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有

2024-05-17

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有(通用9篇)

篇1: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有

大学生临近毕业前需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一份方案,以利用今后事业的成功发展,也就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

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为自己的事业发展铺出一道行之有效的道路。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原则有哪些呢?

原则一:【全程原则】拟定生涯规划时必须考虑到生涯发展的整个历程,作全程的考虑。

原则二:【变动性原则】目标或措施是否有弹性或缓冲性?是否能依循环境的变化而作调整?

原则三:【实际原则】实现生涯目标的途径很多,在作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特质、社会环境、组织环境以及其它相关的因素,选择确实可行的途径。

原则四:【挑战性原则】目标或措施是否具有挑战性,还是仅保持其原来状况而已?

原则五:【合作性原则】个人的目标与他人的目标是否具有合作性与协调性?

原则七:【可评量原则】规划的设计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标准,以便评量、检查,使自己随时掌握执行状况,并为规划的修正提供参考依据。

原则八:【清晰性原则】考虑目标、措施是否清晰、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是否直截了当?

原则九:【激励性原则】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是否能对自己产生内在激励作用?

原则十:【具体原则】生涯规划各阶段的路线划分与安排,必须具体可行。

[

篇2: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有

但看看现在的孩子,说实话我真的看不惯,不光是孩子包括家长。是啊,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那才应该把这唯一的宝贝培养好,教育好。给他理性的、有原则的爱而不是无谓的溺爱。就说昨天学校开的亲子活动吧,大部分幼儿看到自己的家长就直接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了,更有甚者哭着闹着非要牵着家长的手不可,原则上我们是把家长和孩子分开来了。更难以容忍的就是家长是怎么做的呢,看到自己的孩子哭就赶紧从后面的队伍中挤过来,握着孩子的手左哄右抱。从而把纪律弄得一片混乱。还有今天早晨王仲乐的奶奶来送他时,他有点撒娇,把奶奶的手机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不拿出来,他奶奶在后边竟还笑着哄来哄去的要,当我过去问清情况让王仲乐拿出来时,奶奶看到自己的孙子有点胆怯的脸,竟还说:“不给就不给吧,你就拿着吧”!我当时真是无语了。接着我就变得严肃了,最后也是在拉拉扯扯中才算结束。

其实这样的事情我遇见的很多,包括一些幼儿因为某点小毛病就三天两头不来幼儿园,家长呢也这麽顺从孩子,但结果呢,这些三天两头不来园的孩子明显的在各个方面不如那些坚持来园的孩子,进而导致步步不如人。

试着放手锻炼锻炼自己的孩子吧,其实他们有巨大的潜能都还没有发挥出来。让他们自己做你会有出乎意料的感觉,人都是在挫折中长大的不是吗?现在受点挫长大了才不会受更大的挫。你现在罩着他,那长大了谁罩着他呀,只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和羞辱!

篇3:职业生涯教育的评价原则与方法

1 职业生涯教育评价使用的目的与原则

1.1 使用的目的

该评价使用的目的在于使教师以及学生了解学习以及实践职业生涯的收获。让学生能够及时修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也让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弱项调整教学大纲。但主要是对学生的各项技能学习的效果评价。

1.2 评价原则

1.2.1 过程性原则

职业生涯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 意味着评价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着手。职业生涯教育的评价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进步的证据, 也为学生认识自己的现状提供证据, 所以应该回归评价的本真,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评价需要能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而不是到学习结束时才给学生一个终结性评价。

1.2.2 发展性原则

职业生涯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 意味着的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归属, 而不是以筛选学生为目的。职业生涯教育的评价需要既重视评价的价值性判断, 也重视教育评价的描述性判断、决策性判断;既要把社会要求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评价目标形成的依据, 也要注意个体的要求和个人的成长在评价中的重要性;既要承认总结性评价的价值, 也要认识到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的重要价值。

1.2.3 整体性原则

职业生涯关注学生的整体, 意味着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 而本身职业生涯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整体性、系统性。

2 职业生涯教育评价实施的方法

我们在评价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真实性评价。所谓真实性评价 (authentic assessment) 就是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个真实性任务, 用以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都是真实性评价的具体形式。但是, 二者基本遵循同一个步骤, 只是在某些具体内容方面存在些许差异。下面简要陈述其具体步骤:

