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香深处散文

2024-05-03

菊香深处散文(共8篇)

篇1:菊香深处散文

菊香深处散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体味着王维笔下的意境,我们几个笔友,应肖兄之邀,去他那儿,看野,赏秋,品菊香!

就是这肖兄,和我是有些缘分的。同道,文友,且不谈;他的夫人,和我的夫人,同一个姓,同一个字辈,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又是同一个谐音。遇上肖兄,我总会亲切地戏称他为“连襟”。

――有他盛情相邀,焉能不去?

车到黄庄,我们下车。雨,还在丝丝缕缕地下着,真的是秋意绵绵呢!

可肖兄他们,早在路边迎候我们了。

在陈列着几盆野菊的的客厅里,我们一杯茶还没有喝完,肖兄旁边的汤总便发话了:“走啊,请你们去看野,赏秋,品菊香!”

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漫步在乡野泥泞的阡陌,弥散在我们心头的,是一种久违了的轻松和怡悦。

一位老农,真的是披着蓑,戴着笠,牧着一头膘肥体壮的大白牛。

同行的一位编辑,这个只是从电一影上电视上看到过水牛的文静的小女孩,不由得高兴地欢呼起来。

就这么在这乡野泥泞的阡陌上走了好长好长的一段路,一条宽宽弯弯的.河流,波光潋滟地流淌在我们脚下了。

绿绿的水藻,青青的芦苇,在水中静默着。

看得见,水中的小鱼小虾,在亲密地嬉戏。

在这泥泞的阡陌的尽头,是一座清清爽爽的茅屋,茅屋前,一张方方整整的餐桌。

有自来水龙头在屋外接着,有水码头往河面通着,三三两两的草鸡,并不怯生的,在长着野草蹦着蚱蜢的空地上转悠着。

茅屋,像是人家又不似人家。

几株野菊,在檐前屋后,青青绿绿地长着。还没到开花的时候,可菊茎上,已经打满了肥肥嫩一嫩的花骨朵儿,在缕缕的清风中,很见精神地摇曳。

面对着茅屋的,是一望与莽莽的苍天相连相接的淼淼的水面,至少有千儿八百亩的面积吧!

我们问汤总,“这是你们经营的蟹塘吧?”

“何止就这八百亩的水面!”好像身为副总吧,肖兄答道,“在盱眙,在大丰,在兴化各地,我们有一二万亩的养殖面积,单员工,就有三四百人呢!”

这时,一位员工,用一柄丝网,从蟹塘里拖上来一网,我们看到的,是一只只蜘蛛大小活蹦乱跳的蟹苗儿。

“这是准备着明年放养的,一二万亩的水面,该得多少蟹苗儿?手中有了,心中不慌。”汤总向我们介绍道。

听到这儿,我们对这位虽然相貌平和语调恭谦的汤总,也不由得刮目相看起来。

傍晚了,夜幕渐次地降临。

当我们在茅屋前那张方方整整的餐桌上坐下的时候,肖兄告诉我,这茅屋,便是看蟹人简单的居室。

此刻,那在清风中很见精神地摇曳着的几株野菊上肥肥嫩一嫩的花骨朵儿,也似乎送来了丝丝缕缕的芬芳。

“喔,忘了告诉你们了,我们公司的名称,就叫菊香呢!”也许,就因为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汤总的脸上,显现出难得的自豪。

我们,从小城上来的几个人,也不由得心旌摇曳了――

在这清风送爽的乡野上,波光潋滟的河流旁,烟波浩渺的蟹塘边,看野,赏秋,品菊香,不也是人生的一种风景?

篇2:菊香深处散文

品一杯淡淡的菊花茶,秋天的味道便跃然于淡然的茶香中。几朵滁菊,在热烈的冲洗、浸泡下涅盘重生,再次清灵淡雅地开放,散发出醉人的清香。它舒展美丽的容颜,清香依旧。爱在深秋花开时,醉在菊香最深处。这是一种岁月悠悠的回味,是一种沧桑无悔的真情。

寒冷的冬日里,收到了好友寄来的菊花茶,滁菊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梅兰竹菊之为四君子,只是因为梅的冷傲清高,兰的清淡雅致,竹的高风亮节,菊的.淡泊清华。四君子中,我偏爱菊的高洁淡雅。“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菊花不仅是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还被赋予隐士、斗士、伤感、高洁的象征。

品茶品人生,相知风雨中。当丝丝清香入口入心,我仿佛看见,一朵菊花沁着夜的清凉,浴着月的华光,清香妩媚地绽放。“英姿俊逸拥千鬟,蕊抱枝头密叶间”。它仿佛是月的精灵,花中的仙女,不为点缀,不为争艳,只为自己淡定的存在。一份真情在秋风的摇曳中诠释着相知的美丽。在岁月沧桑里感叹生命的轮回;无论相隔多么遥远,只要心是近的,就能温暖彼此的心。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轻盈的在杯子里飘浮着。芬芳之外,世间纷扰便远离了。此刻,心里最怀念的,是一份久远的真情,就如手中这杯茶的静澈。一杯淡淡的菊花香,一卷淡淡古诗词,让我顿悟超然。“不学落红飞满地,长留高洁向人寰”。心素如简,人淡如菊,是我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茶在唇边淡然而清香,杯中的水随思绪缓缓流动。浅浅的芬芳扑面而来,不由感叹,一朵菊花在绽放的一瞬间,就拥有了所有的美丽。在氤氲的茶香中品味岁月淡淡的清香,回味幽香久远的情愫。我明白了菊花能与清寒相伴,这是惊艳的美丽。一颗诗心,一点情怀,醉在菊花的清香中。其实,只要能读懂一个世界,便能读懂一颗诗心。

篇3:菊香深处散文

一、《竹林深处人家》的话语系统:

一篇好的散文, 是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闻一多曾说:“凡读文学书, 如小说、诗词等, 不妨细读, 反复吟咏, 再四抽绎, 以领会其文词之美。”[1]散文作为文学一种, 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体, 也需细读, 反复咀嚼。作为教学, 可以创设情境, 串联全文, 让学生感受话语系统魅力, 这是细读的基础。那么, 教师如何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难点以及整体脉络呢?要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支点串联起全文, 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这个支点不是生搬硬套地切入, 而是要想一个较好的方式。

《竹林深处人家》情景创设:“我是导游”, 即教师是游客, 学生是导游, 导游要介绍景点以及回答游客的问题。主要解决散文游记路线是怎么样的, 有哪些景点, 以及课文提到竹林深处人家的特产。以下是设计的“创设情境——我是导游”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去过旅游吗?有没有试过跟团去啊?跟团去都有导游带队的。之前都是别人来当我们的导游, 现在我们也当一回导游玩一玩吧!假设啊, 我们要去这个竹林游玩, 还要走进竹林深处发现人家, 在人家那里落脚。各位导游注意了, 现在我是游客, 游客要打听一些关于旅游的事了。导游你好, 我想知道我们的路线是怎么样的?

