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政治理论

2024-05-20

都市政治理论(共6篇)

篇1:都市政治理论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 关海玲(作者), 陈建成(作者)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内容简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展,导致了农业要素的流失、农业的衰退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而近年来,融生产、生活、生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通过对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使之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克服大都市共存的城市病,解决人口密集引起的生态恶化等问题,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辨析都市农业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回顾与分析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的进展状况,在借鉴相关都市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典型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的动力源和理论与实践经验,深人挖掘推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构模型。通过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了都市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初步评估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是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偏低。尤其北京、上海、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太原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代表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综合排名较后,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中部地区也处于下游位置。编辑推荐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关海玲,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职于太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曾主持及参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山西省软科学”等项目的撰写与研究工作。参与北大出版社《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编写。曾在《技术经济》、《未来与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目录绪论

1.1 都市农业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文献综述

2.1 都市农业的研究状况分析

2.1.1 国外对都市农业的研究进展

2.1.2 国内对都市农业的研究进展

2.1.3 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进展的比较及启示

2.2 都市农业发展评价研究状况分析

2.2.1 国外学者对都市农业发展评价综述

2.2.2 国内学者对都市农业发展评价综述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不同学科对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支撑

3.1.1 经济地理学

3.1.2 经济学

3.1.3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1.4 城市经济学

3.2 都市农业发展的经济地理学支持

3.2.1 农业区位论

3.2.2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3.3 都市农业发展的经济学支持

3.3.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3.3.2 投入产出理论

3.3.3 农业现代化理论

3.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都市农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支持

3.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3.4.2 外部性理论

3.5 城市经济学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4.1 国外典型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4.2 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动力因素分析

4.2.1 经济发展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4.2.2 发展都市农业是调节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4.2.3 生态环境恶化是都市农业兴起的重要原因

4.2.4 农业经济、社会与生态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4.3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的结构模型

4.3.1 经济发展动力机制

4.3.2 社会发展动力机制

4.3.3 环境发展动力机制

4.3.4 资源发展动力机制

4.4 不同动力因素下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4.1 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变化下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4.2 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下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4.3 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条件下都市农业的路径选择

4.4.4 资源、环境发展动力机制下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5.1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1.2 都市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5.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5.2.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5.2.2 因子分析的主要步骤

5.3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5.3.1 2007年不同区域都市农业发展评价分析

5.3.2 2008年不同区域都市农业发展评价分析

5.4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的启示太原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6.1 太原都市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6.1.1 自然资源

6.1.2 旅游资源

6.1.3 文化资源

6.1.4 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

6.2 太原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6.2.1 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向满足都市农业多样化需求转变

6.2.2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6.2.3 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重点建设农业园区

6.2.4 城市公共产品的提供

6.3 太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水资源短缺

6.3.2 生态环境脆弱

6.3.3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6.3.4 农业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6.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太原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6.4.1 样本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及数据解释

6.4.2 DEA的基础理论与主要模型

6.4.3 模型运用及实证分析推动太原市都市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为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服务

7.1.1 依靠政府的力量强力推进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7.1.2 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

7.1.3 健全与都市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7.1.4 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协调

7.2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7.3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都市农业规模经济效益

7.3.1 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7.3.2 实行农产品供应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板块

7.3.3 建立相互信任,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7.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

7.4.1 建立都市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

7.4.2 积极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落实一批农业建设的重点科技项目

7.4.3 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科技研究推广载体

7.4.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队伍,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体系

7.5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7.5.1 高效有序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

7.5.2 发展循环型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经济模式

7.5.3 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都市休闲农业

7.5.4 完善都市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众所周知,20世纪被称为“大发展与大破坏的时代”。大发展是指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世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破坏是指由于人类掠夺式的无序开发资源并把各种废弃物抛回自然界,从而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与此同时,城市扩张的“极化”效应导致了农业要素的流失、城市农业用地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使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尖锐矛盾。因此,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都市农业。通过对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使之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克服大都市共存的城市病,解决人口密集引起的生态恶化等问题,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实现“人一社会一自然”的和谐发展。

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生态恶化的首要原因。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引起各类生态系统的显著变化,如毁林开荒、种植经济收益高作物、弃牧毁草开垦、草场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化等。首先,农业的生产活动是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源。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被毁坏林木、草通过燃烧或腐解而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增加。其次,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

后记

行文至此,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它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国晓健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做了细致而辛苦的工作!