2.1 确定评价内容和具体评价形式。

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涉及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 尽管真实性评价的评价范围也比较广泛, 但是, 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却各有自身的优势。如表现性评价可以用来评价各种各样的学习结果, “但创造用来评价常规测验不能评价的能力时更为有效, 比如对理解力、复杂技能以及思维习惯的评价”:因此, 如果对这些能力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 如果是为了评价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或是为了父母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或者为了是教师和教学监督者评估教学计划等, 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因此, 真实性评价的第一步应该是确定评价内容, 并根据评价内容选择具体评价形式。

2.2 评价标准影响着评价及整个教学, 因此, 评价标准的确定应该尽可能详细而明确。

这些标准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标准和终身学习标准。内容标准主要涉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而终身学习标准则主要涉及教学内容中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如“在问题解决方面终身学习标准的例子是学生应该能够鉴别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的事物, 并且能够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以便别人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

教师确定评价标准之后, 应该将这些标准告知学生, 这也是真实性评价与其他评价的区别之一。因为真实性评价要对教学 (或学习) 过程和结果同时进行评价, 所以, 其评价标准在教学之前必须确定。如果学生能提前知道具体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一方面, 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朝着期望的结果迈进, 也可以运用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对教学进行监督, 帮助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课程的主要内容上, 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所有这些, 都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中, 从而实现教学 (或学习) 目标。否则, 在缺乏预先解释清楚且又具体的评价标准的情况下, “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过程仍然是一个孤立的偶发的行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机会。”

2.3 设计评价量规。

确定评价标准后,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设计评价量规。量规由清楚界定的评估标准和测量这些标准达成情况的评价工具两部分组成;可见, 评价量规实际上就是将评价标准系统化、并且在纸上呈现出来。教师在设计评价量规时, 可以参考以下步骤进行:第一, 查看相关评价模型, 向学生展示优秀的评价模型和不优秀的评价模型的例子, 确定影响一个量规质量好坏的因素:第二, 列出评估标准, 使用第一步中对评价模型的讨论, 列出高质量的学习中有价值的东西;第三, 根据所选择的评估标准, 确定每一个学习质量的等级, 首先确定质量最好和最差的等级, 然后填充中间水平的等级;第四, 让学生对第一步中展示的模型进行评价, 在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求他们进一步澄清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评论;第五, 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他们所作的评论修订量规。

2.4 选择或设计真实性任务并展开评价。

制订评价量规之后, 就可以开展评价了。由于真实性评价是借助于真实性任务完成的, 因此, 开展评价时, 选择或设计一个或多个有效的真实性任务就成为关键。真实性任务是指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活动、表现或挑战性任务, 其有效性要根据评价内容来评判。有时, 可能所选择的真实性任务非常“真实”, 而且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但是, 如果它不能反映所要评价的内容, 那么, 这个真实性任务就不是有效的。如在职业生涯教育中, 假如要评价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可以选择让学生列举重要事件紧急事件、重要但不紧急事件、不重要但紧急事件以及不重要不紧急事件, 看其各类事件在一天中所占的比例。

鉴于真实性评价与其他评价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自我评价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 在开展评价时, 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并批判地吸收其结果。在真实性评价中, 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有, 反思性日记 (记录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作业的认识、情感、见解和判断) 、核查表 (检查自己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同伴互动 (即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商讨、辅导等) 等。

2.5 评分及其报告。

运用真实性评价并不意味着不要等级评定, 因为当学习结束时, 必须给学生的学习一个整体性的评价, 而这个整体性的评价用等级来表示是再清楚不过了, 因此最后的等级评定还是必要的。不过真实性评价中的等级评定并不是给学生贴一个标签即了事, 而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其优势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2.6 真实性评价是将成长记录袋中或表现性

评价中所包括的每一项内容, 根据各自的标准赋予一个分数或等级, 然后根据一定规则将这些分数合并成一个分数或等级, 这个分数或等级将成为真实性评价的最终成绩。虽然真实性评价的最终结果仍然是一个分数或者等级, 但是, 在递交给学生、家长或学校管理人员的报告中, 包括每一项内容的评价结果、最终结果以及评价标准。这样一个报告就达到了“帮助学生认识其优势和仍需努力的方向”的目的。

在完成报告后, 整个评价随即结束。但是, 在此之后, 通常还有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会。这些讨论会一般是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校其他相关人员一起出席的, 其内容主要是学生介绍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良好表现及其实例, 家长和教师则通过提问等方式帮助孩子制定现实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式。责任编辑:李光旭

