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会计课件重点

2024-05-01

税务会计课件重点(精选6篇)

篇1:税务会计课件重点

绪论

药物: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药效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第二章 药代动力学 首过效应(受过消除):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酶诱导:连续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可使肝药酶数量增加,活性增强的现象。酶抑制: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导致同时应用的一些药物代谢减慢的现象。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的肝—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一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比例消除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吸收或消除恒定量的药物(超过机体的消除能力),即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进行消除,也称恒量消除。

血浆清除率CL: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的体内药量与 血药浓度的比值。

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达到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稳态血药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连续恒速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当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等于消除的药物量时,血药浓度维持基本稳定的水平。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性与意义;

可逆性、饱和性

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1确定给药间隔,一般略等于或接近该药的t1/2 2反映药物消除快慢和间接反映肝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 3预测连续给药达到稳态浓度或称坪值的时间,即需经过该药的4~5个t1/2才能达到。相反,停药后经过4~5个t1/2后,血药浓度约下降95%(消除时间)

第三章 药效动力学

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原发作用),或指药物引起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发生的改变。药物作用两重性: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甚至危害的反应。对症治疗:亦称治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

对因治疗:亦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副作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药理作的延伸。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停药反应(回跃反应,停药反跳):用药过程中突然停药或减量太快,使原有疾病加重的现象。

变态反映:少数经过应用某药致敏的病人对该药发生的一种特殊反应。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应用小剂量即出现剧烈的药物反应甚至中毒症状。

药物的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效能(最大效应):增加药物剂量而效应不增加。反映药物内在活性大小。当效应增强到最大程度后虽再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

效应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

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最小有效量(阈浓度):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即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表示。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最大效应(量反应)或50%阳性反应(质反应)时的药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动物死亡的药量。

治疗指数(TI):评价药物安全性TI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 安全范围:ED95 ~ LD5之间的距离,或LD1/ED99。其距离越大越安全。安全范围较治疗指数更可靠。思考题

1.什么是药物作用、药理效应?药理效应选择性 与药物作用特异性的关系?

2.药理效应与疗效、副反应之间的关系? 3.从药物的量-效曲线可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4.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的内涵?

5.反映激动药内在活性和亲和力的参数?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现象。停药消失,再次用药又发生。耐药性(抗药性):在反复用药时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等对药物敏感性逐渐降低的现象。药物依赖性:长期应用某药后,机体对该药产生了生理性的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包括相加作用和增强作用。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

1.胆碱能神经(兴奋时释放ACh)包括: ⑴全部运动神经

⑵全部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⑶全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⑷少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⑸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时释放NA)包括: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主要递质的生物合成、释放和消除方式 递质——ACh 合成:胆碱+AcCoA 释放:胞裂外排 量子化释放

消除:AChE 递质—— NE 合成:酪氨酸-多巴-多巴胺-NE 释放:胞裂外排

消除:Uptake-1 Uptake-2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布及其效应。P55表

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 P57表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

一、M样效应---剂量稍小 1.心血管系统

(1)血管扩张作用:(2)负性频率(3)减慢房室结和普肯耶纤维传导负性传导(4)负性肌力作用(5)缩短心房不应期 2.胃肠道---兴奋

3.泌尿道---膀胱平滑肌蠕动↑,逼尿肌收缩,最大自主排空压力增加,膀胱三角区和外括约肌舒张,排尿↑ 4.腺体分泌增加

5.眼 ACh局部滴眼时,可致瞳孔收缩---近视

二、N样作用---剂量稍大

许多器官受双重支配—表现优势效应

(+)N1--心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 胃肠道、膀胱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N2--骨骼肌兴奋

过大剂量----神经节从兴奋→抑制

三、中枢作用

外源性Ach不易通过脑屏障(BBB),对中枢作用不明显

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

1、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汗腺、唾液腺分泌明显增加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眼科

1.外用于青光眼(1%~2%滴眼)对闭角型疗效好,扩大前房角间隙对开角型有效,扩大小梁网间隙,扩张巩膜静脉窦周围小血管 2.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过量可出现M胆碱受体过度兴奋症状,可用阿托品对症处理。滴眼时压迫内眦,避免药物流入鼻腔后吸收。思考题

1、简述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2、何谓M样作用?

3、若误食了有毒的野蘑菇中毒后,可能出现哪些症状?怎样处理?

篇2:税务会计课件重点

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内部迅速膨胀的人口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二是外部世界一体化的初步形成及其对中国的压力。这两大问题成为18世纪末以来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问题。广州一口通商制度:

1757年清廷下令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

所有贸易由“十三行”实行。“十三行”也称洋行,是清政府指定的可以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行数并不固定,最多时达26家,最少时只4家。

十三行的行总(总商)是十三行的领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员,所有广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总传给外商,外商给清廷官吏的呈文也由行总转递。落后的原因有三(鸦片战争前):

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象汽车与人力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则还在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

二是西洋人在十八世纪中期就进行工业革命,广泛使用机器生产,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

三是西洋各国在激烈的竞争中养成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感情,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西洋各国虽小,但非常团结,而我们的国家虽大,然而如同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我们落后了。

