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设计

2024-05-15

初中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设计(精选10篇)

篇1:初中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设计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4课时)

陈塬初级中学

刘丹梅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4课时)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内容,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要求不高,故教学中不能任意扩大与加深。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氮气、氧气、水等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及意义及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已具备假设、演绎思维、系统思维的能力,但需要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形式来思维和运演。

所以我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互纠、概括小结的教学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较好的落实。

在质量分数的介绍后,认识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日常生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化学学科价值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计算物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3、计算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

4、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5、能看懂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组织讨论、指导阅读、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并逐渐学会根据化学概念应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化学问题,逐步鼓励与引导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自学互纠,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调查和分析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志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点

会利用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五、教学难点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六、教法选择

课前复习中重点复习化学式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熟练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知道物质的一个分子由几种什么原子构成,并且能正确数出每种原子的个数。所列举的化学式就是本节课要用到的化学式,使学生不因化学式的含义不清而影响本节课的学习,以达到分散难点,限制难点个数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互纠、概括小结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较好的落实,也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

七、学法指导

在学法上采用“学、探、议、练”的学习方式。就数学角度来看计算,本课题是比较简单的,教材中有例题,只要引导得当,学法指 2 导到位,学生容易学会。设计合适的练习题,学生也容易暴露自学中的问题,通过“探、议”,这些问题又能及时得到纠正,所以本课题适宜用学、探、议、练的学法。

八、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搜集几种药品的标签 学生:复习查找相对原子质量、准备营养餐牛奶盒

九、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学生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

复习提问:2.CO2、H2O、CO(NH2)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展示课件】(请你回答)

1)、原子的质量是大还是很小?(很小)

为了记忆和计算的方便,原子的质量通常用什么来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2)、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

3)、分子的质量是大还是很小?(很小)

4)、那么,我们能否象原子一样用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呢?(能)

(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一、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指导自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学交流)

相对分子质量(Mr):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展示课件】

【巩固练习】下列关于相对分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的实际质量。

B、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质量总和,是相对质量。

C、物质一个分子的实际质量。

D、化学式中各原子的数量的总和。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K g,这说法对吗?()

[交流总结] 相对分子质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为1

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1:氢气H2的相对分子质量=1×2=2 一氧化碳C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8 氢氧化镁Mg(OH)2的相对分子质量=24+(16+1)×2=58

[指导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例题,自学交流,注意书写格式

【巩固练习】2:(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练习。)【展示课件】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呢?(1)氧气O2的相对分子质量=(2)二氧化碳CO2的相对分子质量=(3)氢氧化钙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纠正]: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两位的解答,并强调解题方法。【展示课件】

讨论1:(学生讨论交流)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是怎样的?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交流总结] 1)正确书写化学式.2)元素符号之间用 _____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 _____号。3)化学式中的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如Ca(OH)2 中的(OH),若含多个同种原子团时则把

(原子团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原子团个数

讨论2:

3个O2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又如何计算?

【巩固练习】3:(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练习。)1)3O2的相对分子质量= 2)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3)3Mg(OH)2的相对分子质 = [分析纠正 交流总结]

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两位的解答,并强调解题方法。【展示课件】

计算多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前的数字是表示分子的个数,计算时应把

个数×(一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最简比)例2

解: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1×2 ︰

=1︰ 8

(氢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指导自学]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例题,自学交流,注意书写格式

[交流总结] 【展示课件】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比

元素质量比 = 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个数的比 【展示课件】

【巩固练习】 4(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练习。)1)氧化铝Al2O3中铝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 2)常用有机化肥尿素CO(NH2)2中各元素质量比为多少? [分析纠正]: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两位的解答,并强调解题方法。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3:

计算水H2O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H的相对原子质量×H的原子个数

1×2 ————————————————×100℅=——— =11.1%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答: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1% [指导自学]学生阅读课本例题,注意书写格式 [交流总结]

【展示课件】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100%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展示课件】

【巩固练习】5: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练习。1)计算化肥尿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计算Fe3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分析纠正]: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两位的解答并强调解题方法。[指导观察]:展示几种药品的标签,请同学描述组成药品成分和纯度,纠正上述同学描述中的错误信息。

学生观察自己营养餐牛奶盒标签,回答问题。最终学会认识标签,并理解标签上各个量的含义。

(三)巩固提高 【展示课件】测一测

1、双氧水(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方法()A、1 ×2 × 16 × 2

B、1 ×2 + 16 × 2 C、1 +2 + 16 + 2

D、(1 +2)×(16 + 2)2、2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硫酸铵[(NH4)2SO4]中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正确的是()

A、元素质量比N:H:S:O=14×2 :1×4×2 :32 ×4:16×4 B、元素质量比N:H:S:O=14×2 :1×4 :32 :16×4 C、元素质量比N:H:S:O=14 :1×4×2 :32 :16×4 D、元素质量比N:H:S:O=14×2 :1×4×2 :32 :16×4

4、碳酸钠(Na2CO3)中各元素质量比为多少?