生: (看课文, 找答案, 在教师适当引导下找出地点名词)

师板书:路线:小溪边石子路→竹海→竹坞→村庄

师启发:怎么样发现村庄的?之前不是说竹子很茂盛, 都遮住了去路吗?是不是看到了什么啊?

生:炊烟。

师:去到村庄那里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人了?

生:不是。

师:那有没有先听到了什么, 有没有先看到了什么?

生:“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 (师边听边板书)

师:导游们注意了, 现在旅客要问第二个问题了:去旅游就要带一些纪念品回来啊, 每次出游应该都有人说“哎, 记得带特产啊!”那么这一次我们去竹林游玩, 那里有什么特产, 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东西可以带回来当留念呢?

生:…… (省略回答问题过程)

师:同学们说到有碧螺春喝, 平常在家也有碧螺春喝啊, 那里的碧螺春有什么特别啊?

生: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气息 (课本里的句子)

师结合上面听的、说的一起板书:特产:笋干;纪念品:竹制品

《竹林深处人家》通过创设情境:“我是导游”。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另一方面由自足的话语系统把课文结构串联起来, 疏通课文脉络, 便于进入意象系统的学习。

二、《竹林深处人家》的意象系统:

何谓散文之意象?我认为散文意象是散文中自然意象图景、社会意象图景与生命感受图景的总和, 是作者寄托情思的表意物象, 也是作者心灵妙悟的外化图象, 并由之构成的文本氛围和情调, 它是构筑散文的诗性空间的主要元素。意象是直接性与间接性、单纯性和丰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散文的文本由于语言描述的间接性, 其艺术意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意象的间接性自然会形成鉴赏过程中理解的不确定性, 给解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空间。

《竹林深处人家》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该单元是以大自然为主题, 表现出大自然的美, 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眷恋、热爱以及关爱之情。这是自然意象图景、社会意象图景与生命感受图景完美结合的结晶, 且看:

自然意象图景:竹海、小溪、石子路、村庄

社会意象图景:人家、炊烟、主人、孩子们、女孩子们、家禽的叫声

生命感受图景:该课文突出描述了竹林之“深”以及与竹子息息相关的“人家”, 以地点转移为线索, 从远近两个方位写景, 再从视觉、听觉、嗅觉具体生动地写了发现人家、置身人家、感受人家。

整篇文章就是由自然意象竹海与社会意象人家为时空核心构成的。陈剑晖认为:“凡是优秀的散文在意象的时空设计上都有着流动性、开阔性和立体性的特点。”[2]教师还可设计三问, 让学生由读到悟《竹林深处人家》的流动性、开阔性和立体性特色:一问:大海是什么样的?那么竹海呢?为什么把竹林比喻成竹海?板书:竹海:深;广;二问:怎么样发现人家的?三问:文中在哪些地方写了视觉、听觉、嗅觉?在朗读的基础上, 引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主要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提示, 以及课后练习来设计的, 从而用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文的重难点上。基于在意象构筑的诗性空间的认识, 可进一步深入意蕴系统的学习了。

三、《竹林深处人家》的意蕴系统:

黑格尔的《美学》指出:“艺术作品应该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些线条, 曲线, 画, 齿纹, 石头浮雕, 音调, 文字乃至于其他媒介, 就算尽了它的能事, 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 情感, 灵魂, 风骨和精神,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散文文本中的艺术意蕴, 即指借助于文字媒介在本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气韵、理智等方面的深层意蕴。

散文注重意境, 教学要注重学生个体参与意境系统的感悟。在《竹林深处人家》中, 教师要注意从题目、结尾以及联系实际三方面进行语言上的引导。先是题目, “请大家看一下课文的题目, 三个名词“竹林”“深处”“人家”, 是啊, 课文讲的就是有一个像海洋一样深而广的竹林, 穿过竹林, 走向深处, 我们发现了人家, 这里既写到了人也写到了景。”接着是课文结尾, 在最后一段的一句话“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 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 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可以用语言引导“为什么作者不写别的东西, 而写了江南竹乡啊?这江南竹乡给作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你看他这一种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 很平和很安宁的生活一直让作者念念不忘啊!”由此, 用语言进行渲染引导, 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是联系实际, 发散思维, 由课文的感悟迁移到生活上的触动,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去过哪一个地方, 你觉得那里的景也很美, 整一个环境都让你感到舒服或者很开心的呢?”在此, 在悟与感的基础上也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竹林深处人家》散文的写作技巧了。

当然, 文本中的意蕴系统, 不是每个解读者都能真正进入。至于解读者能走进哪个层次, 领悟到什么, 把握住什么, 这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了。而经典文本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 正是提供了可以不断阐释的可能, 也是经典之所以魅力不断的根因。可见, 作为师范生掌握散文解读常识, 对散文作一定的深度体验、深度解读是一种知识结构素质要求, 至于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则可“因生施教”了。尤其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的实际, 或许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会开启一扇封闭的心灵之门, 教师必须学会倾听, 并恰当地点拨。若是你觉得美的东西他们觉得不美, 那想必是由他们个人经验决定的, 我们应该尊重;但正确的引导是必须的。

摘要:文章在界定解读教学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的深入的前提下, 分别从《竹林深处人家》的话语系统、意象系统和意蕴系统探讨了解读教学的一般规律问题, 并指出作为师范生掌握解读常识的意义。

关键词:解读教学,话语系统,意象系统,意蕴系统

参考文献

[1]闻一多致闻家驷.《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79页.

篇4:血脉深处的回声(散文)

1

祖母老了。

黄昏时分,远处杂草丛生的空地上,一群蜻蜓在半空中盘旋着,它们扇动着翅膀随风起舞,嬉戏追逐。年近九旬的祖母在后门的那块空地上把捡来的酒瓶、破鞋、硬纸壳等破烂分类收拾。一切拾掇妥当,夜幕已经降临,祖母提着蛇皮袋颤颤巍巍地摸进屋内,按亮墙壁上的灯,整个屋子笼罩在一层昏黄的光晕之中。微弱的灯光映着肖像上祖父生硬的笑容。祖母站在案前久久端详着,嘴里默默念叨着祖父的名字。

祖父已去世五年了,祖母还未从他的世界走出来。前天村头卖豆腐的老张去世后,他们这一茬里,就只剩下年近九旬的祖母了。祖母捡了二十多年破烂,天微亮,她拎着蛇皮袋在晨风里行走,晚霞满天时分,扛着装满破烂的蛇皮袋回来。如果把祖母们同一辈的人比喻成枝桠上悬挂着的树叶,那么祖母现在就是最后那一片树叶,泛着枯黄,挂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寒风骤起时,左右飘摇,摇摇欲坠。

有时,长寿也是一种折磨。时光让你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像飘零的落叶,被寒风裹挟着,飘落在地,化为尘土。

每个相熟的人的离去仿佛像一块巨石砸入祖母的心海,掀起阵阵波澜,她在黑夜中咀嚼着那份孤独。

祖母老了,老到分辨不清父亲和我的模样。我站在她面前,她凑上前来,仔细分辨着,却还是叫错了我的名字。然而,一些事,她却记忆犹新。那天当我告诉祖母村里卖豆腐的老张去世的消息时,大病初愈的祖母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拄着拐杖,说一定要去看老张最后一眼。

