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到深处的抒情散文

2024-04-17

忆到深处的抒情散文(通用8篇)

篇1:忆到深处的抒情散文

忆到深处的抒情散文

下雪了。

看着漫天飞舞的大雪,心中一阵悸动,回忆翻滚而来。

那天也是那么大的雪吧。依稀记得世界都白了,毫无其他色彩,只有白色,悲伤袭卷了每一个人。我喜欢雪,喜欢它的纯洁,喜欢在雪白的世界了放纵自己,任那无暇的“可人儿”冲刷自己顽劣的心。尽管此时世界的颜色如此单调,但我却是满心欢喜。但我不明白,我不能明白,上帝为什么在此刻带走我的温暖,带走那个慈祥善良的老人。那一天,看着灰冷的雪飘零落下,再无往日的欣喜,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凄冷与无限的彷徨。身着白色,踏着白雪,去追雪灵魂升华之处。冽雪落在白色的衣衫上,瞬时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凛冽,只留下了一丝惆怅与痛彻心扉的冰辙……

雪一直下着,那抹熟悉的孱弱的背影却已成为回忆。不知从何时起,她走进了我的生命,给了我无限柔情与温暖。也许是他手把手教我写下自己的名字时;也许是她为我织缝爱的垫子时;也许是她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从此依恋上她的`好。总之,所有的一切让我喜欢上了这个勤劳善良的老人。我在沉溺于这种关怀的时候,却丝毫不了解她。不知道他有着怎样的人生境遇,不知道他曾历经过命运怎样的苛刻相待。只知道她是个乐观上进的老人。一直到最后才让我真正了解了她。我不知带该用怎样的语言去叙述一个人的一生,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叙述他的命运。只是突然之间觉得好心酸,命运就是如此不公吧。人们都说上天是公平的,也许这曲折的命运已成定局,但上天也许会给你一个幸福的理由,一个支撑你的理由,那么你找到了那个理由吗?

风吹散雪花,吹白了我们的头发。思念如潮,今若安好?如今再见那漫天飞雪,再赏那白雪纷飞,再不似从前的心境,思念何以按捺?今日又是大雪纷飞日,故人之迹何处寻?踏雪寻梅,又似怎样一种凄境。不知不觉泪水已决堤。人们说,善良的人超脱肉体之后会变成天空最亮的那颗星。如今的我,再无心欣赏雪景,只因她是带着刺激心脏的冰冽。我开始仰望星空,去寻找那颗最亮的星。

时常仰望天空,只想问一句:姥姥,一切安好吗?

篇2:忆到深处的抒情散文

童年记忆中最难忘却的就是那洱海里的快乐时光。在银桥镇西城尾自然村永济河流入洱海的河北岸的沙滩上,从那里进入洱海里游泳,捞螺蛳捞海菜,入海半华里、海水只到小肚子下,劳作后就在沙滩上憩息,那阳春三月的玉洱沙滩为我的童年时光镌刻上了温暖的一笔。

八十多年过去了,她始终是我精神的原生地和灵魂歇脚的地方。

忘不了洱海,是因为洱海里有太多即使我走到天涯海角也抹不去的醇香记忆,这种记忆将温润我一生。

小时,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一度大理的祭海,耍海节的日子。

在母亲讲给我洱海的故事中,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洱海,是大理文明的摇篮,也是大理白族人民赖以繁衍生息的“母亲湖”。千百年来,一方面洱海就像一位美丽慈祥的母亲,用她源源不绝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居住在周边的白族先民,让我们世世代代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另一方面,居住在洱海周边的白族先民又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表达他们对洱海母亲淳朴的感恩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而在众多的文化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祭海、耍海节了。

祭祀是向神灵祈福消灾的礼俗,不论年岁之悠远,抑或故事之神秘,洱海都有资格接受其子民们的祭祀。历史以来,洱海岸边村邑群众多,而依白族传统,几乎每个村都有祭海的习俗和仪式。其中较有规模的有喜洲金河村的本主节、湾桥古生村的本主节、大理龙凤村的本主节、双廊红山的本主庙会等。喜洲金河村的本主神是斩蟒蛇英雄段赤诚,节日正逢农历四月“绕三灵”盛会,所以“绕三灵”队伍祈祷要鱼贯而绕至洱河祠(“仙都”)娱神一天,祈求洱海母亲赐予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收。不过在所有的祭海的节日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仪式最隆重的则是与绕海会相始终的两次本主节,即农历七月二十三日的古生村本主节和农历八月初八的`龙凤村本主节。

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是一个祭祀海神和赛龙神的盛大节日之会。届时,洱海边各大小村子莲池会的老斋奶和许多中青年信众几乎都毫不例外齐聚到湾桥古生村东边的龙王庙旁,祭祀洱海龙王,人数多达数千人。他们来到后,主要举行三项活动,一是花船竞渡、娱神娱人;二是各村莲池会的老斋奶各自为政,烧香拜祭,念经祈祷,祭祀洱海龙王;三是放生。放生是祭海的一大重要内容,凡是前来参加活动的信众到时都要把提前准备好的活鱼、泥鳅放生到洱海,充满了宗教的虔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人肃然起敬。

篇3:忆到深处的抒情散文

一、《竹林深处人家》的话语系统:

一篇好的散文, 是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闻一多曾说:“凡读文学书, 如小说、诗词等, 不妨细读, 反复吟咏, 再四抽绎, 以领会其文词之美。”[1]散文作为文学一种, 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体, 也需细读, 反复咀嚼。作为教学, 可以创设情境, 串联全文, 让学生感受话语系统魅力, 这是细读的基础。那么, 教师如何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难点以及整体脉络呢?要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支点串联起全文, 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这个支点不是生搬硬套地切入, 而是要想一个较好的方式。

《竹林深处人家》情景创设:“我是导游”, 即教师是游客, 学生是导游, 导游要介绍景点以及回答游客的问题。主要解决散文游记路线是怎么样的, 有哪些景点, 以及课文提到竹林深处人家的特产。以下是设计的“创设情境——我是导游”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去过旅游吗?有没有试过跟团去啊?跟团去都有导游带队的。之前都是别人来当我们的导游, 现在我们也当一回导游玩一玩吧!假设啊, 我们要去这个竹林游玩, 还要走进竹林深处发现人家, 在人家那里落脚。各位导游注意了, 现在我是游客, 游客要打听一些关于旅游的事了。导游你好, 我想知道我们的路线是怎么样的?