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7月3日,美国援引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的所谓“先例”,与清朝政府签订《望厦条约》,不仅争取到了英国人所争取到的大多数在华特权和利益,而且还有所增加和扩大。关税方面,《南京条约》规定要“秉公议定”,而《望厦条约》则明确提出税则的变更由美国领事“议允”,从而正式取得关税协定权。治外法权方面,《五口通商章程》只规定在英人与各国人发生词讼纠纷时,英人由英国领事审理,而在《望厦条约》中,不仅规定中美民人词讼时美国人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且规定美国人与他国人之间的词讼也罢由美国领事审理。此外,《望厦条约》还规定美国军舰可以到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这就为外国军舰践踏中国的领水权、干涉中国内政和压迫中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规定可以在口岸建立教堂、医院,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开辟了方便之门。中俄瑷珲条约:

俄国表现更为恶劣。它乘中国内外交困、无力他顾之机,于1858年5月,逼签《瑷珲条约》,使俄国不战而夺得黑龙江以北原属于中国的60万平方公里领土。《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条约制度取代了“朝贡贸易体制”。从内容看,“条约制度”的内容包括了列强在华的主要特权,此后列强除了少量几种新增特权之外,只是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具体化。

从范围看,“条约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清帝国的中枢和内地,中国开始全面地置于“条约制度”的约束范围之内。在“条约制度”下,中国被迫开放。这是一种“炮舰下的开放,是一种丧失主权的开放

如何评价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问题的提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不断有人为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华的多次侵略进行辩护。国内有人提出要感谢列强的侵略,否则至今中国还在封建时代原地踏步。有人主张要重新评价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认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冲击了中国封建的“超稳定系统”,不但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向世界体系扩张,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历史进程,成为东方民族赶上现代文明的唯一良机,有人甚至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西方殖民主义者不但不应该被批判,而且应受到表扬,因为他们给中国人民“启”了“蒙”,带来了“近代文明”。

2、在学术界,由美国学者柯文提出的“中国中心观”(参见[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提出在中国历史变化主体上的“去帝国主义论”:认为帝国主义对中国历史变化的影响是有限的,中国近世的变化主动权是在中国自身。为此,就把中国说得一切美好;如果不美好,那也得说成是中国自己的事。既然主动权在中国人手中,成也好,败也罢,与外国人无关。这样就解脱了历史上的帝国主义的罪行。本世纪初此类观点被国内许多年青学者接受。

判断一个历史事件的是非,存在双重标准:一是伦理、道德标准,用来衡量历史事件的合法还是非法,正义还是不义;另一个是历史标准,衡量历史事件是进步还是反动,符合历史潮流还是逆历史潮流。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标准是一致的。从伦理标准来看,帝国主义发动多次侵华战争,都是侵略战争,必须从道义上予以谴责,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

在以历史标准分析列强侵略中国的作用之前,还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目前的世界是处在民族国家时期,离“大同”还很遥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民族立场问题。如果一个民族生存都成了问题,就没有什么进步可言。二是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尚未开化的土著民族不同。在中国绝不可能出现民族被灭绝而地区进步的情况。

3、从总体上来看帝国主义多次侵华战争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社会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国有强弱分明的多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虽然解体,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明显的优势。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占很大比重。抗战前,产业资本中,外国资本占70-80%;抗战后,官僚资本取代外国资本,处于垄断地位。民族资本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黄金时代获得显著发展,所占比重从1913年的11%提高到18%,一直到1949年都是这个水平。近代中国畸形的产业机构。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920年为4.9%,1936年为10.8%,1949年为17%。

所以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工业强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据统计,列强通过侵略和其他渠道从中国掠走的财富超过1000亿两白银。在这种空前残酷的掠夺面前,中国不可能进步。18世纪前半期,中国生产力水平与欧洲相当,到20世纪前半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国民产值的差距扩大到100倍。从总量上看,中国与当时先进国家的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这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功劳”!

二、农民阶级、统治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面对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各阶级都在探索国家出路:

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改造社会。统治阶层企图采取中体西用模式求强求富 洋务运动的后果、影响

直接后果,战胜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等造反运动;

在地方督抚的支持下(镇压叛乱、扶持洋务、支持清廷),借助于西方殖民势力(签订《北京条约》后,中外妥协合力镇压叛乱;互派公使建交,西方提供洋务运动的需要的一些东西),创造中兴; 适应新的形式,成立新的统治机构(总理衙门、海关、海军衙门); 使用近代火器,创建近代军队(南洋水师、北洋舰队);

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设立,原为军事工业服务的采矿业、交通业、通讯等近代工业、技术也移植到中国; 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科技人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留美幼童;留欧学生)。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局限

一般认为洋务运动的结局是失败的,因为洋务搞了几十年,却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打败了。从此意义上说,有道理;但有失败也有成功处,不能说彻底破产。

1、从目的上讲,搞洋务是镇压造反,抵御侵略。清政府利用新式枪炮,镇压了太平军、捻军和回民起义,维护和稳定了统治,史称”同治中兴“;建立海军,震慑了日本,中法战争中做到不败,延长了清朝的统治;

2、通过洋务新政,增强了军事力量,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之功,不可埋没。

3、后期洋务的继续开展。甲午战后,铁路、矿务、银行乃至铁厂等工业企业的大规模的举办和发展,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等新的教育事业的兴办,并未因战败而停顿。局限