2

1941年的冬天,寒风呼啸,村里人都躲在自家屋里烤火取暖。寒风游蛇一般游荡在村庄的各个角落,不时沿着门的缝隙,钻进屋内。屋内,村妇在火炉旁纳鞋底,孩子在靠近火炉的地上玩耍,男人则在一旁就着一小碟花生米喝着小酒。村头的那棵大榕树笼罩在寒气之中,几片落叶在寒风的吹拂下随风飘落。摇曳的灯火点缀在村庄深处,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别样的温暖。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乱时代,偏僻的故乡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还未受到战火的肆虐。

这种久远的宁静镜子一般很快就掉落下来,碎了一地。那天清晨,隆冬的薄雾还笼罩着整个村庄,村里人还在睡梦中上下沉浮,酣畅的鼾声在时光的过滤下,似乎依旧在耳边回响。

第一个从睡梦中醒来的是村长,年逾六旬的他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睡意朦胧地推开门,见是他五年未归的大儿子。大儿子身披蓑衣,裹着一身的寒气。村长又惊又喜,他紧握住儿子的手,两只满是皱纹的手几乎颤抖起来。他想一吐淤积在心里多年的思念。他看着儿子,想起去世的老伴,眼角忽然溢出一滴浑浊的泪来。他们彼此相互看着,时间仿佛停滞。爹,赶快通知村里人迁移,今天晚上日本鬼子会路过村子。说完,村长的大儿子,忽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原谅儿子不孝。在裹着丝丝寒气的薄雾里,村长看着儿子匆匆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天际。

缓过神来,村长来不及锁门,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村头的那棵大榕树下,迅速敲响了挂在树脖子上的那口大钟。钟声急促,像夏日的暴雨掉落在地,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慌乱无章。在急促的钟声里,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乡人迅速感受到了钟声里传递出的那丝慌乱。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庄顿时陷入一阵恐慌之中。

祖母是庄里第一个听到钟声的人。钟声敲响时,祖母正在厨房里忙碌着。一盏油灯相伴,灯火在晨风的吹拂下摇曳不定,火蛇在灶头吞吐着蛇信子,蠢蠢欲动。祖母忙着往灶里添柴,她必须赶在天亮之前把饭煮好。

寂静的村庄顿时炸开了锅,庄里人一脸惶恐地赶着鸡鸭牛鹅、牵着大水牛往村外逃命去。作为童养媳的祖母却独独被曾祖母留下来看家。祖母一脸乞求地看着祖父,祖父转身央求着曾祖母,曾祖母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祖父不敢再吭声了。

曾祖母带着一大家子人赶着马车匆匆离去,临行前嘱咐祖母看好家里的东西。

祖母小孩子般站在大门前,看着庄里人一个个离去。过路的人见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门口,一脸疑惑地问她怎么还不赶紧逃命去,还傻站在这里干吗。祖母兀自流着泪。她用求助的眼神望着一个个匆匆走过的庄里人。当庄里人忽然停住脚步,转身问她要不要一起走时,祖母适才渴望的眼神却又缩了回去。她低头,像是又回想起了自己的身世。

一炷香的工夫,适才静谧无比的村庄变得空荡荡起来,整个村庄只剩下祖母一个人。一整天,十八岁的祖母把自己紧锁在屋子里,不敢出大门一步。她抱上一床暖和的被子,躲在暗房那张雕刻着鸳鸯戏水的大床底下,蜷缩着身子,使劲把自己弯曲成一张弓。屋外寒风趁虚而入,呼啸不止,像肆无忌惮的打劫者,从这一家闯入那一家。

饿了,十八岁的祖母咬几口自己准备好的干粮。偶尔,小巷深处传来剧烈的狗吠声,祖母的心便瞬时提到了嗓子眼。屋外一有风吹草动,祖母便浑身紧张起来,她双手紧握着,指头间渗出丝丝冷汗。

夜幕降临,祖母陷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里。在深度的恐慌里,她沉沉睡去。破碎的梦藤蔓般缠绕着她。不知过了多久,急促的铁蹄声踏碎了祖母的梦。紧接着,她听见有人破门而入,一道火把的光亮瞬时擦亮了整个屋子。祖母双手紧抱着自己,使劲蜷缩着,恨不得与墙融为一体。

她屏住呼吸,大气不敢出,害怕一呼吸就暴露了自己,会被逮个正着。

房间一个个被点亮。暗房的门很快就被一脚踹开了,祖母看见一双高筒靴举着火把在房间里来回走着。祖母一动不动地蜷缩在那里,当她看见高筒靴举着火把走出房门时,她那颗忐忑的心才稍稍得到一丝喘息。然而,正当祖母庆幸时,另外一个人举着火把又进来了。祖母的心顿时又提到了嗓子眼。祖母看见那个人举着火把忽然停住了脚步,一动不动地站在床前。祖母的心几乎跳了出来。

nlc202309011821

祖母没想到,一个弯腰的动作,火把的光亮就把她的面容照得一清二楚。完了完了,祖母孩子似的几乎被吓得哭泣起来。她忽然想起了百里之外的父母。

暗房瞬时又陷入一片漆黑之中,举着火把的人又出去了,她庆幸着或许他没看见自己。半炷香的工夫,门又推开了,屋外的一丝光亮映射到祖母眼里。

祖母听见窸窣的脚步声,紧接着一根冰凉的木棍戳到她身上。“兰娇,你快出来,赶紧跑。我是村头卖豆腐的老张啊。”祖母听见熟悉的声音。

那一晚,祖母从屋子里逃出来后,暂时躲在村里那片杂草丛生的烂尾屋里。她看见无数火把在村里横冲直撞,耳边传来一片混乱声,来不及带走的鸡鸭牛鹅在暗夜里发出声声呼叫,熟悉的牛哞声在耳边响起,转瞬却又变成一块块烤焦的牛肉。

喧嚣了很久,被抢掠一空的村庄,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之中。寒风像浑水摸鱼的小偷,四处游窜着,把一扇扇推开的门吹得哗啦哗啦响。

祖母匍匐蜷缩在墙脚,她心底的那股恐慌早已淹没了丝丝寒风所裹挟着的冷意。她毕竟还是个孩子。当她从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慢慢回过神来时,她才忽然强烈地感受到寒风吹时的冷。寒风吹来,她就禁不住一阵颤抖。

下半夜,待一切完全安静下来,祖母记着卖豆腐的老张的吩咐,沿着村后的那条小路,逃到后山上。山上空无一人,只听见风把树叶吹得哗啦哗啦响。

那一晚,祖母一口气跑到山顶,额头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她静静地站在山顶,凝望着山下的这个村庄,这个她呆了六年的村庄。