生: (看课文, 找答案, 在教师适当引导下找出地点名词)

师板书:路线:小溪边石子路→竹海→竹坞→村庄

师启发:怎么样发现村庄的?之前不是说竹子很茂盛, 都遮住了去路吗?是不是看到了什么啊?

生:炊烟。

师:去到村庄那里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人了?

生:不是。

师:那有没有先听到了什么, 有没有先看到了什么?

生:“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 (师边听边板书)

师:导游们注意了, 现在旅客要问第二个问题了:去旅游就要带一些纪念品回来啊, 每次出游应该都有人说“哎, 记得带特产啊!”那么这一次我们去竹林游玩, 那里有什么特产, 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东西可以带回来当留念呢?

生:…… (省略回答问题过程)

师:同学们说到有碧螺春喝, 平常在家也有碧螺春喝啊, 那里的碧螺春有什么特别啊?

生: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气息 (课本里的句子)

师结合上面听的、说的一起板书:特产:笋干;纪念品:竹制品

《竹林深处人家》通过创设情境:“我是导游”。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另一方面由自足的话语系统把课文结构串联起来, 疏通课文脉络, 便于进入意象系统的学习。

二、《竹林深处人家》的意象系统:

何谓散文之意象?我认为散文意象是散文中自然意象图景、社会意象图景与生命感受图景的总和, 是作者寄托情思的表意物象, 也是作者心灵妙悟的外化图象, 并由之构成的文本氛围和情调, 它是构筑散文的诗性空间的主要元素。意象是直接性与间接性、单纯性和丰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散文的文本由于语言描述的间接性, 其艺术意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意象的间接性自然会形成鉴赏过程中理解的不确定性, 给解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空间。

《竹林深处人家》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该单元是以大自然为主题, 表现出大自然的美, 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眷恋、热爱以及关爱之情。这是自然意象图景、社会意象图景与生命感受图景完美结合的结晶, 且看:

自然意象图景:竹海、小溪、石子路、村庄

社会意象图景:人家、炊烟、主人、孩子们、女孩子们、家禽的叫声

生命感受图景:该课文突出描述了竹林之“深”以及与竹子息息相关的“人家”, 以地点转移为线索, 从远近两个方位写景, 再从视觉、听觉、嗅觉具体生动地写了发现人家、置身人家、感受人家。

整篇文章就是由自然意象竹海与社会意象人家为时空核心构成的。陈剑晖认为:“凡是优秀的散文在意象的时空设计上都有着流动性、开阔性和立体性的特点。”[2]教师还可设计三问, 让学生由读到悟《竹林深处人家》的流动性、开阔性和立体性特色:一问:大海是什么样的?那么竹海呢?为什么把竹林比喻成竹海?板书:竹海:深;广;二问:怎么样发现人家的?三问:文中在哪些地方写了视觉、听觉、嗅觉?在朗读的基础上, 引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主要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提示, 以及课后练习来设计的, 从而用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文的重难点上。基于在意象构筑的诗性空间的认识, 可进一步深入意蕴系统的学习了。

三、《竹林深处人家》的意蕴系统:

黑格尔的《美学》指出:“艺术作品应该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些线条, 曲线, 画, 齿纹, 石头浮雕, 音调, 文字乃至于其他媒介, 就算尽了它的能事, 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 情感, 灵魂, 风骨和精神,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散文文本中的艺术意蕴, 即指借助于文字媒介在本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气韵、理智等方面的深层意蕴。

散文注重意境, 教学要注重学生个体参与意境系统的感悟。在《竹林深处人家》中, 教师要注意从题目、结尾以及联系实际三方面进行语言上的引导。先是题目, “请大家看一下课文的题目, 三个名词“竹林”“深处”“人家”, 是啊, 课文讲的就是有一个像海洋一样深而广的竹林, 穿过竹林, 走向深处, 我们发现了人家, 这里既写到了人也写到了景。”接着是课文结尾, 在最后一段的一句话“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 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 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可以用语言引导“为什么作者不写别的东西, 而写了江南竹乡啊?这江南竹乡给作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你看他这一种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 很平和很安宁的生活一直让作者念念不忘啊!”由此, 用语言进行渲染引导, 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是联系实际, 发散思维, 由课文的感悟迁移到生活上的触动,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去过哪一个地方, 你觉得那里的景也很美, 整一个环境都让你感到舒服或者很开心的呢?”在此, 在悟与感的基础上也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竹林深处人家》散文的写作技巧了。

当然, 文本中的意蕴系统, 不是每个解读者都能真正进入。至于解读者能走进哪个层次, 领悟到什么, 把握住什么, 这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了。而经典文本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 正是提供了可以不断阐释的可能, 也是经典之所以魅力不断的根因。可见, 作为师范生掌握散文解读常识, 对散文作一定的深度体验、深度解读是一种知识结构素质要求, 至于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则可“因生施教”了。尤其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的实际, 或许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会开启一扇封闭的心灵之门, 教师必须学会倾听, 并恰当地点拨。若是你觉得美的东西他们觉得不美, 那想必是由他们个人经验决定的, 我们应该尊重;但正确的引导是必须的。

摘要:文章在界定解读教学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的深入的前提下, 分别从《竹林深处人家》的话语系统、意象系统和意蕴系统探讨了解读教学的一般规律问题, 并指出作为师范生掌握解读常识的意义。

关键词:解读教学,话语系统,意象系统,意蕴系统

参考文献

[1]闻一多致闻家驷.《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79页.