(四)整理归纳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哪些?(由学生自己完成)布置作业:课后习题7、8

练习:课后习题9

练习册

资源与学案

十、板书设计

一、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二、根据化学式计算

1、计算物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计算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化学式的运用,主要是一些计算技能的理解和培养,我大胆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互纠、概括小结的教学设计,成功的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了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较好的落实,也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节课有一点缺憾就是没有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计算能力也不强的实际情况,最后的测一测没有完成,今后注意准确了解学生情况合理安排练习题和时间。

篇2:初中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意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算化学式。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利用卡片对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和命名规律的探究,使其初步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展示铜、水、氯化钠三种物质的宏观实物和微观构成的图片,以及列举“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表格的呈现,使学生初步体验用图表来表述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示带有化学式的各种商品和公益广告的照片,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指出“化学式只能表示实际存在物质的组成。只有在该化合物实际存在时才有意义。不能根据化合价凭空臆造、随意书写化学式”,树立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简单化合物化学式书写和命名规律。2.学会根据化合价推算物质的化学式。

难点: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堂小结

篇3:初中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设计

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同时, 它还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化学用语教学教师一直苦于无实验可做[1], 学生无从分组合作探究。对这部分的教学一直沿用讲授式教学[2], 学生也一直采用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渐渐对这部分内容失去兴趣, 导致在中考中年年化学用语部分失分较多。为此, 笔者进行多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 提出了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

二、《化学式与化合价》具体教学过程

1.引课。引课中选择了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出示水、过氧化氢、氧气、氯酸钾的实物, 请小组同学以比赛的形式分别用汉字和符号来表示。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式简单、明了、准确、通用的特点。突出了策略一:名实结合。

2.新课。由活动一归纳化学式的概念。活动二:提出三个问题: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化学式可以任意的书写吗?通过活动二探究化学式的注意事项;同时通过这两个活动建立了支架一:每种纯净物可以用一个化学式表示出来。由两部分组成:元素符号和数字。进行活动三:根据小组活动记录中提供的化学式填写物质的名称、组成、一个分子的构成。通过该活动学生主动建构了化学式的涵义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表示的知识。从而突出了策略二:突出三个表征。建立了支架二:化学式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表示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追加练习进一步明确化学式中数字的涵义, 夯实对化学式的理解, 明确涵义。活动四: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并正确读出。小组合作完成后讨论归纳出单质、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追加练习加以巩固。建立支架三:初步学会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活动五:请学生根据本组卡片上信息写出化学式。从而实现读、写、涵义统一。

三、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启示

(一)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化学用语在初中教学中主要包括三号:元素符号、化合价符号、离子符号;二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二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二图: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这些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容易出现分化点, 因此在教学中就应杜绝这些现象的出现, 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兴趣, 让学生乐学。如可以采用小组比赛、实物与符号对应记忆、编制一些韵语、猜谜语、制作卡片等等方式, 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对于化学用语教学可采用分散教学飞方法, 避免抽象的知识过多学生失去兴趣。

(二) 注重学生学习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提倡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 就是其中一种比较适合课堂教学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学习风格做好分析。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要求新知识必须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之上。虽然同为一个班级的学生, 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却不尽相同, 教师要想使每位同学都建构同样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 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使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 都能最大程度的建构自己的化学知识。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 在情景设计、问题提出、学生参与、学生实验等方面要全面统筹规划, 使他们对化学课感兴趣, 让他们都成为化学课真正的主人, 让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出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化学知识, 全面提高他们的化学知识。夯实“双基”, 并用“双基”去解决化学问题。

2.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建构主义要求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这种关系, 教师不要颠倒了, 否则又会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去。教师要在情景的设计、启发学生、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转换、指导方法、调控方法、学生的评价等等方面都要创新、要及时、要巧妙、要得法、要公正。也就是教师要时刻精神饱满、要做智慧型的教师, 要真正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从而构建出最优的化学“双基”知识, 并应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 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

化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分层递进的。在具体教学的实施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重视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各种能力。主要培养实验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对比、概括等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中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分层教学等。能够在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阅读、观察、归纳、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概括、实验、交往、合作等等能力。只要教师充分重视并设计好实验教学, 就能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2.在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建立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建立会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化认识, 有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能从一个整体高度看问题, 这样在解决时才能使知识程序化, 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同方式的建构也会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学习方法, 如:对于化学用语的学习要及时总结, 将学生所学知识及时串成线、连成网。初中接触到的九种化学用语, 可以从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符号→离子符号等多个角度寻找它们的练习。另外也可以从符号的各个位置的数字涵义来找它们的共同联系。既可以把这些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也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结论

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 针对“中学化学用语”教学问题, 给出具体的教学思路;以及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崔萍.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探索[J].读写算, 2013, (43) .

