匾。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的家庭,实行摘牌处理。

第十五条 凡获得师市“和谐小康家庭”荣誉称号的家庭成员,可优先参加各类综合性荣誉的评选,优先享受贴息贷款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师市级“和谐小康家庭”每两年奖励100户,每户奖励500元。对于连续荣获师市级“和谐小康家庭”称号的家庭,只在第一次表彰命名时奖励,下届连续当选后,师市只予以确认,不重复奖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奖励标准。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师市“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篇6:和谐小康家庭

敬业爱岗,共同提高

1990年毕业之后,她走进了“白衣天使”这个令人羡慕的行列之中,2001年,与丈夫喜结连理,携手前行。2002年,一对“龙凤胎”的出生给她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忙碌,婆婆和母亲毫不犹豫,担起了照顾孩子的任务,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之中,她的产假不满就上班了,当时由于医务科的老主任要退休,日常工作因缺人无法开展,丈夫为她准备好厚厚的衣服,说:“穿厚点,当心着凉。”2003年3月,龙凤刚满六个月,医院正值医疗质量检查的关键时刻,她要加班加点准备资料,丈夫则在督导连队的种子粒选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再加上婆婆突然生病在住院,母亲知道了不顾多年的高血压病,白天晚上连轴转的照顾双胞胎,愣是坚持了一个月,人瘦了整整一圈血压高的住进了医院。家庭是船,事业是帆。她和丈夫正是有了那份相互理解支持,凭借相互之间的那份关怀,才在工作中一次次闪现智慧的火花,执着的追求和忘我的奋斗,才拥有风雨之后的亮丽彩虹。几年来,她虽然兼职多项工作岗位,但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却从来没有改变过,也因此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和谐小康”家庭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在师卫生局的医疗质量督导检查中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家庭和睦,温馨美满

母亲是团场的退休工人,宽容谦让的性格在街坊邻里间是人人喜欢的老太太,在家是受尊敬的老人。母亲性格直爽而又和蔼可亲,一家人说话总是和颜悦色而又直言不讳,母亲觉得她哪儿做的不好,总是毫不留情的指出,并提出改正意见;她知道,让老人开心、幸福的最好办法就是“父母教,须敬听”。作为孩子的她,当母亲做的不好的时候,她就“毫不留情”的指出,但她会像《弟子规》中所讲“怡吾色,柔吾声”。生活中她学会换位思考,闲暇时給母亲剪指甲、按摩脚,拉拉家常;定时进行体检、扩血管治疗;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体谅,相互支持,从而形成了宽容理解、平等尊重、团结关爱的和谐家风。

高雅情趣,引领成长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教育方法保持一致,不溺爱,也不偏袒、放任,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儿子自幼喜欢画画、唱歌,常常在闲暇时候搞“创作”;女儿喜欢阅读、跳舞,她们想尽办法全力支持。家庭宽松和谐的氛围养成了孩子宽容、大度、善良的性格。在幼儿园举办的唱歌比赛中儿子、女儿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她的快乐六一”拼音作文比赛活动中孩子的作文获得老师的表扬;并且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均成为表演文艺节目的骨干,一年级学期末女儿还被评为学校优秀班干部。

成长是船,和谐是帆,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家庭氛围促进了孩子的成长,高雅的情趣提高了家庭成员做人的品味,愿更多的宽松和谐的家庭成为搭建社会和谐大舞台的基石。

(通讯员 王艳霞)曹让明同志,中共党员,出生于1958年7月,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三十团建安公司统计兼出纳,多年来,他和爱人白友甫同志夫妻恩爱,孝老爱老,爱岗敬业的事迹在三十团传为美谈。

