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节日

2024-05-02

父亲的节日(精选8篇)

篇1:父亲的节日

父亲的节日

这个父亲的节日

我却收到了最美的鲜花

我想到雪中的红梅

那是生命最赤诚的绽放

此刻我在青城

雨一直下着

感觉很凉,却又灼热

就像冬天里的炉火

温暖着小时候的我

节日的早晨

我听到父亲的嘱托

隔着万水千山

我依然泪眼婆娑

父亲的节日

我多想为他唱一支歌啊

我忽然想起父亲曾说

最真的祝福是无言的沉默

6月18日父亲节,于呼和浩特

篇2:父亲的节日

世上有这么一个男人,你怕他威严,却又学他沉稳;你跟他不讲理,他批评训斥你,对你的爱却依旧。父亲节了,一起祝福这个男人吧!

给朋友的父亲节短信

世上只有妈妈好,当爸的辛苦谁知道?委屈了364天,终于熬到父亲节,翻身的爸爸们,来把家当!管它有娃还是没有娃,男人嘛,父亲节当然要开心!

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是父母给了我们快乐,是父母给了我们幸福,在此父亲节到来之即我想代表天下所有的儿女祝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身体安康。

是家里的顶梁柱,是给你无期限的保护,是为你的成长而终日不停的忙碌,是不善言辞却又大爱无边的慈父,父亲节到了,愿天下父亲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是你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宽容、友爱、乐观;是你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坚强、勇敢、无畏;爸爸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多,这是我一生用不完的财富!

是您,赐予我生命,给予我成长的勇气,在波涛骇浪的起伏人生中,因为有您,我目标坚定、奋勇前行。

父亲节了,衷心说一句:爸,您辛苦了,请保重身体!

是您,高峻巍峨的双肩挺起生活的艰难;是您,昂扬挺拔的勇敢抵挡所有忧烦;是你,撑起温馨一片铸造爱的港湾;父亲节来临之际,祝亲爱的老爸一生平安!

是您的鼓励让我敢于大胆无畏的梦想,是您的催促给了我勇敢飞翔的力量,让我穿越梦想,一路顺畅;亲爱的爸爸,今天是您的节日,祝您节日快乐!

是您孜孜不倦的教诲,为我的前程点燃了一盏明灯;是您不求回报的爱,为我建造了一个家。

亲爱的爸爸父亲节到了,只想对您说一声,您是我永远的骄傲!

是全天下埋藏得最深的爱,是全天下掩饰得最好的爱,是全天下诉说得最少的爱,这,就是父爱。父亲节到了,把父亲的爱说出来,祝他节日快乐吧!

是谁在心上,刻上长长的名,指向牵挂的方向,是谁在身上,注入暖暖的爱,找到成长的力量,是谁在今天,想要轻声唱,世上只有爸爸好!祝父亲节快乐!

是他,赋予了你高超的智慧,传授了你优良的品德,教会了你做人的道理,指引了你成功的道路!

父亲节到,谢谢他让我的朋友如此优秀,祝你父亲身体健康!

是一道划过天际的流星,我真诚地向它许愿,希望亲2的爸爸1生与健康、快乐、如意、幸福相伴,从此没有烦恼与忧愁。祝父亲节快乐!

收到这条短信的人会健康长寿,阅读的人会一生平安,储存的人会好运天天,删除的人会事事顺心,转发的人会吃得香睡得好,生活没烦恼。祝父亲节快乐!

收集最美的霞光,愿父亲岁岁安康;捕获最柔的清风,愿父亲夜夜好梦;摘下最亮的星星,愿父亲天天开心。若说母爱比海深,那么父爱比山重。父亲节快乐!

手机响铃是你老爸耳聪目明,手机震动是你老爸事事成功,手机静音是你老爸天天开心,手机关机是你老爸万事如意。父亲节,我的祝福借助手机传递。父亲节祝福短信

树叶代表快乐,我送你一片森林;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流星代表一份幸福,我送你一条银河,祝父亲节快乐!