翻过村后的这座大山,祖母心里悬着的那颗石头似乎放了下来。暗夜里,她独自行走在山下的田埂上,沿着家的方向走去。晨曦微露时,祖母回到了阔别六年的故乡。她脸上带着一丝兴奋,急匆匆地跑进村里,发现整个村庄也空荡荡的,一只瘸腿的黄狗兀自朝她汪汪叫着。祖母站在空荡荡的村中央,像一尊雕塑。

她沿着记忆里那条熟悉的小径回到家里。房门洞开着,厨房里一地的稻草和柴火撒了一地。她站在门口,大喊着娘,耳边只听见风呼啸而过的声音。祖母发疯似的把每个房间寻找了一遍,而后无望地蹲在门口的小山坡上。她清晰地记得,六年前的那个冬天,自己被送走去别人家做童养媳的那天,五姐恋恋不舍地站在坡头目送着她离去。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五姐,走了很久很久,她再回头时,依旧看见小山坡上有一个小小的黑影。

祖母在外面流浪了八天,再次回到村子里时,整个村庄已恢复了原先的模样。祖母瑟缩着进门,恰好撞见刚从厨房里走出来的曾祖母。曾祖母挖了她一眼,而后厉声喝斥道,叫你好好看家,你死哪里去了!祖父一脸担心地挑着一担水出现在门口,祖母见了,眼角噙着泪水,赶忙从祖父手里接过那担波光粼粼的水,而后匆匆往厨房走去。放下水,祖母赶忙往炉灶里添柴加火。仿佛只有在厨房里,在不停地忙碌中,祖母才能感到一丝安全。祖父跟在她的后面,久久地看了她一眼,递给她毛巾,示意她把眼角的泪擦去。

这几天的生死经历,祖母只偷偷告诉过祖父。祖父听了,一脸惶恐地看着她,一把把她揽入怀中。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俩把整个家族关于豆腐的生意都放在村头的张家。

3

如果说一九四一年的生死经历让祖母深深感受到死亡的恐慌的话,那么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的那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让已身为人母的她深刻地感受到饥饿的滋味。许多年后,识字不多的祖母经常这样形容那种从未有过的饥饿,就仿佛有无数只蚂蚁钻到体内,在啃噬着你的骨头一般。

一九六○年的深秋,祖母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那一年,整个村庄的树叶已经被吃光,村口的那棵大榕树光秃秃地矗立在半空中,愈发显得老态龙钟。山上的野菜被挖空,野鸡野兔的影子难以再寻觅。人们吃糠吃得屙不出屎来,肚子胀得像怀了孕的孕妇一般,白天手脚无力地捂着肚子趴在床上,抑制着难忍的饥饿。调皮的孩子在墙壁上画一个大饼,默默地注视良久,沉醉在自己编织起来的幻想里。

那个晚霞满天的黄昏,祖母抱着我不到一岁的父亲坐在门槛前的那块温热的石头上。微凉的晚风吹乱了祖母的发梢,我父亲像一根豆芽菜一般面黄肌瘦地倒垂在我祖母身上

此时,一个臂膀上戴着袖章的女人从祖母面前经过。我父亲瘦得皮包骨的样子把眼前这个女人震住了。父亲硕大的脑袋顶在肋骨横突的身体上,活像一具从坟墓里爬出来的死孩子。

祖母没想到这个女人是村里刚调过来的妇女主任。在得知祖母的具体家庭情况后,妇女主任把祖母安排到村大队的舂米房舂米。

祖母相信命,这次相遇,挽救了她几个孩子的生命。在村里的舂米房舂米是一件虽是辛苦却让人很是羡慕的活儿。每天下午忙完一整天的活儿,她们几个在舂米房干活的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往衣服最里面的裤兜里藏一些小米。

祖母怀揣着那藏在兜里的一小碗米,像怀揣着宝贝,她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待夜色一点点黯淡下去,黑夜覆盖整个村庄时,祖母把门闩上,把屋角的几个窗户也关得严严实实。祖母娴熟地往炉灶里添柴加火,锅里的米在柴火的燃烧下慢慢释放出一股久违的米饭香。祖母在火灶旁忙碌时,我年幼的姑妈、伯父正焦急地坐在一旁的长凳上,我父亲则在婴儿床里躺着,他们按捺不住焦急的内心抻长着脖子,往锅里张望。

待柴火燃尽,大米饭的清香弥漫整个房间。一向行事稳重的祖母终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把揭开锅盖,而她身旁的几个孩子早已把大碗递了上来。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叫喊着,眼底几乎冒出光来。

祖母往米饭里加了一点盐。几个孩子狼吞虎咽地吃着,一碗米饭很快一扫而光。他们用舌头舔完嘴角残存的米饭,又把饭碗舔得闪闪发光,而后抬起头,意犹未尽地看着祖母。祖母把那碗自己的饭匀成两半,分给孩子,转瞬两个孩子便一扫而光。待两个大点的孩子吃完,昏黄的灯光下,祖母一边抱着我年幼的父亲,一边用熬好的米汤一点点地喂他。

一个星期下来,祖母看见三个孩子苍白的脸上慢慢露出一丝淡淡的红晕。在孩子眼里,原本彻夜难熬的黑夜变成了一种炽热的期待。在以往,每当黄昏降临,孩子们就捂着干瘪的肚子躺在床上,静静地望着昏暗的天花板发呆。祖母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秘密,就连调皮的孩子们她也再三叮嘱。但秘密还是泄露出去,那股夹杂着干裂柴火气息的米饭的幽香透过墙的缝隙漫溢而出,令隔壁床板上的人垂涎不已,他们不停地吞咽着口中的唾液,来缓解心中积聚的那股饥饿感。

nlc202309011821

那天中午,毒辣的太阳烘烤着整个大地,整个村庄的树木光秃秃地只剩下树干,灼热的风吞吐着火蛇四处游荡着。在微弱的蝉鸣里,村庄显得寂静无声。祖母和其他几个一起舂米的被生产队长堵在大门口。生产队长虎视眈眈地看着她们,手中扬着的皮鞭不时抽打在半空中,发出啪的一声响。你们是自己掏出来,还是等着我来搜?生产队长厉声呵斥着。她们低着头,一脸恐慌地把裤兜里藏着的米掏出来,放在一旁的篓子里,不敢直视前方。

祖母几个迅速被带到了村子中央那块空地上,每个人被捆绑在被太阳烘烤得十分灼热的木桩上,无情的皮鞭抽打在她们身上,祖母微微浮肿的身躯在皮鞭的抽打下渗出几丝血丝来。空地成了村庄专门用来惩罚的地方,挥舞的皮鞭迅速吸引了不少围观的人群,我年幼的伯父和姑妈站在围观的人群之中一边流泪,一边喊着要妈妈。

一直到深夜时分,刚刚调过来的妇女主任得知情况后,跑过来替祖母说情。鉴于祖父在外参加抗美援朝,家中尚有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需要照顾,祖母才被松了绑。松绑后的祖母瘫软在地,在微凉的夜幕里,在别人的搀扶下才回到家中。

