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评课的收获

2024-04-11

观评课的收获(精选8篇)

篇1:观评课的收获

【16年】有效观评课的方法与应用--后测题 内容

【16年】有效观评课的方法与应用--后测题

 o o o 1.对教师教学行为课堂观察中关注点是()

A.只关注教师的行为

B.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行为 C.教师行为及对其它教学要素的影响

答案正确!

 o o o 2.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是()

A.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B.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C.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答案正确!

 o o o 3.课堂观察对研究者的基本能力要求是()

A.使用观察工具能力 B.收集信息能力 C.课堂问题判断能力

答案正确!

 4.课堂观察的主流趋势是()o o o A.质性研究 B.量化研究

C.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融合

答案正确!

您的总得分:100 分

篇2:观评课的收获

(1.课堂观察是(A)

A.研究方法 o

o

B.听课活动

o

C.教学行为

2.首先提出量化研究课堂的学者是

(B)

o

A.弗兰德斯

o

B.贝尔思

o

C.古德

3.现代意义课堂观察开始的标志是

(A)

o

A.弗兰德斯互动分类系统

o

C.贝尔思互动过程分析理论

o

D.课堂观察工具开发

4.课堂观察的意义

(A、B、C)o A.真实地反映课堂问题

o

B.促进有效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

o

C.为教育决策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 5.“理解课堂”的核心是指

(A)

o

A.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o

B.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o

篇3:听课、评课的艺术

一、什么是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就是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 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 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验和分析, 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简单说, 听课、评课的过程就是你对老师讲了什么、怎么讲的;学生学了什么、学的效果怎么样等问题做评议的过程。总之, 听课、评课就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 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 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 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 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二、听课评课的基本要求

听课就是四个字:听、看、记、思。

主要听:

1. 教师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是否体现现代的教育思想。

2. 教师的“内质”, 即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追求和教学机智, 比如教学语言是否简洁、科学、规范、富有启发性;

教师是否追求教学艺术品位的不断提升;比如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应变力与感应力, 对于突然的教学事件能否做出敏捷而适宜的处理。

3. 教师的“导”, 即教师指导学生接受知识是否准确, 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

4. 学生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 动态生成的内容是否丰富。

主要看:

1.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看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是否得当, 师生沟通、对话是否民主、平等, 课堂气氛是否积极活跃。

2.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学习效果是否理想、有效。

主要记:

1.“教学实录”方面记录课堂教学情形, 比如听课的日期、节次、班级、学科、学生人数、执教者、课题、课型。

2.简要记录教学的步骤、方法、板书等。教学的步骤中的内容, 只记关键处或者自己感兴趣、有启发的情形即可。

3.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点和动态生成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感觉。

4.自己对课堂的反思。主要思:

1.教师处理教材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怎样?

2.对教师成功或者创造性的地方有那些?不足或出现错误的地方原因有哪些?

3.换位思考, 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 应该怎样上?

4.如果我是学生, 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

5. 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要求等到底如何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6. 这节课是否是反映教师正常的教学实际水平, 如果没有听课者, 教师是否也会这样上等。

三、评课评什么怎么评

1. 教学设计。

(1) 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2) 是否具体明确的制定了三维目标, 符合教情和学情。

(3) 是否合理地处理教材, 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4) 是否灵活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5) 是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了课程资源。

(6) 是否应用了恰当的教学手段。

(7)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等。

2. 教师活动。

(1) 教师的教学思想, 教学理念。现代的教育教学思想是课堂的灵魂, 教师思想理念的高度是课堂的精神高度。

(2) 教材的处理与把握。教材的处理要抓住难点, 把握重点。另外,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的教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闻一知十, 触类旁通。

(3) 教学的构思与设想。教学的构思要开阔, 灵动, 要考虑课堂的千变万化。

(4) 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是否避免了“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是否创新、创造了适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

(5) 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调控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等。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学过程组织、管理的核心。课堂教学管理要处理好教学节奏、课堂段落管理、学生课堂调控等问题。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要关注教师的师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学习素养和心理素养。