篇3:《父亲的节日》教学设计

1.理解和积累“窘相、佯装、尴尬、解围、沉默”等词语。

2.体会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分析人物的心理, 感悟对父亲的重视、对父亲节日的重视和感恩父母。

3.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4.理解父亲节日带给读者的深思,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和感恩。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的心理。

2.构思的精巧, 体味对父亲和父亲节日的重视以及感恩心理。

【教学难点】

1.对父亲动作、语言描写的分析和“我”的尴尬、自责心理。

2.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以及感恩父母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让有条件的学生在网上查找父亲节的时间和父亲节的来历。 (2) 部分学生可以让父亲讲讲关于祖父的故事。 (3) 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用三言两语对父亲作诚恳的评价。)

一、导入新课

(激发情感, 创设氛围, 并板书课题:父亲的节日) (小声播放音乐《我的父亲和母亲》) 教师深情并茂朗读:古老相传, 母亲给了我血肉, 使我成长, 而父亲却给了我骨骼, 使我站立。父亲给了我一生的启示, 给了我教训, 给了我一种暂时无法理解却受益终生的爱, 而这种爱是父亲一生的付出。

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对自己的父亲作点评价。 (略)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窘相、佯装、尴尬、解围、沉默”等词语, 并结合语境理解。

2. 提出问题:全文围绕“父亲的节日”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

三、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以同桌前后分组的方法, 共同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个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1. 第 (2) 段与第 (8) 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第 (2) 段的懂事一是孩子知道父亲节到了, 记得给父亲庆祝节日, 认为孩子很懂事, 二是孩子了解到这位叔叔并没有打算送自己父亲礼物而尴尬时, 孩子并没有取笑及嘲讽他, 而是帮他准备了父亲的礼物———康乃馨。第 (8) 段中的懂事, 一是作者的父亲认为作者的女儿给他的爸爸准备礼物而感到懂事, 二是父亲看到了当时因作者忘了给自己父亲庆祝节日, 所以场面有些尴尬。为了帮我解围, 把她引到了阳台上玩, 来转移话题, 缓解尴尬气氛。)

2. 第 (9) 段“父亲很开心”中“父亲”开心的原因是什么?

不要儿子多大的回报, 一张小小的电影票就满足了。把这个当作自己儿子的礼物, 其实只要自己儿子好, 什么都好, 都会感动、高兴、开心。

3. 文末“沉默了好一阵子”中的“沉默”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

因为作者的父亲拿自己的血汗钱来帮助儿子买房子, 只有付出, 不要回报。一切都为儿子着想, 而自己却很少为父亲着想, 就连父亲节这一小小的节日都忘记了, 没有当回事, 再加上父亲的这一举动, 认为自己很不应该, 心里会想将来一定要好好对待父亲, 把父亲放在心上。

4. 结合一个具体语句简析人物描写的作用。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里描写等)

5. 从父亲的行动及语言上, 你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四、再读文章, 研讨赏析

1. 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饱含深情却很朴实的语句, 分析理解人物心理。

教师引导, 由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再作小结。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尴尬、自责心理, 而父亲处处为儿女着想的心理)

2. 教师提问:本文写了几个父亲?几个孩子?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巧妙构思, 从而引导理解本文的中心所在。

3. 如果今天就是父亲节, 那么你将对父亲说些什么?打算做些什么?用什么方式?方式重要吗? (学生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

我们都有父亲, 我们都将成为父母亲, 我们对他们心怀感激, 是他们生养了我们, 我们应该感恩。而爱的方式有很多种, 谈谈我们应如何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六、课后小结

(小声播放音乐《我的父亲和母亲》) 父爱是一座山峰, 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父爱是一个大海, 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闪电雷鸣依然仁厚宽容;父爱是一道光辉, 让你的心灵即使濒临黑暗也能光明普照。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节日, 记住父母亲对我们不求回报的爱吧。

七、课后作业

1. 星期天回家后听父亲讲年轻的故事;

篇4: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关键词:西方节日;传统节日;冲击;原因;态度

我国历史发展悠久,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漫长的。在古代,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常常进行祭祀活动,长期如此,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节日以祈福为目的,以吃喝为主题,这也凸显了我国人民的长期溯源就是衣食富足,健康长寿。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封建社会漫长,传统节日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不免打上了封建性、等级性的烙印。例如春节、中秋、元宵等,我国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以长辈为中心,以吃喝为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迅速传入我国并被国人所接受。在这当中青年人占大多数,青年人更向往追求自由,西方文化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而且西方人一直都非常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节日往往以宗教故事为主题,以追求自由快乐为目的。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都是以群体参与为主,以娱乐欢畅为主要形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非常能够宣泄个体的情感。因此,这种方式,更能够迎合当前青年人崇尚自由的愿望。而就是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渐渐的被大家所淡忘,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包峰说:“现在很多人也非常想过传统节日,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活泼一些,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地参与,同时让民众也有更丰富多彩的参与方式,这样才能使这些传统节日焕发新的青春。”节日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娱乐而已。娱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之一,但它不是精神生活的唯一需求。