曹让明同志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恩爱和谐小康之家,在他们的身上中华民族孝老爱老,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到更好的发扬和广大。他们上有83岁身患重病的老母和家住3连76岁高龄体弱多病的岳母。他们夫妻二人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子有方,前年儿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巴州电信局工作,也是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孝顺的好青年。多年来,曹让明同志和妻子白友甫同志,相敬相爱,互相体贴,不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中,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勉励,比翼双飞,妻子白友甫同志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而丈夫曹让明也因为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他们的家庭多次评为“美好家庭”和“和谐小康之家”特别是他们孝敬二老双亲的事迹感人动人。

曹让明同志的母亲是位83岁高龄,但体弱多病的老人,已患老年痴呆症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多年来曹让明同志和媳妇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夫妻二人不管工作再忙,地里的活再累,回到家中,都将做得香喷可口的饭菜首先给老人端上,特别是老人有身体不适头痛脑热时,夫妻二人更是急得又是寻医又是抓药,其老母因身患老年痴呆症多年。他们夫妻不在家时,经常走失到库尔楚园艺场等地,回到家时一发现老人不在,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到处将老人找回。更难能可贵的是,媳妇白友甫进入曹家为媳28年来,对待婆婆比自己的母亲还亲,多年来从未对婆婆红过脸、拌过嘴,婆婆逢人便夸,我们曹家找了小白这个好媳妇,真是我们曹家的好福气。为了更好的孝敬双亲,白友甫承包的有梨园,忙不过来时,曹让明也总是挤出时间带上礼品和自家种的菜,去远在10公里之外的3连看望年高多病的老岳母。

曹让明同志不但在家中是个孝子孝婿,在工作中也是个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好干部,从事会计工作16年来,他努力勤奋钻研会计业务,有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工作中认真细致负责、一丝不苟、待人热情、平易近人,对待职工群众也能做到有问必答,并积极配合和支持支部开展好各项工作,并努力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业绩,多年来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的家庭也多次被评为“和谐小康之家”,在这次团举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的活动中,他又被光荣的推荐为“孝老爱亲好人”。

(通讯员 李廷亮)今年45岁的共产党员靳海星是农八师一四八团农八连机务副连长,在他的工作日程表上没有休息两字,仿佛就是一台永不停息的钟表,一直在运转。在他的身上经常可以看到装着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包吃的东西,一样是药。因为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不知到什么时候能按时吃上饭,饿了能随时拿出东西吃;一日三顿都要吃药,为方便药没有离身过。正因为有他这样的共产党员,心系百姓,扑下身子抓机车质量,为连队的生产服务,才使今年8连苗情好于往年。

今年春季,雪还没有完全融化,靳海星就下地查看地里的情况,看什么时候能平地。8连有8000余亩的重粘土地,平早了容易把地压板,如果压板一年都种不出好的作物,不能出现压板的情况;平晚了达不到平地的效果,造成土坷拉大,保墒性能差,铺膜困难,很难出全苗。只能适时平地。靳海星安排连队两台链轨车作好随时出车的准备,自己深入各地块,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3月28日,处理17、16条田,因为一半是重粘土地,一半是沙土地,此时天已经黑透,他完全可以给驾驶员交代一下,自己回单位吃饭,但怕驾驶员工作不细,一旦平错了后果不堪设想。靳海星没有回去吃饭,而是坚持站在粘土地和沙土地之间,看着把该平的地平完。由于17、16条田有1000多亩地,就是平一半也有500多亩地,靳海星带着两台链轨车及时把该平的地平完,这时天已经大亮,他一晚上都没有休息,头天的晚饭也只是吃了块干馍和喝了点水。像这样为平一块地,达到最佳的效果,他常常是饭不能按时吃,觉不能按时睡,过度的劳累使他糖尿病更加严重。

机车的作业质量好坏是取得农业是否丰收的关键之一。靳海星过去开过车,一直都在搞机务,深知机车作业质量好坏对承包户生产影响的重要性。每年他都把播种机的调试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连队8台播种机,每台他都亲自查看,从每穴下种量、深度、行距、复土、采光面、铺膜平展等方面,严格检查,发现有一个地方不符合规定标准的都必须返工,重新调试,直到调试达到规定标准为止。