3. 学生活动

(1) 准备是否到位。

(2) 参与程度是否普遍, 广泛度如何。

(3) 学习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

(4) 创造性思维是否被激发。

(5) 学习的方式是否有效。

4. 教学过程。

(1) 教学组织是否科学, 有效。

(2) 情景创设是否妥当。

(3) 预设与生成的处理是否巧妙恰当。

(4) 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否融洽。

(5) 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是否合理。

(6) 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是否恰当。

(7) 课堂评价是否有弹性。

(8) 媒体与学科教学是否有效整合。

(9) 课堂教学是否真实有效。

四、听课评课的基本策略

1. 坐到学生身边去。

走进学生中间, 才会发现学生学习活动千差万别。走进学生, 才会发现师生关系的症结所在。坐在什么位置。

一是要根据听课目的和需要选择位置。

二是所处的位置要尽可能不干扰和影响教师的教学。

三是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首先, 要有平等、信任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 并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其次, 在选择位置准备坐下时, 最好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 尊重学生也趁机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再次, 主动向学生传递关爱和信任。

2. 从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开始。

听课评课时我们建议:一是时间要把握好, 要在课堂开始之前进入教室, 以免中途进入影响师生的教学;二是自觉关闭通讯设施;三是要集中精力关注课堂和研究教学, 不做与本堂教学无关的诸如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不要和其他听课者闲聊与课堂无关的话题, 避免在课堂上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和评价。

3、评课要善于倾听、理解和成全教师。

篇4:谈评课的艺术

评课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门艺术。评课的艺术不在于评课者展示出自己的专业素养有多强、理念多超前,而在于运用恰当、适宜的方式,把自己对课的理解和看法呈现出来,让执教者、听课者都能坦然接受并受益。这需要评课者在角色定位、语言措辞、表达方式及内容处理等方面进行精心准备与筛选,才能达到评课的最优效果,提高评课的内涵与质量。

一、评课人性化

每个一线教师都能深刻体会到,开展一次观摩活动并不是信手拈来的事。从选材、教具制作,到流程设计、问题预设、教案书写等方面都需要一番精心的准备和构思。所以,评课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执教老师的劳动成果,在肯定老师的努力与付出后,再提出建议和要求,这样的评课方式会更容易被人接受,更人性化。

1.运用恰当语言,鼓励为主

无论听课者的身份是什么——领导、专家,还是同事,在评课时都应该谨言慎行,易位而思。通常我们在评课的过程中会围绕活动的优点与不足展开讨论,尤其是在提出不足的时候,更需要语言上的处理艺术,让自己的语音、语调、措辞更符合探讨的氛围,体现亲和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在研讨中,我们常听到评课者这样的评价:“老师,你不能……”“老师,你能……”“老师,你为什么不……”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样略带指责的措辞让评课者和执教老师之间一下拉开了距离,也让沟通成为了一种负担。如果换个方式,用“……会更好”“你可以尝试……”“建议……”等鼓励性的语言,效果就会不一样。

2.尊重教师水平,帮助为主

在课程展示的过程中,不同水平的教师所呈现出来的教学风貌各不相同,所以评课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特别是评价新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以“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的标准进行衡量,要尊重新教师教学经验有限的实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教学规律,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评课科学化

教师要做到科学评课,首先,应熟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工作、教师教育行为的指导方向,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3~6岁各年龄阶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特点和相应的发展水平期望。其次,要掌握各领域教学的核心要领,正确把握各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指导要点。最后,要正确地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教师的选材、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需要,以及情景创设的适宜度。

如在评价大班科学活动《海豚》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在选材上,这个活动把探究“海豚的秘密”作为大班孩子的学习内容,符合《纲要》的目标要求: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同时也符合大班孩子的探索需要。在教学的设计上,该活动采取了“发现问题—查找答案—探究原因—获得经验”的指导模式,采取问卷调查、图片欣赏、操作课件等教学手段,这一设计感知体验在前、发现学习在后,遵循了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为主导、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行为上,教师积极营造快乐、自由的探索氛围,让孩子敢想、敢说、敢问,在猜想验证中收获有效的经验,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评课具体化

在评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表格、数据、多媒体等,量化反映课程的实施情况,让评课内容更具体。我园开展教学观摩一般都会提前定出不同的研讨重点,如教师语言的运用方式、问题的有效性、师幼互动的形式及效果等,让听课人员分小组有意识地记录相应情况,在评课交流中有事实依据,用事实说话。

如在中班美术活动《泥工——美丽的瓶花》中,我们就运用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来检验活动的效果。老师在以马蹄莲为例讲完花的制作方法后,孩子们进行自由创作。有26位幼儿参与活动,共制作57朵各式各样的花,其中17朵是马蹄莲。从幼儿作品的数据上分析,平均每个孩子能完成2~3朵花,且花朵的形态各异,有17名幼儿基本习得新经验“马蹄莲”的制作方法,这说明本次活动教师的指导还是有效的。

