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小康社会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对立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方法拯救生态问题,严重的污染会达到生态环境难以承受的极限,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随时出现,并会造成束手无策的困境,这将会成为我国创建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难以突破的瓶颈,会影响全球环境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形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建小康社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创建小康社会论文 篇1:

医保精准扶贫实施策略分析

摘要:推进医保精准扶贫项目应有大格局,即基于健康中国建设与全面创建小康社会的层面,与政府及党的总基调与战略决策相统一。基于社保基本原则,基础方针,基础制度的层面,遵循基本医保基本的方针政策。首先,要完成应保尽保,保证农村贫困居民与重特大疾病对象参与基本医保,符合其基本医疗要求。其次,充分突出多层次保障制度的总体功能,不得使基本医保承受补充保险的作用及责任,最后,推动医保支出体系变革,重建医疗激励体系。

关键词:医保精准扶贫;实行对策扶贫对象

一、精准扶贫战略决策

2015年10月的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行脱贫攻坚项目,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5年11月29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下面简称决定强调,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视为基本战略,且将之融入攻坚战的整体要求与指导思想在如何实行精准扶贫方针,加速贫困居民精准脱贫方面决定详细,强调根据扶持,主体精准,项目分配精准,资金应用精准策略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确、脱贫成效精确等“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开展活动,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有5千万人左右经产业支持、转交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扶持、医疗救助等举措完成脱贫,其余完全和一些失去劳动功能的贫困群体实施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二、医保精准扶贫立足点

医保精准扶贫,也要首先找准扶贫主体,妥善处理扶谁的情况基于此,根据基本医保的重要原则及功能定位,妥善处理各项工作。

(一)精准判断扶贫主体

医保精准扶贫的重要对象应当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群,但在实际扶贫过程需要体现重点地方,核心群体,核心病种精准明确医保扶贫的主体。按照健康和贫困之间的联系,能够将医保扶贫的核心主体确定为如下几点。

1. 因贫治病对象

相关调研信息表示,贫困农村区域的居民及健康情况比一般农村较差,且经济情况收入水平较差的群体,其健康情况越差。需要注意的是,贫困老年化在国内农村逐渐呈现,2015年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年人群在2千万之上,农乡老年人因贫困而出现的营养不良情况比较明显。所以因贫治病的群体,尤其是老年群体,需要视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主体。

2. 边缘贫困对象

即收入相较与贫困标准和低保救助标准略高,但生活依旧困难的群体。从收入水平而言,这些群体尽管未达到社会救济的标准,但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弱,针对个人卫生开支的变化十分敏感,如果受到疾病打击,容易陷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不良循环之中,属于医保精准扶贫方面应当监测的群体。

3. 灾难性卫生开支群体

不管是家庭经济情况,原本就困难的群体或者中等收入家庭,大型疾病造成的灾难性开支均会提高贫困程度,大概1.73亿中国人由于重特大疾病陷进困境的比重大概是7.5%,所以这些群体也属于医保精准扶贫的重要对象。

在医保精准扶贫主体的确定中,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健康情况,如地区性疾病,不同年龄段的健康问题,如老年人和儿童,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像残疾人等实际状况,建立科学的扶贫措施。而且,对贫困群体的界定应当根据其家庭背景、疾病情况、医疗费用等要素,基于基础生活开支、非食品开支、贫困线与家庭收入确定,根据病因、病种、病情展开细化分类,了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体底数,精确至户、至人,设置整体性、合理性的识别规范。

(二)努力达到应保尽保

使贫困人口与因病致贫群体融入基础医保制度是避免与处理其因病致贫问题的基本保障与首要环节。由2012年以来,国内城乡人口参保数量始终维持在13亿之上、参保含盖率超过95%,已基本取得全民参保。但因为城乡人口医保分割,多次参保,中断参保、漏保等情况始终存在。所以,需要全面实行全民参保方案,保证城乡人口应保尽保。不仅包含机会公平问题,还关乎医保扶贫精准情况。要经过城乡人口医保制度与管理体制相整合,消除多次参保、中断参保与漏保等情況,而且对农村困难居民要着重扶持,建档立卡贫困居民参与城乡用户基本医保个人缴费业务由财政经过城乡医疗救助于子补贴。基于政府补助,保证人们享受基本医保的机会与权利公平。尽管当前已达到95%的覆盖率,但是若还未覆盖到的5%人口属于贫困农民与因病致贫群体,即重大缺陷,未达到应保尽保。因此,农村贫困人口与因病致贫群体应当是基础医保应保尽保的核心对象。

