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

2024-04-23

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

根据省老科协关于开展对发展绿色农业进行调研的要求,牡丹江市老科协重点对发展绿色食物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绿色食物取得长足进步,成效比较明显

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把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称三品)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认真组织引导农民,专题推进,攻坚破难,使大家对发展三品的认识有较大提高,三品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三品生产的数量大幅增长,生产三品企业的实力明显增强。我市绿色食物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二、当前发展绿色食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生产绿色食物有长足发展,成绩应加以肯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制约和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绿色食物的对策和建议

国家和省对发展绿色农业摆在十分重视战略地位。发展绿色农业不仅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黑龙江省看,发展绿色农业自然环境和条件十分优越,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好,植被覆盖率高,可以说得天独厚。为此,必须加大工作力度,花气力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

1.认真筹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绿色农业的蓝图。

要从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发,立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标准的谋划绿色农业基地框架,龙头企业框架和园区建设框架,使规划有明确目标,实施措施,方法步骤,有序的推进。要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和农业高科技人员,瞄准世界有机绿色农业发展前沿,着眼全省生态资源优势,从基地、龙头、品牌、园区等角度全方位对发展绿色农业进行深度规划。要按照区域化、专业化的原则,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发展一品村、专业村,使之做大做强。在规划中要搞好产业衔接配套,注重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下功夫做大做强品牌,真正发挥品牌效应。

一个好的产品品牌就可以驰骋国内外市场,牵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应抓好已有的品牌产品的整合,对同一产品、有几个品牌的要整顿、调整,进一步提高品牌的质量和档次,同时注入科技因素,提高附加值;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地域特色大力发展一品村、专业村;其次,应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这也是把品牌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效益,实现产、加、销、种、养、加一条龙,发挥聚集力量。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全国食物加工龙头企业,借助他们的力量,把我们自己的品牌做大;再次,加大产品绿色农产品认证力度。围绕农业种植业果业、蔬菜、奶畜、特色养殖、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积极申报绿色、有机认证和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并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多种形式,普及三品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加大管、监工作力度,生产名符其实的绿色农产品。

要打造出让人民信得过的绿色农产品,必须加强检测,严格监管,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三级检验检测体系,充实专业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和设备,以适应工作的需要;要建立和健全绿色食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尽快制定出市场准入、安全追溯、信息发布、安全预警、公共安全文件处理的规定办法,把这些机制建立起来,做到防患于未然。

4.要尽快修订和完善农药、化肥的生产使用的技术标准,从源头上保障绿色农业的生产。

当前限用农药及包装物的使用不规范,问题很多,不按标准使用,造成水、土、空气的环境污染,直接危及绿色农业生产,已成为民众之忧、民生之大患,对此要从源头上管住。对滥用农药做出惩治规定,实施问责;责任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对非法生产、销售的高毒农药的责任人严厉惩治;技术监督部门和农药管理部门要重新修订农药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定。同时要加大对农药及包装物回收力度,科学处理有毒包装物,以净化生态环境,从源头上保障绿色农业生产。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发展绿色、有机食物产业需要多部门、多行业的通力协作,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本地绿色、有机食物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税收、信贷、财政、科技等方面,扶持农民和企业建立扩大绿色农业生产基地,要通过采取减税、减费、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综合措施加大对绿色、有机食物产业开发的投入,推进企业、农民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物,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的模式,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6.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

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普及绿色、有机食物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同时要加大对产品标准、认证程序、国内取得认证的情况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对绿色、有机食物的认识。要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结合本地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尽快培育好典型,建立绿色、有机食物生产示范基地,抓好绿色、有机食物的示范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托绿色有机食物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篇2: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

报告

“MsoNormal” style=““>XX县作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为了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XX县委、县政府从20XX年起大力开发绿色食品,打绿色牌、走生态路,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省开发绿色食品最多和发展最快的县,并且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经济强县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总结XX开发绿色食品的先进经验,推动全省绿色食品的发展,根据厅领导的指示,我中心专门组织调查组赴XX县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一 XX县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MsoNormal” style=““>截止今年8月,XX县已建成绿色食品优质稻基地10万亩、优质绿茶基地4万亩、优质饲料基地12万亩;有三家龙头加工企业开发出了乳制品、大米、茶叶等3大类17个绿色食品产品,产量达13000吨。绿色食品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MsoNormal” style=““>l、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农民增收。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加工原料基地,通过订合同保价收购初级农产品,促进生产农户增收。据调查:大米、油菜籽、茶叶、奶、猪、鸡价格分别比加工收购前上扬28.5%、11.2%、21.5%、10.3%、16.2%、8.7%,广大农户因此而普遍受益。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了2450元,已实现连续16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农户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54元。

“MsoNormal” style=““>

2、结构调

整日趋合理,县域特色基本形成。绿色食品开发带动各类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优质大米、双低油菜、优质绿茶、奶牛、人工牧草规模分别比1999年增长8.0万亩、4.5万亩、2.8万亩、0.9万头、8.0万亩;不具开发优势的小麦面积调减了3.0万亩,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上升到20XX年的53.9%,种植业收入比重降到32.2%;依靠粮食、牧草转化增值而获得的收入逐步提高。以30万头DLY生猪、2万头奶牛、10万亩优质稻、10万亩优质绿茶为内容的“321111”工程已基本形成。