一、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

外来节日,这一现象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比如说中国的节日在西方也是“洋节”,反映了外来节日对于本土节日的对应关系,这里只是以它来特指当前中国社会的外来节日。主要的西方节日有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过圣诞节时的圣诞树、圣诞老人;情人节火红的玫瑰、巧克力,这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而传统节日是指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数不胜数,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主要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过去,过节是很能让人向往、憧憬的,如划龙舟、放鞭炮、敲大鼓、舞狮子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们生活元素的改变,这种过节的幸福感逐渐消失。大众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而国外的节日却在慢慢融入中国社会,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等,外来节日被追捧得炙手可热。

二、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因

1.中西文化的交流

我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随着外企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相应增多,遇上其本国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多了,海归们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归国后仍然保留西方的节日习俗也无可厚非。而就是在这些文化的相互交流当中,才使得西方节日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超过我国对自己国家传统节日的热忱,从而导致大家对传统节日的观念越来越淡,西方节日却越来越红火。

2.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

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欢迎,这与我国的教育和媒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从教育方面来说,教育在将青少年更多地推向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的英语教育,孩子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对西方的文化、节日都很熟悉,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相反的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却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广大传媒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会经常看到到这种现象,就是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来临的时候,众多的报纸、电视节目都以这个为主题,这无形中起到了宣传西方节日的作用。特别是国外影视作品的大量引入,更是让西方的文化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商业炒作、物质利益的驱动

广大商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节日的重要之处是带给大众欢乐,家人、朋友在一起享受幸福的时光总是离不开商品的。而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刺激,为节日增添色彩。他们大都看准了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追求西方节日的商机,在西方节日来临时,以多种形式兜售节日用品,或是开展主题庆祝活动,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反而在我国传统节日面前,他们表现得要冷静得多。每到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商家会借各种概念进行市场的宣传和运作,各种相应的产品相应产生,从万圣节的假面具热销到圣诞节市场的火爆,借助西方节日发财,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市场运作。而这些大都被国人买账。

4.西方节日自身的优势

西方节日之所以比较受欢迎,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很大原因是由于西方节日注重情感交流,形式丰富多彩、欢快,在节日中能感受一种全新新的文化氛围。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过节的方式在当代社会里显得比较含蓄、沉闷且缺乏浪漫气息。在满足温饱需求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潜意识的个人主义的大众文化,在宽松的政治背景下蔓延和扩展开来。西方人追求平等、自由、享受的生活方式受到现代大众的欢迎。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更多的表现为家族式,节日大多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三、理性的态度面对西方节日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早已缓慢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会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也是不错的,我们要一理性的态度看待西方节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现代各个民族文化毕竟是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

在崇尚西方节日、热热闹闹的过节的同时,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由来已久,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的。例如春节,它是我国长久以来每年最重大、最热闹的节日,也是全国很多民族都共同庆祝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放鞭炮以及包饺子等各种春节吃食,都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无限祝福。再比如清明节,它是由我国的祭祀传统演变而来的,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去扫墓祭祀,以表达对于祖先的怀念和追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各地对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致都包括祭祀、踏青、扫墓、放风筝等形式。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承载着我国宝贵的民族精神,是不容许我们丢弃的。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它们都各有起自身特殊文化内涵,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我们要客观看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节日文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推陈出新,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拒绝西方节日,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西方节日的“入侵”,我们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我们要要重新认识和建设中国传统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们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J].长江大学 学报,2005,(6)

[2] 冯小娟,杨足.从喜庆节日的变化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民 俗的影响[J].高等教育,2006,(1)

篇5:父亲的节日初二作文

早晨,我被一声碰撞的声响惊醒。睁开惺忪的眨眼,发现床头柜上有一张纸,好像是从烟盒上撕下来的,还留有一两个黑印,上面写着:“爸出去了,你在家开始写假期作业。”

我走出卧室,走上阳台,看见了父亲。

他留给我一个背影。他捂着件厚实的大衣,推着他不知道骑了几十年的自行车,一脚轻,一脚重地向前走着。他抬直头,看着远方,我想他的目光一定很坚定,他的目光里也一定包含着沧桑,也许还有喜悦,因为他的辛苦终将换来妻儿的快乐。他的自行车后座两侧挂着他经营的工具,说来惭愧,我不知道父亲是做什么的,我也不知道他每天去向何方,有时几天不回来,我似乎都不曾关注过,我更不知道他一角一角地硬币是怎样的凑够了我的学费。