本书是我在读博期间完成的,我要感谢所有在此期间帮助过我的人!

感谢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程宝栋副教授,承蒙他对本文的点拨,使文章得以更为完善的面目呈现。感谢经济管理学院的潘焕学教授、夏自谦教授、张彩虹教授、王立群教授、张绍文教授、金彦平教授、田明华教授对我的文章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使我深受启发!感谢王东亮老师、李强老师、夏春峰老师、王刚老师对本书的出版给予极大的帮助!

北京林业大学的美好时光成为我永远的回忆,在此非常感谢我的同窗好友金波、周峻、苏建兰、郭青俊、朱述斌、谢小兵、钱一武、林水富、高立鹏、郭海、奉钦亮、马花如等;感谢我的师兄

肖永红博士、田新豹博士、曹文博士、王立飞博士等,与他们的交流和讨论不仅对我的文章深受启发,而且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新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关爱和友谊是我终生受益的又一重要财富!

感谢太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薛耀文教授给了我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同时还要感谢任利成教授、李亨英教授、吴翠花教授、吕月英教授、乔彬教授等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

在本书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参照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已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2.1 研究意义都市农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率先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起来,并且已经初见成效。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创新很多是萌发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发达城市代表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展现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预示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生活进步的方向。因此对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大城市都市农业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从都市农业的起源人手,对都市农业的内涵进行新的诠释;同时还从比较优势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以及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对都市农业在理论方面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分析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普适性的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使都市农业发展从理论研究阶段走向可操作性研究阶段,从而进一步丰富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为都市农业发展能力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篇2:都市政治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我院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基于近年来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历程,现就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进步

长期以来,我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大力加强教学科研组织建设

1.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学院建立了独立的、直属学院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成立了学院党委直接领导,协调院行政负责实施,分管院领导具体负责,成立了院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教务处、院团委、基础课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

2.选配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遴选配备和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

(二)认真做教师的选聘配备工作

1.学院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了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计5人且均为专职教师,基本符合师生1:350—400的配备比例。

2.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新任教师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建立了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近年来我院一直吸引、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同时,积极争取从社会各界聘任理论研究、教学单位和实际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三)切实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保障机制。按照学分学时对应原则,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我院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院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同时,我院根据本校实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等纳入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院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

2.完善实践教学制度。2010年我院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

3.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师职务评聘体系。我院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健全了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考核不合格的,实行待岗学习、分流或直接下岗。同时,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均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4.完善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在各类教师表彰体系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比确定相应比例,进行统一表彰,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先进典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尽管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还存在诸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学科支撑薄弱,教学科研组织亟待规范等诸多的问题。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件精神,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积极寻求突破,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历史使命。

1、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 当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1-2位在教学的同时,兼任学院招生专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常秩序。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根据学院跨世纪人才引进工程,我院必须引进或校内调整2—3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具备从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的教师。引进或校内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时,应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科等结构的改善。

2、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机制

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和培养纳入学院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形成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课程轮训和骨干研修,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积极支持教师参加项目研修,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逐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3、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4.建立与完善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测评体系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我院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我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考核我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篇3:都市政治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城市的空间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结构单一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出现下滑趋势,其中以钢铁、煤炭等资源型传统重工业结构模式呈现严重萧条现状。

城市中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扩张,城市规划的改造者有意将这些传统工厂、企业迁往郊外或者新兴工业区,带动郊区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由此,大多分布在老城区或者人流相对密集城区的传统工业区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长时间地被搁置而没有处理,给城市发展造成了很大负担。

2. 我国传统工业区改造设计的现状

2.1 基本发展概况

国内对传统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大多借鉴于西方国家的优秀案例。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理论和实践依托,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工业区改造凸显出起步晚、经验不足、及国内一些守旧观念和完全崇洋风气等劣势现象,使得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发展出现瓶颈现状。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改造类型单一、过于追求经济效益