“MsoNormal” style=““>

3、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农业投入持续增加。为满足**开发的需要,良种良法得到了大力引进、推广应用。仅两年多时间,引进储备的优质稻品种达15个,优质绿茶品种8个,优质笋用竹品种3个、优质牧草品种3个;双免耕、配方施肥、生物多样性治虫防病、秸秆覆盖等先进生

产技术被广泛采用。新技术推广周期缩短为6—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今年全县奶牛、大米、茶叶等农业信贷投入达1亿元,成为农业投入最多最快的年份。

“MsoNormal” style=““>

4、生态经济良性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强农”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基本形成,工农业经济互相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全县798公里省、县、乡道全部硬化,农村已有5278户农户开通了光纤电视,2527户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7187户农户新建了楼房,247个村修建了村社水泥路250公里,97.4%村修通了村道,衣、食、住、行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二 XX县开发**的主要经验

“MsoNormal” style=““>l、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新理念。近年来,全县上下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生态经济”战

略目标,采取了形式灵活的宣传方式。特别是1999年被国家七部委局命名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后,为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发展**产业的意见》和《建设无公害示范县和**基地的决定》以及《扶持**产业的优惠政策》;县人大出台了《关于扶持**产业发展的决议》。为贯彻落实《意见》、《决定》、《决议》、《政策》等精神,县委、县政府聘请省农科院、省农业厅专家深入XX进行专题讲座和咨询5次;县有线电视台在每周2期的《绿色田野》节目中开设了《**专门窗口》;每周2期的《XX报》专门选登**专题文章;县**产业领导小组组织社会各界专题开展**有奖征文和宣传标语征集活动;搜集整理**基础知识,编印**开发指南10000册发到乡镇、村社;农业部门组织科技宣讲团,深入到村社办夜间培训52场次;各乡镇农技服务站刷写专项标语260幅,办专项宣传专栏104期;利用各种会议以会代训近8000

人次,与此同时,还分别在人民日报、XX日报、XX青年报等报刊上编出专版各一期,分别在XX、XX举行新闻发布会各一次。今年,又在XX报、XX日报、XX日报发表连载文章近100篇;举办生态文化节。这些**宣传方式,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同时表明了XX发展**的信心和决心。“MsoPlainText” style=““>

2、治理环境、消除公害。为满足开发**环境要求,在2001年发表的《**宣言》和制定的《建设无公害示范县和**基地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三禁”、“两停”、“一推”、“一处”的环境治理措施。即:禁止使用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塑料薄膜及其制品;禁止使用含有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物质、存在毒副作用的各种工业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禁止焚烧木材、农作物秸秆;停止引进和审批粉尘、废气、废水、烟雾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停止已建但“三废”排放不达标的企业的生产,待治理达标后再恢

复生产;推广标准化卫生养殖,沼气池、节能灶;科学处理城乡垃圾、污泥、污水及废旧物品。一年多时间,关闭了小煤窑、小纸厂、铸钢厂、化工厂等近120家。禁用了不符合A级**生产要求的化学农药五大类70种;禁用了激素、抗生素及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工业饲料,开始了单一化肥的限制使用和城镇垃圾、污泥、污水无害化处理。与此同时,连续两年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竹、还茶、还草等工程,全县新发展速生丰产林5.0万亩,新增各类竹林7.0万亩,新增茶叶2.2万亩,人工种草8.0万亩,使全县境内绝大部分区域适宜发展**生产。

“MsoPlainText” style=““>

3、制定规程,规范生产。根据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农药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等准则和《国家种子质量标准》,XX县先后制定了水稻、油菜籽、茶叶等22种粮经作物**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将部分规程简化浓缩制成**产品质量监督卡,把技术规程和农

民自律为主的管理方式融在一张卡上,实行凭卡参加生产技术培训,凭卡享受种苗和生产资料优惠供应,凭卡享受有关生产资金支持和优惠,凭卡提供检测样品、凭卡交售合格产品。从而规范了**生产技术行为,确保了**产品质量。“MsoPlainText” style=““>

4、培育龙头,创立品牌。龙头企业是连接基地农户与广阔市场的最好纽带和桥梁。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XX公司、XX集团等一批具有**开发能力的龙头企业投资优质大米、奶制品开发;同时积极扶持本地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加工产品质量,新开发出了粮、油、茶3类4个**产品,产量近6000吨。

“MsoPlainText” style=““>

5、严格执法,切实保障。**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国家强制性标准贯彻落实的过程。为确保**生产正常进行,全县上下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

理条例》等文件,制定和发布了《**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和**农资管理一系列通告,组建了XX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按照上述规定,对全县从事“三药”、“两料”的经销单位进行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持证经营;常年不间断加强检查,查处违规经营者,将不符合**生产要求的生产资料严格控制在使用之前;生产过程中加强用量和次数监督;产后抽样送检,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予以严肃查处,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篇3: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

这次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 是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 农业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出新的部署的背景下召开的, 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农业部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 张玉香总经济师专程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充分肯定了绿色食品工作取得的成效, 强调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发展绿色食品事业的重要意义, 对进一步做好绿色食品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马爱国局长亲临会议指导, 对绿色食品工作系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下面, 我对2008年绿色食品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并就贯彻落实张玉香总经济师和马爱国局长的讲话精神,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食品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2008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2008年是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冰冻雨雪灾害、四川汶川地震、举办奥运、“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金融危机影响等严峻挑战, 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在农业部党组的领导下, 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等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 在地方各级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 努力克服困难, 及时采取措施, 扎实开展工作,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产品认证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 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176家, 产品总数达到17512个, 分别比2007年增长7.6%和14.9%。绿色食品产品总量接近9000万吨, 比2007增长8.5%。种植业面积达到1.5亿亩, 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有机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到868家, 产品总数达到4083个, 分别比2007增长25%和35.6%。产品实物总量198万吨, 认证面积5325万亩, 认证总量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产品质量稳中有升。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8.4%, 比2007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是近几年来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最高的一年。在农业部组织开展的“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中, 供京供奥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

