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意义

2024-05-10

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意义(共9篇)

篇1: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意义

培养团队意识:

大学里的社团活动是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聚在一起组织的知识、兴趣、爱好于一体的集体活动,参加社团活动不仅要自己开心,还要考虑他人、集体的因素,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团队意识很重要,从小时候父母和老师就教我们要团结同学,以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团队协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你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配合其他同事完成本部门工作。趁着大学的`机会好好锻炼自己,为以后做好准备。

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除了上课以外,其他的时间都是自己支配。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扩大交友圈,与各种人打交道,不仅能交到朋友还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大学每个社团的同学都是来自各个系以及专业的,大家一起参加活动,这样就多了交流沟通的机会,能有效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累做事经验,为以后走上社会与人相处打好基础。

篇2: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意义

大学参加社团面试的自我介绍1

各位学长学姐、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怀着一颗热忱的心,诚挚地向你们推荐自己!我是来自xxx系的xxxx。本人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广泛交友,平时也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因此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我的思想比较活跃,经常有不错的创意和点子。我特别希望能够加入xxxxxx协会和大家一起努力策划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达到完善自己和辐射他人的作用。

xxxxxx协会对我来说是一个洋溢的青春与热情的大家庭,从这里,每个人都能学习和成长。我向往这种乐趣,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出这份乐趣。之所有想要加入xxxxxx协会,是因为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怕吃苦不怕累,做事有条理且认真负责,希望能将自己微薄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也许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会是最负责的那一个;也许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会是最勤奋的那一个。

如果我能有幸加入xxxxxx协会,我定会秉承“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有效的完成各项工作。在此,希望带着我的热情加入这个友爱的集体,谢谢大家!

大学参加社团面试的自我介绍2

大家好,我叫xxx,毕业于XX高中。我从小便喜好文学,对我而言,相比理科中奇妙的符号数字和多变的几何图形,我更喜爱文学中的那一片人文气息。无人时,我喜欢静静的看书,沉浸甚至沉醉于那一部部文学名著中。书中那片浓郁的人文气息,沁人心脾,让我不由的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不过由于过于以书为友,反而让我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时,我会由于茫然不知所措而显得过于沉默乃至沉闷,这也算是我最大的一个缺点吧,所以我希望在大学里多和同学们交流,努力改掉这个缺点。

在今后的四年里,我希望在收获好成绩的同时,也能收获到数份珍贵的友谊!

在此先谢谢大家了!

大学参加社团面试的自我介绍3

hello,大家好,我叫xxx,小女芳龄18岁。我的小毛病很多,天知道我们会被缘分紧紧缠在一起,好吧,你们呢就认了吧,注定我们是朋友了!,“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我的做人准则,所以有时候会小矫情,还希望大家多多关照。小女子我性格活泼开朗(幽默的孩子的共性,呵呵),爱好广泛,喜爱交友。大学四年的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会看到彼此的颓唐或者进步,好了不说了,总之一句话——(此处顿一下)此时不搏何时搏。

男生嘿,大家好,我是xxx。青春年少的我,和大部分男孩子一样喜欢运动,最爱篮球(什么爱好不重要)。我呢交友有三不,有人会问了,什么不呢,那就是“不矫揉造作”“不自命清高”“不哗众取宠”。从各位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看到了这三个元素,好吧我小小的拍了下马屁。

作为新生我们都是盲目的小羔羊,还是希望能够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只筷子折不断,什么什么的。哎呀,新同学如旧友,想说的话说不完啊……

大学参加社团面试的自我介绍4

各位学长学姐、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怀着一颗热忱的心,诚挚地向你们推荐自己!我是来自___系的xxx。本人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广泛交友,平时也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因此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我的思想比较活跃,经常有不错的创意和点子。我特别希望能够加入xxx协会和大家一起努力策划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达到完善自己和辐射他人的作用。

xxx协会对我来说是一个洋溢的青春与热情的大家庭,从这里,每个人都能学习和成长。我向往这种乐趣,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出这份乐趣。之所有想要加入xxx协会,是因为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怕吃苦不怕累,做事有条理且认真负责,希望能将自己微薄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也许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会是最负责的那一个;也许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会是最勤奋的那一个。

如果我能有幸加入xxx协会,我定会秉承“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有效的完成各项工作。在此,希望带着我的热情加入这个友爱的集体,谢谢大家!

大学参加社团面试的自我介绍5

师兄师姐们:

你们好!