虽然国内对传统工业区的改造更新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但总体而言,一方面改造的区域局限于老牌工业区的典型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而且主要改造的类型局限于工业厂房和库房,其他类型的工业建筑则涉及较少;另一方面,开发商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改造类型倾向纯粹的商业空间和创意办公模式。在改造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必然会影响城市规划的蓝图,直接导致传统工业遗产价值的流失。

(2)过于追求建筑形式

现有传统工业区改造更新设计中,设计师比较注重传统工业厂房外部形象的塑造,忽略了原有建筑空间的功能属性,从而大多改造实践是由表面形式决定建筑功能,忽略了人的行为、建筑的原有属性及当地的地域文化特性。对于传统工业区沿街建筑,开发商为了配合市政改善街道形象需要,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注重建筑外观而忽略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

(3)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

国内一些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的项目,更多的是开发商批地决定建筑用途,他们更多以经济效益为优先考虑,缺少系统的整体规划,对于区域定位、交通流线分析、功能分区、景观更新以及与城市空间环境的融合等方面的考虑相对欠缺,更多的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对建筑单体的改造更新当中。

(4)缺乏生态节能理念

国内在以往的改造项目中,建筑和主干道路最先落成,继而才会考虑景观基础设施。有些项目到后期资金紧张,基地的景观修复与更新也就草草了之,省略了生态策略改造环节。就建筑单体的节能改造而言,首先国内对于建筑节能设计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相对薄弱,并且造价相对较高,不符合开发商要求短期经济目标的要求;其次,在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与传承建筑历史遗迹的矛盾中,设计师普遍忽略节能技术改造而追求建筑外观的修复,进而直接摒弃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

3.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引导下的传统工业区改造理念

3.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内涵

景观都市主义就是将城市理解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元素,意在自然演变和人工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其实这也是一种城市策略,这种城市策略是在寻找景观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地域文脉及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通过建构弹性的生态系统设施网络来完成城市设计。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中,景观不是花园,不是园林,更不是街头艺术,而是自然空间,更是联系的地表结构,一种加厚的地面,一种多维的空间。

在传统工业区改造设计中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应用的核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景观作为城市载体,从景观的视角上展示传统工业区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城市作为大的生态系统,传统工业区遵循城市的生态系统发展,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来阐述复杂的传统工业区的空间结构。

3.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传统工业区景观改造理念

3.2.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续

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目前我国面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核心理念。在传统工业区改造设计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系统,在改造设计中从恢复场地的土壤、水、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入手,充分尊重场地现有基础设施。

3.2.2 城市社会价值的挖掘

传统工业区多位于人流相对集中的城市老居住区附近,从土地本身的经济价值方面考虑,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从城市发展角度考虑,解决城市疮疤问题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角度考虑,传统工业区原有的厂房设施、生产设备、景观设施、植被均是景观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有着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3.2.3 地域历史文脉的延续

地域文脉的延续在传统工业区的景观设计主要表现为自然生态价值的遵循、厂房历史价值的挖掘、场所人文精神的尊重等三个方面。企业文化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废弃的工业厂房承载该地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当时的城市发展形态。因此,传统工业区改造设计要在尊重地域文化、延续文脉的原则下,充分寻求场所内各个要素的特征,将这些要素整合为传统工业区改造设计的要点,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对于传统工业区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城市中一个具有历史归属感的场所。

3.2.4 现代美学理念的体现

传统工业区内的破旧建筑,濒临报废的工业机械、破败的红砖烟囱等景象更多地被现代美学认为是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因此,对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设计根据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可以通分归类为改造、更新、恢复、再利用等手法。景观都市主义将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景观要素融合在一体,不再是刻意追求和谐的秩序,而是通过设计彰显出传统工业景观追求人的主体性、创新性、多元化等特点。