此外,在培养新教师时的观摩课评价活动,能够结合录像分析会更好。尽量避免一言堂,要带动新教师积极参与到评课过程中,请他们观察教学过程中的自身教态、语言、表情、提问、互动等方面的现场表现,学会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探讨整改策略,逐步提高专业素养。

四、评课条理化

由于评课的时间有限,评课一般不提倡面面俱到,可以确定一条主线索,再围绕该线索展开说明,让评课更有条理性。

如以活动目标为线索展开评价,可从目标制定的合理性、材料的准备、目标的落实以及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展开评价。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为线索进行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包括教师的外在素质:态度、教态、语言、观察能力、亲和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预定目标、制作教具、制定计划、构思方案、重难点把握的合理性等;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重难点突破、师幼互动的效果、幼儿的发展水平等。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幼儿园)

篇5:观评课

《秋天的雨》观课报告

在今年的研修中我有幸观看了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徐桂宜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徐老师的授课总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总的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四点:

1、读中有悟学中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点起头,露出笑容来,不用老师多讲,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这节课中,徐老师正是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而随机地进行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如这一句:“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老师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同时也理解了它的意思。

2、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没有批评,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你读得真好,小朋友们都想来试一试,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如一学生把“扇哪扇哪”的“扇”音节读错了,老师范读了一遍,马上说:“我相信你会读的,再读一遍”一句鼓励的话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

3、重视语言积累运用。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如“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等句子,学生细细地品读着,仿佛感觉真的很凉爽。徐老师在注意语言积累的同时,也注意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好词佳句,比如: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颜色多种多样的菊花,学生说了很多: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色彩斑斓„„。讲到秋天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学生说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4、图文结合注重语言训练。在阅读教学法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很必要的。徐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导入课文时,大屏幕出示秋天雨景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读课文上的句子,体会意思,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柳树醒了》观课报告

在暑 期期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一次参加研修学习,认真观看了几位老师精彩的教学视频,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整个教 学活动中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这些老师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收获颇 丰。其中,从洪英老师执教的《柳树醒了》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从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以及缜密清晰的教学思路,让我深深的陶醉了。

《柳树醒了》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童话,也是一首儿童诗。本单元是关于春天的主题,通过教学,让孩子们感到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柳树醒了》节与节之间结构相似,让学生多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教学时,从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是谁让柳树醒了?学生读文后能够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让柳树醒了。接着学生兴趣盎然地表演读,还安排了学生之间的赛读,师与生之间的接读等,在多种形式的读之后学生不知不觉就会背课文了,达到了课后“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部分,从老师给学生设计了“春天跟-----------说话了说着说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也试着学写诗歌。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路很宽阔,如:“春天跟花儿说话了,说着说着,花儿红了。”“春天跟青蛙说话了,说着说着,青蛙从洞里钻出来了。”多么有诗意啊,学生在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之后,积极性更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从老师适当拓展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孩子们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升华,在升华中应用,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获得成功的愉悦,才能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语言是零碎的、不规范的,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语言,教给他们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老师在这方面多的比较好,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积极性很高。这节课是相对完整的。

建议:因为小朋友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注意力注意力段,老师在讲课时应把重点内容浓缩。在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讲解,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几天研修自己有许多收获,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对整节课授课思路的梳理采取得当的方法指导学生的练习;

2、多用游戏进行辅助练习,讲解得体,加强沟通;以后也要参与其中

3、根据小朋友集中力不集中问题,讲课要有趣,吸引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

4、提高反馈评价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桥》观课报告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这一课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赞可夫就曾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我们既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总之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

《桂林山水》观课报告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王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王老师在揭示课题后,马上用视频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因此,这节课采用“以讲代读,以讲促读”这种方式,是非常成功的。

观看完这一课,我仿佛身临其境,深深的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秀美的风光。

《荷花》观后感

今天听了杨文玲老师执教的每周一课————《荷花》,感触颇深。听后,可以说,在这节课中,朗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初读不做表面文章,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于各种形式的朗读中,逐渐地感知着文章的内涵,真是不简单!在初读阶段,要使每一名学生做到把文章读正确、读流畅,是一件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的事。想想自己的教学,我竟不敢说教过的课文,每个学生都能读的正确、流畅。真是有些惭愧。