我叫xxxx,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阳光型男孩。我的座右铭是:简单做人,踏实做事,做最好的自己。什么叫简单做人呢?就是与人交际要随和,要亲切,要有礼貌,还要时刻保持微笑,以真诚之心待人。那什么叫踏实做事呢?就是对待学习和工作,就要收起嘻嘻哈哈的笑脸,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而什么叫做最好的自己呢?那就是做人做事最后要形成自己的风格,然后将这种风格由己及人,为他人的学习生活提供一种借鉴。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比如社会经验缺乏,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而这也正是我希望加入此部门的主要原因,希望借此挺高自己的各项技能,扩宽自己的交际范围,同时也为社团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谢谢!

大学参加社团面试的自我介绍6

我加入社团一方面是想拥有丰富的大学生活,让自己更加充实,另一方面是想多结交一些朋友,很多人说自己最好的朋友都是在社团中认识的,我希望可以多认识学长学姐,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还有就是通过社团锻炼自己的口才和社交能力,以便将来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篇3: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意义

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质量, 提高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国家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MHK) 并且达标。考试不达标者不准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甚至会拿不到学位证或者毕业证。“语言环境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而现在的民族地区大多数高校实行民汉合校、分班授课的制度, 宿舍基本上也是采取民汉合楼、分室而居的管理模式, 除了在课堂上和老师学习汉语之外, 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在学校安排的途径之外找一个“免费家教”来学习汉语, 除了“民考汉”的民族学生有足够多的汉族同学外, 民族班的学生拥有汉族同学朋友的并不多。虽然很多的汉族学生愿意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学习汉语, 但是如果每天都和同一个汉语不熟练的人说汉语确实也是一件让人很头疼的事情, 而且长此以往的还会给汉族同学带来很多的麻烦和不便。学生社团恰好解决了这个矛盾, 社团中有足够多的汉族同学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的“免费家教”, 社团活动无形之中就成了“免费家教”和学生的课堂, 而且这种教与学采用的灵活多样的形式:它把“一对一” (一名民族学生对应一名汉族学生) 变成了“多对更多” (几名民族学生对应着社团内的更多的汉族学生) , 由一成不变的“王明和买买提一起玩”, 变成今天是“王明和买买提一起玩”到明天的“李林和买买提一起玩”, 再到后天的“王明、李林、买买提三个人一起玩”, 甚至是“王明、李林、买买提、阿依古丽四个人一起玩”。只要是民族同学想学, 汉族同学就可以从普通话到地区方言无所不教、从发音高低到口型矫正无所不包。由于是在生活中学习, 用到什么学什么、哪里不懂问哪里, 使他们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迅速得到了提高。笔者所认识的参加社团半年以上的民族学生, 其MHK考试成绩全部达到了学校要求的标准, 便是最好的证明。

二、强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

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依据自己的意志组成的, 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 具有高度的民主性, 社团成员之间也具有高度的平等性。其自愿与平等前提下的交流, 往往具有课堂等正式场合所不具有的交往对象的随意性和交流信息的真实性。这种交往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例如, 新疆喀什地区某高校摄影爱好者社团组织的一次野外采风活动, 从喀什市出发, 途径库尔勒市、吐鲁番、乌鲁木齐市, 终点站是石河子大学, 沿途要完成规定的拍摄任务, 完成预定任务后返回学校。来自内地的大学生被新疆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 同时他们也不停地讲述自己家乡的山川树木。那次社团活动不仅使来自内地的学生认识到了新疆有多大、祖国有多么的辽阔, 也使同行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到, 自己的未来不仅仅是脚下的这片土地, 整个中国都将是他们的舞台, 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自信心, 增强了他们的“四个认同”。

再例如, 看过上海市援疆指挥部摄制的一个医疗援疆项目的视频材料之后, 一位汉族社团成员对少数民族同学说:“东部省份现在对新疆的帮扶力度很大。我老家就是东部的。其实在东部看不起病的人也有很多。我一次去医院看病, 就遇到一位老人因为看不起病在医院里哭了。一个老人, 辛辛苦苦劳动了一辈子, 到老的时候居然因为生一次小小的感冒就在医院里哭了!东部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更是苦得不得了, 甚至60多岁的老人也要出去打工挣钱!少数民族不要总是看电视上宣传的东部地区如何如何繁华, 其实根本没有新闻宣传的那么好!你们没有看到东部落后的地方, 更没有看到东部农民背井离乡出去打工的辛苦!”