4.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引导下的传统工业区改造设计策略

4.1 传统工业区改造的空间策略

4.1.1 多维空间形态整合

在国内大多数传统工业区改造设计案例中,大多数设计的重点是强调的是单一的建筑外观的表达,而不是整个传统工业园区内的空间形态设计。随着设计形态的演变,设计师开始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景观设计也成为城市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一些大型商场和高档酒店的设计项目中,景观设计开始崭露头角。根据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中多维空间整合理论,传统工业区改造设计采用从多维立体视角出发,从自然的地形地貌入手,进而推展到景观小品、构筑物及建筑,使整个空间形体呈现出自然的状态。这种多维系统复合叠加的景观场域,不仅节约了土地,更充分体现了传统工业区的场所精神。

4.1.2 多层面、立体化的空间体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成为城市发展的紧俏物资,尤其是位居于城市中心的传统工业区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因此,传统工业区的水平开发势必会向立体化发展转变。传统工业区的改造模式要打破单纯装饰工业遗址建筑外立面的局面,开始立体化改造模式。进而,景观介入到传统工业区的空间结构中,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出发,把地上的与地下的、景观与建筑的、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元素整合在一起,形成景观系统。

4.2 传统工业区的生态设计策略

4.2.1 缓解污染,棕地的修复与利用

实践表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适用于城市棕地的整治。对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设计,在尊重工业区场地自然条件的同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环境资源。在设计中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资源的消耗,维护生态平衡系统。

对于受污染严重的传统工业区,首先要明确污染源,划分污染区的与非污染区的界限,对于污染区进行重点治理;其次,通过种植带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对污染区内的土壤进行整改,为传统工业区的可持续利用打下基础;再次,根据传统工业区的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地块土壤的污染程度来划分区域功能,并将植物种植延伸到周边区域,通过植被的生长和蔓延,进而完成传统工业区的生态系统恢复。

4.2.2 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在当今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指导下,绿色建筑开始摒弃传统理念中建筑适当增加绿色的手法,开始倡导在建筑使用周期内尽可能的节约水、电、公共设施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建造舒适健康、高效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传统工业区中,废弃工业厂房的面积约占整个工业区的50%左右,对于废旧建筑的绿色改造主要针对建筑的屋面的节能、墙体的节能、门窗的节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系统的改造等几个方面,合理地规避现有传统工业区局限的建筑外观改造。

4.2.3 生态循环理念植入,打造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空间

低影响开发即LID,主要来源于海绵城市理论。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开发活动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外界因素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国内关于低影响开发的实际应用主要是水系统的处理。在传统工业改造设计中,低影响开发主要体现在强调雨水源头的控制,减轻洪涝灾害,控制传统工业区内对人的污染。城市降雨后,采用绿色街道、渗透铺装、绿地渗透、渗透水池等处理方法,从根源上分散的处置降雨,力求达到入渗多、排除少,控制面源污染等效果,减少传统工业区内的热岛效应,形成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

4.3 传统工业区的基础设施设计策略

在传统工业区景观内,景观基础设施与建筑同属于节点景观,是人们视线的焦点。传统工业区内的原有基础设施存在着设施单一、陈旧破败、审美缺失等问题。根据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切入,将景观与传统工业区内的基础设施有机结合起来,植入审美、生态、社会功能需求,从场所内人的环境行为需求出发,创造一个景观基础设施系统。

因此,在传统工业区改造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传统工业区内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将传统工业区内的荒废空间、废弃的建筑构造、斑驳的景观基础设施及其他“灰色基础设施”,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及生态廊道、绿色通道、智能网络理念,形成一种更有效、更具持续性的景观基础设施的优化状态。

5. 小结

目前我国受到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传统工业城市的经济体系、社会结构已经逐渐发生变化,产业类型也开始全面推进“退二进三”。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尊重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传统工业区,避免大拆大建、完全照搬西方的设计理念,形成完善、科学的传统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我们新一代设计者的首要目标。我们要在未来的设计中对话自然、尊重自然、复兴城市,切实做出符合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