摘要:职业生涯教育评价是促进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有效手段, 旨在讨论职业生涯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篇4:刍议遵循军人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则

摘要:军人道德教育原则,是根据军人道德教育的任务、军人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和军人道德教育的特点来确定的。它是军人道德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新时期我军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用特色理论武装官兵头脑;坚持不懈地强化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把“打得赢”、“不变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部队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传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那么如何遵循军人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则又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关键词:军人;道德;原则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用特色理论武装官兵头脑

习主席有关“中国梦”方针的提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延展,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全军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用这一理论教育官兵,既是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官兵,就是要把这一理论教育作为部队道德教育的根本,打好理论基础,坚持不懈地把官兵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来,坚定政治信念,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要引导官兵在掌握基本理论、观点上下功夫,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去消化理解习主席有关指示精神,帮助官兵运用新的理论回答和解决新的认识问题。

二、坚持不懈地强化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

革命的精神支柱历来是我军战斗力气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凝聚军心、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于的各项任务,很重要的在于全军始终没有放松强化精神支柱的工作。同时必须看到,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对官兵精神支柱的冲击与影响不可低估。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信心不足;有的崇拜金钱,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丧失国格、人格;有的思想颓废,斗志衰退,欣赏和追求低级趣味;有的在各种迷信活动中寻找寄托;有的个人至上,追名逐利。这此都说明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精神支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代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主要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自觉和自觉的牺牲奉献精神。自觉的牺牲奉献精神,是我军精神支柱的本质特征。加强军人道德教育,“强化精神支柱,最重要的是帮助官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培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相适应,与革命军人特殊使命相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把“打得赢”、“不变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巩固国防,抵御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是我军的根本职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常规战争,向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的新形势。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我军建设提出了两个历史性课题:一个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军能不能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一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能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道德教育要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把“打得赢”和“不变质”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努力提高军人的道德素质。

四、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

所谓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必须从军人的思想实际、军队的实际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把传授道德理论知识与培养官兵的的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在理论传授中着眼于官兵实际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实际的军人道德生活中,要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重点要在“联系”上下功夫。首先,要联系军人的思想实际,抓好道德教育与军人日常生活的结合、渗透。军人道德教育的课堂不仅在集中上课的课堂上,在训练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场所里,还存在于官兵的日常生活中。教育者应当不失时机地运用道德理论指导官兵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思想问题。例如,当战士在理想前途问题上产生迷茫,感到当兵“难致富”时,或担心退伍后的出路时,应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树立“国无兵不稳”、献身国防大有可为 的思想;当战士遇到入党、立功、考学、提干、转改志愿兵、学技术等问题时,应引导他们端正动机,明确标准,不计名利,服从组织。其次,要联系部队的实际,抓好道德教育与部队中心工作的结合渗透。军事训练是部队的中心任务,是官兵主要的实践活动。在完成以训练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官兵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因此,要把道德教育同军事训练结合起来。要引导官兵认清军队的职能、作用,认清训练与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关系,从而使官兵增强训练的原动力,确立军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充分调动官兵的训练积极性。另外,在军事训练中,教育者还要引导官兵磨砺和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互相协调、团结互助的品德,顽强拼搏、一往无前的斗志。这样既可以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可以及时解决军事训练中官兵存在的现实思想问题。

五、部队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军人的生活空间、工作环境等主要局限在部队,因此,军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应主要通过部队教育来进行。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部队实施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由于军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开放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社会联系也就越来越密切。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舆论,几乎每时每刻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军队内部,从而对军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军人道德教育如果不考虑军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同外部环境的联系,不取得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就不能收到最隹的效果。在部队的现实教育中,有些道德教育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感到力不从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军队教育与社会教育缺乏有效的配合。相反,有些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有的教育效果比较明显,也就是由于得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密切配合的结果。因此,要坚持部队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影、报刑、杂志等宣传媒体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家庭、亲朋好友的积极影响;积极参加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等。此外,尽可能争取社会各部门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密切配合。

篇5: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有

如何教会孩子讲规矩,有三个原则。一是不能惯溺。比如约定好的事情,说一不二,坚决不妥协。第一次得不到,第二次没法要,以后就成了规矩。是他的,就会拿,不是他的,知道走。金庸在《侠客行》里,写狗杂种石破天遇见摩天居士谢烟客时,石破天被养母打怕了,就是不求,谢烟客就是没办法。

在约翰·华生的《行为心理学》里,这就是习得性经验,深深种在孩子的意识里。可以想象,好的原则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进步?