次日清晨,祖母在我年幼父亲的声声啼哭中醒过来。祖母看了他一眼,眼泪顿时掉了下来。我年幼的父亲正把头埋进祖母的身体,吮吸着她干瘪的乳房。年幼的父亲不停地吮吸着,却没吮吸到一滴乳汁。一股浓重的饥饿感促使着他哭泣起来,哭是他唯一求救的方式。

年幼的父亲的哭声像一根细小的针线一般插入祖母的心尖,祖母一脸心疼地把他揽入怀中。祖母挣扎着爬起床,关紧大门,然后走进暗房深处,挪出一个罐子,从中取出一把米放入锅中。祖母毕竟是一个会过日子的女人,这一小罐子大米是她舂米的那段时间一天天存下来的,这个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

祖母加入少许水,把这一把米熬成浓浓的米汤。年幼的父亲躺在祖母的怀抱之中,看着锅里缓缓升腾而起的水雾,慢慢止了哭声,安静下来。祖母一勺勺地喂着年幼的父亲,父亲一点点地吮吸着,适才紧握祖母衣角的双手松开来,双眼微闭,像是沉浸在饱腹感所带来的喜悦之中。那股针刺般的饥饿感破土而出,正欲深入骨髓深处时,却被这一把米给深深堵住了。

看着我年幼的父亲吃饱后,一脸安静地滑入梦乡,鼻尖响起细微的呼吸声,祖母的眼神掠过窗户,缓缓投向远方,她开始陷入一种苍茫的绝望之中。在长久的注视下,她灵动的眼神似乎也黯淡无光了。

祖母变着法子从山上挖野菜,往米饭中加入各种她四处寻觅采摘而来的树叶。两个月后,米还是吃光了。

日子陷入漫长的煎熬之中,我年幼的父亲整日哭泣着从睡梦中醒来,长久的挨饿,啼哭声变得微弱无比。

那年冬天,屋外大雪纷飞,祖母带着三个小孩躺在被窝里,偎依着,相互取暖。一两天的连续饥饿几乎让他们失去了抵御严寒的能力,祖母紧紧地把我年幼的父亲抱在怀里,不时低下头,往我年幼的父亲嘴里喂着唾液。

那个寒风吹彻的黄昏,白雪覆盖了整个大地,祖母怀抱着孩子一脸焦急地望着窗外,她渴望着远方村庄那条熟悉的小路上此刻能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当她好不容易看见一个人影在雪地里左右飘荡时,她心底那团即将熄灭的火焰又重新燃烧起来。她看着那个人影一点点朝家的方向靠近,等即将靠近家的位置时,却又突然掉转了方向,朝一旁的小径拐过去。祖母转过身,一脸绝望地躺在床上,孩子们有气无力地看着她,似乎奄奄一息。

深夜,挣扎在睡梦边缘的祖母被一阵尖锐的敲门声惊醒过来,她像是忽然意识到什么,浑身忽然来了劲,一骨碌下床打开门。在纷繁的雪花里,祖母看见她父亲那张沟壑纵横的脸。

祖母她父亲给她送来了一小罐米和十多斤红薯。在这个特别的冬夜,一把生命之火沉沉地传递到了祖母的手里。祖母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用它抵御着心底的那份严寒。

已冷清很久的灶台重新点燃起来,火红的火蛇吞吐着伸向灶外,睡梦中的孩子一起醒过来,静静地趴在床上,满脸期待地望着我祖母忙碌的声影。窗外的雪花在寒风里四处追逐嬉戏着,孩子们满脸喜悦地看着彼此,颧骨突出的脸上笑出灿烂的花来。

4

据庄里人说,民国时期,祖父他们家族在庄上方圆几十里颇有声望,是当地颇有良心和涵养的大地主,每个月逢初一和十五总会免费给当地的贫苦农民施舍粥面和馒头。其中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传言曾祖父见四处觅食的麻雀难以寻觅到食物,命家中的仆人在地上撒一层稻谷,而后抽身静静回到屋内,看半空中盘旋着的麻雀纷纷落下啄食。

当年嗜酒如命的曾祖父患肝癌去世后,整个家族慢慢败落,至祖父出生时,已是空有其壳。祖父没有享受到家族繁盛时期的荣华富贵,反而受牵连。

“文革”时期,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祖父参加县邮局的招聘,成功聘上,上了几天班,却又因为家族曾经的地主成分而被刷了下来。祖母空欢喜了一阵,心情顿时又跌到了谷底。此时祖母家中已育有五儿一女,儿女正是读书长身体之时。祖父从朋友那里东挪西凑借了一些钱,在镇里的集市上做起了小生意,慢慢摸索之下,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九十年代初期,祖父在一次去省城进货的途中,遭遇打劫,钱财被洗劫一空,几千块钱进的棉衣棉裤也被一抢而光。这次打击是致命的。祖父原想把这批货卖完,两个儿子结婚的钱就不用愁了,没想到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祖父被打得浑身是伤,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他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礼拜,才能缓缓下床。祖父卧床不起时,祖母守在一旁,默默流泪。

接下来的三年,祖父和祖母咬牙给四叔五叔娶了老婆。至此,祖母算是功德圆满,了结六个儿女的人生大事,儿女都各自有了各自的家庭,压在她心里的那块巨石终于落地。

生活的重担压在祖父的肩膀上,让他过早地苍老下来。为了让四叔和五叔早点结婚,祖父和祖母欠下了一屁股债。原本四叔五叔答应还的债务到最后却都落到了祖父祖母身上。

面对这些债务,祖母谁也没怪,她咬着牙,没吭声。

鬓边发白的祖父一脸焦急,夜半躺在床上难以入睡。次日,祖父醒来时,祖母却早早下了床。祖母就这样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多年的拣破烂生涯,每天出去拣三次破烂,早中晚各一次。早上当晨曦微露,庄里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时,祖母就左手拿着蛇皮袋,右手握着火钳,在雾气迷蒙的庄里四处寻觅着,回来时半个裤脚已经湿润,满载而归的祖母却一脸兴奋;中午午睡时分,祖母走在静静的村庄里,不时有黄毛大狗一脸警觉地朝她吠着;太阳快下山时,祖母通常会去村里的学校和医院拾掇垃圾。

nlc202309011821

捡破烂最辛苦的应该是严寒酷暑时分。酷暑时节,年幼的我爬上树,跨在硕大的枝桠上乘凉,抬头往下望去,寂静的午后,总会看见祖母独自一人提着蛇皮袋行走在烈日下,她不时拿着挂在肩膀上的湿毛巾擦汗,我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往祖母那个方向张望着,仿佛她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清晰可见。严寒时分,庄里人都缩在屋子里烤火取暖时,祖母独自一人行走在村庄的小路上,空气中弥漫着的那股寒气湿润了她的鬓发。