个别机车主对靳海星说:“靳副连长,那么认真干啥?我们这么多年都这样过来了,又没播你的地,好坏你又不多拿一分钱,说不定腾出点时间咱们吃顿饭、喝杯酒。”“就是,用得着你天天和我们一块爬到农具底下又累有脏吗?赶快回家休息,到时候保证不误播种。”

“现在,承包户承包的意识增强了,都在按科学的方法种田,产量在提高,机车播种质量也在提高,如果还停留在过去播种质量,承包户也不会愿意让你给他播种的。”靳海星说。

今年春季,靳海星先后三次请连队职工代表检查播种机的调试情况,直到播种机达到待播状态。

靳海星还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提高播种质量,即:机车主选择承包户,承包户选择机车主。改变了过去不论播种机播种质量好坏,到播种时间都能下地播种,都能分到一样的播种面积。现在,谁播种质量好,承包户选择谁,就让谁播的做法,提高了机车主认真调试播种机和热情服务的意识,机车服务质量好于往年。

按理说机务副连长忙在春季播种和秋季备耕,平时可以闲一些了,但靳海星一直都在忙。

今年四月下旬,连队急需大量的放苗、定苗劳力,承包户又没有时间去联系,靳海星就每天奔忙于各地块,了解承包户所需劳力,第二天早晨5点多钟到劳务市场准时联系到劳力,分配到各承包户地块。半个多月的时间,靳海星天天如此,确保了生产工作不误农时。

在开展的“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和“创先争优”活动中,靳海星以模范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杨秀珍的丈夫2011年元月不幸去世,她是家属,又有三个孩子在外地上学,家庭经济困难,单位考虑到她家的困难仍然让其种地,但生产资料款、土地承包费用款等没有着落,靳海星主动以自己家属地里的名义让其购买生产资料,还不时的上门询问还有什么困难,提供帮助。八连职工将德发去年开春出车祸,身体受到伤害,行动不方便,去年三秋帮助联系到四川拾花工12人,顺利完成三秋拾花。今年放苗工作开始后,靳海星又主动帮助蒋德发拉放苗雇工,蒋德发说是要给车费,靳海星说什么也不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帮助别人的尽量帮助,是党员就是要起到带头的作用。”金海星说。

篇7:和谐小康家庭小结

创建活动小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和谐家庭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德坤公司文化建设,以家庭和谐促进激励员工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根据兵团第六次党代会做出的重要部署,公司工会、妇联本着立足家庭和谐、带动公司、社区和谐、推动社会和谐的整体工作思路,广泛开展了以家庭美德建设为核心、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以构建和谐家庭为目标的群众性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现将活动情况小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坚持原则,切实把“和谐小康家庭”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德坤公司工会建立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小组,把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纳入工会工作主要议事日程,活动中建立健全各项创建工作档案,细化各项创建工作的标准。全体职工积极配合工会对创建工作进行的综合考评。

二、围绕中心,立足家庭,全面开展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

启动和谐家庭创建工作。公司把和谐家庭建设作为妇工委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载体,认真研究,把握家庭变化发展的趋势和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载体,探索推动和谐家庭建设工作。通过评比公司又推荐8户家庭报评建工师级和谐小康家庭,职工参与活动家庭达95%以上。

2010年德坤达意门窗公司的李伯春家庭,被评为兵团级的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热心助人家庭。兵团电视台还特别制作了专题片在兵团电视台广泛宣传;通过这些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电视专题片的展播、宣传版面展示,为促进二钢区域“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强化服务理论知识

公司根据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实效的要求,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职工的宗旨,把服务作为创建活动的根本来抓,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增加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把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家庭的不同发展需求,转化成不同的服务品牌。围绕文明家庭建设,开展一系列教职员工喜闻乐见的家庭文化活动。利用“3.8”等各种节日为契机,纷纷举办规模盛大的文化活动,展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创新活动成果,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篇8:和谐小康实施方案