1、洋务实践实际上是以少数地方督抚为支柱,在同治光绪朝,一方面没有正式体制的地位,只是在体制边缘精心断续零散的试验,另一方面,又与具体的地方督抚的权势不可分割,成为少数权臣的个人资本。担心内轻外重也是清政府不积极支持和招致清议的原因。

2、洋务新政着眼于自强,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从而引进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生产,这新酒,却是用旧瓶来装,深受官僚制度的束缚不能发展,这是时代的局限。近代资产阶级先进人物的历史局限

1、软弱性妥协性依赖性。

2、动员号召的社会力量非常有限。

3、效仿日本、西方模式,注重政体和文化问题,没有认真细致地研究中国社会及其与外国列强的复杂关系,改造中国有目标、有设想,但没有切实能在中国社会中扎根的方案。

4、纲领模糊、组织松散、武装斗争没有群众基础,胜利果实得而复失,利用军阀反被军阀利用,自发的**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后劲。5不能获得真正有力的国际支援。

日本两大间谍机构(乐善堂、日清贸易研究所)慈禧太后戊戌变法

变法开始,西太后对康有为似乎并无恶感,她甚至还为康有为奏折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热忱和胆量所感动,随后她“命总督大臣详询补救之方”。不过,西太后认为,变法必须是有限度的,她反对像日本那样的“更衣冠,易正朔”,认为这样做会得罪祖宗,因而是断不可行的。这说明她是属于那种并不反对有限变法的既得利益者类型。所以,在光绪帝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抵制和排斥太后所拥有事实上的至高权威的条件下,在太后并没有构成对改革的障碍的情况下,尽可能安抚太后,并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太后可能容忍的范围内从事变法,至少在初期阶段,是使变法运动取得顺利进展的必要条件。康有为变法战略的四个方面失误 第一、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

第二、“快变、大变与全变”的一揽子解决方式: 第三、对传统中心象征的挑战: 第四、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 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

由1911年5月开始的保路运动,引发当年10月10日起义,湖北新军顺利占领武昌,建立起湖北军政府,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武昌起义,但是起义士兵却把原来反对革命的高级军官黎元洪推出来担任都督。孙中山: 孙中山一生主要精力当在从事革命实践,但也有不少理论著作,是他毕生追求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和模式的思考。如《上李鸿章书》、《钱币革命》、《建国方略》、《五权宪法》、《建国大纲》和《军人精神教育》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是《建国方略》。

《建国方略》成书于1917--1919年。这是孙中山经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之后,从多次挫折中开始的理论总结与创造。

孙中山的政治现代化思想:

一、民权平等二、五权分立

三、权能区分 这位革命伟人始终是国共两党和世界华人从未放弃的政治偶像

周恩来致词:“中国的领土台湾还受着美国的侵略。一切爱国者,一切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应当共同努力,实现台湾的和平解放。”这是中共较早明确地把孙中山与解放台湾联系起来。

我们强调两岸历史认同、血统认同、文化认同。强调这些很有必要,但还不够。要统一,还得有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

强调历史认同——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无疑是历史事实,问题在于这只是统一的可能条件,而不是必然条件。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领土,历来就是中国一部分的地方今天已属外国,都是得到中国承认的事实。例如今天的蒙古国称得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特别是在清朝,蒙古一直是国家稳固的“长城”,蒙古族一直是满族坚强支持者,但今天的蒙古国是得到中国承认、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外国。我们曾经强调血统认同——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但是第二国共两党合作时,曾经同祭黄帝陵并没有制止合作中的磨擦,更没有防止后来内战的再度爆发。

今天,马英九可以在台湾遥祭黄帝陵,但并不能改变他“不谈统一”的立场。而且,在中国56个民族中、在台湾的原住民中,总有一些民族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成“炎黄子孙”。一定要强调血统,莫非他们就可以分裂出去?而且在今天世界上,同一个民族分属不同国家并非偶然的例外。

我们曾经强调文化认同——台湾文化实质上是闽南文化,与大陆同属中华文化。但主张台独的人公然声称“文化认同不等于政治认同”,实际上他们也不否定与大陆在文化上的同源性、一致性。但任何一种文化的范围都不一定与政治概念或实体一致,并不限于一个国家,也不一定覆盖一个国家。同一种文化分属不同国家的例子,世界上更难一一列举。

今天,国共两党再次为两岸人民的利益携起手来,还是应该共同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孙中山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和平,民主,救中国”,完全可以成为两岸民众共同的追求。大陆实行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提倡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并无二致。在孙中山的旗帜下,两岸应该可以结束战争状态,缔结永久的和平,专心致志于民主建设,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如何评价南京十年内政建设?

究竟如何评价南京十年内政建设,大陆与台湾反差很大。外国学者的评价:“国民党人从南京建立政府到全国陷入漫长的毁灭性的战争,仅被给予10年时间。为建立一个全新的全国性政府,为扭转一个半世纪以来殃及国家的政治分裂和民族耻辱的逆流,10年时间委实太短暂了。即使重要条件理想,新政府所能做的也不过只是着手政治、社会及经济改革而已。尽管有种种对国家不利的条件,在这10年中还是有进步的。到了1937年中期,中央政府似已稳操政权,从而出现了自1915年以来政治上从未有过的稳定。经济正在好转;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种种运输及工业计划;货币比以前更统一了。许多中外观察家认为,国民党人仅用10年就扭转了分裂的浪潮。…”但是,“国民党政府不能与民众同一认识,而是高高站在他们之上。这个政权是独裁政权,建立在军事实力之上,并靠军事实力来维持。这个政权的领导人唯恐失掉他们的权力,不愿与他人分享权力和随之而来的额外所得;对于政敌和批评者则采取压制的态度,公民必然变得更有政治觉悟,这种大权独揽的作法,一般地说是自我毁灭。” 评“安内攘外”

攘外必先安内论的实质:借统一之名,实施排斥、打击异己,实为内战理论。应如何看待?