篇4:血脉深处的回声(散文)

1

祖母老了。

黄昏时分,远处杂草丛生的空地上,一群蜻蜓在半空中盘旋着,它们扇动着翅膀随风起舞,嬉戏追逐。年近九旬的祖母在后门的那块空地上把捡来的酒瓶、破鞋、硬纸壳等破烂分类收拾。一切拾掇妥当,夜幕已经降临,祖母提着蛇皮袋颤颤巍巍地摸进屋内,按亮墙壁上的灯,整个屋子笼罩在一层昏黄的光晕之中。微弱的灯光映着肖像上祖父生硬的笑容。祖母站在案前久久端详着,嘴里默默念叨着祖父的名字。

祖父已去世五年了,祖母还未从他的世界走出来。前天村头卖豆腐的老张去世后,他们这一茬里,就只剩下年近九旬的祖母了。祖母捡了二十多年破烂,天微亮,她拎着蛇皮袋在晨风里行走,晚霞满天时分,扛着装满破烂的蛇皮袋回来。如果把祖母们同一辈的人比喻成枝桠上悬挂着的树叶,那么祖母现在就是最后那一片树叶,泛着枯黄,挂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寒风骤起时,左右飘摇,摇摇欲坠。

有时,长寿也是一种折磨。时光让你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像飘零的落叶,被寒风裹挟着,飘落在地,化为尘土。

每个相熟的人的离去仿佛像一块巨石砸入祖母的心海,掀起阵阵波澜,她在黑夜中咀嚼着那份孤独。

祖母老了,老到分辨不清父亲和我的模样。我站在她面前,她凑上前来,仔细分辨着,却还是叫错了我的名字。然而,一些事,她却记忆犹新。那天当我告诉祖母村里卖豆腐的老张去世的消息时,大病初愈的祖母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拄着拐杖,说一定要去看老张最后一眼。

2

1941年的冬天,寒风呼啸,村里人都躲在自家屋里烤火取暖。寒风游蛇一般游荡在村庄的各个角落,不时沿着门的缝隙,钻进屋内。屋内,村妇在火炉旁纳鞋底,孩子在靠近火炉的地上玩耍,男人则在一旁就着一小碟花生米喝着小酒。村头的那棵大榕树笼罩在寒气之中,几片落叶在寒风的吹拂下随风飘落。摇曳的灯火点缀在村庄深处,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别样的温暖。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乱时代,偏僻的故乡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还未受到战火的肆虐。

这种久远的宁静镜子一般很快就掉落下来,碎了一地。那天清晨,隆冬的薄雾还笼罩着整个村庄,村里人还在睡梦中上下沉浮,酣畅的鼾声在时光的过滤下,似乎依旧在耳边回响。

第一个从睡梦中醒来的是村长,年逾六旬的他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睡意朦胧地推开门,见是他五年未归的大儿子。大儿子身披蓑衣,裹着一身的寒气。村长又惊又喜,他紧握住儿子的手,两只满是皱纹的手几乎颤抖起来。他想一吐淤积在心里多年的思念。他看着儿子,想起去世的老伴,眼角忽然溢出一滴浑浊的泪来。他们彼此相互看着,时间仿佛停滞。爹,赶快通知村里人迁移,今天晚上日本鬼子会路过村子。说完,村长的大儿子,忽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原谅儿子不孝。在裹着丝丝寒气的薄雾里,村长看着儿子匆匆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天际。

缓过神来,村长来不及锁门,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村头的那棵大榕树下,迅速敲响了挂在树脖子上的那口大钟。钟声急促,像夏日的暴雨掉落在地,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慌乱无章。在急促的钟声里,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乡人迅速感受到了钟声里传递出的那丝慌乱。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庄顿时陷入一阵恐慌之中。

祖母是庄里第一个听到钟声的人。钟声敲响时,祖母正在厨房里忙碌着。一盏油灯相伴,灯火在晨风的吹拂下摇曳不定,火蛇在灶头吞吐着蛇信子,蠢蠢欲动。祖母忙着往灶里添柴,她必须赶在天亮之前把饭煮好。

寂静的村庄顿时炸开了锅,庄里人一脸惶恐地赶着鸡鸭牛鹅、牵着大水牛往村外逃命去。作为童养媳的祖母却独独被曾祖母留下来看家。祖母一脸乞求地看着祖父,祖父转身央求着曾祖母,曾祖母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祖父不敢再吭声了。

曾祖母带着一大家子人赶着马车匆匆离去,临行前嘱咐祖母看好家里的东西。

祖母小孩子般站在大门前,看着庄里人一个个离去。过路的人见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门口,一脸疑惑地问她怎么还不赶紧逃命去,还傻站在这里干吗。祖母兀自流着泪。她用求助的眼神望着一个个匆匆走过的庄里人。当庄里人忽然停住脚步,转身问她要不要一起走时,祖母适才渴望的眼神却又缩了回去。她低头,像是又回想起了自己的身世。

一炷香的工夫,适才静谧无比的村庄变得空荡荡起来,整个村庄只剩下祖母一个人。一整天,十八岁的祖母把自己紧锁在屋子里,不敢出大门一步。她抱上一床暖和的被子,躲在暗房那张雕刻着鸳鸯戏水的大床底下,蜷缩着身子,使劲把自己弯曲成一张弓。屋外寒风趁虚而入,呼啸不止,像肆无忌惮的打劫者,从这一家闯入那一家。

饿了,十八岁的祖母咬几口自己准备好的干粮。偶尔,小巷深处传来剧烈的狗吠声,祖母的心便瞬时提到了嗓子眼。屋外一有风吹草动,祖母便浑身紧张起来,她双手紧握着,指头间渗出丝丝冷汗。

夜幕降临,祖母陷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里。在深度的恐慌里,她沉沉睡去。破碎的梦藤蔓般缠绕着她。不知过了多久,急促的铁蹄声踏碎了祖母的梦。紧接着,她听见有人破门而入,一道火把的光亮瞬时擦亮了整个屋子。祖母双手紧抱着自己,使劲蜷缩着,恨不得与墙融为一体。