社团成员之间在非正式场合真诚的交流,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爱和帮助, 使他们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 强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

三、加强了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团结, 促进了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 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离开高中阶段原有交往群体、进入象牙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急需建立新的交往、交流的群体, 以抚慰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所产生的孤独感。他们会通过合堂课以及校方举办的各种联谊会、比赛等活动, 在不同年级、专业、系别之中发现一些与自己有着相似家庭背景、特点、甚至爱好、个人气质相像的同学。正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新生会受到老生中社团成员的影响。进而参加社团, 开始或长或短的社团生活。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参与过两三次活动, 便发觉社团和自己最初的愿景相差太远而自行退出了, 而有的学生则会成为某个社团的忠实成员, 一直到大学毕业都积极参与社团的活动。

高校学生社团中既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向汉族学生学习汉语、汉文化的需求, 也有汉族同学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的需求, 到学校周边的少数民族同志那里买东西时还需要少数民族同学为汉族同学充当翻译。不同民族社员之间的这些日常交往极大地增进了他们的了解和团结。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也就相互沾染了对方的特点, 由相互不了解、不理解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 增进了团结, 促进了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展现了个人才艺、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能歌善舞、活泼活动、性格开朗, 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在社团开展的联谊、歌曲比赛、舞蹈比赛、迎新晚会等活动中, 他们既展现了个人在文艺、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艺, 同时也向其他民族的大学生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 增进了其他民族的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 增进了民族友谊。

五、提升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提高了他们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老师的言传身教, 他们观察客观世界的视角和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部分学生甚至对其他专业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年都有类似于物理系的学生要求参加法律专业学习类社团、农学系的学生要求参加文艺学习类社团的现象。由于遗传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歌舞等文艺方面的特长远远胜于汉族学生, 以至于模特队、街舞队等娱乐类社团每年都能从各个系部吸引大批外貌好、体型佳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社团也确实可以帮助“学着理科的文科生”进入文科的殿堂、引领“学着文科的理科生”窥探理科的奥秘, 社团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学生社团的每一次活动都要提前安排场地、人员, 甚至还要提前调试音响、灯光, 协调好台上的表演与幕后服务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 锻炼了他们组织协调的能力, 提高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以及集体责任心、荣誉感, 在实践中掌握了如何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一起工作的能力, 比没有参加过社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工作竞争力。

摘要: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提高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 强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 促进了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团结及互动, 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 提升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及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生社团,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586447.htm.

[2]付东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9 (1) .

篇4: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大学社团;中非学生交流协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下逐渐显现出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中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并逐渐掀起了一股来华留学潮。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今的留学生教育已日趋成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肤色和背景、怀揣不同理想和信仰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中国的文化。因此,探讨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

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以及中国对非留学政策的多重优惠,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生来华求学。如何促进非洲留学生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也成为非洲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例如,一些大学为非洲留学生专门开设了汉语与文化课程等。这些举措固然重要,但仅仅靠课堂教学与汉语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跨文化适应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更需要深入留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营造跨文化适应的大学校园文化。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化建设的活细胞。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大学社团不仅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1],而且具有促进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这一新的时代意义。

一、大学社团发挥跨文化适应作用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接收了非洲留学生。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近年来,非洲留学生数量占该校外国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日常生活中,中非学生之间产生了许多交集,双方也希望更多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习俗等,在这一背景和需求下,浙师大中非学生交流协会(Sino-African Students Association,SASA)应运而生。

中非学生交流协会以促进中非青年学生的交往,增进双方对中国与非洲大陆多种文化的认识与相互理解为宗旨,在中国与非洲各国传统友谊的基础上加深中非青年人之间的友谊;培养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为未来成为国际公民做好准备。协会设有主席(会长)、副主席(副会长)、团支书(秘书处)、学术部、文体部(文娱体育部)、外宣部(外联宣传部)和财务部,各部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分支机构。协会由会长、各部部长组成理事会,实行会员大会监督下的理事会负责制。各部门在理事会的监管下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协会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学术型”和“文体交流型”两类。学术类包括围绕中国或非洲国家、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等各类主题开展的研讨会和讲座,以促进成员间相互交流学习,发表不同见解;通过问卷、走访调查等调研、实地调察,培养协作能力,增强相互了解。文体类包括文娱晚会、聚餐等,增进成员对中国和非洲文化的感性认识,建立跨文化的友谊;各类体育活动、友谊赛等;观光远足、深入社区走访调查,了解中国风土民情。

协会自成立以来,已连续两年举办了大型的文艺晚会——“中非之夜”。来自不同国家的非洲留学生以歌舞等形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非洲风情;同时,中国学生也通过民乐表演、京剧等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艺的魅力。晚会促使中非学生进一步了解各自的文化,搭建沟通的桥梁,增进双方的友谊。学术类活动方面,协会举办了“中国人在非洲和非洲人在中国”的商贸与人文交流。非洲留学生围绕中国人在非洲的商业、社会活动,探讨中非关系现状及中国对非洲的影响,以及“中国的非洲存在”这一议题。中国学生同样对中非关系和中国在非洲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发表了看法和意见,并围绕“非洲人在中国”和“中国人对非洲人的观感”等问题展开讨论。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得中非学生增长了知识、增进了友谊,而且促进了相互的文化认知。