篇4: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策略

这部分知识“碎、散、多、繁”,复习时,要分清主

次,突出重点,讲究策略。

一、抓主线

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抓住“结构决定

性质,性质决定制法、存在、用途和检验”这条主

线。任何物质的性质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物质

的性质与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及用途是直

接联系着的。例如:氧原子的结构为,

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

结构,表现出较强的非金属性,能跟多种物质反

应。它既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又以化合态形式存

在。因此,氧气既可由分离液态空气制得,也可由

化合物制取。它能助燃,此性质可作为检验氧气

存在的依据。氧气参加化学反应时放出大量的

热,这就决定了氧气有焊接和切割金属及作为火

箭发动机里的促燃剂等用途。可见,抓住了氧的

结构与性质,有关氧的其他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二、抓联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零碎、分散,要善于抓住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点连接成知识线,进而

交织成知识网,将化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

络化,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记忆。如“碳和

碳的化合物”可用图1表示为:

图1

三、抓重点

元素化合物知识描述性多、头绪多,内容复

杂,需要记忆的知识多,在复习时必须分清主

次,突出重点。如第三章的重点就是氢气,以氢

气为中心有如图2所示知识需要掌握(并注意实验现象及描述):

图2

四、抓对比

元素化合物知识易混淆,复习时,要抓住特

性,运用对比,掌握重要物质的个性和共性,在

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可将

CO和CO2作表1所示比较:

表1

性质及用途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

物理性质

色态无色无味的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小比空气大

溶解性难溶于水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还原性CO+CuO△Cu+CO2不具有还原性

跟水反应跟水不反应H2O+CO2H2CO3

(H2CO3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跟澄清石灰水反应不反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

CaCO3↓+H2O

用途燃料,冶金工业上常用做还原剂灭火、工业原料,干冻用做致冷剂、人工降雨

五、抓结合

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

密切相关,复习时应抓好“三个结合”。

1.与基本理论结合

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理论为指导,既有

利于巩固和加深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原因的理

解,又有利于对基本理论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例如,为什么NaHSO4不是一种酸?可用

酸的定义和盐的电离来解释。NaHSO4的电离

方程式为:

NaHSO4Na++H++SO2-4

它产生的阳离子并不全部都是氢离子。

再如,为什么铁与硫、硫酸铜溶液、盐酸等反应时

显示+2价?根据物质结构理论,单质铁遇到

S、H+、Cu2+等较弱氧化剂时,铁只能失去最外

电子层上的两个电子而被氧化成Fe2+。

2.与实验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复习元

素化合物知识时,若结合一些典型实验进行,不

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例如,将含CO、H2、CO2、N2的混

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氢氧化钠溶液

和浓硫酸,最后剩余的气体是什么?各有什么现

象?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又如,复习氢氧化钠

的性质时,可边讲边实验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FeCl3溶液的反应,这样有利于学生记住

生成的两种沉淀的颜色,加深对NaOH性质的认识。

3.与计算结合

复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时,必须与计算紧

密结合,即将定性分析深化为定量计算。例如,

向含有14.8 g氢氧化钙的溶液中通人二氧化

碳,有10 g碳酸钙沉淀析出,问通入的CO2的

质量是多少?

此题涉及到CO2、Ca(OH)2、CaCO3、

Ca(HCO3)2四种物质的有关反应性质、过量的

CO2的链锁反应等,这样既巩固了对物质性质

的理解,又提高了分析和计算能力。

总之,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必须以结构

为指导,性质为核心,正确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善于将零散知识串成一个整体,使化学知

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收稿日期:2015-01-11)

篇5:化合价与化学式教案

化合价与化学式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化合价的原则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和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2.能力培养:通过化合价与化学式之间关系的正确规律探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科学品质:通过集体式讨论和学习,对问题的共同探索和解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难点:运用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教学用品

投影仪、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背诵)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顺口溜。

(练习)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Na2O MgCl2 KOH H2O O2(小结)(1)同学们所背育的合价的顺口溜就是它的一般规律。(强调熟练背诵)(2)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二、引入新课(引言)学习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其规律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就是两个。(边投影边讲述)(投影)(1)根据化学式,求各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三、新课讲授

1.根据化学式,求各元素的化合价

(提问)已知三氧化钨的化学式WO3,如何求W的化合价?(阅读)课本第64页例2。

(提问)钨的化合价为多少?(追问:你是利用什么求出?)(板书)原则: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练习1)试确定氯酸钾(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分析)解:设氯的化合价为x,则

(+1)+x+(-2)×3=0 x=+5 所以在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强调)根据化学式求元素的化合价,一定要依照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练习2)已知化合物中氢为+1价,氧为-2价,试标出其他元素化合价。