1、建设现代国家,统一固然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统一并不意味着领袖个人可以独裁专权、垄断国家权力与权利,而其他党派团体阶层只能做出牺牲;

2、治国安邦要靠“以理服人”,以法治国,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现代国家服务,而不是“以力服人”;

3、大敌当前,不管哪一党派团体的一兵一卒,从理论上讲都是国家国防力量的组成部分,应当牺牲个人和党派的偏见,凝聚力量,抵御外敌;

4、“不统一”是晚清以来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老问题,不可一日解决,只能慢慢调治。

5、日本正是利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且全力“安内”、武力攻击蒋系以外其他各派武装力量时,加紧了侵略和灭亡中国的步伐。

日本拒不承认侵华历史: 我们或该反躬自问

最重要的是,那就是我们或许该反躬自问。二战刚一结束,中国即陷入内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一系列所谓“以德报怨”政策,包括赦免战犯等,再无心思为肃清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为中国人民讨回公道而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日本的政策是以民促官,大力开展对日民间友好工作,确实卓有成效。当时与中国交往的多为进步友好人士,代表日本人中的反战势力。他们倒是一见中国人就先表示道歉,以未能阻止军国主义而内疚。中国方面则总是说,不该由他们负责,强调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严格地把广大人民与“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区别开来。这在原则上是正确的,在冷战期间政府无交往的情况下,取得了细水长流促进民间相互了解的效果,以后时机成熟,田中访华,日本国内舆论阻力较小。

不过可能形成一种错觉,过高估计了和平友好人士的人数和影响,而对上述植根于日本民众中的那种复杂心理的顽固性估计不足,未能沿着这一原则进行锲而不舍的工作。现在,极右派的群众基础已经有所扩大。诚然,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日本侵略所造成的灾难,中国政府在与日本政府交涉中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坚持日本应该明确悔过的立场。

但是在国内有关近代史的宣传教育上,以民族划线还是以阶级划线,原则常不一贯

假设几十年来中日两国发展形势易地而处,中国没有经过那么多折腾,走那么多弯路,在政治、经济、教育、国民素质、权利福利等各方面都优于日本,如果今天是日本需要中国的贷款、投资和技术而不是相反,可以断言,日本朝野对中国的态度必有所不同,翻历史案的逆流不会这样嚣张。当然这是假设,如何以自强、自重、理性、自爱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却是甲午战争以来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老问题。往者已矣,来者如何?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在讲话中谈了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它们依次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其中,前五种关系主要涉及经济建设的问题,后五种关系所涉及的则主要是如何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改革不断得到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及其解决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出发点是就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综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是毛泽东一贯坚持的主张。

大跃进: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大跃进运动”?

毛泽东认为,经济建设的加速度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建国初年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出乎意料的成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诸般顺利,增添了毛泽东的自信;在他看来,有了这些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加之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的迷信,解除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国应当能够开辟一条创造性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坦途。文革: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原因:

1、要解决他与刘少奇之间的分歧:在党的八大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对党中央第一线的工作越来越不满意。正如毛泽东自己说:“我把问题交给少奇、恩来他们办,自己退到二线”。“张治中(文伯)先生在湖北时,建议我少过问具体事,多考虑方向性问题,不要以个人意志代替大多数人的思考,但我不放心。” 毛泽东时代的伟大成就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迈斯纳在90年代中期的《旁观毛泽东时代》一文中指出:当前的中国领导人更关注他们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和成就,而不是关注过去毛泽东时代的成就,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遗漏促成了一种普遍的印象,即:毛泽东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停滞的时代。现在惯常的说法是把毛泽东描绘成一个在贫困的条件下徒劳地寻找一个社会主义精神乌托邦,使发展服从于意识形态纯洁之需要的人。

然而,如果不去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一变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毛泽东时代遗留给邓小平时代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毛泽东发展策略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如果不正确评价这个基本的经济事实,就无法理解在毛泽东之后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尽管曾经在存在着失败和挫折,但是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这一结论是不可避免的。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史是以一个小小的工业生产基地为发端,这个工业生产基地甚至比比利时的还要小一些,当时,中国工业的人均产量不及比利时的工业产量的1/15。然而,是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的时间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

在毛泽东当政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从1952年到毛泽东时代结束为止,尽管“大跃进”造成了工业生产的混乱,工业产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长,尽管文化大革命10年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另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70%;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贡献(1)、邓小平对坚持毛泽东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问题上出现很大的分歧,中国社会的发展处于一个历史的重要关头。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不仅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提出要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支持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批评了“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始终不渝的遵循”的错误。