二、跨文化适应大学社团的特征

从中非学生交流协会的宗旨、组织架构、活动内容等不难发现,其作为一个促进跨文化适应的大学校园社团组织,具有主体间性、双重理性和公共领域性三大基本特征。

第一,主体间性。协会宗旨充分体现了中非民族文化间性①,它强调中非文化之间平等交往和相互理解,对非洲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具有积极的指向性意义。因为在华非洲留学生良好的文化适应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中非学生在平等交往和互动中积极建构的适应。

第二,双重理性。协会开展的各项活动体现了双重理性原则,其学术型活动侧重的是认知理性与学术理性,文体交流型活动侧重的是实践理性和审美理性。良好的跨文化适应往往既需要认知理性,需要对他者文化有一种概念性或理论性的认识,也需要一种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审美体验。两者相互支撑,有机一体,缺一不可。缺乏认知理性的文化适应则“盲”,缺乏实践理性的文化适应则“空”。

第三,公共领域性。协会既是兴趣共同体,也是文化交流协会,打破了大学的院系格局与班级制的局限,其成员来自各个不同院系、不同的年级,这种多样性为文化融合和新的文化生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协会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组织,也不是私人组织,而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服务学生的公共平台,在本质上具有公共领域性。当代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公共领域,既能防止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又有利于丰富个体的公共生活。

三、大学社团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意义

跨文化全人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主体是身、心、社、灵四维一体的全人,真正的跨文化适应是身、心、社、灵四维的有机卷入。跨文化身体适应是基础;跨文化心理适应是关键;跨文化社会适应是保障;跨文化灵性适应是根本。跨文化身体适应是跨文化主体的身体的重新自在化过程;跨文化心理适应是跨文化主体的主我与客我的协调化过程;跨文化社会适应是跨文化主体的实践感的获得与他者语言习得的过程;跨文化灵性适应是跨文化主体保持文化间行和不同信仰之间的和谐化过程。”[2]通过对中非学生交流协会成员的观察与访谈,发现协会对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全人适应,即身、心、社、灵四个方面的跨文化适应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体而言,协会促进了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身体适应,增进了他们在异国生活的归属感,增加了其与中国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灵性生活。

(一)跨文化身体适应

大学社团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身体适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浙师大中非学生交流协会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协会为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协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园社团组织,相对大学其他正式组织(如班级等),能让非洲留学生更贴近生活、活动更加自由。协会打破了班级制度的局限,不同院系、不同班级的学生都可以自愿参加,自由组合。如果说班级中学生“身体”主要是一种学习认知型取向的“身体”,那么协会中的“身体”则是更彰显了一种生活文化取向的“身体”。在传统班级教学中,“身体”往往受到忽视和遮蔽,而在协会中“身体”则去遮蔽化,获得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协会的具体活动中,其成员的“身体”是充分在场的,“身体”之间的交往是协会活动的重要特征。当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学生携手在一起的时候,当非洲舞蹈跟中国舞蹈交融在一起的时候,跨文化身体适应此时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第二,协会为非洲留学生跨文化身体适应搭建了温馨的友谊平台。初到异国他乡的非洲留学生,首先遭遇的是身体的不适应问题。这不仅包括自然气候的问题,也包括文化的差异问题。协会通过中非学生集体聚会、聚餐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非洲学生克服跨文化身体适应难题。在访谈中,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协会成员诉说了其亲身经历与体验。她来华两年,在身体适应方面,碰到了与其他非洲学生同样的难题,不仅难耐中国寒冷的冬季,还很不习惯当地饮食,不会使用筷子,在进餐的时间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加入协会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她不仅习惯了当地的气候,还爱上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二)跨文化心理适应

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心理适应是关键。是否适应一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以个人的心理形式反应出来。心理适应以情感反应为基础,指向为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以心理健康为测量依据。[3]在跨文化心理适应阶段,旅居他乡的人们首先会在情绪上出现较大的波动。刚接触一种新的文化时,他们会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觉得新奇甚至于激动喜悦,即“蜜月”阶段。然而,在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中,这种好奇感会随着适应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而使得沟通交流变得力不从心,这时尤会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孤独感也扑面而来。此前的“蜜月”阶段往往会转为“文化休克”状态。这种从好奇转向孤独与归属感的缺失现象在非洲留学生中也普遍存在。

影响归属感的因素有很多,公共生活与组织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以浙师大中非学生交流协会为例,协会对克服非洲留学生的这种孤独感,帮助他们重获归属感十分有益。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互赏的主体间关系,因此有利于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建构新的角色和身份认同。此外,协会倡导的互赏、互助的共同体精神契合了非洲传统文化的“乌班图”(Ubuntu)精神。乌班图是非洲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伦理精神,其意思是“通过他人,人才成为人”[4]。它以“交互偶在论”(Contigent Inter-existence)为人学本体论,与他者共在是其本体特征。[5]