庄里养狗的人家很多,祖母出去拾掇破烂时刻要提防着被狗咬的危险。开始捡破烂的第一个月,那天,祖母走到隔壁村庄的一户人家,看见屋前的垃圾堆里放着一些垃圾。祖母刚从垃圾堆里扒拉出几个酒瓶子,一条刚下完崽的黄毛大狗忽然冲上来,咬住了祖母的大腿,一条深深的血痕印了下来。屋内的另外一条狗也跟着咆哮而出,肆无忌惮地吠着。祖母顿时恐慌起来,她使劲挥舞着手中的火钳,与两条狗僵持着。几分钟后,一个路人出手相助,才算解了祖母的围。祖母捂着腿肚上的那条深深的血痕,看着蛇皮袋里零星躺着的几只酒瓶,浑浊的眼里几乎溢出泪来。

一九九九年的那个寒冬,祖母在捡破烂的路上,前方一辆行驶的摩托车上掉下一大袋炒好的血鸭,骑摩托车的人没有丝毫察觉,很快便绝尘而去。血鸭是江西庐陵地区每逢嫁娶必上的一个招牌菜。掉落在地的那一袋包裹好的血鸭还冒着热气,这立刻吸引了马路旁的三只黄毛狗。三只狗一哄而上,祖母见了,挥舞着手中的火钳大声驱赶着。祖母迅速把那一包血鸭紧紧地抱在怀里,几只狗气势汹汹地围着她。她见状拾起几块石头,朝狗群砸去,被砸中的狗汪汪地吠着,悻悻离去。

祖母怀抱着那一袋冒着热气的鸭肉,如获至宝。在经过邮局的那条小路时,祖母一个转弯,调转了方向。那时,我正埋头做着数学题,忽然门口的班主任叫我出来一下。我一出门,见祖母满脸笑容地看着我,说,林林,快拿你的饭盒来。祖母一边放下破烂,一边把怀里的鸭肉递给我看。祖母大声说着话。我担心被同班的同学看见,把祖母带到了校园的一个僻静处。祖母说,林林,这是我刚在路上捡到的,挺新鲜的,你放心吃,很安全。祖母边说边让我去取饭盒。为了让祖母早点离开学校,我飞快地跑到宿舍把饭盒取了过来。祖母几乎把大半的的鸭肉分给了我。分完鸭肉,祖母摸了摸我的脸,示意我赶紧回去上课。

下课后,我把祖母分给我的那一大半鸭肉全倒在了垃圾堆里,很快学校食堂的两条狗就争抢着啃食起来。祖母喜欢拣一些过期的东西吃,母亲曾一再叮嘱我千万别吃祖母的东西。

看着眼前争着啃食的两条狗,想起祖母苍老的模样,我忽然感到一阵心疼,愤怒地跑过去,一脚把一条狗踢了个底朝天。这件事,我一直深藏在心底,不敢告诉祖母。每次学校放假时,我总会去祖母家玩,和她一起把捡来的破烂分类,然后再一起挑到废品收购站卖掉。我想祖母之所以最疼我,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几日后学校放假,晚饭后我去祖母家玩,进门看见祖母正吃力地拉着鞋帮。我熟练地处理完那些鞋子后,天已经黑了下来。祖母已经在桌前吃饭,我凑上前,见祖母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那一碗她前几天捡来的血鸭。她夹着一块鸭肉放进嘴里,咬了半口又把剩下的鸭肉放在碗边,然后端起碗缓缓抿一口自酿的米酒,仿佛十分享受。我正想借故走开,祖母却开口问上次去学校分给我的那一大半吃完没。我笑着说挺好吃的,心底却感到一丝酸楚。

祖母每天坚持出去捡破烂,风雨无阻,好点的时候一天能捡五十多块钱,差点的时候一天只能捡二三十块。一年省吃俭用下来,祖母能存下一万多一点。

捡破烂的第五年,祖母终于把欠下的五万多块钱外债全部还清了。那个晚霞满天的黄昏,祖母一脸幸福地坐在小板凳上看电视。那台黑白电视机是她捡来的,屏幕上不时冒着雪花点。见我进来,祖母递给我一块糖,然后一脸兴奋地朝我竖起五个手指头。祖母说,都还完了。祖母边说边起身站起来,把我带到一旁的暗房里。祖母指了指暗房一隅的那副覆盖着稻草的棺材,说,这副棺材是我自己买的。祖母说这句话时,一脸幸福。那副棺材在夕阳的斜射下,发出一丝耀眼的光芒,仿佛坟地里的磷光。静静地看着这副棺材,我仿佛看见了祖母躺在里面的情景。年幼的我第一次想到了“死亡”这个词语,我心底顿时一阵恐慌,从屋内跑了出来。许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渐渐明白当年祖母手指那副棺材时那安详而又幸福的神情。

5

祖母老了,她一步步地往泥土深处走去,泥土渐渐漫上来,淹没了她的脖子。记忆是流逝的时光留下的印记。她失忆了,一点点把记忆还回去,重新回到婴儿的状态。二○一四年,中秋后的一天,祖母清晨独自提着蛇皮袋拿着火钳出去,天黑了却还没回来。父亲和我沿着故乡的小路四处寻觅,却始终不见祖母的身影。深夜十点,父亲才找到祖母。她正蜷缩在村里那座废弃寺庙的一隅,嘴里兀自念叨着祖父的名字。

祖母以遗忘的方式渐渐跟我们告别,但一些事情她却记忆犹新。每当夜幕降临,我坐在她面前,向她问起那些她曾经刻骨铭心的往事,她顿时换了一个人一般,眼底放出一丝光亮,那些尘封的往事在她缓缓的叙述下重新变得清晰无比起来。

祖母一步步地走远了,她生命中那些难以抹去的记忆却在我脑海里留了下来,连同她的血脉,在我的骨子深处发出回响。

责任编辑 侯建军

篇5:深秋的菊香散文

秋,渐深。早晚,已经有些寒冷了。地上的落叶越来越多,踏着这厚厚的地毯,走在傍晚的风里,似有似无,又闻到熟悉的味道。淡淡的苦,淡淡的香,似乎从遥远的天际而来,也似乎从心灵的最深处,缓缓回到记忆的最前端。深深的喜欢,因为这种味道特别能让一个人安静下来,特别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喧嚣的日子,放一盆菊花在眼前,会让自己忘记室外的秋叶飘零,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万物凋零,还有一片让人感动的.欣欣的希望。每天,看着不多的那几颗花骨朵在渐渐长大,悄然盛开,是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最早喜欢菊花,还是在小学的时候。那年秋天,天已经很冷了。所有的草,和树叶都已经干枯了,没有一点生机。大概,从小就是个比较善感的人。记得当时正直阴雨天气,心情有些压抑。慢吞吞的走在路上,突然发现路旁,有几朵野菊花开的正欢。白色的,小小的花朵,正在努力的盛开。柔嫩的花瓣,在风里微微的摇曳。我一下子奔过去,轻轻嗅了嗅,很喜欢那种淡淡的馨香。却最终也没舍得把她们采下来,带回家。记得,我怕被其他人看到后会破坏,还故意按了按那花束,然后依依不舍得走远。没想到,等第二天我再次经过时,还是没有了,只剩下有些凌乱的枝。为此,我好几天都觉得不开心。