到了傍晚,华灯初上。父亲回来了,他几乎忘了身上还裹着一件大衣,系上围裙来到水池边洗手。你瞧他,他先打开水龙头,然后就使劲地搓,等大部分部位洗完了后,他小心翼翼地望了望窗边的洗手液,挤了黑豆般大小在手心,手背,手指间都不停地搓,直到整双手都是沫的时候,才开水龙头冲,大约用了几分钟时间,如果换作是我,三秒钟就搞定了。我默默地递上毛巾,父亲接过,脸上洋溢着温情的笑容。

吃饭的时候,他用他那双皮已经皱起的手夹起一块排骨,刚要递到我碗里,一不留神,排骨就掉到了桌上,汁都溅到了他那洁白的衣衫。他却笑着,乐着,脸上像开了花一样。

晨光熹微,风儿带着小跑拨弄着书桌上一张布满油污的纸。

那就是父亲的节日。

他从未忘记要爱你,却从未记起要爱自己。霞光万丈,伴着落日的余晖,我站在门口极目远眺,曲折的小路,通向的是一颗焦急的心。

一年中秋。我站在路口,仿佛看到那高大的身影,仿佛听见他那沉沉的声音,我仿佛可以触摸到他那双粗糙布满茧子的手,一切的一切,可是我没有等到他,眼前只有一片梧桐落叶纷飞,寂寞地等待。

月光像银子似地泻满一地,“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夜月明人尽望”,已知秋思落我家。父亲没有回来,只留我和寂静的小道,我不耐烦地跺着脚,气冲冲地走了。忽的接到了他的短信:“爸爸工地活多,太忙了,不能回家了,中秋快乐!”随后匆忙挂了电话。我的心也一落千丈,望着天上已经皎洁明亮的月儿,我摇摇头,叹了口气就回去了。

今年的中秋是最不开心的。

但那也是他的节日。

他从未忘记要给你道声平安,却从未记起那也是他的节日,即使忙得不可开交,粗糙的声音背后也隐藏不了那颗充满父爱的心。何况,那是父亲的节日。

篇6:父亲节日快乐的句子

2、儿行千里父担忧,忆起慈父泪常流。自古忠孝两难全,却愿家父不白头。身在他乡十余秋,辗转飘零浪子游。多想时光重返去,依在父肩乐悠悠。

3、端起我们手中的酒杯,请爸爸与我们共饮一杯酒,我们的祝福,我们的爱都融化在您的酒杯里,酒色深深,直至心底,祝福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4、父亲节到了,我想对你说:爸爸,等你老了后,我也会继承你的意愿,守在你的身边,也哼着美美的歌给你洗脚,让你晚年快乐!

5、如果父亲是一棵沧桑的老树,那么,我愿是那会唱歌的百灵,日夜栖在父亲的枝头鸣叫,换回父亲的年轻,让父亲永远青翠。父亲节到了,祝节日快乐!

6、父爱,如大山般巍巍而质朴;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父爱,如青松样苍翠而挺拔;父爱,如金子样默默而发光。父亲节,祝福天下好爸爸一生平安,幸福吉祥!

7、小时候,常坐父亲肩头,粗茶淡饭,喝半壶老酒;长大后,孩子往外走,千里叮嘱,盼一切安否;现在啊,父亲常坐山头,一封家书,数满天星斗。父亲大人健康幸福快乐永久。

8、女儿对父亲的感激是无法言语的,多谢你,爸爸!

9、父爱,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雪;温暖如骄阳;宽广如江海!老爸,父亲节快乐!

10、父亲给了我一片蓝天;父亲给我了一方沃土;父亲是我生命里的永恒太阳;父亲是我永远的精神支柱,父亲节,祝父亲永远健康快乐!

11、母爱似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般轻柔缠绵,父爱如山般伟岸高大。母爱的无私,父爱的无言,都让我们感动,父亲节立刻要到了,提前祝爸爸节日快乐。

12、父爱如春日暖风,柔和不张扬;父爱像夏日小雨,丝丝给予你我凉爽;父爱如秋日枫叶,红火满心房;父爱像冬日暖阳,温馨散发光芒!祝天下父亲节日快乐!

13、父亲节到,信息来传送,送吉祥,父亲壮如牛;送快乐,父亲永健康;送问候,父亲永幸福;送祝福,父亲永平安;父亲节到,快送上你的祝福吧!祝天下所有父亲健康平安!

