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

2022-07-09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答案

八年级第一次教学评估·历史与社会答案 (2011.10)

一、选择题(1-20每题1分,21-30每题2分,共40分)

1-5ABBCC6-10CBBBC10-15BCAAA16-20CBADB

21-25BBDBB26-30ADCA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2分)

(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2分)

(3)主要是两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河姆渡地处长江流域,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寒冷干旱)(4分)

32、(1)A.尼罗河流域B.两河流域 C.印度、恒河流域D.黄河、长江流域(4分)

(2) 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2分)

(3) 古埃及的金字塔古中国的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古印度最早的城市摩亨佐 达罗等(3分)

33、A---cA----eB----d

C---bD----aD----f(6分)

34、(1)古代埃及(1分);法老(1分);胡夫金字塔(1分)。

(2)大禹(1分);禅让制、世袭制(2分)。

(3)汉谟拉比(1分);《汉谟拉比法典》(1分);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1分)。

35、(1)略

(2)与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能源开发等发生矛盾。

(3)略

第二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提纲。

24 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国现在的省级行政区最早开始于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在西藏委派官吏、派驻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时,台湾叫“琉球”,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2)经济: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①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②禁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③推广棉花的种植。

(3)交通:①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元朝开凿了两段新运河:通惠河(通州至北京)、会通河(临清至徐州),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②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④沟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4)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①中外经济交流:中国的陶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到元代,中国陶瓷风靡亚、非、欧三洲,取代铜器、玻璃器皿,成为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②中外文化交流: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如火药和火药武器,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蕃客墓”体现了汉文化的巨大影响。

③《马可·波罗行记》如何描述中国?(向西方展示迷人的东方文明;介绍中国的富有;介绍中国先进的科技。)《马可·波罗行记》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往来。)

(5)丝绸之路的开通、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学习、《马可·波罗行记》等,都见证了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地的友好交往。请结合这些史实,简要说说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和平交往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的联系和友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

(6)为什么元代会出现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这种开放和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

出现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原因:①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广大,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②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

元代空前开放和交流的表现:①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瓷器和茶叶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出口,远销亚、非、欧;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③阿拉伯的医学、天文等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④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形成高潮,如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中国,成为“回族”的一部分;⑤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中国传播开来。

(7)民族大融合:①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交通的发达;各族的杂居、通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等。②表现: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融合;回族开始形成。③影响: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开始南移:唐代中晚期。(3)完成南移:南宋。

2、宋代江南地区的发展:

(1)农业发展很快:①粮食作物:水稻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麦田面积迅速增加,麦、粟、豆等作物。②经济作物: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种植很广;甘蔗、柑橘、荔枝等生产兴旺。

(2)手工业非常繁荣:①纺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衣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上供朝廷。海南岛兴起的棉丝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②制瓷业: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中心,重要的瓷窑有定窑、钧窑等;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瓷都。当时瓷器带有异域风格,说明“来样加工”的模式已经出现。③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3)商业繁荣,超过前代:①城市居民区、商业区之间界限消除,店铺集中的地方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区。②商业繁荣带来许多新事物,如纸币、商标、广告。③商业城市:最大的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

25 会东京和临安。苏州、泉州等中等城市。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鄂州、麻沙镇、潭州等。

(4)最早的纸币、商标和广告:①北宋时期,成都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的商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商标。③“济南刘家功夫针”的广告。

(5)从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来看,纸币、商标和广告的出现各有什么意义?①纸币:比以往的金属货币更方便携带和交换。②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容易分辩商品的来源,生产者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③广告可以引导消费者的选购,有利于商家的经营活动。

3、联系课本P108资料,归纳“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1)资料1:水利建设频繁,提供良好的灌溉条件。(2)资料2:采取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3)资料3: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推动了农业发展。(4)资料

3、4:新稻种的引进与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江南地区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4)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5)南北方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开发江南。(6)政治中心的南移、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六)社会生活与文化

1、宋代的社会阶层:宋代社会按社会地位的高低,可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1)统治阶层:皇室、官僚、地主。相当一部分官僚来自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

(2)被统治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的身份有所提高,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驰;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宋元的社会生活:

(1)唐宋之际,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①城市居民的活动不再受坊、市分割和日落闭市等空间、时间的限制。②逢年过节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③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具。