冒出来的精彩令我眼前突然一亮,杨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词义可谓是匠心独运,将“挤挤挨挨”和“冒出来” 有机地融合处理。美读阶段,杨老师的指导似润“物”无声,却让“物”栩栩如生。她在学生领悟了关键词后,引导结合词义朗读。“赶紧”一词,学生体会到这个词表现了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想赶快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她这样指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学生的灵性被老师挖掘出来了,读的语气急迫而兴奋。

当学生的发音缺少“巧劲儿”时,她教学生“用气读书”;当学生的读未能入情入境时,她嘱咐学生“声音不要太大,不要破坏陶醉的感觉哦”;当学生的感情表达不是很充分时,她及时范读,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课堂上,学生们神态各异,书声朗朗。整节课,没有滔滔不绝的导语,没有高深莫测的讲解,只是和学生一起思考,共同学习。我想,这就应该是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

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深刻的道理。观看了王老师这节课,值得我借鉴的有如下几点:

导入新课自然,教学中,教师巧妙的运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加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对《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个课题,有了清晰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运用了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制作了易学易懂的课件,提高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师示范书写“弯”字,引导学生书写,寓学于乐,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注重阅读教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惟妙惟肖的范读,也有学生有情有味的个别读,也有响亮、清脆的分小组读等,孩子们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比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小枣树得意的样子”时,王老师让学生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启发学生上台表演,再进行朗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思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课件制作精美,图文并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你就赢得了课堂。这节课,老师从导课到学课,始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稳定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为学生未来人生打好基础。学语文,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王老师利用课文,不失时机的对学生机对学生进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不歧视别人”的教育。把它作为教学生做人的资源。本课的内容则能成为很好的育人资源,事实上,老师在教学中也很好地注重了这一点。

提出一点建议,就是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老师应更多一些,更具体一些。

总之,王老师这节课,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借鉴王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语文教学。

《两只鸟蛋》是二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堂上,高老师紧紧围绕本单元“热爱自然”这一主题,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展开教学,呈现了许多的亮点。

一、教态亲切,语言循循善诱。

一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不高,课堂上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高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的学习情况,用亲切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如学习第二小节“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她问了这些问题: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会怎么说?(承接第一小节)为什么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此刻鸟妈妈的心情怎样呢?什么时候,你妈妈也会焦急不安?一个个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文,在交流中体会了妈妈对“我”的教导,以及鸟妈妈焦急的心情。此外高老师在课堂上还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话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朗读时说:“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写字指导时的“伸出你的金手指!”等等,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这些对调动学习气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课件精美,引学生入情入境。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但包含的意义却发人深省。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课文往往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具。高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了课件,让学生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更深切地理解了课文的深意。

三、生字归类,体现趣味识字。

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语文教师常常为每篇课文中十多个生字如何让学生识记掌握,而大伤脑筋。高老师在本节课中用到的识字方法就值得我们借鉴。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还是集中识字比较有效,而在集中教学的同时又有差异,能体现汉字的特点,则效果更加。高老师便做到了这一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取”的认识,先是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字形,然后是老师通过让学生“取”下她事先贴在衣服上的“苹果”,理解“取”的意思; “仿佛”是通过词语掌握的;再有是 “捧、抬、投”的比较认识,加上图片(捧礼物、抬轿子、投篮球)的字义理解等。

40分钟的一堂课让我感受到学生是愉快的,教师是自信的。相信只要精心准备,我们的课堂都会呈现属于自己的精彩!

画杨桃》观课报告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看了老师执教的《画杨桃》一课,感觉这一课设计新颖,通过读书让学生自己感悟,画画要实事求是,做人也要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样的课,既不失人文教育,又不失语文味,是结合得较好的课例。

一·指导字词、了解大意、读文质疑

教学中王老师充分运用文本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读写的指导。

1·多媒体出示字词,指明领读纠正字音。

2·让学生再读

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理解词语意思,这样当学生在课文中读到这些词语时会对词语有着更深一步的理解。

3·指导学生书写本文重点字,体现了新课标的熟练的书写正楷字的要求

二、抓关住关键段,理解课文道理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在这节课上,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 “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有哈哈大笑的,有嘻嘻笑的;有偷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一股难为情的样子。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到位,达到了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三、通过排教学让学生感悟做人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老师能够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最后提出的问题:回顾父亲和老师的话,总结“他们的教诲”是什么?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收获

在教师的有目的的学法指导下,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参与有热情,思考有深度,目标达成度自然就高。可以说,学法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也值得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篇6:观评课记录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王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