——品牌效应持续放大。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据北京市绿办调查,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分别接近70%和80%。在国内外市场, 与普通产品相比,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继续保持较为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2008年,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达到2772亿元, 比2007年增长36.3%, 出口额达到24.8亿美元, 同比增长9.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扩大到2.5亿亩, 比2007年扩大8.7%。

2008年, 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在抓好各项常规性重点工作的同时, 积极应对突发性重大事件, 适时调整思路, 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狠抓落实, 取得了明显成效。

㈠努力化解诸多不利影响, 积极组织产品认证2008年, 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增速虽然减缓, 但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且产业发展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全年新认证企业2115家, 产品5256个, 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18.2%和11.7%。各地继续突出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发展产品认证。在新申报企业中, 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企业有419家, 占申报企业总数的27.9%。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50家,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50家, 分别占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30%和20%。黑龙江、江苏、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等省进一步采取措施, 产品认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浙江、广东、云南、新疆等省区加大工作力度,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全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306家, 比去年同期增加7%, 企业保持认证率达到81.2%。

㈡瞄准既定目标, 稳步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国已创建312个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种植面积7538万亩, 总产量4221万吨, 共涉及52种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 其中, 有229个基地位于农业部规划建设的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种植面积达到612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对接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816家, 带动农户958.7万个,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8亿元以上。黑龙江省青冈县创建100万亩玉米标准化基地, 拉动县域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江西省组织创建803万亩标准化基地, 促进基地农户户均增收500元以上。经过四年多的努力,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的新路子, 不仅夯实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完善了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 而且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日益受到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的欢迎。

㈢立足维护品牌公信力, 扎实开展各项监管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常规监管制度和措施。2008年, 中心抽检绿色食品产品2195个, 黑龙江、吉林、甘肃等7个绿办自行安排经费抽检595个产品, 总计抽检2790个产品, 发现并处理不合格产品44个。企业年检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产品包装物的检查。在市场监察中, 在中心的统一组织下, 各地绿办选择了221个市场, 共采集标称绿色食品的样品8581个, 比2007年增加33.6%, 归类后样品总数为3517个, 涉及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通过核查, 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用标产品269个, 查处假冒产品32个。通过《农民日报》、《中国食品报》和中国绿色食品网站, 对2153家企业的5205个产品进行了公告。二是集中力量开展“助奥行动”专项检查活动。为了确保奥运食品安全, 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 在地方农业部门的统筹下, 我们组织开展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项检查活动。北京、河北、辽宁、宁夏、山东、广东等12个省市区绿办对供京供奥的103家绿色食品、9家有机食品企业及其基地逐一进行了现场检查。中心组织定点监测机构对122个绿色食品产品、24个有机食品产品进行了抽检, 合格率均为100%。通过整个工作系统半年多的努力, 圆满完成了“助奥行动”, 实现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企业规范用标、整体提升品牌形象”的目标, 得到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三是积极做好“三鹿奶粉事件”应对工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 中心立即组织对绿色食品乳制品进行专项检查。根据核查结果, 及时取消了4家乳制品企业的11个问题产品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各地绿办对237家绿色食品乳制品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 中心对722个绿色食品乳制品产品的认证档案材料逐一进行了核查, 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加强了监管。由于应对工作及时有效, 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对绿色食品发展的影响, 认证和监管工作在短期内由应急状态转入了正常运转轨道。

㈣发挥品牌优势, 积极开展宣传和市场促销服务2008年, 整个工作系统采取多种形式, 积极搭建平台, 全面加强了品牌宣传和促销服务工作。特别是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柑橘大实蝇”以及金融危机对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不利影响, 整个工作系统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中心先后组织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2008上海博览会”;精选220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第六届农交会;在农业部农产品促销项目的支持下, 筛选国内30多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企业分别参加了日本、德国、美国三个境外专业展会。与此同时,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浙江、湖南、大连绿办以及中粮集团还组织、支持或参与举办了7个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绿色食品展会, 均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采取这些措施, 进一步扩大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效地引导了消费, 增强了市场拉动力。

㈤加强基础工作, 不断提升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修订绿色食品标准10项, 通过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标准累计已达152项。同时, 为带动和规范各地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中心启动了绿色食品蔬菜、水果等21项生产操作规程制定工作。绿色食品证明商标国际注册取得重要进展。现已分别在日本、香港、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注册, 在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注册也已进入实质性审核阶段。绿色食品认证检查员、标志监管员”两员“专业队伍不断扩大和延伸, 规模已发展到1660人, 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已达130人。绿色食品信息网络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技术手段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㈥齐心协力, 积极支持抗震救灾工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 中心迅速采取措施, 全力以赴支持抗震救灾工作。中心全体干部职工主动捐款, 党员同志自觉缴纳特殊党费;从自有资金中挤出100万元, 及时支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四个受灾地区绿色食品工作机构恢复正常业务工作;实施免收标志使用费政策, 帮助受灾地区绿色食品企业恢复生产;利用第二届有机食品博览会, 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抗震救灾工作。与此同时, 各地绿办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心灾区, 团结协作, 共克时艰, 采取不同方式和形式, 积极支持抗震救灾工作。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 四川省绿办坚持抗震救灾与业务工作两手抓, 及时了解掌握灾情, 主动帮助和指导生产企业自救, 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使全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认证、基地建设保持了稳定发展。