摘要:传统工业的发展促成了城市文明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它也给城市造成了诸多后遗症。因而,对废弃的传统工业区进行改造势在必行。修复这些城市疮疤,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立足于景观都市主义,从这一视角出发,总结归纳了传统工业区改造设计的理念和策略,力图将工业遗址改造成自然演变和城市发展融合为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关键词:工业遗址,改造设计,景观都市主义,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南希.生态视角下深圳华侨城旧工业区改造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常健铭.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工业遗址改造与更新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篇4:生态都市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口的集聚,城市的蔓延,使得城市化进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尺度、速度、范围。国内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的沾染了大城市病,污染问题、交通问题、城市废弃地、老城区更新等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几十年走过了西方几百年的城市化道路,因而问题显得更为复杂,从时间到空间、从思想到行为、从制度到实施都显现出了很大的不适应。城市中许多地方已经变得不再鲜活,同时也无法获得人们的理解。

但这一切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并且这些改变持续发生着,近十年可持续在逐渐成为了行业的主流思潮。特别是对于中国90年代之后的这代人,作为环境保护主义的原住民,未来二十年设计师的中坚力量,他对于生态环保、可持续等的理解更加深刻,生态意识方面也具有更大的自觉性。

城市在通常意义下总是疲于处理高密度建筑、交通设施、创造税收、各种社会不良问题,如交通拥堵、污染以及各种社会压力等等;而景观,以公园、绿道、行道树、散步道和公园等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也就天然的成为了缓解城市化问题的药方和安慰剂,生态都市主义是在全面总结并批判性的继承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生态都市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在研究任何的思想和理念之前,如何看待历史上各种思潮的起因和结果是极具意义的事情,这在研究生态都市主义也并不例外。在景观历史长河中,最开始出现是为贵族服务,常以绘画作为蓝图,景观自然的便于艺术产生了内在交融。现代公园出现以后,景观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景观又与生态站在了起担负起都市改造的历史使命。

1.环境保护运动的启蒙期

环境保护运动的出现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在各个国的兴起开始的,18世纪之前,欧洲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都极为优越,自然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土地肥沃,森林葱郁,水源丰沛,生态环境的问题并不在风景园林师的考虑范畴之内。此时的风景园林们忙于征服自然,认识自然的规律,拓险辟荒,却忽略了理解自然美的真正含义。当时古典主义园林遵循的规则与秩序也正是君权统治的象征,景观和艺术共同服务于城市建设,反映了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意趣,但也有些园林流露出的向往自然及回归自然中生活的理想和意趣。

18世纪中期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向都市化前进的过程中,人口大量集聚,城市越摊越大,大家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居住、交通、教育、医疗、环境、心理等城市问题日益突显,恶劣混乱的城市环境和迅速蔓延的疾病使城市不再是温暖、舒适的栖居所,反而变成了令人恐惧和厌恶的地方。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作为改善城市环境问题和卫生条件的重要举措,大量的城市公园开始涌现。

诞生于1858年纽约中央公园宣告了现代公园出现。然而在现代景观理论的发展过程却显得模糊不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附庸在建筑和建筑学理论之下,景观一直作为建筑的补充出现。

2.景观都市主义

生态都市主义可追根溯源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战之后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建设如火如荼,经过20多年的城市建设城市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都市问题,城市环境成为制约社会成长的首要题目。你若细心去查阅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景观相关理论著作,

“环境保护”这个词少之又少,环境保护在那时还并不能成为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主流概念,甚至认为这是先进的象征。然而伴随着1 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到来,环境革命开始了,叩响了生态与景观的合奏曲。

时任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副教授、现任哈佛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的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与1 997年正式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专业的高足,瓦尔德海姆深受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和伊恩·麦克哈格(1an McHarg)的影响。同时代,科纳做为麦克哈格的门生但两人对于风景园林的未来却有着激烈争论。瓦尔德海姆借鉴了两者的共同点,整合了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理念和科纳的城市设计思想,提升并系统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

3.生态都市主义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对与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社会、环境问题的重新思考,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也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由于其本生观点广泛、学科边界的模糊,景观都市主义的观念也受到了学界的质疑和批判。

2009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院长莫斯塔法维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组织召开了“生态都市主义”大会并发表同名文集,本书将生态设计当做即有都市的紧急补救的措施和新兴城市的组织实践原则,认为生态都市主义是城市化过程中连接生态及其环境的重要纽带。并对生态都市主义及其未来进行全方位解读、展望,生态都市主义作为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论体系由此成形。