(2)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①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习俗: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喝屠苏酒、更换新桃符)、元宵节(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习俗:吃月饼、赏月)等,宋元时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②民间的庙会、社火。③祭祀活动:旱龙船、舞狮子、扑蝴蝶。④《元日》诗反映北宋时的过年习俗(即春节习俗):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更换桃符。

(3)城市的文娱生活:宋元时期,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居民人口增加、文化活动的开展,出现了文化娱乐场所“瓦子”。瓦子中固定的演出场所叫“勾栏”,勾栏上面有“看棚”。瓦子中经常演出傀儡戏、滑稽戏、影戏、杂技、说唱、歌舞等节目,其中最吸引观众的是“杂剧”。瓦子的出现,意味着都市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3、宋元文化和文人:

(1)宋代文化渗透看浓郁的文人气息。宋代文人的特点:多才多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2)词是宋代文人抒发情感的新式诗歌体裁。两宋时期,杰出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苏轼的代表作《念妈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李清照的代表作《如梦令》《声声慢》。

(3)宋元时期,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元散曲:马致远的散曲最为人熟知,如《天静沙·秋思》。杂剧源于宋金时代,宋杂剧是滑稽短剧,元杂剧是成熟的戏曲艺术,融合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元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七)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1、宋元时期,中国在科学技术发明、运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火药: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当时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金兵使用的“震天雷”。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阶层作出了巨大贡献。

(2)活字印刷术:①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②进步性:省时省力、排版错误容易修改、容易保存。③重大缺陷:容易破裂、不易着墨。④改进:泥活字——木活字——铅活字。元代科学家王祯发明

26 了转轮排字盘。⑤传播和影响: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⑥领先世界: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400年。

(3)指南针:①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制成“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②传播和影响: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4)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古代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5)棉纺织技术:①代表人物: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向海南岛黎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传授给家乡(上海松江)人民。改造制成了能同时纺出三根纱的“木制棉纺车”。②人们服装原料的变革:宋元时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条件:棉花的普遍种植;棉纺织技术的日益推广和进步。变革:柔软保暖又结实的棉布取代价格昂贵的丝绸和质地粗糙的麻布。③课本P115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中国元代的木制棉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说明黄道婆改进的棉纺织技术领先欧洲四百多年。

2、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1)宋元时期政治发展和经济繁荣。(2)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对隋唐科技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科技文化的吸收。(4)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3、宋元科技的深远影响: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1、《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了当时都市的生活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北宋都市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形象资料。

2、“清明”的含义:(1)清明时节。(2)东京的“清明坊”。(3)北宋的政治清明。

3、汴河:北宋时期,流经东京的汴河是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重要河流,是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要道。从水路运往东京的粮食百分之七八十要经过汴河。东京需要的日用百货、军备物资也主要依赖渡河。汴河是东京的母亲河。

为什么北宋东京主要依靠汴河而不是黄河运输物资?(1)黄河水患严重,河流泥沙量大,淤塞严重。(2)黄河河道改道频繁。(3)黄河水量不稳定,汛期水量大,旱季水量不足,不利于航行。

4、虹桥:横跨汴河两岸的单孔木桥,便于船运。桥头的商业活动:桥头人流众多,往往成为大的商店、茶馆、酒楼的所在地;桥面上往往出现很多流动摊贩。

5、《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交通工具:船、牛车、马车、独轮车、轿子、骆驼、毛驴等。

6、《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北宋东京商业活动: (1)店铺:“正店”(高级酒楼)、“脚店”(小饮食店)、药铺、香铺、茶馆、说书棚、当铺、酒店等。 (2)各类招牌和广告等: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中各类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5座。

(3)租赁业务:北宋时一些商铺从事车、马、轿、婚嫁服饰、宴会器具等的租赁业务,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专门化的服务行业。

7、宋代城市与唐代城市的比较:(北宋东京与唐都长安的差异?)(1)突破了唐朝的坊、市格局,商业区与居住区混合在一起。(2)商业区的交易时间更适合市民阶层日常生活的需要,除了白天正常营业,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即: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知识归类:

1、重要文字:(1)古代埃及(象形文字);(2)古代西亚(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3)古代希腊(希腊字母);(4)古代罗马(拉丁字母、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5)中国商朝(甲骨文);(6)中国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