1目前制约农民全面迈向小康的因素

1. 1从农业方面来看

1. 1. 1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主要依靠外地输入

阳泉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属山西东部山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大陆性季风及复杂地形影响,市内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农作物主要是玉米、谷子、高粱等,主要农产品是核桃、花椒等。而人们长期依赖的面粉、大米、蔬菜的70% 都靠从外地输入, 这无疑增加了生活成本。

1. 1. 2农业产业化的空间不大

由于阳泉地处山区,丘陵比较多,因此,农业产业化的空间不大。如果要进行农业产业化,就需要平整土地, 修理沟壑,成本很大。

1. 2从农村的角度来看

1. 2. 1征收农民集体土地问题

在现行法律体系下,城镇在地域上的扩张主要是依靠政府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来实现的。征收农民的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投资载体,而且为城镇建设提供了巨额的资金,但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 2. 2农村土地的经营规模小

我国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小,结合阳泉的实际,盂县作为阳泉最大的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 2亩,这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造成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农业人口的转移,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在逐步的流转和集中。相信随着农业人口的进一步转移,农村流转承包经营权的耕地面积将会继续扩大。当前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主要有三: 一是法律虽然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农户的用益物权,但实践中对农民的这一财产权益仍保护不够,农民对流转后可能失去土地权益的担心仍然较重; 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发育明显滞后,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对称,对土地流转的各项服务满足不了需求,客观上影响了流转; 三是转移进城的农民基本上尚未能真正成为市民,各种后顾之忧阻碍了土地流转。

1. 2. 3严重的资源破坏

随着近些年私挖滥采煤炭现象的严重泛滥,有资源的农村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规模的耗用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不断污染空气、河流、土壤,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1. 3从农民的角度来看

1. 3.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按照山西煤改的思路: 关小上大。关小,意味着小企业的关闭,原来很多的农民在小企业打工,现在面临失业; 上大,意味着支持资金雄厚的企业,使得一些国有煤矿吞并了原来的小煤矿,成为了国有资源。但是国有煤矿机械化程度高,专业性比较强,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样就造成了大量劳动力的过剩。农民没有工作,显然收入增长也缓慢。

1. 3. 2农民身份的变化

农民的转型,笔者认为,从身份上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趋向城市,完成市民化,成为新市民。尤其是现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另一种是成为新型农民。对于成为市民的这部分农民,他们就有可能完全脱离土地,在城市工作、生活,享受市民的待遇。 对于作为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并以此为生活的农民,在新时期怎样才能塑造成一个新农民的形象呢? 首先要保证农民具有丰富扎实的农业知识。因为任何事物之发展,要立足本土,在传统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如此,新农民不仅要谙熟农历,掌握农时; 娴熟农事,擅长农活; 及时农忙,充实农闲; 通解农谚,身怀农技……而且,为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而潜心农艺,深化农学,然后通过不断实践,使之能成为有特色生产的农户,成为有产业专长的农家。

只有首先保证农民的农业知识普及化,然后在不断实践中发展自己的生产之特色优势,最后通过生产之技术结构的提高使之成为专业化,只有这样,再通过规模结构的调整,才有可能向农户产业化的目标迈进。

1. 3. 3农民观念的变化

长期的资源优势,已经养成了阳泉人离乡不离土的情结。他们宁愿守住自己的家,不愿意远离他乡。熟悉的乡土生活养成了实际、保守、狭隘、自足的情结,他们不喜欢变化,他们淡漠和隔膜于陌生地方的生活,对远方的生活没有好奇心。今天走出来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外念书的学生,这些人有些在外闯事业,有些在外定居、工作、 生活。

2农民迈向小康的关键问题

2. 1农民的就业问题

农民就业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江泽民曾说过: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邓小平说过: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不难看出,解决好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关系着整个大局。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的就业关系着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的高低。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运动, 都是农民的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农民的就业问题事关重大。