在访谈中,一位来自赞比亚的协会成员说,刚来中国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而且兴奋了许久。但是,望着周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想交流却又表达不清,想倾诉却又无人能懂,心情特别低落,孤独感与无归属感油然而生。加入协会后,他不仅找到了老乡,还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并且越来越活跃,协会主办的晚会上常有他热情奔放的舞姿。闲暇之余,他不仅热心教中国学生非洲舞蹈,而且不断学习中国舞蹈。在中非学生交流协会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他获得了一种身份认同,一种积极健康的归属感。

(三)跨文化社会适应

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除了身体和心理的适应外,社会适应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跨文化社会适应主要包括他者文化的语言习得与实践感的获得。以浙师大中非学生交流协会为例,其对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社会适应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非洲留学生汉语的习得。不少非洲留学生在来华之前就学习过汉语,但这种学习大多局限于书本学习或间接经验学习,缺乏学习汉语的本土语境。真正的语言习得不仅是掌握一种表征的符号系统,而且是理解一种社会文化,领悟一种独特的语言规则。这种规则不是私人的制定,而是一种社会的约定。正如分析哲学试图“从语言的主体间性或社会性来避免传统主体原子化②的困境”[6],跨文化者需要在他者文化场域中习得他者语言来避免跨文化社会适应面临的困境。非洲留学生也一样,语言障碍是在华非洲留学生社会适应面临的重要问题。异国他乡,没有亲朋好友,又不通语言,这对留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心理上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阻碍。

在访谈中,一位来自科特迪瓦的学生表示,刚到中国时,语言不通一度让他十分苦恼,而在加入协会后,他不但找到了和他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留学生,还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协会不仅为他学习汉语营造了鲜活的语言环境,而且通过互动交流让其深入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之中。通过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他深刻领悟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他大大提高了语感,也加深了对汉语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体验。

第二,有助于非洲学生的在华实践感的获得。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实践感是人的一种前反思的思维和行动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跟所在的社会场域密不可分。实践感的获得不是来自书本或其他间接经验,而是来自亲身的社会实践。因此,协会注重中非学生的文化交流,定期举办一些集体性的实践活动,如球类比赛、爬山、野炊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大大地增加了中非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双方团结协作能力,促使双方更多地了解对方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而且促进了非洲留学生跨文化“地方性知识”和“具身知识”的形成,促成了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实践感的重获。

(四)跨文化灵性适应

跨文化全人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适应不仅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还包括灵性方面适应。跨文化灵性适应强调不同信仰间的和谐共存。不同的文化传统背后往往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信仰的人在交往过程中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信仰。以浙师大中非学生交流协会为例,其对非洲留学生跨文化灵性适应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中非信仰文化的相互认知,拓展了非洲留学生跨文化生活的灵性空间,即具有一定超越性的信念或信仰领域。由于协会倡导的中非学生文化交流精神充分体现了主体间性,且在具体实践方面帮助非洲留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尤其是儒释道所蕴含的信仰文化,如儒家信仰“仁爱”,佛家信仰“爱众生”,道家信仰“自然之道”等。协会强调中国的礼仪之邦精神,对非洲朋友非常热诚友好,强调大家相聚这一大家庭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要格外珍惜。非洲学生通过太极、气功武术等方面的活动也体悟到了道家精神。

协会开展的学术类活动也促进了中非信仰的相互认知,这种认知有利于非洲留学生在对待中国信仰文化时有一种更好的理性认知。协会开展的文体娱乐实践活动则在感性层面让非洲留学生尽情地体验中国的传统信仰和文化。例如,深受道家影响的中国功夫、太极与水墨画,充满儒家伦理道德色彩的京剧等都很受非洲留学生的欢迎。这些承载着不同信仰的传统文化大大地拓展了非洲留学生的灵性空间。

第二,搭建公共的信仰文化交流平台,丰富了非洲留学生的灵性生活。作为大学校园社团,协会的本质是一种兴趣共同体。这种兴趣共同体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持一种互识互赏的态度,促进了中非学生的文化深度交流。协会成员对不同文化的浓厚兴趣不是以一种私人生活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而是以一种社团公共生活表现出来的。这有利于非洲留学生在公共生活中与中国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种心理沟通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基础。中非传统信仰文化虽有不同,但在对抗当下的物质主义横行的流弊方面有相通之效。渗透着信仰的传统文化能为这种公共的信仰生活提供有益的基础。非洲留学生在跨文化灵性适应过程中,虽然面对不同的信仰文化,但不同的信仰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克服过度世俗化的意义之困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协会这一兴趣共同体对非洲留学生跨文化灵性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大学校园协会的中非学生交流协会,对在华非洲留学生的身、心、社、灵四维一体的跨文化适应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如此,它对其他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相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它将开启一种新的促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范式,即以跨文化交流为旨趣的大学社团范式。

注释:

①文化间性:指文化之间的平等交往、交流的主体关系。

②主体原子化:指主体各自封闭的,缺乏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陈中建.论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价值[J].中国青年研究,2008(6):91-93.