㈦结合实际, 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心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紧密结合实际, 注重突出实践特色。中心组成专题调研组, 先后深入北京、山东、浙江、四川等省市绿办、监测机构和生产企业, 开展了加强绿色食品认证与监管工作、认证与标志使用费、检测费收费标准执行情况的调研;组织部分监测机构研究了绿色食品风险预警工作;赴农业部扶贫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了“绿色食品与农民增收”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心学习实践活动力求解决突出问题, 注重取得实际效果。结合从各方面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中心研究提出了促进事业科学发展的八项措施, 并抓紧组织落实。目前, 规范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强化证后监管工作、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实施方案已形成, 完善标准体系、扩大品牌宣传的三年规划已制定, 建立地方绿办工作激励机制、加快法规建设等工作方案正在抓紧制定。在中心的学习实践活动中, 各地绿办和监测机构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给予了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

2008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 这是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地方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支持和大力推动的结果, 是整个工作系统共同努力、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中心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 向整个工作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食品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绿色食品事业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今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支持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绿色食品事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 各级政府支持和推动的力度也将越来越大, 这对我们既是鼓舞, 也是鞭策。随着全球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人们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 国内外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态势不可逆转, 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这是激发广大企业和农户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绿色食品经过近20年的发展, 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总量规模, 品牌在国内外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且对“三农”工作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此外,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认证与监管制度逐步规范, 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这些都是我们继续做好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信心、基础和条件。

在看到有利环境和条件的同时, 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㈠持续发展的压力和难度加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大。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 国际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强化, 农产品出口阻力明显加大。企业是绿色食品发展的主体, 市场需求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动力,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势必增加绿色食品发展的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2008年, 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的续展率分别为65.5%和64.3%, 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7.5个百分点和5.7个百分点。企业和产品续展率有所下降, 一定程度上表明, 受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部分绿色食品企业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

㈡行业发展的风险和隐患依然存在少数企业自律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标准化生产措施和规范化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导致产品质量存在风险和隐患;少数企业违规使用标志、不规范使用标志, 加上市场假冒现象, 已对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造成伤害。2008年仍有1.6%的产品质量抽检不合格, 标志市场监察发现不规范用标产品占7.7%, 假冒产品占0.9%。近年来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重大事件警示我们, 个别产品出现问题, 可能影响整个行业;少数企业出现问题, 可能冲击整个品牌;小问题可能累积并引发大问题, 局部问题可能演变成为全局问题。

㈢稳健发展与能力保障的矛盾日显突出一方面,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制度、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风险预警体系及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衔接的制度相对滞后, 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另一方面, 无论是系统内, 还是系统外, 不同程度存在“重发展、轻监管”的思想, 属地管理职责不明确。少数地方现场检查不仔细、认证审核不规范、企业年检不到位、监测把关不严格, 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此外, 随着绿色食品发展规模的扩大, 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 一些绿办在人员力量、经费保障、工作条件等方面已难以保证绿色食品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近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对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 依法合规履行职责, 严谨规范地开展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无论是把握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还是应对现实的挑战和困难, 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精品品牌”作为工作主线, 把“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度、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作为中心任务。通过打造品牌全面带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 我们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大力推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要加强培训, 做好技术服务, 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督促认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指导基地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二要全面加强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严格标准、规范认证、强化监管、防范风险, 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确保企业用标规范, 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三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完善以产品生产、科技支撑、市场流通、服务管理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体系, 继续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四要逐步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力度。面向全社会, 采取多种形式, 进一步普及知识, 传播理念, 引领消费, 扩大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面向国内外市场, 抓好营销促销工作, 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搞活流通贸易, 发挥优质优价竞争机制的作用, 充分实现绿色食品品牌价值。五要切实加强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立足精品定位,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不断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在坚持质量认证与标志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安排的前提下, 积极推进制度机制创新, 不断增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优化工作运行机制, 健全工作责任体系, 加强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和队伍建设。

三、2009年要集中精力做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2009年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面对复杂的局面, 保持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发展, 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 紧紧围绕促进绿色食品品牌“两个提升”的中心任务, 以完善和强化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为核心, 以打造品牌、促进消费、拓展市场为引领, 推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按照上述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 2009年, 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㈠继续抓好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在当前的形势下, 各地绿办要强化服务意识, 深入基层, 靠近企业, 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 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推动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稳步发展。一是继续引导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力争全年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100家, 产品5200个, 企业总数达到6500家, 产品总数达到18500个。在组织产品认证中, 要特别注意突出发展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骨干企业, 积极发展地方名特优和精深加工产品, 提高企业素质和产品档次, 扩大绿色食品的产品优势, 发挥对绿色食品品牌的整体带动作用。二是及时主动地做好续展工作, 稳定产品续展率, 避免认证企业和产品大进大出、大起大落。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继续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有机食品发展。力争全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300家, 产品1400个, 认证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 产品总数达到5000个。四是发挥资源优势, 突出产品特色, 积极争取支持, 抓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今年新创建基地50个, 验收100个基地, 基地总数达到420个。五是抓好贫困地区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此项工作再次被列入今年农业部为农民办实事之一, 要认真落实。具体要求是: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创建35个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 选择2个贫困县开展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试点;继续实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费和有机食品认证费收费优惠政策。