(三)保证“保基本”不变“保基本”属于社保法规定

包含基本医保在内部社保的基本政策,不管经济发展是何水平,“ 保基本”政策均要坚持。以城乡人口基本医保为对象,政策以内的报销比例已多达70%~80%,具体报销比例也高达60%左右。这显示,“保基本” 效果好,就可以保证城乡参保人群的基本医疗要求,就可以解决其大多数灾难性疾病问题,群众便有了安全预测及获得感。尤其是在多种补充保险由于发展缓慢而效果甚微的状态下,坚持基本医保“保基本”政策十分关键。由此,《国务院有关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下面简称《通知》)强调,城乡人口基本医保新添筹资旨在提升城乡人口基本医保质量。“保基本” 政策之所以贯彻执行而不得动摇,是由于“保基本”政策是基本医保体系的生命线,若使基本医保体系承担“保基本”以外的要由补充保险肩负的保障责任,将会削弱和分解基本医保体系,使之丧失可持续性,受害的会是广大参保人员。

(四)体现多层次的保障作用

基本医保属于医疗保障体制的基础层次。处理重特大疾病问题无法只靠基本医保,应体现以商业保险为中心的若干个补充层次的功能表面上看,当前国内多层次的保障体制应有尽有,可是补充层次作用过弱,基本医保肩负了很重的以及份外职责。基本医保线上付钱一降再降、封顶线明显提升甚至取消状态下,还肩负着为大病保险付钱的责任已经超出了“保基本”的范畴。而商业健康险所支出的医“十三五”阶段国家打贏脱贫攻坚战、完成脱贫目标的方针决策,要变成医保扶贫的重要方略与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有效渠道。

一项精心规划的医疗卫生筹资体系要为参保对象提供可承受的医疗服务,保障其免于陷进灾难性卫生开支。医保是医疗服务方面的重要付费对象,旨在抵抗疾病经济风险,避免人们由于太高的医疗费用开支而陷进困境,保证医疗服务的平等性与可及性。

(五)先行推动医保支付变革

在贫困地方先行推动以按病种支付为主的医保支付模式变革,逐渐拓展病种范畴,其是国务院《通知》文件提出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由于公立医院医疗成本不科学,迅速升高态势比较严重,所以2015年11月6号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了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把控公立医院医疗成本不科学增长的诸多意见,需要切实降低人民医疗成本压力。

伴随全民医保的创建,医保支付体系变革早就引入中国新医改的重要日程,目的在于重建医保方面的激励制度,但是任何体系的变革均无法单独前行,作为需求侧的重要措施,医保支出变革可否起到该有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供给侧现有制度的架构。在医疗供给侧公立医疗机构占了主宰性地位,且其经营表现出行政性市场化特点。

三、认清大时代,形成大格局

推动医保精准扶贫既是方法问题,还是一个关乎全面创建小康社会的全局问题。由于全民健康是完成全面小康的健康前提,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无全民健康,便无全面小康。而且,医保已经进到一个资产统一度空前提高,利益影响链不断延伸的大时代,需适应这一大时代,医保应当打破传统思维与行政模式,尽量建立大医保格局,即基于健康中国创建,全面完成脱贫目标与全面创建小康社会的层面,与党及政府的总基调及战略决策相同。基于社会保障基础原则,基本政策,基本体系层面,坚守基础医保保基本的基本政策,在全面完成更为平等长远全民医保目标的基础上,自主适应并突出外界机制的功能。如积极探究医保的社会处理,全面推动协商、谈判、契约以及社会评价与技术支持。推动医保支付体系与支付模式变革,优化医保预算控制与付款总额管理的多样复合式支付系统,促使医院完善服务行为,把控医疗成本的不科学过度增加,降低参保对象的压力,真正完成新医改强调的是参保人群看得起病,看好病的变革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颖,陈祖展,孙红凯,冯凯.精准扶贫政策下湖南申家村空置住房整合利用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6):109-114.

[2]李小佳.精準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实践探讨[J].智库时代,2020(01):24-25.

[3]王震.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构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1):182-186.

[4]温兴生.医保精准扶贫实施策略探讨[J].中国医疗保险,2017(04):15-18.