女儿上小学,写作业要10点,初中,经常12点,到高中,八点十分下夜自习,90%以上的情况是,作业已经做完了。这就是一个习惯。

好玩的是,刚开始,是她的同桌写作业,她跟着。现在,是她写作业,带着她的同学。这效果何其好呵。

第二个原则是,有的事,必须让他自己做。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做事磨,先包办了,以后再培养。这是错的。在孩子的每个年龄段,都有他力所能及的特点。家长,要教会他去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举一反三,而不是直接帮他解决,以至于让他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原则,是要让孩子担责。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是这么教她的,坏事不能做。特别是打破原则的坏事,吸毒、犯罪,我不会去救。这之外,任何事,先自己处理,处理不了,我可以帮她想办法。但要她自己承担结果。

这里也要提醒一下家长,你也是有原则的。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比如怎么说话,怎么教育。所以,建议,家长们看两本书,一本是《正面管教》,一本是《非暴力沟通》。

龙生龙凤生凤,这句话,基本是不错的。要想孩子们成龙成凤,至少家长们的心,要跳脱出眼前现实的藩篱,用原则给他们更好的指引。

每天花五分钟静默,每个星期做一件好事,每个月看一本书,这是可以作为家长的原则的。

作者:敏大叔

篇6:功利原则在道德教育中的渗透

功利原则在道德教育中的渗透

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反差现象并不鲜见.提高德育教学效果,应从人的社会需求和基本价值取向出发,做到教育由浅入深,具体可感,方能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

作 者:虞斌龙  作者单位: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 “”(6) 分类号:B82 关键词:需求   功利原则   效果  

篇7: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有

一、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相互关系中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主动、主导、积极能动的性质。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作为施教主体的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原则。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

1.坚持主体性原则是为了适应道德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

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把客观外在的社会道籀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因此,道德教育过程不仅是教育者遵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行教育的过程,更是受教育者主动地将教育内容(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身道德情感和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和外因要通过内目起作用的原理,这种“内化”与“外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心理矛盾。没有受教育者积极有效的参与和配合,教育者的道德说教就如对牛弹琴,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在同样的教育者作用下,在同一教育情境中,受教育者之间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接受状况,主要就是由于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及其发挥程度不同造成的。因此,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实现教育目标的众多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搞好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关键因素。

2.坚持主体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

只有内心认同的原则和规范,人们才会自觉自愿地遵从。所以,道德注重的是觉悟,强调的是自律。道德的维持主要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传统习惯、社会舆论等只能起辅助作用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缺乏主体内心信念支撑而主要依靠空洞说教和外在压力等非理性手段推行的道德必然要扭曲变形,无法真正落实。因此,道德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和强化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内在认同感,使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在他们身上内化入心,坚实持久。但如果学生游离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边缘,做一个无关紧要的看客,他就可能认为这种教育教学只不过是一种于己无关的外在表演而已,就很难产生对其内容和要求的深切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投入教育教学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才能引发和促使他们对道德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独立思考,认识和体验道德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确立和强化对道德要求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就会真正懂得“为仁由己”(孔子语)、“积善成德”(苟子语)的深刻道理,就会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经常性的道德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从而将恶恶善善、完善自我的自发愿望转化为对优良道德和理想人格的自觉追求和塑造。

3.坚持主体性原则是为了稚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创新

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改革创新的问题,是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但由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单靠教育者本身的探索和努力,显然难以在这方面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道德教育改革刨新的推进及其效果的检验,都要紧紧依靠学生的参与和配合。由于主体性原则强调调动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因而也就使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成为师生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事情。学生有了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权利和机会,就会激发出他们创新的热情和活力。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提出种种意见和建议,促使和帮助教师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调整教育教学进度。同时,由于这种学生主体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过程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相互了解,因而也会使师生间彼此的评价更为全面公正。这对于推动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促进教学相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旌教,增强针对性。这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教育对象的道德实际,以便确立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但在实际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这一点总是难以真正做好。原因在于受教育者的层次性、变动性和个体差异性是非常复杂的,教育者很难深入具体、逐一及时地加以掌握。而受教育者对自己的现实阿题、发展要求和思想状况,则总是最为了解和有强烈的切身体验的。所以,实行主体性原则,强化受教育者自身的主动参与,让他们给自己提出既适应社会化要求又具有个性化特点的道德发展要求,就能使道德教育更符台受教育者的具体实际,从而切实改变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单一呆板的状况,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将困材施教原则落到实处。