她屏住呼吸,大气不敢出,害怕一呼吸就暴露了自己,会被逮个正着。

房间一个个被点亮。暗房的门很快就被一脚踹开了,祖母看见一双高筒靴举着火把在房间里来回走着。祖母一动不动地蜷缩在那里,当她看见高筒靴举着火把走出房门时,她那颗忐忑的心才稍稍得到一丝喘息。然而,正当祖母庆幸时,另外一个人举着火把又进来了。祖母的心顿时又提到了嗓子眼。祖母看见那个人举着火把忽然停住了脚步,一动不动地站在床前。祖母的心几乎跳了出来。

nlc202309011821

祖母没想到,一个弯腰的动作,火把的光亮就把她的面容照得一清二楚。完了完了,祖母孩子似的几乎被吓得哭泣起来。她忽然想起了百里之外的父母。

暗房瞬时又陷入一片漆黑之中,举着火把的人又出去了,她庆幸着或许他没看见自己。半炷香的工夫,门又推开了,屋外的一丝光亮映射到祖母眼里。

祖母听见窸窣的脚步声,紧接着一根冰凉的木棍戳到她身上。“兰娇,你快出来,赶紧跑。我是村头卖豆腐的老张啊。”祖母听见熟悉的声音。

那一晚,祖母从屋子里逃出来后,暂时躲在村里那片杂草丛生的烂尾屋里。她看见无数火把在村里横冲直撞,耳边传来一片混乱声,来不及带走的鸡鸭牛鹅在暗夜里发出声声呼叫,熟悉的牛哞声在耳边响起,转瞬却又变成一块块烤焦的牛肉。

喧嚣了很久,被抢掠一空的村庄,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之中。寒风像浑水摸鱼的小偷,四处游窜着,把一扇扇推开的门吹得哗啦哗啦响。

祖母匍匐蜷缩在墙脚,她心底的那股恐慌早已淹没了丝丝寒风所裹挟着的冷意。她毕竟还是个孩子。当她从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慢慢回过神来时,她才忽然强烈地感受到寒风吹时的冷。寒风吹来,她就禁不住一阵颤抖。

下半夜,待一切完全安静下来,祖母记着卖豆腐的老张的吩咐,沿着村后的那条小路,逃到后山上。山上空无一人,只听见风把树叶吹得哗啦哗啦响。

那一晚,祖母一口气跑到山顶,额头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她静静地站在山顶,凝望着山下的这个村庄,这个她呆了六年的村庄。

翻过村后的这座大山,祖母心里悬着的那颗石头似乎放了下来。暗夜里,她独自行走在山下的田埂上,沿着家的方向走去。晨曦微露时,祖母回到了阔别六年的故乡。她脸上带着一丝兴奋,急匆匆地跑进村里,发现整个村庄也空荡荡的,一只瘸腿的黄狗兀自朝她汪汪叫着。祖母站在空荡荡的村中央,像一尊雕塑。

她沿着记忆里那条熟悉的小径回到家里。房门洞开着,厨房里一地的稻草和柴火撒了一地。她站在门口,大喊着娘,耳边只听见风呼啸而过的声音。祖母发疯似的把每个房间寻找了一遍,而后无望地蹲在门口的小山坡上。她清晰地记得,六年前的那个冬天,自己被送走去别人家做童养媳的那天,五姐恋恋不舍地站在坡头目送着她离去。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五姐,走了很久很久,她再回头时,依旧看见小山坡上有一个小小的黑影。

祖母在外面流浪了八天,再次回到村子里时,整个村庄已恢复了原先的模样。祖母瑟缩着进门,恰好撞见刚从厨房里走出来的曾祖母。曾祖母挖了她一眼,而后厉声喝斥道,叫你好好看家,你死哪里去了!祖父一脸担心地挑着一担水出现在门口,祖母见了,眼角噙着泪水,赶忙从祖父手里接过那担波光粼粼的水,而后匆匆往厨房走去。放下水,祖母赶忙往炉灶里添柴加火。仿佛只有在厨房里,在不停地忙碌中,祖母才能感到一丝安全。祖父跟在她的后面,久久地看了她一眼,递给她毛巾,示意她把眼角的泪擦去。

这几天的生死经历,祖母只偷偷告诉过祖父。祖父听了,一脸惶恐地看着她,一把把她揽入怀中。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俩把整个家族关于豆腐的生意都放在村头的张家。

3

如果说一九四一年的生死经历让祖母深深感受到死亡的恐慌的话,那么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的那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让已身为人母的她深刻地感受到饥饿的滋味。许多年后,识字不多的祖母经常这样形容那种从未有过的饥饿,就仿佛有无数只蚂蚁钻到体内,在啃噬着你的骨头一般。

一九六○年的深秋,祖母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那一年,整个村庄的树叶已经被吃光,村口的那棵大榕树光秃秃地矗立在半空中,愈发显得老态龙钟。山上的野菜被挖空,野鸡野兔的影子难以再寻觅。人们吃糠吃得屙不出屎来,肚子胀得像怀了孕的孕妇一般,白天手脚无力地捂着肚子趴在床上,抑制着难忍的饥饿。调皮的孩子在墙壁上画一个大饼,默默地注视良久,沉醉在自己编织起来的幻想里。

那个晚霞满天的黄昏,祖母抱着我不到一岁的父亲坐在门槛前的那块温热的石头上。微凉的晚风吹乱了祖母的发梢,我父亲像一根豆芽菜一般面黄肌瘦地倒垂在我祖母身上

此时,一个臂膀上戴着袖章的女人从祖母面前经过。我父亲瘦得皮包骨的样子把眼前这个女人震住了。父亲硕大的脑袋顶在肋骨横突的身体上,活像一具从坟墓里爬出来的死孩子。

祖母没想到这个女人是村里刚调过来的妇女主任。在得知祖母的具体家庭情况后,妇女主任把祖母安排到村大队的舂米房舂米。

祖母相信命,这次相遇,挽救了她几个孩子的生命。在村里的舂米房舂米是一件虽是辛苦却让人很是羡慕的活儿。每天下午忙完一整天的活儿,她们几个在舂米房干活的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往衣服最里面的裤兜里藏一些小米。