(作者单位:费县医疗保障局)

作者:杜士红

创建小康社会论文 篇2: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对立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方法拯救生态问题,严重的污染会达到生态环境难以承受的极限,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随时出现,并会造成束手无策的困境,这将会成为我国创建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难以突破的瓶颈,会影响全球环境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形象。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1.129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 Yuanke

(Xinhai High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0,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 城市人口爆炸

人是第一生产力。人口增长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数据看出,过去15年时间里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员结构的变动实现的。直至2005年末,城市化进程的比重是42.99%。按照這个标准,2025年这一发展速率将达到70%,主要包括城市建设中规模较大的经济形式、富饶的物质基础和较小的就业压力,都会大大吸引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流入,致使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人口明显增多。

1.2 交通拥挤

道路可以说是城市的血管,负责城市物质的循环。车辆的不断增加,尾气排放以及汽车的普适性,不断形成了井喷式的交通网,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城市的汽车数量越来越多,造成了交通拥堵的现象,道路建设的迟缓也加剧了这一问题,城市交通网密度和人均道路面积大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会加剧城市的道路拥堵情况。这些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文明发展。

1.3 工业化污染严重

城市人口、工业集中, 工厂任意排放“三废”,导致现有的江河受到极大的污染,雾霾现象严重。城市垃圾也导致了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从而导致了土地的污染。解决城市生态问题迫在眉睫,长久以往将导致环境污染的恶循环。

工业开发区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包括重金属粉尘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铅化合物、苯并(a)芘、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其他致癌有害物质等。城市居民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环境污染无疑成了死亡的最大杀手。

国内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垃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工业粉尘等,尤其是工业垃圾与生活垃圾没有经过处理随处可见。根据一些数据显示,工业垃圾数量约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3/4,有部分工业垃圾重新利用率极低,一些生活垃圾也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露天存放占用城市用地,对生态问题也造成十分可怕的影响,城市垃圾大多堆放在露天,或者以自然的方式进行处理,如自然填埋,对资源、空气和土壤造成极大的危害。到现在为止,每年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达到数亿吨。

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势必会影响城市土壤土质的污染问题。

2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构建未来的发展蓝图上,大家几乎都在“以物为本”的时期。我们赶超的是以“物”的方式来换取“物”的目的,这就要提高物质资本投资,来收获物质产量的快速增长。发展观的局限性使得中国把发展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简单的经济增长,把GDP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城市发展与文明。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存在着“无发展的增长”和“发展前的增长”等不可持续的发展。它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以至于经济迅速发展与环境难题层出不穷[1]。

3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对策

3.1 改变发展观

处理城市生态环境难题,就必须改变快速发展是唯一经济发展的方式。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要重点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做到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平稳性。此外,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并没有降低环境污染成本和环境保护投资,但产生环境污染经济活动的收入也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变相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数量。

要解决好这一个难题,必须创建把“绿色GDP”当成核心的国民经济系统,把发展经济中所消耗的生态成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都计算出来进而加强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在环境保护中投入资金维护,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规划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显然,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动力问题,无法通过人们在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参与来解决。

3.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既要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又要减轻经济发展中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需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迫在眉睫的事情。应该把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当成首要的条件,创建成本低、消耗少、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高技术化和适度重型化。并且,大力度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增加与创新,尽可能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的情况下增加少的污染问题[2],要不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保障城市绿化覆盖率。

3.3 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监控管理城市生态

在整合城市资源的时候,不能超过地域承受极限,要与外界交流经验与做法,凭借地区的、国家的、全球的生态环境的科学规律,加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例如现代空间技术与对地观测程序等对于城市生态发展周期进行勘测,对出现生态问题给予警示,方便及时应对采取补救措施[3]。

3.4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与公众参与

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公众要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树立环境伦理、资源价值观和城市意识。必须拥有保护生态意识的公民才可以被称为拥有现代人格和心态的合格公民,生态城市的建设正是需要合格的公民参加起来,一起致力于公共环境的保护。总而言之,智能化的城市应该是一座遍布关爱和温暖,有文明精神与有人情味,便捷与高效的生态文明大城,不再仅仅只是由高楼大厦、拥堵的汽车、狭小的空间整合在一起的冰冷的城市[4]。即使现在的城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但是我们要相信把生态学理论当成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高科技建设步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生态环境优良,创建文明的小康社会步伐将更進一步。

4 结论

第一,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城市系统布局对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的建设、维护和开发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水、土地、能源等环境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取决于城市社会与经济布局可持续性的发展。所以,要加快实现可持续性城市格局的整体布局与生态文明的承载力相整合,促进城市系统局部和范围体质在发展阶段中持续趋于合理和优化,推动城市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稳步提升。

其次,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一是推动经济产业布局,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核心技术密集型产业与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化升级,产业结构转为向第三产业方向发展为核心;二是实现3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合理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城市的产业特征、功能与本质的关系,大力发展城市核心吸引力和推广力,推动城市发展的智能化和现代化,实现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可持续性目标。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物质等实体经济的支柱与承载体,城市系统格局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与城市基础建设的深度离不开的,城市基础建设的创建包括水源、能源动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生态环境、防洪和房地产开发等7个程序,这就需要各个系统的融合性,互相配合,互相联合。它们是城市人力流、速递流、智慧流和讯息流的传递程序,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3]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

[4]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07,(1):97-99.