二、自我道德教育法

道德教育贯彻主体性原则,主要是通过自我教育法来实现的。自我道德教育法,就是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下,受教育者根据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自我教育法充分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其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自我教育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关键,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的中介,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是自我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自我教育法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叶圣陶语),文化科技教育是如此,道德教育更是如此。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道德原则,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运用自我道德教育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首先,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相信受教育者具有自我道蔷教育的能力对善的追求和与此相应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对现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熟识和遵从,而且要为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造就出善于识别、突破、超越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教育中常见的依附权威、盲从权威、个人主体意识弱化的不平等观念,而更强调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受教育者可能是幼稚和不成熟的,但他们更是有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应该受到尊重,并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自己。但是,我们现行的道德教育,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体性缺位”问题:对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对他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机械灌输与被动接受的教与学的关系,由此造成了学生独立人格塑造上的困难。事实证明,只有尊重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权利,相信并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应,才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信心和责任感,才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也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真正成为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变革的台格的道德主体。

其次,教育者要大胆、适当地加以引导,使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自我教育并非放任自流,也非降低标准,而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开始,沿着教育目的指示的方向进行的,因而是一种新型的有控影响换言之,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实行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和自我教育法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与自我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只有培养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检验和提高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的目的。所以,作为施教主体的教育者还是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引导、激励和点拨的艺术,使受教育者明确自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道德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理性的实践并以此为目的所以,不仅要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水平,更要引导其认真踏实地践履道德规范,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强化自己已有的正确思想行为,修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根据自身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要求,在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训练道德行为方式等方面相互平衡,协调发展,达到和保持知行统一。教育者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好自身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格示范作用,做以德治学、以德治教的楷模。

再次,要让受教育者充分认识道德内蕴的无穷价值,激发和调动他们的道德上进心。学生道德上进心不足的问题,是多年来困扰我们的道禧教育的一大难题,当然也是实行自我道德教育法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道德内蕴的无穷价值,深入批驳“道德无用论”。道德的巨大价值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问题只在于我们是否重视和如何开发利用这种价值。就拿市场经济来讲,它是契约经济、法治经济,因而也是信用经济、道德经济。所以,不仅市场是经济活动中一只看不见的手,道德也是经济领域中一只看不见的手诚信、热情、爱心、礼义等优良道德因素,是能够变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缺德也能让某些人发一时不义之财,但最终会使其身败名裂,没了市场。在现代社会,道德不仅没有也不会贬值,而且它对每一个人的价值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了。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问题和危机,这些问题和危机背后的思想根源,是人文道德的危机。所以,道德滑坡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极大的关注和忧虑。以往我们的道蒋教育往往只关注道德对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转变社会风气、促进实际工作所起的作用,即它的社会价值,而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始终非常强调的道德因素在个人健康成长和自我完善中的重大意义即道德的个体价值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我们这个日益趋向“务实”的年代,这种偏颇是导致许多公民和学生对道德教育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质上,道德无论对于社会还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理想的社会是伦理的社会21世纪将是人类道德文明重建的世纪。学生真正理解了道德所具有的广泛、深刻、巨大的价值,就会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积极投入道德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准,清醒自觉地抵制社会环境中不良道德因素的刺激和腐蚀。

篇8: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与原则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 国家虽出台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2006年, 中央决定“十一五”期间安排专项经费40亿元,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 用于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补助标准是每生每学年1000元。

2007年秋季学期起, 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扩大到中职学校全日制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 主要用于生活费开支。国家资助两年, 学生第三年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2009年12月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免除学费的补助资金,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2010年6月21日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 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写入了重要篇章。

但是, 农村职业教育仍存在缺乏法律保障, 教育资金不足, 管理、执行机构不完善等问题。

2. 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

目前, 认识不到位仍为制约我国农民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部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开展农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尚未真正将其提升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战略地位。某些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了解不够, 甚至还带着鄙视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 造成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多。