祖母怀揣着那藏在兜里的一小碗米,像怀揣着宝贝,她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待夜色一点点黯淡下去,黑夜覆盖整个村庄时,祖母把门闩上,把屋角的几个窗户也关得严严实实。祖母娴熟地往炉灶里添柴加火,锅里的米在柴火的燃烧下慢慢释放出一股久违的米饭香。祖母在火灶旁忙碌时,我年幼的姑妈、伯父正焦急地坐在一旁的长凳上,我父亲则在婴儿床里躺着,他们按捺不住焦急的内心抻长着脖子,往锅里张望。

待柴火燃尽,大米饭的清香弥漫整个房间。一向行事稳重的祖母终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把揭开锅盖,而她身旁的几个孩子早已把大碗递了上来。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叫喊着,眼底几乎冒出光来。

祖母往米饭里加了一点盐。几个孩子狼吞虎咽地吃着,一碗米饭很快一扫而光。他们用舌头舔完嘴角残存的米饭,又把饭碗舔得闪闪发光,而后抬起头,意犹未尽地看着祖母。祖母把那碗自己的饭匀成两半,分给孩子,转瞬两个孩子便一扫而光。待两个大点的孩子吃完,昏黄的灯光下,祖母一边抱着我年幼的父亲,一边用熬好的米汤一点点地喂他。

一个星期下来,祖母看见三个孩子苍白的脸上慢慢露出一丝淡淡的红晕。在孩子眼里,原本彻夜难熬的黑夜变成了一种炽热的期待。在以往,每当黄昏降临,孩子们就捂着干瘪的肚子躺在床上,静静地望着昏暗的天花板发呆。祖母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秘密,就连调皮的孩子们她也再三叮嘱。但秘密还是泄露出去,那股夹杂着干裂柴火气息的米饭的幽香透过墙的缝隙漫溢而出,令隔壁床板上的人垂涎不已,他们不停地吞咽着口中的唾液,来缓解心中积聚的那股饥饿感。

nlc202309011821

那天中午,毒辣的太阳烘烤着整个大地,整个村庄的树木光秃秃地只剩下树干,灼热的风吞吐着火蛇四处游荡着。在微弱的蝉鸣里,村庄显得寂静无声。祖母和其他几个一起舂米的被生产队长堵在大门口。生产队长虎视眈眈地看着她们,手中扬着的皮鞭不时抽打在半空中,发出啪的一声响。你们是自己掏出来,还是等着我来搜?生产队长厉声呵斥着。她们低着头,一脸恐慌地把裤兜里藏着的米掏出来,放在一旁的篓子里,不敢直视前方。

祖母几个迅速被带到了村子中央那块空地上,每个人被捆绑在被太阳烘烤得十分灼热的木桩上,无情的皮鞭抽打在她们身上,祖母微微浮肿的身躯在皮鞭的抽打下渗出几丝血丝来。空地成了村庄专门用来惩罚的地方,挥舞的皮鞭迅速吸引了不少围观的人群,我年幼的伯父和姑妈站在围观的人群之中一边流泪,一边喊着要妈妈。

一直到深夜时分,刚刚调过来的妇女主任得知情况后,跑过来替祖母说情。鉴于祖父在外参加抗美援朝,家中尚有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需要照顾,祖母才被松了绑。松绑后的祖母瘫软在地,在微凉的夜幕里,在别人的搀扶下才回到家中。

次日清晨,祖母在我年幼父亲的声声啼哭中醒过来。祖母看了他一眼,眼泪顿时掉了下来。我年幼的父亲正把头埋进祖母的身体,吮吸着她干瘪的乳房。年幼的父亲不停地吮吸着,却没吮吸到一滴乳汁。一股浓重的饥饿感促使着他哭泣起来,哭是他唯一求救的方式。

年幼的父亲的哭声像一根细小的针线一般插入祖母的心尖,祖母一脸心疼地把他揽入怀中。祖母挣扎着爬起床,关紧大门,然后走进暗房深处,挪出一个罐子,从中取出一把米放入锅中。祖母毕竟是一个会过日子的女人,这一小罐子大米是她舂米的那段时间一天天存下来的,这个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

祖母加入少许水,把这一把米熬成浓浓的米汤。年幼的父亲躺在祖母的怀抱之中,看着锅里缓缓升腾而起的水雾,慢慢止了哭声,安静下来。祖母一勺勺地喂着年幼的父亲,父亲一点点地吮吸着,适才紧握祖母衣角的双手松开来,双眼微闭,像是沉浸在饱腹感所带来的喜悦之中。那股针刺般的饥饿感破土而出,正欲深入骨髓深处时,却被这一把米给深深堵住了。

看着我年幼的父亲吃饱后,一脸安静地滑入梦乡,鼻尖响起细微的呼吸声,祖母的眼神掠过窗户,缓缓投向远方,她开始陷入一种苍茫的绝望之中。在长久的注视下,她灵动的眼神似乎也黯淡无光了。

祖母变着法子从山上挖野菜,往米饭中加入各种她四处寻觅采摘而来的树叶。两个月后,米还是吃光了。

日子陷入漫长的煎熬之中,我年幼的父亲整日哭泣着从睡梦中醒来,长久的挨饿,啼哭声变得微弱无比。

那年冬天,屋外大雪纷飞,祖母带着三个小孩躺在被窝里,偎依着,相互取暖。一两天的连续饥饿几乎让他们失去了抵御严寒的能力,祖母紧紧地把我年幼的父亲抱在怀里,不时低下头,往我年幼的父亲嘴里喂着唾液。

那个寒风吹彻的黄昏,白雪覆盖了整个大地,祖母怀抱着孩子一脸焦急地望着窗外,她渴望着远方村庄那条熟悉的小路上此刻能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当她好不容易看见一个人影在雪地里左右飘荡时,她心底那团即将熄灭的火焰又重新燃烧起来。她看着那个人影一点点朝家的方向靠近,等即将靠近家的位置时,却又突然掉转了方向,朝一旁的小径拐过去。祖母转过身,一脸绝望地躺在床上,孩子们有气无力地看着她,似乎奄奄一息。