14、我是你如意的复制品,所以不必打假;当我有了心爱的升级版,才懂得您的不简单。您给我的,是如沐春风般的温暖,这种感觉,让我“四季常青”。亲爱的老爸,父亲节快乐!

15、您像那蓝蓝的天,映照着我们灿烂的微笑,您像那巍峨的山,挺立着我们生活的兼任,您像那肥沃的土,滋养着我们永久的幸福,今天是父亲节,我真诚的祝您父亲节快乐。

16、您时时都有许多方法逗我开心,您总是最关心我的一个,父亲,我爱您!祝父亲快乐!

17、白丝渐渐染上了您的头发,皱纹也偷偷的爬上了你的脸颊,曾经年轻的爸爸,如今也踏上了缓慢的步伐。小时候崇拜您长大了依然崇拜,永远都那么帅。爸爸,父亲节快乐!

18、您是海中塔,指引我回家;您是万重山,撑起一片天;您是被中棉,身暖心也暖;尽管您总是默默无言,但无声的父爱却永伴身边!爸爸,节日快乐!

19、父爱,没有水的柔情,却似山的豪迈。没有纯纯的叮咛,却有殷殷的期盼。在了无声息中成长,在漫无边际中长大。其实,儿女是您一生的牵挂。祝愿普天下所有父亲节日快乐!

20、您的关爱,铭记肺腑;您的深情,永记于心;您的教诲,时时牢记;您的慈爱,刻刻温暖。父亲节,让我对您说:父亲节快乐!祝您身体健康福寿无边,开心快乐永远年轻!

21、亲情是一片云彩,它会给我干旱的心田送来滋润的甘霖。父亲是一把伞,他会在我需要的时候为我遮风避雨。父亲节到了,深情地说一句:爸爸您辛苦了!

22、你给的教诲谨记心头,你给的安慰足以解忧。你给的父爱美不胜收,你给的真情细水长流。你给的拥护随处都有,你给的指点不曾弄丢。父亲节到了,愿父亲幸福安康,万事吉祥!

23、父爱像座山,可敬不可攀;父爱向条河,一生常相伴;遮风挡雨不觉累,但求儿女永平安。父亲节里问候你,一生劳碌不容易,今日好好享清闲,愿您健康常相伴,幸福快乐到永久!

24、您的付出您的祈盼,只为我们的成长。多谢您,爸爸。

25、千里之外,每当我步履沉重时,我总能想起您目光的力量,而前行。爸爸,父亲节快乐!

26、父亲是一座山,让你攀升领略山顶的风光;父亲是一棵参天大树,为你撑起绿色的华盖遮挡骄阳;父亲是一盏明灯,为你照亮前进的航程;父亲节到了,祝父亲健康、快乐、幸福!

27、儿童节将到,父亲节接踵而来。在缅怀父亲的同时想对说: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篇7:《父亲的节日》阅读答案

2.( 3 分)反复夸孩子“懂事”,反衬“我”作为孩子的不懂事。

3. ( 3 分)有儿子送的戏票可以陪“我”那喜欢看戏的母亲看戏了;可以把儿子写的书带回去给庄上人翻翻。

4.( 3 分)渐愧、内疚及自责。

篇8:古代节日的祭礼

一、祭天地

在传统礼俗中,祭祀天地是史前社会先民最古老的自然崇拜。在初民眼中那是万能有力的主宰。人类的起源、天地的开辟、季节的变化,无不与天结缘。人们根据已知的事物,凭借着感性的、质朴的思维方式,把这些自然物的一些表现,加以拟人化、形象化,出现了天神的观念,因此,天、地、日、月、星辰等是人类最先崇拜的对象。2005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在遗址保护大厅发掘出土了一个椭圆形石柱,高约80厘米,柱身有加工痕迹,考古学者推断,此地应为半坡人举行祭天礼地的场所。也许这就是人类较早的精神产品之一。

至迟从西周起,崇拜天地之俗就纳入礼制范畴,是最高统治者亲自主持的国家公祭。祭祀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祀地,一定的成员,一定的服饰,一定的祭品,又有一定的仪式。西周祭天有一个专有名词称“郊”,祭地称“社”。《礼记·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郊祀礼就是国君在京城郊外设坛,行郊祀礼。秦人在旧都雍(今陕西凤翔县)郊外筑坛行礼。他们以十月为岁首,国君亲临郊外祭天神,规定“三年一郊”。汉初祭法一如秦制,元旦祭天成为通例。汉武帝即位后行郊祀礼更为频繁。俄而在长安南郊祭泰一,俄而在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县境)立泰一祠。甘泉宫距长安三百多里,好在汉武帝好动不好静,喜欢游历,为了敬天通神,跑三百多里,也乐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定郊祀礼,令一代词宗司马相如等多人为诗赋,大音乐家李延年配乐作《郊祀歌》十九首,赞美天神,歌咏神灵、祥瑞。《郊祀歌》执笔者多为才华横溢的文豪,文字多陈歌舞乐声之盛。制作郊祀歌以供祭天地。