(2)、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时,把他反对错了的事改正过来,把他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把他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通过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全面地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了拨乱反正;确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创了新局面。同时,在新的条件下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毛泽东没有提出的新任务、新方针、新政策,发展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由于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才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避免了苏联解体和东欧演变的悲剧在中国的出现。评价毛泽东: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仅有秦始皇和孔子已经不够了,于是出现了毛泽东。毛泽东把自己塑造成既掌握权力又拥有思想这一类人物。可以说,毛泽东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全国乱立状态和军阀混战局面,他集政治的统一和思想的统一于一身,用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中国,同时他又是一位不亚于李白和杜甫的大诗人,是中国文化中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者。他把一个国家放到历史的舞台上来。抹杀毛泽东的历史,也就没有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的另一个功绩是反对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中苏蜜月时代,如果原封不动地沿着苏联模式走下去的话,恐怕就要全面地受到苏联解体的影响了。在六十年代中国同苏联展开论战,以致最后决裂,使中国在九十年代没有受到迎面袭来的苏联解体的冲击。评价邓小平:

篇3: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基础会计教学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初学者对该课程常感到内容抽象、晦涩、费解。在教学中出现了“学生难懂、难学、老师难教”的问题。现代科技发展给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 化虚为实, 化抽象为直观, 使《基础会计》课程的教与学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现以课件《认识会计科目》的制作和使用为实例, 结合会计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基础会计教学谈谈自己点滴的体会。

2 多媒体课件的构思和设计

2.1 课件的选题思想

在教育领域中, 无论哪门学科, 一般都可以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 但是对于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讲解清楚, 学生也可理解的教学内容, 就没有必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反的, 一些常规教学难以做到的如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或动画视频和人机交互答题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有必要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选题的同时, 还必须分析课题实施所能达到的目标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设计的《认识会计科目》课件是以高教版《基础会计》教材中的《会计科目与账户》一节内容为基础编制。本节内容是学习借贷记账法的基础, 也是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会计老师讲解该节课内容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展示给学生的会计科目不够生动、形象和清晰, 缺乏直观性, 学生听课觉得枯燥, 失去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可采用大量的动画、文字、图片、视频、声频信息对会计科目知识进行数字化的处理, 将许多科目内容用图片、动画表现出来, 学生在看图片和动画的同时不知不觉就记住科目名称, 理解每个科目内容。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清晰、生动和丰富多彩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积极愉快地接受有关会计科目知识。

2.2 课件的设计思路

2.2.1 媒体的设计

从知识特点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 选择以下媒体以解决教学中相关的各种问题。

(1) 文本:擅长表现复杂、抽象的概念和刻画对象的细节。在对每个会计科目包含的具体内容使用文本说明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会计科目习题使用文本描述, 巩固教学效果。

(2) 图形:擅长表达思想的轮廓以及那些蕴涵于大量材料中的趋向性信息。用图形介绍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会计科目包含的内容, 以及对会计科目进行归纳和小结。

(3) 运动图像信息:可用于突出某个重点, 还适用于表现静态图形所无法表现的动作信息。用以形象表现各会计科目和生活的联系及形成过程。

(4) 动态视频:适宜于文本图形所难以表现的来自真实生活的情景和事件。用以表现小型食品厂的生产经营过程。

(5) 音乐:与人的情绪、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有助于烘托气氛, 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

2.2.2 整体框架的构建

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来进行, 应该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教学步骤的顺利实施, 有助于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这些因素在搭建框架图后进行软件程序编写。在框架中包含教学的几个模块:会计科目简介、会计科目具体内容、课堂小结和会计科目习题。每个模块反映教学的一个环节。在每个分支上除注明教学内容外, 还说明进行该部分教学时采用的计算机媒体方式:例如会计科目简介以用视频信号表现、会计科目具体内容用动画形式和文本表现、课堂小结以图形表现和习题以文本表现等。

2.2.3 软件平台的选择和程序的编制

有了好的构思, 还只是成功的一半, 运用优秀的多媒体制作软件作为开发平台, 才可出色地完成制作任务。Authorware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图标导向式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它不需要传统的计算机编程, 只要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数据汇集在一起, 通过对图标的调用来编辑程序的流程图, 就可达到多媒体课件的轻松制作。《认识会计科目》课件在制作中采用Authorware7.0作为制作平台, 完成课件制作的主体工程;由于Authorware也有其不够完善之处, 突出的一点是在动画设计中, 当运动对象较多时, Authorware难以做到美观大方和协调流畅两者兼顾, 而采用网络工具FLASH来完成则可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 运用FLASH8.0制作会计科目形成原理的动画。课件采用的具体技术手段如下:

(1) 收集小型食品厂经营过程的MPEG视频并进行编辑和处理。

(2) 收集有关的图片, 用扫描仪扫描输入计算机存储, 并用Photoshop8.0进行图片效果处理。

(3) 用FLASH8.0进行动画的设计和制作。

(4) 有关文字描述、说明的整理和计算机输入。

(5) 用Sound Recorder and Editor录制语音和音乐文件, 并转换为Wav文件存储在计算机中, 以作背景音乐。

(6) 用计算机对视频和音频信号在Authorware 7.0平台上进行合成处理。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基础会计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生动逼真、人机交流的教学环境, 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在《基础会计》教学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使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各展所长, 优势互补, 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从而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3.1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创设问题的情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巧妙地创设与企业相似的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 提高教学质量。课件《认识会计科目》以视频、动画、声音的合成,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视频中, 以一家小型食品厂具体经营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动画中详细显示每个会计科目的内容;背景音乐则渲染了课堂教学气氛。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3.2 多种媒体交集, 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 难点的突破是一节课的关键, 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在会计科目教学过程中如果纯粹用教师的语言加板书教学, 不仅教学难度大, 而且学生也难理解。多媒体教学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对于刺激学生兴趣、突破难点显示了其强大的优势。利用课件对会计教学中每个会计科目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 对企业具体经营过程进行形象描述, 容易突破传统会计科目教学的难点。例如在会计科目教学中, 在用视频演示小型食品厂经营过程的同时, 引导学生注意认识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演示完毕后, 采用动画形式介绍每个会计科目具体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各会计科目的内容, 识记会计科目名称;用文本和图形对会计科目进行归纳和总结;用文本描述习题加强学生对会计科目知识的吸收, 巩固教学内容。多种媒体的集成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视听结合, 手、眼、耳并用的特点,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3.3 充实教学内容, 加大教学密度

多媒体进入会计课堂后, 打破了传统基础会计教学模式, 实现了教师、计算机和学生之间的三者对话。学生认为有了课件, 老师的讲课内容更加新颖而充实, 他们面对的不只是过去的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 而是一个个生动形象, 妙趣横生的世界!例如一边让学生观看小型食品厂经营过程视频, 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复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概念, 让学生对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有个系统的动态直观的感知, 强化了对会计要素的感性认识。在讲解"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具体内容时, 可使用动画方式演示“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和“存出投资款”各明细科目形成原理, 在看、听的感知过程中把学生的具体思维引向抽象思维,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其他货币资金”科目包含具体内容。

多媒体课件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能有效地将图像、文字及讲解词组合起来, 通过简单地操作, 生动、清晰地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 将教师的教学理念发挥到极致, 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而有序, 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师可以把重要的概念、结论、问题、检测题等都编入多媒体课件中, 随着课堂进度的进行, 随时调用相关知识, 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数量, 节省了时间, 使得加大课堂密度成为可能。

3.4 不受时空限制, 开拓学生思维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多种信息同步输出, 能提高会计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能改变传统会计教学过程的时空观,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范围带到教室外, 经过声音、动画处理, 使学生进入企业经营活动世界, 具有身临其境、印象深刻的效果。会计科目和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联, 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使企业经营过程在短时间内动态连续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突破了时间的局限。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单机运行, 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可以一个人进行学习, 也可以集体学习, 这样可以不受空间、时间和个体的限制。提供给学习者一个自由学习环境,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个人特点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按自己的学习决策进行发现式个人学习。

3.5 注意学生反馈,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及时地进行了解、评价和指导修正, 不断强化知识。多媒体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有更多时间注意学生反馈, 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其效果非常好, 是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 化抽象为具体, 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 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 从而在会计教学实践中证明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 笔者在课件的习题设计上采用游戏的方式, 并增加人机对话功能, 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性与否, 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让学生能够参与控制, 并针对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学习, 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教学实践中证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学生对会计科目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运用的灵活性, 远远超过了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效果, 教学质量比用传统方法授课提高了一倍以上。

4 结论

多媒体技术并不神秘,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也并非编程专家莫属, 任何懂得计算机基本原理的会计教师, 只要热心于这项工作, 通过学习、实践和探索的努力, 就能够亲手开发出理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改造传统基础会计教学模式, 实现基础会计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计算机化, 将为基础会计教学展示更加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晶.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会计课堂教学中.职业圈, 2007, 3.

[2]肖海莹.CAI与职教会计教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6.

[3]胡大威.多媒体教学中问题及对策.职教论坛, 2004, 2.

篇4:优化课件界面,突出重点内容

一、利用单点具有较强的引人注目力,突出重点

单独的一个点,其自身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只有一种“求心性”的属性。因此,在画面上的一点,不论它是大是小,或在任何位置上,都会使观者的视线集中在它上面,成为视觉中心。也就是说一个点的存在有较强的引人注目力和扩张感,产生视觉中心。在课件制作中,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部分的视觉效果,可以将这一部分单独呈现在画面上。

如标题的呈现,通常将文字标题单独呈现在一个画面,由于文字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将信息传达和情感传达完美结合的表意符号,具有极强的思想表现力,能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文字标题作为画面中的点单独存在,它的注目力与扩张感能引起学生对标题的思索。如果在标题旁插入图片,图片的直观性、形象性更能吸引学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分散,不利于学生对主题的回忆与思索。

二、利用两个点并列能产生视觉扩张,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

在画面上有两个点,如果这两个点的大小相当,人们的视线就会在这两个点中反复移动,产生一种“线”的感觉。这种能吸引视线在两点间往返移动的特性,有利于进行对比学习。如在讲解两个设备时,把两个设备放在同一个画面,让学生进行对比异同加深理解要比把两个设备分别放在两个画面的效果好。

如果这两个点大小不同,大的点首先引起视觉的注意,而点越小积聚性越强,人们的视线会逐渐移向小点,并停留在小的点上。在课件画面上,可以把直观性的图片设计为大点,直接强调某内容;而将需要进行理性思维的文字设计为小点,对图片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在看画面时,首先注意到图片,通过图片先获得一个感性认识,再把视线集中到文字上,通过对文字的思考,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对教学信息有深刻地理解与记忆。