深夜,挣扎在睡梦边缘的祖母被一阵尖锐的敲门声惊醒过来,她像是忽然意识到什么,浑身忽然来了劲,一骨碌下床打开门。在纷繁的雪花里,祖母看见她父亲那张沟壑纵横的脸。

祖母她父亲给她送来了一小罐米和十多斤红薯。在这个特别的冬夜,一把生命之火沉沉地传递到了祖母的手里。祖母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用它抵御着心底的那份严寒。

已冷清很久的灶台重新点燃起来,火红的火蛇吞吐着伸向灶外,睡梦中的孩子一起醒过来,静静地趴在床上,满脸期待地望着我祖母忙碌的声影。窗外的雪花在寒风里四处追逐嬉戏着,孩子们满脸喜悦地看着彼此,颧骨突出的脸上笑出灿烂的花来。

4

据庄里人说,民国时期,祖父他们家族在庄上方圆几十里颇有声望,是当地颇有良心和涵养的大地主,每个月逢初一和十五总会免费给当地的贫苦农民施舍粥面和馒头。其中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传言曾祖父见四处觅食的麻雀难以寻觅到食物,命家中的仆人在地上撒一层稻谷,而后抽身静静回到屋内,看半空中盘旋着的麻雀纷纷落下啄食。

当年嗜酒如命的曾祖父患肝癌去世后,整个家族慢慢败落,至祖父出生时,已是空有其壳。祖父没有享受到家族繁盛时期的荣华富贵,反而受牵连。

“文革”时期,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祖父参加县邮局的招聘,成功聘上,上了几天班,却又因为家族曾经的地主成分而被刷了下来。祖母空欢喜了一阵,心情顿时又跌到了谷底。此时祖母家中已育有五儿一女,儿女正是读书长身体之时。祖父从朋友那里东挪西凑借了一些钱,在镇里的集市上做起了小生意,慢慢摸索之下,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九十年代初期,祖父在一次去省城进货的途中,遭遇打劫,钱财被洗劫一空,几千块钱进的棉衣棉裤也被一抢而光。这次打击是致命的。祖父原想把这批货卖完,两个儿子结婚的钱就不用愁了,没想到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祖父被打得浑身是伤,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他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礼拜,才能缓缓下床。祖父卧床不起时,祖母守在一旁,默默流泪。

接下来的三年,祖父和祖母咬牙给四叔五叔娶了老婆。至此,祖母算是功德圆满,了结六个儿女的人生大事,儿女都各自有了各自的家庭,压在她心里的那块巨石终于落地。

生活的重担压在祖父的肩膀上,让他过早地苍老下来。为了让四叔和五叔早点结婚,祖父和祖母欠下了一屁股债。原本四叔五叔答应还的债务到最后却都落到了祖父祖母身上。

面对这些债务,祖母谁也没怪,她咬着牙,没吭声。

鬓边发白的祖父一脸焦急,夜半躺在床上难以入睡。次日,祖父醒来时,祖母却早早下了床。祖母就这样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多年的拣破烂生涯,每天出去拣三次破烂,早中晚各一次。早上当晨曦微露,庄里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时,祖母就左手拿着蛇皮袋,右手握着火钳,在雾气迷蒙的庄里四处寻觅着,回来时半个裤脚已经湿润,满载而归的祖母却一脸兴奋;中午午睡时分,祖母走在静静的村庄里,不时有黄毛大狗一脸警觉地朝她吠着;太阳快下山时,祖母通常会去村里的学校和医院拾掇垃圾。

nlc202309011821

捡破烂最辛苦的应该是严寒酷暑时分。酷暑时节,年幼的我爬上树,跨在硕大的枝桠上乘凉,抬头往下望去,寂静的午后,总会看见祖母独自一人提着蛇皮袋行走在烈日下,她不时拿着挂在肩膀上的湿毛巾擦汗,我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往祖母那个方向张望着,仿佛她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清晰可见。严寒时分,庄里人都缩在屋子里烤火取暖时,祖母独自一人行走在村庄的小路上,空气中弥漫着的那股寒气湿润了她的鬓发。

庄里养狗的人家很多,祖母出去拾掇破烂时刻要提防着被狗咬的危险。开始捡破烂的第一个月,那天,祖母走到隔壁村庄的一户人家,看见屋前的垃圾堆里放着一些垃圾。祖母刚从垃圾堆里扒拉出几个酒瓶子,一条刚下完崽的黄毛大狗忽然冲上来,咬住了祖母的大腿,一条深深的血痕印了下来。屋内的另外一条狗也跟着咆哮而出,肆无忌惮地吠着。祖母顿时恐慌起来,她使劲挥舞着手中的火钳,与两条狗僵持着。几分钟后,一个路人出手相助,才算解了祖母的围。祖母捂着腿肚上的那条深深的血痕,看着蛇皮袋里零星躺着的几只酒瓶,浑浊的眼里几乎溢出泪来。

一九九九年的那个寒冬,祖母在捡破烂的路上,前方一辆行驶的摩托车上掉下一大袋炒好的血鸭,骑摩托车的人没有丝毫察觉,很快便绝尘而去。血鸭是江西庐陵地区每逢嫁娶必上的一个招牌菜。掉落在地的那一袋包裹好的血鸭还冒着热气,这立刻吸引了马路旁的三只黄毛狗。三只狗一哄而上,祖母见了,挥舞着手中的火钳大声驱赶着。祖母迅速把那一包血鸭紧紧地抱在怀里,几只狗气势汹汹地围着她。她见状拾起几块石头,朝狗群砸去,被砸中的狗汪汪地吠着,悻悻离去。

祖母怀抱着那一袋冒着热气的鸭肉,如获至宝。在经过邮局的那条小路时,祖母一个转弯,调转了方向。那时,我正埋头做着数学题,忽然门口的班主任叫我出来一下。我一出门,见祖母满脸笑容地看着我,说,林林,快拿你的饭盒来。祖母一边放下破烂,一边把怀里的鸭肉递给我看。祖母大声说着话。我担心被同班的同学看见,把祖母带到了校园的一个僻静处。祖母说,林林,这是我刚在路上捡到的,挺新鲜的,你放心吃,很安全。祖母边说边让我去取饭盒。为了让祖母早点离开学校,我飞快地跑到宿舍把饭盒取了过来。祖母几乎把大半的的鸭肉分给了我。分完鸭肉,祖母摸了摸我的脸,示意我赶紧回去上课。