(投影)MgO SO2 H2SO4 Ca(OH2)(提示)Mg为+2价, SO2中S为+4价, H2SO4 中S为+6价,Ca(OH)2中Ca为+2价。

(提问)在和Ca(OH)2中原子团化合价分别为多少?(追问:根据什么求出?)(讲解)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利用休合价原则把它当成一个原子来求其化合价,也可求其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所以化合价应标在两 元素的正上方,觉的原子团还有 2.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阅读)课本第64页例3。

(设问)书写化合物的化合价共人有几步骤?请简述这几个步骤。

(投影)书写化合价的化学式步骤:(1)写元素符号,标其化合价;(2)求最小公倍数;(3)求原子个数:原子数=;(4)标各元素的原子个数;(5)检验。

(举例)以+3和+5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小结)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是正确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基础,组成较复杂的化合物同样遵守化合价的基本原则。

四、巩固练习

(小黑板出示习题)1.下列化合物中,硫元素显-2价的是()A.SO2 B.SO3 C.H2S D.H2SO4 2.下列各组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排列的一组是()A.Cl2、HCl、KClO3 B.KClO3、Cl2、HCl C.KClO3、HCl、Cl2 D.HCl、KClO3、Cl2 3.+5价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A.N2O B.N2O5 C.N2O3 D.N5O2 4.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物,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①组:氧化铜、氯化锌、硫酸钾

②组:氧化钾、氯化银、硫酸铜

③组:氧化镁、氯化钠、氢氧化钙

④组:氧化钙、氯化镁、氢氧化钠

(提示)1.C;2.B;3.B;4.①组:CuO、ZnCl2、K2SO4 ②组:K2O、AgCl、CuSO4 ③组:MgO、NaCl、Ca(OH)2 ④组:CaO、MgCl2、NaOH(以第3题为例进行分析)(分析)书写化学式时一定要运用化合价原则,即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物的代数和为零

化合价与化学式教案

文章来源自 3 e du 教育网。然后根据步骤:(1)写元素符号:标其化合价:;(2)求最小公倍数:5×2=10;(3)求原子个数:N原子个数= =2 O原子个数= =5;(4)标各元素的原子个数:N2O5;(5)检验:(+5)×2+(-2)×5=0,化学式正确。

五、归纳小结

(1)本节就是利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从蒌代数和为零的原则书写正确化学式。(2)利用化学式和化合价原则 ,由已知元素的化合价求其他元素的化合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4、5、6。

2.课时作业设计:第二题中1、2、3。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化合价与化学式

一、根据化学式,求元素的化合价

1.化合价原则: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根据化学式求元素的化俣物,一定要依照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二、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1.书写化学式的步骤: 2.练习。

三、巩固练习

篇6:初中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设计

(杜集区实验初级中学 王莉莉)

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

学习可以认为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教学就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执行控制)。因此, 教学应完成三项任务:

(1)明确某一学习任务的始态和终态;(2)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提供指导性帮助;

(3)对加工产品提供准确的测量和评价, 以使学习者得到更全面的反馈。

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表述如下,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也不例外,只是各环节的具体内容与其它知识构成的教学不尽相同: 环节:

确定教学起点 :学生原有水平—— 知识、技能、态度。分析教学任务 :本次教学中, 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发展, 以及这三者间的动态关系, 分析可由学生本次学习终点目标逆推至学生原有的水平。

陈述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学任务的分析, 提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 可以参考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质和量的要求。几点说明:

a.教学目标陈述的应该是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结果, 而不是描述教师应做什么或做了什么。(教师做什么 ,应体现在下面的环节中。)

b.教学目标的陈述, 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 都要十分明确、具体:在什么基础上, 在什么条件下(或经过哪几个步骤),得到质和量上的什么结果。不能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来陈述。

c.教学目标中应体现出学习结果的认知层次。

设计有效教学技术等三个环节是并列的, 它们依据上面三个环节工作的结果, 对教学进行综合设计。实质上是根据对象和任务提出教学上的相应对策。‚教学管理‛也体现了教学的组织性和程序性。

‚测量与评价‛ 环节对学生是提供学习结果和反审认知的 反馈信息, 对教师是提供教学效果的反馈, 以便积累教学经验和作好补救教学的准备。

二、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构成 1.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内容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中学化学的其它知识构成都是在它上面展开和认识的。它是中学化学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具体化学物质约 20多种:

典型物质:如,O 2、H 2、C、Al、Fe、H 2O、CO 2、NaOH、H 2SO 4 ;