3. 农村职业教育虽得到了发展, 仍然有部分农民子弟不能升学

2007年全国初中毕业生1964万人, 普通高中招生840万人, 中职招生810万, 意味着有300多万初中毕业生, 未接受升学或职业教育与培训就流向了社会。2009年, 全国中职招生实现了860多万人, 比普通高中830万的招生规模高出30多万人。但全国仍有近百万初中毕业生没有继续上学, 直接流向了劳动力市场。

4. 农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培训力度不够

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有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有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0.13%, 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建筑行业的3200万农民工中, 参加过培训的仅占10%。

目前, 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一般为初中毕业生, 而作为农村人口主体的大多数成年劳动者并没有被列入招生对象。调查发现, 进城打工前只有7.4%的农民工接受过进城打工培训, 12.0%的农民工接受过种植养殖培训, 而绝大多数守家在地的农民几乎谈不上职业培训。

二、发展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力量, 营造良好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力量,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 关注和宣传农村职业教育, 宣传农村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 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资助农村职业教育、参与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引导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 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与农村职业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创造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2. 加强政策支持, 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 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逐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补贴政策, 加强政策倾斜, 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

3. 加大投入, 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确保教育法所规定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到当地教育事业,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不断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保障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人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4.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就业转岗能力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 加强农村职业和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 加大对农村待业青年及成年劳动者的培训力度。同时, 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鼓励社会各界、职业学校参与培训, 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5. 合理设置农村职业教育专业, 促进农村本土经济的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是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 是农民的教育。所以, 农村职业学校应合理设置专业, 设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 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发展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原则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 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坚持适应性、多样化、实用性和创新性原则, 服务农民、满足农村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 坚持实用性原则, 注意知识的实用

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实用性原则, 增加办学的实用性, 满足农村发展需要, 加强农民技能,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农民通过职业教育, 能增强掌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经验, 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实现增产创收。通过转移劳动力的培训, 能提高农民工就业转岗和外出务工能力, 促进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坚持适应性原则,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学校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增强专业适应性, 努力办出特色。农村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要努力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等与农业科技结合不紧的现状, 增强专业的适应性。

农民工大部分选择在大中城市工作, 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也要紧密结合城市工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增加其适应性, 做到学有所用。

3. 坚持多样性原则, 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随意性强, 且作息时间与正规教育时间相冲突。所以, 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 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学制等要随着市场和农业技术的发展随时调整, 开班或开学时间要避开农忙季节。

4. 坚持创新性原则, 促进农村职业培训健康发展

为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性任务, 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依靠完善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及运行机制。

摘要:文章阐述农村职业教育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坚持适应性、多样化、实用性和创新性原则, 服务农民、满足农村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原则

参考文献

[1]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4, (5) .

[2]卢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3]谢华平,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城乡统筹发展[N].中国信息报, 2009-5-22.

篇9: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有

教材编写原则是教育思想在教材建设上的体现,它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为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教育必须“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造就多层次的亿万人才大军,培养“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实用性人才。基于这些要求对职业教育数学教材的编写原则进行探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中的教材体系,缺少数学知识在职业教育意义上的知识智能价值。所谓职业教育意义上的知识智能价值,包含两层意义:一是结合介绍数学科学的发展适当讲些知识突破点上前人探求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突破点的深入认识去揣摩数学思想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二是结合知识学习,研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规律,从中提取一些哲理性的东西,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如能做到以上两点。教材必能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我以为提出教材的智能价值概念至少有三点好处:

1使教材编写者有意识、有计划地把发展智能融入教材:

2使教师能有意识、更加主动地强化发展智能;

3学生读这样的书,了解智能培养要求,有利于自觉提高智能水平。

职教数学教材建设上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现代化意义,这也是我们许多校本教材、地方特色教材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它应包括三个方面:

1删去过时的东西,把一些近代数学内容,如模糊数学、拓扑学、数学机械化证明等最新数学发展成果引进课程标准。

2“把数学教学建立在现代数学思想的基础上,并使用现代数学的方法和语言”。

3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为了兼顾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智能价值,教材编写应具有科学性、探索性,即它应该大体上和数学科学现代体系相一致,要把启迪智慧、发展智能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有两个含义:1从体系上讲,教材的每个单元、每章、每本书乃至整个职教数学教材体系要有科学而简明的整体逻辑结构。这个逻辑结构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简称“三基”)为主线编织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一套数学教材的内容组织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这个逻辑结构是否图像清晰、脉络分明。因此,在编写新教材的时候,首先要下工夫于课程标准的研究和论证,防止片面地“各自为政”。2从认识上讲,应遵循系统论。即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我们认为教材首先是一个整体,它可以按照“整体——局部——再整体——再局部”的层次展开,使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几经反复能从整体上把握理论的逻辑结构。贯彻整体性原则可行的方法是每本书都写绪论,简述学科基本思想、整体结构、研读方法,以后再逐步精雕细刻,每个单元也可以这样做,单元复习时再引导学生搞好单元逻辑结构小结。

二、探索性原则

所谓探索性就是教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句话,就是“教发现”、“教猜测”,在教材中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做出安排。这对培养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获得知识的能力极为重要。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学生积极参与了发展数学思想的程序,他就能了解数学”,而且探索知识奥妙本身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学生去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当然我们不应该片面强调“探索学习”而否定“接受学习”,把教材中的每个定理都写成“发现式问题”。但我们有选择地安排一部分是可行的、有益的。在问题的配备上就更有用武之地:1可以把更多的定理探求以探索性课题的形式提前安排在习题中;2某些定理的引申可以作为探究题让学生选做;3精选部分习题,以题组的形式提出对它的追溯和推广;4安排少量大跨度习题供学生研究。我们认为,在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中指导他们搞点力所能及的数学课题研究并写成“小论文”,是贯彻探索性原则的最高目标。

三、思想性原则

思想性原则就是把对数学思想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数学思想是数学“三基”在运用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基本思想。中学数学中最常用的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方程和函数思想、命题转换思想、数形互化思想、集合对应思想等。这些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宝库中的精华。是掌握理论、发展智能的杠杆。但是现在大部分的教材是只讲知识不讲思想,或者虽然也讲,但很不够。学生学习这样的教材对数学的理解往往很肤浅。思想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因此。我们主张教材内容应包括相关的数学思想,要对重要概念、规律、方法的思想作深入的剖析,阐述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指出其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结构上去理解那些带有根本性的思想方法。这对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钻研数学理论的兴趣、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必然带来有益的作用。

四、哲理性原则

哲理性原则就是把数学思想方法提到哲理高度。这就需要对数学理论的讲解不就事论事,就题论题,而是就题论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哲学上的概括。数学课兼有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任务,而在初中以后各年级的学生都学习哲学常识。这就使数学课上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性概括成为必要和可能。实践证明,把理论提到哲学的高度,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方法的实质,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长期的哲学熏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就是有选择地使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展现。这种展现不仅指理论提高和深化,而且包括理论运用和习题配备。这样做符合数学发展规律,而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事实上,一个数学理论从孕育、产生到完备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同样,要学习和掌握这个理论。人的认识也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无论是从掌握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发展智能的角度看。教材内容安排上坚持发展性原则都是必要的。为实现这个原则,一方面应从教材整体结构上做必要调整,同时还应进一步沟通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内在联系。

六、直观性原则

直观是对抽象而言的。数学思维活动不能完全建立在抽象概念和词语基础上,它首先应该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这是因为数学理论虽然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从客观对象关系中抽象、归纳、演绎出来的,是有丰富直观背景的。因此,我们必须运用直观性来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把直观与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可是,现在有些数学教材过分偏重形式推演方面的训练,而较少注意教会学生如何从生动的直观出发进行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这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七、自学性原则

教材主要是为学生写的。应有利于形成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目前许多教材从知识角度考虑多。从便于自学角度考虑少,有些地方写成了浓缩式,学生读不懂,由此对读数学书失去了兴趣。这种倾向现在需要改过来,要寓“学法”于教材之中,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八、服务性原则

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数学教材。普通高中的数学教材在其他学科中显示工具性的作用不是很突出,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必须贯彻为专业技术学习服务的原则。在许多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学习中,需要用到很多数学知识,因此我们不妨深入研究一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普遍涉及的数学内容,甚至可以将一些专业知识中的数学案例放到数学教材中。这样既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扫清了数学知识方面的障碍,又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应用性的认识。另外,在数学教材内容体系上应适当照顾专业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学知识的顺序,否则,数学教材我行我素,很难为专业服务,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甚至对数学的工具性产生怀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前苏联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中译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高校影视艺术欣赏课程教案下一篇:用文化管理企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