下课后,我把祖母分给我的那一大半鸭肉全倒在了垃圾堆里,很快学校食堂的两条狗就争抢着啃食起来。祖母喜欢拣一些过期的东西吃,母亲曾一再叮嘱我千万别吃祖母的东西。

看着眼前争着啃食的两条狗,想起祖母苍老的模样,我忽然感到一阵心疼,愤怒地跑过去,一脚把一条狗踢了个底朝天。这件事,我一直深藏在心底,不敢告诉祖母。每次学校放假时,我总会去祖母家玩,和她一起把捡来的破烂分类,然后再一起挑到废品收购站卖掉。我想祖母之所以最疼我,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几日后学校放假,晚饭后我去祖母家玩,进门看见祖母正吃力地拉着鞋帮。我熟练地处理完那些鞋子后,天已经黑了下来。祖母已经在桌前吃饭,我凑上前,见祖母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那一碗她前几天捡来的血鸭。她夹着一块鸭肉放进嘴里,咬了半口又把剩下的鸭肉放在碗边,然后端起碗缓缓抿一口自酿的米酒,仿佛十分享受。我正想借故走开,祖母却开口问上次去学校分给我的那一大半吃完没。我笑着说挺好吃的,心底却感到一丝酸楚。

祖母每天坚持出去捡破烂,风雨无阻,好点的时候一天能捡五十多块钱,差点的时候一天只能捡二三十块。一年省吃俭用下来,祖母能存下一万多一点。

捡破烂的第五年,祖母终于把欠下的五万多块钱外债全部还清了。那个晚霞满天的黄昏,祖母一脸幸福地坐在小板凳上看电视。那台黑白电视机是她捡来的,屏幕上不时冒着雪花点。见我进来,祖母递给我一块糖,然后一脸兴奋地朝我竖起五个手指头。祖母说,都还完了。祖母边说边起身站起来,把我带到一旁的暗房里。祖母指了指暗房一隅的那副覆盖着稻草的棺材,说,这副棺材是我自己买的。祖母说这句话时,一脸幸福。那副棺材在夕阳的斜射下,发出一丝耀眼的光芒,仿佛坟地里的磷光。静静地看着这副棺材,我仿佛看见了祖母躺在里面的情景。年幼的我第一次想到了“死亡”这个词语,我心底顿时一阵恐慌,从屋内跑了出来。许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渐渐明白当年祖母手指那副棺材时那安详而又幸福的神情。

5

祖母老了,她一步步地往泥土深处走去,泥土渐渐漫上来,淹没了她的脖子。记忆是流逝的时光留下的印记。她失忆了,一点点把记忆还回去,重新回到婴儿的状态。二○一四年,中秋后的一天,祖母清晨独自提着蛇皮袋拿着火钳出去,天黑了却还没回来。父亲和我沿着故乡的小路四处寻觅,却始终不见祖母的身影。深夜十点,父亲才找到祖母。她正蜷缩在村里那座废弃寺庙的一隅,嘴里兀自念叨着祖父的名字。

祖母以遗忘的方式渐渐跟我们告别,但一些事情她却记忆犹新。每当夜幕降临,我坐在她面前,向她问起那些她曾经刻骨铭心的往事,她顿时换了一个人一般,眼底放出一丝光亮,那些尘封的往事在她缓缓的叙述下重新变得清晰无比起来。

祖母一步步地走远了,她生命中那些难以抹去的记忆却在我脑海里留了下来,连同她的血脉,在我的骨子深处发出回响。

责任编辑 侯建军

篇5:抒情散文:幸福深处

作一棵树,在风雨中,在阳光下撑起枝繁叶茂,深深扎根泥土,生活有了广度,爱有了深度。招花为邻,结草为伍,不炫耀,不痴不嗔,春来,绿披翠挂,秋到

,青黄杂揉。风来摇曳,自成一道风景,氲氤入画;雨来珠抛,洒下一线温润,滋润半生;霜来雾聚,凝成一抹情愫,深藏浅暖;雪来素装,妆成一阙诗词,任

凭吟诵;就守在你的小院,站成永恒,看你幸福的样子,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人们谈论幸福人生,往往以为轰轰烈烈,百折千回才值得回味纪念。岁月如流,在绵软悠长的日子里,生命中许多细微心事,流失一些,沉淀一些。流失的,你

未曾叹息,沉淀的,你细心烘焙,酝酿成一壶老酒,然后端坐树下,邀明月清风同饮,携红花绿草共醉。你始终相信,人生如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

风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无须刻意追求与营造,一切顺其然,淡淡然,只要稍加润色,就是一首好诗,一篇好文章。就可镂刻于心墙,珍藏于

心底,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待到岁月老去,青丝渐白,容颜已改,在某个午后,对着窗,隔一米阳光,泛上陈黄,拣出来一读,你懂,我知,干净的心,丝丝

甜蜜润透,潜落心底,幸福已尘埃落定。

人要有树的心态,你便是这样。风来不惊,雨袭不惧,只作好自己,心便安,情就暖。那些惶惑而痛苦不堪的日子,你庆幸锤炼了自己,不再弱不禁。逝去的岁

月,那些感动与悲戚,你视为珍宝,秘藏不宣,守口如瓶。不以悲欢的姿态宣示与众,独立特行,不依靠不寻找,安居岁月静好。偶尔也会作一个快乐的梦,浮

上小小的喜悦,相信有一个人,划着舟,乘着车,一路辗转,以朋友的姿态来到你的城,路径你的院门,夕阳余辉下,你假装不经意的回眸,你们相视一笑,便

有了幸福与快乐的故事序幕。

你知道幸福无须矜持与骄傲,随缘自适。你相信这个人如同院子的树,觉得温馨,百看不厌,可以让你回味一生。你便化身藤萝,攀沿枝桠,春去秋逝,同生共

死。时间如此守信,一路陪伴,一次次伤痛还未来得及经历,一次次心碎还未来得及品尝,也没有直面惨淡悲欢离合,一不小心你们就白头偕老了。幸福就幸福

得这么彻底,这算不算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假如人生不曾相遇,人群中没有人对你回眸一笑,你也不会懊恼。你依然是那个你,那棵树,任风景变幻,季节更替,日复一日,走过季节的转角,看时光深处