后来,每到秋天,我都要买两盆抱回家。有时间,我就会仔细观察她们,陪伴她们盛开,凋落。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年这个季节,家里充满的这种菊花的味道。潜意识里,我应该是惧怕这种深秋的。天气变得渐渐寒冷,让人分外怀念那些曾经的暖。花木都渐渐老去,也让人生出很多愁苦的情绪。只是,这盛开的菊花,似乎冲淡了那种落寞,带来的,是这个季节独有的芬芳记忆。喜欢这不娇不媚的花开,静若处子般,在某个角落里,缓释积攒了一世的柔情似水。比起春天的百花争艳,更多了一种自信。与世无争,却在这片天地里,成为最美的风景。

篇6:芦花深处优秀散文

远远的,夕阳把河面涂成了金橘色,河滩地的芦苇绵延一片,茫茫如雪的芦花在风中飘飞,簌簌喧响,闪烁着银光,就像翻卷着的波浪,缓缓地滚向远方。渔舟在时宽时窄的河道中轻盈地穿行,橹桨声虽轻,却也不时会惊起一群苍鹭,扑腾着翅膀猛地蹿入芦丛深处去了。

芦花,我深为喜欢的一种花。它是一种很特别的植物,没开之前称荻花,是红色或紫色的花蕾,而在初冬渐冷的时候,花穗耀眼,茎秆变黄,充满情趣,白白的花絮,在暖暖阳光下迎着微风摇曳,如雪般飞舞,美不胜收。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最常见的植物,只要有水的地方,都能看到芦苇那随风飘舞的身影。每年春江水暖的时节,芦芽破土而出,冒出一片片嫩嫩的叶子,勤劳巧手的母亲就会早早地采摘回来,做成一盘可口的小菜,脆脆甜甜的。盛夏三伏,芦苇翠绿一片,河湖中大片大片的芦苇,形成浩瀚的芦花荡。我们这些淘气孩子,经常钻进芦苇丛里捉迷藏、摸鱼虾、掏鸟蛋、吹芦哨……到了秋末冬初之际,百花凋谢、草木枯萎,笔直俊逸的芦苇脱掉一身碧绿的戎装,顶着蓬蓬白发,在阵阵寒风中,它们被吹向一个方向,像古时军队出征旌旗猎猎、威武雄壮,浩然荡远。这时的母亲总会要我们把芦苇砍下来,一小把一小把地捆好,摆在门前晒。晒干后芦秆用来编席子和农具;芦花装进枕头套中,可做成芦花枕,躺在上面,似躺在绵软的云朵上,给人的感觉是温情、美妙的。

凡花皆美,各有不同。冬日里成片成片的芦花,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我曾在临水岸边采摘过一大把芦花,插在案前的花瓶里。一眼看上去,空心的芦秆、絮状的花,修长而飘逸,她们犹如淑女,高雅、素洁,欲语还休,飞扬中透着灵性之美,柔顺中隐含着傲骨,让人心生愉悦。《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蒹葭其实就是芦苇,这千古佳句为芦花平添了几分浪漫与诗意。唐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一诗中也说:“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后来还读过宋人林逋的一首赞美芦花的诗:“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同伴渔船。”透过诗句,幻想着那芦苇开花的季节,丝丝絮絮的绒花轻飘漫舞,该是何等美好!

篇7:笛声深处的散文

(一)

石桥静静地矗立着,时值深冬,我轻抚着桥栏斑驳的雕花,凉意渗透指尖,带着岁月的质感。目及处,萦绕着石桥的护城河水也是一片寂然,风吹起了微澜,放眼直觉得浩渺。

沿着河岸追寻着我年少时的步履,旧时的码头已没了痕迹,连同那些来往的运粮船只也已然远去,不远处环城大道上的车水马龙取代了这里曾经的热闹,伫立寒冷里,望着宽宽的河水,这一河水也曾随着船的划行而扩开好看的水纹,这一河水也曾随了那人的笛声而漾开,恍然间,那人正站在舢板处将笛声悠扬。

那船,那人,那笛。

(二)

白衬衣蓝裤子的年代里,我正年少,十二岁,念初一,我哥刚高中毕业,按照规定,独生子可以由国家分配做工,一家两个的,由家长做主,确定哪个务农哪个做工。

机关宿舍的主道上,有一棵很大的松树,撑开浓荫,散了学就和伙伴们在松树底下玩耍,也可以坐旁边的石凳上休息。哥哥那几天绕着松树转圈,拧着眉,手插在裤兜里,松树底下,有一只被继母扔出来好几回了的装着他行李的旧木箱子。

临近国庆,哥带着那只箱子去了外地的一个煤矿做工。

天开始转凉了,有天放学,我去护城河的埠头淘好米,一边在煤炉上熬粥一边看书,忽然,有很细很定的笛声隔着马路穿过院落直直地飘入耳际,飞翔的音符打破平时的单调和沉闷,不由得放下书,寻找那韵律。

河边聚集着密密的人群,忙碌的人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肃穆侧耳,那笛声冲入云霄一般,悠远辽阔,几声浑厚的长调起,犹如草原上那红日喷薄而出,俄而天际现出水滴声,小溪叮咚叮咚,潺潺流淌,汇聚成江河湖海,笛声如细浪一般拍打着潮水,一层层汹涌,一卷卷翻动,尔后一切风平浪静,音律柔和地像细柳吹拂,如沐春风,让人久久沉浸其中。

一曲终了,人群纷纷散去,听得有人低声议论吹笛人,此人姓谭,是江南笛王的弟子,早年曾上过几天大学,成份不好被退学了,现在沦落到跑船了,哎……

许是年少的好奇和崇拜吧,许是这笛声给我心灵深处的触动,空寂的河边,只有我不肯离去,看他兀自伫立船头处,戴着斗笠,只看个侧脸,黑糙的很。过了会,俯身生炉做饭,那支竹笛横插在腰间。

他并不曾注意到我。

(三)

第二次见到他,是在听到笛声之后不久的一个夜晚。

那个秋夜很美,星子在深邃的天际闪耀,我站在月光点染的松树底下,秋虫的`唧唧声在静谧的夜空里鸣唱,仿佛诉说着思念,不知道远方的哥哥是否安好?

夜很深了,我躺在木板床上依然翻来覆去睡不着,听到外面有脚步声,隔窗一看,隔壁的老王回家了,后面还跟着一个人,两人都背着一个口袋,估计是粮食,那人眼熟,仔细看,就是吹笛子的那个人。

我们家和王家共三间房,各家一间半,我和哥住的房间就是那个半间,中间只隔了一层木板,不隔音。老王原先是八路,立过很多战功,有一回他在院子里冲凉,我无意看见他身上很多伤疤,后来被划分成走资派,现在刚从五七干校劳改回来,恢复了工作。

“小谭啊,你家的情况我都清楚,别急啊。”老王说。

“哦,我没事。”姓谭的说。

“你爸身体还好吧?”老王问。

“还好,就是他想问问,能不能把我家成份改为富农?我家条件够不上划地主的。”

老王没接话茬,划了一根火柴,估计两人点燃了烟。停顿了一会,老王又问:“爱人孩子都还好?”