重点介绍的物质:如,CO、HCl、Na 2CO 3、CaCO 3 ; 一般认识的物质:如,C 60、CaO、Al 2O 3、NaCl、NaHCO 3

还有若干属于一般了解的:如,N 2、Cu、油脂、维生素、糖、蛋白质。

2.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构成

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具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较多,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金属的性质更相似一些。研究单质较多一些,研究化合物相对较少一些,原因可能是单质的性质更具有元素的典型性。对典型物质的研究一般是分几次完成,每次各有侧重点,逐渐形成对某物质的全面认识。初中化学研究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典型物理性质、重要化学性质、制法(实验室制法为主)、用途;也有结构和存在的内容,但不多。

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物质分类为线索交叉展开: 空气——氧气(混合物——纯净物)水 — —氢气、氧气(化合物——单质)碳——石墨、金刚石(单质——同素异形体)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单质——化合物)金 属(单 质)—铁、铝

酸、碱、盐(化合物)— H 2SO 4、HCl、NaOH、Ca(OH)2、Na2CO 3、CaCO 3

可表述为图表(分类)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多以归纳方式进行研究; 如:氢气、碳、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决不单单是使学生知道和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它的教学还涉及思想方法、价值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

例如: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观察——初步认识——考察分析——深入认识;方法论)故事: 在意大利靠近那不勒斯的 格罗多得根有一个石灰岩的峡谷。有一个人带着他的狗走进了峡谷,很快狗就晕倒了,人倒安然无恙。人向四周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但当人弯下腰去救狗时,人也头晕了。…… 2.基于建构观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课例分析:《谁偷了我肥料》

由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教学中要渗透建构观、结构观、发展观。上海 吕彩玲 《金刚石、石墨和C60》

从物性延伸、过渡到化性;下面再从明显的可燃性深入到还原性,还要把可燃性和还原性统一为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样‚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 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回忆开始对单质碳用途的描述;讨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开始形成‚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的认知结构(关系)。这一认知结构既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也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和发展途径。总结本节内容 [ 概括物性、化性(可燃性),形成表格 ],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使用与创新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既是为了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也是认识化学事物的重要方法,且实验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

使用与创新要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讨论的侧重点,要突出要点。

四、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常见障碍及问题解决 不要死记硬背,注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形。注意直观、形象化,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课例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 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其中,科学探究和STS教育贯彻整个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课例分析《物质的酸碱性》

本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体现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突出了教学情景设计和实验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优点:

(1)用生活场景视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识的局限和错误引出研究的问题。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

(3)收集身边物质进行酸碱性的检验,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化学。

7(4)谈身边物质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渗透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⑴课题名称

⑵本节(单元)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⑶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状况、问题、对策等说明。

⑷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

⑸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⑺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建立在总结个人以往相关教学经验、借鉴他人已有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特点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应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性。

⑻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设计都是已经实施后的教学过程,因而文字资 料中还要包括教学反思。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如何体现这些基本要求。⒈如何确定‚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确立,需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例1 例1 人教版 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⒉如何进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处理,以适合教学时间。第二是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从三方面考虑,即已知:先前经验;想知:学习动机;未知: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简明扼要的列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知识掌握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 的核心观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⒊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举纲导向的作用。合适的教学目标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表达,即在 ‚知识与技能‛层面,说明‚学什么‛;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说明‚怎么学(怎么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说明‚为什么学‛。同时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的可操作性、可测量的目标系统之上。

案例分析:云南曲靖 段亚鹏《二氧化碳的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三个维度整体考虑,全面具体,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针对本节课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要求,针对性强,便于实施。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从而易于实施,落实和评价。

⒋如何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涉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学意图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等几个内容范畴,其核心是‚活动的设计‛,基于新课程要求的活动设计应体现‚为方法而教‛‚为策略而教‛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但更多的是采取表格式。

案例分析:戴雯婷《竹子中的奥秘》 1陈玲《《二氧化碳的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⒌如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旨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及其影响结果的课堂教学要素(变量)的评价设计。这种设计需要将学习结果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三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借助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双重作用,来全面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

⒍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旨在介绍本节课与以往课的不同与特色之处。及什么地方做的好?好在哪?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改进?

案例分析:

对教学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教学设计,即是教师备案这一教学环节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基础,使其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教学取得最佳时效、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保证。

篇7: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创设情景]上节课结束时我曾布置作业,让大家把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编成顺口溜、快板或歌谣的形式来进行记忆,现在我们来个比赛。

[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赛一赛]请说出你们编写的顺口溜、快板或歌谣,[学生活动,教师观看,并为他们的精彩表现喝彩,鼓掌、加油] [编写参考]

一、氢钾钠银一价寻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价元素有金铝 二四六硫三五磷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教师还可提供一些其他的记忆方法,供学生参考] [投影]展示下列记忆歌诀

一、单质元素全为零,化合物中记分明。一价钾钠氢银铵,钡镁锌钙二价占。一二铜汞、一三金,二四锡铅锰与碳。三价铝,四价硅,二四六价硫占满。

氯负一,氧负二,铁有正二和正三。氢氧根显负一,负三正五是磷氮。酸根所有皆为负,一硝三磷二硫碳。

二、正一氢钠钾和银,氟氯溴碘负一寻;