[2]李育球.跨文化全人适应理论建构及其教育意义[J].重庆高教研究,2015(5):59-60.

[3]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36.

[4]Augustine Shutte,  Philosophy for Africa[M]. Rondebosch, South Africa: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Press,1993:46.

[5]李育球.曼德拉的人学思想探析与建构[J].非洲研究(辑刊),2014(1):277.

[6]李育球.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

篇5:大学生参加社团情况调查

1.你是否加入社团?

A.是B.否

2.你同时加入几个社团?

A.1~2B.3~4

3.你参加社团的目的是什么?

A.获得学分B.增加阅历C.其他

4.你所参加的社团是否收会费?

A.是B.否

5.你是否了解社费使用去向?

A.是B.否

6.你所在社团一年举行几次活动?

A.1~3B.4~6C.6次以上

7.你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如何?

A.非常积极B.积极C.不积极

8.参加社团期间,你认为收获如何?

A很多B.一点C.没有

9.你是否有意愿担任下一届负责人?

A.是B.否

10.如果让你重选一次,你是否仍选你所在社团?A是B.否

11.参加社团是否影响你的学习时间?

A有B.有一点C.没有

12.对于校园社团活动,你的评价是?

A很好,有意义B一般般C没什么意思

13.你觉得参加社团活动周期多少最好?

A.每两月一次B.每月一次C.每周一次

14.参加社团是否提高了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A.很大的提高B.有一点C.基本上没有

15.下学期还会继续坚持所在社团吗?

篇6:大学生参加社团情况调查报告

1.应该对社团有一定的了解。社团是大学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是大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社团一般来说从层次上分为校级社团和院级社团两大类,从社团性质可以分为政治类、文体类社团、科技类社团等。学校一般设有专门的学生社团管理中心或学生社团指导委员会,制定有《社团管理条例》,每个社团的成立、发展、活动组织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每学年学校都要对全校社团进行评比,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明星社团”、“社团活动先进个人”。

2.加入大学生社团应积极慎重。学生社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特长、爱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应当积极参加,但是参加社团不应该随意,特别是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最好是对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各方面进行一次理性的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再根据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和新生入校后的学习、生活的适应状况,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申请加入,切忌盲目选择,建议大一新生选择两类社团加入,一类是自己比较擅长、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特长的社团,另一类是自己比较薄弱、有待学习、培训加强的社团。

3.大学生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适当调整自己选择的社团。大学生专业不一样,每学期安排的课程也不一样,大学期间应根据不同阶段课余时间的宽松程度,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调节自己的学习,充实自己的生活。如果在参加社团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加入的社团不适合自己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团活动对自己在某个社团方面的水平已经比较满意以后,可以选择退出再申请加入别的社团。

4、从培养社员能力角度出发,组织更多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社员有效参与。社团活动要切实从社员的兴趣出发,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大学生群体对于知识和新鲜事物的需求十分强烈,增加活动的知识性可以满足更多大学生的求知愿望。其次,增强活动的竞技性。竞技型活动有利于社员提高能力、发展兴趣,能更大程度地调动社员的积极性。而且竞技类活动可观赏性强,可以吸引更多本社团以外的成员,对于增强社团知名度、壮大社团规模都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第三,在活动设计上注意创新,提高活动的质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使社员更加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团。

5、有效利用社团资源,加强社团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与监督,使社团活动更有序地开展。社团在保证活动性质积极向上、服务同学的前提下可以充分联络学校周围的商家,争取资金赞助。目前虽然各个社团都在上一级管理组织的要求下制定有自己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但是具体施行的力度不够,应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虽然社团成立和活动以自愿为基础,但社团的性质和活动的影响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而社团外部管理体系在监督社团发

篇7:大学新生应该如何选择参加社团

九月是新生入学的季节,校园里又会多了一批洋溢着青春活力,张扬着梦想,憧憬着未来的年轻面孔。大学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多去尝试,你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充实。随着新生的到来,各高校社团的招新活动也将会陆续展开。面对如此数目繁多的社团组织,新生们该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呢?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长,我谨提供以下几点做参考:

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选择

社团有很多,不是所有的都适合自己。选择社团时首先要考虑自己擅长什么和是否感兴趣。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擅长文艺的同学可以加入到大学生艺术团 戏剧社 话剧社;爱好新闻采编和文学写作的可以参加文学社和校报记者团;乐于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可以加入志愿类组织;对播音主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校广播站一试身手。