㈡有效防范和控制认证风险一是调整产品标准执行规定。在停止执行企业标准确认审批制度的情况下, 对缺少绿色食品标准的认证产品, 中心将根据风险评估情况, 组织制定统一的认证产品质量标准执行规范。二是依法明确认证主体资格和类型, 研究制定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建立认证企业分类管理制度, 提高准入门槛。三是细化和完善认证程序和规则, 强化认证审核和现场检查工作质量监督。研究制定认证产品名称界定办法, 从严认证产品品名界定、产品包装标签审核管理。四是按照“风险分析准确、预警反应快捷、应急处置果断”的目标, 抓紧构建绿色食品风险预警体系, 逐步建立适应绿色食品特点的风险预警工作机制, 有效防范和及时消除行业风险和隐患。今年我们将重点在行业风险较高的蔬菜、蛋及蛋制品、乳制品、水产品和茶等产品类别上开展风险预警试点工作, 通过试点, 总结经验, 逐步完善。

㈢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今年以来, 我们已按照国家九部委开展的“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活动”的要求, 对23个省市区的500家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实地抽样, 尚未发现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 但按照绿色食品相关产品标准评定, 发现6个产品不合格, 中心已做出处理。当前, 整个工作系统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结合落实各项常规监管制度, 扎实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一是中心和地方绿办共同配合, 加大经费投入, 适当扩大证后产品质量抽检比例。二是继续在各地大中城市开展企业用标市场监察, 严肃查处违规用标行为, 同时积极配合工商部门依法打击假冒产品。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年检、产品编号等制度改革, 进一步提高有关监管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四是强化淘汰退出机制, 对质量抽检不合格产品、违规用标企业, 及时采取取消标志使用权、督促企业整改等措施, 并予以公告和通报。通过开展专项整治, 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企业规范用标水平进一步提高, 市场假冒产品得到及时有效地查处, 防范和杜绝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㈣加大宣传和促销服务力度一是扎实做好宣传工作。按照“持之以恒打基础、循序渐进求实效、积极稳妥不炒作”的原则, 紧紧围绕促进品牌“两个提升”的目标, 分三年开展绿色食品主题年宣传活动。2009年, 集中围绕“普及绿色食品知识、促进绿色食品消费”的主题, 中心将通过组织开展绿色食品知识竞赛、举办绿色食品知识系列讲座、制作绿色食品宣教影像资料等活动, 进一步宣传和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各地绿办也要结合实际, 开拓思路, 大胆创新,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 共同营造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二是积极开展产品促销服务。中心将继续做好第七届农交会招展工作;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落实好农业部农产品促销项目, 更有针对性地组织优势企业和特色产品参加境外专业展会, 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各地要继续通过支持和组织举办区域特色展会, 搭建平台, 做好服务, 促进厂商对接。三是精心打造绿博会品牌。抓紧开展“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标志商标注册, 加强对绿博会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权的维护。同时, 完善有关绿色食品展会制度, 指导各地更加规范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 引导消费, 促进贸易。

㈤继续抓紧抓好基础性技术保障工作一是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制修订三年规划》, 补充、修订绿色食品相关标准, 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今年中心将启动已在农业部立项的《绿色食品畜禽饲养防疫准则》等11项标准制修订工作;补充、制定和发布《绿色食品米酒》等4项产品标准;发布华北地区21种果树、蔬菜品种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并组织制定和实施《全国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规划》。二是继续开展调研和论证工作, 积极争取农业部有关司局的支持, 推进绿色食品法规及配套制度建设。三是系统开展绿色食品基础理论研究, 加强行业指导。今年中心将面向社会和工作系统, 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 先期启动《绿色食品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此外, 中心将组织召开“绿色食品发展与农产品供给和消费国际研讨会”, 交流绿色食品理论研究成果。四是逐步建立监测机构综合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监测体系在质量把关、标准建设、风险预警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五是抓好绿色食品网络建设, 指导和支持42个绿办建设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系统数据交换平台, 加快推进网络认证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㈥切实加强体系队伍建设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围绕发挥体系优势、强化职能作用、提升工作能力“三个目标”, 朝着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三个方向”, 加强体系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工作责任体系。从认证到证后监管的各个工作环节, 从中心、地方绿办到监测机构各个工作层面, 建立分级工作责任体系, 强化各自的职能职责。二是提高队伍素质。重点加强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专业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两支相对独立、相互监督的专职队伍。三是强化激励机制。中心将设立专项基金, 建立量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对地方绿办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和激励。四是增强工作的协调性。各地绿办要树立大局意识, 将绿色食品与“三农”工作紧密结合, 创造条件, 发挥作用;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围绕重大工作, 加强协同配合, 增强工作合力;要树立忧患意识, 既要积极稳妥地推动发展, 又要有效地规避行业风险, 严谨规范地开展各项工作, 共同维护绿色食品事业和整个工作系统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 绿色食品事业已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 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要在农业部的领导下, 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的具体指导下, 在地方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继续开拓进取, 团结协作, 扎实工作, 把绿色食品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为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4: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绿色食品 消费意向 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4-0076-02