二价氧镁钙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四二是碳三二铁,一二铜汞一三金,硫逢双价二四六,锰为二四六和七,单质规定为零价。

[过渡]前面我们说,可以应用元素的化合价来推求物质的化学式,如何推求呢?我们来看 例题。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P81例题,总结出应用化合价求化学式的步骤。[教师板书]4.根据化合价求化学式的一般步骤。[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写出元素符号,正价在左,负价在右。(2)求两种元素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右下一方。(5)按正负化合价为0的原则检查化学式。[请学生根据以上步骤,解答例题] [设问]根据化合价可以推求出化合物的化学式,反过来根据化学式是否可以求出某元素 的化合价呢?请看讨论。[投影]展示讨论

[讨论]已知氧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的原则,计算二 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学生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 在SO2里,O为-2价,根据化合价为0的原则,S肯定为正价。设S的化合价为+x。+x+(-2)×2=0 求得x=+4 所以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为+4价。

[设问]我们已学会了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那么写出的化学式我们如何去读它呢?请大家阅读P82化学式的读法一段。[学生阅读] [回答]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读作“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数。如NaCl读氯化钠,CO2读作二氧化碳,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教师]很好!知道了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可投影打出 探究内容)。

[活动与探究]以邻座同学为一小组,对以下题目进行练习,并互相订正。1.写出溴化钠、氧化钙、氧化铝、二氧化氮的化学式。2.读出以下化学式的名称: MnO2、CuO、SO3、KI、MgCl2 [探究结果] 1.化学式依次为:NaBr、CaO、Al2O3、NO2 2.名称依次为:二氧化锰、氧化铜、三氧化硫、碘化钾、氯化镁 [补充]关于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我这里也有一口诀,供大家参考。[投影]展示口诀

金氢左,非金右。(金属和氢写在左边,非金属写在右边)氧化物,氧在后。(氧化物中,氧写在后边)后念先,先念后。(后面的元素先念)中间“化”,不可丢。(两种元素中间加“化”字)有脚码,先读数。(先读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过渡]前面我们学过,原子的质量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那么分子的质量用什么来表示呢?通过预习很多同学已经知道了,分子的质量用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接下来我们就学习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知识。

[板书]

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提问]什么叫相对分子质量呢?请大家阅读课本寻找答案。[学生阅读并回答] [板书]1.定义: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符号 为Mr)。

[设问]根据化学式可以进行哪些计算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82~83“根据化学式计算”一 段,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阅读)„„

[回答]根据化学式可以进行三种计算。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师]知道了根据化学式可以进行三种类型的计算。我们一种一种来进行研究。首先看第一种��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板书]2.根据化学式的计算(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提问]以SO2为例,说明相对分子质量如何计算? [回答]因为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所以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16×2=64。

[教师]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书写化学式;

2.准确理解化学式中和式前的数字的含义;

3.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练习]计算下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①H2O ②O2 ③NaCl ④NaOH ⑤Cu(可让学生进行板演)[说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其相对原子质量。其化学式就是其 元素符号。[过渡]我们继续来研究第二种计算��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板书](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讲解并板书]从刚才的阅读可知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就是相对原子质量与该原子个数乘积之比。例:MnO2中锰、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55:16×2=55:32=1.7:1。

[练习]计算下列物质中各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可让学生进行板演):

①H2O ②CO2 ③SO2 ④NaNO3 ⑤KCl [过渡]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种类型的计算��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板书](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计算呢? [回答]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就是该元素的质量与组成物质的元素总质量之比。[总结并板书]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可用公式表示: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例题]汁算化肥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解:可先根据化学式计算出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 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N%=

×100%=

×100%=35%。

[练习]计算CO2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让两个学生进行板演,对比,从而掌握计算步骤)解:C%==×100%=27.3%。

×100%=

×100% [介绍]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上常常用质量分数来表示物质的成分或纯度。课前,我曾让大家准备一些药品、食品的说明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了解一些药品和食品的成分,并对其中三种药品或食品的有关情况怍记录。[学生活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式可以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推求,可见化合价是学习化学的一个工具。同时我们还知道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这也是我们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计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使我们真正明白了学习知识是为利用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布置作业]习题1、5、6、7、8、9、10、11 板书设计

4.根据化合价求化学式的一般步骤

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1.定义: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2.根据化学式的计算(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就是相对原子质量与该原子个数乘积之比。例:MnO2中Mn、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55:16×2=55:32=1.7:1。(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例:计算化肥NH4NO3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解: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N%=