祭天神除岁首外,冬至祭亦十分隆重。《周礼·春官》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又说:“凡乐……冬日至,于地上圜丘奏之。”历代帝王依照天圆地方的原则,每年冬至到圜丘行祭天礼,夏至方泽行祭天礼。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十一月一日冬至,天未明,武帝行拜天神泰一之礼。

冬至日白昼虽短,但从这天起太阳回归,阳气上升,“阳气始,君道长”,值得庆贺,人们视冬至为大节,有“亚岁”之美誉,把冬至和元旦视为同等重要,冬至的首要礼仪是祭天。那时,人们认为天是意志的人格神,是人间最高的主宰,帝王是天神之子,是上天的人间代表,奉天承运,依照天神的意志管理天下事。因此以北极星为时空坐标的汉代,认为冬至不仅是推算历年的天文点,而且是通过祭天沟通天神的最佳时间。所以《史记·封禅书》说汉人“冬至日,祀天于南郊”。

古代除冬至祭天外,元旦或久旱求雨时祈谷,也祀天于圜丘。《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以“元旦祈谷于上帝”,后来定为上辛日祭天。上辛日为农历正月上旬辛日。汉制,以上辛日祭天,《史记·乐书》曰:“汉家常以正月上旬辛日祠太一甘泉。”甘泉宫有黄帝祭天的圜丘,汉帝于此祭天。唐代圜丘建于长安城南明德门外(今西安南郊天坛东路)。明嘉靖九年(1530)仿南京形制,在北京前门外永定门内建圜丘,用蓝色琉璃砖砌成。嘉靖十三年(1534)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天坛内建有祈年殿、祈年门等,体现祭天的主旨。天坛祭天是在黎明前举行,大灯笼高悬,燎炉焚松、柏木、檀香木,香烟缭绕,仪式非常隆重。

祭地礼和祭天礼一样,都是自然崇拜的产物。在充满自然信仰的时代,初民的采集、渔猎,都依赖土地,土地为万物之源。当此之时,初民自然容易把土地神化、人格化。商周时代,古人已将土地作为礼敬、献祭的对象,人们常以皇天后土并称,皇天即天神,后土即地神,或称“社”。社是地神,又是祀神的圣地。祭地礼与祭天礼不同之处是它具有公共性、等级性。国家有“太社”,王室有“王社”,诸侯国有“国社”,诸侯有“侯社”,大夫以下与百姓一起按地域立社。汉代以前立春后第五个戌日祭社,汉代以后增添了秋社,约在秋分前后。间或也有四时致祭者。古代祭社于方丘。方丘又名方泽,后称地坛。它既是祭祀之所,也是测天的宝地。初民认为天圆地方,方丘为方形。汉成帝时定郊祀于长安之郊,汉明帝中元二年(57)在洛阳北郊祀后土。唐代祭地为大祀,方坛建于宫城北,明清地坛也建在城北,与天坛南北对应。

古代祀社神之日称“社日”,这是初民对土地崇敬和膜拜的重大节日。尽管官方祭社斋戒,庄严、隆重,祭品丰厚,但缺少民间村社祭祀所具有的娱乐性。民间祭社即使在穷乡僻壤,社日人们准备社酒、社肉或其他社饭,异常快乐热闹。社祭时先祭神,之后分享社酒、社肉,左邻右舍欢度社日。这一习俗传承到隋唐,依然如故,唐诗人王驾《社日》写道:“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众星璀璨的唐代诗坛,王驾不可与李、杜比肩,亦无王(维)、白(居易)盛名。但他的《社日》诗影响大,没有被掩埋在时间的烟尘中,千古留名。从“半掩扉、家家、醉人归”,可以看出唐代社日十分火爆,人人参加,个个兴高采烈,集体欢宴,醉人的社酒,美味的社肉,大家分享,异常热闹,是一个散发阳光气息的节日。