的暖,听风轻轻的.呢喃。你无暇去愁眉紧蹙,就一棵树坚守小院,迎接晨曦的喜悦,等待夕阳的美好,去怀念花开的岁月,成长的烦恼,忙忙碌碌。人生那杯酒

自酌自饮,率真得象个孩子,每天开心地笑,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风轻云淡,知足到老。

你常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不懂抱怨。纵然天空阴霾密布,电闪雷鸣,象树一样挺发,平和静心,坚守小院,这是你的伊甸园。待到林花匆匆谢了春红,留下露珠

与青草混合的香气,弥漫这薄暮的黄昏。你幸福得如叶片坠下的颗颗珍珠雨,晶莹剔透。就在这些平淡无奇的日子,守一庭灯火相映星汉灿烂,听虫儿啾啾,感

受矮墙苔深的绿,轻语造访的邻里,亲切的话语象晶莹的露珠,滚落幸福的深处。

都说女子的爱一半狂热,一半冰冷,你却丝毫不见。作一棵树,缘来,向着太阳,吸取阳光,珍藏明媚,温温软软,即使一座冰山,也会悄然消融。缘去,是秋

霜袭来,叶黄脉碣,繁华褪去,还我本来。用智慧引导人生,枯荣有定数,以一片叶看世界,世界是花,最终被叶环抱。用一颗心看爱情,在心中就好,就阳光

篇6:云水深处有人家抒情散文

你何时活进了一个故事里,何时一个故事活成了你。你说:世上最美的风景是童话中的城堡,可是我们永远也去不了。我不信,便用了一生的时光去追寻。等时光葱茏了故乡的风景,我收到了天边云彩传来的信笺,上面写道:我在云水深处等你,你不来,我不老。

或是你早已厌倦了城市的浮华,空气中漂浮着酸涩的气息。炎热的夏你总是不肯打开空调,而是选择了到老家暂逼。冷冽的冬让你回想起儿时的雪,你说:那时的雪中有两朵腊梅点缀,美丽极了。于是,我们相约在冬日,去那塞外的雪山看梅。

也许是我们的阅历太少,不知道雪山之巅其实是很少有梅花的,也许是天意弄人,让我们白白地跑了一趟。莫名的,从那一次的失望之后,不再相信冬天,总觉得它的寒冷会淹没了我们,每到冬天,心情总不能平静。在冬天总带着一股浓浓的疲惫感。你似乎对我的样子感到奇怪,你说:去我的老家玩玩吧,在云南,也在云水深处。

云南的天气是否四季如春我并不知道,虽然家住在离云南不远的四川,可云南毕竟还是没有去过的。听你说起云南的美,我的内心也升起了一种向往,总觉得,那地方才应该是我的家。在一片片大山里,青翠的毛竹下,我们的屋舍就在那里幽居。屋前屋后种上几棵果树,墨绿色的松柏四季都是一个样子。当别人问起,你如今生活在哪儿,我们会异口同声地对他们说:在彩云之南,在云水深处,一个有溪水涓涓流淌,风在林中沙沙作响的地方。

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菜地,种着四季的蔬菜,土豆、西红柿、四季豆……在菜地的旁边是一个小茅屋,我们闲着没有事的时候就去那里休息。在山谷之间有一处温泉,除了我们,再没有别人发现。走过许多地方的路,也曾看过许多地方的人,却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的,对某个地方的流连。

可是,我们却异地两隔,你在你的故乡,我却在做我的梦,我们是否还会相见都不知道。只能托同一片天空的云,送去我写的信,信上说:我这一生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寻找到你,我不信佛家所说的有缘自会相见,我只信所有的`相遇都只是因为我的不断寻觅。你在云水深处有了一个家,我在红尘俗世当中有了一份工作,彼此过得还算不错,便也是对自己的安慰。

我知道,有一种痛,是我们相爱了,却没有办法在一起,只能长久的思念,长久的彼此安慰,说:那里就是我的家,你若喜欢,可以随时来看我。可烟波遮掩了那一切,只剩下记忆中的你,还住在云水深处。过往的点点滴滴,却再也记不起来。

篇7:竹林深处,琴声悠扬抒情散文

身处城墙水泥的楼房之间,少了份清幽,少了份安宁……

有时候我曾这样想,每日沉醉于懒散,糜烂之中,我是不是太堕落,太沉沦?但是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下,我有选择权利吗?我想我或许有。

此时我身处竹林深处,风轻轻吹过,沙沙的竹叶声,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宁静,安详。潺潺的水声从耳边传来,我记得那是我梦里的声音,好像是在呼唤我,让我回到自然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的每一种声音都是一种召唤,那是心灵最深处的呼唤。在这样繁华忙碌的生活中,我们都渴求的回归,那不是欲望,而是一种希冀。

身体的每一处,都像是风一般,当我踏上这片竹林之际,我好像明白了我一直追求的.是什么了。每日的忙碌,我渴求得到休息,每日的酸痛,我渴求得到静修。远处的琴声泛起,荡起心中层层涟漪。心中的那根最柔软的弦慢慢触动,再也无法平静,我想我找到了最原始的自己,那股清澈见底,那股深不见底……

我曾向往陶渊明的悠然独往来,我曾向往林逋的梅妻鹤子,一切的一切仿佛不那么现实,仿佛一切都只是存在梦里。但如今的悠然,宁静,让我相信在当今破烂不堪的环境中,总有一份宁静安详是被守护的,我愿放弃自身的污浊,投身于这份美好,洗涤了我心灵的灰暗……

这时候的梦想仿佛变得单纯,我曾经的贪欲,自私小气不再有,取而代之的是,谦虚,谨慎,安详,细心……

篇8: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上一篇:高中毕业生个人鉴定参考下一篇:暑假趣事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