二、要了解你所要加入的社团

社团种类主要有:

理论研究型社团:以理论学习宣传研究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社团,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研究会等。

专业知识性社团:以专业学习、交流、实践为只要内容。如英语协会、书法协会等。文艺活动性社团:依据学生的文艺特长和共同兴趣爱好组建而成的,以注重艺术享受、提高艺术素养为主要特征。如舞蹈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等。

体育型社团:依据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共同兴趣组建而成的社团。如:足球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等。

社会服务型社团:以服务社会、锻炼自我为宗旨的团体,如:志愿服务队等。

三、选择时避免草率和贪多

在大学,学习永远是第一,活动虽然是丰富多采的,要尽量避免与正常的学习相冲突。参加了社团,就需要组织活动,参加会议,实践服务,这些都是需要花费你很多业余时间的。在选择的时候,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参加两至三个社团。一般就选择参加一个自己感觉最适合的。

四、要对自己有自信

在上大学之前,除了学习之外,学生们大部分是很少参加社团活动的。踏入大学,来到了一个崭新的环境,这个时候就更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自信是你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大学就是个叫你肆意挥洒的舞台,面对机会我们要学会去争取。

篇8: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意义

高职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动机是推动、加强或停止高职学生进行体育社团活动的内部动因, 它对体育社团发展起着推进、始动、调整、强化和维持的功能, 对进行体育社团活动的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该课题研究中, 高职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动机是指推进、始动、调整、强化和维持大学生进行体育社团活动的内部动因。目前尽管不少研究者对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动机的评价进行了研究, 但在这些研究中, 对学制少的高职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动机的类型还没有进行系统调查研究, 也没能取得最终的成果。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该课题以湖北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在实际调查过程中选取了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湖北省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为研究样本, 这些院校既有湖北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及一般高职院校;有武汉的高职院校, 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师、各学校体育社团学生及普通在校学生近1400名。分析统计《湖北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各方面情况调查表》中高职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进行调查研究。

该课题组先后开展了二次问卷调查, 第一次是在2013年12月湖北省高职院校教师羽毛球比赛期间 (赛点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对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 共计发出60份调查表, 回收60份, 回收率100%;第二次是2014年11月, 对《湖北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各方面情况调查表》, 被调查者是采用电脑或手机进行在线填写, 整个调查过程共收到16个湖北省高职院校共1377份的有效问卷。其中:男生251份、女生1114份;2014级学生991人、2013级学生368人、2012级18份;教师问卷12份。该文还通过与学生体育社团主要负责人、社团成员及指导教师进行走访交流, 多途径了解高职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对所有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并制成统计表对结果统计分析。

2 研究过程与分析

2 . 1 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情况分析

通过表1的统计表明, 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比例较低, 学生体育社团的覆盖面不广。

大二年级学生参与比例最高, 大三年级学生参与比例与大一年级学生相当, 大三年级学生的数据样本与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存在较大差距, 课题组通过走访调查的结果是:大三年级学生很多已经或正在进入顶岗实习实训环节, 即使还在体育社团中挂有名字, 但其实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已非常少见 (见表2) 。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相对本科学生而言, 学制上少一年, 并相应加大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 学生具有条件参与体育社团的时间只有两年左右, 因此, 高职院校在学生体育社团招新工作中上应早入手, 早宣传, 早启动, 利于体育社团成员早入门。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也应该、也可以探索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体育社团存在与发展模式, 提高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累积时间。在走访调查过程中, 很多体育社团会员表达了想参加活动但时间上排不过来的情况, 并有不少学生因参加体育社团而调整实习安排。高职学生实习期间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应成为学校体育社团发展现实的研究需求。

2 . 2 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主要原因和动机参加学生体育社团益处

在“你参加体育社团的主要原因或动机?[多选题]”答题中。共有224人参与了此项调查, 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呈多样性的, 171名同学填写锻炼身体, 占77.03%, 134名同学填写热爱此项运动, 占60.36%, 有49.55%的同学认为可结交朋友。此外, 消磨时间、规定必须参加、被同学带着就参加了的占5% (见图1) 。

高职院校的校址多为城乡结合部, 必修课程之余, 同学们依托体育社团一起学习和练习运动技能, 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活动, 组队参加校际间学生体育社团的交流活动, 体验生活, 丰富人生, 创造娱乐和自我展示的平台, 满足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提升大学生活品质 (见表3) 。