三、利用异形点特别注目,强化关键词

当画面上有多个点时,如果其中一个点出现变异,则这个点会引起注意。点的变异形式可以多种:

大小变异:画面上多个点的形状相同,有一点大于或小于其它点,不论这点在哪个位置,将成为视觉中心。在课件中,在一大段文字里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关键词的字号使其突出。

色彩变异:在画面中某一点的色彩与其它点不同,将成为视觉中心。在课件中,通常对正在讲的内容进行变色,以增强该“点”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

形态变异:在画面中某一点的形状与其它点不同,将从背景中突出自身,成为视觉中心。在课件中,一般的构图元素是静止的,如果在画面上插入一个动画,不管它的内容如何,首先成为视觉中心。如果这个动画是对教学内容的解释,可以活跃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如果这个动画与教学内容无关,就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应尽量避免。在课件中,也经常用下划线体、阴影等字形来突出重点。

方向变异:在画面中某一点方向与其它点不同,将成为视觉中心。如在课件中,采用“文字块”进行排版时,一般用横排——符合中国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视觉习惯,如果出现竖排文字块,首先会引起注意。在逐条引出文字时,文字从画面哪个方向出现的动画效果多种多样,只要其中一条出现的方向与其它不同,也将引起注意。

四、利用线条的表情,创造情境

不同方向的线条,具有不同的表情性格,会影响学生的视觉心理。水平线会使人联想到地平线、海平线,给人广阔、宁静、平衡和安定的感觉;垂直线给人庄严、宏伟、高大的感觉;斜线给人跳跃、向上、冲刺前进的感觉;曲线给人动力、优美、韵律感。

在排版时,应根据线条的表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排列方式。如在画面上展示数量较多的设备仪器时,为了不让学生感觉需要接收很多内容而产生压力,希望学生安静的观察,这时最好按照水平方向排列;如在介绍某位伟人时,为了给学生塑造伟人崇高的精神面貌,这时最好把图片素材按照垂直方向排列;如要体现画面的纵深感,最好采用斜线排列。

五、利用面的分割,优化信息呈现

课件中的画面,首先要根据内容分为信息区和美化区,如果美化区过大,则影响信息量,如果信息区过大,则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进行版面分割时,既要符合教学原则,又要符合面的艺术原则,一般情况下,信息区占整个画面的60%-70%,教学效果较佳。

六、利用空间特性,呈现主题内容

对于整个画面,视觉中心一般是在画面中心偏上一点,所以重点内容应放在画面中心偏上方。如果要用图案美化画面,一般把图案放在画面边沿,以给主题内容的呈现留下较宽的空间。

另外课件画面中的很多元素都具有方向性,具有方向性的物体会对观看者的视线产生一个引导作用,使观看者的视线沿着该方向移动,所以一般要在物体方向的前方留有足够的空间,否则会让人感到憋闷。在物体的前方留出较多的空间,能给物体一个运动去处,同时也加深物体的运动趋势,有利于物体本质的呈现。

在我们进行课件界面设计时,如果有意识的利用界面构图各要素的特性,就能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更好的突出内容重点。

参考文献:

[1]项国雄,周勤.多媒体课件设计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谢幼如,等著.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

[4]陈丽婷,许益成.多媒体CAI课件的用户界面设计[J].中国科教博览

[5]郭秀敏.认知心理与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6]蔡文慧.课件设计中屏幕界面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

篇5:毛概第一章重点课件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思考习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第九章思考习题

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5.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第十一章思考习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篇6:税务会计课件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A、汉 B、唐C、宋  D、明

2、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是()

A、《中国丛报》B、《广州周报》 C、《广州记录报》 D、《蜜蜂华报》

3、最终发展成为英美诸国在华总的言论机关的是()

A、《上海新报》B、《字林西报》C、《申报》  D、《新闻报》

4、《申报》创刊于()

A、1882年4月B、1893年2月C、1868年9月D、1872年4月

5、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这一时期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 《时务报》创刊人是()

A、黄遵宪  B、梁启超C、康有为  D、唐才常

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C、王韬  D、严复

7、《新民丛报》的宗旨是()

A、“开民智”、“造新民”B、“主持清议,开发民智”C、“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D、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鼓吹变法

8、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是()

A、《中国女报》B、《中国日报》C、《神州日报》D、《大江报》

9、1905年11月,在东京创刊的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是()

A、《大公报》  B、《时报》C、《大江报》  D、《民报》

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新闻出版的专门法规是()

A、《报章应守法规》B、《报馆暂行条规》C、《大清报律》D、《大清印刷物专律》

11、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A、黄远生  B、邵飘萍C、刘少少  D、徐凌霄

12、创办并长期担任《新青年》主编的是()

A、胡适  B、陈独秀C、李大钊  D、蔡元培

13、五四时期,毛泽东办了()这一革命学生报刊

A、《天津学生联合会报》B、《新湖南》C、《湘江评论》D、《少年中国》

14、最早以《劳动歌》为题译载了《国际歌》歌词的是()

A、《劳动界》B、《劳动音》C、《劳动者》D、《劳动与妇女》

15、连续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和其他作家的大量作品的是()

A、《觉悟》  B、《学灯》C、《晨报》副刊D、《京报》副刊

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

A、1919·4  B、1918·10C、1920·12  D、1919·1217、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专业刊物是()