思考

当前中国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爆炸式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限入疲软,整个景观行业也借此回归到种理性的思考当中。“生态都市主义”等相关的理论为一股最新的思潮,虽然其论述与发展仍有待观察,其理论的成熟需要更多实践的支撑,但其特色却非常鲜明:它直接面对已建成的城市环境,在立场上也不同于消极的环境与自然保护,而是以“设计”城市中的人工生态来主动寻求城市发展的机会。

当然,该理论在中国实践起来并不容易,我国的情况非常复杂,很多现有的技术无法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未来的实践模式是多样化的,并且实践场地极有可能出现在城市中那些已经匆匆忙忙建成的,但之前规划设计时并没来得及细细考虑的遗弃空间,这些地点同样大有可为。

篇5:都市政治理论

成都市金花中学2010―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

成都市金花中学2010―度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们拟从以下方面做好教研组工作: 一、注重师德修养,实施爱心教育 本学期要一如既往地关注学生心灵,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加强师德修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关怀,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 二、按照学校教导处要求,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1、备课形式   规范与灵活两种方式。规范性备课时间为每周二上午第二节课进行,全员参与。灵活性备课即针对教学中的重点、疑难点,随时随地展开研讨。  2、备课程序   确立主题――集体讨论――解决问题  3、备课内容  1)  教材研讨,教学进度的`安排  2)  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拟在初一年级四班――六班,结合教材第十至十一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在社会中怎么与人交往。 四、  配合德育处纪念“一二.九”活动的安排,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内容包括:抗日战争的英雄事迹和爱国主义的故事、典故。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五、按照区继教中心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认真参加教研活动,完成区上布置的各项工作。    成都市金花中学政治教研组  邓泽云  2010-9月

篇6:都市政治理论

第I卷(选择题)

2018.5.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个人电脑的价格高达上万元人民币,远高于当时人们的收入。尽管价格如此昂贵,供给量却极少。如今个人电脑性能大大提升,价格也比当初便宜许多,但供给量却增加了不止1万倍。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①电脑供求状况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②电脑需求扩大是供给增加的根本原因

③价值是电脑价格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④技术进步使电脑变得越来越物美价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浙江省永康市桐塘村在开展新农村整治中,巧思妙想,将老厂房进行修缮、设计,改建成民国风格的街道、监狱、大食堂等一系列影视场景,出租场地所得的收益比原来高3倍左右。这种“腾笼换鸟”的做法体现了

①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产业转型

②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融合 ③创新发展思路,推动乡村振兴

④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工业效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国务院决定,从2018年5月1日起,将包括抗癌药在内的所有普通药品、具有抗癌

作用的生物碱类药品的进口关税降至零,同时大幅度降低抗癌药生产、进口环节增值

税税负。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①开放医药市场,引进先进医药生产技术

②降低药品价格,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③促进市场竞争,倒逼国内药企创新发展

④完善社保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保护税法》,将原来排污费由中央和地方按1:9分成的原则,调整为将全部环保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不再参与分成。这一变化

①使中央和地方职权划分更合理,完善了生态治理体系

②能调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积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③优化了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了对环保的资金投入

④有利于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佛山市禅城区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不断完善“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监管”的运行框架。此举意在

①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②推动机构改革,优化职能设置

③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

④推进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18年1月5日,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一论述旨在强调

①借鉴他国发展模式完善我国政治制度

②科学执政,创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③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④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历史使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17年9月7日,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公布。该条例进一步将宪法原则具体化,把宗教界的合法权益更多地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加大了对利用宗教危害国家安全、宣扬极端主义、进行恐怖活动和破坏民族团结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上述规定

①表明我国积极支持和鼓励宗教的发展-②有利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

③旨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④能更好地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央视联合九家博物馆打造的《国家宝藏》节目,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

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这启示我们要

①创新文物保护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②围绕文物文化价值挖掘经济价值

③擦亮文物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④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创新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被誉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组建60年来,长期在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丰富了农牧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该团体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①植根于现实生活,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②坚持与时俱进,用现代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③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④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向善尚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哲学家加缪说,“所有伟大的事迹和伟大的思想都有荒谬的开头。”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荒谬的想法中总是蕴含着伟大的思想