本节课王老师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比如本节课中,教师提出:选用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自己的年龄,并用这个字母来表示你爸爸、妈妈等身边熟悉的人的年龄。学生先合作讨论,然后自主完成,最后再拿出来大家交流。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王老师在这一环节处理的很恰当,值得我学习。

3、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一个环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课堂进行到此学生已有些疲劳,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再一次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有幸在寒假里听了田老师所上的《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情境。新课导入时,让学生根据踢毽子比赛中两个组的成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成绩好,再讨论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引出平均数;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数的应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边,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结合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新知。

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计算的方法。如,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来求出第五组的平均数吗?激发了学生的思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数学的生活味浓,教学效果较好。

今天听了牛老师所执教的《对称图形》这堂课,感觉收获很大。首先,牛老师的教学准备是非常充分的,从课件的制作、到剪纸、以及学生上课用品(剪刀、水笔等)都是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工作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其次,牛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具有对称美的事物,从而得出结论——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一设计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更容易掌握。

再次,本课的课堂容量大,学生练习形式多样,学生动手操作参与程度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总之,牛老师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我们学习。不足之处:

1、课件在新授的时候不需要用到的,就不要提前出示给学生,因为课题轴对称图形是要等到教学过程中才概括的。

2、我认为出示有名风景建筑等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对称美的,因此,在课件上可以出现对称轴,并且多闪烁几次,以便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学生是在有目的的进行有效思考,课堂中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估计,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化,力求让学生在探索算法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情感体验。

9.《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观评记录

一、东营市教科院郭子平主任评课。

(一)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理解。

几何直观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几何直观正好凭借其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的图形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突破学习难点,揭示问题本质。

本节课中很重要的一个工具是点子图。不仅学生借助点子图自主探究 14×12 的计算方法,而且教师在介绍四步口诀计算竖式时也用到点子图进行验证。有了点子图,学生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题缘由等方面就水到渠成较为容易。

(二)将直观、口算、竖式相互结合,实施“有来有回”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时,常常经历如下左图的表征过程。这种表征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学生只经历了有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却没有经历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遇到竖式不会写时,不能用具体的动作表征来支撑。笔算是“直观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沟通几何直观、口算与竖式表示的笔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将直观的点子图化作头脑中的表象操作,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为此,本课在帮助学生构 建乘法竖式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下面右图的表征过程。

听了王老师这节课感觉收获很大。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在教学中王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运动会场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对能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充满兴趣。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计算8加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和你脑子中的答案一样吗?你能有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聪明才智。

2、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时,教师 设计了“谁知道8加7等于几?悄悄告诉老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先独立思考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再组织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篇7:观评课反思报告

首先听月球之谜,从课文导入方面,老师让先学生读课题,月球之谜。迷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从字典中读出来,说明老师提前让学生做了预习。体现新课堂先学后教的教学观,让学生预习不是没有目的的预习,预习内容是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老师重视学生课文阅读指导,从课题月球之谜,读出神秘感,在课文内容指导方面。老师对于重点词语以及难理解的句子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在课文讲解过程中,老师通过问题,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月球上面有哪些未解之谜,让学生用课文中内容来回答,培养孩子提炼课文中心句的能力。在讲课中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老师与学生一起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于疑问句。在课文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月球未接之谜,引导学生想办法去解决这些未接之谜,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老师重视学生读书与写字习惯的培养,端正书写姿势。本节课是一节非常优秀的课文。

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开始的导入老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花的图片,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到课文中。老师通过阅读题目与课文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时,不仅让学生在讲解词语的意思而且还没有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同意理解次的意思。老师先在学生找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再让学生用文中语言或是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证明,课文的中心思想。对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老师不断通过对词语的解释语句的解释,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感受到花的美丽。老师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我为人人,人人就会为我。

听纸船与风筝,本课板书设计非常具有艺术性,在画好板书后让学生找到小熊的位置与松鼠的位置,利用巧妙的板书设计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吸引到课文当中。在课的开始部分老师借助PPT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小熊与松鼠所住的位置。在课堂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小熊和松鼠怎么变成了一对好朋友?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与自己的理解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为什么成了好朋友。老师善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想法。同时借助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自己和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借此培养孩子如何与朋友相处。老师对于重点词语的讲解比较清楚,是一节非常优秀的课。