热爱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和结交朋友这三项积极主动动机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被动参加体育社团学生的满意度, 此表与学生认为体育社团带来的好处对比, 可以看出有目的参加社团的学生大部分得到所期待的结果, 特别是对参加体育社团带来的社会积极属性更为看重, 尽管互不相识, 但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 友谊的萌芽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这就扩大了我们的人际交往圈, 体育社团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素养和情商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结语

(1) 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比例不高, 缺乏参与动机。

(2) 不同体育项目的特性及学生掌握技能在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动机所占比重最大。

(3) 参与动机强的学生在体育社团中更能获得满足感。

(4)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参与动机的引导, 创造条件将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

摘要:该文以湖北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 系统调查了解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育社团生存发展的呈现状态, 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环节及学制特点, 把握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行为后面深层次原因, 对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动机进行相关讨论与研究, 系统全面的审视了湖北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组织、发展、管理与指导过程, 并重点通过问卷统计方式来量化研究, 对湖北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进行评价研究。

关键词:体育社团,动机,高职院样,社团管理

参考文献

[1]李俊洪.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会员参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 :25-27.

[2]张力为, 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5-62.

[3]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3.

[4]王和平, 当代大学生体育动机及同一与差异性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10) :1351-1355.

篇9: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生社团;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041-02

学生社团是由一群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学生自发组成的业余性学生团体,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脊梁,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意义

1.充实校园生活,培养健康情趣

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因此,中职生有更多的课余自主支配时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普遍感觉空虚无聊,因此,如何丰富中职生的课余生活成为了中职学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由于竞赛型、指令性的兴趣小组活动缺乏吸引力,那么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主组建的社团活动将成为丰富课余生活的一贴良方。学生在活动中,基本感觉不到外部的压力和要求,比较放松。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在成员间的互动配合中实现。在某种角度来说,活动对学生的道德品格、心理素质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是通过普通的规章制度以及传统“填鸭式”灌输的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通过自行组织、亲自参与、自我创造发挥,不仅可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发展校园和谐人际关系,而且通过共同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辱观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促进学校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的形成。

2.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养

社团拓宽了中职学校课堂教育的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系列活动,社团成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人际交往、组织策划、口头表达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能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中职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进取的团队精神,还可以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中职生由于各种原因普遍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进入中职学校后,不仅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课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彻底放弃学习。大部分中职生由于长期不受关注,而对学校、社会充满冷漠,由此产生了自卑感较强、人际交往困难、情绪不稳定等较多心理问题,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校正,将给中职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在中职生存在的诸多消极特点中,最突出的是自卑心理。但中职生爱好广泛,活泼好动,有自己的特长,因此,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学生表现自我,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在不断尝试中得到锻炼、获得提高。怎样把他们的特长展示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提高组织活动能力,充分展示个人才艺,使他们对学习、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信心。

3.延伸课堂教学,拓宽技术技能

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可创设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如结合电子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组织电子协会,开展简单的电子设备维修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拓宽和丰富了专业知识。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培养中职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自主学习实习就业指导知识。学校可以借助社团的力量,引导学生成立创业协会社、职业发展协会等就业创业社团组织,进一步为实习就业、今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学生社团企业化。学生社团种类繁多,人数参与较多,除了与中职生的爱好发展有关,也会对中职生的观念和定位带来影响。常见的社团组织有文艺、体育类,文学诗歌类,琴棋书画类,专业技术类等。如爱好球类者可加入篮球社、足球社、羽毛球社等;爱好艺术者可参与舞蹈队、合唱队、模特队等;还有专业性较强的有化工化学研究室、机械加工社、汽车汽配社等,而且有些中职社团的成果是相当惊人的,这与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也促使中职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有很多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及企业的需求。

二、学生社团在开展及实施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完善管理制度

中职生普遍存在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学生社团组织中,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或条例,学生更难在活动及日常管理中有条不絮地进行。现在有部分中职学校以效仿高职院校,建立起“学生社团联合会”,笔者在学校也参与过这种组织的建设,觉得在中职学校也非常适用,更有利于管理。

2.加强指导

中职生在开展社团活动中,自身的文化知识及社会层面不够宽敞,这就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引。学校团委应利用各专业教师的特长,针对性地对各社团进行正确的指导,使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果地开展。

3.有效开展活动,促进教育的延伸

社团活动很多时候是作为第二课堂来进行,是主体教育的催化剂。因此,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必须是有目的性地开展,让活动有规模、有成效地实施,忌让学生将学生社团理解为自娱自乐型的组织。社团活动是使学生从中不仅得到爱好兴趣的共鸣,还体会到活动对自己所起的积极作用,要把在社团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迁移到主体教育学习中来,真正发挥社团组织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中职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重要阵地,只要给予学生社团正确的引导、高度的重视及大力的支持,这将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及教育教学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让学生的身心、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作用。

上一篇:雨中的友情六年级作文下一篇:文明礼仪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