在祭天祀地礼仪中,值得关注的是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大戴礼·保傅》载:“封泰山而禅梁父。”封,在东岳泰山,禅在泰山下一个名叫梁父的小山行礼。封与禅往往同时举行,这是受命于天,改朝换代的盛世明君告天的大典。最早记载封禅的是《管子·封禅篇》,而将封禅礼付诸实践的第一人是秦始皇。之后,汉武帝、汉光武、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少数皇帝曾行封禅礼,其他如晋武帝、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曾议封禅,都因“此事体大”未能如愿。

秦皇汉武等人的封禅,今人看来不过是一次长途旅游或驴友集体登山活动而已。然而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人眼中,那是一个期盼了三十年的大典,以能参与为荣。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谈,病倒洛阳无法参加封禅饮恨而终,当他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这件令人伤痛之事。风流才子司马相如,临死前谈及封禅事说道:“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观,王者之卒业,不可贬也。”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封禅祭天地之礼,虽儒生首倡,方士鼓吹,却是古代政治生活中极为隆重的大典,也是最高的礼仪。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飘忽神逸之笔专为封禅著书。

二、祭日月

上古初民自然崇拜,既崇拜天地,也崇拜日月星辰。那时,天气的冷暖,阳光的有无,方向的测定,无不与日月星辰的变化有关。因此日月星辰也是人类最先崇拜的对象之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曾发现一些太阳纹、日、月、山等图象,这是初民对日月崇拜的有力佐证。

先秦时代,由于初民生活和天体、天象变化密切相关,人们对日、月、星的崇拜、祭礼和祭天、祭地一样,被纳入礼仪的范畴。

汉高祖刘邦仗剑灭秦,当他称王的第二年(前205),楚汉战争的硝烟尚在弥漫之际,就下诏恢复对天、地、日、月、星辰的祭礼。以后各代帝王都执行这一制度。《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率十八万骑兵,行程一万八千里,举办封禅大典时,也没有忘记行日月祭祀之礼。据《汉书·武帝纪》载:太始三年(前94)汉武帝“礼日成山”。即单独举办祭日典礼,汉武帝钦定的《郊祀歌》十九首中有《日出入》一章,为祀日神的颂歌,也是一首绝好的抒情诗,不仅是《郊祀歌》中之杰作,也是诗歌史上不可多见的佳作。

汉代祭祀日月,制度是:旦拜日,夕拜月。汉平帝时行郊祀礼“其旦东乡再拜朝日,其夕西乡再拜夕月”。西汉末,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王莽主政,治礼活动进入新阶段,这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把方士学说、儒家经典和阴阳五行说糅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套繁复的祭祀礼典,史称“元始之制”,在祭祀日月的同时又在长安北郊为日月立庙。汉光武中兴,行“元始之制”,在洛阳筑坛祭日月,把日月尊为六神之一,置于国家大典。唐开元年间把祭日月纳入吉礼范畴。在《唐会要》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群臣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文献记录。

值得关注的是,蒙古族有自然崇拜之俗,入主中原后,受汉文化熏陶,特别崇拜日月,视月亮的阴晴圆缺为吉凶征兆,决定行止。明清时代,把汉代筑坛祭日月的礼制发扬光大。明世宗嘉靖九年在京筑日坛、月坛,日、月坛均为方形,日坛亦称朝日坛,月坛亦称夕月坛。日坛在朝阳门东南,月坛在阜成门外西南南礼士路西,与日坛东西对应。明清时代,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已是定制。

古人崇拜日月,爱日月,咏日月,祭日月,自然而然地成为传统节日文化中极富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千百年来,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无数墨客骚人把赞月作为重要课题,他们让月亮按照自己的喜好运转,或以人事相托,或以兴衰依附,或以悲欢寄寓,千姿百态,令人目迷神荡。

应该补叙一笔,古代除对天、地、日、月、星辰祭祀外,还祭祀名山、大川、雷、电、风、雨、火和动植物等。由于各地自然环境不同,人们所崇拜祭祀的对象也有所不同。近年随着改革开放,昔日传统祭祀习俗日在复苏,山东泰安市举办泰山文化节,青岛再现传统祭海仪式,颂祭文、奏祭乐、献祭果、敬祭酒、放海生,祈求平安丰收,倡导生态保护,成为民俗文化的盛宴。

三、祭祖先

在史前社会的民俗信仰中,除自然崇拜,还有祖先崇拜。1981年春,考古工作者在辽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座五千年前的女神庙,一尊女神头像,还有人工筑的祭祀坛。成都羊子山三级土台等祭祀台的发现,告诉我们红山文化后期,初民已进入祖先崇拜阶段。他们对造福于氏族的领袖或英雄举行祭祀活动是不言而喻的。大约从西周起,把祭上帝与祭祖宗并列,又将祖先崇拜之俗具体化为一系列繁缛的祭祖礼仪,确立了敬天尊祖观念,上帝是天上的主宰,天子是地上的主宰,祖先是冥世的权威,家长成了一家之主。从此,人人崇拜祖先,节日祭祖,自古迄今不衰。