篇8:走出评课的误区

误区一:敷衍了事

好的评课会使人眼前一亮, 豁然开朗。通过评课, 使听课教师明确这堂课好在哪里, 哪里需要完善等, 这才是评课的真正意义。可目前的评课, “你好, 我好, 大家都好”的现象不绝于耳。这种“皆大欢喜”的评课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评课者准备不足或能力有限 (比如听非自己专业的课) , 因此评课时就不得不勉强应对, 无论表扬还是批评, 都不免流于空泛笼统。另一种主要是出于人情面子和各种利益的考虑, “课未完, 评已定”。评议时有碍情面, 便敷衍了事, 走过场。评议会上冷冷清清, 大多属于被动发言, 评议泛泛而谈, 以赞歌为主旋律。要知道“成绩不讲跑不掉, 问题不讲不得了”, 授课者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没有人指出缺点和错误, 有些教师可能会终身将错误进行到底。

误区二:面面俱到

每次研究课或展示课要研究什么、展示什么, 应该说是非常明确的。但是, 在评课的过程中, 有些评课人常常是面面俱到, 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综合评析。内容太全面, 没有重点和侧重, 其结果只会是蜻蜓点水, 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二三四罗列一堆问题, 而不求其根源, 不但让人难以接受, 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改进教学。

误区三:以偏概全

在评课中, 有的教师不重整体而偏局部, 不观大体而好细节 (当然细节也很重要) ;或者局限于对课堂气氛的评论, 认为课堂气氛热烈是上课成功的标志之一, 学生“小脸通红, 小手高举”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不评价学习的实际效果;或者只重结果, 不管过程, 只关心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而没有重视这些知识是怎么得来的;或者只重视教学手段, 不重视教学实质, 在评课过程中, 甚至出现了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的论调, 把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质弄颠倒了。

误区四:重“师”轻“生”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评课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 着重观察评价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等。评课时更多的是阐述教师的言行, 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 更不用说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 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了。即使有幸提到了学生, 也只是在表象的“热闹与否”上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没有从本质上重视学生的学情。久而久之, 循环往复, 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演绎教案的舞台, 而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却常常被遗忘, 成了课堂的配角。

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才能激发教师的课改积极性, 因此, 作为评课者应该做到:

1. 评课要有准备, 不说空话。

俗话说, “不打无准备之仗”。评课者在听课之前应做相应的准备工作。首先, 评课者要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其次, 记好听课时的第一手材料。通常我们听课做记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录型, 这种形式如同录音机一样, 如实地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另一种是选择型, 选择某一侧面或某些问题, 而选择记录内容的依据是根据听课者的需要, 如主讲人的优势所在、课堂的特色、存在的问题等。第三, 评课者要根据课堂教学特点、班级及学生实际, 实事求是地评价一节课, 不要轻易下“成功课”或“失败课”的评语, 要敢于直面问题, 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如果评课者浮光掠影地听课, 那么听课也就失去了意义。

2. 评课要有重点, 切中要害。

对一节课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 但并非直接按新课程课堂评价标准每个项目一一对照, 不分轻重、主次, 面面俱到, 而需要有所侧重, 要善于抓主要问题。比如一节课上得死气沉沉, 学生学习没情绪, 那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是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 还是教学方法有问题?如果是对教材钻研不透, 那症结又在哪里?如果是教学方法有问题, 那么是教师主观上的认识问题, 还是具体的措施不当?搞清楚这些, 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3. 评课要全面衡量, 兼顾整体。

任何一堂课都兼有优点和缺点, 即便是很精彩的课, 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哪怕是再糟糕的课, 也不会一无是处。我们在进行分析和评价时, 就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这是最基本的。明确这一点, 可防止偏激和片面性。另外, 我们在分析一节课或一位教师的优缺点时, 常常要进一步探讨之所以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而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 至少应分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忽略这点往往会使分析流于武断, 产生“一好遮百丑”或者“一丑遮百好”的现象。因此, 在评课时不能以偏概全, 找到一点问题就上纲上线。教学固然要精益求精, 但教学又是“遗憾的艺术”, “有问题”是正常的, 指出即可, 没有必要抓住不放。

4. 评课要以生为本, 以学论教。

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 而在于教师“引”得巧妙, 学生“学”得主动。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并以学生为中心。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学生知识的增长、学习方法的获得、技能的训练、智能的发展、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等, 都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质和意义所在。所以, 评价一节课时, 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以及学习结果。

上一篇:丝路春光校园征文大赛下一篇:进路搜索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及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