“还好”。

“还好就行,你要晓得现在啥事都急不来的,人安稳着就好。”老王说完后一阵咳嗽,怕是被烟呛了,末了,狠狠地吐一口痰。

“那,王局,您要没事,我回船上去了。”

“哦,别急,别急,我还有事求你呢,你看,我家六口人,孩子都大了,挤不下,想在庭院空地搭个房。”

“那您说,咋帮?”

“不就是搞不到砖票嘛,听说你经常下水摸砖,所以想请你帮忙。”那个计划供应的年代里,老王也发愁的。

“好说,好说。”

“好说什么,不好说,帮忙归帮忙,钱要照算的,否则,我不会要你的砖。”老王陡然提高了嗓门。

“哦。”

沉默了会,吹笛人起身告辞,我趴在窗户上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

(四)

依旧散学了去河边的埠头淘米,看粘稠的乳白色的淘米水在清洌里稀释,看石桥的静默,看船只的往来荡起的波纹,偶尔也会看见吹笛人在舢板船上用一头带铁爪的竹竿慢慢的扒砖。

冬不着痕迹的来了,寒风吹的万物萧瑟,寂寥的河水透着入骨的冰冷,又是一个傍晚,吹笛人又在河水里扒砖,多是一些小半块的青砖,这会扒到一块硕大的城砖了,铁爪不够力,只得用铁爪把砖慢慢向浅水处扒动,然后脱掉一条臂膀,把城砖捞上船,整个臂膀冻得通红,手指皴裂肿胀,然而,他淡淡的神情似乎毫无痛楚。

我忍不住迎向他,喊他,我说:“叔叔,好久没听见你吹笛子了,你吹的真好听,那次听你吹笛子,粥都烧焦了。”这是我第一次和他说话。他看着我,粗糙的脸上露出一些笑意,他说:“喜欢的话,那下次还在这里,吹给你听吧!”我欣喜点头。

没有更多言语的交流,此后的几度春秋里,他站立舢板船上吹一首一首的曲子,我蹲在岸边感受那种广袤、柔情、清婉的绝美,这笛曲声声里牵动了我多少年少的情愫,熨平了我多少年少时的心事,又涤荡了他多少辛酸?

(五)

1978年的秋,我要去外地念书了,临行前的那个黄昏,还是那样的场景,夕阳染红的天幕下,一人吹着笛,一人专注听,或者一起倾听的还有那一河水,那一座石桥吧!

笛声残,夕阳褪尽,离别的伤感缠绕,在他的祝福和叮嘱里,我们挥手作别,走不远,叔叔又吹响笛子,我没有回头,一任泪如雨下。

带着和哥哥一样的用装茶叶改装的木箱子,我离开家了,此去于故乡竟然是一别三十余载,而那一枝竹管里倾泻出来的清脆却每每在我的内心深处回响,萦回在清梦。

许是上天眷顾吧,前年去外地,遇到一个也是从医的老乡,竟然认识谭叔叔,得知叔叔得了很重的风湿,关节都变形了,看上去很是苍老,也没再吹笛,拆迁后,就没再见过叔叔了。

我的眼湿了。

篇8:菊香深处散文

写人叙事类散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几位教师都从母亲人物形象入手,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母亲在窗前干什么, 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并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母亲形象最让你动情的语句, 认真品读赏析。从听者角度, 我感觉几位老师的课过多纠缠于分析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母爱。从学生反应来看, 他们并没有深入地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母亲的愧怍之情, 即使有的也是给人蜻蜓点水之感。我认为教学此类散文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一、联系写作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表达作者的感情, 而写人叙事类散文是最容易让读者看到作家性情肺腑的一类。要想准确体味并把握作者的情感, 我们首先要清楚作者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下写出这篇文章的, 当时的心境又如何。读《窗前的母亲》我们应该了解到作者跟母亲生活了三十几年, 却从来没有想过为老人家写些什么, 直到母亲去世, 作者才想起母亲的许多事情, 才发现母亲是那样可亲可敬, 母亲是他宝贵的财富, 才有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学生才能初步感知到作者对母亲的愧怍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等散文, 也应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 进而体会作者情感, 把握作品主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查资料或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了解写作背景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情感的第一步。

二、赏析人物形象

不管何种类型的散文, 都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它能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感知人物形象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 要真正读懂这类散文, 把握作者的情感历程, 赏析人物必不可少。几位老师都从赏析母亲人物形象入手, 让学生感知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母爱子的深厚。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把握, 遗憾的是有些老师没有注意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的结合。如“其实, 母亲早就老眼昏花, 不过是凭感觉而已, 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 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 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这段,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亲总能及时打开门是感觉灵敏吗?为什么她的感觉总十拿九稳呢?此处定能激起千层浪, 学生不难析出真正的原因是母亲一直在细听感觉着屋外的动静, 在无数次错开了门之后才有了开门的十拿九稳。对人物形象做了深入准确的把握, 学生才能够发现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才体会到母亲对他的爱, 溢满字里行间的原来是这种“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愧疚、痛心之情。感知人物形象是准确体会作者情感的第二步。

三、揣摩推敲语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 散文的语言美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好的作品作者都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来表达他的情感滋味和作品的神韵。写人叙事类散文的语言美一般美在质朴平实, 它的美感如同兰花般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需要我们细心揣摩咀嚼方能触摸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 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 读到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表达的意义, 从而领会作家思想情感的意义和情味。《窗前的母亲》语言平淡朴素, 这种淡笔揣浓情的写法要读者对作品的语言文字反复地摩挲与掂量。如第八段, 可让学生抓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不是过去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 就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等词句反复精研细读, 思考作者当时听母亲讲这些时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不难读出对母亲的厌烦。“要是把这些都写下来, 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我们让学生抓住“意识流”思考这里带有一种怎样的味道, 通过朗读、研磨, 学生会在这调侃的语调中发现作者对母爱的不甚理解。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末尾两个“我才明白”句, 特别是指导学生重读两个“才”字, 学生自然能悟出作者曾对母爱的不耐烦而流露出的愧怍之情。揣摩语言文字获得答案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的反刍, 是体会作者情感历程的必经之路。这一过程, 我们能让学生触摸到作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碰撞飞扬。

四、进行人文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是要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 因此,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整体文化人格的塑造, 培养学生慈善美好的情怀要有机充分地落实。就《窗前的母亲》这篇文章来说, 人文熏陶的立足点应放在作者身上, 析作者更是本篇教学的重点。分析作者情感的过程, 最易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 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相对吻合, 这是学生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作者为什么愧疚自责呢?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良知在促使他内省, 因为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写下这篇散文, 以唤起读者对亲人的珍惜与关爱。人文熏陶点要求我们对教材的研究侧重放在作者身上,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 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在学生与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中, 把人性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他们心中。

上一篇:与玉米有关的睡前故事-金色的玉米棒下一篇:顽强的生命八年级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