1 引言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包涵了环保、发展、协调等社会价值和高品质、安全、营养等质量要求的特定产品。绿色食品因安全无污染等特征占据了一定市场,但由于其生产要求严格、生产规模小和宣传力度低等原因,未能普及。

2 综述分析

群众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不同,普及绿色食品相关知识上已有一定成效,但群众对于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群众了解绿色食品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在绿色食品的宣传上起主要作用。

大部分群众购买绿色食品出于理性,少数跟随大众的人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了解绿色食品的特性,根据需求选购。由于缺少对绿色食品的了解,部分群众依赖品牌和朋友的推荐进行购买。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群众的消费意向。大部分群众为获得安全保障会选择购买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对生活影响较大,但少数人并不了解。较少的人会站在“中国梦”的角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营养丰富与健康是群众选择绿色食品的初衷,大多数人意识到食物的品质与价格之间的矛盾,但仍不愿意为了价格而降低品质,反倒对商家企业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3 绿色食品发展现状的讨论与分析

3.1 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

大部分群众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只有少数人深入了解。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绿色食品追求的热潮。但是,由于相关政策扶植力度不够、绿色食品整体宣传不足等原因,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价值缺乏进一步的感知,未能形成稳定的绿色食品消费信念,造成有效需求不足[1]。

3.2 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

绿色食品是新事物,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产品种类单调,未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绿色食品的出售未形成体系,消费渠道不宽。

3.3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认识,制约发展

群众对绿色食品缺少更高层面上的认识,部分群众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基本认识。没有意识到食用绿色食品可从生产源头上解决环保问题,营造绿色健康的消费潮流。由于缺少进一步认识,消费者们购买绿色食品的消费有所削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发展,进一步导致群众缺少购买绿色食品的意向。

3.4 相关部门扶植力度不够,发展没有明确方向

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缺少借鉴的实例。其发展若仅由农户和商家企业探索,绿色食品的发展阻力大。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扶植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农户和商家缺少建设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经验。绿色食品市场缺乏发展源泉,市场缺乏活力。

4 建议与意见

4.1 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更了解绿色食品

企业商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在宣传上,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等优质特性,还要宣传绿色食品对生态、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多数只是表面认识,对绿色食品所倡导无污染、安全、健康的内涵认识不足,对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更是缺乏了解,所以,发展绿色食品应该从对健康环境和和谐社会的深层认识上着手,将绿色食品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2]。

4.2 加强宏观调控,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作为市场经济的有力调控者,应正确调控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方向。国家应从经济运行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绿色食品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和控制。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绿色食品得以发展的根本手段。

4.3 构建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拓宽购买渠道

我国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绿色食品的购买渠道不够明确。因此,需构建绿色食品营销体系,拓宽购买渠道。无论是实体店还是互联网,绿色食品的购买渠道均需国家提供制度保障。国家需加大力对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的投资,以克服传统营销中时间性和地域性等问题,实现绿色食品交易的信息化、自动化等特点。

4.4 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在市场经济竞争下,企业应适时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可寻求国家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考虑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先进的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生产技术,以高科技来促进生产,力求以最低的成本生产绿色食品,可从根本上解决绿色食品价格过高而引起不能普及的问题。

5 结语

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的必然产物,是从农产品终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3]。从中国梦的角度看绿色食品,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食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也与每个人的健康梦紧密相连,每个人对食品安全都有着相同的期望,于是我们可以从民族、国家的角度看待绿色食品,看待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华.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2]骆玉岐,叶博.绿色食品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2013.5.

篇5: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资源以及政策优势,更快更好地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强省?带着这个问题,省绿办、中心调研组,深入到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些县(局)、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研,不仅比较全面掌握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而且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相对全省而言,大兴安岭地区绿色食品起步较晚。直到1999年底,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仅有2家,绿标产品3个,销售收入5340万元。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后,大兴安岭地委和行署切实把绿色食品产业上升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开发,实现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2005年,全区绿色(有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9亿元,产量12.6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815.7%和745.6%。一是原料基地层次不断提高。根据全区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特点,积极发展各类有机食品基地。目前,全区省级以上的绿色食品基地已发展到20万亩,其中,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种植的大豆9.1万亩,占45.5%。同时,有机山特产品和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全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正迅速由种植业基地向养殖业、山特产品基地延伸,由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基地向有机食品基地方向发展。二是产品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发新产品,已形成北奇神茶、松果粉、有机农产品、精淀粉、野生浆果、野生珍菌、野生山花、野生山菜、鹿产品、蜂产品、保健酒、饮料共12大系列358个品种,并涵盖了绿色农产品、山特产品、畜禽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等多个领域。三是优势特色产业异军突起。2005年,全区黑木耳养植小区发展到106个,规模达到1.1亿袋,产量达到3500吨,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分别比1999年350%、260%和600%。同时,野生浆果等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2005年野生浆果采集量近1万吨、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分别比1999年增长500%和520%。鹿存栏1.7万头,比1999年增长750%。四是“绿色加工航母”初步形成规模。坚持用大农业观点开发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用产业化模式推进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加工航母。目前,全区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4家,比1999年增加62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2家,其中,北奇神集团辖企业22家,资产达到4.2亿元,年产值近5亿元。在64家绿色(有机)加工企业中,从事种植业加工的4家、养殖业6家、食用菌28家、野生浆果16家及其它企业10家,呈现出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势头。2005年,全区绿色(有机)食品加工量6.6万吨,比1999年增长450%。五是“兴安”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全区共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已达109个,其中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01个,不仅居全省前列,在全国地市级也处于领先的位置。同时,3户企业、4种产品获得国家“QS”认证。在取得标志使用权的产品中,有2个获得省级著名商标,有6个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大兴安岭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正逐步叫响国内外市场。六是综合效益越来越突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吸纳了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林场下岗职工,成为林区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一条重要途径。2005年,全区直接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人员达到8000人,间接安置富余人员40000人,拉动农民和林场职工纯收入达到120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34元,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坚持把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面临日益严重的“林危”现实,大兴安岭地区地委、行署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发挥优势,不断调整和深化治危兴林,重振林区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尽管森林工业面临挑战,但也充满难得的机遇。开发建设时间晚,生产区域远离城市和工矿,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程度轻,水、土和大气都维持较好的自然水平,全区大部分地域仍处于良好的自然原始生态,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块全境无污染的净土,是最敢叫响绿色食品的地方。