2. 2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民工转型的大战略

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 《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小城镇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在此后的中央历次农村工作会议以及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中,也反复提出要搞好小城镇建设。 但客观地看,一些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缺乏长远规划,布局不合理,盲目攀比扩张,基础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我们应该看到,小城镇是中国农民消费的大市场。中国70% 的农民,他们的消费基本是在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小城镇才能转移中国70% 的农民,也才能实现农民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农村生态自然化。

2. 3打造高素质村干部队伍是关键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是党在农村实施核心领导的关键群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这种特殊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村干部”,村干部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一个村的经济能否长足发展,能否造福一方百姓,维护一方稳定。因此,作为村干部必须时刻铭记,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努力当好带领村民尽早实现小康的领路人。

3对农民迈向小康的探索

3. 1发展产业化的农村经济

结合本地的实际,契合老百姓的需求,建立大型的蔬菜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核桃种植基地、特色小杂粮生产基地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深入推进 “一村一品”,加快发展观光农业、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3. 2大力推进产业转型,由传统产业向可再生资源、循环经济转型

首先,推进传统产业项目改造提升。深入挖掘煤炭资源优势,推动煤炭等传统产业发展新型化。一要借助于阳煤集团的力量,扎实稳定煤炭产业基础。二要加快推动煤炭产业延伸。目前,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煤炭企业要大力向下游产业延伸拓展,生产附加值更高、适销对路的产品。下大力抓好煤电、煤化工、 煤建材、煤制造、煤物流等产业延伸项目,确保早日投产达效、形成产业规模。三要抓好非煤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耐火、焦化、冶金、建材等产业要瞄准大市场,顺应产业政策要求,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加快多元产品研发和传统工艺改造,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其次,推进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发展。要坚定不移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煤矿机械、城市矿产、废旧家电拆解利用和铝镁深加工等阳泉有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的产业。发挥后发优势,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类新材料、 高成长性新材料和高精尖新材料产业,创造条件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再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为解决农民未来的就业岗位,服务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阳泉应该整合资源,利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的支柱产业。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 “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依托丰富的物流资源,完善城乡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住宿餐饮、家庭服务、健康服务、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

最后,生态由 “黑色”向 “绿色”转变。随着全省绿化造林现场会2011年在阳泉的召开,以及国家 “十二五”期间的生态要求,阳泉确立了以煤为基、不断开发、 保持稳定,加快转型、发展非煤、逐步做强,双轮驱动、 优势互补、率先发展的发展思路,确立了 “黑色”转 “绿色”的转型发展规划。

3. 3农民自身方面

3. 3. 1加大教育的力度

教育最核心的功能是让受教育者从一个 “自然人” 变成一个合格的 “社会人”。在今天,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现代公民。乡村青少年中很大一部分人在读完初中或高中以后直接去打工,但是只能充当最简单的劳动力, 人力资本的增值空间非常小。因此,除了加大教育力度之外,还需要根据本地的特色,进行大规模的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让一些年轻人懂得一两门技术,这样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能更好的解决一部分人就业,甚至有的人会成为能手、专家,带领当地一方经济的发展。

3. 3. 2政策保障

( 1) 农业保险保障。目前农民种地面临的风险极大, 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影响着农业状况,因此,提高农业保险的力度,降低农民的损失,提高农民对农业的积极性。

( 2) 社会保障。农民的养老、医疗,是当前很现实的问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全体农民的心愿,要实现这个愿望,政府就需要加大力度,一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养老的比重,让农民老有经济保障; 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医疗组织的建设,让农民真正能实现就近就医。

总之,实现农民小康是一项系统、艰巨的工程,需要党委、政府和农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政策、资金、技术的保障支持,更需要机制的保障。当前,全市人民都在为实现 “四大战略”、 “千亿阳泉”而奋斗,让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摘要: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中国的小康,“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迈向小康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的关口,“三农问题”时刻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连续10年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助推农民向小康迈进。如何推进,值得思考。

上一篇:陆良县学校周边环境监察情况下一篇:巴基斯坦人来华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