2、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2)罗马帝国(2世纪);(3)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叶)。

3、重大的改革或变法:

(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或改革:①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国)(课本P14)。②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课本P15)。③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本P81-82)。⑤北宋“王安石变法”(课本P100)。(2)日本的“大化改新”(课本P40-41)。

4、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27 (1)《周髀算经》记载“勾三股四弦五”,说明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 (3)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 (4)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5)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年。

(6)大约在7世纪(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7)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约400年。

(8)13世纪末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改造制成能同时纺出三根纱的木制棉纺车,表明我国元代的棉纺织技术领先欧洲400多年。

(9)战国时期,人们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5、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 (1)秦朝:(公元前221年)结束春秋战国的割据混战局面,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2)西晋:(280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 (3)隋朝:(589年)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全国。 (4)元朝:(1279年)结束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6、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3)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4)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5)隋唐:创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6)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7、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2)208年: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3)383年: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

8、古代的著名人物: (1)古代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力学之父”:阿基米德。 (2)中国古代:①“医圣”张仲景(东汉)。②“书圣”王羲之(东晋),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③“诗仙”李白(盛唐时期)。④“诗圣”杜甫(唐朝由盛转衰时期)。⑤豪放派词人: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⑥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南宋)。

9、中国古代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

(2)439年,北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10、我国古代的盛世局面:

(1)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2)东汉初年,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隋文帝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崇尚节俭,爱护百姓,国家统一安定的局面得到维护,人民负担减轻,人口增加,粮食增长,史称“开皇之治”。

(4)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5)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贞观遗风”。

(6)唐玄宗开元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1、新疆、西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1)新疆开始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28 (2)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12、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重要“迁都”: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标志着东周开始。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迁都的根本目的:为了加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3)1153年,金统治者把都城从会宁迁至“燕京”(后定名为“中都”,即今北京)。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控制。

13、中国之“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 (3)我国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齐桓公。

(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6)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 (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

14、世界之“最”:

(1)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古代埃及人发明的太阳历。 (2)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3)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最通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

(4)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中国。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中国。 (5)华佗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

(6)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的科学家:祖冲之。 (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8)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9)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中国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 (10)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

15、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秦国“商鞅变法”中发展农业的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战时逃亡者回乡,发还原有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4)西汉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汉文帝:进一步减轻徭役和赋税(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租,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指出“农耕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发展: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提高;小麦种植推广;广泛应用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6)唐太宗贞观年间: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7)唐玄宗开元年间:开辟大量荒地;耕作技术的改进(曲辕犁);灌溉工具的改进(筒车);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杜甫的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反映了开元年间的社会现实: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

(8)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

第三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例题与答案

[例1]某学生认为: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人人平等,真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而奴隶社会充斥着压迫和剥削,甚至还有“人殉”和“人祭”,真是太残忍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倒退。你是否同意他

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比较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应着重于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

人身地位的提高等。

[答案]:这种观点不正确。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和原始共产主义是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进入奴隶社会,有了阶级,有了压迫和剥削,但与原始社会相比却是历史的进步。其原因是这种制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如俘虏不再被杀而保留下来(实际上就是保存了劳动力),这是奴隶身份地位提高的表现;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而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进行简单协作,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辉煌的文明;劳动分工的扩大为生产力

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钟,我打算将课堂教学时间分成三份:前五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种教学新课;后十分种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学校和科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6、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刘斌

2010-9-10

第五篇: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BBCDC6—10DABCD11—15ADBCC16—20CAADA

21—25 DABDC26—30DDACD

二、非选择题

31、(1)闭关政策;目的是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要外来商品可以自给自足。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2)正面的影响:是在西方殖民者企图打进中国市场,展开侵略活动时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反面的影响:A、使中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B、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其严重的后果,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32、(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33、(1)现实生活中有人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2分)

(2)漫画中的人物的行为是错误的。(1分)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4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允许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漫画中人物把权利和义务割裂开来是错误的(2分);

(3)我们不权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4分)。

34、(1)私人信息如家庭地址等,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等,私人领域如住宅等(2分)

(2)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出发点是好的(1分),但他们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同时也失去了同学们的信任,说明他们缺乏隐私意识。(1分)这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分)

(3)我们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可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5分)

上一篇:绿色环保宣传资料下一篇:绿色文化建筑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