×100%=

×100%=35%。

×100%

答:NH4NO3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考题回顾

1.(2003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金属元素M(只有一种化合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2O3,则它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A.MCl2 B.MCl3 C.M2Cl3 D.MCl 2.(2003年上海市中考题)溴酸钠(NaBrO3)是某种冷烫精的主要成分,对头皮有刺激作 用,使用不当会引起皮炎。溴酸钠中溴元素的化合价是„„„„„„„„„„„„„()A.-5 B.+4 C.+3 D.+5 3.(2003年海南省中考题)用数字或符号表示:

篇8:初中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设计

一、引导阅读, 归纳知识

初中化学教材, 大都属于说明文, 特别是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材内容, 一般是由物质组成或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的性质, 由性质阐明其用途及其鉴别, 加之新教材图文并茂, 通俗易懂, 因此便于学生阅读。使记忆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达到。在《一氧化碳》一节中, CO的物理性质、毒性以及CO对空气的污染等内容均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观察, 联系实际找到答案。

另外, 通过经常化的阅读训练, 学生还能自己归纳出学习某类知识的规律。如: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 学生就会按照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进行阅读, 归纳, 整理知识。

二、重视实验, 培养能力

化学教学最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是实验,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尤其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灵活地引入一些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去激励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则知识的巩固, 技能的掌握, 就会更快更好。同时, 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操作等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根据新教材重视实验这一特点, 我在教学《一氧化碳》时设计了两个学生并进实验:

实验准备:预先用排澄清石灰水的方法每组收集两锥形瓶CO (瓶内留有少量澄清的石灰水) , 塞上橡皮塞。将铜箔卷成直径为15毫米、长为30毫米左右的圆柱形筒状 (简称:筒状铜箔) 固定在铜丝螺旋状一端, 铜丝另一端插到橡皮塞上备用。

CO可燃性实验:让学生振荡已集满CO的锥形瓶, 同时观察瓶内石灰水有无变化, 然后先划燃火柴, 再迅速打开锥形瓶点燃CO (即“火等气”法) , 观察火焰颜色, 燃烧完毕, 用手感觉瓶壁温度是否变化, 振荡锥形瓶, 继续观察瓶内石灰水的变化。

CO还原性实验:将筒状铜箔放在酒精灯上灼烧, 使其光亮红色的表面生成黑色的Cu O, 过一会, 打开锥形瓶, 将表面变黑的铜箔放凉后插入锥形瓶中, 塞紧瓶塞, 振荡石灰水无变化, 铜箔仍显黑色, 是Cu O与CO不反应吗?另取大小一样的铜箔在酒精灯上灼烧后, 趁热插入锥形瓶中, 塞紧瓶中振荡, 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及瓶内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待铜箔冷却后, 点燃瓶内剩下的CO。

利用这两个实验, 经过观察,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分析, 不仅使学生认识了CO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而且使学生亲眼目睹CO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即CO不与Ca (OH) 2反应) 这一实验事实, 为深化知识打下基础。另外, CO还原性实验中用筒状铜箔代替氧化铜粉末, 实验时可观察到光亮红色的铜→黑色氧化铜→光亮红色的铜, 这一系列变化, 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 实验过程中, 变黑的铜箔, 一个放凉、一个趁热插入瓶中进行对比, 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反应条件重要性的认识, 使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 注意到反应条件的正确书写。由于CO有毒, 所以在CO的收集、点燃、还原等实验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CO的逸散, 让学生亲身感觉到CO的污染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从而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总结对比, 加强记忆

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被学生看做“易懂难记”的内容, 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教学中注意揭示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抓住其本质区别,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 列表进行对比, 加强记忆。

在《一氧化碳》一节中, 我在学生阅读观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CO与CO2的物理性质 (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 在实验基础上列表比较CO与H2的化学性质 (从可燃性、还原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 以及CO、C、H2分别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反应条件、原理等, 都适时地引导学生加以对比, 从中寻找异同, 以满足初三学生求同求异的心理要求, 使记忆在比较中得到加强。

四、运用讨论, 发展能力

讨论,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 寻找证据, 开展争辩, 互相启发、补充、完善, 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CO与CO2之间的相互转化, 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根据课本插图, 联系火炉内煤的燃烧过程进行讨论:火炉内煤燃烧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哪些 (要求用化学方程回答) ?问题提出后, 同学们经过查找资料你一言, 他一语, 讨论后一致认为, 火炉内煤燃烧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4个。即:1) 火炉的上层:2CO+O2点燃CO2;2) 火炉的中层:CO2+C点燃2CO;3) 2C+O2点燃2CO (不充分) ;4) 火炉的底层:C+O2点燃CO2 (充分燃烧) 。

经过讨论, 同学们不仅揭示了火炉内煤的燃烧过程, 而且通过反应方程式说明了课本中有关CO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本节第二个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对课本有关CO还原Cu O实验装置的改进。通过本节安排的两个并进实验, 学生对改进此实验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经过课后讨论, 结果有一名学生的设想别出心裁, 他将CO先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用以证明CO不与石灰水反应, 补充了课本该实验的不足;又大胆地将尾气用加热氧化铜的火焰进行处理。这样既控制了CO的污染, 又可提高火焰温度, 可谓一举二得。