传统节日中除中秋节外,大都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盛世,也是社会生活伦理化的时代节日文化最辉煌的一页。每逢冬至、腊日、除夕、元旦、上巳节、清明、秦岁首(农历十月一日)等重要节日,都有祭祖活动。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无不以孝治国,节日祭祖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古代帝王祭祖的地方称“宗庙”,宗庙是国家的象征。

宗庙制度,前有庙,后有寝。庙是祭祖之所,是帝陵的正殿,寝是宗庙的后殿,亦称“园寝”,是放置墓主衣物的地方。“宗庙、园寝”的祭祀都是国家的大典,礼仪隆重,还有祭庙之乐。汉代称《房中乐》为汉高祖唐山夫人所作。当时中央政府设有专掌祭礼的官,初称奉常,后更名太常,大凡新皇帝即位、分封诸侯王、大将出征都要告谒宗庙。苏武出使匈奴,被囚十九年,昭帝时回国,特令以太牢谒武帝园庙。可见汉代宗庙制度十分严格,“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汉书·韦玄成传》)

汉代重视祭祖扫墓之礼,汉光武刘秀中兴,于建武十年(34)至长安,“事十二陵,躬祭于墓边”。(《后汉书·光武帝纪》)皇帝首倡,上行下效,拜扫之风大兴,将士出征,官吏加官进爵都要回乡扫墓,并以此为荣。

汉制,皇帝节日典礼后,要赐予老人布帛、粟米、酒肉,表达对老年人的关照,以示普天同庆,这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是不绝于书的。汉朝各代皇帝对老人赐物极重视,西汉三十次,东汉二十五次,这在古代也是十分突出的,其中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赐物尤多。

汉代民间祭祖虽然没有帝王声势大、利益多,但十分庄严。汉人节日祭祖,主祭者、执事都要沐浴戒斋,到了吉日,人们敬神献酒后,全家无论尊卑大小,依次列坐先祖位前,齐献椒酒或屠苏酒,称觞举寿。当时习俗,因犯罪判刑者,不可上坟扫墓,也不参加祭祖之礼。

在祭祀祖先的礼俗中,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将祀祖扫墓的时间定在寒食节。据《旧唐书·唐玄宗纪》载,寒食节上坟扫墓已约定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扫墓。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年(732)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自此,寒食扫墓用诏令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并且列入五礼之中。每逢清明节到了,“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成了唐代社会的重要风尚。唐玄宗不仅提倡寒食节扫墓,也重视尊老敬老,开元二十四年(736)八月初五千秋节(玄宗五十岁生日),唐玄宗宴请群臣和京城父老,大家同坐共饮,以示尊老敬老。天宝十载(751)他亲自到南郊祭天,典礼完毕,下诏赏赐群臣,又赐予天下七十岁以上老人每人绵帛五段,粟米二石;八十岁以上老人绵帛三段;粟米三石;百岁以上老人绵帛五段,粟米五石。类似这样的赐予,对于盛唐时期的帝王来说是很普遍的。

节日祭祖的汉风唐韵传递到清代,1747年,将祭祀仪式规范化,颁布《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族祭祀程序先祭祖,后祭天。祭祖之俗分为常祭,大祭、小祭两类。常祭是每月朔日(初一)望日(十五日)早晨举行祭仪,民间祭祖由族长或家长代表去祠堂祭祀。大祭则选择元旦、元宵、春分、清明、伏日、端午、中秋、重阳、秋分、除夕等节令举行,尤以春、秋两次大祭最隆重,祭祀前三天,族长要沐浴斋戒,吃素戒酒,不近女性,摒除杂念,而家族中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参加,无故不到者要受罚,但是不肖子孙,如不孝不悌、奸淫赌盗、职业低贱者都被剥夺祭祀资格,入赘或出赘者,都不能参与本族的祭祀。凡参加祭祀的宗族人,最后共同饮酒,大块吃肉,称为“祖宗赐食”,或者聚饮,全族人在一起饱餐一顿。

祭祀活动的举办,大大增强了民族协作意识和家族凝聚力,民族文化由此一代又一代延续和弘扬。

上一篇:化学必修二必考知识点总结下一篇:《掌声》,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