收稿日期:2017-11-30

作者简介:胡媛柯(2000-),女,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学生,研究方向为环境方向。

作者:胡媛柯

创建小康社会论文 篇3:

大数据时代的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

摘 要:目前,把大数据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使各个社会领域逐渐发生变革,这对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大数据与义务教育均等化,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将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进而对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中大数据的意义做出了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义务教育;均等化

想要达成社会公平,其基础条件就是需要达到教育公平,同时这也是我国全面创建小康社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首要条件。并且,在教育信息化逐渐推进的过程中,以及各种不同教育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创建与改进中,教育大数据会接连不断的出现。而大数据也将逐渐变成推进教育系统进一步创新和变革的一股强大科学力量,大量教育数据的聚集,也让义务教育均等化开启了新思路。

1 概述

大数据主要指,不能在可以承受的时间范围之内,使用常规软件工具对数据做出捕捉、管理与处理,而是必须通过全新的处理方式,才能够具备相对更强的决策力、洞察能力与流程完善能力,进而对大量、高增长率与多元化的信息资产加以适应。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包含:Veracity(真实性)、Variety(多样)、Volume(大量)、Value(价值)、Velocity(高速)。大数据所产生的海量信息,正在将人类的日常生活、工作与思维进行改变,使新一轮的思维、商业与管理的变革成功开启。

均等化概念主要是来自政府供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而义务教育属于公共服务的基础构成。义务教育均等化关键指,政府需向社会人员供应最为根本且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可以将公平正义原则表现出来的均等教育服务。将义务教育均衡化加以推动,不但是让社会公平得以达成的首要条件,同时还是让我国达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手段。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实际就是希望教育能够平等,进而使教育公平得以实现。教育公平不仅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教育起点、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公平体现。

2 大数据时代将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

对于区域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传统思路而言,其主要就是让教育经费、实体资源与优质教师资源得到均等化配置。不过,通常此类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都一定会通过政策引导达成,尤其是在教师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方面更是如此。所以在传统环境下,区域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针对区域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来讲,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因为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约束,致使决策者对区域内动态变化的信息资料,不能进行较为准确的掌握。对变化缺乏预测,对政策制定的预期效果,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因此,在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中,很容易将主观经验加入在内,进而会有一定偏差产生,以至使区域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进程受到限制。

在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使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加快速,利用虚拟学校、远程教学等方法,将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的覆盖范围加以扩展。区域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前提就是实现资源的均等化配置,不过均等化与平均不同,均等化主要让供需平衡得以实现,对不一样的学校个体以及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进而形成个性化教育。在传统发展模式与刚开始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中,因为对获得有效的信息途径与数据分析方法很难实现,所以非常容易将个性差异忽略掉,从而发生供需偏差的现象,很难完成真正有效的因材施教。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区域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发展来讲,将会具有很好的推动性效果。

3 大数据对实现我国教育均等化的主要意义

在大数据时代下,大量教育数据的出现,让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开启了新思路,合理且有效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对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实现提供新的策略。义务教育均等化关键可以从四个方面的均等上表现出来:教育的机会、环境、资源与质量。想要使教育机会的均等得以实现,就需依赖于国家法制的健全;想要使教育环境的均等得以实现,就需依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想要使教育质量与教育资源的均等得以实现,则需经过大数据技术来完成。当前,对于教育资源上的差异来讲,关键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与校际之间出现。信息技术下的数字化资源具有成本较低、传播效率较高的优势,依靠大数据技术,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不用再受到时空约束,真正达成教育资源的快速流动与普遍共享。不过教育资源的优劣,对教育质量是否优质将会产生决定性影响,两者之间属于因果关系。所以,要想使大数据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得到进一步推动,那么就必须从根本上将教育质量加以提高。

4 结束语

目前,在大数据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动中,教育资源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正在逐渐进行改进,进而让很多有关信息聚集在了一起。而现代信息技术也对此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至逐渐形成能够对教学与管理进行有效支持的教育大數据,使义务教育均等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雍潜,杨现民.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4(05):11-14.

[2]孙家保,管鹏.大数据时代发展区域义务教育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5(30).

作者:杨嘉乐

上一篇:高校文学欣赏论文下一篇:案例教学模式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