B-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

C.真理和谬误二者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D.成就伟业须有超越常人的思想与行动

22.我国生物学家经过5年攻关,揭示了化学方法制备于细胞的科学原理,并开发了一套

“魔法药水”,依次为细胞“洗澡’’,便可又快又好地实现多种体细胞类型的“返老还童”。这表明

A.掌握真理是人们成功实践的前提条件

B.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真理的根本途径

C.事物规律随人们认识的深化不断发展

D.人类意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23.黄旭华是我国核潜艇之父。他少年时期亲眼目睹了在日寇的铁蹄下,祖国山河破碎,于是弃医从工,立志科学救国。他潜心核潜艇事业长达60年,用毕生的学识和担当,将炽热的“中国心”镌刻在民族的百年战舰史册。这启示我们

①只有克服错误的价值取向,才能找到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③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

④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8.(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一辈子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当前,一些人瞄准这一市场需求,将专业领域内的知识转译成大众可以理解的内容,将庞杂的知识过滤成相对精简的干货,放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明码标价,真正实现了“凭知识吃饭”。知识的传播链条不断简化,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随时学习,甚至可以直接按需约见选人、向牛人提问,同时省去了在信息海洋搜索和提炼的过程。付费的知识产品,为学习者认知世界提供了多元视角,也有助于鼓励知识生产者不断生产和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49.1亿元;预计到2020年,该产业规模将达到235亿元。

经历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知识付费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有人借知识分享行推销产品之实,有分享者将同一内容改头换面重复收费,抄袭者也屡见不鲜。这些做法,难免让网友质疑“圈钱”。

(1)结合材料和经济学知识,分析知识付费产业迅速兴起的主要原因。(8分)并针对目前的乱象,就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知识分享者提出建议。(6分)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知识付费对我们的学习会产生的积极影响。(10分)

39.(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战略安排,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以霹雳手段重拳出击,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记录。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形成不敢腐只是反腐第一步,要实现不能腐、不愿腐尚需严密的制度体系和完备的法治保障。为此,党中央决定于2016年下半年开始,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为在全国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积累经验。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整合行政监察和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集中行使监察权,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2018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与监察体制改革相关的众多决议:将设立监察委员会及其职权等内容写入了新修订的宪法,审议通过了<监察法》,选举和任命了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干部。

(1)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反腐,是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请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

(2)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监察体制改革对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意义。(12分)

(3)某地在推进制度反腐的同时,准备实施文化反腐,建设廉政文化。请你就此提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成都市2015级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12.D

13.B

14.B

15.C

6.A

17.D

18.C

19.D

20.B

21.D

22.A

23.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 60分)38.(24分)

(1)①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知识产品的需求增加(2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人们版权意识增强(2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分);

市场手段的应用以及国家鼓励创业创新,激发了知识生产者的积极性(2分)。

②建议:遵守法律,坚守诚信,尊重知识产权拥有者和消费者的权利(3分);提高自身修养,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产品(3分);提供个性化知识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3分)(答出两条即可,总分不超过6分)。

(2)①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学习的限制,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 了更好的条件(3分);②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加了选择性,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需求(4分);③改变了学习方式,加速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高了学习效率(3分)。39.(28分)

(1)①实践具有能动性。党对监察体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不断推动反腐制度化、法治 化(3分)。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监察体制改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 战略安排,是顺应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的需要(4分)。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深化监 察体制改革是对我国法治反腐思想建设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改革的先行先试、探 索实践,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5分)。

(注:如果考生仅分别从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表现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每点给2分,但总分不超过8分)。

(2)①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统一领导,能确保反腐的正确方向(3分);②建立起集中 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整合了反腐力量,提升了反腐效能(3分);③实现了监察全覆盖,让反腐不留死角,能更好地约束公职人员的行为(3分);④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确保了反腐在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上进行(3分)。

上一篇:爱情是最绚丽的烟火下一篇:初中生命安全防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