在吃透区情的基础上,他们以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食品基地为目标,确立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新型林区”的发展战略。为了保证这项战略的有效实施,一是坚持领导抓抓领导。全区层层成立了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任组长,吸收相关部门参加。领导小组定期听取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情况的汇报,切实解决绿色食品产业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几年来,地委和行署始终都把这一工作作为重点,由各级领导挂帅,组成专门班子,实施专题推进。二是坚持有人干有人管。成立了大兴安岭地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序列,配备得力的班子,配强工作人员。县区局也大都设置了专门办事机构,并做到了“三有”,即有专门编制、有办公经费、有办公地点,为推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纳入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大兴安岭的现实基础和潜在优势,各县区局在制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过程中,都把绿色(有机)食品发展作为重点统筹考虑,制定了本地区绿色食品的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重点发展。

2、坚持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一是坚持区域化发展。按照资源、环境和地域特点,他们把全区划分为4大板块基地,即沿江区,以种植绿色麦、豆、薯、瓜菜为主,适度发展绿色畜禽业、冷水珍贵水产业和山产品采集业;内陆区,重点发展黑木耳、猴头等食用菌栽培和山野果、山野菜采集及绿色畜禽业;交通沿线区,重点发展马铃薯、优质麦豆、矿泉水、食用菌、山野菜、野生浆果生产加工基地和特色果菜生产基地;岭南农业综合开发区,重点建设薯、豆、麦、杂粮、绿色畜禽等绿色食品原料和种子繁育生产基地。二是坚持特色化开发。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开发具有大兴安岭特色的绿色(有机)食品产品,已初步形成了黑木耳、野生浆果、松果粉、鹿业、保健品、野生浆果饮料饮品、有机饲料等生产基地。一些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省内外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比如,黑木耳,全区20万袋以上的规模养植小区发展到120个,1.2亿袋,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0.42万吨,销售收入1.6亿元。三是坚持机制化经营。强化契约联结,通过契约经营形式,不断调整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多赢,生产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订单达到了95%以上;突出服务联结,大多数企业通过“包技术”、“包贷款”、“包部分生产资料”等服务手段,强化与基地的利益联结。在此基础上,富林科技开发公司、绿源峰业有限公司、兴安有机食品公司等企业开始积极探索资产联结、资本联结等方式,努力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新跨跃。

3、坚持用高标准和先进机制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加工“航母”。一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通过引资、改制和政策吸引等各项措施,促进了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目前,全区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民营企业已发展到48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5家、内外资联营企业7家、本地民间投资企业36家,这些企业起点高、机制活,已成为拉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大力整合产品品牌。围绕北奇神等强势品牌,积极整合同类产业产品,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共有22家企业、160种产品使用北奇神著名商标,北奇神集团总资产已达到4.2亿元,年产值近5亿元,成为在省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的“绿色航母”,品牌资产、商标资产不断得到利用和发挥。三是大力开发新产品。紧紧围绕国内、国际市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新产品开发,推进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单一产品向系列化产品转变。目前,在已开发的12大系列358个品种中,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占30%以上。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公司和兴安有机食品公司与哈尔滨、大连的科研单位、大学建立长期协作关系,每年至少开发1—2个新产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已占到总产品的50%以上。

4、坚持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为目标建立现代营销网络。一是立足本地,积极培育区内市场。充分发挥各区县原产地优势,在全区建立了13个木耳、浆果、山野菜等绿色(有机)食品集散地,年销售近2万吨、近3亿元。去年,行署投资100多万元,在加格达奇区的繁华地段兴建了绿色食品展销中心,承担全区绿色(有机)食品的展示、宣传和销售功能。目前。绿色食品展销中心已接待大规模中外领导、客商团组75个,人数达到3200人次,现场直接销售达230万元,同时,通过现场接洽,带动企业签订合同30项,金额达1200万元。二是眼睛向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近年来,地委、行署以及地区绿办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组织全区绿色(有机)食品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展会平台推介企业,宣传产品。先后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展销活动28次,合同履约额达到2.4亿元。今年哈洽会,他们组成了71人参加的展销团,参展