A、《东方杂志》B、《北京大学月刊》C、《实际应用新闻学》D、《新闻周刊》

18、第一个中央机关报《向导》是在()创刊的A、北京  B、广州C、上海  D、浙江

19、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报刊()

A、《劳动周刊》B、《工人周刊》C、《真报》D、《中国青年》

20、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月报是()

A、《政治周报》B、《热血月报》C、《中国军人》D、《真报》

21、1926·9新征公司《大公报》继刊,由()任总编辑

A、吴鼎昌  B、胡政之 C、张友鸾  D、张季鸾

22、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创办的时间是()

A、1920  B、1922 C、1923  D、19242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在()开始播音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浙江

24、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

A、红色中华社 B、红色中华通讯社 C、中央通讯社 D、国闻通讯社

25、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是()

A、《红色中华》 B、《红星报》 C、《斗争》 D、《青年实话》

26、1937年8月,邹韬奋创办了(),大力宣传全面抗战

A、《生活日报》 B、《生活》周刊 C、《抗战》三日刊 D、《全民抗战》

27《新华日报》创刊于()

A、1939  B、1941 C、1937  D、193828、《文汇报》的创办人是爱国人士()

A、邹韬奋  B、史量才C、成舍我  D、严宝礼29、1947·6()发表了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部分情节,并借用“客里空”作为一切不真实的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

A、《文萃》 B、《新民报》 C、《晋绥日报》 D、《译报》

30、1948年4月2日()接见《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并发表重要讲话

A、陈毅 B、周恩来 C、毛泽东 D、刘少奇

二、多项选择题(10%)

1、从1906年到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报刊出版法律有()

A、《大清印刷物专律》B、《报章应守规则》C、《大清报律》D、《大清律例》E、《报纸条例》

2、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的报纸有()

A、《世界晚报》B、《立报》C、《民生报》D、《世界日报》E、《世界画报》

3、下列属于传教士办的报刊有()

A、《遐迩贯珍》B、《六合丛谈》C、《中外杂志》D、《字林西报》E、《子子刺报》

4、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限制新闻出版,而挑起的一系列事件有()

A、羊枣事件 B、较场口事件C、下关事件 D、新生事件E、“诚言”事件

5、鼓吹“第三条道路”的主要报刊有()

A、《观察》 B、《新路》C、《大公报》 D、《文萃》E、《大学评论》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2、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创刊于1815年的。

3、1895年11月中,强学会成立后,将《万国公报》改名为。

4、20世纪初,革命派和保皇派报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在《新民丛报》和    之间展开。

5、1909年至1910年两年内,在上海相继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民国以后,被人简称为“坚三民”。

6、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新闻通讯记者。

7、《政治周报》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担任首任主编。

8、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创办人是。

9、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是。

10、上海三报于    年停刊,国民党新闻事业在大陆瓦解。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4、D  5、B  6、C7、A  8、B  9、A10、D 11、B  12、B13、C  14、C  15、C16、B  17、D  18、C19、A  20、B 21、D22、B 23、C 24、B25、C 26、C 27、D28、D  29、C  30、C

二、多项选择题1、ABC  2、ABCDE3、ABC  4、ABC5、ABCE

三、填空题

1、小报2、《察世俗每月统计考》3、《中外纪闻》 4、《民报》5、于佑任 6、黄远生

7、毛泽东8、E·G·奥斯邦9、《新华日报》 10、1947年

四、名词解释

1、苏报案1、1900年《苏报》由陈范当馆主,开始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爱国学社成立后,《苏报》与该社联手,这时,《苏报》成为革命组织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苏报》在章士钊主持下,革命言论达到最激烈程度。引起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惊恐与忌恨。派人包围《苏报》馆和爱国学社。后邹容被迫害致死。章太炎出狱后,东渡日本,担任同盟会的《民报》主编。

2、癸丑报灾2、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国民党系统报刊连续报道真相,声讨袁世凯。袁世凯乘机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摧残。到1913年,辛亥革命前后发展起来的500多种报刊,只剩130种。这一年是癸丑年,故称“癸丑报灾”。

3、邵飘萍

3、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作为《申报》特派员,先后撰写了200多篇“北京特别通信”,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是个全才。著有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 《实际应用新闻学》。

4、四大副刊

4、到五四时期,报纸副刊改变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重视报纸副刊,是我国现代新闻史的重要特点。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重大改革,为办好新式副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时务文体

5、“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五、简答题

1、《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1、1革命还是改良2建立民国还是实现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2、五四时期新闻报刊业务有哪些新发展?

2、1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得到广泛运用2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3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4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

3、简述《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3、《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内容十分丰富,有社论、要闻专电、消息、前线通讯、战绩、捷报和国内外时事。并设有17个专栏,图文并茂、通俗生动。被称为“战士的良友”。担负着党报和军报的双重任务。

六、论述题

1、试论近代在华外报对我国的影响?

1、a政治上,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为殖民主义政策作辩护。

b经济上,行情、船期、广告是其主要内容,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

c文化思想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启蒙作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对封建守旧观念是一个巨大冲击。

d新闻观念与报刊业务方面有更直接的影响。A、报刊观念方面B、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的设置方面。C、物质技术方面

2、反“客里空”运动及其现实意义?

上一篇:对于领导学校运动会开幕致辞2020例文下一篇:看破红尘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