结果表明, 运用讨论, 进行教学, 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 拓展了学生思路, 又可以使学生互相借鉴,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新的提高。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自信心, 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因此, 与传统教法相比, 讨论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随堂练习, 及时巩固

随堂练习, 不仅巩固课堂所授知识, 检查教师教学效果, 使知识得到及时反馈, 而且也是学生再次学习、深化知识的好机会。因此我比较注重随堂练习的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 比较H2、CO、C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2) 怎样用实验的方法鉴别下列气体?CO和H2、CO和CO2

3) 欲除CO2中的少量CO, 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 , 欲除去CO中的少量CO2, 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 。

A把混合气体点燃;B把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C把混合气体通过氧化铜粉末;D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几年的实践证明,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 教师有机、灵活的运用阅读、实验、对比、讨论、练习等教学方法和措施, 使学生从中获得了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促进了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及化学理论等方面的学习, 同时培养了学生能力, 提高了学生素质, 使教学目标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主动的探索中达到, 学生化学成绩大面积提高, 尖子生脱颖而出。

摘要:在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中,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文初三化学《一氧化碳》为例, 具体地提出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几种做法, 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篇9:初中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设计

于初中化学来说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探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初中化学打好坚实的基础,提升化学教学质量.本文从初三化学入手,详细分析初三化学教材,提出了一些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为初中生学习化學竖起一座风向标,为化学学习提出一些有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元素;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要求学生自制一张表格,按照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思路整理,即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毒性,相对分子质量等,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整理分类.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电子产品,学生可以利用电脑,

将化学知识整理成Excel 表格形式,学一个新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就添加到表格里,表格模板如图1 所示.利用表格,可以利用Excel 的分类筛选工具,将性质相似的化学元素物质整理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化学学习表格的制作,首先是化学学习的形式创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都易懂,但是很难记忆,都是定性的知识,属于说明性的知识,而且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枯燥感,结合Office 办公软件辅助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厌倦和枯燥.其次,用Excel表格整理化学知识,比起纸质的笔记本要可靠得多,电子表格

不容易丢失,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将化学学习信息化,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最后,利用Excel 文档的排序筛选工具,将学到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排序,相似性质的物质能够迅速整合到一起,对于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能明显地概

括出典型性质.例如,观察H2 SO4,HCl,HNO3,CH3COOH 这些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就可以总结归纳出酸的一般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其他酸,不至于完全陌生,起码可以说出一些基本性质,尤其是在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课本中未提到的物质,但却与课本里的化学物质拥有相似属性.

二、加强实验,加深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和生动再现,如果没有关于CO2的实验,学习CO2的性质时,只是按照课本文字记忆,很容易忘记,对CO2的认识不会有深刻的认识.相反,通过一系列实验,亲自去感受CO2的存在,亲眼观察CO2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自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种场景都会在学生脑海留下深深印象,这些实验画面都是与CO2的性质相关联,能帮助学生区分CO2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实验中,学生的眼,耳,口,鼻,手,脑都投入进去了,能够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触觉,嗅觉等发现实验现象,从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化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多做习题,巩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习题是对知识很好的检测和应用,多做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繁琐难记,而习题是对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度概括的总结,习题能达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效率最大化.另外,习题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习题,自我检测,自我改正,深入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学元素化合物是筑起化学的最小微粒和最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学好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才能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才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要与时代接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鼓励动手操作,加强化学实验,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永红.中学化学教学法初探———论中学元素化合物教学[J].遵义师专学报. 1996( 1) .

[2]邸来生.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35) .

篇10: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

【关键词】 化学式 化学价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102-02

【内容分析】

要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是要熟练记忆元素符号,二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熟练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三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要符合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四是要掌握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和思路】

本节是化学式和化合价第三课时,重点在于加强熟记化合价及其运用,即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故,本节内容定位在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要领(不包括有原子团的化合物),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物质化学式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且所犯错误较多。其原因主要有: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化合价的教学要求,只是让学生记住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学生对化合价的实质却不是很理解;二是学生书写化学式不规范,对物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的意义不能准确理解。

三、内容枯燥无味,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本课时教学设计中的基本思路是:回顾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及其原则,关键是熟练掌握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这条原则,展开如何利用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理解化合价的实质。

②掌握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③能正确写出常见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主动探究化合物的化学式与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关系,掌握书写化学式的方法―数字交叉法。

②通过讨论交流、分析等方法,归纳出书写化学式的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化学式书写,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化学式的书写的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严谨求学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正确书写化学式的步骤和方法

上一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词句注释下一篇:三年级优秀寒假周记350字:厦门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