产品达10大系列238种产品,签订合同协议32项,签约金额近2亿元。三是依靠企业,建立现代化的销售网络。几年来,他们注意集中发挥大兴安岭珍贵、稀奇绿色(有机)食品的优势,通过进入超市经营,建立窗口市场等形式,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公司以大中城市超市为核心,通过委托、代理、合作等方式在全国各地建立3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销售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2005年,全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省外销售额2.2亿元,比1999年增长9倍。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已销售到28个省、市、区(包括台湾省),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5、坚持用得力的政策措施支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几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注意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出台新政策,全力保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去年,地委、行署专门下发了《大兴安岭地区关于发展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奖励办法》。规定: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经绿色食品办公室认定后,单个产品地区补贴认证费50%;系列产品中每个产品补贴1万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获得国家QS认证的,地区给予一次性补贴5万元。对具有带动作用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种植试验示范基地(种植规模在5000亩以上),就地加工和形成规模的企业,经绿办认证后,每亩地区补贴10元。对建立年加工黑木耳100吨以上的企业,经绿办认证后,购买加工设备用款的20%,由受益地政府给予投资;对专项投资建立黑木耳销售集散地的企业,年销售量1000吨、税金100万元以上的,地区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的20%给予投资。对加工野生浆果2000吨、缴纳税金50万元以上的企业,对形成加工能力的基础设施投资,经绿办认证后,地区一次性投资20%。

三、几点思考

大兴安岭地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取得显著成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重要保证。几年来,大兴安岭地委和行署始终把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来抓,作为治危兴林、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来抓,切实纳入领导的日程,做到了真抓真管真干。

启示之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重要前提。几年来,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确立了打造有机食品产业强区的奋斗目标,从而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最佳切入点,促进了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的最大化,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

启示之三,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是重要手段。他们注意抓主要矛盾,攻重点,破难点,紧紧围绕增加总量,提高层次;打造航母,叫响品牌;开拓市场、强化监管;提高效益、确保质量这四大产业发展关键点,不断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集中力量,搞好突破,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协调发展。启示之四,充分调动好两个积极性是关键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把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增加农民收入上,增加企业效益上,促进社会发展上,积极运用政策等作用调动企业和农民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引导企业和农民通过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加快致富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林区。

启示之五,建立一支得力的队伍是坚实基础。区和县(区)有专门的办事机构,乡镇一级有人专门的抓,确保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在全区每个层面,每个角落都有人管,有人干。

篇6: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从10月份起,沈伟副主席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专题调研组,赴有关县市区实地调研,走访重点企业、示范项目,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调研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浙江衢州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立足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下较好基础。示范创建初显成效。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创建郎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个省级示范区,宁国、广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12个国家级、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农产品企业创成安徽名牌产品45个。宣州洪林农业现代示范区被授予全国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皖江禽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省级92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3家、省级29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0家。发展模式探索创新。大力推广并逐步形成畜禽—沼—粮(菜、果等)、经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农业等典型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延伸,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12个。

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411万人次,实现收入62.7亿元。基础设施初步改善。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64.15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6.47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提高耕地质量等别约1等。新改建田间道路1100余公里,田间道路通达度近95%。涉农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1-9月份,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78笔、4774万元,累计贷款余额8352万元。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审核颁发“两证一书”25651处,成立管护组织481个,覆盖耕地面积21.89万亩。紧抓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然而,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等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不够,投入“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计划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推进慢。县市区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和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不足。受洪涝灾害影响,全市5254处堤防(护岸)、98座水闸、59座泵站、5489处塘坝及灌溉设施需要修复。偏远山区机耕路等级差,机械化生产难以推广。

不够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有待构建。

绿色生态农业是集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经济高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我市提出在全省率先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就必须直面现实问题,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营造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打造全域、全产业链绿色生态农业样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一)理念先导,明确发展定位。

农业是宣城的优势,是全面小康的基础。我市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推进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和广大市民强化绿色生态理念,转变思想观念。把握“绿色”、“生态”特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坚定不移地走规模适度、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依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抓紧制定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坚定“面向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发展定位不动摇,借助绿色生态优势,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以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培育创建特色小镇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改革发力,完善体制机制。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

(三)标准引领,构建安全体系。

紧扣我市粮食、蔬菜、茶叶、畜禽、山核桃、竹产业、中药材、木本油料、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及主导产品,加快制订彰显地方特色、符合国标省标的绿色生态产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实行农产品分等分级、优质优价,逐步建立我市农产品绿色生态标准体系。创建一批生产设施、生产过程标准化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示范点、示范区,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以申报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为重点,实施“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各县市区每年选择1-2个现有优势产品进行培育,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以“互联网+”引领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构建品牌营销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要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出台激励政策,加大补助力度,力争2017年前完成已划定畜禽禁养区的养殖户关停或向宜养区搬迁。建立“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作物秸秆、废旧地膜、农药废包装处理机制,建设覆盖全市的回收网点和资源化再利用加工厂。重点在各级农业示范基地、高标准农田等区域,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建设化肥农药零增长示范区。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农产品安全标准与检测结果定期发布机制。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落实乡级监管机构专职人员和村级农产品

制定长远规划,增加生态建设和管理技术要求,统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等工程,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管理,落实保护责任单位、管护资金和县、乡、村管护责任。要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突出全市灾后重建工作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力度,力争更多中央、省级投资支持我市灾后水利重建工作。积极争取省级加大对面上小型水利工程的补助标准和力度,适当延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实施时限,争取改造资金得到足额落实。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力度,引入市场机制,明晰产权归属,进一步明确群众参与水利工程管理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五)规模经营,实现持续发展。

上一篇:对歌活动主题教案下一篇:怎么学习商务英语